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MS-SSA-BP模型的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性能对比
1
作者 陈双赢 张海君 张彦飞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350-357,共8页
为了提高SSA-BP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分别使用三类混沌映射序列(CMS)初始化麻雀位置,帮助SSA-BP模型跳出局部极值,从而提高解的质量。利用200组实际混凝土碳化深度试验数据作为运行数据,以黏接剂剂量、粉煤灰置换水平、水胶比、CO_(2)体积... 为了提高SSA-BP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分别使用三类混沌映射序列(CMS)初始化麻雀位置,帮助SSA-BP模型跳出局部极值,从而提高解的质量。利用200组实际混凝土碳化深度试验数据作为运行数据,以黏接剂剂量、粉煤灰置换水平、水胶比、CO_(2)体积分数、相对湿度、暴露时间作为输入变量,混凝土碳化深度作为输出变量,分别运行2次后得出各项指标数值,对比分析三类CMS-SSA-BP模型各自的优化点。结果表明,经过混沌映射序列(CMS)优化的SSA-BP模型预测性能更佳,其中,Tent-SSA-BP模型的预测精度最佳,Logistic-SSA-BP模型的预测稳定性最佳,Sine-SSA-BP模型的收敛速度最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测性能对比 BP模型 SSA-BP模型 混沌映射序列(cmS) 混凝土碳化深度
下载PDF
天然焦内炭微球显微光学特征、成因及其意义
2
作者 安燕飞 陈凯鑫 +4 位作者 王亚乔 程硕 黄楗 何舒扬 王胜建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36,共12页
天然焦内炭微球是煤层遭受岩浆速热变质的产物,其显微光学特征成因解析有助于深入认识煤速热碳化和热变质。采集安徽淮北石台煤矿富含炭微球的天然焦样品,利用高分辨率反射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等实验手段,表征了天然焦中炭微球的粒度... 天然焦内炭微球是煤层遭受岩浆速热变质的产物,其显微光学特征成因解析有助于深入认识煤速热碳化和热变质。采集安徽淮北石台煤矿富含炭微球的天然焦样品,利用高分辨率反射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等实验手段,表征了天然焦中炭微球的粒度、分布、显微光学和超微组构特征,以揭示其光学各向异性的成因和热演化意义。结果显示,远离岩体天然焦中炭微球以粗粒为主,粒径10~100μm,少数可达150μm以上;紧邻岩体天然焦炭微球以细粒为主,粒径1~10μm,在岩体内脉状焦内甚至低至1μm以下。分析显示,粗粒炭微球和炭半球分别发育“十字”消光和“波状”消光,是其内部放射状一轴晶光率体在切面内投影的光学表征;细粒炭微球发育“十字-双曲线”消光,是其内部放射排布的二轴晶光率体切片投影的旋转效应。由此可见,趋近岩体,伴随着镜质体反射率增加,煤焦光率体逐渐由规则球形(光性均质体),向二轴椭球体(一轴晶)和三轴椭球体(二轴晶)转变。在该过程中,“十字”消光和“波状”消光的粗粒炭微球是煤热脱挥发分的产物,而“十字-双曲线”消光的细粒炭微球是煤热缩聚而片层化的标志。天然焦中炭微球的显微光学特征是煤层趋热碳化的结果,本质上是其光率体受热变形的光学表征,可有效评价岩浆蚀变煤焦的热变质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微球 十字消光 光学各向异性 光率体 天然焦 安徽淮北石台煤矿
下载PDF
压榨处理对美乐葡萄汁CO_(2)浸渍发酵特性及品质的影响
3
作者 程艺超 姜娇 +2 位作者 秦义 刘延琳 宋育阳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7-189,共13页
在CO_(2)浸渍法(CM)酿造中,压榨处理有利于活性物质和香气前体物质的释放,而这些物质是影响第2阶段发酵进程和最终质量的关键因素。为了研究压力对压榨处理后葡萄酒品质的影响,以美乐葡萄为原料,分别进行酒脚分离和不同压强(0.02~1.70 k... 在CO_(2)浸渍法(CM)酿造中,压榨处理有利于活性物质和香气前体物质的释放,而这些物质是影响第2阶段发酵进程和最终质量的关键因素。为了研究压力对压榨处理后葡萄酒品质的影响,以美乐葡萄为原料,分别进行酒脚分离和不同压强(0.02~1.70 kPa)的压榨处理,对照自流汁分析样品的理化指标、香气物质,并做感官评价,探究不同压强下美乐葡萄汁发酵特性及其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施加1.09 kPa有利于控制葡萄酒中的碳/氮比值(0.43)和葡萄糖/果糖比值(0.97),降低了葡萄汁发酵缓慢或停滞的风险。积累活性物质总酚(47.52±2.97)mg/L和总花色苷(188.76±10.33)mg/L,分别提高了7.01%和0.96%。改善颜色,增强葡萄汁红色色调和饱和度。GC-MS分析和感官分析表明,自流汁具有更丰富的香气,1.09~1.70 kPa的压榨处理赋予葡萄酒爽脆的酸度和饱满的酒体,增加乙酸酯和醛类化合物等香气,增强葡萄酒中水果、香料和脂肪的味道。结论:压榨压强影响葡萄酒的成分,有望应用于优质CM葡萄酒的工业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乐葡萄 CO_(2)浸渍法 压榨压强 发酵特性 香气
下载PDF
CH4/N2混合气体在CMS上的低温吸附分离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章川泉 林文胜 +1 位作者 顾安忠 辜敏 《低温与超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12,共4页
将煤层气液化后运往终端市场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利用方式。与常规天然气不同,抽放煤层气含氮量高,采用有效的方式实现CH4/N2分离是煤层气液化流程中重要的环节。吸附分离是提高煤层气中甲烷浓度的可行方法。为了与低温液化过程紧密结合,... 将煤层气液化后运往终端市场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利用方式。与常规天然气不同,抽放煤层气含氮量高,采用有效的方式实现CH4/N2分离是煤层气液化流程中重要的环节。吸附分离是提高煤层气中甲烷浓度的可行方法。为了与低温液化过程紧密结合,探讨在低温下实现CH4/N2吸附分离的可行性,文中对CH4/N2在碳分子筛(CMS)上的低温分离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常温下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低温下CH4/N2吸附分离的特性与常温下有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吸附分离 碳分子筛 低温液化
下载PDF
HCl-H2O-CMS体系对20^#钢腐蚀的现场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谭文渊 黄泽华 +1 位作者 余祖孝 王莹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9-131,共3页
对CMS(甲烷氯化物)生产工序中20#钢的现场腐蚀情况进行了统计,探讨了HCl-H2O-CMS体系对20#钢的腐蚀规律及其机理。调查分析认为,HCl-H2O-CMS体系对20#钢腐蚀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体系中HCl和H2O的含量,同时对采集数据拟合了腐蚀速率方程。... 对CMS(甲烷氯化物)生产工序中20#钢的现场腐蚀情况进行了统计,探讨了HCl-H2O-CMS体系对20#钢的腐蚀规律及其机理。调查分析认为,HCl-H2O-CMS体系对20#钢腐蚀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体系中HCl和H2O的含量,同时对采集数据拟合了腐蚀速率方程。最后针对该体系腐蚀的现象和特征,对操作工艺、部件材料及结构等进行了改进,实际应用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Cl-H2O-cmS体系 20^#钢 腐蚀特征 实际应用
下载PDF
炭黑N550用量对CM/CR共混胶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鲁冰雪 张玉凤 +1 位作者 徐建英 辛振祥 《世界橡胶工业》 2012年第12期13-16,共4页
研究了炭黑(N550)用量对CM/CR(氯化聚乙烯/氯丁橡胶)共混胶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炭黑用量增多,共混胶的门尼黏度、ML、t90增大,MH、MH-ML、t10则呈减小趋势;炭黑用量越多,分散性能越差;炭黑用量为30份时,力学性能较好;炭黑能显... 研究了炭黑(N550)用量对CM/CR(氯化聚乙烯/氯丁橡胶)共混胶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炭黑用量增多,共混胶的门尼黏度、ML、t90增大,MH、MH-ML、t10则呈减小趋势;炭黑用量越多,分散性能越差;炭黑用量为30份时,力学性能较好;炭黑能显著提高共混胶的耐油性能,用量越大,耐油性能越好。在动态应变条件下,共混胶贮能模量、损耗模量、损耗因子发生规律性变化。炭黑用量越多,Payne效应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黑 cm CR共混胶 物理性能 耐油性能 动态力学性能
下载PDF
炭黑对NBR/CM并用胶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曹江勇 张昕 +1 位作者 刘林国 辛振祥 《橡胶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709-716,共8页
研究炭黑品种和用量对NBR/氯化聚乙烯橡胶(CM)并用胶硫化特性、动态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炭黑粒径越小,结构性越高,在NBR/CM并用胶中形成的填料网络越完善,Payne效应越强,60份炭黑N550填充的NBR/CM并用胶综合性能较好。
关键词 NBR 氯化聚乙烯橡胶 炭黑 动态力学性能 物理性能
下载PDF
节能增效的碳分子筛(CMS)生产技术
8
作者 史乃弘 段重龄 冯孝林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1-65,共5页
天科股份宁夏分公司建立CMS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技术和采用仪器监控高温炭化、沉积、活化过程,有效调整孔结构,实现节能增效"一步法"新工艺。摆脱当前国内CMS生产过程无控制和活化、沉积过程耗能、费时、耗体力的"多步法&qu... 天科股份宁夏分公司建立CMS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技术和采用仪器监控高温炭化、沉积、活化过程,有效调整孔结构,实现节能增效"一步法"新工艺。摆脱当前国内CMS生产过程无控制和活化、沉积过程耗能、费时、耗体力的"多步法"落后生产工艺。为提升CMS产品质量水平,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良好经济效益,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生产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分子筛 生产工艺 一步沉积法 节能增效
下载PDF
低阶煤煤岩组分性质分析及其制备活性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晓欠 黄勇 +4 位作者 杨会民 权亚文 王武生 折喆 郝婷 《煤化工》 CAS 2023年第3期112-115,共4页
低阶煤制取活性炭是低阶煤清洁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对陕北某矿低阶煤进行了煤岩显微组分分析,其镜质组质量分数为70.32%,惰质组质量分数为29.18%;通过浮选法探索了矿浆pH值对不同显微组分富集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煤岩组分富集率与矿... 低阶煤制取活性炭是低阶煤清洁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对陕北某矿低阶煤进行了煤岩显微组分分析,其镜质组质量分数为70.32%,惰质组质量分数为29.18%;通过浮选法探索了矿浆pH值对不同显微组分富集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煤岩组分富集率与矿浆pH值存在非线性关系,当pH=4时,镜质组和惰质组的富集率相对较高,分别约为75%和60%。对镜质组及惰质组进行了X-射线分析及热重分析,发现惰质组的芳构化程度和缩合环数相对镜质组更高,脂肪结构更少;以惰质组为原料、KOH为活化剂,采用化学活化法制备活性炭,分析了惰质组富集率对活性炭吸附性能及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惰质组含量高时更易生成微孔发达的活性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阶煤 煤岩显微组分 镜质组 惰质组 活性炭
下载PDF
金属化合物对煤岩显微组分所制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文辉 李书荣 王岭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3-66,共4页
研究了Ni2O3、Fe2O3 等金属化合物对太西无烟煤和大同烟煤分离富集镜质组、丝质组所制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属化合物能显著加快太西无烟煤显微组份的活化反应速度,部分金属化合物可以提高太西无烟煤显微组分所制活性... 研究了Ni2O3、Fe2O3 等金属化合物对太西无烟煤和大同烟煤分离富集镜质组、丝质组所制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属化合物能显著加快太西无烟煤显微组份的活化反应速度,部分金属化合物可以提高太西无烟煤显微组分所制活性炭的吸附性能,但对大同烟煤显微组分所制活性炭的性能影响不大,其因在于大同烟煤的反应性高于太西无烟煤。加入金属化合物提高无烟煤显微组份活化反应速度的主要原由是金属化合物对碳与水蒸气活化反应有一定的催化作用,使活化活性点增加,进而提高了活化反应效率;而能否提高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则与金属化合物和煤岩显微组分的性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金属化合物 显微组分 煤岩 吸附性能 密度法 水处理工艺 孔径
下载PDF
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分类及其岩石学特征——以酒西盆地为例 被引量:33
11
作者 涂建琪 陈建平 +3 位作者 张大江 程克明 陈建军 杨智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17-926,共10页
酒西盆地主力烃源岩为下白垩统下沟组和赤金堡组暗色半深湖相-深湖相的白云质泥岩和泥质白云岩,是典型的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通过对酒西盆地下白垩统二百多块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详细的有机岩石学研究,解剖了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中有机... 酒西盆地主力烃源岩为下白垩统下沟组和赤金堡组暗色半深湖相-深湖相的白云质泥岩和泥质白云岩,是典型的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通过对酒西盆地下白垩统二百多块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详细的有机岩石学研究,解剖了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中有机质的赋存形式,揭示了藻纹层为有机质纹层的主要发育形式,其与富泥晶白云石纹层和富粘土纹层构成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特有的"三元式纹层"沉积结构,系统总结了各显微组分的光性、成因、生烃性及分布规律,提出了以全岩和干酪根为基础的湖相碳酸盐岩有机显微组分分类方案,首次鉴定出对酒西盆地油气有贡献的主要生烃组分为腐泥无定形体、腐殖无定形体以及浮游藻类体、孢粉体、壳屑体五种有机显微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 藻纹层 有机显微组分 全岩 干酪根
下载PDF
煤岩显微组分对活性炭孔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7
12
作者 邢宝林 郭晖 +4 位作者 谌伦建 张传祥 黄光许 徐冰 仪桂云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328-2334,共7页
为系统研究煤岩显微组分对活性炭孔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以印尼褐煤不同煤岩显微组分为前驱体,采用KOH活化法制备活性炭,并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利用低温N2吸附、扫描电镜(SEM)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活性炭的孔结构特征... 为系统研究煤岩显微组分对活性炭孔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以印尼褐煤不同煤岩显微组分为前驱体,采用KOH活化法制备活性炭,并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利用低温N2吸附、扫描电镜(SEM)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活性炭的孔结构特征和表面官能团进行表征,采用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及交流阻抗等测定活性炭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系统研究煤岩显微组分对活性炭孔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煤岩显微组分所制活性炭的孔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惰质组活性炭的孔隙结构最发达,比表面积及总孔容分别可达2 712 m^2/g和1.339 cm^3/g,中孔率(39.7%)最高,其次为镜质组,壳质组最低;改变煤岩显微组分,可以调控活性炭1.5-3.2 nm范围内的孔隙数量;煤岩显微组分活性炭电极在KOH电解液中均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比电容量最高可达400 F/g,其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归因于活性炭发达的微孔结构、合理的中孔分布和丰富的含氧官能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显微组分 活性炭 孔结构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煤岩及其主显微组份热解气碳同位素组成的演化 被引量:22
13
作者 刘文汇 宋岩 +2 位作者 刘全有 秦胜飞 王晓锋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83-190,共8页
模拟实验是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油气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煤岩及其主要显微组分的热解成气模拟实验产物的组分和同位素组成分析 ,补充和完善了前人对煤岩热解气同位素组成分布的一些认识。同时 ,对比研究... 模拟实验是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油气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煤岩及其主要显微组分的热解成气模拟实验产物的组分和同位素组成分析 ,补充和完善了前人对煤岩热解气同位素组成分布的一些认识。同时 ,对比研究了煤型气与煤岩热解气的碳同位素分馏特征 ,结果表明两者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认为可以通过精细的热解模拟来提供不同含煤沉积盆地煤型气的判识指标 ,而模拟气与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的对比 ,关键是对同位素分析资料的处理。在模拟系列产物碳同位素分析基础上 ,获得了单一成因来源天然气甲烷、乙烷碳同位素组成与演化程度之间的关系式以及演化过程中甲烷碳同位素之间的关系式 ,这些结果会对混源气的判识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烃模拟 碳同位素 显微组分 气源对比 煤岩演化 油气地球化学
下载PDF
华北北部洪水庄组有机岩石学 被引量:20
14
作者 秦婧 钟宁宁 +2 位作者 齐雯 张彦起 罗情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67-374,共8页
华北北部蓟县系洪水庄组是我国华北地区中、新元古界有机质相对富集的地层,其有机碳含量高值可达13%~20%。其岩性旋回特征表明,洪水庄组页岩形成时期水体滞留,水平循环较弱;同时,有机碳、硫含量特征表明,洪水庄组为好的烃源岩... 华北北部蓟县系洪水庄组是我国华北地区中、新元古界有机质相对富集的地层,其有机碳含量高值可达13%~20%。其岩性旋回特征表明,洪水庄组页岩形成时期水体滞留,水平循环较弱;同时,有机碳、硫含量特征表明,洪水庄组为好的烃源岩,具有较大的生烃潜量。华北北部洪水庄组有机显微组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中、新元古界生物类型单一,洪水庄组有机显微组分构成简单,以大量藻类体和腐泥质碎屑为主,藻类体数量上的爆发为富有机质沉积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页岩中类镜质体的发现验证了类镜质组属菌藻类成因的观点,这对于寻找前泥盆纪海相地层有机质热演化参数具有重要意义。页岩裂隙中含大量油珠,表明洪水庄组菌藻类生源的有机质经历了有效的生、排烃过程。形成于14亿年前的洪水庄组应为迄今为止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并经历有效排烃的富有机质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类镜质组 海相镜质组 显微组分 洪水庄组 中元古界 华北北部
下载PDF
CO_2浸渍发酵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5
作者 刘晶 王华 +1 位作者 李华 米思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69-372,共4页
作为一种特殊的酿酒工艺,CO2浸渍法为酿制新型葡萄酒提供了新的思路。综述了CO2浸渍过程中化学成分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以及影响因素,并对CO2浸渍法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CO2浸渍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二氧化碳浸渍对红树莓果酒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金玲 李亮亮 +1 位作者 赵福杰 段晓玲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3-96,共4页
以野生红树莓为原料,采用CO2浸渍发酵法酿造新型红树莓果酒。探究CO2浸渍工艺对红树莓果酒品质的影响。对CO2浸渍时间和浸渍温度2个因素进行了研究,同时与传统发酵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CO2浸渍法最佳的浸渍时间为5 d,浸渍温度为26℃... 以野生红树莓为原料,采用CO2浸渍发酵法酿造新型红树莓果酒。探究CO2浸渍工艺对红树莓果酒品质的影响。对CO2浸渍时间和浸渍温度2个因素进行了研究,同时与传统发酵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CO2浸渍法最佳的浸渍时间为5 d,浸渍温度为26℃。浸渍法酿造的果酒酒精度为12.8%vol,酸度为9.86 g/L,明显低于传统发酵果酒酸度;果酒色泽为酒红色,酒香浓郁,口感柔和圆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浸渍法 红树莓 果酒 品质
下载PDF
中国西北侏罗纪煤系显微组分生烃潜力、产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17
17
作者 陈建平 邓春萍 +1 位作者 王汇彤 韩德馨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1-87,共7页
从吐哈盆地侏罗纪煤中分离富集了藻类体、孢子体、角质体、镜质体、基质镜质体和丝质体6种主要显微组分,进行了热解及热模拟实验,并对各显微组分热模拟生成的产物热解油进行了碳同位素组成等分析。各显微组分热解生烃潜力及其热解产物... 从吐哈盆地侏罗纪煤中分离富集了藻类体、孢子体、角质体、镜质体、基质镜质体和丝质体6种主要显微组分,进行了热解及热模拟实验,并对各显微组分热模拟生成的产物热解油进行了碳同位素组成等分析。各显微组分热解生烃潜力及其热解产物热解油的碳同位素组成表明,煤系有机质中藻类体的生油潜力最高,生成的液态烃类的碳同位素组成最轻;孢子体、角质体等陆源富氢组分生烃潜力低于藻类体,生成的液态烃类的碳同位素组成重于藻类体生成的液态烃类,与煤系含油气盆地中原油的碳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这些富氢显微组分应该是煤系有机质中主要的生油显微组分。镜质体和基质镜质体的生油潜力相对较低,其生成的液态烃类的碳同位素组成比一般煤系原油重得多,而且这些组分本身对液态烃具有较强的吸附力,尽管其在煤系有机质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仍然难以成为生成液态石油的主要显微组分,只能在高成熟演化阶段成为良好的生气显微组分。丝质体等惰性组分生烃潜力极低,不可能成为生油组分。此外,结合原煤的显微组分组成、生烃潜力和元素分析,提出仅仅以壳质组的含量高低来评价煤的生烃潜力不完全可靠,热解是经济、快速、有效的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煤系 显微组分 生烃潜力 热解油 碳同位素
下载PDF
惰质组与镜质组对煤吸附CO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九零 郭立稳 +1 位作者 周心权 王月红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297-1300,共4页
针对许多中、低变质程度的煤层出现CO长期超标,但未出现自然发火的现象,对24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样进行了CO等温(30℃)吸附实验以及煤岩显微组分分析.研究表明:煤的镜质组含量、惰质组含量对CO吸附量影响较大,且对于中、低变质程度的煤,... 针对许多中、低变质程度的煤层出现CO长期超标,但未出现自然发火的现象,对24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样进行了CO等温(30℃)吸附实验以及煤岩显微组分分析.研究表明:煤的镜质组含量、惰质组含量对CO吸附量影响较大,且对于中、低变质程度的煤,惰质组对煤吸附CO的影响大于镜质组对CO吸附的影响.利用Mathematic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在不同压力下,惰质组含量与吸附量之间的数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组分 等温吸附 CO 自然发火 数学模型
下载PDF
不同酿造工艺对树莓干酒香气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4
19
作者 房玉林 赵现华 +4 位作者 张昂 宋建强 张莉 薛飞 王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97-202,共6页
【目的】为树莓加工工艺的改进及树莓酒质量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传统工艺和CO2浸渍工艺,进行小容器树莓干酒的酿造,并利用GC/MS技术对2种工艺条件下生产的树莓酒的香气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2种工艺酿造的树莓原酒中共... 【目的】为树莓加工工艺的改进及树莓酒质量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传统工艺和CO2浸渍工艺,进行小容器树莓干酒的酿造,并利用GC/MS技术对2种工艺条件下生产的树莓酒的香气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2种工艺酿造的树莓原酒中共得到48种香气物质,其中36种非两者共有,占总香气物质类型的75%,产生了非常明显的香气差异;传统工艺酿造的原酒出现了33种香气化合物,CO2浸渍工艺酿造的原酒中有27种化合物生成。经过陈酿,传统工艺和CO2浸渍工艺处理的酒中分别出现了22和31种新的呈香物质,2种陈酿酒中共有39种香气物质,其中有21种是两者共有的。【结论】与传统工艺相比,CO2浸渍酿造的酒更适合于贮藏陈酿,陈酿过程有利于树莓酒香气的成熟与改善,香气变得更加丰富和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莓干酒 酿造工艺 香气成分 CO2浸渍发酵 GC/MS法
下载PDF
煤的变质程度与煤层吸附CO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郭立稳 王月红 张九零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5-168,共4页
针对近期许多中—低变质程度的煤层出现CO长期超标,但煤层未曾出现自然发火的现象,进行了煤的变质程度对吸附CO影响的实验研究。通过测定煤的工业分析、元素分析、煤岩组分数据及其在30℃下对CO的等温吸附数据,利用Mathematic软件对实... 针对近期许多中—低变质程度的煤层出现CO长期超标,但煤层未曾出现自然发火的现象,进行了煤的变质程度对吸附CO影响的实验研究。通过测定煤的工业分析、元素分析、煤岩组分数据及其在30℃下对CO的等温吸附数据,利用Mathematic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得出在不同压力下,中-低变质程度的煤层对CO吸附量最大,为进一步研究煤层中一氧化碳赋存机理提供了依据,进而可减少不必要的自然发火预防措施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分析 元素分析 煤岩组分 等温吸附 CO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