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分子修饰C-COS的高吸湿保湿机理 被引量:2
1
作者 卜鑫 裴继诚 +5 位作者 产慧芳 张方东 刘海棠 周志敏 甄小琴 王菁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795-1800,共6页
采用漆酶/2,2,6,6-四甲基哌啶-1-氧自由基(TEMPO)体系氧化壳寡糖制备了一种高吸湿保湿性羧基化壳寡糖(C-COS)。利用低场核磁共振(LF-NMR)、FTIR和13CNMR考察了其分子间氢键的变化并进一步推测出吸湿保湿机理。结果表明:在C-COS... 采用漆酶/2,2,6,6-四甲基哌啶-1-氧自由基(TEMPO)体系氧化壳寡糖制备了一种高吸湿保湿性羧基化壳寡糖(C-COS)。利用低场核磁共振(LF-NMR)、FTIR和13CNMR考察了其分子间氢键的变化并进一步推测出吸湿保湿机理。结果表明:在C-COS的吸湿过程中,聚合物分子与水之间存在着分子间氢键作用力。C-COS分子上极性较强的羧酸根产生了新的氢键效应,结合升温红外中3363、1643 cm^(–1)处吸收峰强度的减小和同样波数下吸收峰频率的蓝移以及溶胀红外中1643cm^(–1)处吸收峰强度的增加,确定了C-COS分子中羧酸根与水之间所形成的水合氢键(H—O—H···O—C==O)。另外,C-COS的保湿机理在于聚合物溶解在水体系中能够形成一种巨大的聚合物-水网状结构,促使水分子以氢键的形式被牢牢地锁住在这种网状结构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酶/TEMPO体系 羧基化壳寡糖(c-cos) 吸湿保湿机理 氢键效应
下载PDF
MXene Hollow Spheres Supported by a C–Co Exoskeleton Grow MWCNTs for Efficient Microwave Absorption
2
作者 Ze Wu Xiuli Tan +4 位作者 Jianqiao Wang Youqiang Xing Peng Huang Bingjue Li Lei Liu 《Nano-Micro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6期76-94,共19页
High-performance microwave absorption(MA) materials must be studied immediately since electromagnetic pollution has become a problem that cannot be disregarded. A straightforward composite material, comprising hollow ... High-performance microwave absorption(MA) materials must be studied immediately since electromagnetic pollution has become a problem that cannot be disregarded. A straightforward composite material, comprising hollow MXene spheres loaded with C–Co frameworks, was prepared to develop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MWCNTs). A high impedance and suitable morphology were guaranteed by the C–Co exoskeleton, the attenuation ability was provided by the MWCNTs endoskeleton, and the material performance was greatly enhanced by the layered core–shell structure. When the thickness was only 2.04 mm, the effective absorption bandwidth was 5.67 GHz, and the minimum reflection loss(RLmin) was-70.70 d B. At a thickness of 1.861 mm, the sample calcined at 700 ℃ had a RLmin of-63.25 d B. All samples performed well with a reduced filler ratio of 15 wt%. This paper provides a method for making lightweight core–shell composite MA materials with magnetoelectric syner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Xene c-co skeleton MWCNTS Microwave absorption
下载PDF
普鲁士蓝衍生制得的C-Co活化过一硫酸盐处理亚甲基蓝废水的研究
3
作者 唐荣 茅苏楠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11-818,共8页
利用普鲁士蓝为前驱体制备含钴碳催化剂C-Co,并用于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亚甲基蓝废水。该C-Co催化剂较Co 3 O 4表现出更高的催化PMS性能,反应40 min后30 mg·L^-1亚甲基蓝的降解率达90.0%。该反应过程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反应... 利用普鲁士蓝为前驱体制备含钴碳催化剂C-Co,并用于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亚甲基蓝废水。该C-Co催化剂较Co 3 O 4表现出更高的催化PMS性能,反应40 min后30 mg·L^-1亚甲基蓝的降解率达90.0%。该反应过程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反应速率常数达1.57×10^3 L·mol^-1·min^-1。该研究还考察了温度、pH值、PMS浓度和共存离子等对C-Co活化PMS降解亚甲基蓝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自由基捕获实验探究了反应过程中的活性物种。结果证明该C-Co催化剂活化PMS产生的单线态氧在降解亚甲基蓝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此外,C-Co催化剂在该反应中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重复利用3次后仍然保持较高的降解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普鲁士蓝 c-co催化剂 过一硫酸盐 单线态氧
下载PDF
Micro-FAST制备WC-TiC-Co硬质合金的性能和组织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陈依桐 杨屹 +2 位作者 杨刚 刘剑 吴明霞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7-101,共5页
将多物理场耦合活化烧结技术(Micro-FAST)和燃烧合成技术相结合,在WC-8Co原始粉末中加入一定量的Ti粉和C粉,通过原位合成了TiC,制备了尺寸为φ4 mm×4 mm的WC-TiC-Co微型圆柱硬质合金。研究了工艺参数对硬质合金性能和组织的影响。... 将多物理场耦合活化烧结技术(Micro-FAST)和燃烧合成技术相结合,在WC-8Co原始粉末中加入一定量的Ti粉和C粉,通过原位合成了TiC,制备了尺寸为φ4 mm×4 mm的WC-TiC-Co微型圆柱硬质合金。研究了工艺参数对硬质合金性能和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WC-8Co-4Ti-2C和WC-8Co-6Ti的样品在成分检测中均检测出TiC相,同时还伴随着(W,Ti)C相的生成。WC-8Co-4Ti-2C和WC-8Co-6Ti的样品致密度随着烧结温度的增加而增加,最高可达到96.82%;同时,试样的微观孔隙减少。显微硬度及断裂韧性均随烧结温度的增加而减小,显微硬度最高可达1936.7 HV30,断裂韧性最高可达8.0270 MPa·m^(1/2),整体上WC-8Co-6Ti样品的力学性能要优于WC-8Co-4Ti-2C样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物理场耦合活化烧结 WC-Ti c-co硬质合金 燃烧合成
下载PDF
WC-TiC-TaC-Co硬质合金表面SiO2陶瓷层的制备与表征
5
作者 乔志勇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6年第30期73-74,共2页
文章采用WC-TiC-TaC-Co硬质合金表面进行二氧化硅陶瓷的涂层,实验以WC-TiC-TaC-Co硬质合金粉末压胚为基体,分别采用含氢聚硅氧烷和二甲基硅油为Si源,通过含氢聚硅氧烷(HPSO)与二乙烯基苯(DVB)进行交联工艺、涂层工艺获得包覆膜和通... 文章采用WC-TiC-TaC-Co硬质合金表面进行二氧化硅陶瓷的涂层,实验以WC-TiC-TaC-Co硬质合金粉末压胚为基体,分别采用含氢聚硅氧烷和二甲基硅油为Si源,通过含氢聚硅氧烷(HPSO)与二乙烯基苯(DVB)进行交联工艺、涂层工艺获得包覆膜和通过二甲基硅油,用二甲苯稀释得到不同粘性的溶液进行涂层工艺以一定的升温速率至1440℃、真空烧结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C-Ti C-Ta c-co硬质合金 二氧化硅陶瓷 涂层工艺 交联工艺 结合机制
下载PDF
^(13)C脉冲标记法:不同生育期水稻光合碳在植物-土壤系统中的分配 被引量:15
6
作者 邓扬悟 唐纯 +5 位作者 袁红朝 宁赵 邹观发 王久荣 葛体达 吴金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6466-6471,共6页
定量生育期内植物光合碳在植物组织-土壤的分配规律,对于理解全球碳循环有着重要意义。采用^(13)C-CO_2脉冲标记结合室内培养,通过元素分析仪-稳定同位素联用(Flash HT-IRMS)分析植物各部分及土壤δ^(13)C值,比较了不同生育期下水稻光... 定量生育期内植物光合碳在植物组织-土壤的分配规律,对于理解全球碳循环有着重要意义。采用^(13)C-CO_2脉冲标记结合室内培养,通过元素分析仪-稳定同位素联用(Flash HT-IRMS)分析植物各部分及土壤δ^(13)C值,比较了不同生育期下水稻光合碳在不同组织间的分配规律,并量化了水稻光合碳向土壤碳库的转移。结果表明:(1)水稻地上部和根系干物质量随水稻生育期的增加而呈现递增趋势,不同的生育期表现为: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扬花期>成熟期。而整个生育期的根冠比为0.2—0.4,分蘖期的根冠比最高,随着水稻生育期的增加而递减,到抽穗期以后根冠比稳定在0.2左右。(2)脉冲标记6h后,水稻地上部和地下部(根系)的δ^(13)C值在-25.52‰—-28.33‰,不同器官的δ^(13)C值存在明显分馏效应,且趋势基本一致,即茎杆(籽粒)>叶片(根系);这种由于水稻生育期特性导致的各器官碳同位素分馏的现象,可用于指示不同生育期下水稻光合碳的分配和去向。(3)不同生育期^(13)C-光合碳在植物-土壤系统的分配规律不同,生长前期光合碳向根系及土壤中分配的比例高,具有较强的碳汇能力,而随生育期光合碳在根系及土壤中的分配比例呈下降趋势,但积累量不断增加。(4)不同生育期^(13)C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分配比例差异明显。水稻分蘖期有近30%光合碳用于根系建成并部分通过根系分泌物进入土壤有机碳库(10%),而到成熟期则向籽粒中分配较多,而且光合碳在土壤中的分配比例也随生育期呈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循环过程和调控机制的揭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 13c-co2脉冲标记 水稻 稳定同位素质谱仪
下载PDF
碳还原锆英石的Si-C-O系中C和CO优势图 被引量:1
7
作者 袁章福 曾加庆 +3 位作者 万天骥 张鉴 罗胜昌 樊友三 《化工冶金》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89-195,共7页
对联还原锆英石中SiO2进行了温度、配碳量、时间和粒度的实验研究,得到相应的脱硅率的影响规律.建立了Si-C-O系中C-CO型优势图,讨论了SiO分压和StO2活度等对脱硅率的影响,得到温度与StO2最低含量的理论关系.配碳量为7.5%时的... 对联还原锆英石中SiO2进行了温度、配碳量、时间和粒度的实验研究,得到相应的脱硅率的影响规律.建立了Si-C-O系中C-CO型优势图,讨论了SiO分压和StO2活度等对脱硅率的影响,得到温度与StO2最低含量的理论关系.配碳量为7.5%时的脱硅率达到极大值97.22%,在1873~2273K温度范围内的化学反应表现活化能为282.0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英石 氧化硅 还原 Si-C-O系 c-co 优势图
下载PDF
不同光照条件下外源钙对“烟株-土壤”系统中光合碳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云菲 宋晶 +6 位作者 郭二辉 任天宝 王辉 姬小明 张学伟 杨喜田 刘国顺 《中国烟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7-37,共11页
【目的】探讨不同光照条件下外源钙对烟株光合碳分配及烟田土壤碳固持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盆栽试验,采用13C-CO2脉冲标记技术,定量研究3种光照条件下外源钙对光合碳在"烟株-土壤"系统中分配比例与周转状况的影响。【结果... 【目的】探讨不同光照条件下外源钙对烟株光合碳分配及烟田土壤碳固持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盆栽试验,采用13C-CO2脉冲标记技术,定量研究3种光照条件下外源钙对光合碳在"烟株-土壤"系统中分配比例与周转状况的影响。【结果】(1)光强与外源钙的互作效应对烟草叶片和根系中13C浓度有显著影响,在整个测定期内,叶片13C浓度降低72.4%~75.1%,而根系13C浓度增加30.3%~105.3%;外源CaCl2对各组分13C浓度的增加具有显著促进效果,且在低光或高光胁迫条件下增加比例较高。(2)标记初期,"烟株-土壤"系统中的13C分配以叶片中最高,但随种植时间延长,源器官又重新将光合固定的碳分配给地下部根系和土体,至标记后30 d,根系和土体的13C分配率分别比标记第1 d时增加了1.7~2.6倍和1.0~2.1倍。(3)13C-SOC根际沉积效率在整个测定期内增加了1.3~1.9倍,喷钙处理的根际沉积效率分别比对照增加了5.4%~20.1%(低光)、3.5%~34.5%(中光)、5.6%~29.0%(高光)。随光强增加烟株根际沉积对土壤SOC更新率的贡献增强。(4)光强、外源钙及二者的互作效应显著增加了烟株地上部与根系的生物量积累,总体上表现为:叶>茎>根,与13C在各组分中的分配比例相对应。【结论】光强增加能够促进光合碳在烟株地上部与地下部间的周转及生物量的积累,喷施外源钙能够提高烟株光合碳同化能力并加速土壤中新碳的转化,提高根际沉积效率,促进土壤有机碳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碳 光强 外源钙 烟草 13c-co2脉冲标记
下载PDF
桂林毛村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7
9
作者 丁梦凯 胡晓农 +4 位作者 曹建华 吴夏 黄芬 王奇岗 闵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24-933,共10页
为了研究岩溶非岩溶交错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桂林毛村进行野外观测试验,测定了土壤呼吸速率、δ^(13)C-CO_2值及相应的环境、土壤、植被因子,分析了土壤呼吸的空间变异性及与这些因子之间的关系... 为了研究岩溶非岩溶交错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桂林毛村进行野外观测试验,测定了土壤呼吸速率、δ^(13)C-CO_2值及相应的环境、土壤、植被因子,分析了土壤呼吸的空间变异性及与这些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范围为1. 39~5. 31μmol·(m2·s)-1,最高值约为最低值的3. 8倍.毛村不同岩性区下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土壤呼吸具有重要影响,相同岩性区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前G2点松树林的土壤呼吸速率约为半坡毁林后G1点沙糖桔园的2. 3倍.土壤呼吸导致大气中CO_2浓度增高及δ^(13)C-CO_2值降低,并且两者之间的统计关系可以用反比例函数来描述.结果还发现,在水热条件与全年均值较接近的4月中旬,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呼吸的影响要大于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等环境因子.土地利用方式造成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不同是影响土壤呼吸空间变异性的关键因子.在所有观测的生态系统中,土壤呼吸与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二元线性回归方程描述,并能解释土壤呼吸92. 5%的空间变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林毛村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呼吸 δ13c-co2 土壤有机碳
原文传递
水分管理对水稻生长与根际激发效应的影响特征 被引量:3
10
作者 林森 肖谋良 +6 位作者 江家彬 魏亮 李科林 刘守龙 祝贞科 葛体达 吴金水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88-995,共8页
作物根际沉积碳输入而引起的根际激发效应,对农田土壤碳排放通量和碳平衡起到关键的调控作用.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由于频繁的干湿交替,土壤CO2和CH4排放以及根际激发效应明显有别于其他自然生态系统.因此,明确稻田生态系统干湿交替过程中... 作物根际沉积碳输入而引起的根际激发效应,对农田土壤碳排放通量和碳平衡起到关键的调控作用.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由于频繁的干湿交替,土壤CO2和CH4排放以及根际激发效应明显有别于其他自然生态系统.因此,明确稻田生态系统干湿交替过程中水稻根际激发效应的方向与强度,对于减缓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13)C-CO2连续标记法,结合盆栽试验,研究干湿交替和持续淹水条件下,水稻生长以及根际激发效应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相对于持续淹水处理,干湿交替处理使水稻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以及根冠比显著提高,并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持续淹水条件下,13CO2和13CH4排放通量随水稻生长由10.2μg·(kg·h)^(-1)和2.8μg·(kg·h)^(-1)(63 d)增加到16.0μg·(kg·h)^(-1)和3.2μg·(kg·h)^(-1)(75d).而在干湿交替条件下,经过12 d的落干处理13CO2和13CH4排放通量分别降低了57.5%和88.1%.持续淹水条件下,CO2和CH4的根际激发效应表现为正激发效应,而且随水稻的生长而增加.而干湿交替处理下,经过12 d的落干处理,CO2和CH4的根际激发效应分别由0.29 mg·(kg·h)^(-1)和12.3μg·(kg·h)^(-1)(63 d)降低到-0.39 mg·(kg·h)^(-1)和0.07μg·(kg·h)^(-1)(75d).因此,干湿交替处理,能有效促进水稻生长和降低CH4的累计排放量.合理地田间水分管理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碳循环 水分管理 温室气体 ^(13)c-co2连续标记法 根际激发效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