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utaneous metastasis from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A case report
1
作者 Rui-Yan Zhang Shi-Jie Zhu +1 位作者 Peng Xue Sheng-Qi He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2年第14期4676-4683,共8页
BACKGROUND Esophageal cancer is a common cause of cancer-related death worldwide.Cutaneous metastasis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s rare,particularly in diffuse skin metastasis.CASE SUMMARY In this case rep... BACKGROUND Esophageal cancer is a common cause of cancer-related death worldwide.Cutaneous metastasis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s rare,particularly in diffuse skin metastasis.CASE SUMMARY In this case report,we describe an 82-year-old male who was diagnosed with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The tumor was staged as T4N3M1(Stage IVB).The pathological findings revealed poorly differentiate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Four months after diagnosis,the patient began chemotherapy,and symptoms were relieved after four cycles of chemotherapy.After that,the patient returned home without a systematic physical examination.One year after diagnosis,the patient realized that the skin of the abdominal wall was hard and rough without pain,and the color became darker than normal skin.Thirteen months after diagnosis,a biopsy of the patient’s abdominal lesion revealed that the skin metastasis was derived from the esophagus.Then the patient received two cycles of apatinib combined with docetaxel,but the abdominal lesion worsened.Two cycles of nivolumab were administered,but the patient eventually died of multiple organ failure.CONCLUSION This report highlights cutaneous metastasis as a late and untreatable metastasis of esophageal canc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ophageal carcinoma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utaneous metastasis immunological checkpoint inhibitor CHEMOTHERAPY Case report
下载PDF
转人B7-H3基因鳞癌细胞株的建立及其检测 被引量:2
2
作者 邹多宏 郝艳红 +6 位作者 周健 杨宏宇 何家才 王元银 阎旭 李宝金 唐爱发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79-282,共4页
目的探讨转入B7-H3基因鳞癌细胞株的建立及其检测。方法采用脂质体介导法将已建好的真核表达质粒pEGFP-C1-B7-H3导入人鳞癌细胞Tca8113中(Tca8113/B7-H3),RT-PCR检测B7-H3在该细胞中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其蛋白的表达。经G418筛选后... 目的探讨转入B7-H3基因鳞癌细胞株的建立及其检测。方法采用脂质体介导法将已建好的真核表达质粒pEGFP-C1-B7-H3导入人鳞癌细胞Tca8113中(Tca8113/B7-H3),RT-PCR检测B7-H3在该细胞中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其蛋白的表达。经G418筛选后,用有限稀释法建立稳定高表达的带有B7-H3基因的Tca8113鳞癌细胞株。结果RT-PCR方法检测到目的基因B7-H3的一个215bp大小的cDNA扩增产物;DAB显色,裂解的Tca8113/B7-H3基因转染细胞膜蛋白中相对分子质量约65~86ku大小的特异性条带。转染B7-H3的Tca8113细胞,经过细胞传代培养后仍然能够检测到高表达的B7-H3基因,经过有限稀释法建立了Tca8113/B7-H3细胞株。结论成功建立了Tca8113/B7-H3细胞株,为以后的体内外试验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为近一步研究其抗肿瘤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淋巴细胞/免疫学 鳞状细胞 细胞系
下载PDF
RNA干扰分化抑制因子-1基因表达对食管鳞状细胞癌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曾达武 方明霞 刘豫瑞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9年第6期447-451,共5页
目的研究针对分化抑制因子-1的siRNA(si-Id-1)对人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细胞增殖和凋亡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阳离子脂质体法介导si-Id-1转染ESCC TE-1细胞株,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计算转染率,RT-PCR检测Id-1的mRNA表达... 目的研究针对分化抑制因子-1的siRNA(si-Id-1)对人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细胞增殖和凋亡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阳离子脂质体法介导si-Id-1转染ESCC TE-1细胞株,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计算转染率,RT-PCR检测Id-1的mRNA表达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Id-1的蛋白表达水平;细胞增殖实验检测转染前后TE-1细胞增殖能力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周期变化和凋亡指数。结果si-Id-1转染前后的TE-1细胞株Id-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有明显差异(P<0.05);转染后的TE-1细胞较其亲代细胞增殖能力降低,凋亡程度增强(P<0.05);转染后的TE-1细胞周期停滞在G0/G1期,G1期细胞数增多,S期细胞数减少(P<0.05)。结论利用脂质体将si-Id-1转染至ESCC的TE-1细胞是切实可行的;si-Id-1可以有效沉默TE-1细胞Id-1的表达,从而抑制ESCC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制因子 免疫 鳞状细胞 食管肿瘤 RNA 小分子干扰 细胞凋亡 细胞增殖
下载PDF
粘附分子CD44v6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6
4
作者 程斌 陈小华 侯景辉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4期281-282,共2页
目的观察分析CD44v6在口腔鳞癌原发组织和转移组织中的表达,以期明确CD44v6在口腔鳞癌淋巴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半定量评估染色强度和测算阳性染色细胞后统计分析。结果:CD44v6分子在正常口腔... 目的观察分析CD44v6在口腔鳞癌原发组织和转移组织中的表达,以期明确CD44v6在口腔鳞癌淋巴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半定量评估染色强度和测算阳性染色细胞后统计分析。结果:CD44v6分子在正常口腔粘膜上皮基底层、基底上层、棘层细胞胞膜表达;不同部位口腔粘膜上皮的阳性表达模式基本一致。在口腔鳞癌原发组织中,CD44v6表达减弱,表现为阳性反应产物形态的改变和CD44v6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正常组织(P<0.05)。口腔鳞癌转移组织中,只有肿瘤细胞表达CD44v6,CD44v6阳性细胞数也明显少于其原发组织(P<0.05)。结论:CD44v6在口腔鳞癌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以下行调节(downregulation)的方式表达,CD44v6在口腔鳞癌的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归巢 鳞状细胞癌 口腔肿瘤 粘附分子
下载PDF
口腔鳞癌患者免疫功能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曹阳 陆昌语 张君平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1994年第1期18-19,共2页
本文从分子学水平和细胞学水平,对30例口腔鳞癌患者,及相应的正常对照者,做血浆cAMP、cGMP含量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血浆cAMP、cGMP含量测定发现,口腔鳞癌患者cAMP明显低于正常对照者(P<0.01... 本文从分子学水平和细胞学水平,对30例口腔鳞癌患者,及相应的正常对照者,做血浆cAMP、cGMP含量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血浆cAMP、cGMP含量测定发现,口腔鳞癌患者cAMP明显低于正常对照者(P<0.01),而coMP和cAMP/cGMP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口腔鳞癌患者cAMP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能力低下,与全身其他部位癌症基本一致。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发现,口腔鳞癌患者与正常人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口腔鳞癌患者CD3↓(P<0.05),CD8↑(P<0.01),cD4/CD8↓(p<0.01),提示口腔鳞癌患者细胞免免疫功能紊乱,免疫平衡失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癌 3′5′腺苷一磷酸(cAMP) 3′5′鸟苷一磷酸(cGMP) T淋巴细胞亚群
下载PDF
Cytokeratin表达在舌鳞癌淋巴结微转移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魏远坚 胡顺广 +3 位作者 廖贵清 朱文平 郭海鹏 邱月燕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7期3201-3204,共4页
目的:研究一种检测舌鳞癌淋巴结微灶转移的方法。方法:对40例舌鳞癌患者及清扫淋巴结163个(常规临床检查颈部淋巴结阴性pN 0)进行常规病理检查(HE染色)和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抗体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40例舌鳞癌组织中CK均表达... 目的:研究一种检测舌鳞癌淋巴结微灶转移的方法。方法:对40例舌鳞癌患者及清扫淋巴结163个(常规临床检查颈部淋巴结阴性pN 0)进行常规病理检查(HE染色)和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抗体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40例舌鳞癌组织中CK均表达阳性,40例颈淋巴结常规病理检查(HE染色)发现5例有转移者(共23枚淋巴结),CK检测也为阳性。19个淋巴结常规病理检查未发现转移者,CK也表达阳性。随着肿瘤T分期的增加,淋巴结CK表达阳性率亦增加。CK表达阳性者预后较阴性者差。结论:CK免疫组化法是检测舌鳞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敏感而便捷的方法,而检测舌鳞癌微转移有助于判断肿瘤进展程度与预后,特别对筛选组织学检查淋巴结阴性但存在微转移的患者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肿瘤/病理学 鳞状细胞/诊断 淋巴转移/诊断 角蛋白/免疫学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p57^(kip2)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7
作者 温晓霞 马福伟 季文樾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6年第19期1472-1474,共3页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调控抑制因子蛋白p57kip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喉鳞癌(LS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p57kip2和PCNA在40例喉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喉鳞癌组织中p57kip2阳性率(42.5%)...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调控抑制因子蛋白p57kip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喉鳞癌(LS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p57kip2和PCNA在40例喉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喉鳞癌组织中p57kip2阳性率(42.5%)低于癌旁组织(72.5%),并与TNM分期、癌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CNA阳性率(55.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30.0%),并与TNM分期、癌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57kip2+与p57kip2-患者生存期≥5年的比率分别为76.5%和19.1%;PCNA+与PCNA-患者生存期≥5年的比率分别为40.1%和72.2%。结论p57kip2和PCNA分别是喉鳞状细胞癌进展及预后判断的独立指标;p57kip2在喉鳞癌中的不同表达水平可能与不同的调控方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肿瘤/免疫学 鳞状细胞/免疫学 核蛋白质类/生物合成 增殖细胞核抗原/分析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舌鳞状细胞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的定量分析(英文)
8
作者 尚政军 李金龙 李祖兵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1年第4期298-302,共5页
目的 血管生成是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最近,许多血管生成因子陆续被分离出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其中的一种,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有丝分裂具有选择性作用。本研究目的是检测舌癌患者血清中VEGF含量,并探讨其与... 目的 血管生成是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最近,许多血管生成因子陆续被分离出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其中的一种,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有丝分裂具有选择性作用。本研究目的是检测舌癌患者血清中VEGF含量,并探讨其与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10名正常献血员和31名舌癌患者。采用双抗体夹心法 ELISA定量检测血清中 VEGF浓度。结果处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结果 正常对照组血清中VEGF的平均浓度为148.80±64.17pgml-1(范围,59~231pg.ml-1),舌癌患者血清中VEGF的平均浓度为567.97±338.17pgml-1(范围,136~1892pg·ml-1),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舌癌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的高低与转移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而与性别和肿瘤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 结论 VEGF水平升高是舌癌发生、发展和转移的重要原因。检测舌癌患者血清中VEGF含量有助于判断有无转移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鳞状细胞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免疫学
下载PDF
口腔粘膜鳞癌的局部免疫状况分析
9
作者 廖贵清 黄洪章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253-255,共3页
:【目的】从免疫活性细胞表型特征的角度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 (以下简称鳞癌 )原发灶的局部免疫状况及其与肿瘤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按一定的纳入标准在 6 0个病例中筛选出 16例口腔癌患者 ,取原发灶标本作冰冻连续切片 ,厚度6~ 8μ... :【目的】从免疫活性细胞表型特征的角度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 (以下简称鳞癌 )原发灶的局部免疫状况及其与肿瘤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按一定的纳入标准在 6 0个病例中筛选出 16例口腔癌患者 ,取原发灶标本作冰冻连续切片 ,厚度6~ 8μm ,分别用抗CD3、CD4 、CD8、CD16及CD2 5单抗按ABC法染色 ,然后镜下观察及计数。【结果】①免疫细胞主要集中在肿瘤间质中 ,位于肿瘤与正常组织交界区 ,呈带状分布 ;有时可见淋巴滤泡 ,但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滤泡周围 ;②CD3+、CD4 +、CD16+和CD2 5+阳性细胞分布情况基本相似 ,主要位于癌巢周围 ,但CD8+与其他细胞不同 ,主要散在分布癌巢中 ;③肿瘤分化程度越高 ,免疫细胞数量越多 ,活性越强。【结论】口腔鳞癌原发灶局部存在一定的免疫功能 ,但这种免疫功能处于被抑制状态 ,肿瘤分化程度越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粘膜鳞癌 免疫学 淋巴细胞 肿瘤浸润
下载PDF
口腔鳞癌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和肠道菌群变化的临床分析
10
作者 钱毅 邓超 +4 位作者 许晓波 陈叶俊 胡媛平 洪礼琳 冯大军 《上海口腔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23-529,共7页
目的: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患者常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和免疫功能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20年9月—2021年9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28例OSCC患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OSCC患者经评估后给予治疗方案,记录患者... 目的: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患者常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和免疫功能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20年9月—2021年9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28例OSCC患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OSCC患者经评估后给予治疗方案,记录患者治疗前1周和治疗6个月后临床症状、免疫功能和肠道菌群变化。采用GraphPad Prism 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免疫功能检测结果发现,与健康志愿者相比,OSCC患者治疗前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3^(+)、CD4^(+)、NK、CD4^(+)/CD8^(+))和免疫球蛋白(包括IgG、IgA、IgM)水平明显偏低(P<0.05),血清细胞因子(包括TNF-α、IL-4、IL-6)水平偏高(P<0.05)。经6个月治疗后,OSCC患者免疫功能相较于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血清中促炎因子水平降低(P<0.05)。肠道菌群检测结果发现,与健康志愿者相比,OSCC患者治疗前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治疗后,OSCC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有所恢复。菌群分布门水平上,与健康志愿者相比,OSCC患者治疗前肠道内Epsilonbacteraeota、Proteobacteria和Patescibacteria升高,Verrucomicrobia水平降低(P<0.05)。治疗降低了Epsilonbacteraeota、Proteobacteria和Patescibacteria水平,提高了Verrucomicrobia水平(P<0.05)。短链脂肪酸方面,与健康志愿者相比,OSCC患者治疗前肠道短链脂肪酸(包括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降低,治疗后,OSCC患者肠道短链脂肪酸含量升高。结论:常规治疗后能明显提高OSCC患者免疫功能,恢复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提高肠道短链脂肪酸含量,改善患者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CC 免疫功能 肠道菌群 短链脂肪酸
下载PDF
喉鳞癌中DNA结合/分化抑制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青 吕丹雨 +2 位作者 秦雪梅 陈国辉 白广平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74-76,共3页
目的:检测喉鳞癌中DNA结合/分化抑制蛋白-2(ID-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特征,分析其临床意义及相关性。方法:以67例喉鳞癌的患者作为观察组,留取临床资料及术后石蜡标本,以45例声带息肉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 目的:检测喉鳞癌中DNA结合/分化抑制蛋白-2(ID-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特征,分析其临床意义及相关性。方法:以67例喉鳞癌的患者作为观察组,留取临床资料及术后石蜡标本,以45例声带息肉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二组中ID-2和VEGF-C的表达。结果:二组中ID-2和VEGF-C的表达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ID-2和VEGF-C的表达与病变的增殖指数、脉管累犯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ID-2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和病变最大径密切相关。观察组中ID-2和VEGF-C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结论:ID-2和VEGF-C在喉鳞癌中高表达,对肿瘤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ID-2与VEGF-C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鳞癌 DNA结合/分化抑制蛋白-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免疫学 临床意义 相关性
下载PDF
肺鳞癌间质毛细血管基底膜Ⅳ型胶原免疫组化研究
12
作者 钟玉杰 章军辉 +1 位作者 张雅洁 高绪兰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4期345-347,共3页
本文应用Ⅳ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对24例肺鳞癌间质毛细血管基底膜进行研究。结果在明:肺鳞癌间质毛细血管基底膜依据染色结果可分为3种类型:Ⅰ型(基底膜呈连续线状),Ⅱ型(有缺损),Ⅲ型(缺如)。高分化鳞癌间质毛血管基底膜以... 本文应用Ⅳ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对24例肺鳞癌间质毛细血管基底膜进行研究。结果在明:肺鳞癌间质毛细血管基底膜依据染色结果可分为3种类型:Ⅰ型(基底膜呈连续线状),Ⅱ型(有缺损),Ⅲ型(缺如)。高分化鳞癌间质毛血管基底膜以Ⅰ型为主(9/13)、低分化者5例均为Ⅲ型。结果初步证明:肺鳞癌间质毛细血管基底膜存在不同程度缺损,其损伤程度与组织分化程度相关。并认为肺鳞癌间质毛细血管基底膜缺损与肿瘤转移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鳞状细胞癌
下载PDF
识别糖酵解相关LncRNA对头颈鳞状细胞癌的预后价值
13
作者 孙一驰 曾宪琳 张世超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4期426-432,438,共8页
目的探究糖酵解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头颈鳞状细胞癌(SCCH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在TCGA数据库和MSigDB数据库中,获取SCCHN患者的正常组织和癌组织的RNA测序信息和糖酵解基因,通过“limma”包筛选出差异的lncRNA和糖酵解基... 目的探究糖酵解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头颈鳞状细胞癌(SCCH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在TCGA数据库和MSigDB数据库中,获取SCCHN患者的正常组织和癌组织的RNA测序信息和糖酵解基因,通过“limma”包筛选出差异的lncRNA和糖酵解基因,并对差异糖酵解基因进行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并筛选出lncRNA后,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构建基于lncRNA表达的风险模型;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ROC曲线及决策曲线,通过ESTIMATE估计免疫和基质评分确定SCCHN高/低风险组在信号通路、免疫微环境、免疫检查点、m6A相关基因方面的差异。结果总共筛选出298个GRLs,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了60个具有显著预后价值的GRLs,并成功构建了GRLs的风险模型,ROC曲线证明了模型的准确性;相较于高风险组,低风险组免疫细胞浸润增加,并且m6A调节因子和免疫检查点表达均升高。结论基于GRLs的预后指标是SCCHN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是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鳞状细胞癌 糖酵解 lncRNA 风险模型 免疫学
下载PDF
具核梭杆菌通过Toll样受体促进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晴萱 刘俊超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1471-1473,1485,共4页
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致死率位于口腔肿瘤的首位。目前,世界范围内约四分之一的恶性肿瘤与微生物感染相关。牙周主要致病菌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ucleatum)... 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致死率位于口腔肿瘤的首位。目前,世界范围内约四分之一的恶性肿瘤与微生物感染相关。牙周主要致病菌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ucleatum)可促进食管癌和结直肠癌恶性转化,并且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F.nucleaum通过与OSCC细胞外膜受体的相互作用,上调Toll样受体表达,调节免疫因子IL-6、IL-8等,实现对OSCC发生发展的影响。本研究将对Toll样受体在F.nucleaum促进O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具核梭杆菌 TOLL样受体 免疫因子
原文传递
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联合液基薄层细胞检测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价值 被引量:3
15
作者 谭浩 周桂华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747-749,共3页
目的:探讨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联合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TCT检测提示异常的58例患者,行病理活检,同时进行血清SCC-Ag检测,以病理活检为诊断标准,计算TCT与SCC-Ag联合检测筛查宫颈病... 目的:探讨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联合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TCT检测提示异常的58例患者,行病理活检,同时进行血清SCC-Ag检测,以病理活检为诊断标准,计算TCT与SCC-Ag联合检测筛查宫颈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评价两者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结果 TCT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和65.8%;SCC-Ag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0%和86.9%;两者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5%和89.4%。 TCT检测与SCC-Ag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者联合检测与单一TCT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TCT与SCC-Ag联合检测可提高宫颈检测的特异度,在宫颈病变筛查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 免疫学 鳞状细胞 血液 细胞诊断学 方法 宫颈疾病 诊断 普查
原文传递
食管贲门癌冷冻对免疫功能的调节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瑞森 刘奇 +2 位作者 张利民 张百江 张兴国 《新消化病学杂志》 1997年第3期168-169,共2页
目的研究食管贲门癌患者食管腔内冷冻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食管癌15例,贲门癌5例;男11例,女9例.先行食管腔内冷冻,再行开胸手术切除。用光镜及电镜系统观察癌细胞变化及局部淋巴反应,以及血中免疫球蛋白、补体C3及... 目的研究食管贲门癌患者食管腔内冷冻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食管癌15例,贲门癌5例;男11例,女9例.先行食管腔内冷冻,再行开胸手术切除。用光镜及电镜系统观察癌细胞变化及局部淋巴反应,以及血中免疫球蛋白、补体C3及淋巴细胞转化试验LTT.结果食管贲门癌原发灶周围淋巴结呈广泛性肿大,癌细胞坏死,可见异物巨细胞吞噬癌细胞,淋巴结呈滤泡增生反应.冷冻前后免疫球蛋白IgG、IgM无明显差异;LTT由冷冻前的380%增加到448%,IgA由冷冻前的216g/L增加到232g/L,C3也由冷冻前13g/L增加到20g/L.结论食管贲门癌腔内冷冻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杀伤癌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贲门肿瘤 免疫学
原文传递
三级淋巴结构在口腔癌中的特征及意义
17
作者 李晨曦 谭小容 +2 位作者 魏巍 李慕秋 龚忠诚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CAS 2023年第5期315-321,共7页
三级淋巴结构(TLS)是出生后在非淋巴组织中形成的免疫细胞有组织的聚集体。TLS不存在于生理条件,而是在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感染和癌症等慢性炎症环境下出现。在癌症进展情况下,TLS促进免疫细胞涌入癌症发生部位,因此作为提高患者... 三级淋巴结构(TLS)是出生后在非淋巴组织中形成的免疫细胞有组织的聚集体。TLS不存在于生理条件,而是在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感染和癌症等慢性炎症环境下出现。在癌症进展情况下,TLS促进免疫细胞涌入癌症发生部位,因此作为提高患者抗癌免疫力和良好治疗反应的一种手段而引起了学术界的兴趣,但其形成的驱动因素,以及这些结构对肿瘤内免疫反应的贡献仍不完全清楚。笔者综述了TLS的生物学表现并概述了TLS在口腔癌研究的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微环境 口腔肿瘤 鳞状细胞 免疫治疗 肿瘤免疫
原文传递
食道通结方辅助化疗对中晚期食管癌鳞癌患者生存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7
18
作者 杨茜雯 张铭 +3 位作者 金长娟 董昀 崔清 卢文峰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1838-1841,共4页
目的观察食道通结方辅助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鳞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中晚期食管癌鳞癌患者7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与治疗组35例。对照组给予紫杉醇加卡铂化疗方案治疗;治疗组同时配合食道通结方内服,每日1剂,化疗结束后服... 目的观察食道通结方辅助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鳞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中晚期食管癌鳞癌患者7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与治疗组35例。对照组给予紫杉醇加卡铂化疗方案治疗;治疗组同时配合食道通结方内服,每日1剂,化疗结束后服用中药4个月。观察患者3年生存率及化疗结束4个月的行为状况、免疫指标及中医证候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三年生存率为48.6%,高于对照组的25.0%(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0.0%,高于对照组的58.3%(P<0.05);化疗4个月后,治疗组呕吐痰涎、反酸、大便稀溏、乏力症状积分较化疗前明显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行为状况总有效率为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1.7%(P<0.05);治疗组治疗后CD4+/CD8+、自然杀伤(NK)细胞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各抗癌药物毒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道通结方辅助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鳞癌患者,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毒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期食管癌 鳞癌 食道通结方 化疗 免疫功能
原文传递
老年肺鳞癌患者免疫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 被引量:1
19
作者 于江泳 张萍 +4 位作者 李旭 马俊玲 刘文博 张帅 李琳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88-694,共7页
目的探讨真实世界中老年肺鳞状细胞癌(肺鳞癌)患者免疫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北京医院经病理明确诊断的老年肺鳞癌患者(≥65岁)113例,44例接受手术或微创治疗,69例患者接受内科一线治疗,其中... 目的探讨真实世界中老年肺鳞状细胞癌(肺鳞癌)患者免疫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北京医院经病理明确诊断的老年肺鳞癌患者(≥65岁)113例,44例接受手术或微创治疗,69例患者接受内科一线治疗,其中化疗组27例,免疫联合化疗(联合组)24例,免疫组11例,靶向治疗组7例。28例患者接受内科二线治疗,其中化疗组8例,联合组11例,免疫组4例,靶向治疗组5例。比较一线、二线治疗中免疫治疗效果和相关不良反应。评价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和肿瘤突变负荷(TMB)作为疗效、预后标志物的价值。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评价近期疗效,常见不良反应分级评价标准(CTCAE 4.03)评价免疫相关不良反应。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进行Log-rank检验。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老年肺鳞癌患者一线联合组总有效率73.7%(14/19),高于化疗组24.0%(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48,P<0.01)。一线联合组、免疫组与化疗组患者比较,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mPFS)延长,且联合组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mOS)更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线联合组和免疫组患者mOS时间较化疗组延长(均P<0.05)。老年肺鳞癌患者存在高的PD-L1阳性率(≥1%)和高TMB(≥9 mut/Mb)表达率,分别为81.6%(31/38)和57.4%(31/54)。一线联合组PD-L1阳性患者中mPFS优于PD-L1阴性患者(5.10个月比0.93个月,P<0.05)。PD-L1阳性患者中,二线联合组mPFS优于化疗组(7.33个月比2.77个月,P<0.05)。患者mPFS和mOS时间均与TMB表达无关。总体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0%(31/50),3级以上26.0%(13/50)。最常见的3级不良反应为皮疹、免疫相关性肺炎和乏力。结论老年肺鳞癌患者一线免疫联合化疗较化疗提高总有效率、mPFS和mOS。二线治疗中,免疫联合化疗与免疫单药均延长mOS,联合治疗较单药免疫无总生存获益。老年患者对单药免疫或联合化疗总体不良反应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免疫治疗 治疗效果
原文传递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SKH-1小鼠皮肤鳞状细胞癌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晶晶 吕婷 +2 位作者 王宏伟 王佩茹 王秀丽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81-185,共5页
目的探讨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对小鼠皮肤鳞状细胞癌(SCC)的作用机制。方法先建立SKH-1无毛小鼠SCC模型,ALA—PDT治疗前即对照组3只,ALA—PDT治疗后1、3、6、12、24h组各3只。以透射电镜及TUNEL法观察ALA—PDT治疗后1~... 目的探讨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对小鼠皮肤鳞状细胞癌(SCC)的作用机制。方法先建立SKH-1无毛小鼠SCC模型,ALA—PDT治疗前即对照组3只,ALA—PDT治疗后1、3、6、12、24h组各3只。以透射电镜及TUNEL法观察ALA—PDT治疗后1~24hSCC组织肿瘤细胞死亡方式(坏死、凋亡、自噬);以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治疗后7dSCC组织细胞自噬标记物LC3B、肿瘤局部微血管CD34、肿瘤局部免疫细胞浸润包括树突细胞CDla、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表达的变化。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透射电镜观察发现,ALA—PDT治疗后24h,肿瘤细胞逐渐发生坏死和凋亡,且以细胞坏死为主,巨噬细胞中可见自噬小体。TUNEL检测显示,肿瘤细胞凋亡显著增加(ALA—PDT治疗前及治疗后24h分别为2.00±0.69和7.30±2.18,P〈0.05)。免疫组化显示,与治疗前比较,ALA—PDT治疗后7d,CD34表达显著下降(分别为19.00±2.66和1.33±0.58,P〈0.01),肿瘤局部CDla表达明显增高(分别为10.33±1.88和23.01±2.04,P〈0.05),CD4+T细胞数(分别为12.40±2.27和28.67士1.76,P〈0.05)和CD8+T细胞数(分别为11.67±1.45和25.79±2.37,P〈0.05)明显增多,同时肿瘤间质中LC3B表达明显增多(分别为21.44±4.3和30.6±3.21,P〈0.05)。结论ALA—PDT可通过细胞坏死和凋亡两种方式直接杀伤SCC细胞,未发现肿瘤细胞自噬性死亡;ALA—PDT可损伤SCC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局部树突细胞以及CD4+、CD8+T细胞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 光疗法 细胞死亡 微血管损伤 免疫效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