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政德修养思想与当代领导干部的以德养廉 被引量:1
1
作者 夏云强 邹兰香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82-86,共5页
作为中国古代政治、道德教育大纲的儒学经典《大学》,建构了为政官员政德修养的完整思想体系,强调"修身"为根本,修身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理想目标,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使命,对当代领导干部... 作为中国古代政治、道德教育大纲的儒学经典《大学》,建构了为政官员政德修养的完整思想体系,强调"修身"为根本,修身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理想目标,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使命,对当代领导干部加强政德修养、实行以德养廉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政德修养 领导干部 以德养廉
下载PDF
干部廉洁的几个问题
2
作者 廉秀君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8-10,共3页
"廉洁"是官德之首,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社会主义新时期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必须把廉洁放在首位。为官清廉的有效途径是:思想道德的教化,自律意识的修养,建立廉政制度等。
关键词 官德 廉洁 领导干部 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 自律意识 廉政制度
下载PDF
论诚信道德之构建
3
作者 吴丽萍 《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53-54,共2页
诚信问题是目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讲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当前我国存在严重的诚信缺失的问题。因此,增强全民的诚信观念.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政府和行政人员带头讲诚信,建立规范的社会诚信体系和... 诚信问题是目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讲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当前我国存在严重的诚信缺失的问题。因此,增强全民的诚信观念.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政府和行政人员带头讲诚信,建立规范的社会诚信体系和失信约束惩罚机制是当务之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诚信 思想道德 建设
下载PDF
周敦颐与修身教育
4
作者 黄亦君 《教育文化论坛》 2015年第4期133-137,共5页
作为宋明理学及湖湘文化的重要开创者,周敦颐颇为注重修身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和提倡修身养性。他以"诚"作为修身教育的起点,将人生道德修养建立在"诚"的基础上。同时,还建立了以"德"为基本核心的修身体系... 作为宋明理学及湖湘文化的重要开创者,周敦颐颇为注重修身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和提倡修身养性。他以"诚"作为修身教育的起点,将人生道德修养建立在"诚"的基础上。同时,还建立了以"德"为基本核心的修身体系,倡导以"德"为基本理念来构建人的幸福观、富贵观,提倡保持独立、高洁的人格,主张藏愚守拙。周敦颐的修身教育思想宏富精深,致远清明,对于后来湖湘文化的发展及湖湘教育的繁荣及近代湖南人才群的产生均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敦颐 修身教育
下载PDF
王弼对儒家道德哲学的重建——以“德”为中心的探讨
5
作者 刘勰娇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53,158,共10页
王弼对儒家道德哲学的重建,是以“德”论为中心展开的。王弼认可的“德”即“上德”,其在德性层面体现为自然的道德情感,这是仁义礼智的内在基础;其在德行层面体现为无为,仁义礼智为其外在展现。王弼重建的基于自然道德情感的仁义礼智,... 王弼对儒家道德哲学的重建,是以“德”论为中心展开的。王弼认可的“德”即“上德”,其在德性层面体现为自然的道德情感,这是仁义礼智的内在基础;其在德行层面体现为无为,仁义礼智为其外在展现。王弼重建的基于自然道德情感的仁义礼智,与有为的仁义礼智截然不同。基于此,王弼主张在社会实践中顺应民众自然的道德潜能,让其自发养成道德品质与道德行动。王弼的重建力图实现道德内在基础和外在功用的一致,体现了他对儒道二家“德”论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弼 自然 道德情感 仁义礼智
原文传递
道德贫困及其治理的乡村个案研究:基于信德的观测 被引量:1
6
作者 林楠 童建军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0-106,共7页
当代中国乡村道德贫困问题研究缺乏从文化角度深度展开,亦没有对"公权力集团"做出阶层区分。以理坑村为例对乡村道德贫困现象进行探讨,村民的美德正在丧失仅为表象,村民信德失范不应完全被宏观地描述为社会文化变迁的必然结果... 当代中国乡村道德贫困问题研究缺乏从文化角度深度展开,亦没有对"公权力集团"做出阶层区分。以理坑村为例对乡村道德贫困现象进行探讨,村民的美德正在丧失仅为表象,村民信德失范不应完全被宏观地描述为社会文化变迁的必然结果,而更应从微观上将其视为村民间接和隐蔽地不满地方政府行为的形式和产物。这种不满源于基层政府的所作所为被村民解释为自利的不正当行为。村民对基层"公权力集团"成员不当的行为方式、不公的政策安排及腐化的人格形象的不满与怨恨无法直接申诉,转而向其他相对弱势社会群体宣泄,这是村民行事的逻辑,也是理坑村出现道德贫困现象的根本原因。"公权力集团"成员及治理方式的不公正动摇着乡村社会既有的道德结构和道德文化,瓦解着村民继续市场化的热情,衍生出道德贫困。这种道德贫困的本质应该被表述为特定政治制度安排和政治文化下的自我道德戕害和隐秘的反抗形式的间接表达。因此,中国乡村道德建设的首要对象必须发生转向,即由村民转向地方政府等公权力集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贫困 个案研究 信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