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xty-seven Cases of Abnormal Movement of the Cardiac Apex Treated with Bu Xin Tang
1
作者 王平 耿世钊 王友京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74-177,共4页
  Bu Xin Tang (heart-reinforcement decoction) was used to treat 67 cases of abnormal movement of the cardiac apex based on 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most patients, there were...   Bu Xin Tang (heart-reinforcement decoction) was used to treat 67 cases of abnormal movement of the cardiac apex based on 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most patients, there were remarkable improvement notonly for the symptoms but also for the abnormal movement of the cardiac apex. The cured plus remarkably effective rate was 87%, suggesting that it can postponeor prevent coronary heart attacks for the patient of prophas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xty-seven Cases of Abnormal Movement of the cardiac apex Treated with Bu Xin Tang
下载PDF
希氏束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脏结构学参数与功能学参数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黄琴 李奎 +3 位作者 王建灵 周红 钟惠 朱正芬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68-71,共4页
目的:探究希氏束起搏(HBP)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心脏结构学参数与功能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104例AVB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HBP组和RVAP组各52例,HBP组行HBP治疗,RVAP组行RVAP治疗,比较两组术前... 目的:探究希氏束起搏(HBP)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心脏结构学参数与功能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104例AVB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HBP组和RVAP组各52例,HBP组行HBP治疗,RVAP组行RVAP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心脏结构学参数、心脏起搏参数、心率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心率(HR)、每搏输出量(SV)、心脏指数(CI)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QRS时限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手术前后心脏结构学参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中、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心脏起搏阈值、R波幅度、电极阻抗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前、术后1个月,两组HR、SV、CI、LVEF、QRS时限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6个月,HBP组HR、SV、CI、LVEF显著高于RVAP组(均P<0.05),RVAP组QRS波时限显著低于HBP组(P<0.05);结论:HBP对AVB患者的电-机械同步性优于RVAP,近期心脏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氏束起搏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房室传导阻滞 心脏结构学 心功能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的不同起搏部位对植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3
作者 刘振金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20期43-45,共3页
目的探析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的不同起搏部位对植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00例植入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患者,按照起搏部位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植入部位为右心室心尖部,试验组植入部位为右心室间隔。对比两组患者植入... 目的探析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的不同起搏部位对植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00例植入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患者,按照起搏部位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植入部位为右心室心尖部,试验组植入部位为右心室间隔。对比两组患者植入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B型脑钠肽(BNP)]和生活质量[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植入6个月后,两组患者LVEF高于本组植入前,LVEDD、LVESD小于本组植入前,BNP低于本组植入前,且试验组患者LVEF(53.06±5.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8.45±5.11)%,LVEDD(52.48±3.32)mm、LVESD(49.07±3.56)mm明显小于对照组的(54.88±3.84)、(51.54±3.42)mm,BNP(67.43±8.06)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2.18±8.84)pg/ml(P<0.05)。植入6个月后,两组患者SF-36评分均较本组植入前显著提升,且试验组患者SF-36评分(80.06±5.11)分高于对照组的(72.12±5.67)分(P<0.05)。结论在进行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时,与右心室心尖部相对比,右心室间隔起搏可以更为有效的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永久性起搏器 心功能 生活质量 起搏部位 右心室心尖部 右心室间隔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右心功能影响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毛建斌 姜玲 +2 位作者 李锦 江国强 刘政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TDI)评价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和心尖部起搏(RVA)对右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72例置入DDD型起搏器的患者根据心室电极放置的部位分为RVOT起搏组(38例)和RVA起搏组(34例),术前和术后3个月测...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TDI)评价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和心尖部起搏(RVA)对右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72例置入DDD型起搏器的患者根据心室电极放置的部位分为RVOT起搏组(38例)和RVA起搏组(34例),术前和术后3个月测定右心室侧壁三尖瓣环处的相关TDI参数。结果RVOT组患者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收缩期峰值速度(Sm)无明显变化(P〉0.05);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m)及Em/Am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等容收缩期时间(IVCT)无明显改变(P〉0.05),而等容舒张期时间(IVRT)缩短,射血时间(ET)延长,Tei指数由0.52±0.08下降至0.40±0.07(P〈0.05)。RAV组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Sm无明显变化(P〉0.05),Em/Am由0.76±0.10下降为0.68±0.20(P〈0.05),IVCT无明显改变,而IVRT延长,ET缩短,Tei指数由0.58±0.09上升至0.71±0.06(P〈0.05)。术后3个月RVOT组与RAV组相比,Sm及IVCT无明显变化,而反映舒张功能的主要指标Em/Am、Tei指数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RVOT起搏能够改善依赖心室起搏的Ⅱ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3个月时的右心室舒张功能,而RVA起搏则会使此类患者右心室舒张功能恶化,两种不同部位起搏对右室的收缩功能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多普勒 右室流出道间隔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右心室 心功能
下载PDF
间隔部主动固定电极对老年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傅春江 石伟彬 +4 位作者 舒娴 罗晓丽 陈乔 杨立 王旭开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3年第3期197-200,共4页
目的探讨右室间隔部(RVS)主动固定电极对植入永久起搏器的老年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78例植入永久起搏器的老年患者,分为RVS起搏组(实验组,植入主动固定电极,n=42)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对照组,植入被动固定电极,n... 目的探讨右室间隔部(RVS)主动固定电极对植入永久起搏器的老年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78例植入永久起搏器的老年患者,分为RVS起搏组(实验组,植入主动固定电极,n=42)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对照组,植入被动固定电极,n=36),以超声心动图评价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左室缩短率(FS)、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E/AI:L值的差异。结果术前两组心功能状况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RVS起博组与术前相比较,FS、SV、CO、EF、E/A虽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起博组在术后6个月FS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SV、CO、EF、E/A均高于RVS起博组(P〈0.05)。两组起搏阈值、感知、阻抗起搏比例及平均心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VS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间隔部 右室心尖部 心功能
下载PDF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鲍中华 郭俊芳 +5 位作者 张国辉 真亚 李卫东 汪建飞 孙琴芳 张凤琴 《现代医学》 2008年第6期397-399,共3页
目的评价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方法50例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按照心室电极的位置,分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RV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QRS波的形态、宽度以及术前、术... 目的评价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方法50例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按照心室电极的位置,分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RV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QRS波的形态、宽度以及术前、术后3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之间的运动延迟(SPWMD)和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IVMD)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前LVEF、SPWMD及IVMD水平无显著性差异;与术前相比,RVS组起搏心电图Ⅱ导联QRS波间期无明显变化,而RVA组较术前及RVS组显著延长(均P<0.05)。术后3个月随访,RVS组LVEF、SPWMD、IVMD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而RVA组LVEF较术前下降,SPWMD、IVMD较术前延长;与RVS组相比,RVA组LVEF显著下降,SPWMD、IVMD显著延长(均P<0.05)。结论RVA起搏使左、右心室不同步,与RVA起搏相比,RVS起搏尽可能地维持了双心室的正常激动顺序和双心室的同步性,比RVA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右心室间隔部 右心室心尖部 心脏同步性
下载PDF
心尖轴流泵的解剖相容性及对心肌损伤的动物实验观察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国荣 朱晓东 +2 位作者 郝宗超 田步升 陈海丰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0年第3期20-22,共3页
目的:通过动物体内植入实验观察笔者研制的心尖微型轴流泵式心脏辅助装置的可植入性及对动物机体的损伤。方法:动物实验采用的心尖微型轴流泵呈圆柱形,外壳由钛合金制成,直径为18.4~20.6mm。实验动物采用普通家猪,质量为(65±5)kg... 目的:通过动物体内植入实验观察笔者研制的心尖微型轴流泵式心脏辅助装置的可植入性及对动物机体的损伤。方法:动物实验采用的心尖微型轴流泵呈圆柱形,外壳由钛合金制成,直径为18.4~20.6mm。实验动物采用普通家猪,质量为(65±5)kg。全麻下经右侧第5肋间开胸,用12mm直径人造血管与胸降主动脉行"端-侧"吻合。然后切开心包,在左心尖部用特制的环形刀将直径约为15mm的心肌切除,肝素化后将泵通过切口插入左心室,使入口与心室相通。间断缝合泵的环状缝合裙与心肌后严密止血。开始启动血泵后去除人造血管的阻断钳。调节泵转速,测定心腔压力。结果:总共6只动物均顺利完成手术植入,术中未发生不可控制的大出血。表明在非体外循环下植入心尖轴流泵的方法安全可靠。动物实验的压力测试表明:血泵可充分降低左心室压力负荷,维持稳定的外周血压。结论:心尖轴流泵结构设计可行,体积与质量小,可植入性和流体力学特性基本达到实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辅助 心尖轴流泵 人工心脏 心功能衰竭
下载PDF
右室高位间隔部与心尖部VVI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陈乔 傅春江 +3 位作者 杨立 于长青 王伟 王旭开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2年第1期39-40,共2页
目的探讨高位间隔部(HRVS)与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行VVI起搏并愿随访的患者104例,其中HRVS起搏54例,RVA起搏50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半年、1年及3年在同一起搏频率下(60次/分)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 目的探讨高位间隔部(HRVS)与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行VVI起搏并愿随访的患者104例,其中HRVS起搏54例,RVA起搏50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半年、1年及3年在同一起搏频率下(60次/分)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心输出量和监测脑钠肽(BNP)水平。结果HRVS起搏患者LVEF及BNP水平无明显改变;RVA起搏患者LVEF(术后半年、3年分别为0.60±0.15、0.54±0.16)降低及BNP(术后半年、3年分别为96.51±46.41 ng/L、168.33±49.37 ng/L)水平升高。结论 VVI HRVS起搏优于RVA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高位间隔部起搏 心尖部起搏 心功能 左室射血分数 脑钠肽
下载PDF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邵山 王小青 +1 位作者 钱波 孙建辉 《心脏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558-560,共3页
目的:比较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S)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左右心室间收缩同步性、左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①入选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61(男39,女22)例,随机分入RVS部起搏组(RVS组,n=33)和RVA部起搏组(RVA组,n=28)。②比... 目的:比较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S)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左右心室间收缩同步性、左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①入选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61(男39,女22)例,随机分入RVS部起搏组(RVS组,n=33)和RVA部起搏组(RVA组,n=28)。②比较两组患者植入术中及术后12月心室电极导线参数(起搏阈值、R波感知及阻抗)的差异。③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月QRS波时限;术后应用组织多普勒同步图(TSI)分别测定两组左、右心室侧壁基底部收缩达峰时间差(△Ts)。评价心室间不同步的程度。④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UCG)检查,观察两组术前及术后12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比较不同起搏部位对心功能的影响。结果:①两组患者测试的起搏阈值、R波感知及导线阻抗无统计学差异。②两组患者术后QRS波时限均较术前延长(均P<0.01),RVA组较RVS组延长更为明显(P<0.01)。RVS组与RVA组△Ts分别为(27±14)ms和(90±22)ms,有统计学差异(P<0.01)。③术后12个月两组LVEDD均较术前增加,RVA明显大于RVS组[(54±5)mm vs.(51±5)mm,P<0.05]。RVA组术后12月LVEDD较术前明显增加[(54±5)mm vs.(50±4)mm,P<0.05],术后12月两组LVEF均较术前降低[RVS组:(0.58±0.14)vs.(0.63±0.09),P<0.01;RVA组:(0.51±0.12)vs.(0.64±0.13),P<0.01],组间比差异不显著。结论:RVS起搏对心室间同步性、左室重构的影响要优于RVA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 右室心尖部 起搏 心功能
下载PDF
右室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心脏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吕云 李绍龙 +4 位作者 李易 刘屹 杨锋 张荣华 吴燕 《临床医药实践》 2008年第3期188-190,共3页
目的:对比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02例病窦综合征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入选右室心尖部起搏组(50例)和右室间隔部起搏组(52例),术后随访患者的心功能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等相关指标。结果:术后随访1... 目的:对比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02例病窦综合征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入选右室心尖部起搏组(50例)和右室间隔部起搏组(52例),术后随访患者的心功能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等相关指标。结果:术后随访18个月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患者心功能和左室舒张末径较手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右室心尖部起搏组患者心功能较手术前明显降低,左室舒张末径较手术前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两组相比,右室心尖部起搏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较间隔部起搏组患者低,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是安全、有效的,比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且不会给心功能带来明显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间隔部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左室射血分数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观测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庆军 钱剑峰 +3 位作者 刘峰 茹铁周 潘文 毛家亮 《心脏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773-775,共3页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具备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RVA组与RVS组,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左室短轴缩短率(FS)、心脏指数(CI),对比...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具备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RVA组与RVS组,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左室短轴缩短率(FS)、心脏指数(CI),对比观察术前、术后3,6个月差异。并比较术前与术后心电图QRS波宽度。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QRS波时限均较自身心律时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VA组起搏QRS时限显著长于RVS组[(158±15)msvs(132±15)ms,P<0.01];RVA组术后3个月随访LVEF,SV,FS,CI较术前均显著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59±3)%vs(51±3)%,(79±15)mlvs(71±16)ml,(0.36±0.11)vs(0.31±0.09),(2.5±0.4)L/(min·m2)vs(2.1±0.4)L/(min.m2),均P<0.05];RVS组术后3,6个月随访LVEF,SV,FS,CI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RVS组3,6个月随访LVEF,SV,FS,CI均显著高于同期RVA组,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VS起搏尽可能的保证了心室激动和收缩同步性,实现了比RVA起搏较为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心室间隔部 右室心尖部 血流动力学 多普勒超声心动描记术
下载PDF
右心室流出道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涛 商丽华 +1 位作者 崔建 江河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3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研究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间隔部和右心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apex,RVA)起搏对心脏收缩同步性、收缩功能的影响,探讨RVOT间隔部起搏的意义。方法 5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分为RVOT组(n=25)和RV... 目的研究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间隔部和右心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apex,RVA)起搏对心脏收缩同步性、收缩功能的影响,探讨RVOT间隔部起搏的意义。方法 5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分为RVOT组(n=25)和RVA组(n=25),起搏器置入1个月后通过调整房室间期使心室节律全部为起搏节律或房室结自身下传节律,观察起搏参数,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RVOT组与RVA组电极导线植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未出现植入并发症。两组随访1个月时起搏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OT组和RVA组起搏后的QRS波时限较前明显增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VOT组:(135±8)ms vs.(88±8)ms,P<0.001;RVA组:(154±8)ms vs.(90±6)ms,P<0.001]。RVA组起搏后QRS波时限较RVOT组增宽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起搏后室间机械延迟(interventricularmechanical delay,IVMD)和室间隔-左心室后壁收缩运动延迟时间(septal-to-posteriowall motion delay,SPWMD)较起搏前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VA组起搏后IVMD和SPWMD绝对值较RVOT组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VMD:(38±7)ms vs.(24±5)ms,P<0.001;SPWMD:(118±21)ms vs.(60±11)ms,P<0.001]。两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室起搏会造成心室收缩不同步,RVOT起搏对心室收缩不同步的影响较RVA起搏小,提示RVOT起搏是较为生理的起搏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右心室流出道 右心室心尖部 心脏起搏 同步性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主动电极和右室心尖部被动电极起搏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熊健 张燕一 +9 位作者 汤宝鹏 李耀东 周贤惠 张宇 李磊 许国军 张疆华 邢强 孙凌 李晋新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8期1008-1011,1015,共5页
目的探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的主动电极和右心室心尖部(RVA)的被动电极起搏的长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13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1 001例。根据心室电极导线的类型分... 目的探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的主动电极和右心室心尖部(RVA)的被动电极起搏的长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13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1 001例。根据心室电极导线的类型分为RVOTS组(521例)和RVA组(480例)。比较两组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即刻、术后1w及术后1、6、12、18、24个月心室起搏电极相关的基本参数以及手术并发症。结果RVOTS组术后即刻起搏阈值[(0.77±0.28)V]比RVA组[(0.53±0.17)V]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OTS组术中曝光时间[(18.76±8.43)min]比RVA组[(9.66±4.35)min]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1w及术后1、6、12、18、24个月起搏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感知阈值及电极阻抗在不同时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起搏参数均在可接受范围内且长期保持稳定。RVOTS组心脏穿孔并发症发生率高于RV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随访期间心脏超声测量各参数及心功能指标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RVA组随访中房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作次数、持续时间较RVOTS组高(P<0.05)。结论主动螺旋电极在RVOTS起搏是可行的,长期随访起搏参数稳定。但是当主动螺旋电极固定于RVOTS并指向前壁或游离壁可能增加心脏穿孔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固定电极 右室流出道 右室心尖部 被动电极 心脏起搏
下载PDF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和心尖部起搏对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丽君 纵亚丽 +5 位作者 张莉 丁坤 史玉露 关欣 孙春启 王和平 《安徽医学》 2010年第4期342-345,共4页
目的评价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方法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20例,按照心室电极的位置,随机分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QRS波形态和宽... 目的评价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方法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20例,按照心室电极的位置,随机分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QRS波形态和宽度以及术前、术后3个月随访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隔-左心室后壁之间的运动延迟(SPWMD)和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IVMD)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植入起搏电极导线和起搏器,随访期间无电极脱位和其他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术前所测定的LVEF、SPWMD及IVM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RVS组起搏心电图Ⅱ导联QRS时限无明显变化,而RVA组较术前及RVOTS组显著延长;术后3个月随访,RVOTS组LVEF、SPWMD、IVMD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而RVA组LVEF较术前下降,SPWMD、IVMD较术前延长,RVA组和RVS组相比,LVEF显著下降,SPWMD、IVMD显著延长。结论RVA起搏使左、右心室不同步,RVOTS起搏和RVA起搏相比,使双心室开始除极时间差缩短,尽可能地维持了双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的同步性,对心脏功能的影响较小,RVOTS起搏比RVA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 心尖部 心脏同步性
下载PDF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螺旋电极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史玉露 丁坤 +1 位作者 孙春启 关欣 《淮海医药》 CAS 2009年第3期193-195,共3页
目的评价在房室顺序起搏治疗中,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螺旋电极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20例植入DDD型起搏器的患者,按照心室电极的位置,随机分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螺旋电极起搏组(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对2组患者... 目的评价在房室顺序起搏治疗中,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螺旋电极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20例植入DDD型起搏器的患者,按照心室电极的位置,随机分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螺旋电极起搏组(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对2组患者术前、术后QRS波形态和宽度以及术前、术后3个月随访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均成功植入房、室起搏电极导线和起搏器,随访期间无电极脱位和其他并发症发生。2组患者术前所测定的LVEF无显著性差异;与术前相比,RVOTS组起搏QRS时限无明显变化,而RVA组较术前及RVOTS组显著延长。术后3个月随访,RVOTS组LVEF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而RVA组LVEF较术前下降,RVA组和RVOTS组相比,LVEF显著下降。结论RVA起搏使左、右心室不同步,对血流动力学产生不良影响,而RVOTS起搏尽可能地维持了双心室的正常激动顺序和双心室的同步性,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RVOTS起搏比RVA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电极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 右心室心尖部 血流动力学 心脏起搏器
下载PDF
七例实验山羊置入心尖轴流泵手术的护理
16
作者 康爱梅 周欣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3年第8期55-57,共3页
目的探讨置入心尖轴流泵手术实验山羊的护理措施,为人工心脏泵的临床应用提供护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依据。方法 7例动物实验手术均依照动物管理条例的要求和手术要求,针对手术动物的特性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3例为预实验,4... 目的探讨置入心尖轴流泵手术实验山羊的护理措施,为人工心脏泵的临床应用提供护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依据。方法 7例动物实验手术均依照动物管理条例的要求和手术要求,针对手术动物的特性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3例为预实验,4例为活体实验。4例实验中其中1例实验山羊术中远端血管吻合不良,致术中大量出血,同时辅助装置测压孔(测左心室压力)金属连接不完善,致输出端漏气至心内大量气栓形成,心脏停搏,术中死亡;另外3例平均存活70 h,解剖检查发现1例心尖部辅助装置与人工血管接头部松脱,1例左心室测压穿刺孔断裂致术后大出血死亡,1例血泵于术后30 h自动停转,考虑血泵内血栓形成,抗凝治疗不到位或血泵内轴承磨损。结论动物实验中科学、严谨地制定术后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实验质量和效率,减少工作失误,稳定动物实验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 实验 山羊 心尖轴流泵置入 护理
下载PDF
右室间隔部主动电极和右室心尖部被动电极的对照研究
17
作者 李蕙君 曲海波 李占全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 2008年第6期11-13,共3页
目的 探讨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高位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将需要放置心脏起搏器的6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34例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高位间隔部起搏(右室间隔部主动固定组),30例采用被... 目的 探讨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高位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将需要放置心脏起搏器的6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34例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高位间隔部起搏(右室间隔部主动固定组),30例采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右室心尖部被动固定组)。对比两组患者在植入术中及术后起搏参数的变化。结果 (1)两组植入手术时间平均分别为(59.6±3.2)、(60.2±3.7)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右室间隔部主动同定组x线曝光时间延长(P〈0.01)。(2)右室间隔部主动固定组植入术中及术后1个月的起搏阈值高于右室心尖部被动固定组(P〈0.05或〈0.01),但术后3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植入术后1个月及3个月,右室间隔部主动固定组阻抗明显低于右室心尖部被动固定组(P〈0.01或〈0.05)。(4)心室100%起搏时QRS时限右室间隔部主动固定组较右室心尖部被动固定组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使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间隔部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 心间隔 电极 植入 心尖 起搏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收缩功能和左室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17
18
作者 巩雪 宿燕岗 +6 位作者 潘文志 崔洁 舒先红 陈松文 孙敏敏 刘少稳 葛均波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2-214,共3页
目的评价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收缩同步性、收缩功能和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82例高度或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RVOT起搏组(A组,n=43)和RVA起搏组(B组,n=39),以术前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是否&g... 目的评价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收缩同步性、收缩功能和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82例高度或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RVOT起搏组(A组,n=43)和RVA起搏组(B组,n=39),以术前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是否>32.6ms对两组患者进行亚组分组,Ts-SD>32.6ms者为A1亚组与B1亚组,Ts-SD≤32.6ms为A2亚组与B2亚组。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舒张末左室容积(LVEDV)、收缩末左室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采集组织多普勒图像(TDI)进行脱机分析,测量主动脉瓣射血前时间(APET)、肺动脉瓣射血前时间(PPET)、左室12节段收缩达峰时间(Ts),计算室间电机械延迟(IVMD)和Ts-SD。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的IVMD均较术前增加;两组Ts-SD与术前比无差异。亚组分析表明术前同步性好的A2、B2亚组术后Ts-SD升高;术前同步性差的A1亚组术后Ts-SD降低。术后6个月两组LVEDV、LVESV及LVEF与术前比较均无差异,组间比较亦无差异。结论RVOT和RVA起搏短期内对左室收缩功能及左室重构均无影响,术前收缩不同步者可从RVOT起搏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超声心动描记术 组织多普勒 心脏起搏 同步性 右室流出道 右室心尖部
下载PDF
一种基于阵列传感器设计和双曲定位模型的心尖搏动信号获取技术
19
作者 贺思艳 刘澄玉 +2 位作者 张媛 赵莉娜 李鹏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12年第4期361-365,371,共6页
目的针对传统单一传感器采集心尖搏动信号时因传感器位置不易确定,信号可靠性受质疑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心尖搏动信号获取技术、方法采用阵列传感器设计,将3片完全相同的压电传感器设计成等边三角形结构,同步采集3路心尖搏动信号,同时... 目的针对传统单一传感器采集心尖搏动信号时因传感器位置不易确定,信号可靠性受质疑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心尖搏动信号获取技术、方法采用阵列传感器设计,将3片完全相同的压电传感器设计成等边三角形结构,同步采集3路心尖搏动信号,同时对心尖搏动信号在胸腔传播过程中衰减的幅值特性和频率特性进行分析,建立心尖搏动信号的双曲定位卡模型,然后依据该模型重建出真实的心尖搏动信号。同步采集20例受试者的3路心尖搏动信号,以传感器A为基准信号,统计分析传感器B和C信号的3个特征点(C点、E点和O点)与基准信号的偏差有无显著性差异,进而说明单一传感器信号的可靠性。结果 t检验结果显示传感器B和C信号的3个特征点与基准信号的偏差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提示心尖搏动信号易受传感器放置位置的影响,信号可靠性不高。结论本文提出的心尖搏动信号获取技术解决了单一传感器放置位置不易确定的缺陷,利用双曲定位模型重建出可靠性更高的信号波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列传感器 双曲定位模型 心尖搏动信号 心脏舒张功能
下载PDF
心尖顶角与射血速度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20
作者 林胜男 阮琴韵 +5 位作者 黄春燕 鄢磊 林晓燕 侯婉青 蔡皇娥 林明航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86-690,共5页
目的探讨心尖局部形态与动力学特征对于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1例AHCM,包括21例早期AHCM(P-AHCM组)和30例典型AHCM(T-AHCM组);以40名健康志愿者(NC组)及44例单纯高血压左心室重构患者(HT组)作为对照,超声观... 目的探讨心尖局部形态与动力学特征对于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1例AHCM,包括21例早期AHCM(P-AHCM组)和30例典型AHCM(T-AHCM组);以40名健康志愿者(NC组)及44例单纯高血压左心室重构患者(HT组)作为对照,超声观察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心尖顶角(θap)及其收缩期变化率(△θap)、收缩期心尖峰值射血速度(V ap)及其与左心室流出道射血速度的比值(速度指数V ap/V LVOT)等。结果相比NC组及HT组,P-AHCM组和T-AHCM组θap均变小(P均<0.001),△θap、V ap增大(P均<0.001)。结论超声心动图可于早期阶段检出AHCM所致心尖顶角减小、局部射血速度及收缩期角度变化率增高,结合特异性心电图改变有望提高超声对AHCM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型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尖 顶角 射血速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