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中心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成年受检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杨雨佳 华扬 +2 位作者 马兆毅 贾凌云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脑颈动脉规范化评估数据库课题组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37-543,共7页
目的分析无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成年受检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百分位数值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性纳入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国内53家医院参加的“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脑颈动脉超声规范化评估”数据库中2738名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 目的分析无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成年受检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百分位数值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性纳入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国内53家医院参加的“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脑颈动脉超声规范化评估”数据库中2738名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成年受检者颈总动脉(CCA)内径、颈动脉球部(CB)内径、颈内动脉(ICA)内径及CCA远段IMT测值。按性别与年龄对IMT进行分层描述[百分位数值以第5、10、25、50、75、90及95百分位数(P_(5)、P_(10)、P_(25)、P_(50)、P_(75)、P_(90)、P_(95))表示],并依据IMT的中位数值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IMT<0.6 mm组和IMT≥0.6 mm组,比较两组受检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侧别及CCA、CB、ICA内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IMT增加的影响因素。结果(1)女性平均IMT为(0.56±0.02)mm,男性平均IMT为(0.59±0.03)mm。女性和男性IMT百分位数值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均P<0.01);对19~69岁颈总动脉远段IMT增长值的横断面计算结果显示,男性与女性IMT每年分别增加0.003、0.005 mm。(2)IMT与CCA内径(r=0.130,P<0.01)、ICA内径(r=0.067,P<0.01)、CB内径(r=0.143,P<0.01)、年龄(r=0.302,P<0.01)、BMI(r=0.142,P<0.01)均呈正相关性,男性IMT大于女性IMT(t=8.784,P<0.01),左侧与右侧IMT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比右侧:(0.57±0.02)mm比(0.57±0.02)mm,t=-0.301,P=0.763]。(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B内径(OR=1.193,95%CI:1.109~1.283)、年龄(OR=1.049,95%CI:1.042~1.055)、女性(OR=0.688,95%CI:0.602~0.787)为IMT增加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年龄、性别、CB内径均为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成年受检者正常范围内IMT增加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超声 动脉粥样硬化 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下载PDF
Human photosynthesis, the ultimate answer to the long term mystery of Kleiber’s law or E = M<sup>3/4</sup>: Impli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gerontology and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2
作者 Gjumrakch Aliev Arturo Solís-Herrera +6 位作者 Yi Li Yury G. Kaminsky Nikolay N. Yakhno Vladimir N. Nikolenko Andrey A. Zamyatnin Jr. Valery V. Benberin Sergey O. Bachurin 《Ope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3年第4期408-421,共14页
Kleiber’s Law or E = M3/4 is a mathematical expression known since 1932 that outl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ss (biomass) and the use of energy. It is compelling because it supports a long standing observation th... Kleiber’s Law or E = M3/4 is a mathematical expression known since 1932 that outl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ss (biomass) and the use of energy. It is compelling because it supports a long standing observation that larger animals appear to use energy more efficiently than smaller ones. For example, an elephant’s weight is 200,000 times of a mouse, but uses only about 10,000 fold energy;thus a cat, having a mass of about 100 times of a mouse, only spends roughly 33 fold energy. In other words, the bigger you are, the less energy per gram of tissue you actually need to stay alive. Many facts pertaining to animal size call for a rational explanation. This paper takes into account that the fascina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mass and energy use for any living thing is governed strictly by a mathematical universal formula across all living species, operating in the tiniest of bacteria to the biggest of whales and sequoia tress. For the first time, we report a capacity for the mammal eukaryotic cell to split, break or dissociate water molecules through melanin. Even though E = M3/4 was discovered eight decades ago, no proper satisfactory explanation exists. Nevertheless, our multiyear detailed study on the “Human Photosynthesis” or first found in the human retina and later in all eukaryotic cells, may finally unravel this mystery, namely, the bigger you are the more surface area you have to absorb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and the more potential exists to use tha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spectra to perform work. We propose a future application of this theory in the context of human diseases, especially age-related disorders, such as retinopathy, cerebrovascular and Alzheimer disease and these implications may not only foste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hobiology of these devastating diseases but also develop much more effective therapies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AN PHOTOSYNTHESIS Kleiber’s LAW GERIATRICS GERONTOLOGY cardio-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Neurodegeneration Alzheimer disease Retinopathy
下载PDF
2020年太原市居民四类主要慢病早死概率分析
3
作者 池敏 徐计宏 +1 位作者 张晓平 刘慧君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428-431,共4页
目的分析2020年太原市居民四类主要慢病早死概率,为慢病防治、实现“健康中国2030”重大慢性病早死概率下降目标提供支持。方法利用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2020年太原市户籍居民死亡资料,分析慢病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和早死概率。结果2... 目的分析2020年太原市居民四类主要慢病早死概率,为慢病防治、实现“健康中国2030”重大慢性病早死概率下降目标提供支持。方法利用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2020年太原市户籍居民死亡资料,分析慢病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和早死概率。结果2020年太原市居民四类主要慢病标化死亡率347.35/10万,占全部死亡的92.19%;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死亡标化死亡率为321.02/10万,占总死亡的85.31%。四类慢病早死概率为11.02%,与山西省2015年早死概率相比较降幅达42%,并且男性早死概率高于女性。结论太原市2020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水平较高,并且太原市居民报告的慢性病死亡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为主。虽2020年太原市居民重大慢病早死概率下降幅度较大,但应进一步针对不同人群尤其男性人群制定有效的危险因素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 肿瘤 呼吸道疾病 糖尿病 早死概率
下载PDF
2009-2011年某院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应用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郝文耀 刘海涛 +1 位作者 莘燕 韩文清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第11期19-21,52,共4页
目的分析笔者所在医院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应用状况和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所在医院2009~2011年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日均费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用药金额占中药注射剂总... 目的分析笔者所在医院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应用状况和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所在医院2009~2011年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日均费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用药金额占中药注射剂总金额平均为70.28%,且逐年上升,年增长率分别为14.34%和13.06%,主要品种的用药频度亦逐年增长,药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步性趋于合理。结论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使用呈上升趋势,临床应加强辨证施治,重视合理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病 中药注射剂 用药分析 用药频度 日均费用 药物利用指数
下载PDF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合理用药分析——基于2005-2014年福建省直单位参保人群的数据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陈纯 张勇 +1 位作者 黄绍中 谢小平 《中国医疗保险》 2017年第5期52-56,共5页
目的 :调查分析2005-2014年期间福建省直单位参保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合理用药情况,探讨可行的控费策略。方法 :(1)从福建省医疗保险管理中心就医数据库中筛选2005-2014年期间符合高胆固醇症诊断的人群,... 目的 :调查分析2005-2014年期间福建省直单位参保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合理用药情况,探讨可行的控费策略。方法 :(1)从福建省医疗保险管理中心就医数据库中筛选2005-2014年期间符合高胆固醇症诊断的人群,提取这些个体的门诊、住院用药记录,分析患者的他汀类用药情况;(2)筛选符合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肌梗塞或卒中诊断的个体,提取这些个体的所有门诊和住院记录(合计70,052名患者的15,468,958人次门诊记录,127,304人次住院记录),导入Oracle形成数据库文件,采用Spark及R语言对数据进行清洗、无关剔除后,对患者的辅助用药情况进行分析;(3)利用大数据处理方式获得的高血压患者的数据,分析高血压患者的降压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1)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有益治疗药物应用不足,只有49.70%的高胆固醇患者出院后在门诊有他汀类用药记录,且这些患者仅有不足30%的时间服用了他汀类药物;抗高血压药年处方次数在6次以上的人群占比仅为66.32%-68.21%,均远低于治疗指南的要求;(2)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辅助用药占比较大,占患者住院药品总费用的10%-20%,在过去10年累计住院药品费用和累计住院报销药品费用居前20名的药品中,辅助药品均占9席。结论:辅助用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住院费用中占相当比例,通过制定本地区的辅助药品目录,管控辅助药品的使用,减少不合理的支出,将有利于降低住院药品费用。建议:参保人群对降脂、降压药物等将带来的健康获益认识度不够,须加强相关宣传教育。同时督促医院的规范化诊治,提高用药依从度,预防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并控制心脑血管疾病费用增长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 大数据 合理用药 他汀类药物 辅助药物
下载PDF
2008-2017年广州市白云区城乡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黄咏梅 罗聆 +4 位作者 杨菊 李辛 张玉卿 张志城 林淑娴 《临床医学工程》 2018年第6期829-830,共2页
目的分析广州市白云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趋势及城乡差异。方法对白云区三家医院近十年上报至《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的所有病例进行根本死因分类及统计学分析。结果农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是城镇的10.68倍,劳力工作者的死亡率高... 目的分析广州市白云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趋势及城乡差异。方法对白云区三家医院近十年上报至《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的所有病例进行根本死因分类及统计学分析。结果农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是城镇的10.68倍,劳力工作者的死亡率高于非劳力工作者(P<0.05);经济收入低的职业的心脑血管疾病患病时长短,死亡率高。结论农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远高于城镇,其中劳力工作者、经济收入较低者及农村地区中老年人更容易因其死亡。针对这些人群进行前瞻性健康宣传干预,做到早诊早治,可减少社会经济、家庭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 死亡分析 城乡差异
下载PDF
阿司匹林治疗高龄心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7
作者 吴明光 《中外医疗》 2024年第11期83-86,共4页
目的分析阿司匹林治疗高龄心脑血管病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2年2月—2023年5月闽侯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高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分别采取常规治疗与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两组凝血... 目的分析阿司匹林治疗高龄心脑血管病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2年2月—2023年5月闽侯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高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分别采取常规治疗与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两组凝血功能、血小板聚集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为(3.04±0.38)g/L,低于对照组的(3.78±0.4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72,P<0.05);两组其余凝血功能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血小板聚集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用于治疗高龄心脑血管疾病,可以改善部分凝血功能,并降低血小板聚集率,不良反应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高龄心脑血管病 血小板 凝血功能 安全性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川芎-丹参药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7
8
作者 白敏 刘烁 +6 位作者 张娟利 马阳 黄少杰 邹俊波 文爱东 史亚军 丁一 《中国药师》 CAS 2022年第1期18-26,48,共10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川芎-丹参药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CCVD)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分析平台(TCMSP)收集到川芎和丹参的成分,并与Gene Cards、OMIM、NCBI Gene数据库搜索CCVD的靶点取交集,用STRING数...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川芎-丹参药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CCVD)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分析平台(TCMSP)收集到川芎和丹参的成分,并与Gene Cards、OMIM、NCBI Gene数据库搜索CCVD的靶点取交集,用STRING数据库分析关键靶点间蛋白相互作用,利用Cytoscape3.7.1软件进行可视化,用DAVID数据库对相关潜在作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对潜在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利用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最后通过检测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相对抑制率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对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结果进行验证。结果:共筛选出川芎-丹参药对有效成分49个和中药-疾病靶标78个,核心靶点涉及肿瘤蛋白P53(TP53)、原癌基因蛋白C-jun(JUN)、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肿瘤坏死因子(TNF)和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等。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375个GO条目,KEGG通路富集得到90条与CCVD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其中包括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缺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和雌激素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川芎-丹参药对核心成分与CCVD关键靶点亲和力良好。体外验证实验表明川芎、丹参能有效提高HCM细胞的存活率,减少H/R损伤后LDH释放,并抑制HCM细胞的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等。结论:该研究预测了川芎-丹参药对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以期为其临床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 川芎 丹参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下载PDF
花生四烯酸的ω-羟化代谢途径与心脑血管疾病 被引量:7
9
作者 韦艺丹 许美娟 季晖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6年第7期826-833,共8页
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是人体内含量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其代谢产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并且参与调节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大量研究发现AA可经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途径代谢,且其CYPω-羟化酶代谢产物20-羟基二十碳... 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是人体内含量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其代谢产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并且参与调节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大量研究发现AA可经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途径代谢,且其CYPω-羟化酶代谢产物20-羟基二十碳四烯酸(20-hydroxyeicosatetraenoic acid,20-HETE)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CYPω-羟化酶抑制剂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就AAω-羟化酶的种类、表达及基因多态性、20-HETE的生理功能和AAω-羟化酶抑制剂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前景等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四烯酸 细胞色素P450 20-HETE 心脑血管疾病
下载PDF
慢性心脑血管疾病中医防控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以天津地区为例 被引量:8
10
作者 杨继 张垚 +1 位作者 张秋月 赵英强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65-270,共6页
慢性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加重率高、病死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等特点,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降低心脑血管疾病事件发生率,是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重点。发达国家通过慢病管理模式,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已出... 慢性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加重率高、病死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等特点,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降低心脑血管疾病事件发生率,是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重点。发达国家通过慢病管理模式,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已出现拐点,呈下降趋势。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仍持续上升,慢病防控体系薄弱,社区(农村)尤为严峻。心脑血管疾病是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慢性心脑血管疾病中医防控方面主要存在社区(农村)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利用不充分、健康管理与中医健康管理服务不规范、中医慢病管理实施环节缺失等问题,因此,需发挥三级中医院主体作用,通过多学科融合,构建慢性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评估预警模型,以政府为主导,完善由多部门共同参与的慢性心脑血管疾病中医健康管理体系,同时积极探索多维度的疗效评价机制,以此来提高慢性心脑血管疾病中医防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脑血管疾病 中医防控 管理体系
下载PDF
D-二聚体检测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19
11
作者 雷孝波 王秀杰 《医学综述》 2020年第22期4521-4527,共7页
D-二聚体是一种可溶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由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对血栓的有序分解产生。D-二聚体作为凝血和纤溶激活的重要标志,其检测方法多样。临床上,D-二聚体主要作为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和血栓性疾病的诊疗检测指标。近年来,随着研究的... D-二聚体是一种可溶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由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对血栓的有序分解产生。D-二聚体作为凝血和纤溶激活的重要标志,其检测方法多样。临床上,D-二聚体主要作为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和血栓性疾病的诊疗检测指标。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D-二聚体在其他疾病和生理状态(如心房颤动、心搏骤停、妊娠状态)中也有升高,D-二聚体可能在这些疾病的诊断、评估治疗效果及预后中具有一定的意义。但由于D-二聚体水平受到年龄、种族差异的影响,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故未来应用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血液学检验 血栓形成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心脑血管疾病 恶性肿瘤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妊娠
下载PDF
Hs-CRP与心脑血管病病情及预后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柯务 《中国现代医生》 2013年第20期21-22,共2页
目的探讨高敏感C-反应蛋白(Hs-CRP)与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情及预后关系。方法将212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分组测定其Hs-CRP水平,并随访以明确预后。结果心脑血管病患者的体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普通对照组(P<0.05);急性期Hs-CRP迅速升高,... 目的探讨高敏感C-反应蛋白(Hs-CRP)与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情及预后关系。方法将212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分组测定其Hs-CRP水平,并随访以明确预后。结果心脑血管病患者的体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普通对照组(P<0.05);急性期Hs-CRP迅速升高,并随病程延长逐渐降低。且不同血管内膜损伤程度引起的Hs-CRP升高幅度有差异;随访发现Hs-CRP水平越高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可能性越大。结论 Hs-CRP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其对心脑血管事件的预防、诊断、预后判断等方面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s—CRP 心脑血管病 预后
下载PDF
天然化合物抑制HMG-CoA还原酶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聂妍 张蒙 黄业伟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7333-7341,共9页
HMG-CoA还原酶,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3-hydroxy-3-methyl glutaryl coenzyme Areductase,HMGR)是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抑制HMGR活性能够阻碍胆固醇合成,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 HMG-CoA还原酶,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3-hydroxy-3-methyl glutaryl coenzyme Areductase,HMGR)是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抑制HMGR活性能够阻碍胆固醇合成,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DL-C)水平,进而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由于现市售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已被证明有诸多的副作用,研发出他汀类药物替代物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HMGR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他汀类药物存在的问题,以及天然化合物抑制HMGR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HMGR天然抑制剂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MG-COA还原酶 心脑血管疾病 天然小分子 他汀类药物
下载PDF
化痰逐瘀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李冀 王托资 付强 《医学综述》 CAS 2023年第1期127-131,共5页
化痰逐瘀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原则,主要治疗痰瘀阻滞型心脑血管疾病,为中医特色治法之一。近年来,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人们对其治疗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化痰逐瘀法对单纯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的心绞痛、高血压、中风、痴呆... 化痰逐瘀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原则,主要治疗痰瘀阻滞型心脑血管疾病,为中医特色治法之一。近年来,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人们对其治疗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化痰逐瘀法对单纯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的心绞痛、高血压、中风、痴呆、癫痫等心脑血管疾病有独特的治疗优势和显著的治疗作用,可以提高治愈率并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未来深入研究探索化痰逐瘀法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减轻医药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 化痰逐瘀法 心绞痛 高血压 中风 痴呆 癫痫
下载PDF
基于电子病历的心脑血管疾病精准防控方案设计
15
作者 陈鹏岗 孙国强 +5 位作者 李晓泽 王岩 秦盼盼 尹天露 张茜 胡红濮 《医学信息学杂志》 CAS 2023年第12期71-77,共7页
目的/意义基于大数据建立心脑血管电子病历分析平台,通过影像学数据分析技术和临床文档分析技术,向患者提供精准诊断、治疗方案、科学给药、预后预测、智慧健康教育处方等精准服务。方法/过程利用Protégé开发构建心脑血管疾... 目的/意义基于大数据建立心脑血管电子病历分析平台,通过影像学数据分析技术和临床文档分析技术,向患者提供精准诊断、治疗方案、科学给药、预后预测、智慧健康教育处方等精准服务。方法/过程利用Protégé开发构建心脑血管疾病医学本体、知识规则、知识图谱。基于所构建知识图谱形成心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断、治疗、病理分析、预后判断等知识库,进而设计心脑血管电子病历分析平台。结果/结论心脑血管电子病历分析平台能够为不同人群提供个性化诊疗方案,向患者提供多种精准诊疗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病历 心脑血管疾病 精准防控
下载PDF
内蒙古包头地区40岁及以上人群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使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真实世界研究
16
作者 于文龙 白茹玉 +2 位作者 禹延雪 郭霞 吴丽娥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6期651-659,共9页
目的明确真实世界内蒙古包头地区40岁及以上人群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的使用情况,以及不同人群服药率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以居委会、村委会为单位的多级、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2021年6月—2022年9月抽取包头地区40岁及以上常住居民。采... 目的明确真实世界内蒙古包头地区40岁及以上人群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的使用情况,以及不同人群服药率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以居委会、村委会为单位的多级、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2021年6月—2022年9月抽取包头地区40岁及以上常住居民。采用调查问卷形式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及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使用情况。按照是否有心脑血管疾病(cardio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CVD)以及是否存在CVD危险因素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CVD组(既往患CVD人群)、CVD危险因素组(无CVD病史,有以下1个或多个CVD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史、饮酒史、肥胖)、健康对照组(无CVD病史,无CVD危险因素)。比较3组间一般资料的差异。根据是否服用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将CVD组和CVD危险因素组的研究对象分别分为服药组和未服药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调查两组中影响服药的相关因素。结果①研究共纳入2100例有效调查对象,其中CVD组298例(14.2%)、CVD危险因素组1040例(49.5%)、健康对照组762例(36.3%)。3组人群中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应用率分别为51.68%(154例)、33.46%(348例)和6.69%(51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多因素分析显示,CVD组中较高学历(以小学及以下学历为基线,高中OR 2.429,95%CI 1.277~4.619,P=0.007、本科及以上学历OR 8.500,95%CI 1.015~12.165,P=0.048)以及合并糖尿病(OR 2.820,95%CI 1.377~5.777,P=0.005)的患者更倾向于应用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CVD危险因素组中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应用率受个人经济收入(以<1.0万/年为基线,>5.0万/年OR 18.547,95%CI 8.948~38.444,P<0.001)、学历(以小学及以下学历为基线,本科及以上学历OR5.512,95%CI1.736~17.495,P=0.004)、吸烟史(OR0.712,95%CI0.541~0.936,P=0.015)、BMI(与低BMI患者相比,BMI正常OR5.640,95%CI1.172~27.144,P=0.031);肥胖(OR8.440,95%CI1.684~42.293,P=0.009)、患高血压(OR246.029,95%CI112.44~538.337,P<0.001)、患糖尿病(OR117.689,95%CI51.041~271.367,P<0.001)等因素的独立影响。③CVD组和CVD危险因素组的服药原因中医师处方占比最高,分别为83.12%和79.60%;健康对照组服药原因从高到低依次为自觉应该服用(47.06%)、亲友介绍(29.41%)、广告媒体宣传(13.73%)和医师处方(9.80%)。结论内蒙古包头地区40岁及以上人群中使用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进行CVD一级、二级预防的情况不理想,不同人群服药影响因素各不相同,且存在健康人群不规范和错误用药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 心脑血管疾病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下载PDF
运脾方对2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代谢影响的研究
17
作者 武洁 王英虎 +2 位作者 张庚良 王敬 唐艳阁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39-243,共5页
目的 探究运脾方对2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代谢影响。方法 研究合计纳入河北省中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收治的119例2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2019年1年-2020年1月),均为非糖尿病,并将受试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60例... 目的 探究运脾方对2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代谢影响。方法 研究合计纳入河北省中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收治的119例2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2019年1年-2020年1月),均为非糖尿病,并将受试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60例受试者均行个体化健康教育,观察组59例受试者均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运脾方治疗,时间3个月,比较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腰围及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指标变化及空腹血尿酸指标变化、血压变化、糖代谢指标及脂代谢指标变化、治疗前后生活质量(the short-form 36 item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 SF-36)指标变化及受试者对干预满意率情况、不良反应情况。随访2年,观察组脱落3例,剩余56例,对照组脱落2例,剩余58例,比较两组受试者糖尿病发生情况、冠心病及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结果 两组受试者治疗前腰围及BMI指标、空腹血尿酸指标、收缩压及舒张压、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及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 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Insulin resistance index, HOMA-IR)等血糖代谢指标、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tein cholesterol,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等脂代谢指标、SF-36指标等比较,P>0.05,治疗后各组受试者腰围及BMI指标、空腹血尿酸指标、收缩压及舒张压、FBG、FINS、HOMA-IR、TC、TG、HDL-C、LDL-C、SF-36评分等指标均改善,观察组受试者治疗后腰围及BMI指标、空腹血尿酸指标、收缩压及舒张压、FBG、FINS、HOMA-IR、TC、TG、HDL-C、LDL-C、SF-36评分等指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受试者;观察组受试者满意率(96.61%,57/59)高于对照组(83.33%,50/60)(P<0.05);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P>0.05);2年后,观察组受试者糖尿病发生率(5.36%,3/56)低于对照组(18.97%,12/58),脑卒中及冠心病、高血压病等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5.36%,3/56)低于对照组(20.69%,12/58)(P<0.05)。结论 运脾方对2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代谢具有积极影响,可较好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糖代谢、脂代谢等指标,受试者生活质量改善,十分认可,且还可预防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脾方 2型糖尿病 一级亲属 糖代谢 脂代谢 非糖尿病 心脑血管疾病
下载PDF
双源CT多部位CTA一站式扫描在心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博源 路笑笑 +1 位作者 皮长磊 柴娜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6期97-99,共3页
目的分析双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多部位CT血管造影(CTA)一站式扫描在心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6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195例疑似心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疑似脑血管病91例、疑似心血管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 目的分析双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多部位CT血管造影(CTA)一站式扫描在心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6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195例疑似心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疑似脑血管病91例、疑似心血管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双源CT多部位CTA一站式扫描与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为金标准,分析双源CT多部位CTA一站式扫描在心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经DSA检查,最终有89例确诊为脑血管病(脑梗死52例、脑动脉瘤37例),100例确诊为心血管病(急性心肌梗死58例、冠心病心绞痛42例),共发现狭窄血管有大脑前动脉10支,大脑中动脉11支,大脑后动脉9支,颈动脉18支,椎基底动脉12支、左前降支43支,右冠状动脉37支,回旋支33支;共发现42枚动脉瘤,其中大脑前、中、后动脉17枚,颈动脉8枚,椎基底动脉7枚,前、后交通动脉10枚;经双源CT多部位CTA一站式扫描,最终87例确诊为脑血管病(脑梗死50例、脑出血37例),98例确诊为心血管病(急性心肌梗死58例、冠心病心绞痛40例),共发现狭窄血管有大脑前动脉10支,大脑中动脉10支,大脑后动脉9支,颈动脉17支,椎基底动脉12支、左前降支41支,右冠状动脉36支,回旋支33支;共发现40枚动脉瘤,其中大脑前、中、后动脉16枚,颈动脉8枚,椎基底动脉7枚,前、后交通动脉9枚;诊断脑动脉瘤、头颈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狭窄与DSA的符合率分别为95.24%(40/42)、95.00%(57/60)、97.35%(110/113);诊断脑血管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6.63%(86/89)、50.00%(1/2)、95.60%(87/91),诊断心血管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7.00%(97/100)、75.00%(3/4)、96.15%(100/104)。结论双源CT多部位CTA一站式扫描在心脑血管病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计算机断层扫描 CT血管造影 一站式扫描 心脑血管病
下载PDF
基于“治未病”理论探讨中西医结合防控心脑血管疾病技术体系构建
19
作者 杨继 张垚 赵英强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650-655,共6页
心脑血管疾病为中医防控的优势病种,预防医学提出的“三级预防”与中医“治未病”理论中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相一致。建立健全基于“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中西医结合防控体系,对于完善中西医结合体制机制,促进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为中医防控的优势病种,预防医学提出的“三级预防”与中医“治未病”理论中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相一致。建立健全基于“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中西医结合防控体系,对于完善中西医结合体制机制,促进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未病 心脑血管疾病 技术体系
下载PDF
基于胆固醇逆转运途径探讨中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朴丽兵 赵彦蓉 魏丽萍 《医学综述》 CAS 2023年第19期3884-3889,共6页
脂质代谢紊乱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As)的主要原因,尽管已有相关中药被证实具有降脂作用,但其确切发病机制仍在进一步探索中。胆固醇逆转运(RCT)是机体调节As胆固醇外排的重要机制。中医认为,As的病因为元气不充、阳气亏虚最终导致脉道失... 脂质代谢紊乱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As)的主要原因,尽管已有相关中药被证实具有降脂作用,但其确切发病机制仍在进一步探索中。胆固醇逆转运(RCT)是机体调节As胆固醇外排的重要机制。中医认为,As的病因为元气不充、阳气亏虚最终导致脉道失运,主张采用“益气、活血、解毒、化痰”等治疗原则,通过中药发挥调节血脂、改善体内循环以及抗炎等作用。近年来,有关中药单体及复方基于RCT途径抗As的临床研究已有初步成效。因此,对中药抗As的相关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可为中药靶向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胆固醇逆转运 中药单体 中药复方 心脑血管疾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