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血流超声、ONSD评估CPR患者神经功能的临床价值
1
作者 黄鑫波 陈镔 +2 位作者 陈柱林 朱东仪 黄勇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428-431,共4页
目的探讨脑血流超声联合视神经鞘直径(ONSD)评估心肺复苏(CPR)患者神经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行CPR术后昏迷患者100例,根据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术后脑脊液压力以及术后1、3、7天超声参数。分析脑脊... 目的探讨脑血流超声联合视神经鞘直径(ONSD)评估心肺复苏(CPR)患者神经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行CPR术后昏迷患者100例,根据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术后脑脊液压力以及术后1、3、7天超声参数。分析脑脊液压力与超声参数的相关性、影响CPR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因素以及超声参数评估CPR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价值。结果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CPR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增加;院内心脏骤停占比降低、术后1天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术后3、7天ONSD、PI、RI升高;术后1天平均血流速度(Vm)、术后3、7天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Vm降低;术后脑脊液压力升高(P<0.05)。术后脑脊液压力与ONSD、RI、PI、Vm均具相关性(P<0.05)。CPR时间、脑脊液压力、ONSD、RI、PI、Vm是神经功能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术后3天双侧ONSD、Vm、RI、PI对CPR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P<0.05)。结论超声动态监测脑血流和ONSD可有效评估CPR患者神经功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流动力学 视神经鞘直径 心肺复苏 神经功能
下载PDF
Tempol预处理对大鼠心肺复苏后脑内缺氧诱导因子-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曹岩岩 丁旭东 +1 位作者 孟凌新 赵柏松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97-500,共4页
目的探讨Tempol预处理对心肺复苏后大鼠神经功能及脑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Tempol预处理组(T组)和常规复苏组(S组),每组24只。S组和T组采... 目的探讨Tempol预处理对心肺复苏后大鼠神经功能及脑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Tempol预处理组(T组)和常规复苏组(S组),每组24只。S组和T组采用窒息后心跳骤停法建立大鼠全脑缺氧缺血脑损伤模型,C组大鼠仅行气管插管不夹闭窒息。D组于气管夹闭前5 min腹腔注射Tempol 100 mg/kg,S组和C组分别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于自主循环恢复后6、12、24和48 h随机抽取6只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后处死取脑内海马组织,HE染色观察细胞组织形态改变,免疫组化检测HIF-1α及VEGF的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S组和T组在12、24和48 h时神经功能评分升高(P<0.05)。与S组比较,T组在12、24和48 h时神经功能评分降低(P<0.05);HE染色可见S组大鼠海马组织24 h和48 h时神经细胞排列散乱,水肿疏松、空泡化,胞核浓缩、深染,细胞弥漫性胀大,胞浆淡染,胞核已有增大,神经细胞和血管周间隙明显增加。与S组比较,T组在24 h和48 h时损伤程度轻、范围小,水肿改变得到改善;与S组比较,T组海马内HIF-1α在12 h和24 h表达明显增强(P<0.05),VEGF在6、12和24 h表达明显增强(P<0.05)。结论 Tempol预处理缺血缺氧损伤的脑组织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与激活HIF-1α及VEGF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MPOL 缺氧诱导因子-1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心肺复苏 脑保护
下载PDF
心肺复苏后应用亚低温治疗的探讨及护理 被引量:7
3
作者 龚晓琪 张海燕 欧阳丹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17期174-175,共2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的效果及护理。方法将42例心肺复苏后患者按随机方法分为实验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实验组采用全身亚低温,对照组为头部戴冰帽局部降温。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复苏5d后全身亚低...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的效果及护理。方法将42例心肺复苏后患者按随机方法分为实验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实验组采用全身亚低温,对照组为头部戴冰帽局部降温。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复苏5d后全身亚低温组GCS评分明显高于头部局部降温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是一种安全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配合在亚低温治疗期间给予精心护理,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心肺脑复苏 疗效 护理
下载PDF
11,12-环氧二十碳三烯酸对心肺复苏术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曾翔俊 张立克 +1 位作者 芦玲巧 王红霞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4期297-299,共3页
为观察 1 1 ,1 2 环氧二十碳三烯酸 (1 1 ,1 2 epoxyeicosatrienoicacid,简称 1 1 ,1 2 EET)对心肺复苏术的影响 ,采用经典窒息法复制大鼠复苏模型 ,心脏停搏 (心功能曲线为直线 )即刻实施心肺复苏术 ,观察复苏成功率、自主循环恢复... 为观察 1 1 ,1 2 环氧二十碳三烯酸 (1 1 ,1 2 epoxyeicosatrienoicacid,简称 1 1 ,1 2 EET)对心肺复苏术的影响 ,采用经典窒息法复制大鼠复苏模型 ,心脏停搏 (心功能曲线为直线 )即刻实施心肺复苏术 ,观察复苏成功率、自主循环恢复率、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以及左心功能的变化。发现 :用 1 1 ,1 2 EET预处置或心肺复苏术前应用 1 1 ,1 2 EET抢救可以明显提高心肺复苏术的成功率 ,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并且改善复苏术后的心功能。结果提示 :1 1 ,1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 12-EET 心肺复苏术 缺血再灌注 动物模型
下载PDF
急诊体外循环抢救心血管危重患者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景卫 高慎强 姜冠华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2年第1期45-47,共3页
目的临床评价急诊体外循环(ECC)抢救和治疗危重患者的效果。方法 1999年10月到2011年3月应用ECC抢救和治疗危重患者86例,其中男57例,女29例,年龄0.5个月~80岁,平均26.0岁。体重4.0~86 kg,平均38.2 kg。其中在ICU或病房发生心搏骤停6例... 目的临床评价急诊体外循环(ECC)抢救和治疗危重患者的效果。方法 1999年10月到2011年3月应用ECC抢救和治疗危重患者86例,其中男57例,女29例,年龄0.5个月~80岁,平均26.0岁。体重4.0~86 kg,平均38.2 kg。其中在ICU或病房发生心搏骤停6例;在手术室或介入导管室发生心搏骤停5例;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5例;介入封堵治疗时发生意外5例;术中发生心脏、大血管损伤9例;婴幼儿术前心衰、肺炎、呼吸困难需急诊手术8例,其中3例术前行气管插管、呼吸机控制呼吸;术前因法洛四联症缺氧发作6例;介入治疗时发生医源性心脏、大血管损伤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急诊手术4例;左房黏液瘤堵塞二尖瓣口3例;心血管术后因左房、左室破裂、右室出血、残留瓣组织影响人工瓣活动等19例。急诊ECC方法:浅低温64例,中低温15例,左心辅助转流4例,深低温低流量3例。经股-股ECC 5例,主动脉和左房插管行左心转流4例,常规插管急诊ECC 77例。结果 86例中成活79例(成活率为91.86%);术后随访1个月~8年,生存良好。结论尽早建立和改良急诊ECC技术,加强围术期处理,可提高抢救心血管危重患者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 体外循环 危重患者 心肺脑复苏 浅低温 改良超滤
下载PDF
高氧液对心肺脑复苏的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罗维贵 许杰 +2 位作者 许建国 黄达 韦柳青 《右江医学》 2005年第5期461-463,共3页
目的探讨高氧液静脉给药对肺心病患者心肺脑复苏成功率及预后的作用;方法采用高氧液静脉给药对26例心跳呼吸停止进行心肺脑复苏治疗的患者(观察组),与既往无高氧液静脉给药的35例心跳呼吸停止进行心肺脑复苏治疗的患者(对照组)进行复苏... 目的探讨高氧液静脉给药对肺心病患者心肺脑复苏成功率及预后的作用;方法采用高氧液静脉给药对26例心跳呼吸停止进行心肺脑复苏治疗的患者(观察组),与既往无高氧液静脉给药的35例心跳呼吸停止进行心肺脑复苏治疗的患者(对照组)进行复苏成功率及预后比较;结果观察组Ⅲ级和Ⅳ级复苏成功后生存11例,正常生活自理5例;对照组Ⅲ级和Ⅳ级复苏成功后生存4例,正常生活自理2例。两组Ⅲ级和Ⅳ级复苏成功率比较,观察组成功率较对照组高(P<0.01)。结论高氧液能提高心跳呼吸停止患者的心肺脑复苏成功率,可提高Ⅲ、Ⅳ级复苏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液 心肺脑复苏 成功率 预后
下载PDF
影响心肺脑复苏中若干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协辉 吴贤仁 +1 位作者 黄林喜 杨敏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02年第2期87-88,共2页
目的:研究影响心肺脑复苏中若干因素。对心脏呼吸骤停病人发生的原因、地点、年龄、性别及治疗经验及教训进行了探讨。方法:90例心脏呼吸骤停病人分为2组,其中A组为心肺脑复苏成功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50.3a±12.5a);B组为心... 目的:研究影响心肺脑复苏中若干因素。对心脏呼吸骤停病人发生的原因、地点、年龄、性别及治疗经验及教训进行了探讨。方法:90例心脏呼吸骤停病人分为2组,其中A组为心肺脑复苏成功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50.3a±12.5a);B组为心肺复苏最终不能成功者70例(男性45例,女性25例,年龄68.4a±8.8a)。结果:2组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分别为2.4±1.6分钟和6.4±3.2分钟;电击除颤开始时间分别为4.0±1.2分钟和7.5±3.0分钟;2组比较有差异(P<0.01),与年龄及原发病等比较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现场进行快速及有效心肺脑复苏(CPCR)是抢救成功关键。同时重点处理脑复苏,迅速改善缺氧状态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脑复苏 心搏骤停 肾上腺素 电除颤 高压氧疗
下载PDF
在心肺脑复苏中纳洛酮的临床应用体会 被引量:3
8
作者 董晨明 李侠 张京梅 《伤残医学杂志》 2000年第3期38-40,共3页
目的:观察纳络酮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作用,作用机理及实用价值.方法:将急诊室抢救或院内抢救的心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一组:纳洛酮复苏组与常规复苏组.前者在常规复苏基础上给予纳洛酮 2.0mg+NS 20ml静推,且可在间隔半小... 目的:观察纳络酮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作用,作用机理及实用价值.方法:将急诊室抢救或院内抢救的心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一组:纳洛酮复苏组与常规复苏组.前者在常规复苏基础上给予纳洛酮 2.0mg+NS 20ml静推,且可在间隔半小时后重复使用;常规复苏组则行常规心肺脑复苏.结果:纳洛酮组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常规复苏组(其二组的复苏成功率依次为42.9%、14.3%、P<0.05).结论:在常规复苏基础上加用纳洛酮能显著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焦 纳洛酮 心肺脑复苏
下载PDF
急诊医学几个需关注的问题 被引量:1
9
作者 沈洪 《引进国外医药技术与设备》 2000年第1期21-25,20,共6页
急诊医学是跨多专科的新学科。在心肺脑复苏,冠脉缺血综合征,危重病监护,合并医院感染,信息资源的利用等方面,尚有不少观念分歧,需引起关注,并在实践中探讨适合国情的急诊医学发展模式。
关键词 心肺脑复苏 冠脉缺血综合征 危重病
下载PDF
集束化管理对院内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的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海斌 蒋崇慧 +2 位作者 宁晔 吴桂深 麦惠强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1期120-123,共4页
目的研究院内心肺复苏患者进行集束化管理后脑复苏中的临床疗效及相关脑脊液生化指标差异评价。方法将我院2015年3月~2018年3月住院期间发生的160例心跳骤停患者在心肺复苏成功后根据后续管理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管理)和实验组(集... 目的研究院内心肺复苏患者进行集束化管理后脑复苏中的临床疗效及相关脑脊液生化指标差异评价。方法将我院2015年3月~2018年3月住院期间发生的160例心跳骤停患者在心肺复苏成功后根据后续管理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管理)和实验组(集束化管理),比较两组患者脑复苏情况满意度,并在复苏后第2周时检查患者脑脊液NSE、S-100β、ICAM-1、FIB以评价两组间患者的脑复苏效果差异。结果集束化管理组患者的脑复苏疗效满意度明显优于常规管理组(满意:χ~2=6.328,P=0.012;较满意:χ~2=3.999,P=0.046);集束化管理组患者的经过治疗2周时脑脊液生化指标NSE、S-100β、ICAM-1、FIB均低于常规管理组(P<0.001)。结论集束化管理在心肺复苏患者的管理中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提高患者脑复苏效果的满意度,能改善患者脑脊液中相关生化指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束化管理 心肺复苏 脑复苏
下载PDF
亚低温在心脑肺复苏中的治疗机制及方案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姚富会 黎敏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5年第3期166-170,共5页
亚低温治疗被公认对心脑肺等重要器官有一定保护作用,因而其在心脑肺复苏中应用的比率逐年增加,并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临床地位。近年来,亚低温对心脑肺复苏的治疗机制及实施方案是研究热点,虽然研究成果较多,但是其治疗机制和方案尚无... 亚低温治疗被公认对心脑肺等重要器官有一定保护作用,因而其在心脑肺复苏中应用的比率逐年增加,并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临床地位。近年来,亚低温对心脑肺复苏的治疗机制及实施方案是研究热点,虽然研究成果较多,但是其治疗机制和方案尚无统一的认识和标准,造成临床研究结果无法横向比较,笔者就亚低温在心脑肺复苏中的治疗机制及方案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心肺脑复苏 机制 进展
下载PDF
心肺复苏模拟人的电子控制系统 被引量:2
12
作者 沈国治 周诗瑶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年第2期121-128,共8页
心肺复苏模拟人是训练心肺复苏术的一种装置,今研制了一种廉价的智能化的电子控制系统,可安装在模拟人体内,按CPR救生标准进行训练和考核.
关键词 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模拟人 CPR标准
下载PDF
抢救人员不同分工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成英 田雅娟 《全科护理》 2006年第26期9-10,共2页
[目的]探讨抢救人员不同分工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把103例心搏、呼吸骤停病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的抢救在白天正式上班时间,工作人员采取了适当的站位与明确分工,对照组抢救在值班时间,工作人员少,将心肺脑... [目的]探讨抢救人员不同分工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把103例心搏、呼吸骤停病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的抢救在白天正式上班时间,工作人员采取了适当的站位与明确分工,对照组抢救在值班时间,工作人员少,将心肺脑复苏的过程分为Ⅰ期、Ⅱ期、Ⅲ期三个阶段,分别对两组各期的成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Ⅰ期、Ⅱ期、Ⅲ期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心搏、呼吸骤停病人在抢救人员充足,站位方式恰当的情况下抢救成功率高于值班时间的抢救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脑复苏 抢救人员 成功率
下载PDF
Unexpected complication during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support: Ventilator associated systemic air embolism
14
作者 Se-Min Ryu Sung-Min Park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18年第9期274-278,共5页
Systemic air embolism through a bronchovenous fistu-la(BVF) has been described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ositive-pressure ventilation. However, no report has mentioned the potential risks of systemic air embolism throug... Systemic air embolism through a bronchovenous fistu-la(BVF) has been described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ositive-pressure ventilation. However, no report has mentioned the potential risks of systemic air embolism through a BVF in patients undergoing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 Positive-pressure ventilation and ECMO support in patients with lung injury can increase the risk of systemic air embolism through a BVF. Increased alveolar pressure, decreased pulmonary venous pressure, and anticoagulation are thought to be the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this complication. Here, we present a case of systemic air embolism in a patient with ECMO and mechanical ventilator suppo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r EMBOLISM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cerebral EMBOLISM Positive-pressure ventilati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下载PDF
心肺脑复苏患儿血糖变化的临床意义分析
15
作者 吕爱敏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65-66,共2页
目的 探讨心肺脑复苏 (CPCR)患儿血糖变化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 5 8例心肺脑复苏患儿的血糖进行监测、分析。结果 患儿血糖水平越高 ,死亡率越高 ;多器官衰竭组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单器官衰竭组。结论 监测CPCR患儿血糖 ,对判... 目的 探讨心肺脑复苏 (CPCR)患儿血糖变化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 5 8例心肺脑复苏患儿的血糖进行监测、分析。结果 患儿血糖水平越高 ,死亡率越高 ;多器官衰竭组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单器官衰竭组。结论 监测CPCR患儿血糖 ,对判断病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脑复苏 血糖
下载PDF
浅谈心肺脑复苏技术中护士角色的配合
16
作者 赵慧晶 殷小勇 张彩霞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345-346,共2页
目的 探讨心肺脑复苏模拟训练情形及实际操作中护士角色的配合。方法 以三期九步复苏技术操作程序为标准 ,确定A、B护士在心肺脑复苏中护理操作步骤。结果 加强专业性心肺脑复苏护士角色酝酿的模拟训练 ,使操作护士明确自己的职责和... 目的 探讨心肺脑复苏模拟训练情形及实际操作中护士角色的配合。方法 以三期九步复苏技术操作程序为标准 ,确定A、B护士在心肺脑复苏中护理操作步骤。结果 加强专业性心肺脑复苏护士角色酝酿的模拟训练 ,使操作护士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操作顺序能在实际运用中做到忙而不乱。结论 科内每位护士均能胜任心肺脑复苏角色 ,并默契配合 ,使危重病人均能得到及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脑复苏 护士 配合 模拟训练
下载PDF
参附注射液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杨立山 吴嘉荔 +3 位作者 陈伟 李文峰 陈中伟 曹瑞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97-901,共5页
目的评价参附注射液在治疗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收集80例心脏骤停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对照组仅在常规治... 目的评价参附注射液在治疗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收集80例心脏骤停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对照组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等量生理盐水。分别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14、28天进行脑功能分级(CPC)、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及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统计两组患者呼吸机使用天数、总花费及病死率,通过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治疗方案后CPC、Glasgow评分、SOFA评分、呼吸机使用总天数及总花费的差异。结果80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病历资料不完整,从病例中剔除,最终实验组37例,对照组4JD例。实验组存活病例在治疗后第3、7、14、28天CPC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Glasgow评分实验组分别在治疗后第14、28天时较对照组高(P〈0.05)。SOFA评分实验组在治疗后第3、7、14天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3、7、14、28天呼吸机使用天数、住院总花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在第3、7、14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第28天,实验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可改善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脑复苏 参附注射液
原文传递
纳洛酮对心肺脑复苏作用的评价 被引量:140
18
作者 陈天铎 董晨明 +1 位作者 李培杰 杨兰 《急诊医学》 CSCD 2000年第1期5-7,共3页
目的 :①观察研究纳洛酮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作用机理及实际疗效 ;②研究心搏骤停患者血中 β -内啡肽 (以下简称 β -EP)与正常人的差异。 方法 :①随机划分急诊和住院抢救的心搏骤停患者为纳洛酮复苏组与常规复苏组两组。前者以常规复苏... 目的 :①观察研究纳洛酮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作用机理及实际疗效 ;②研究心搏骤停患者血中 β -内啡肽 (以下简称 β -EP)与正常人的差异。 方法 :①随机划分急诊和住院抢救的心搏骤停患者为纳洛酮复苏组与常规复苏组两组。前者以常规复苏为基础 ,再给予纳洛酮2 0mg加生理盐水 2 0ml静注 ,并可间隔 30min多次重复使用。②对常规复苏组和对照组 2 0例健康体检者均抽静脉血 5ml入专用抗凝管离心取血清存放于冰箱、集中一次测定 β -EP。 结果 :纳洛酮组复苏成功率 42 9% ,常规组复苏成功率 14 3% ,纳洛酮组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 <0 0 5 )。心搏骤停患者血中 β -EP含量较正常人明显增高。 结论 :纳洛酮作为阿片受体纯拮抗剂 ,从多个环节中促进了心肺脑诸器官复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洛酮 心肺脑复苏 心搏骤停
原文传递
107例心肺脑复苏应用高压氧综合治疗的经验 被引量:12
19
作者 吴嗣洪 俞丽华 金熊元 《中华航海医学杂志》 CSCD 1996年第3期138-142,共5页
目的:通过回顾性临床分析总结,探讨高压氧(HBO)综合治疗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作用及经验。方法:心源性和各种意外事故引起的心脏骤停患者共107例,均经心肺复苏后开始以HBO为主的综合治疗。其中心脏停跳≤4分钟49例,>4... 目的:通过回顾性临床分析总结,探讨高压氧(HBO)综合治疗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作用及经验。方法:心源性和各种意外事故引起的心脏骤停患者共107例,均经心肺复苏后开始以HBO为主的综合治疗。其中心脏停跳≤4分钟49例,>4分钟58例。HBO治疗期间,部分病例在治疗前后作了心泵功能和脑电图检测。结果:HBO治疗后36例意识恢复(33.6%),其中心脏停跳>4分钟58例中13例意识恢复(22.4%)。本组意识恢复时间为80分钟~25天,其中80%于心肺脑复苏(CPCR)后5天内清醒,并可见HBO治疗愈早,意识恢复率愈高,提示在脑水肿高峰前即开始HBO治疗对复苏有利。本组存活39例(36.4%),心肺脑完全复苏27例,意识恢复但遗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7例,另有5例呈去皮质生存,总计有后遗症12例(11.2%)。同时发现HBO治疗能明显改善缺氧后心泵的功能,有利于复苏后心功能的恢复。另通过对脑电图的观察,还证明复苏患者脑电图的表现对脑功能预后的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结论:本组资料充分显示以HBO为主的综合治疗对CPCR有积极作用,尤以对较长时间心脏停跳患者,能加速意识清醒、减少后遗症、提高复苏存活率。作者根据本组经验对如何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苏 心肺脑复苏 高压氧治疗 综合疗法
原文传递
颅痛定对心肺复苏患者血清NO及CO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齐国 何彩霞 何奇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年第1期14-18,共5页
目的 :观察心肺复苏成功患者血清NO和CO浓度的变化以及颅痛定对这种变化的影响。方法 :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5例),从心跳骤停到开始复苏时间以15分钟为界进一步把治疗组和对照组分为早期组和晚期组。于心肺复苏成功后... 目的 :观察心肺复苏成功患者血清NO和CO浓度的变化以及颅痛定对这种变化的影响。方法 :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5例),从心跳骤停到开始复苏时间以15分钟为界进一步把治疗组和对照组分为早期组和晚期组。于心肺复苏成功后第6h、24h、48h、72h抽取病人外周静脉血,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NO含量,可见分光光度计法测定CO含量。结果 :心肺复苏后6h血清NO浓度上升,24h达高峰,随后又下降,48h降到低谷,然后再次上升。颅通定表现出对NO产生的抑制作用,早期治疗组和对照组NO含量变化曲线几乎平行,两组NO含量差别在6h、24h无显著性,在48h、72h有显著性。晚期治疗组与对照组NO浓度变化方向几乎相反,颅通定也表现出对NO生成的抑制作用,但与对照组无平行关系。晚期治疗组和对照组中任何时间段血清NO含量的差别均无显著性。早期对照组的CO浓度在复苏后6h下降,24h降到低谷,48h略有上升,后又再次下降。而治疗组CO浓度在复苏后6h开始上升,随后急剧下降,48h达到低谷,然后再次上升。早期治疗组和对照组的CO浓度变化曲线几乎呈相反方向。晚期对照组CO浓度在复苏后6h急剧下降,24h降到低谷,随后一直上升。颅通定表现出对CO生成的抑制作用,治疗组从复苏后6h到72h几乎呈直线下降趋势。但无论是早期组或晚期组在各个时间点之间CO浓度差别均无显著性。结论 :颅通定可能通过调控心肺复苏患者体内NO含量发挥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且在早期复苏(≤15min)患者中作用更明显。而颅通定对心肺复苏患者体内CO含量的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痛定 一氧化氮 一氧化碳 心肺复苏 脑缺血-再灌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