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ehaviour and Degenerative Changes in the Basal Forebrain Systems of Aged Rats (12 Months Old) after Levo-Acetyl-Carnitine Treatments
1
作者 Roberta Freddi Piergiorgio Duca +1 位作者 Maurizio Mariotti Ivana Gritti 《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 2012年第1期18-25,共8页
One group of six male control rats [12 months old] and one group of six male rats of the same age, singularly maintained in a cage, and treated with acetyl-L-carnitine-HCl [(gamma-trimethyl-beta-acetyl-butyrobetaine-H... One group of six male control rats [12 months old] and one group of six male rats of the same age, singularly maintained in a cage, and treated with acetyl-L-carnitine-HCl [(gamma-trimethyl-beta-acetyl-butyrobetaine-HCl: Sigma-Tau code ST200 or ALCAR: 60 mg/kg/day[7]/po)] for six months were tested in the spatial learning/memory Morris mazewater task and for atrophy and cell loss in seven myelo- and cytostructurally defined basal forebrain (BF) cholinergic regions [Freddi et al., 2009]. Coronal sections 25 ?m thick were cut through the BF regions and processed every 200 ?m for 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 (ChAT) immunohistochemistry. The ALCAR-treated rats had significantly shorter exit times on the Morris maze-water task test than the control rats (average ± SD 28.3 ± 12.4 s vs. 61.16 ± 4.67 s;t = 6.07, DOF = 10, P = 0.0001). Degenerative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BF ChAT-positive cells were observed in the substantia innominata pars anterior of the control rats but not in the treated animals (P < 0.05). In the BF, the counted and estimated average number of ChAT + cells in the 12-month-old ALCAR-treated rats (ChAT-ALCAR-12+ [Nos. 2,3,4]) was higher but not significantly (15.288 ± 3281) than that counted and estimated in the 12-month-old control rats [(ChAT-CT-12 [Nos. 1,2,3]) (11.508 ± 3868), t = 1.82, DOF = 10, P = 0.319]. In the substantia innominata pars posterior, the ChAT+ cells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numerous (P < 0.05) in the 12-month-old ALCAR-treated rats (ChAT-ALCAR-12 + [Nos. 2,3,4]) than in the control rats (ChAT-CT-12 [Nos. 1,2,3]). Above all,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reatment with ALCAR from the age of 6 up to 12 months significantly attenuated spatial learning/memory impairment on the Morris maze-water behavioral task (P < 0.001) and also importantly reduced degeneration in size and number of cholinergic cells in the nucleus basalis magnocellularis of the BF. Accordingly, the surviving cholinergic neurons found in the BF of the ALCAR-treated rats migh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odulating cortical activity and facilitating processes of attention, learning and mem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etyl-L-carnitine-HCl Ageing 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 Neurons Substantia Innominata MORRIS Maze-Water Task
下载PDF
中国人附睾功能指标—精浆肉毒碱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吴明章 董赛珍 +4 位作者 高惠宝 秦石晓 潘碧霞 杨琦 王一飞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2-15,共4页
精浆肉毒碱90%左右来源于附睾,是附睾的功能性指标。有关实验证明附睾分泌的肉毒碱是精子在附睾中成熟的重要因素,因此是精子在附睾中成熟的重要功能性指标。本文测定了156例中国正常生育力男子精浆中的肉毒碱,并研讨了精浆肉毒碱与精... 精浆肉毒碱90%左右来源于附睾,是附睾的功能性指标。有关实验证明附睾分泌的肉毒碱是精子在附睾中成熟的重要因素,因此是精子在附睾中成熟的重要功能性指标。本文测定了156例中国正常生育力男子精浆中的肉毒碱,并研讨了精浆肉毒碱与精液其他指标的关系。156例精液的几个主要指标: 精子存活率63.36±18.18%;精子密度111.06±90.83×10~6/ml;精子活动度:均在Ⅱ级及Ⅲ级以上;精液体积3.239±0.532ml; 精浆肉毒碱含量: 每毫升精浆肉毒碱量:239.56±105.59nmol/ml 精浆中肉毒碱总量:757.34±471.72nmol 精浆肉毒碱与精子存活率,精子密度及活动度均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睾 附睾功能 精浆 肉毒碱
下载PDF
肉毒碱乙酰转移酶基因敲除对长链二元酸生产代谢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高弘 张剑 +2 位作者 华玉涛 李春 曹竹安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2-105,共4页
在利用热带假丝酵母发酵生产长链二元酸的过程中 ,脂肪酸将进入 β 氧化途径 ,代谢产生能量 ,从而降低产物收率。首次以负责运输的肉毒碱乙酰转移酶为改造目标 ,在肉毒碱乙酰转移酶基因中插入潮霉素B抗性基因 ,构建DNA转化质粒 ,并进行... 在利用热带假丝酵母发酵生产长链二元酸的过程中 ,脂肪酸将进入 β 氧化途径 ,代谢产生能量 ,从而降低产物收率。首次以负责运输的肉毒碱乙酰转移酶为改造目标 ,在肉毒碱乙酰转移酶基因中插入潮霉素B抗性基因 ,构建DNA转化质粒 ,并进行一次同源重组 ,得到肉毒碱乙酰转移酶基因单拷贝敲除的基因工程菌。根据摇瓶实验结果 ,该基因工程菌与原始菌株相比 ,十三碳二元酸的产量与摩尔转化率分别提高了 13 0 %和 11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毒碱乙酰转移酶 十三碳二元酸 热带假丝酵母 同源重组 代谢调控
下载PDF
热带假丝酵母肉毒碱乙酰基转移酶基因的删除及功能鉴定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利华 陈献忠 +2 位作者 陈振 沈微 樊游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80-887,共8页
缺乏高效基因删除技术是限制热带假丝酵母菌株代谢工程育种的重要因素。论文发展了一种新型的基因删除技术并利用该技术成功删除了肉毒碱乙酰基转移酶的两个等位基因。首先PCR扩增标记基因(URA3)的3'端324 bp序列作为基因删除辅助序... 缺乏高效基因删除技术是限制热带假丝酵母菌株代谢工程育种的重要因素。论文发展了一种新型的基因删除技术并利用该技术成功删除了肉毒碱乙酰基转移酶的两个等位基因。首先PCR扩增标记基因(URA3)的3'端324 bp序列作为基因删除辅助序列(gda序列),同向插入到URA3基因的5'端,在此基础上构建两端含有CAT基因同源臂序列的基因删除突变盒,转化宿主菌XZX,获得CAT基因单拷贝和双拷贝敲除的突变株。PCR鉴定和DNA测序结果表明,获得的URA3基因弹出后的突变株,仅在基因组重组位点上残留一个gda序列。进一步鉴定了突变株的生理性能,单拷贝敲除菌株CAT活性较亲本下降80%,但在葡萄糖或烷烃上的生长性能并不受显著影响。双拷贝缺失菌株CAT活性完全丧失,不能利用烷烃生长,同时在葡萄糖培养基中的生长受到显著影响,最终生物量达到7.56(OD600),仅为出发菌株的5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假丝酵母 肉毒碱乙酰基转移酶 基因敲除 URA3基因 基因删除辅助序列
下载PDF
热带假丝酵母及其重组菌产十三碳二元酸的补糖发酵实验 被引量:1
5
作者 高弘 刘铭 +2 位作者 黄英明 华玉涛 曹竹安 《过程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14-817,共4页
利用热带假丝酵母原始菌F10-1及已构建的肉毒碱乙酰转移酶基因单拷贝缺失重组菌CZ-15,在5L发酵罐中进行了补糖发酵批式培养,生产十三碳二元酸(DCA13).结果表明,肉毒碱乙酰转移酶基因单拷贝缺失后,CZ-15菌株的最佳补糖时间和补糖浓度都... 利用热带假丝酵母原始菌F10-1及已构建的肉毒碱乙酰转移酶基因单拷贝缺失重组菌CZ-15,在5L发酵罐中进行了补糖发酵批式培养,生产十三碳二元酸(DCA13).结果表明,肉毒碱乙酰转移酶基因单拷贝缺失后,CZ-15菌株的最佳补糖时间和补糖浓度都与原始菌F10-1不同.采用补糖工艺后,F10-1与CZ-15的十三碳二元酸的产量分别提高了25.0%和23.4%,达到99.5和108.1g/L,烷烃转化率分别提高了35.5%和2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毒碱乙酰转移酶 十三碳二元酸 热带假丝酵母 基因工程菌 补糖发酵
下载PDF
十三碳二元酸发酵与肉毒碱乙酰基转移酶酶活动力学研究
6
作者 高弘 李春 +2 位作者 乔岚 华玉涛 曹竹安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7-60,共4页
在利用热带假丝酵母发酵生产十三碳二元酸(DCA13)的过程中,建立了用荧光法测定酵母体内肉毒碱乙酰基转移酶(CAT)酶活的方法,方法简单,重现性高,测量精确。研究了热带假丝酵母中CAT酶活动力学与产酸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代谢前期细胞以... 在利用热带假丝酵母发酵生产十三碳二元酸(DCA13)的过程中,建立了用荧光法测定酵母体内肉毒碱乙酰基转移酶(CAT)酶活的方法,方法简单,重现性高,测量精确。研究了热带假丝酵母中CAT酶活动力学与产酸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代谢前期细胞以生长为主,CAT酶活较高可提供更多的生长动力,而代谢后期细胞进入产酸期,CAT酶活与产酸速率的变化趋势成反比,即产酸速率高时,CAT的酶活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三碳二元酸(Dca13) 热带假丝酵母 β-氧化 肉毒碱乙酰基转移酶(caT)
下载PDF
Alzheimer病大鼠模型脑酶活性的变化与乙酰肉毒碱的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杨康鹃 杨秋平 +1 位作者 孟繁平 D.Terwel 《中华精神科杂志》 CSCD 1997年第4期228-230,共3页
为探讨链脲菌素脑室内注射大鼠建立的Alzheimer病模型脑组织的损伤机制和乙酰肉毒碱的神经保护作用,测定脑中隔和海马回α-酮戊二酸脱氢酶(α-KGDH)、谷氨酸脱氢酶(GLDH)、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AT)、肉毒... 为探讨链脲菌素脑室内注射大鼠建立的Alzheimer病模型脑组织的损伤机制和乙酰肉毒碱的神经保护作用,测定脑中隔和海马回α-酮戊二酸脱氢酶(α-KGDH)、谷氨酸脱氢酶(GLDH)、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AT)、肉毒碱乙酰基转移酶(CAT)的酶活性。结果显示,脑中隔α-KGDH和GLDH活性均下降,并且酶活性的降低与中隔重量的减轻具有高度相关性。乙酰肉毒碱能提高海马回被链脲菌素降低的ChAT的活性。提示链脲菌素是通过对脑组织的损伤作用影响酶活性的;乙酰肉毒碱对脑组织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肉碱 氧化还原酶类 早老性痴呆
原文传递
冠心病血瘀证形成过程中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周曼丽 俞赟丰 +1 位作者 冯宇 简维雄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12期76-84,共9页
背景冠心病血瘀证是一个“血瘀证前期”→“亚血瘀证期”→“心血瘀阻证期”流动的过程,心肌细胞能量代谢贯穿始终,而以往对能量代谢的研究局限于病程中的某个阶段,且在缺乏对冠心病血瘀证起始、转归整个过程进行研究时,这种孤立存在、... 背景冠心病血瘀证是一个“血瘀证前期”→“亚血瘀证期”→“心血瘀阻证期”流动的过程,心肌细胞能量代谢贯穿始终,而以往对能量代谢的研究局限于病程中的某个阶段,且在缺乏对冠心病血瘀证起始、转归整个过程进行研究时,这种孤立存在、缺乏联系的病理学现象并不能诠释心肌能量代谢的特点。因此,探究冠心病血瘀证形成过程中能量代谢改变尤为重要。目的分析冠心病血瘀证形成过程中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本实验时间为2019年10—12月。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将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6只(A组)和模型大鼠24只。A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模型大鼠高脂饲料喂养7 d后进行维生素D3灌胃(30万U/kg),4 d后再予以维生素D3灌胃(20万U/kg),继续高脂饲料喂养21 d后,死亡4只大鼠,从剩余20只大鼠中随机选择6只为血瘀证前期组(B组);剩余14只大鼠继续高脂饲料喂养30 d后死亡2只,从剩余12只大鼠中随机选择6只为亚血瘀证期组(C组);余6只大鼠继续高脂饲料喂养的同时予以皮下多点注射异丙肾上腺素(5 mg/kg),连续注射3 d,1周后记录标准Ⅱ导联心电图,以ST段出现上抬或明显压低(≥0.1 mV)确定成模,为血瘀证期组(D组)。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一般情况、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腹主动脉及心肌组织HE染色结果、心电图、线粒体超微结构、心肌组织能量代谢酶〔三磷酸腺苷(ATP)、一磷酸腺苷(AMP)、Na^+-K^+-ATP酶、Ca^2+-Mg^2+-ATP酶、酯酰辅酶A合成酶(ACS)、肉毒碱脂酰转移酶(CACT)〕水平。结果B组大鼠体质量减轻,反应渐迟钝,精神倦怠,毛色枯槁无光泽;C组大鼠体质量明显减轻,精神萎靡,蜷缩相拥,活动量少;D组大鼠精神欠佳,易惊,触之狂躁,毛色枯槁无光泽,爪甲紫暗。B组大鼠TC、LDL-C、HDL-C水平高于A组,TG水平低于A组(P<0.05);C组大鼠TC、LDL-C、HDL-C水平高于A、B组,TG水平低于A组(P<0.05);D组大鼠HDL-C水平低于A、B、C组,TC、LDL-C水平低于B、C组,TG水平高于B、C组(P<0.05)。大鼠腹主动脉HE染色结果:B组大鼠动脉内膜出现损伤,内皮细胞肿胀,内膜下及中膜出现明显钙化现象,弹性纤维层被破坏;C组大鼠动脉中膜完全钙化,中膜斑块脱落导致典型的空腔结构;D组大鼠动脉内膜结构破坏,内弹性膜崩解断裂,内、中、外膜三层结构不清晰。大鼠心肌组织HE染色结果:B、C、D组心肌纤维萎缩断裂,胞质呈不规则粗颗粒状,心肌间质水肿,胶原纤维增生。B组大鼠心电图示P波规律出现,P-R间期及R-R间期大致相同,QRS波波形规律,无宽大畸形;C组大鼠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波规律出现,P-R间期及R-R间期大致相同,QRS波波形规律,J点无明显改变;D组大鼠心电图未见明显P波,R-R间期大致相同,ST段明显压低,T波低平(>0.1 mV)。B组大鼠线粒体肿胀,部分线粒体嵴结构出现溶解;C组大鼠线粒体嵴结构大部分出现溶解、空泡形成,线粒体出现明显移位、浓缩;D组大鼠线粒体排列紊乱、多数线粒体嵴结构断裂甚至模糊不清。B组大鼠心肌组织AMP、Ca^2+-Mg^2+-ATP酶、ACS、CACT水平低于A组(P<0.05);C组大鼠心肌组织ATP、AMP、Na^+-K^+-ATP酶、Ca^2+-Mg^2+-ATP酶水平低于A组,ATP水平低于B组,ACS水平高于B组(P<0.05);D组大鼠心肌组织ATP、Na^+-K^+-ATP酶水平低于A、B组,AMP、ACS水平高于B组,ATP水平低于C组,AMP、Ca^2+-Mg^2+-ATP酶水平高于C组(P<0.05)。结论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酶参与冠心病血瘀证形成的整个过程。参与代谢相关的酶类中ATP与AMP水平变化最为关键,这将是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通路发挥应激性心肌保护作用的重要信号,同时AMPK通路的激活很可能是触发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其他酶类变化的上游效应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瘀证 肌细胞 心脏 能量代谢 腺苷三磷酸 腺苷一磷酸 NA^+-K^+-ATP酶 ca^2+-MG^2+-ATP酶 酯酰辅酶A合成酶 肉毒碱脂酰转移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