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ynchronous carotid endarterectomy and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Four case reports
1
作者 Faisal Khader AlGhamdi Abdulmajeed Altoijry +4 位作者 Abdulrahman AlQahtani Mohammed Yousef Aldossary Sultan Omar AlSheikh Kaisor Iqbal Walid Abdulaziz Alayadhi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3年第36期8581-8588,共8页
BACKGROUND One of the major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fo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is stroke.The risk of perioperative stroke after CABG is approximately 2%.Carotid stenosis(CS)is considered an independent ... BACKGROUND One of the major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fo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is stroke.The risk of perioperative stroke after CABG is approximately 2%.Carotid stenosis(CS)is considered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perioperative stroke risk in CABG patients.The optimal management of such patients has been a source of controversy.One of the possible surgical options is synchronous 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and CABG.Here,we have presented 4 cases of successful synchronous CEA and CABG.Our center’s experience with 4 cases of significant carotid artery stenosis,which were successfully managed with combined CEA and CABG,are detailed.The first case was a female who presented for CABG after a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he had right 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occlusion and 90%left ICA stenosis.The second case was a male who was electively admitted for CABG.It was discovered that he had left ICA occlusion and 90%right ICA stenosis.The third case was a male with a history of stroke,two months prior to admission.He presented with 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Preoperatively,it was discovered that he had>90%right ICA stenosis.The final case was a male who was electively admitted for CABG.It was discovered that he had bilateral>90%ICA stenosis.We have also reviewed the current evidence and guidelines for managing C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ABG.CONCLUSION Our case series demonstrated that synchronous CEA and CABG was safe.A multicenter study with additional patients is needed.It is necessary for clinicians to screen for CS in high-risk patients with fea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carotid endarterectomy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SYNCHRONOUS Case report
下载PDF
Preliminary results of combined carotid endarterectomy and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in patients with coexistent carotid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 被引量:2
2
作者 CHEN Xu-jun CHEN Xin +2 位作者 XIE Dong-hua SHI Kai-hu XU Mi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24期2951-2955,共5页
Background Coexistent carotid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 are common and patients with them remain at a high risk for perioperative stroke 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fter coronary bypass surgery. The aim of this study... Background Coexistent carotid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 are common and patients with them remain at a high risk for perioperative stroke 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fter coronary bypass surgery.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mbined 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 and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 in patients with coexistent carotid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 Methods Between January 2002 and December 2007,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coexistent carotid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 underwent one-stage unilateral CEA and off-pump CABG in Heart Institute of Nanjing First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assessed and follow-up was carried out. Results A total of 51 cases of isolated off-pump CABG and unilateral CEA, including 34 right and 17 left, were performed. The mean blocked time of carotid artery in CEA was (25.5_±7.0) minutes. The mean number of distal grafts per patient was 3.30±0.45. The mean ventilation time, intensive care unit stay, and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 was (11.3±5.4) hours, (2.1±0.9) days, and (12.5±6.1) days respectively. None of the patients had stroke or myocardial infarct. There was one perioperative death due to acute cardiac failure, resulting in an operative mortality of 1.96%. Follow-up was completed for 47 patients (92.16%) with a mean follow-up of (39.5±12.5) months. None of the patients manifested stroke, new angina or newly developed cardiac infarct. No late death occurred. Conclusion Combined CEA and off-pump CABG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procedure in selected patients with coexistent carotid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onary artery bypass off-pump endarterectomy caroti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rotid stenosis
原文传递
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同期外科治疗的疗效分析:单中心经验
3
作者 叶志东 贺斌 +2 位作者 张建彬 陈洁 刘鹏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总结同期颈动脉血运重建手术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单中心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月中日友好医院心脏血管外科收治的54例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患者资料,其中同期行颈动脉内膜... 目的总结同期颈动脉血运重建手术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单中心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月中日友好医院心脏血管外科收治的54例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患者资料,其中同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38例,同期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CABG 16例。结果手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内出现小卒中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例,术后短暂低血压8例,术后高灌注综合征3例,二次开胸3例,心肌梗死4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同期CEA+CABG组与同期CAS+CABG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输血量、神经系统并发症和循环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9~140个月,平均(89.8±35.6)个月,因心肌梗死和心功能不全死亡患者各1例。结论同期CEA+CABG与同期CAS+CABG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患者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冠心病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冠状动脉搭桥术 同期手术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4
作者 刘新华 邓建中 吕高鹏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13期87-91,97,共6页
目的观察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ICVD治疗的患者83例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0例,比较2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颈内动脉血管狭窄程度、神经标志物与血管内皮功能、神经功能缺... 目的观察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ICVD治疗的患者83例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0例,比较2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颈内动脉血管狭窄程度、神经标志物与血管内皮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者经治疗后的血管收缩期峰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和血管狭窄程度均呈下降趋势,且对照组的PSV、EDV和血管狭窄程度下降幅度均小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正五聚蛋白-3(PTX-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均有降低,血管扩张功能(FM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均有提升,且观察组的PTX-3、NSE低于对照组,VEGF、FMD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评分(MESSS)均降低,且对照组NIHSS评分和MESSS降低幅度小于观察组;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0.00%,低于观察组的9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33%和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植入术能够有效提高ICVD患者的临床疗效,减轻血管狭窄程度,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且具有较高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支架植入术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动脉狭窄 临床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对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被引量:1
5
作者 铁江辉 马琳 李庆菲 《临床研究》 2024年第3期11-13,共3页
目的探究为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应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巩义市人民医院和天津市环湖医院收治的42例满足外科手术指征的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以对患者展开手术治疗措施差异作为分组标准,分为对... 目的探究为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应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巩义市人民医院和天津市环湖医院收治的42例满足外科手术指征的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以对患者展开手术治疗措施差异作为分组标准,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1例。两组患者分别应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颈动脉狭窄再通率、围术期并发症事件及随访1年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颈动脉狭窄再通率与观察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末次随访对照组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例数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颅外颈动脉狭窄应用有较高的再通成功率,且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相关不良风险偏低,对于患者在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均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颅外颈动脉狭窄 临床效果
下载PDF
复合手术技术治疗复杂颈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疾病 被引量:29
6
作者 王亚冰 焦力群 +5 位作者 谌燕飞 马妍 华扬 王天龙 蔡兵 凌锋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93-98,共6页
目的分析复合手术技术在复杂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2例因颈动脉闭塞和颈动脉串联性病变施行复合手术患者之临床资料,初步分析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8例颈动脉闭塞患者,7例实现血管再通;4例... 目的分析复合手术技术在复杂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2例因颈动脉闭塞和颈动脉串联性病变施行复合手术患者之临床资料,初步分析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8例颈动脉闭塞患者,7例实现血管再通;4例颈动脉串联性病变患者,均实现血管再通。术后无一例发生脑卒中或死亡。结论采用复合手术技术治疗颈动脉闭塞和串联性病变疗效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推荐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动脉闭塞性疾病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支架 手术后并发症 脑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血管造影与超声对诊断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 被引量:39
7
作者 裴林林 姜国刚 +1 位作者 陈庆伟 王志刚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43-1146,共4页
目的对比颈动脉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差异,探讨颈动脉超声在诊断颈AS的临床价值以及颈动脉造影的最佳适应证。方法选择有≥2项AS危险因素的患者126例,依据DSA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硬化组(硬化组)68例... 目的对比颈动脉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差异,探讨颈动脉超声在诊断颈AS的临床价值以及颈动脉造影的最佳适应证。方法选择有≥2项AS危险因素的患者126例,依据DSA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硬化组(硬化组)68例和颈动脉正常组(正常组)58例,行颈动脉超声及DSA检查,观察动脉管腔内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有无斑块及其性质、部位、有无狭窄并计算狭窄率。结果硬化组纤维蛋白元和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0)。DSA检测出68例190支血管斑块和(或)狭窄,总检出率为53.97%;超声检测出76例173支血管斑块和(或)狭窄,总检出率为60.32%,两者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与DSA诊断颈动脉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5±0.6)%vs(46.5±0.7)%,P>0.05]。以DSA为诊断标准,超声诊断颈AS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82%、67.24%、78.89%和78.00%。结论超声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高于DSA,2种检查方法各有优劣,对需要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支架成形术的患者联合应用对其诊断及治疗更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超声检查 多普勒 颈动脉疾病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次全或完全闭塞患者的术前超声评估 被引量:13
8
作者 刘玉梅 赵新宇 +5 位作者 夏明钰 高明杰 张楠 李莉 焦力群 华扬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8期397-401,共5页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及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评估颈动脉次全或完全闭塞患者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EA)前血管结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血管再通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05年1月-2014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及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评估颈动脉次全或完全闭塞患者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EA)前血管结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血管再通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05年1月-2014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经DSA确诊为颈动脉次全闭塞(狭窄率95%-99%)或完全闭塞,并接受 CEA 治疗的患者共107例,平均年龄(61±9)岁。根据DSA结果,将107例患者分为颈动脉次全性闭塞组63例和颈动脉完全性闭塞组44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病变各段血管内径、病变的位置(颈内动脉或颈总动脉)、管腔内回声特征及颈内-外动脉侧支循环是否开放、与血管再通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完全性闭塞组患者远心段血管内径较次全性闭塞组明显增宽[(4.1±1.1)、(3.2±0.8) 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闭塞位置与手术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0);血管腔内均质回声(低回声与等回声)充填者的再通率[94.1%(16/17)和86.7%(13/15)]均明显高于不均质回声患者的再通率[0(0/12),P〈0.01]。在颈内动脉完全闭塞患者中,颈内-外侧支动脉开放时CEA的再通率增加[70.0%(14/20)比0%(0/3)]。总体比较,颈动脉次全性闭塞组较完全性闭塞组的再通比率明显升高[90.5%(57/63)比65.9%(29/44),P〈0.01]。结论颈动脉管径正常或增宽、闭塞管腔内均质回声及颈内-外动脉侧支开放与血管再通密切相关。术前超声检查对颈动脉闭塞性病变CEA实施后再通性的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术前超声评估
下载PDF
复合手术在颈动脉狭窄病变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9
9
作者 张利勇 张士刚 +5 位作者 郝继恒 刘卫东 谌燕飞 马妍 焦力群 王继跃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1期594-598,共5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联合其他术式(一站式复合手术)在治疗复杂性颈动脉狭窄病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3年10月因复杂缺血性颈动脉病变(包括颈动脉颅外段多处重度狭窄、单支颈动脉颅外段串联狭窄、...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联合其他术式(一站式复合手术)在治疗复杂性颈动脉狭窄病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3年10月因复杂缺血性颈动脉病变(包括颈动脉颅外段多处重度狭窄、单支颈动脉颅外段串联狭窄、支架内再狭窄、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完全闭塞)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和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行一站式复合手术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复合手术方式分为3类,①病变侧CEA+支架置入术;②颈动脉直视下支架置入术;③CEA+透视下球囊导管取栓术。结果①2例接受CEA+支架置入术的患者,术后影像学检查示闭塞或重度狭窄的血管管腔狭窄消失、血运恢复,头晕、肢体麻木、乏力、黑蒙等症状明显改善;②2例接受颈动脉直视下支架置入术的患者,术后影像学检查示狭窄的血管重新成形,血运良好,患者头痛、头晕等症状得以改善或未再加重;③6例接受CEA+透视下球囊导管取栓术的患者,术后影像学检查示闭塞或重度狭窄的颈动脉开通、血运恢复,患者一侧肢体乏力、头晕、发作性头痛等症状得以缓解或未再加重。④随访患者6~24个月,影像学复查显示无再狭窄发生,再通血管血流通畅,颅内血供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一站式复合手术可有效解除颈动脉分又过高或斑块远端过高、颈动脉串联样狭窄、颈内动脉合并颈总动脉狭窄、支架术后再狭窄等单一传统手术无法完成的复杂的狭窄性颈动脉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复合手术
下载PDF
对侧颈动脉闭塞病人的颈动脉内膜切除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定标 许百男 +7 位作者 余新光 程东源 李宝民 马晓东 佟怀宇 雪梅 姜燕 朱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665-667,共3页
为探讨对侧颈动脉闭塞病人颈动脉内膜切除的指征、术中监测和分流情况及疗效 ,作者回顾性分析了 16例此类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方法和结果。证实对侧颈动脉闭塞者的颈动脉内膜切除风险并非像预料的那样高 ,术中监测、选择... 为探讨对侧颈动脉闭塞病人颈动脉内膜切除的指征、术中监测和分流情况及疗效 ,作者回顾性分析了 16例此类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方法和结果。证实对侧颈动脉闭塞者的颈动脉内膜切除风险并非像预料的那样高 ,术中监测、选择性分流和娴熟的手术技巧可以使大多数病人获得满意效果。建议 :凡已出现症状者 ,应尽早施行颈动脉内膜切除 ;暂时无症状者 ,可先行内科治疗 ,并用无创检测方法随访 ,一旦发现狭窄侧颈动脉病变有进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侧颈动脉闭塞 颈动脉内膜切除 颈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表现
下载PDF
颈内动脉极重度狭窄或闭塞后不全再通患者血运重建术前超声评估价值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楠 华扬 +3 位作者 周瑛华 杨洁 杜利勇 赵越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466-471,共6页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经颅彩色多普勒评估颈内动脉次全闭塞患者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或复合手术(CEA+介入)前血管结构、血流动力学参数与血管再通的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6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经颅彩色多普勒评估颈内动脉次全闭塞患者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或复合手术(CEA+介入)前血管结构、血流动力学参数与血管再通的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6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经DSA诊断为颈内动脉次全闭塞(狭窄率≥95.0%)、接受CEA治疗的患者共89例。根据术前超声对血管结构特征的评估,将89例颈内动脉次全闭塞患者分为颈内动脉极重度狭窄(ESS)组40例和颈内动脉闭塞不全再通(IRO)组49例。记录分析两组患者术前病变段血管内径、血流动力学参数与血管再通率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血运重建的血管再通率为80.9%(72/89),ESS组血管再通率(90.0%,36/40)明显高于IRO组(73.5%,36/49,χ~2=3.894,P=0.048)。术前ESS组的颈内动脉远段内径小于IRO组[(2.2±0.4)mm比(2.8±0.9)mm,t=-3.901,P<0.01];ESS组最窄处收缩期峰值流速[295.0(190.7,400.2)cm/s]明显高于IRO组[82.0(37.0,164.5)cm/s,Z=-5.411,P<0.01],而狭窄远段收缩期峰值流速[13.0(8.2,19.0)cm/s]及舒张期末流速[6.0(4.0,9.7)cm/s]明显低于IRO组[分别为21.0(13.5,35.0)、9.0(6.0,14.5)cm/s],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颈内动脉ESS患者CEA的血管再通率高于颈内动脉IRO患者,术前超声评估可明确颈内动脉次全闭塞病变类型,筛选手术病例,提高血管再通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动脉闭塞性疾病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颈动脉狭窄 支架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次全闭塞 闭塞后不全再通 极重度狭窄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中乌拉地尔降低血压对脑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前 李燕虹 +2 位作者 王天龙 杨洁 焦力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131-134,141,共5页
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中,静脉给予乌拉地尔降低血压对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CEA中颈内动脉开放后,给予乌拉地尔降低血压控制脑血流的患者15例。记录颈内动脉夹闭后(T0)、开放即刻(T1)、开放后5 m... 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中,静脉给予乌拉地尔降低血压对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CEA中颈内动脉开放后,给予乌拉地尔降低血压控制脑血流的患者15例。记录颈内动脉夹闭后(T0)、开放即刻(T1)、开放后5 min(T2)、10 min(T3)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超声检测患侧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平均流速(MV)、平均流速比值。结果 (1)血压T1时为(143±18/67±9)mm Hg降至T2时(126±19/60±10)mmHg,与T0和T1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时降至(128±16/60±11)mm Hg(收缩压与T1时相比,P<0.05)。心率无明显变化。(2)T2时患侧大脑中动脉PSV、EDV、MV及平均流速比值分别由T1时的(99±27)cm/s、(35±15)cm/s、(56±12)cm/s、(173±15)%降至(76±26)cm/s、(25±11)cm/s、(41±11)cm/s、(122±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3时分别降至(78±29)cm/s、(26±9)cm/s、(42±14)cm/s、(118±20)%,与T1时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1例患者用药后出现短暂性低血压,无心律失常发生。结论 CEA术中颈内动脉开放后,给予乌拉地尔降压可以安全有效降低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改善脑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降低血压 脑血流 乌拉地尔
下载PDF
冠状动脉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同期血运重建七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洪利 焦力群 +3 位作者 王亚冰 冯磊 李杨 刘燕晖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05-412,共8页
目的探讨同期行颈动脉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经验,评估其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外科与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7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 目的探讨同期行颈动脉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经验,评估其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外科与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7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均同期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7例患者中,男6例,女1例;年龄57~67岁,平均(62±4)岁;冠状动脉DSA示,4例为左主干+3支病变,2例为3支病变,1例为双支病变;颈动脉DSA示,1例为单侧颈动脉闭塞,6例存在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双侧狭窄率≥50%且靶血管狭窄率≥80%,包括对侧中度狭窄(50%~69%)4例、重度狭窄(≥70%)1例。所有患者优先处理颈动脉病变,再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收集并分析所有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及临床资料,临床资料包括病变特征(颈动脉责任病变侧别、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及其狭窄程度)、围手术期及随访等情况。结果7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中,3例同期行CAS+不停跳CABG,3例同期行CEA+不停跳CABG,1例同期行CEA+CAS+不停跳CABG。术后住院期间2例患者出现低血压(收缩压<90 mmHg),1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围手术期无死亡,无新发心肌梗死以及脑梗死等并发症。术后随访患者7例,随访时间6~19个月,1例再发间断头晕症状入院就诊,为双侧颈动脉病变,拒绝再次手术;1例因胸闷症状入院,冠状动脉CTA示桥血管及吻合口显影良好;其余患者无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以及死亡发生。结论初步分析显示,同期行颈动脉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可考虑作为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一种治疗选择,但需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颈动脉狭窄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治疗前后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2
14
作者 周晗 吴庆华 +3 位作者 陈忠 唐小斌 杨培 张煜亚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461-464,共4页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治疗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因颈动脉狭窄而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的资料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结果: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狭窄处颈动脉的内径、血流速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l...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治疗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因颈动脉狭窄而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的资料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结果: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狭窄处颈动脉的内径、血流速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术后随访疗效满意。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颈动脉狭窄有效的治疗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为手术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并可作为评价手术效果、随访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超声检查 血管疾病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次全或完全闭塞患者的术中超声评估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玉梅 刘蓓蓓 +5 位作者 孟秀峰 杨洁 李景植 李响 焦力群 华扬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8期402-406,共5页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颈动脉次全或完全闭塞术中超声监测血管结构、血流动力学改变与手术再通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05年1月—2014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经DSA确诊为颈动脉闭塞性病变,并接受CEA治疗的患者共10...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颈动脉次全或完全闭塞术中超声监测血管结构、血流动力学改变与手术再通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05年1月—2014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经DSA确诊为颈动脉闭塞性病变,并接受CEA治疗的患者共107例。根据术中超声检查结果,分为血流再通组86例和未通组21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及术中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记录术中颈动脉血管异常、血管残余狭窄率、再通患者病变血管内径及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结果 (1)颈动脉再通患者术中与术前患侧M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分别为(82±32)和(60±17)cm/s,平均流速(MV)分别为(50±19)和(42±13)cm/s,血管搏动指数(PI)分别为0.97±0.25和0.67±0.14,术中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未通患者术中与术前MCA的PSV分别为(46±20)和(63±21)cm/s,EDV分别为(24±13)和(34±12)cm/s,MV分别为(32±16)和(44±15)cm/s,术中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但PI术中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0±0.18和0.67±0.15,P=0.317)。(2)再通组病变血管内径术中较术前明显增宽[(3.4±0.9)和(0.6±0.4)mm,P=0.000]。术中超声检查发现再通者86例中血管结构轻度异常13例,未再通者均为血管结构显著异常。结论术中颈动脉超声结合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脑血流,可有效判断颈动脉血管结构及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的改善程度,及时指导术中二次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术中超声评估
下载PDF
颈动脉术后再狭窄的支架置入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冠增 焦力群 +8 位作者 凌锋 尹国阳 李慎茂 缪中荣 朱凤水 吉训明 谌燕飞 王亚冰 马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127-130,共4页
目的 评价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颈动脉术后再狭窄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支架置入治疗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或CAS后再狭窄的19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为48~78岁,平均(61.5±8.6)... 目的 评价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颈动脉术后再狭窄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支架置入治疗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或CAS后再狭窄的19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为48~78岁,平均(61.5±8.6)岁.其中CAS后再狭窄9例,CEA后再狭窄10例,均经DSA确诊,并行CAS治疗再狭窄,术前及术后第2天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术后1、3、6、12个月门诊随访.结果对19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未出现并发症,残余狭窄率均〈20%.术后患者自觉神经缺损症状消失.术后各时间点随访均未发现心肌梗死、卒中及死亡事件.随访终点时患者均无临床症状,复查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均未显示再狭窄.结论 CAS治疗颈动脉术后再狭窄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支架 预后 再狭窄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转流管的应用及侧支代偿对其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郭锋 凌锋 +5 位作者 张文彬 宋刚 华扬 蔡兵 谌燕飞 焦力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233-237,共5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转流管应用的优缺点,以及对侧颈动脉闭塞及前、后交通动脉开放对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1年9月共308例CEA病例,根据是否应用转流管分为两组,转流组63例,未转流组245例。比较两组术中微...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转流管应用的优缺点,以及对侧颈动脉闭塞及前、后交通动脉开放对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1年9月共308例CEA病例,根据是否应用转流管分为两组,转流组63例,未转流组245例。比较两组术中微栓子数量,术后卒中及死亡率。比较两组中对侧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前、后交通动脉开放的比例,分析其对转流管应用的影响。结果①转流组患者微栓子的中位数为25个,未转流组为10个,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1个月内缺血事件的发生率,转流组患者卒中1例(1.6%),无一例死亡;未转流患者卒中6例(2.4%),死亡4例(1.6%)。两组的卒中及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前对侧颈动脉狭窄的程度,转流组患者中有8例闭塞,8例重度狭窄,47例轻中度狭窄或无狭窄。未转流组患者中,分别为9、36、200例。两组闭塞率(12.7%比3.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前交通动脉及后交通动脉均未开放的患者,转流组有35例(55.6%),未转流组有81例(3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EA中使用转流管虽增加微栓子的数量,但并未增加围手术期卒中及死亡率。术前伴有对侧颈动脉闭塞的患者或前、后交通动脉均未开放的患者,使用转流管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转流管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远端颈内动脉显露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定标 许百男 +5 位作者 余新光 张远征 魏少波 朱儒远 卜博 潘隆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663-664,共2页
在高位颈动脉分叉或粥样硬化斑块向颈内动脉远端延伸较长者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 ,远端颈内动脉的显露十分重要但又相当困难。本文根据 2 8例此类病人的手术体会 。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远端颈内动脉显露 颈动脉疾病 手术方法
下载PDF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复合手术再通治疗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琳 任贺成 +2 位作者 魏铭 黄楹 尹龙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55-759,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复合手术再通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与结果对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8 例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 目的探讨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复合手术再通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与结果对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8 例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实现闭塞血管再通、颅内血流改善、临床症状好转,仅1例术后24hMRI可见点状新鲜梗死灶但无临床症状,3例出现同侧舌下神经、喉上神经、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症状,术后2周自行恢复。术后3和6个月影像学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复合手术实现闭塞的颈内动脉再通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颈内动脉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血管成形术 支架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李文 张鸿举 +1 位作者 丁少娟 张红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1年第4期278-280,共3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相关性。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状动脉病变患者133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按照病变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按照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相关性。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状动脉病变患者133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按照病变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按照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按照SYNTAX积分,分为0~22分组、23~32分组和≥33分组。超声检测入选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其分叉处有无斑块形成并进行粥样硬化斑块积分(AS积分),分析各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积分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例数及粥样硬化斑块积分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分别为0.632、0.751);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r分别为0.597、0.655);与SYNTAX积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643、0.597)。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组与中度及重度狭窄组比较,单支病变组与双支及三支病变组比较,冠状动脉SYNTAX积分0~22分组与23~32分组及≥33分组比较,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例数及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冠状动脉中度与重度狭窄组比较,双支及三支病变组比较,SYNTAX积分23~32分组比较与≥33分组比较,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例数及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检查能够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情况,适合临床冠心病的普查及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斑块 冠状动脉病变 临床相关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