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erebral blood flow volume measurements of the carotid artery and ipsilateral branches using two-dimensional phase-contras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1
作者 Gang Guo Yonggui Yang Weiqun Y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30期2367-2371,共5页
The optimal velocity encoding of phase-contras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PC MRA) in measuring cerebral blood flow volume (BFV) ranges from 60 to 80 cm/s. To verify the accuracy of two-dimensional (2D) PC ... The optimal velocity encoding of phase-contras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PC MRA) in measuring cerebral blood flow volume (BFV) ranges from 60 to 80 cm/s. To verify the accuracy of two-dimensional (2D) PC MRA, the present study localized the region of interest at blood vessels of the neck using PC MRA based on three-dimensional time-of-flight sequences, and the velocity encoding was set to 80 cm/s. Results of the measurements showed that the error rate was 7.0±6.0% in the estimation of BFV in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the external carotid artery and the ips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nd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in BFV between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 external carotid artery and ips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y. In addition, the BFV of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y was correlated with that of the ipsilater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The main error was attributed to the external carotid artery and its branches. Therefore, after selecting the appropriate scanning parameters and protocols, 2D PC MRA is more accurate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BFV in the carotid arte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o-dimensional phase-contras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blood flow three-dimensional time-of-flight phase-contras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common carotid artery external carotid artery velocity encoding
下载PDF
Traumatic pseudoaneurysms of external carotid artery branch:Case series and treatment considerations 被引量:1
2
作者 Geng-Huan Wang He-Ping Shen +2 位作者 Zheng-Min Chu Jian-Guo Shen Hai-Hang Zhou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CSCD 2021年第6期368-373,共6页
Purpose:To explor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raumatic external carotid branch pseudoaneurysms.Methods:Eleven cases of traumatic external carotid artery branch pseudoaneurysms were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Digita... Purpose:To explor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raumatic external carotid branch pseudoaneurysms.Methods:Eleven cases of traumatic external carotid artery branch pseudoaneurysms were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was performed in all patients.It revealed that the pseudoaneurysms originated from the internal maxillary artery in 5 cases,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 in 5 cases and occipital artery in 1 case.Five cases of internal maxillary artery pseudoaneurysms and 2 cases of 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 pseudoaneurysms were treated by embolization;the other 3 cases were surgically resected.Results:Complete cessation of nasal bleeding was achieved in all the 5 pseudoaneurysms of internal maxillary artery after the endovascular therapies.Scalp bleeding stopped and scalp defect healed up in 2 patients with 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 pseudoaneurysms treated by interventional therapy.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0.5-2.0 years without recurrence of nosebleed and scalp lump.Conclusion:For patients with repeated severe epistaxis after craniocerebral injury,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should be performed as soon as possible to confirm traumatic pseudoaneurysm.Endovascular therapy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traumatic internal maxillary artery pseudoaneurysms.For patients with scalp injuries and pulsatile lumps,further examinations including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should be performed to confirm the diagnosis.Surgical treatment or endovascular therapy for scalp traumatic pseudoaneurysm is effe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EUDOANEURYSM Internal maxillary artery 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 external carotid artery
原文传递
无分叉颈动脉一例并文献复习
3
作者 许珂 邢海英 +4 位作者 孙伟平 孙葳 孙永安 黄一宁 金海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4-187,共4页
无分叉颈动脉是一种极其少见的颈动脉解剖变异,可能与胚胎期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发育异常有关。颈部血管超声表现为颈动脉分叉水平未见明显膨大和分叉结构,DSA显示为颈动脉分叉水平无分叉结构,可见“残端样”改变,目前国内外研究报道... 无分叉颈动脉是一种极其少见的颈动脉解剖变异,可能与胚胎期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发育异常有关。颈部血管超声表现为颈动脉分叉水平未见明显膨大和分叉结构,DSA显示为颈动脉分叉水平无分叉结构,可见“残端样”改变,目前国内外研究报道不多。该研究报道1例无分叉颈动脉患者,中年男性,因头晕1个月就诊,既往有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住院后脑血管造影证实为左侧无分叉颈动脉伴右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经支架置入术及降压控糖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结合该例临床资料及文献复习对无分叉颈动脉进行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尤其是影像诊断医师对无分叉颈动脉的认识,避免误诊漏诊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颈外动脉 脑血管造影术 无分叉颈动脉 血管变异
下载PDF
体检人群中超重和肥胖对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功能的影响
4
作者 岳琳 陈树春 +2 位作者 王玥 位学迎 董细红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0期72-80,共9页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中,体质量指数(BMI)与颅内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6至8月健康体检者共1169例。收集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以及经颅多普勒数据。依据BMI分为3组:正常组(<24 kg/m^(2)...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中,体质量指数(BMI)与颅内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6至8月健康体检者共1169例。收集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以及经颅多普勒数据。依据BMI分为3组:正常组(<24 kg/m^(2))546例、超重组(24~<28 kg/m^(2))484例和肥胖组(≥28 kg/m^(2))139例。比较3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颅内动脉血流速度情况。分析BMI与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的相关性,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及限制性立方条分析BMI与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的关系,并确定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减慢风险增加的临界值。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肥胖组和超重组颅内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均较低(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BMI与颅内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呈负相关(P<0.01),与血管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无相关性(P>0.05)。限制性立方条结果显示,基底动脉和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与BMI之间呈线性相关(P>0.05),双侧颈内动脉血流速度与BMI之间呈非线性相关(P<0.05)。结论健康体检人群中BMI与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呈负相关,当BMI超过特定值(24.18~24.26 kg/m^(2))时,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减慢的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体检 超重 肥胖 体质量指数 基底动脉 椎动脉 颈内动脉 血流速度
下载PDF
增强型体外反搏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静息心率增快患者RAAS系统因子等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杨海燕 丁宇 王灿 《广东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200-206,共7页
目的 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静息心率增快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系统及颈动脉结构和血流动力、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的影响。方法 将150例老年原... 目的 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静息心率增快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系统及颈动脉结构和血流动力、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的影响。方法 将15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静息心率增快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5例予生活干预和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观察组7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疗程均为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RAAS系统指标血浆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水平,颈动脉超声内-中膜厚度(IMT)、血管舒张期内径(Dd)、血管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舒张末期峰值流速(EDV)、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血流最大剪切率(SR),血脂指标及Hcy、Lp-PLA2、hs-CRP水平,血压、心率变化。结果 观察组24 h平均收缩压(24hmSBP)、24 h平均舒张压(24hmDBP)以及日间心率(dHR)、夜间心率(nHR)、24 h心率(24hHR)、AngⅡ、ALD、PRA、hs-CRP、Hcy、Lp-PLA2、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颈总动脉IMT、PI、RI、Dd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颈总动脉EDV、PSV及SR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静息心率增快,能抑制患者RAAS系统激活,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流动力,抑制炎症反应,调节血脂和Hcy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 静息心率 增强型体外反搏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 血脂 同型半胱氨酸 颈动脉超声
下载PDF
颈外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特发性三叉神经痛一例
6
作者 何建霄 李薪阳 +1 位作者 孙起军 毛明利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37-540,共4页
三叉神经痛(TN)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给患者带来难以忍受的疼痛。作者报道1例颈外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特发性TN患者的诊治经过并分析其疼痛病因,考虑与上颌动脉血流改善后压迫冲击三叉神经有关。应用卡马西平治疗后患者T... 三叉神经痛(TN)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给患者带来难以忍受的疼痛。作者报道1例颈外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特发性TN患者的诊治经过并分析其疼痛病因,考虑与上颌动脉血流改善后压迫冲击三叉神经有关。应用卡马西平治疗后患者TN有效缓解,出院1周后随访未诉其他不适,TN控制良好。国内外尚未见相关报道,故报道该病例供临床医师参考与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外动脉狭窄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三叉神经痛 治疗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基底动脉弯曲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7
作者 易梅 马芸 +2 位作者 李丹 胡媛媛 李俊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4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基底动脉弯曲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7月神经内科收治的12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基底动脉弯曲与否分为弯曲组(71例)与非弯曲组(58例),分析两组患...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基底动脉弯曲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7月神经内科收治的12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基底动脉弯曲与否分为弯曲组(71例)与非弯曲组(58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影像学特点等,比较两组患者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率,同时对两组患者在椎动脉优势、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颈动脉狭窄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基底动脉弯曲组后循环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弯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03,P<0.05);基底动脉弯曲组左椎动脉优势、双侧颈动脉狭窄、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比例明显高于非弯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3、5.350、5.240,P<0.05);基底动脉弯曲组与非弯曲组在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底动脉弯曲与左椎动脉优势、中重度颈动脉狭窄相关[OR(95%CI)=2.779(1.271~6.078)、1.911(1.162~3.143),P<0.05]。结论基底动脉弯曲患者容易发生后循环脑梗死,基底动脉弯曲脑梗死患者与左椎动脉优势及中重度颈动脉狭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弯曲 后循环脑梗死 颈动脉狭窄
下载PDF
颈总与颈外插线构建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模型脑微循环灌注的比较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勇 袁健梅 +8 位作者 芦丹妮 任敉宏 邓博文 王佳俊 马荣 谢倩 李金秀 徐卓 王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683-1691,共9页
背景:颈总插线法和颈外插线法制备的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是脑缺血临床前研究常使用的模型,但既往关于2种插线方法在模型制备难易度、缺血性脑损伤中微循环灌注量的差异及其相关机制的对比研究较少。目的:比较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插线制备... 背景:颈总插线法和颈外插线法制备的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是脑缺血临床前研究常使用的模型,但既往关于2种插线方法在模型制备难易度、缺血性脑损伤中微循环灌注量的差异及其相关机制的对比研究较少。目的:比较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插线制备的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在模型制备难易度以及微循环灌注量的差异。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颈总动脉插线组和颈外动脉插线组分别应用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插线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假手术组大鼠麻醉后除不结扎血管和插入线栓,其他操作与上述2种方法相同。记录各组大鼠插线时间、插线成功率、模型术后死亡率以及造模成功率。插线后采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观察大鼠缺血90 min内和再灌注90 min内缺血半球脑血流灌注量以及缺血半暗带血管直径的变化;LONGA法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法分别评价术后2,24,48,72 h大鼠神经功能缺缺损情况;TTC染色法、干湿质量法以及伊文思蓝染色法分别计算术后72 h大鼠脑梗死率、脑组织含水量以及血脑屏障通透性;ELISA法检测大鼠术后72 h血清内皮素1、降钙素基因肽、环磷酸腺苷、前列腺素E2和一氧化氮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①与颈外动脉插线组相比,颈总动脉插线组手术操作时间明显缩短(P<0.01),模型成功率更高(P<0.05);且颈总动脉插线组再灌注后缺血半球脑血流灌注量和血管直径均显著小于颈外动脉插线组(P<0.05),血清环磷酸腺苷水平也显著降低(P<0.05);②但颈外动脉插线组和颈总动脉插线组在脑梗死率、脑组织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以及血清内皮素1、降钙素基因肽、前列腺素E2和一氧化氮水平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提示相对于颈外动脉插线法,颈总动脉插线法操作简单、模型成功率高,但再灌注后大脑皮质存在明显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障碍;微循环血流的灌注不足可能与血清环磷酸腺苷水平的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 小泉法(KOIZUMI法) LONGA法 颈外动脉插线法 颈总动脉插线法 微循环
下载PDF
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变异与动脉瘤发生风险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肖钦 杨信举 +2 位作者 童海鹏 龚水根 刘春华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1-256,共6页
目的:探讨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变异各类型与动脉瘤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变异患者的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资料及临床资料,将其作为研究组,并纳入同期120例MSCTA检查患者作为对照组,并... 目的:探讨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变异各类型与动脉瘤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变异患者的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资料及临床资料,将其作为研究组,并纳入同期120例MSCTA检查患者作为对照组,并筛选出两组中动脉瘤患者。通过皮尔逊卡方检验统计两组之间动脉瘤发生率差异性,以及各类型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变异患者中动脉瘤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变异患者93例,合并动脉瘤患者为20例,发生率为21.5%,具体类型及其例数为永存三叉动脉(17/79),永存舌下动脉(2/6),永存寰前节间动脉(1/8)。永存动脉出现动脉瘤6例,除永存动脉外头颈部其他动脉出现动脉瘤12例,另外2例为永存动脉与其他动脉同时出现动脉瘤。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动脉瘤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中头颈部其他动脉的动脉瘤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各类型之间动脉瘤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变异增加动脉瘤发生风险,但并不会增加永存动脉以外头颈部其他动脉发生动脉瘤的风险,各类型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变异之间动脉瘤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永存颈内-基底动脉 永存三叉动脉 永存寰前节间动脉 永存舌下动脉
下载PDF
缺血型烟雾病自发颈外动脉代偿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刘红优 吉四辈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52-1055,共4页
缺血型烟雾病自发颈外动脉代偿作为颅内Willis环区域动脉狭窄闭塞后的旁路或代偿性供血途径,对脑组织灌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有积极影响。近年来烟雾病颈外动脉代偿的相关研究较多,本文对缺血型烟雾病自发... 缺血型烟雾病自发颈外动脉代偿作为颅内Willis环区域动脉狭窄闭塞后的旁路或代偿性供血途径,对脑组织灌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有积极影响。近年来烟雾病颈外动脉代偿的相关研究较多,本文对缺血型烟雾病自发颈外动脉代偿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为进一步明确代偿血管的始动和增生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型 烟雾病 侧支循环 自发颈外动脉代偿
下载PDF
改良线栓法建立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超 聂郁林 +3 位作者 陆心恬 林玥伶 龙颖 李金声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3年第10期569-573,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改良模型,以降低模型制备难度,提高模型的稳定性。方法: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24只和假手术组6只。采用经改良的颈外动脉进线栓法建立模型,并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伊文思蓝(EB)染色及TT... 目的:建立一种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改良模型,以降低模型制备难度,提高模型的稳定性。方法: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24只和假手术组6只。采用经改良的颈外动脉进线栓法建立模型,并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伊文思蓝(EB)染色及TTC染色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该改良方法建模成功率为87.5%,梗死区可明显看到EB渗出,TTC染色显示梗死体积占大脑总体积的(10.65±4.41)%。结论:经改良后,明确了颈总动脉结扎位置,以及颈外动脉结扎、剪断位置,采用颈外动脉残端直接进线栓建立模型,降低了模型制备难度,提高了模型的稳定性和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颈外动脉 伊文思蓝染色 TTC染色
下载PDF
低频电刺激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伟娜 《中国民康医学》 2023年第7期36-38,42,共4页
目的:观察低频电刺激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该院收治的100例VBI伴颈动脉斑块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 目的:观察低频电刺激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该院收治的100例VBI伴颈动脉斑块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盐酸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流速度、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大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T和APTT均短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49/50),高于对照组的82.00%(4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电刺激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VBI伴颈动脉斑块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动脉血流速度,缩短PT和APTT,效果优于单纯盐酸倍他司汀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电刺激 盐酸倍他司汀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颈动脉斑块 动脉血流速度 凝血酶原 凝血活酶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血管狭窄相关诊断和介入治疗探讨
13
作者 王莹 张兵军 《科技与健康》 2023年第18期13-16,共4页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血管狭窄相关诊断和介入治疗的效果。以2020年7月3日—2022年6月3日河北省某医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样本。选出颈部血管狭窄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根据...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血管狭窄相关诊断和介入治疗的效果。以2020年7月3日—2022年6月3日河北省某医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样本。选出颈部血管狭窄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根据是否选择介入性治疗,将所有研究样本分为对照组40例(不接受介入治疗),新式组32例(接受介入治疗)。治疗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分析结果。结果显示,在所有患者中,后循环梗死48例、前循环梗死72例。新式组的神经状态改变、疾病复发频次、残疾人数、死亡人数比对照组少(P<0.05);研究发现,颈内动脉起始位置狭窄为大脑动脉狭窄前循环脑梗死血管病理改变主要类型;椎动脉起始部位狭窄为后循环脑梗颅外血管病变主要位置。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血管狭窄的相关诊断和介入治疗可帮助减少脑卒中的发生和病情恶化,值得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血液供应不足 颈动脉狭窄 脑卒中 脑缺血 支架
下载PDF
应用Embosphere微球栓塞治疗难治性鼻出血 被引量:12
14
作者 施昌盛 虞希祥 +2 位作者 施振静 朱国庆 陈斌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72-674,共3页
目的研究Embosphere微球在颈外动脉栓塞治疗难治性鼻出血中的价值。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对27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行Embosphere微球栓塞治疗,在予选择性颈外动脉造影后,用导管超选择插至病变动脉,注入Embosphere微球栓塞病变区供... 目的研究Embosphere微球在颈外动脉栓塞治疗难治性鼻出血中的价值。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对27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行Embosphere微球栓塞治疗,在予选择性颈外动脉造影后,用导管超选择插至病变动脉,注入Embosphere微球栓塞病变区供血动脉血管床,观察治疗有效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27例患者均栓塞成功,栓塞后出血停止或明显减少,治疗成功率100%,其中即刻止血22例(81.48%),1~3 d出血停止5例(18.52%)。27例中15例(55.56%)术后出现颜面部麻木、肿痛、张口受限等轻度并发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2~26个月,2例(7.41%)复发出血。结论 Embosphere微球在颈外动脉栓塞治疗难治性鼻出血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出血 颈外动脉 动脉栓塞 Embosphere微球
下载PDF
颈动脉分叉部的三维CT血管成像解剖测量 被引量:8
15
作者 段少银 林长华 +2 位作者 荆晶 杨烈 林清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5期2735-2742,共8页
背景:解剖测量是临床医学的基础,可为临床影像学诊断与外科手术提供依据与参考。利用三维 CT 血管成像技术进行相关解剖测量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与很好的应用前景。目的:应用 64 排螺旋 CT 血管成像对颈动脉分叉部的形态结构进行测量,为... 背景:解剖测量是临床医学的基础,可为临床影像学诊断与外科手术提供依据与参考。利用三维 CT 血管成像技术进行相关解剖测量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与很好的应用前景。目的:应用 64 排螺旋 CT 血管成像对颈动脉分叉部的形态结构进行测量,为相关研究提供解剖基础。方法:查阅 2008 年 6 月至 2010 年 6 月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影像科行头颈部 64 排螺旋 CT 血管成像受检者的扫描图像,随机选取颈动脉分叉部无明显病变者 92 例。其中男 45 例,女 47 例;≤40 岁者40 例,> 40 岁者 52 例。利用其断面图像进行三维成像处理,获得满意的三维图像后,对颈动脉分叉部相关结构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与结论:三维图像可清晰显示颈动脉分叉部结构,实现其结构的单独和多结构、多方向观察及测量。测量结果显示受试者颈动脉分叉角为(43.5±12.3)°,颈总动脉远端内径(6.83±0.65) mm,颈内动脉膨大区近端内径(7.25±1.04) mm,颈内动脉膨大区最大内径(8.15±1.35) mm,颈内动脉膨大区远端内径(5.03± 0.55) mm,颈外动脉内径(4.22±0.60) mm。与≤40 岁组比较,>40 岁组颈动脉分叉角度、颈内动脉膨大区近端内径、颈内动脉膨大区最大内径、颈内动脉膨大区远端内径均明显粗大,颈外动脉内径明显细小(P < 0.05),而颈总动脉内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颈动脉分叉部各测量指标均显著细小(P < 0.05)。左、右侧组测量值比较,除颈动脉分叉角左侧明显大于右侧外,其他测量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三维 CT 可客观、准确测量颈动脉分叉部相关解剖值,具有个体化特征,可为相关应用解剖、疾病诊断及介入或手术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血管组织构建 颈动脉分叉 颈内动脉 颈外动脉 影像 解剖测量 三维CT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颈动脉超声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窃血 被引量:17
16
作者 何冬若 李卉 +4 位作者 韩国超 王余广 于海明 刘洋 王佳楠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253-1255,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血管超声联合检测颈外动脉-颈内动脉窃血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8年7月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脑血管狭窄诊断与介入治疗中心诊治的颈总动脉重度狭窄/闭塞患者28例,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颈动脉超声联合... 目的探讨采用血管超声联合检测颈外动脉-颈内动脉窃血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8年7月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脑血管狭窄诊断与介入治疗中心诊治的颈总动脉重度狭窄/闭塞患者28例,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颈动脉超声联合检测颈外动脉-颈内动脉窃血。结果单纯颈总动脉重度狭窄/闭塞患者颈动脉超声显示,颈总动脉分叉处典型U形图像8例;TCD显示,颈外动脉血流方向逆转,流速代偿性增快。颈总动脉重度狭窄/闭塞病变同侧颈内动脉或颈外动脉重度狭窄患者颈动脉超声显示,不典型U形图像13例;TCD显示,颈内动脉或颈外动脉血流速度显著增快,部分可见颈外动脉血流方向逆转。7例患者因伴有颈内动脉闭塞,无U形图像。结论采用血管超声联合检测可准确识别颈外动脉-颈内动脉窃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颈外动脉 颈动脉狭窄 颈总动脉 血流速度
下载PDF
面神经颅外段血供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廖进民 王兴海 +5 位作者 李忠华 刘畅 徐达传 丁自海 原林 钟世镇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31-134,共4页
目的 探讨面神经颅外段的动脉来源及分布。 方法  15例新鲜尸体头颈部标本经双侧颈总动脉插管 ,加压注入红色乳胶或过氯乙烯填充剂 ,观察面神经颅外段的血供来源及分布。 结果 面神经营养动脉来源于耳后动脉的茎乳动脉、颞浅动脉... 目的 探讨面神经颅外段的动脉来源及分布。 方法  15例新鲜尸体头颈部标本经双侧颈总动脉插管 ,加压注入红色乳胶或过氯乙烯填充剂 ,观察面神经颅外段的血供来源及分布。 结果 面神经营养动脉来源于耳后动脉的茎乳动脉、颞浅动脉面神经支、面横动脉、颈外动脉上面神经支、颈外动脉下面神经支、面动脉后面神经支和面动脉前面神经支 ,其外径分别为 (0 .8± 0 .2 ) mm、(0 .9± 0 .4 ) mm、(1.9± 0 .3) mm、(1.0± 0 .2 ) mm、(1.1± 0 .4 ) mm、(1.0± 0 .2 ) mm和 (1.1± 0 .6 ) mm。各营养动脉除营养面神经外还发出分支相互吻合 ,构成了丰富的面神经血管网。 结论 了解面神经颅外段动脉血供来源及分布 ,为避免腮腺咬肌区手术损伤面神经营养血管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 血供 应用解剖学 颈外动脉 颌面外科 尸体解剖
下载PDF
CT血管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与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关系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志伟 王怡宁 +9 位作者 孔令燕 薛华丹 刘炜 陈钰 宋兰 李烁 周慷 孙昊 苏柏燕 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24-627,共4页
目的通过CT血管成像技术,评价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与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0年6月我院84例行冠状动脉和头颈部动脉CT血管成像(间隔时间不超过3个月)患者的影像和临床资料,以节段... 目的通过CT血管成像技术,评价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与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0年6月我院84例行冠状动脉和头颈部动脉CT血管成像(间隔时间不超过3个月)患者的影像和临床资料,以节段狭窄积分定量计算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价其与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患者的冠状动脉节段狭窄积分与其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的狭窄程度具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450和0.475,P<0.05)。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与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颈内动脉 椎基底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在头颈部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9
作者 辛勇通 魏鼎泰 +2 位作者 林施峰 叶建安 陈幼英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6期330-332,共3页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在头颈部疾病中的应用。方法对41例头颈部疾病患者进行DSA检查,行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治疗。结果12例鼻出血栓塞后即刻无活动性出血,随访6~12个月未再复发;7例鼻咽纤维血管瘤栓塞后手术出血量...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在头颈部疾病中的应用。方法对41例头颈部疾病患者进行DSA检查,行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治疗。结果12例鼻出血栓塞后即刻无活动性出血,随访6~12个月未再复发;7例鼻咽纤维血管瘤栓塞后手术出血量明显减少;1例外伤动脉出血栓塞后即刻止血,无复发;14例血管畸形栓塞后随访6~12个月,明显好转3例,好转6例,无变化5例;7例头颈部恶性肿瘤姑息性治疗后存活时间2年以上者3例。结论超选择性颈外动脉栓塞术治疗头颈部疾病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塞术 颈外动脉 鼻出血 鼻咽纤维血管瘤 血管畸形 恶性肿瘤
下载PDF
颈外静脉可用于颈动脉重建的组织学证据:与大隐静脉之比较 被引量:7
20
作者 郑家伟 陈传俊 +1 位作者 孟箭 张志愿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32-334,共3页
目的比较颈外静脉与大隐静脉的组织学结构,探讨以自体颈外静脉重建颈动脉缺损的可行性。方法获取3条颈外静脉和大隐静脉标本及因肿瘤累及而被切除的颈总动脉1段,常规制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同时对静脉行改良雷锁辛复红弹力纤维染色和... 目的比较颈外静脉与大隐静脉的组织学结构,探讨以自体颈外静脉重建颈动脉缺损的可行性。方法获取3条颈外静脉和大隐静脉标本及因肿瘤累及而被切除的颈总动脉1段,常规制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同时对静脉行改良雷锁辛复红弹力纤维染色和Smactin免疫组化标记,观察弹力纤维和平滑肌的数量及分布。结果颈外静脉与大隐静脉壁内平滑肌的数量及排列明显不同,颈外静脉中膜内有较多的平滑肌,呈环行排列;而大隐静脉壁内的平滑肌主要分布于外膜,呈纵行排列。两者的弹力纤维数量均较少。结论从组织学角度考虑,以颈外静脉替代颈动脉似更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外静脉 颈动脉重建 组织学证据 大隐静脉 颈动脉体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