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berrations of the Cervical Carotid Artery Which May Be Dangerous in Pharyngeal Surgery—A Computed Tomographic Study
1
作者 Johannes Gossner Ricarda Manka Joerg Larsen 《Advances in Computed Tomography》 2013年第1期29-33,共5页
Background: There are recognised variations in the anatomical course of the cervical portion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 aberrant vessel with direct contact to the pharyngeal wall could easily be injured during... Background: There are recognised variations in the anatomical course of the cervical portion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 aberrant vessel with direct contact to the pharyngeal wall could easily be injured during pharyngeal surgery or may appear as a pharyngeal pseudo mass. Previous anatomical studies predominantly involved older patients. The prevalence of such variations which are at risk of injury during pharyngeal surgery has thus not been established in a general patient population. Material and Methods: The course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n relation to the oro and hypopharyngeal walls was retrospectively evaluated bilaterally by simple visual inspection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mallest distance between the respective vessels and the adjacent mucosal surface of the pharyngeal wall in 138 consecutive contrast-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s of the neck. Results: 11/138 (7.9%) of patients demonstrated relevant cervical carotid artery aberrations, comprising medial kinking of a vessel with asymmetry of the adjacent pharyngeal lumen and/or an intimate submucous course in the pharyngeal wall with no identifiable separating fat plane. This prevalence increased with age. Simple visual inspection correlated well with the measurement of the smallest distance between an artery and the pharyngeal wall, which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Conclusions: The prevalence of about 8% in a general patient population is higher than previously recorded in anatomical studies. Prevalence increases with age. Otorhinolaryngologists should be aware of such variation as a risk factor for haemorrhagic complications during pharyngeal surgery and as a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pharyngeal mass lesions, especially in older patients. Modern contrast-enhanced CT allows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any surgically relevant variant vascular anatomy in the pre-operative work-u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uted Tomography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Pharyngeal Surgery Variant anatomy
下载PDF
面神经颅外段血供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廖进民 王兴海 +5 位作者 李忠华 刘畅 徐达传 丁自海 原林 钟世镇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31-134,共4页
目的 探讨面神经颅外段的动脉来源及分布。 方法  15例新鲜尸体头颈部标本经双侧颈总动脉插管 ,加压注入红色乳胶或过氯乙烯填充剂 ,观察面神经颅外段的血供来源及分布。 结果 面神经营养动脉来源于耳后动脉的茎乳动脉、颞浅动脉... 目的 探讨面神经颅外段的动脉来源及分布。 方法  15例新鲜尸体头颈部标本经双侧颈总动脉插管 ,加压注入红色乳胶或过氯乙烯填充剂 ,观察面神经颅外段的血供来源及分布。 结果 面神经营养动脉来源于耳后动脉的茎乳动脉、颞浅动脉面神经支、面横动脉、颈外动脉上面神经支、颈外动脉下面神经支、面动脉后面神经支和面动脉前面神经支 ,其外径分别为 (0 .8± 0 .2 ) mm、(0 .9± 0 .4 ) mm、(1.9± 0 .3) mm、(1.0± 0 .2 ) mm、(1.1± 0 .4 ) mm、(1.0± 0 .2 ) mm和 (1.1± 0 .6 ) mm。各营养动脉除营养面神经外还发出分支相互吻合 ,构成了丰富的面神经血管网。 结论 了解面神经颅外段动脉血供来源及分布 ,为避免腮腺咬肌区手术损伤面神经营养血管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 血供 应用解剖学 颈外动脉 颌面外科 尸体解剖
下载PDF
颞骨岩部结构的定位解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8
3
作者 刘军 李贵宝 +4 位作者 孙基栋 曲元明 徐广明 刘执玉 毕玉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为颅底手术中耳蜗的定位、岩尖的磨除范围提供解剖学方法。方法:在12个成人头颅标本上利用颅中窝入路暴露岩内面神经、耳蜗、颈内动脉等结构。观测岩内膝状神经节、颈内动脉(internalcarotidartery,ICA)的膝部、内耳道内侧缘、棘... 目的:为颅底手术中耳蜗的定位、岩尖的磨除范围提供解剖学方法。方法:在12个成人头颅标本上利用颅中窝入路暴露岩内面神经、耳蜗、颈内动脉等结构。观测岩内膝状神经节、颈内动脉(internalcarotidartery,ICA)的膝部、内耳道内侧缘、棘孔与耳蜗之间的解剖关系。结果:耳蜗位于面神经膝状神经节的前下方和岩内ICA膝部的后上方,耳蜗覆盖到ICA膝部的上方。ICA水平段与ICA膝部和内耳道内侧缘连线的夹角为67.1°±4.3°。结论:以棘孔和膝状神经节连线的中点、膝状神经节、内耳道内侧缘形成的三角定位耳蜗。在耳前—颞下窝斜坡手术入路中,在中颅底,过ICA膝部做与ICA水平段成67.1°±4.3°的夹角,在这个夹角内磨除岩尖骨质,不会损伤耳蜗、内耳道及其内容物。耳蜗基底圈至ICA膝部的距离为(0.302±0.016)cm。从前向后磨除岩尖骨质时,ICA膝部后方的骨质磨除不要超过(0.302±0.016)cm,否则会损伤耳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骨 耳蜗 颈内动脉 解剖
下载PDF
颈外静脉可用于颈动脉重建的组织学证据:与大隐静脉之比较 被引量:7
4
作者 郑家伟 陈传俊 +1 位作者 孟箭 张志愿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32-334,共3页
目的比较颈外静脉与大隐静脉的组织学结构,探讨以自体颈外静脉重建颈动脉缺损的可行性。方法获取3条颈外静脉和大隐静脉标本及因肿瘤累及而被切除的颈总动脉1段,常规制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同时对静脉行改良雷锁辛复红弹力纤维染色和... 目的比较颈外静脉与大隐静脉的组织学结构,探讨以自体颈外静脉重建颈动脉缺损的可行性。方法获取3条颈外静脉和大隐静脉标本及因肿瘤累及而被切除的颈总动脉1段,常规制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同时对静脉行改良雷锁辛复红弹力纤维染色和Smactin免疫组化标记,观察弹力纤维和平滑肌的数量及分布。结果颈外静脉与大隐静脉壁内平滑肌的数量及排列明显不同,颈外静脉中膜内有较多的平滑肌,呈环行排列;而大隐静脉壁内的平滑肌主要分布于外膜,呈纵行排列。两者的弹力纤维数量均较少。结论从组织学角度考虑,以颈外静脉替代颈动脉似更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外静脉 颈动脉重建 组织学证据 大隐静脉 颈动脉体瘤
下载PDF
健康成人颈动脉和椎动脉颅外段的超声特征解剖学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丁宝维 戴良 +3 位作者 夏玉光 唐维平 吴宣树 刘智勇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45-648,655,共5页
目的:探讨成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内部结构特征,分析其与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的关系。方法:对144例20-39岁健康成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测血管内径、颈总动脉中膜厚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 目的:探讨成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内部结构特征,分析其与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的关系。方法:对144例20-39岁健康成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测血管内径、颈总动脉中膜厚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相关分析,年龄与颈总动脉中膜厚度的相关系数左侧为0.345,右侧0.270;身高与颈总动脉内径的相关系数左侧为0.345,右侧0.346;体质量与颈总动脉内径的相关系数左侧为0.358,右侧0.337;身高与颈内动脉内径的相关系数左侧为0.341,右侧0.264;体质量与颈内动脉内径的相关系数左侧为0.345,右侧0.309;以上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对颈内动脉内径的影响更大一些,并且通过影响身高、体质量而间接影响颈总动脉内径。两侧颈总动脉、两侧椎动脉内径常有不同,左侧椎动脉的狭窄比例为6.25%,右侧为24.31%。结论:对颈总动脉中膜厚度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年龄和体质量;对颈总动脉内径影响的主要因素是身高和体质量,同时,颈总动脉内径大小两侧经常不同;对颈内动脉内径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性别、身高和体质量;而对椎动脉内径影响的因素较复杂,两侧椎动脉内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总动脉 颈内动脉 椎动脉 彩色多普勒超声 解剖学
下载PDF
基于解剖平面的内镜经口入路咽旁段颈内动脉定位方法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6
6
作者 王振霖 张秋航 +3 位作者 刘俊其 齐岩 张思远 侯思源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77-681,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经口入路中咽旁段颈内动脉(ICA)的定位方法。方法对4例新鲜尸头标本进行内镜经口入路至颞下窝/咽旁间隙解剖。在37例该区域肿瘤手术中应用基于解剖平面的ICA定位方法评价定位效果。结果在全部标本中均可清晰分辨咽缩肌层、... 目的探讨内镜经口入路中咽旁段颈内动脉(ICA)的定位方法。方法对4例新鲜尸头标本进行内镜经口入路至颞下窝/咽旁间隙解剖。在37例该区域肿瘤手术中应用基于解剖平面的ICA定位方法评价定位效果。结果在全部标本中均可清晰分辨咽缩肌层、头长肌前筋膜层和茎突咽筋膜层等解剖平面,后两者交界处稍外侧可作为定位咽旁段ICA的内侧入路标志。采用该方法在手术中实现了93.10%的ICA准确定位成功。结论基于解剖平面的咽旁段ICA定位方法解决了内镜经口入路手术的难题,方法较为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窝 颈内动脉 经口 解剖学 内镜
下载PDF
颈动脉分叉区解剖类型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CTA评价 被引量:7
7
作者 王学廷 潘为领 王涛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12期1781-1783,共3页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评价颈动脉分叉区(CCAB)解剖类型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008年在我院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的78例受检者的156侧图像。CT机采用日本东芝Aquilion 16层螺旋CT机,扫描范围自主...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评价颈动脉分叉区(CCAB)解剖类型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008年在我院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的78例受检者的156侧图像。CT机采用日本东芝Aquilion 16层螺旋CT机,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上缘至颅底水平;对比剂使用碘海醇90~100ml,流速3ml/s;45例采用SURESTAR技术跟踪扫描,兴趣区设在主动脉弓,阈值120~160HU;33例采用经验值,扫描延迟时间设定为20s;图像后处理技术主要采用VR、MIP等。结果:CCAB形态中1型14侧,占8.97%;2型80侧,占51.2%;3型62侧,占39.7%。CCAB夹角大多数在21°~40°之间。78例受检者中,发现有斑块的血管43例、51处,其中:颈总动脉分叉处15处,颈总动脉11处,颈内动脉窦部17处,颈外动脉8处。43例斑块患者中累及47侧血管,其中:1型3侧,占6.38%;2型20侧,占42.55%;3型24侧,占51.06%。斑块在不同分叉角度的发生率:≤20°3侧,占6.38%;21°~50°18侧,占38.29%;≥51°26侧;占55.31%。结论:应用MSCTA可以准确评价CCAB的解剖,为进一步分析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分叉 解剖类型 动脉粥样硬化 MSCTA atherosclerosis carotid artery type of relationship 主动脉弓 血管造影 颈总动脉 图像后处理技术 受检者 扫描范围 斑块 回顾性分析 硬化关系 血管成像 时间设定 多层螺旋
下载PDF
扩大经蝶窦入路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显微镜、内镜下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魏宇魁 康军 +8 位作者 王任直 姚勇 赵兵 王曲 李桂林 马文斌 杨义 任祖渊 苏长保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64-67,共4页
目的研究扩大经蝶窦入路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显微镜及内镜下的解剖特点。方法在10具动静脉灌注染料的成人新鲜尸头上模拟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在显微镜及内镜下观察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走行特点,及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与垂体的关系,测量双侧... 目的研究扩大经蝶窦入路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显微镜及内镜下的解剖特点。方法在10具动静脉灌注染料的成人新鲜尸头上模拟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在显微镜及内镜下观察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走行特点,及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与垂体的关系,测量双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在不同水平的距离。结果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分为5段,有3个动脉分支,其在蝶窦外侧壁上形成颈内动脉隆突,与视神经隆突形成视神经-颈动脉凹陷,是内镜手术中确定中线的标志。颈内动脉前曲段的内侧缘距垂体中线的距离为(11.94±1.90)mm(9.02~14.86mm),后曲段的内侧缘距垂体中线的平均距离为(7.96±2.07)mm(5.64~11.58mm)。结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是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中最重要的解剖结构。内镜下扩大经蝶窦手术可清晰显示海绵窦内的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和神经等重要的组织结构,是处理由鞍内侵犯海绵窦内侧壁病变的良好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大经蝶窦入路 颈内动脉 解剖学
下载PDF
浅表超声观察右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解剖关系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9
作者 陆利冲 汪小海 +1 位作者 李浩 郑曼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83-1085,共3页
目的利用超声技术探讨右侧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间的解剖关系以及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择306例成年患者,男171例,女135例,年龄18~86岁,BMI16~36kg/m2。超声探测右颈部高位(甲状软骨上缘水平)、中位(环状软骨水平)和低位(环状软骨水平下... 目的利用超声技术探讨右侧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间的解剖关系以及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择306例成年患者,男171例,女135例,年龄18~86岁,BMI16~36kg/m2。超声探测右颈部高位(甲状软骨上缘水平)、中位(环状软骨水平)和低位(环状软骨水平下至2cm)三处位点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覆盖情况。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及BMI的患者高、中、低位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覆盖情况差异。结果中、低位未覆盖率明显低于高位(P<0.05),而部分覆盖、完全覆盖率明显高于高位(P<0.05)。女性中位未覆盖率明显低于男性(P<0.05)。≥60岁患者低位未覆盖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患者(P<0.05),完全覆盖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患者(P<0.05)。BMI≥25kg/m2患者中、低位未覆盖率明显降低(P<0.05),而完全覆盖率明显升高(P<0.05)。影响覆盖程度的因素依次为:位点>BMI>性别>年龄,判别符合率为71.24%。结论高位右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覆盖程度低,行静脉穿刺时能减少损伤动脉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定位 右颈内静脉 颈总动脉 解剖
下载PDF
经蝶海绵窦手术相关动脉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漆松涛 陆云涛 +1 位作者 黄传平 潘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89-492,497,共5页
目的:对经蝶海绵窦手术中相关动脉结构的解剖学数据和形态学特点进行研究,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动脉灌注的固定尸头标本10例20侧(6男4女),通过经蝶手术暴露鞍旁段颈内动脉(PSICA)后,小心分离各动脉分支,对其进行解剖学描述... 目的:对经蝶海绵窦手术中相关动脉结构的解剖学数据和形态学特点进行研究,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动脉灌注的固定尸头标本10例20侧(6男4女),通过经蝶手术暴露鞍旁段颈内动脉(PSICA)后,小心分离各动脉分支,对其进行解剖学描述,并和经颅手术中海绵窦内血管结构进行对比;结果:经蝶入路颈内动脉可分为PSICA和斜坡旁段颈内动脉(PCICA),打开海绵窦下壁即暴露PSICA,根据其形态可分为上、下水平部和垂直部,脑膜垂体干源于PSICA下水平部末段内壁占45%(9侧)、顶壁占20%(4侧)、外壁占25%(5侧)、上水平部中段内壁占10%(2侧);海绵窦下动脉源于PSICA垂直部中段外壁占80%(16侧),下水平部中段占5%(1侧);另15%(3侧)源于脑膜垂体干;仅在25%标本(5侧)中发现McConnell’s背囊动脉,其源于垂直部上段的内壁上,口径细小(0.85±0.21)mm;结论:经蝶入路中,向内侧走行的动脉分支是出血的主要原因,了解相关动脉结构在解剖形态上的变化,对于减少术中出血、外科安全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蝶人路 海绵窦 解剖学 颈内动脉
下载PDF
海绵窦三角的显微外科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保中 刘吉祥 +2 位作者 于春江 江涛 张纪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04-106,共3页
目的:了解海绵窦(cavernoussinus,CS)有关的三角的显微解剖,为CS病变直接手术提供安全手术入路。方法:20例成人头部标本,在显微镜下对CS颅内三壁有关三角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CS上壁内有前内侧三... 目的:了解海绵窦(cavernoussinus,CS)有关的三角的显微解剖,为CS病变直接手术提供安全手术入路。方法:20例成人头部标本,在显微镜下对CS颅内三壁有关三角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CS上壁内有前内侧三角和内侧三角;外壁内及其附近有旁内侧三角、Parkinson三角、Mulan三角、外侧三角、Glascock三角和Kawase三角;后壁上有下外侧三角和下内侧三角。在总共10个三角中,上壁的内侧三角和外壁的Parkinson三角能暴露的CS结构最多。此二者结合起来几乎能显露CS的所有部位和结构。结论:CS三角为其病变直接手术提供既不损伤重要神经血管又能进入CS内的安全手术入路。其中最常用的是内侧三角和Parkinson三角。临床上最常应用的额颞骨瓣(翼点入路)CS上壁和外壁联合入路就是经该2个三角进入CS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窦 显微外科 解剖学 三角区域
下载PDF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分支及分布的显微解剖 被引量:5
12
作者 许在华 章翔 +1 位作者 魏学忠 赵崇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43-344,共2页
目的 :为海绵窦的直接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 :采用 48侧成人新鲜海绵窦标本 ,颈内动脉灌注苯乙烯 (ABS) ,然后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结果 :脑膜垂体干出现率为 10 0 % ,脑膜垂体干可分为两型 ,典型的脑膜垂体干出现率为 5 8.... 目的 :为海绵窦的直接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 :采用 48侧成人新鲜海绵窦标本 ,颈内动脉灌注苯乙烯 (ABS) ,然后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结果 :脑膜垂体干出现率为 10 0 % ,脑膜垂体干可分为两型 ,典型的脑膜垂体干出现率为 5 8.3 % ,非典型的脑膜垂体干又分为单干型和非单干型 ,前者出现率为 3 1.3 % ,后者为 10 .4%。海绵窦下动脉出现率为 95 .8% ,垂体被囊动脉为 3 1.3 %。另外眼动脉的出现率为 10 .4%。两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分支之间的吻合 ,提供了重要的侧支循环血液供应。结论 :本文对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分支的显微解剖结果 ,对临床显微外科、血管介入、影像学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海绵窦段 显微解剖 海绵窦
下载PDF
小鼠颈动脉系解剖与测量在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席刚明 汪华侨 +2 位作者 魏国耀 何国厚 袁群芳 《解剖学研究》 CAS 2004年第3期171-173,225,i001,共5页
目的 系统解剖与测量小鼠颈动脉系统 ,为小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制作提供参数。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 ,解剖小鼠颈动脉系后 ,用油标卡尺测定从颈总动脉分叉至各部的长度 ,结果以均数表示。并对尼龙单丝线末端的处理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 目的 系统解剖与测量小鼠颈动脉系统 ,为小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制作提供参数。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 ,解剖小鼠颈动脉系后 ,用油标卡尺测定从颈总动脉分叉至各部的长度 ,结果以均数表示。并对尼龙单丝线末端的处理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结果 小鼠颈总动脉分叉至大脑前中动脉分叉处的长度较恒定 ,具体为 (8 2 9± 0 5 4 )mm。尼龙单丝线末端经高温处理后 ,缩短的距离不同 ,所形成的球径不同 ,以缩短 1mm效果较好。结论 小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制作时 ,从颈总动脉分叉至大脑前中动脉分叉处插线的深度不能超过 8 2 9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颈总动脉 颈动脉 解剖 中动脉 丝线 结论 数表 距离
下载PDF
颈动脉分叉区域的神经血管解剖及其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谭庆晶 秦超 +4 位作者 杨俊威 王天保 林浩海 张德敏 江志滨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7-131,共5页
目的通过对尸体标本的颈动脉分叉区域内的神经、血管进行解剖研究,为安全有效地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提供形态学依据及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20例(40侧)无明确心、脑血管疾患的尸体解剖标本(男11例、女9例),采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式... 目的通过对尸体标本的颈动脉分叉区域内的神经、血管进行解剖研究,为安全有效地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提供形态学依据及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20例(40侧)无明确心、脑血管疾患的尸体解剖标本(男11例、女9例),采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式入路对颈动脉分叉区域内的神经、血管进行解剖研究,明确血管和神经的形态学及结构特点。结果颈总动脉分叉部形态可分为Ⅰ、Ⅱ、Ⅲ型,分别占比为10%、52.5%、37.5%。分叉位置以甲状软骨为界,左侧颈总动脉分叉部高度在其上缘以上、平上缘和上缘以下的占比分别为55%、37.5%、7.5%;相较之下右侧分别为62.5%、27.5%、10%。男性颈总、颈内、颈外动脉内径均大于女性(P〈0.05);男性颈动脉分叉角度大于女性(P〈0.05)。双侧颈总、颈内、颈外动脉内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 5);左侧颈动脉分叉角度大于右侧(P〈0.05)。结论通过对颈动脉分叉区域内的神经、血管进行解剖研究,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术中血管与神经的保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总动脉 颈动脉分叉区域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应用解剖
下载PDF
前床突旁区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5
作者 梁建涛 仝海波 +2 位作者 赵学明 鲍遇海 凌锋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4-136,共3页
目的:为前床突旁区(Paraclinoid Region)病变显微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5例(30侧)干性颅骨标本的骨性结构直接测量;对15例(30侧)湿性头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并测量。结果:①前床突(ACP)的长度为(10.29±0.78)mm,宽度... 目的:为前床突旁区(Paraclinoid Region)病变显微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5例(30侧)干性颅骨标本的骨性结构直接测量;对15例(30侧)湿性头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并测量。结果:①前床突(ACP)的长度为(10.29±0.78)mm,宽度为(9.03±0.71)mm;视柱(OS)的长度为(5.66±0.67)mm,宽度为(5.72±0.73)mm。②床突段颈内动脉(ICA)位于远、近侧硬脑膜环之间,长度为(5.14±0.74)mm。③远侧硬脑膜环厚而坚韧,厚度为(0.52±0.08)mm;近侧硬脑膜环薄而松弛,厚度为(0.22±0.06)mm,呈袖套状被覆于床突段ICA表面,在二者之间可有海绵窦静脉丛突入。④眼动脉直径为(1.78±0.46)mm,93%从远侧硬脑膜环远端发出。结论:①床突段颈内动脉多数情况下应属于海绵窦内结构。②大多数眼动脉起源于床突上段I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解剖 前床突 颈内动脉 远侧硬脑膜环 近侧硬脑膜环
下载PDF
超声下右侧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间解剖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陆利冲 汪小海 +1 位作者 李浩 郑曼 《医学研究杂志》 2010年第11期111-113,共3页
目的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作为深静脉穿刺的首选在临床广泛应用,其误伤动脉的并发症较高。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超声技术探讨右侧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间解剖关系的变化特点。方法记录139名成年患者右颈部高位(胸锁乳突肌上乳头突起至锁... 目的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作为深静脉穿刺的首选在临床广泛应用,其误伤动脉的并发症较高。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超声技术探讨右侧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间解剖关系的变化特点。方法记录139名成年患者右颈部高位(胸锁乳突肌上乳头突起至锁骨中点)、中位(胸锁乳突肌的胸骨段与锁骨段的交叉点)、低位(胸锁乳突肌胸骨头靠近锁骨区域)3处位置上的动颈内静脉深度、动静脉体表相对距离、静脉夹角及重叠距离。结果与高位相比,中位和低位的静脉深度、动静脉体表相对距离和动静脉夹角均显著减小,重叠覆盖程度则显著增大。与中位相比,低位的静脉深度、动静脉体表相对距离和动静脉夹角也均显著减小,重叠覆盖程度显著增大。结论高位处颈内静脉变异较小,临床上用解剖定位法在该处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成功率较高,动脉损伤概率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颈内静脉 颈总动脉 颈部血管解剖
下载PDF
颈内动脉压迫视神经颅内段的组织学改变及其机制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学钧 刘奕蓉 +1 位作者 刘静 张子明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27-630,共4页
目的:观察视神经受压后的组织学改变,探讨因压迫所致视野缺损发生的机制。方法:60-80岁的老年人脑,组织切片观察颈内动脉内膜钙化压迫视神经颅内段引起的神经组织学改变。结果:粥样硬化的颈内动脉可压迫视神经并在其表面形成明显压迹。... 目的:观察视神经受压后的组织学改变,探讨因压迫所致视野缺损发生的机制。方法:60-80岁的老年人脑,组织切片观察颈内动脉内膜钙化压迫视神经颅内段引起的神经组织学改变。结果:粥样硬化的颈内动脉可压迫视神经并在其表面形成明显压迹。神经受压后,中隔变窄,神经束呈条索状,束内营养小动脉硬化,管腔阻塞,节细胞轴突萎缩,重者可全部消失,少突胶质细胞增多,肿胀。结论:视神经纤维萎缩是由于阻塞了神经束内营养小动脉缺血所致,以乳头黄斑束受累为甚,是视野缺损发生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视神经 组织学
下载PDF
视神经/交叉-颈内动脉间隙的显微外科解剖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守森 王如密 +4 位作者 荆俊杰 张锡增 张发惠 郑和平 章翔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75-77,共3页
目的 探讨视神经/交叉一颈内动脉(ON/OC-ICA)间隙的手术解剖。方法 模拟4个手术视角,在14例尸体标本上作28个间隙的显微解剖。结果 至少24个间隙呈三角形,底边为大脑前动脉A1段,少数呈梭形或缝隙样,8个有特殊网膜封盖。颅底视角越偏侧... 目的 探讨视神经/交叉一颈内动脉(ON/OC-ICA)间隙的手术解剖。方法 模拟4个手术视角,在14例尸体标本上作28个间隙的显微解剖。结果 至少24个间隙呈三角形,底边为大脑前动脉A1段,少数呈梭形或缝隙样,8个有特殊网膜封盖。颅底视角越偏侧方,内、外侧边就越长,底边则逐步缩短并向外侧偏斜,间隙下方结构亦发生相应的方位改变。结论ON/OC-ICA间隙通常在10°~30°视角下面积最大,较适于经翼点人路,此时后交通动脉可见于间隙后外部,但不内推视神经/交叉便很难看到垂体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N/OC-ICA间隙 显微外科手术 解剖学
下载PDF
扩大经鼻蝶入路的海绵窦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黄山 张义 夏鹰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709-712,共4页
目的研究扩大经鼻蝶入路下的海绵窦显微解剖特点,制定大小范围合适的骨窗暴露海绵窦,为临床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7具动脉灌注乳胶的成人尸头上模拟扩大经鼻蝶入路手术,在显微镜下观察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其分支、脑神经的解剖关系... 目的研究扩大经鼻蝶入路下的海绵窦显微解剖特点,制定大小范围合适的骨窗暴露海绵窦,为临床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7具动脉灌注乳胶的成人尸头上模拟扩大经鼻蝶入路手术,在显微镜下观察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其分支、脑神经的解剖关系并测量相关解剖参数。结果鞍结节、鞍底、斜坡、颈内动脉和视神经骨性隆起是确定手术区域的重要标志。颈内动脉与上颌神经入圆孔处的平均距离为6.8mm。扩大的骨窗平均宽度值为37.6mm(范围28.7mm~44.0mm)。结论骨窗越过颈内动脉骨性隆起扩大至圆孔的内侧缘的扩大经鼻蝶入路可有效的暴露一侧海绵窦全景,是处理由鞍内向海绵窦内侵袭病变的良好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大经鼻蝶入路 颈内动脉 海绵窦 解剖学
下载PDF
动眼神经池段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福 张奎启 陈洪涛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6-78,i005,共4页
目的 :研究动眼神经池段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方法 :选取成人头颅标本 ,红色乳胶灌注 ,福尔马林固定 ,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结果 :动眼神经池段腹面的接触血管主要为小脑上动脉 (10 0 % )和脑桥后外动脉 (42 .9% ) ;背面主要为大脑后... 目的 :研究动眼神经池段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方法 :选取成人头颅标本 ,红色乳胶灌注 ,福尔马林固定 ,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结果 :动眼神经池段腹面的接触血管主要为小脑上动脉 (10 0 % )和脑桥后外动脉 (42 .9% ) ;背面主要为大脑后动脉(10 0 % )、后交通动脉 (14 .8% )、四叠体动脉 (10 0 % )、副四叠体动脉 (10 .7% )和脉络膜后动脉 (10 .7% )。动眼神经滋养动脉主要来自脑底动脉环的后内侧动脉组。穿入动眼神经根的血管主要为四叠体动脉和副四叠体动脉 (14 .3% )。结论 :动眼神经池段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复杂 ,该区周围血管的压迫及周围血管的血管瘤可以造成临床眼肌麻痹和相应的中枢神经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眼神经 周围血管 大脑后动脉 体动 头颅 交通动脉 脉络膜 福尔马林 症状 滋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