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vestigation of the direct microsurgery of ICCA aneurysms via the carotid artery-cavernous sinus space approach
1
作者 孙丕通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03年第2期99-99,共1页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approach and technique of the direct microsurgery of intracavemous sinus carotid artery aneurysms (ICCAAns). Methods All the 15 cases of ICCAAns underwent the direct microsurgery via the caro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approach and technique of the direct microsurgery of intracavemous sinus carotid artery aneurysms (ICCAAns). Methods All the 15 cases of ICCAAns underwent the direct microsurgery via the carotid artery-cavernous sinus space approach. Results Immediate carotid arteriography after the surgery showed that the aneurysms disappeared and the carotid artery could be showed clearly and normall. In a follow up period ranged frcm 1 months to 9 years,it was showed that,among 5 cases with 333,IV,V a,VI nerve paralysis before the surgery, three completely recovered,one recovered incompletely. All patients regained the capability of undertaking mormal cativities. None experienced rebleeding or neuroparalysis. Conclusion Direct microsurgery via this is approach is an ideal treatment of ICCAAns. 6 ref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f Investigation of the direct microsurgery of ICCA aneurysms via the carotid artery-cavernous sinus space approach
下载PDF
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扩大与轻型卒中颅外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高冕 杨雄杰 周守贵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3期337-342,共6页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与轻型卒中颅外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01—2023-03在芜湖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根据颈动脉彩超结果分为颈动脉硬化组(n=63)和无颈动脉硬化组(n=57),...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与轻型卒中颅外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01—2023-03在芜湖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根据颈动脉彩超结果分为颈动脉硬化组(n=63)和无颈动脉硬化组(n=57),根据头颅MRI对基底节区EPVS分级并将患者分为轻度EPVS组(EPVS分级0~1级,n=61)和中重度EPVS组(EPVS分级2~4级,n=59)。比较颈动脉硬化组和无颈动脉硬化组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和基底节EPVS分级,Spearman相关性分析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Crouse斑块积分与基底节EPVS分级的相关性,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基底节EPVS严重度的危险因素。结果颈动脉硬化组基底节区EPVS等级高于无颈动脉硬化组(P<0.05),颈动脉IMT、Crouse斑块积分与基底节区EPVS等级正相关(r=0.575,P<0.001;r=0.481,P<0.001)。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颈动脉IMT、Crouse斑块积分是影响轻型卒中基底节区中重度EPV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6、0.009)。结论基底节区EPVS与轻型卒中患者颅外颈动脉硬化相关,提示两者可能存在相同的病理生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节 血管周围间隙扩大 轻型卒中 颈动脉硬化 相关性
下载PDF
颈动脉间隙神经瘤CT评价 被引量:7
3
作者 施子廷 李石乔 +2 位作者 梁赵玉 谢爱民 彭大文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82-84,共3页
目的:颈动脉间隙神经瘤为颈部软组织常见良性肿瘤。术前未明确颈动脉体瘤者手术大多未能切除,故在术前鉴别颈动脉体瘤与其他神经瘤至关重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动脉间隙神经瘤11例,计颈动脉体瘤、交感神经... 目的:颈动脉间隙神经瘤为颈部软组织常见良性肿瘤。术前未明确颈动脉体瘤者手术大多未能切除,故在术前鉴别颈动脉体瘤与其他神经瘤至关重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动脉间隙神经瘤11例,计颈动脉体瘤、交感神经瘤各4例,迷走神经瘤3例,研究它们各自的CT征象。结果:增强CT见颈动脉体瘤均匀强化(75~99HU).分辨不清瘤周移位血管,3例肿瘤近侧颈动脉增粗;其他神经瘤大多不均强化(18~88HU),瘤周移位血管可辨,无肿瘤近侧颈动脉增粗。结论:增强CT有助于颈动脉体瘤与其他神经瘤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间隙 神经瘤 颈动脉体瘤 CT
下载PDF
颈淋巴结阴性鼻咽癌患者颈部的放射治疗 被引量:8
4
作者 冼超贵 张恩罴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37-138,共2页
本文分析1988年1月至12月在我科放疗前有CT检查的N0鼻咽癌患者单纯分段放疗191例,上颈放疗剂量>45Gy~50Gy,和>50Gy-59Gy的颈淋巴结复发率在CT示颈动脉鞘区阳性者差异显著(P<0.01);阴性... 本文分析1988年1月至12月在我科放疗前有CT检查的N0鼻咽癌患者单纯分段放疗191例,上颈放疗剂量>45Gy~50Gy,和>50Gy-59Gy的颈淋巴结复发率在CT示颈动脉鞘区阳性者差异显著(P<0.01);阴性者差异不显著(P>0.05)。全组上颈放疗剂量>50-59Gy和>60Gy者颈淋巴结复发率无显著差异(P>0.05),只行上半颈和行全颈预防放疗的颈淋巴结复发率亦无显著差异。因此,N0鼻咽癌患者颈部放疗剂量宜>50Gy而不必达到60Gy,CT显示颈动脉鞘区阳性者宜剂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放射治疗 颈动脉鞘区
下载PDF
CT和MRI诊断颈动脉及其周围间隙孤立性病变 被引量:2
5
作者 李仰康 周修国 +2 位作者 蔡爱群 林建浜 许桂晓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19-523,共5页
目的探讨CT和MRI对颈动脉及其周围间隙孤立性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方法收集65例经病理证实的颈动脉及其周围间隙孤立性病变患者,对38例行CT检查,其中29例行3DVR血管重建;对27例行MR检查,其中16例行三维对比增强MRA(3DCE-MRA)检查... 目的探讨CT和MRI对颈动脉及其周围间隙孤立性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方法收集65例经病理证实的颈动脉及其周围间隙孤立性病变患者,对38例行CT检查,其中29例行3DVR血管重建;对27例行MR检查,其中16例行三维对比增强MRA(3DCE-MRA)检查。分析病变的大小、形态、边界、密度、信号、内部结构、强化特征及其与颈动静脉的关系。结果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颈动脉体瘤、颈内动脉瘤、淋巴结转移瘤、巨淋巴结增生症、腮裂囊肿及腮裂囊肿合并感染的CT或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血管瘤、淋巴瘤、淋巴结结核、结节病及支气管囊肿罕见,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使颈动静脉向外或前外侧移位。淋巴结病变使颈动静脉向内或前内侧移位。颈动脉体瘤和颈内动脉瘤使颈动脉分叉角度增大,但颈内动脉瘤使受累血管呈瘤样增粗,CTA或MRA可直接定性诊断。结论CT和MRI分别结合3DVR血管成像和3DCE-MRA是定位诊断颈动脉及其周围间隙孤立性病变的有效手段,根据平扫和增强特征及其与颈动静脉的关系,可对大部分孤立性病变做出定性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间隙病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颈动脉间隙神经鞘瘤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郑晓珂 王卓颖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52-956,共5页
颈动脉间隙中迷走神经鞘瘤(schwannomas of vagus nerve,SVN)和交感神经鞘瘤(schwannomas of the cervical sympathetic nerve,SSN)最为常见。由于神经鞘瘤无特征性症状和体征,且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解剖位置临近,故术前诊断较为困难。... 颈动脉间隙中迷走神经鞘瘤(schwannomas of vagus nerve,SVN)和交感神经鞘瘤(schwannomas of the cervical sympathetic nerve,SSN)最为常见。由于神经鞘瘤无特征性症状和体征,且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解剖位置临近,故术前诊断较为困难。除此之外,目前神经鞘瘤的手术方式尚未达成统一。该文综述了颈动脉间隙神经鞘瘤的研究结果,主要对SVN和SSN的诊断和处理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鞘瘤 颈动脉间隙 迷走神经 交感神经
下载PDF
CTA综合评价颈动脉鞘占位病变与颈动脉的关系 被引量:2
7
作者 卢仁根 汪建华 《放射学实践》 2003年第12期878-881,共4页
目的 :探讨颈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CTA)和多种后处理技术在分析颈动脉鞘占位病变与颈动脉关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 3 0例颈动脉鞘肿块患者的CTA轴位和MPR ,SSD ,MIP ,VR ,VE(仿真内镜 )等后处理图像 ,根据肿瘤与血管交角 (... 目的 :探讨颈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CTA)和多种后处理技术在分析颈动脉鞘占位病变与颈动脉关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 3 0例颈动脉鞘肿块患者的CTA轴位和MPR ,SSD ,MIP ,VR ,VE(仿真内镜 )等后处理图像 ,根据肿瘤与血管交角 (瘤 管角 )、瘤 管脂肪间隙、颈动脉狭窄的程度、血管壁光滑度等 4项指标评价颈动脉鞘占位与颈动脉的关系。结果 :CTA后处理共获得 60支血管 ,有 10支颈动脉受侵犯 ,9支为恶性肿瘤所致 ,1例为脓肿所致。将轴位和后处理图像相结合 ,综合运用 4项指标有助于显示颈动脉鞘占位与颈部血管关系 ,可帮助判断颈动脉受侵与否。结论 :CTA后处理方法综合运用能良好显示颈动脉鞘占位与颈部血管关系 ,有助于术前判断占位是否侵犯颈动脉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A 综合评价 颈动脉鞘占位病变 颈动脉
下载PDF
颈动脉三维重建及临床应用的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周志尊 王佳美 +6 位作者 胡明成 陈广新 刘阳 董默 孙强 孙鹏 刘佳维 《软件》 2017年第8期32-35,共4页
采用活体器官的CTA头部断层扫描图像为原始数据,实现了颈动脉的三维重建及相关空间参量的测量。这种成像方法可以无创、活体对血管内壁进行准确拓扑学建模,清晰观察颈动脉管壁及外周结构,呈现颈动脉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学结构关系,评价颈... 采用活体器官的CTA头部断层扫描图像为原始数据,实现了颈动脉的三维重建及相关空间参量的测量。这种成像方法可以无创、活体对血管内壁进行准确拓扑学建模,清晰观察颈动脉管壁及外周结构,呈现颈动脉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学结构关系,评价颈动脉狭窄及空间位置、管壁斑块、血栓或肿瘤的结构特征。该研究成果弥补了目前影像诊断的不足,在模拟仿真手术及医学影像教学研究等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重建 颈动脉成像 空间参量 图像分割
下载PDF
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与咽旁间隙受侵的关系 被引量:3
9
作者 朱小东 王安宇 +1 位作者 王绍丰 陈铭忠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02-304,共3页
作者对本院1985年12月至1988年8月首次治疗前的196例鼻咽癌临床及CT扫描发现的资料进行了分析。单侧或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灶≥3cm者,咽旁间隙及颈动脉鞘受侵率分别为65.42%(70/017)及62.62%(67/017),但颈部淋巴结转移灶<3cm者,咽... 作者对本院1985年12月至1988年8月首次治疗前的196例鼻咽癌临床及CT扫描发现的资料进行了分析。单侧或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灶≥3cm者,咽旁间隙及颈动脉鞘受侵率分别为65.42%(70/017)及62.62%(67/017),但颈部淋巴结转移灶<3cm者,咽旁间隙及颈动脉鞘受侵率仅为15.63%(5/32)及12.5%(4/32),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5);咽旁间隙及颈动脉鞘受侵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84.27%(75/89)及84.52%(71/84)。4例后组颅神经受累者全部有咽旁间隙受累,其它颅神经受累者咽旁间隙受侵者仅为35.71%(10/28)。我们的资料表明,颈部淋巴结转移灶与颈动脉鞘关系密切,颈部淋巴结转移可能是原发灶直接侵犯颈动脉鞘后产生的。在缺少CT扫描的情况下,根据颈部淋巴结大小,我们提出鼻咽癌放疗设野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旁间隙 淋巴结转移灶 鼻咽肿瘤
下载PDF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白永杰 张笑娜 +3 位作者 王浏瑛 李昕 赵昱倩 黄丽娜 《广东医学》 CAS 2020年第6期589-593,共5页
目的探讨扩大的血管间隙(EPVS)与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回顾性纳入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50%定义为重度狭窄。基底节区... 目的探讨扩大的血管间隙(EPVS)与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回顾性纳入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50%定义为重度狭窄。基底节区EPVS(EPVS-BG)和半卵圆中心区EPVS(EPVS-CSO)评分0~1分定义为无或轻度EPVS组,2~4分为重度EPVS组,单因素分析分别比较不同部位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EPVS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共纳入239例患者,其中重度EPVS-BG患者106例,重度EPVS-CSO患者76例。重度EPVS-BG和EPVS-CSO组患者分别较无或轻度EPVS组具有较高的年龄、高血压病史、颅内外大血管狭窄以及腔隙性梗死和重度脑白质损伤比例(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内动脉狭窄(OR=3.44,95%CI 1.32~8.49;P=0.011)和大脑中动脉狭窄(OR=2.87,95%CI 1.22~6.73;P=0.016)是EPVS-BG的独立预测因素。大脑中动脉狭窄(OR=3.51,95%CI 1.29~9.50;P=0.014)是EPVS-CSO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与基底节区EPVS独立相关,大脑中动脉狭窄与半卵圆中心区EPVS独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小血管病 脑血管间隙 颈动脉狭窄 颅内动脉硬化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翼点入路颈内动脉上间隙穿通动脉显微解剖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漆松涛 黄传平 +2 位作者 陆云涛 潘军 樊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05-607,共3页
目的通过解剖及观察翼点入路中颈内动脉上间隙穿通动脉的形态与行程,为临床对该间隙的手术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在显微镜下解剖12具(24侧)已灌注的尸头,观察颈内动脉上间隙中穿通动脉的直径、走行和在前穿质的分布情况。结果所有穿通动脉... 目的通过解剖及观察翼点入路中颈内动脉上间隙穿通动脉的形态与行程,为临床对该间隙的手术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在显微镜下解剖12具(24侧)已灌注的尸头,观察颈内动脉上间隙中穿通动脉的直径、走行和在前穿质的分布情况。结果所有穿通动脉均在朝向脑组织的一侧。8侧颈内动脉分叉部存在穿通动脉。11侧大脑中动脉存在内侧豆纹动脉,行程短,进入前穿质时与其他穿通动脉存在重叠;4侧内侧豆纹动脉与A1段穿通动脉间存在吻合现象。24侧大脑中动脉恒定出现中间豆纹动脉以及外侧豆纹动脉。豆纹动脉绝大部分从大脑中动脉M1段的分叉前段发出,但是大脑中动脉M1段的分叉越早,分叉后发出的穿通动脉越多。22侧半球存在大脑前动脉A1段的穿通动脉,进入前穿质时分支较多。当一支主干动脉上存在的穿通动脉较少时,穿通动脉直径则较大。结论颈内动脉上间隙可作为一个手术间隙,部分病例可以通过主动离断部分内侧豆纹动脉及A1穿通支从而在该间隙取得一个较大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点入路 颈内动脉上间隙 穿通动脉 豆纹动脉
下载PDF
鼻咽癌侵犯颈动脉间隙MRI诊断
12
作者 邓开鸿 伍定平 +1 位作者 肖家和 伍兵 《华西医学》 CAS 2001年第2期155-156,共2页
目的 :着重探讨鼻咽癌侵犯颈动脉间隙的MRI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鼻咽癌侵犯颈动脉间隙MRI资料 2 8例。采用ElscientGyrexⅤ型MR机扫描。自旋回波序列 ,横断位 ,T1WI (4 40 /2 5ms) ,PDWI (2 2 0 0 / 2 0ms)和T2... 目的 :着重探讨鼻咽癌侵犯颈动脉间隙的MRI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鼻咽癌侵犯颈动脉间隙MRI资料 2 8例。采用ElscientGyrexⅤ型MR机扫描。自旋回波序列 ,横断位 ,T1WI (4 40 /2 5ms) ,PDWI (2 2 0 0 / 2 0ms)和T2 WI (2 2 0 0 / 90ms)计 2 8例 ,冠状位 ,T1WI (4 40 / 2 5ms)计 8例 ,磁显葡胺MR增扫4例。结果 :(1)颈动脉间隙不对称 ,右侧 17例 ,左侧 8例 ,双侧 3例 ;(2 )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受压移位 16例 ,包裹缩窄 8例 ,不清 4例 ;(3)沿颈动脉间隙侵犯海绵窦 8例 ,侵犯口咽部 9例 ;(4 )咽后淋巴结肿大 ,单侧 8例 ,双侧 4例 ;(5 )颅底骨质破坏中 ,颈静脉孔受累 6例 ,蝶骨受累 5例 ,斜坡受累 3例 ;(6 )病变信号表现中 ,T1加权呈等信号 15例 ,低信号 7例 ,不均信号 6例 ;T2 加权呈高信号 2 3例 ,不均信号 5例 ;(7)MR增扫呈斑片状强化 4例 ;(8)腮腺向前推移 7例 ,头长肌不清 8例。结论 :鼻咽癌侵犯颈动脉间隙的部位、范围和类型等MRI表现特征 ,对临床放射治疗方案的实施 ,可提供重要影像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颈动脉间隙 磁共振成像 诊断
下载PDF
35例累及颈动脉间隙病变的影像分析
13
作者 殷磊 李恒国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5-196,199,共3页
目的:探讨邻近或转移性病变累及颈动脉间隙的影像特点。方法:搜集35例疾病经临床病理证实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其病变累及颈动脉间隙的影像学表现。结果:转移性淋巴结20例(占57%)均推压、包绕颈动脉间隙内血管。淋巴瘤7例(占20%)均为推... 目的:探讨邻近或转移性病变累及颈动脉间隙的影像特点。方法:搜集35例疾病经临床病理证实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其病变累及颈动脉间隙的影像学表现。结果:转移性淋巴结20例(占57%)均推压、包绕颈动脉间隙内血管。淋巴瘤7例(占20%)均为推移颈动脉间隙内血管。其他病变(8例,占23%)如神经鞘瘤等均以推压为主,使颈动脉间隙内血管移位。10例恶性肿瘤及1例病灶感染(占31%)则表现为病变与血管之间的脂肪层消失。结论:转移性淋巴结多为包绕颈动脉间隙内的血管。淋巴瘤及良性肿块主要是推移颈动脉间隙内的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间隙 断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K-空间螺旋型填充在颈部血管ceMRA中的应用
14
作者 钱玉娥 林伟 +1 位作者 章士正 范文杰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3年第6期398-401,共4页
目的:探讨K-space螺旋型填充ceMRA在颈部血管造影中的应用。材料和方法:选择了20例颈部血管磁共振检查患者,采用GE 1.5T CV/I磁共振仪进行K-space螺旋型填充ceMRA造影。结果:20例患者均清晰显示其颈部动脉血管,包括颈总和颈内动脉、颈... 目的:探讨K-space螺旋型填充ceMRA在颈部血管造影中的应用。材料和方法:选择了20例颈部血管磁共振检查患者,采用GE 1.5T CV/I磁共振仪进行K-space螺旋型填充ceMRA造影。结果:20例患者均清晰显示其颈部动脉血管,包括颈总和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锁骨下动脉及椎动脉等,而基本不显示静脉结构,且图像空间分辨率高。在一定范围内,造影剂浓度与血管信号成正比。整个扫描过程时间短,易被患者接受。结论:K-space螺旋型填充ceMRA可以完全取代常规M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空间螺旋型 颈部血管 血管造影 磁共振 三维重建
下载PDF
视神经/交叉-颈内动脉间隙的显微外科解剖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守森 王如密 +4 位作者 荆俊杰 张锡增 张发惠 郑和平 章翔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75-77,共3页
目的 探讨视神经/交叉一颈内动脉(ON/OC-ICA)间隙的手术解剖。方法 模拟4个手术视角,在14例尸体标本上作28个间隙的显微解剖。结果 至少24个间隙呈三角形,底边为大脑前动脉A1段,少数呈梭形或缝隙样,8个有特殊网膜封盖。颅底视角越偏侧... 目的 探讨视神经/交叉一颈内动脉(ON/OC-ICA)间隙的手术解剖。方法 模拟4个手术视角,在14例尸体标本上作28个间隙的显微解剖。结果 至少24个间隙呈三角形,底边为大脑前动脉A1段,少数呈梭形或缝隙样,8个有特殊网膜封盖。颅底视角越偏侧方,内、外侧边就越长,底边则逐步缩短并向外侧偏斜,间隙下方结构亦发生相应的方位改变。结论ON/OC-ICA间隙通常在10°~30°视角下面积最大,较适于经翼点人路,此时后交通动脉可见于间隙后外部,但不内推视神经/交叉便很难看到垂体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N/OC-ICA间隙 显微外科手术 解剖学
下载PDF
颌面部淋巴结外病变影响舌骨上颈动脉间隙的CT表现
16
作者 王平仲 余强 +1 位作者 石慧敏 罗济程 《上海医学影像》 2000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 回顾性分析颌面部淋巴结外病变影响舌骨上颈动脉间隙的CT表现特点。方法 54例经活检和手术病理证实的影响舌骨上颈动脉间隙的颌面部病变分为颈动脉间隙组(Ⅰ组)和颈动脉间隙外组(Ⅱ组)。结果 Ⅰ组病变10例,均为良性。CT显示颈动脉... 目的 回顾性分析颌面部淋巴结外病变影响舌骨上颈动脉间隙的CT表现特点。方法 54例经活检和手术病理证实的影响舌骨上颈动脉间隙的颌面部病变分为颈动脉间隙组(Ⅰ组)和颈动脉间隙外组(Ⅱ组)。结果 Ⅰ组病变10例,均为良性。CT显示颈动脉间隙内血管移位者9例,病变与血管间脂肪带消失者3例。Ⅱ组病变44例,良性10例,恶性34例。CT显示病变压迫间隙内血管者14例(13例有血管移位),病变与血管间脂肪带消失者2例;病变包绕间隙内血管者30例(10例有血管移位),病变与血管间脂肪带均消失。结论 Ⅰ组病变对颈动脉间隙的影响主要是推移血管。Ⅱ组病变既可推移也可包绕颈动脉间隙内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病变 颈动脉间隙 CT 诊断
下载PDF
床突间隙及其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 被引量:5
17
作者 朱国臣 韩卉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19-221,共3页
目的:为经床突间隙(CS)入路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干燥颅骨标本和头颅湿标本CS及其周围结构。结果:前床突(ACP)基部宽度约9.27 mm,厚度约4.89 mm;Dolenc三角的三边长度分别约为6.02 mm,10.27 mm和10.00 mm;2... 目的:为经床突间隙(CS)入路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干燥颅骨标本和头颅湿标本CS及其周围结构。结果:前床突(ACP)基部宽度约9.27 mm,厚度约4.89 mm;Dolenc三角的三边长度分别约为6.02 mm,10.27 mm和10.00 mm;23.3%的ACP气化,与后组鼻窦相通;颈内动脉(ICA)床突段长度约2.87 mm;ICA近环外侧距动眼神经约2.55 mm。结论:(1)磨除ACP须局限在Dolenc三角内;(2)ACP气化增加了相关手术的危险性;(3)在ICA近环与动眼神经之间切开海绵窦上壁较安全;(4)通过CS可显露ICA床突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床突间隙 周围结构 显微解剖 海绵窦 颈内动脉
下载PDF
颈动脉池的显微解剖及其手术意义
18
作者 王守森 王如密 +4 位作者 张锡增 张发惠 谢汉国 郑和平 章翔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研究颈动脉池的解剖特征及其手术意义。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28侧尸颅的颈动脉池。结果:颈动脉池包绕颈内动脉床突上段,上壁为嗅池底壁,下壁为铺于海绵窦上面的蛛网膜,内侧与视交叉池常有纤维网壁相隔,外侧与外侧裂池亦常有网... 目的:研究颈动脉池的解剖特征及其手术意义。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28侧尸颅的颈动脉池。结果:颈动脉池包绕颈内动脉床突上段,上壁为嗅池底壁,下壁为铺于海绵窦上面的蛛网膜,内侧与视交叉池常有纤维网壁相隔,外侧与外侧裂池亦常有网膜相隔。颈内动脉与池内侧壁间常有纤维小梁相连,有的与鞍隔上面蛛网膜粘贴。43%的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发出细小的前床突支。结论:翼点入路手术中,抬起眶回及嗅池后部时,亦将覆盖前床突、前岩床皱襞的蛛网膜向上内翻开,形成人为的颈动脉池外上壁。打开颈动脉池时应注意前床突支,可因牵拉而酷似蛛网膜条索。适当的纤维松解有利于颈内动脉的推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池 脑动脉 蛛网膜下腔 显微外科手术 神经外科手术 解剖
下载PDF
血管三维剪应力空间分布及三维磁共振血管成像对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
19
作者 涂志兰 黄东雅 +4 位作者 安荷娣 堵翠 刘榕 Rajeev Ojha 沈楠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47-350,共4页
目的探讨研究血管三维剪应力(WSS)空间分布及三维磁共振血管成像(3D-MRA)对兔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诊断价值。方法雄性大白兔1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9)和颈AS组(n=9),后者又分为术后第4周、8周、12周亚组(n=3)。通过喂高脂饲料和血... 目的探讨研究血管三维剪应力(WSS)空间分布及三维磁共振血管成像(3D-MRA)对兔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诊断价值。方法雄性大白兔1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9)和颈AS组(n=9),后者又分为术后第4周、8周、12周亚组(n=3)。通过喂高脂饲料和血管内皮损伤术制作兔颈AS动物模型。各组于相应时间点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用WSS定量分析软件建立三维WSS空间分布图;其后进行头颅MRI检查,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得到3D-MRA。MRI检查后将兔处死,取颈总动脉(CCA)行苏木素-伊红染色,用图像软件测量其狭窄率。对各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病理检查的CCA中,正常(无狭窄)14条,轻度狭窄6条,中度狭窄4条,重度狭窄4条,完全闭塞2条。正常对照组的CAA均正常。颈AS组CCA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且颈AS组术后第12周亚组CCA的狭窄程度尤其严重(均P<0.05)。颈AS各亚组CCA的平均WSS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颈AS组术后第12周亚组CCA的平均WSS显著低于术后第4周、8周亚组(均P<0.05)。三维WSS空间分布图对CCA轻度狭窄的判断的准确率(83.3%)显著高于3DMRA(16.7%)(P<0.05);而3D-MRA对CCA重度狭窄和完全闭塞的判断的准确率(75%,100%)较高。结论血管三维WSS空间分布对轻度颈AS的诊断准确性较高,而3D-MRA对重度颈AS有其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三维剪应力空间分布 三维MR血管成像 病理检查 诊断价值
下载PDF
颈动脉间隙血管移位的方向在颈Ⅱ~Ⅳ区淋巴结源性及神经源性病变中的鉴别价值 被引量:1
20
作者 廖鸿帆 文明 +2 位作者 张竹 刘丹 徐婧梅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10-1413,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间隙血管移位的方向在颈Ⅱ~Ⅳ区淋巴结源性及神经源性病变中的鉴别价值。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4月15日经病理证实的位于颈Ⅱ~Ⅳ区的淋巴结源性(26例,其中淋巴结结核7例,淋巴结转移8例... 目的:探讨颈动脉间隙血管移位的方向在颈Ⅱ~Ⅳ区淋巴结源性及神经源性病变中的鉴别价值。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4月15日经病理证实的位于颈Ⅱ~Ⅳ区的淋巴结源性(26例,其中淋巴结结核7例,淋巴结转移8例,淋巴瘤7例,淋巴结炎4例)及神经源性(7例,其中神经鞘瘤6例,神经纤维瘤1例)病变共33例,除了观察病灶大小、边界、形态、密度,强化方式、强化程度等直接征象外,还重点观察颈动脉间隙血管受压移位的方向。结果:2组病灶的大小(Z=-1.456,P=0.145)、边界(χ2=0.480,P=0.652)、形态(χ2=2.257,P=0.190)、密度(χ2=1.451,P=0.378)、强化方式(χ2=1.188,P=0.664)、强化程度(χ2=5.579,P=0.084)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淋巴结源性病变的颈动脉间隙血管向内移位为26例(100%),神经源性病变的颈动脉间隙血管向外移位6例(85.7%),向内移位1例(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7.238,P=0.000)。结论:颈动脉间隙血管移位的方向可作为颈Ⅱ~Ⅳ区淋巴结源性及神经源性病变的重要鉴别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肿块 颈动脉间隙血管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淋巴结 神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