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论利玛窦的文化适应策略
被引量:
1
1
作者
疏仁华
周晓光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4-140,共7页
利玛窦来华经历了两次易服:教士服易僧服、僧服易儒服,其形象经历了从修道士到西僧、从西僧到西儒的两次转换。两次易服从适错到适应,反映了利氏文化适应策略的不断调整,也反映了异质文化交融的某些规律。
关键词
利玛窦
僧服
儒服
文化适应策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袈裟下的现代孤独者——论废名诗歌传统与现代对接的艺术特征
2
作者
吴长龙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110-115,共6页
废名诗歌传统与现代的艺术特色,在现代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废名诗歌以传统和现代结合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对温(庭筠)李(商隐)诗词传统的继承,承续了晚唐诗歌风格,也转化和指向了对荒诞现实世界的指认;用禅宗"公案式"思维结...
废名诗歌传统与现代的艺术特色,在现代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废名诗歌以传统和现代结合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对温(庭筠)李(商隐)诗词传统的继承,承续了晚唐诗歌风格,也转化和指向了对荒诞现实世界的指认;用禅宗"公案式"思维结构诗歌,披上了佛家顿悟和哲思的袈裟,也转化和指向了现代人的虚无和寂寞;选择繁密的佛家经典意象,营建了一个参禅悟道的集合生成的意象群,也转化和指向了现代派的唯美—颓废。废名用传统的方式表达了现代人的感受,其传统"袈裟"外衣下包裹着的是现代人的孤独和寂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名诗歌
袈裟
“公案式”思维
佛家经典意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浅析袈裟在佛教东传日本过程中的作用
3
作者
徐柔菲
蒋海阳
《纺织报告》
2021年第11期121-123,共3页
袈裟是僧侣特定的职业装束。佛教自印度经由中国东传日本,袈裟作为一种外来服饰文化也被日本佛教吸收、发展。袈裟虽然是僧侣的日常服饰,但作为佛教文化精神的载体之一,也有特别之处。文章挖掘袈裟的内在意义,找寻其外在影响,阐述袈裟...
袈裟是僧侣特定的职业装束。佛教自印度经由中国东传日本,袈裟作为一种外来服饰文化也被日本佛教吸收、发展。袈裟虽然是僧侣的日常服饰,但作为佛教文化精神的载体之一,也有特别之处。文章挖掘袈裟的内在意义,找寻其外在影响,阐述袈裟对佛教东传日本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袈裟
服装文化
日本佛教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大同云冈北魏中晚期窟龛佛像造型分析——以双领下垂式袈裟佛像为中心
被引量:
5
4
作者
黄文智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6-92,共17页
本文以大同云冈北魏中晚期窟龛着双领下垂式袈裟佛像为研究对象,根据袈裟形式的差异将其分为两类。第一类佛像大致流行于北魏太和十年至迁都洛阳之初(486-500),主要分布于云冈第二期后段窟龛,是在云冈旧有佛像造型基础上加入南朝因素发...
本文以大同云冈北魏中晚期窟龛着双领下垂式袈裟佛像为研究对象,根据袈裟形式的差异将其分为两类。第一类佛像大致流行于北魏太和十年至迁都洛阳之初(486-500),主要分布于云冈第二期后段窟龛,是在云冈旧有佛像造型基础上加入南朝因素发展而成,坐像悬裳从无到有并日益受到重视,立像袈裟由简洁质朴向繁缛华丽转变。第二类佛像出现于云冈第二期后段窟龛(始于490年前后),主要分布于云冈第三期窟龛(494年前后-524),造型再次吸收南朝因素,坐像侧重于覆座悬裳的表现,立像袈裟日趋短窄。北魏中晚期佛像磨光发髻占有多数,波形发髻主要集中于第6窟,坐像与立像分别维系在4头高和6头高左右,服饰成为造型的重心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北魏中晚期
双领下垂式袈裟
佛像造型
原文传递
题名
论利玛窦的文化适应策略
被引量:
1
1
作者
疏仁华
周晓光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出处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4-140,共7页
文摘
利玛窦来华经历了两次易服:教士服易僧服、僧服易儒服,其形象经历了从修道士到西僧、从西僧到西儒的两次转换。两次易服从适错到适应,反映了利氏文化适应策略的不断调整,也反映了异质文化交融的某些规律。
关键词
利玛窦
僧服
儒服
文化适应策略
Keywords
Matteo Ricci
cassock
Confucian dress
Cultural accommodation strategy
分类号
K248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袈裟下的现代孤独者——论废名诗歌传统与现代对接的艺术特征
2
作者
吴长龙
机构
合肥师范学院宣传部
出处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110-115,共6页
基金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2012B383:<建国前废名诗歌创作研究>)
文摘
废名诗歌传统与现代的艺术特色,在现代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废名诗歌以传统和现代结合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对温(庭筠)李(商隐)诗词传统的继承,承续了晚唐诗歌风格,也转化和指向了对荒诞现实世界的指认;用禅宗"公案式"思维结构诗歌,披上了佛家顿悟和哲思的袈裟,也转化和指向了现代人的虚无和寂寞;选择繁密的佛家经典意象,营建了一个参禅悟道的集合生成的意象群,也转化和指向了现代派的唯美—颓废。废名用传统的方式表达了现代人的感受,其传统"袈裟"外衣下包裹着的是现代人的孤独和寂寞。
关键词
废名诗歌
袈裟
“公案式”思维
佛家经典意象
Keywords
Feiming's poetry
the
cassock
Zen's way of the thinking
the Buddhist classical dense images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浅析袈裟在佛教东传日本过程中的作用
3
作者
徐柔菲
蒋海阳
机构
浙江工商大学
出处
《纺织报告》
2021年第11期121-123,共3页
文摘
袈裟是僧侣特定的职业装束。佛教自印度经由中国东传日本,袈裟作为一种外来服饰文化也被日本佛教吸收、发展。袈裟虽然是僧侣的日常服饰,但作为佛教文化精神的载体之一,也有特别之处。文章挖掘袈裟的内在意义,找寻其外在影响,阐述袈裟对佛教东传日本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袈裟
服装文化
日本佛教
Keywords
cassock
clothing culture
Japanese Buddhism
分类号
TS941.12 [轻工技术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同云冈北魏中晚期窟龛佛像造型分析——以双领下垂式袈裟佛像为中心
被引量:
5
4
作者
黄文智
机构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
出处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6-92,共17页
文摘
本文以大同云冈北魏中晚期窟龛着双领下垂式袈裟佛像为研究对象,根据袈裟形式的差异将其分为两类。第一类佛像大致流行于北魏太和十年至迁都洛阳之初(486-500),主要分布于云冈第二期后段窟龛,是在云冈旧有佛像造型基础上加入南朝因素发展而成,坐像悬裳从无到有并日益受到重视,立像袈裟由简洁质朴向繁缛华丽转变。第二类佛像出现于云冈第二期后段窟龛(始于490年前后),主要分布于云冈第三期窟龛(494年前后-524),造型再次吸收南朝因素,坐像侧重于覆座悬裳的表现,立像袈裟日趋短窄。北魏中晚期佛像磨光发髻占有多数,波形发髻主要集中于第6窟,坐像与立像分别维系在4头高和6头高左右,服饰成为造型的重心所在。
关键词
云冈石窟
北魏中晚期
双领下垂式袈裟
佛像造型
Keywords
Yungang Grottoes
the middle to late Northern Wei Dynasty
double-collar-droopingstyled
cassock
Buddha statues
分类号
K879.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论利玛窦的文化适应策略
疏仁华
周晓光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袈裟下的现代孤独者——论废名诗歌传统与现代对接的艺术特征
吴长龙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浅析袈裟在佛教东传日本过程中的作用
徐柔菲
蒋海阳
《纺织报告》
202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大同云冈北魏中晚期窟龛佛像造型分析——以双领下垂式袈裟佛像为中心
黄文智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5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