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送鞘法在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1
作者 钟根梅 曾惠洁 王海燕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20期115-119,共5页
目的:研究改良送鞘法在肿瘤化疗患者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12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00例肿瘤化疗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在PICC置管过程中应用传统扩皮送... 目的:研究改良送鞘法在肿瘤化疗患者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12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00例肿瘤化疗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在PICC置管过程中应用传统扩皮送鞘法,观察组在PICC置管过程中应用改良送鞘法。比较两组送鞘情况,置管后24 h、48 h、72 h渗血及渗液情况、疼痛程度,并发症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送鞘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24 h、48 h、72 h,观察组渗血率及渗液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24 h、48 h、72 h,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3.0%,高于对照组的7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肿瘤化疗患者接受PICC置管过程中应用改良送鞘法可提高一次性成功率,减轻疼痛程度的同时,并发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具有更高安全性,可提高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送鞘法 肿瘤化疗 PICC 置管 疼痛程度 并发症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在腹膜透析置管术中的应用
2
作者 张军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23期127-130,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联合腹直肌鞘阻滞(RSB)在腹膜透析置管术(PD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8月—2023年8月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83例PD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案不同分为TAPB组(n=27)、RSB组(n=28)与...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联合腹直肌鞘阻滞(RSB)在腹膜透析置管术(PD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8月—2023年8月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83例PD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案不同分为TAPB组(n=27)、RSB组(n=28)与联合阻滞组(n=28)。比较三组血流动力学、疼痛程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三组麻醉即刻(T_(0))、切皮时(T_(1))、腹直肌分离时(T_(2))、皮下隧道建立时(T_(3))及缝皮时(T_(4))平均动脉压(MAP)、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T_(1)、T_(2)、T_(3)、T_(4)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阻滞组T_(1)、T_(2)、T_(3)、T_(4) VAS评分低于TAPB组和RS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阻滞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TAPB组和RS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PB和RSB联合应用于PDC患者中,有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镇痛效果更好,且能减少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横肌平面阻滞 腹直肌鞘阻滞 腹膜透析置管术 超声引导
下载PDF
双侧腹直肌鞘阻滞和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苯磺酸瑞马唑仑用于合并心血管疾病行腹膜透析置管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曾淑琼 查文浩 张宇 《临床医药实践》 2023年第2期90-92,共3页
目的:探讨双侧腹直肌鞘阻滞(RSB)和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联合苯磺酸瑞马唑仑用于合并心血管疾病行腹膜透析置管术(PD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8月—2021年8月收治的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60例,按入院床位奇、偶数随... 目的:探讨双侧腹直肌鞘阻滞(RSB)和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联合苯磺酸瑞马唑仑用于合并心血管疾病行腹膜透析置管术(PD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8月—2021年8月收治的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60例,按入院床位奇、偶数随机分为单侧RSB联合TAPB组(A组)、双侧RSB和TAPB联合苯磺酸瑞马唑仑组(B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生命体征变化、疼痛评分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不同时间点血氧饱和度(SpO_(2))、心率(HR)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麻醉后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评分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及术后24 h均未发生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结论:在合并心血管疾病行PDC患者中采用双侧RSB和TAPB联合苯磺酸瑞马唑仑,可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缓解术后疼痛,且不会引发明显的心血管不良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置管术 心血管疾病 双侧腹直肌鞘阻滞 腹横肌平面阻滞 苯磺酸瑞马唑仑
下载PDF
PICC隧道置管术与改良送鞘置管术在血液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被引量:8
4
作者 谢荣萍 周纯 邹雄鹰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2年第15期2328-2332,共5页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隧道置管术与改良送鞘置管术在血液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医院血液科收治的90例拟行PICC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改良送鞘置...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隧道置管术与改良送鞘置管术在血液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医院血液科收治的90例拟行PICC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改良送鞘置管术组和隧道置管术组,每组45例。改良送鞘置管术组患者应用改良送鞘置管法置入PICC,隧道置管术组应用隧道置管法置入PICC。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操作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非计划拔管率。结果改良送鞘置管术组置管时间短于隧道置管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送鞘成功率、置管成功率以及置管即刻疼痛程度、非计划拔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送鞘置管术组的渗血程度、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隧道置管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隧道置管法置入PICC与改良送鞘置管法置入PICC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送鞘成功率、置管成功率以及非计划拔管率相当,PICC隧道置管术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渗血程度;改良送鞘置管术可以缩短置管操作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科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隧道置管术 改良送鞘置管术 应用效果
下载PDF
32例PICC置管后并发纤维蛋白鞘的成因分析及护理 被引量:6
5
作者 杨妙玲 郑洪女 +1 位作者 莫雪珠 沈文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7年第6期941-942,共2页
目的:分析PICC置管后并发纤维蛋白鞘的相关原因,针对成因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6年8月某院收治的32例PICC置管后并发纤维蛋白鞘患儿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新生儿科接受PICC置管未发生纤维蛋白鞘的32例患儿为对照组,... 目的:分析PICC置管后并发纤维蛋白鞘的相关原因,针对成因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6年8月某院收治的32例PICC置管后并发纤维蛋白鞘患儿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新生儿科接受PICC置管未发生纤维蛋白鞘的32例患儿为对照组,对影响患儿PICC置管后并发纤维蛋白鞘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在使用液体、输液过滤装置、输液速度、冲封管手法、冲封管频次、冲封管工具上差异显著(P<0.05);经多因素分析,冲管速度、冲管频次为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在新生儿科PICC置管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充分了解造成患儿置管后并发纤维蛋白鞘的危险因素,保障患儿的用药途径,促进患儿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置管 纤维蛋白鞘 危险因素 护理对策
下载PDF
纤维鞘皮下段在中心静脉再置管中的利用价值
6
作者 何达 苏姗娜 +4 位作者 陈芳 程力 张璜 谢兰茜 熊飞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20年第7期562-566,共5页
目的研究纤维鞘皮下段在特定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再置管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透析中心2012年9月至2019年6月间因导管脱落等原因再置入血液透析导管的特定透析患者21例,对其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 目的研究纤维鞘皮下段在特定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再置管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透析中心2012年9月至2019年6月间因导管脱落等原因再置入血液透析导管的特定透析患者21例,对其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的21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65.9±15.8)岁,平均透析龄(27.7±24.0)个月。再次置管原因包括导管完全脱落11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6例,长期导管完全堵塞失功2例,另有2例导管换管时异位穿刺不成功。21例患者中20例(95.2%)手术取得成功,1例(4.8%)换管失败改行股静脉长期导管手术。换管成功患者术后X线片复查导管位置正常。新置入导管透析中泵控血流量均在250 mL/min及以上。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该经原血液透析导管纤维鞘皮下段原位再置入新血液透析导管的手术方法,经济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作为原位导丝更换导管和异位穿刺更换导管等换管方法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中心静脉置管 纤维鞘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联合喉罩全麻对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的应激反应及术后镇痛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张勤 胡瑛 《江西医药》 CAS 2019年第5期433-436,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rectus sheath block,RSB)联合喉罩全身麻醉用于腹膜透析置管术中应激反应和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将60例择期在喉罩全身麻醉下拟行腹膜透析置管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RSB组(R组)和对照组(C组)...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rectus sheath block,RSB)联合喉罩全身麻醉用于腹膜透析置管术中应激反应和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将60例择期在喉罩全身麻醉下拟行腹膜透析置管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RSB组(R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手术侧RSB,R组注入0.33%罗哌卡因20ml,C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患者术中MAP、HR、SpO2的变化,并记录麻醉诱导后切皮前(T1)、手术切皮后30min(T2)及术后6h(T3)静脉血中血糖、皮质醇及IL-6的浓度,术后2h、6h、24h、48h的静态和动态VAS疼痛评分,同时评价患者术后镇痛满意度评分及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R组在切皮前后循环波动更小(P<0.05);与C组比较,R组血糖、血皮质醇及IL-6在T2、T3时点均减少(P<0.05);与C组比较,R组术后2h、6h、24h的静态和动态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R组术后24h镇痛满意度明显增高(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RSB联合喉罩全麻能有效抑制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的应激反应,降低疼痛评分,提高镇痛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腹直肌鞘阻滞 镇痛 应激反应 腹膜透析置管术
下载PDF
导管鞘引导脑室腹腔分流管入腹腔治疗脑积水的效果
8
作者 亓卫国 李环廷 陈晓东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138-139,共2页
目的探讨用血管导管鞘引导脑室腹腔分流管进入腹腔治疗脑积水的效果。方法选择符合有脑室腹腔分流术适应证的脑积水病人10例,利用8F以上血管导管鞘,以Seldinger技术将脑室腹腔分流管导入腹腔,导管鞘退出或剪劈分开取出,分流管通过头颈... 目的探讨用血管导管鞘引导脑室腹腔分流管进入腹腔治疗脑积水的效果。方法选择符合有脑室腹腔分流术适应证的脑积水病人10例,利用8F以上血管导管鞘,以Seldinger技术将脑室腹腔分流管导入腹腔,导管鞘退出或剪劈分开取出,分流管通过头颈胸皮下金属捅管道,与分流阀相接。结果10例病人均成功顺利放置分流管,手术时间短;术后未见腹部并发症。结论导管鞘引导腹腔分流管进入腹腔,是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手术腹部创伤最小和最简单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鞘 导管插入术 脑室腹膜分流术
下载PDF
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血栓及纤维鞘形成的护理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蔡瑜玮 王亚平 +1 位作者 屠益微 陈宏才 《中国现代医生》 2017年第12期153-156,共4页
目的探讨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血栓及纤维鞘形成护理干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间收治的65例中心静脉导管功能不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计算机随机分配原则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2例(给予常规护理模式)... 目的探讨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血栓及纤维鞘形成护理干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间收治的65例中心静脉导管功能不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计算机随机分配原则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2例(给予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33例(给予针对性溶栓护理+健康教育模式),统计并对比两组Kt/V值以及血栓、纤维鞘形成情况和感染、出血、导管皮下隧道扭转及导管打折等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Kt/V值[(1.21±0.16)g/L]明显小于对照组[(1.31±0.1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一次及再次导管血栓、纤维鞘形成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感染、出血、导管皮下隧道扭转、导管打折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5.1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3.75%(P<0.05)。结论对肾病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患者予以针对性护理干预,给予口服华法林溶栓护理可有效降低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栓及纤维鞘形成率,适当健康教育还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中心静脉置管 血栓形成 纤维鞘形成 护理措施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血栓及纤维鞘形成 被引量:2
10
作者 谭家英 《当代医学》 2018年第34期80-82,共3页
目的本次实验课题主要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纤维鞘以及中心静脉置管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方法参研对象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医院诊治的11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中心静脉置管,遵从随机分组标准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目的本次实验课题主要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纤维鞘以及中心静脉置管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方法参研对象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医院诊治的11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中心静脉置管,遵从随机分组标准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前者行预防性护理,后者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凝血功能与血栓、纤维鞘形成情况。结果干预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栓、纤维鞘发生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凝血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纤维鞘、血栓发生情况以及凝血功能能够通过预防性护理明显改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中心静脉置管 血栓 纤维鞘
下载PDF
超声引导腹壁神经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定在腹膜透析置管术中的应用
11
作者 江仁 张意珍 +4 位作者 李平 李双月 李红 杨伟东 和伟易 《中国现代医生》 2021年第25期121-125,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腹壁神经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定在腹膜透析置管术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我院终末期肾脏病择期行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60例,ASAⅢ~Ⅳ,年龄19~69岁,体重45~80 kg,随机分为三组(n=20):局部浸润阻滞...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腹壁神经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定在腹膜透析置管术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我院终末期肾脏病择期行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60例,ASAⅢ~Ⅳ,年龄19~69岁,体重45~80 kg,随机分为三组(n=20):局部浸润阻滞组(L组)、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组(TR组)、超声引导腹壁神经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定组(TRD组)。观察三组患者入室(T1)、切皮(T2)、分离(T3)、探查(T4)、置管(T5)、缝皮(T6)和出室(T7)各时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手术时间、术后24 h静息/运动VAS评分、患者满意度、医生满意度及麻醉相关并发症。结果与L组比较,TR组患者T3~T5时点MAP明显降低(P<0.05),T2~T7时点HR明显下降(P<0.05),T3~T6时点VAS评分明显下降(P<0.05),手术时间明显缩短(t=3.680,P=0.001),术后2 h、6 h、12 h和24 h静息/运动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患者满意度和医生满意度明显升高(Z=3.351,P=0.001;Z=5.213,P<0.05);与L组比较,TRD组患者T2~T7时点MAP和HR明显降低(P<0.05),手术时间明显缩短(t=3.250,P=0.002),T2~T6 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患者满意度和医生满意度明显升高(Z=4.528,P<0.05;Z=5.213,P<0.05);与TR组比较,TRD组患者T2 VAS评分明显降低(Z=2.670,P=0.007),T4~T7时点MAP明显下降(t=2.100,P=0.043;t=2.270,P=0.029;t=2.540,P=0.015;t=2.110,P=0.041),T6和T7时点HR明显下降(t=2.450,P=0.019;t=2.150,P=0.038),患者满意度明显升高(Z=2.047,P=0.041);三组患者均未发生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腹壁神经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定用于腹膜透析置管术安全且麻醉镇痛更完善,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小,术后镇痛效果较好,患者满意度高,是腹膜透析置管术更为理想的麻醉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腹横肌平面阻滞 腹直肌鞘阻滞 腹膜透析置管术 右美托咪定
下载PDF
超滑介入导丝配合膀胱镜外鞘及常规导尿管在男性导尿术失败后的应用效果分析
12
作者 傅江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4年第17期140-142,共3页
目的:分析在男性导尿术失败后采取超滑介入导丝配合膀胱镜外鞘及常规导尿管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21年6月~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导尿术失败男性患者80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40例采取超滑介入导丝配合膀胱镜外鞘... 目的:分析在男性导尿术失败后采取超滑介入导丝配合膀胱镜外鞘及常规导尿管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21年6月~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导尿术失败男性患者80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40例采取超滑介入导丝配合膀胱镜外鞘及常规导尿管治疗,对照组40例采取传统导尿治疗;比较两组导尿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出血、旁道形成、尿道假道)、残余尿量、手术时间与导尿时间;分析治疗前后患者排尿功能(尿道闭合压、膀胱顺应性、膀胱逼尿肌收缩力)。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与导尿时间短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导尿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排尿功能对比可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排尿功能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滑介入导丝配合膀胱镜外鞘及常规导尿管治疗可提高导尿成功率,减少操作时间,有助于促进排尿功能恢复,较常规手术治疗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滑介入导丝 膀胱镜外鞘 常规导尿管 导尿术失败
下载PDF
双导丝联合球囊导管破鞘技术在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原位换管中的应用
13
作者 孟祥龙 王君如 +4 位作者 任松 梁静 张亚玲 张涛 何强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753-756,共4页
血液透析导管长期留置血管内会形成纤维蛋白鞘,纤维蛋白鞘是引起导管功能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研究旨在探索一种突破纤维蛋白鞘束缚的原位换管新技术,纳入右颈内静脉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功能不良患者7例,采用双导丝联合球囊导管破鞘技... 血液透析导管长期留置血管内会形成纤维蛋白鞘,纤维蛋白鞘是引起导管功能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研究旨在探索一种突破纤维蛋白鞘束缚的原位换管新技术,纳入右颈内静脉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功能不良患者7例,采用双导丝联合球囊导管破鞘技术原位换管,再次置入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7例患者术中均成功突破纤维蛋白鞘束缚,术后导管透析顺利。随访6个月导管均未出现功能不良。提示双导丝联合球囊导管破鞘技术在原位换管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透析 导管 留置 中心静脉导管 球囊导管 原位换管 纤维蛋白鞘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腹直肌鞘阻滞在老年人腹膜透析置管术中的麻醉安全性和有效性 被引量:3
14
作者 黄文 李艳珍 +4 位作者 林永宝 杨永新 李洁 缪源宏 杨代和 《透析与人工器官》 2020年第2期39-41,共3页
目的评价老年人患者进行腹膜透析置管术中采用超声引导腹直肌鞘阻滞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收治60例老年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纳入30例患者。参照组患者术中接受局部浸... 目的评价老年人患者进行腹膜透析置管术中采用超声引导腹直肌鞘阻滞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收治60例老年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纳入30例患者。参照组患者术中接受局部浸润麻醉,研究组患者术中接受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T1、T2、T3、T5时点HR、MAP以及SpO2指标相比参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T4时点MAP、HR指标水平相比参照组明显更低(P<0.05);研究组患者局麻补救次数、成功置管次数相比参照组均明显更少(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相比参照组明显更短(P<0.05)。结论针对老年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行腹膜透析置管术中予以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高,该麻醉方法具有临床推广与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扫描 腹直肌鞘阻滞 老年患者 腹膜透析置管术 安全性
原文传递
全腹壁整形术后经腹直肌前鞘鞘内置管连续泵注罗哌卡因镇痛的临床研究
15
作者 吴赛男 吕倩雯 +5 位作者 顾云鹏 孙晶晶 齐越 刘珍君 马桂娥 金骥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2年第9期1022-1027,共6页
目的探讨全腹壁整形术后腹直肌前鞘鞘内置管连续泵注罗哌卡因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全腹壁整形手术的患者资料。根据术后不同的镇痛方式分为2组:对照组术后行经静脉患... 目的探讨全腹壁整形术后腹直肌前鞘鞘内置管连续泵注罗哌卡因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全腹壁整形手术的患者资料。根据术后不同的镇痛方式分为2组:对照组术后行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给药,舒芬太尼100μ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泵注速度为2 ml/h,连续泵注48 h,锁定时间15 min,Bolus:0.5 ml;研究组术后行腹直肌鞘内下行置管,连续泵注0.2625%罗哌卡因生理盐水混合液100 ml,泵注速度为2 ml/h,连续泵注48 h,锁定时间15 min,Bolus:0.5 ml。研究组的置管方式:直视下于腹直肌前鞘内单侧放置导管,于脐平面以下2 cm做切口,导管进入该切口后,向下延长3 cm左右达弓状线以下,导管另一端从脐周穿出,连接镇痛泵。记录术后24 h、48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镇痛泵按压次数,术后恶心、躁动、呕吐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术后1个月的患者满意度。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x±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56例患者,男9例,女47例,年龄27~53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1~2级,身体质量指数(BMI)为26~33 kg/m^(2),腹直肌分离范围为3~7 cm。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后48 h的疼痛VAS评分降低[(3.9±1.5)分vs.(5.2±1.4)分,P<0.05],镇痛泵按压次数减少[(2.9±0.3)次vs.(3.9±0.4)次,P<0.05],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P<0.05)。研究组术后1个月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00.0%(30/30)vs.42.3%(11/26),P<0.05]。结论经腹直肌前鞘鞘内置管连续泵注罗哌卡因可以有效减轻全腹壁整形术后腹壁的疼痛,减少术后镇痛药导致的不良反应,提高住院期间患者舒适度和术后1个月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直肌鞘 罗哌卡因 腹壁整形术 置管 术后镇痛 镇痛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