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sociation of the microbial culture of follicular fluid,vaginal swab and catheter tip with β-hCG IVF positive and negative
1
作者 Manoj Chellani Manju Chellani Sandeep Rahangdale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Reproduction》 2022年第5期217-222,共6页
Objective:To find out the association of microbial contamination with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β-hCG)in-vitro fertilization(IVF)positive and negative.Methods:A total of 73 fresh IVF cycle women were included in... Objective:To find out the association of microbial contamination with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β-hCG)in-vitro fertilization(IVF)positive and negative.Methods:A total of 73 fresh IVF cycle women were included in the retrospective study.Vaginal swab cultur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prior to ovum pick-up and embryo transfer.The follicular fluids were collected during ovum pick-up and catheter tip cultur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fter successful embryo transfer.After 14 days of the embryo transfer,women were classified intoβ-hCG IVF positive and negative.The comparative statistical analyses of aerobic microbial culture reports were done betweenβ-hCG IVF positive and negative women.Results:Out of 73 women,42(57.5%)were found to beβ-hCG IVF positive and 31(43.5%)were negative.In the aerobic culture of ovum pick-up vaginal swab,follicular fluid,embryo transplantation vaginal swab and catheter tip,Enterococcus faecalis was found to be higher compared to other bacteria(Streptococcus spp.,Candida,Escherichia coli and Klebsiella).Regarding the comparison between IVF positive and negative,the overall microbial infection rate of vaginal swab culture during ovum pick-up and embryo transplantation was found to be higher in IVF negative women than in IVF positive women(38.71%vs.28.57%);however,it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follicular fluid and catheter tip culture microbial infection rate was found to slightly higher in IVF positive women than in IVF negative women(54.76%vs.41.94%and 19.05%vs.9.68%,respectively),but there were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Conclusions:The aerobic microbial culture reports of follicular fluid,vaginal swab culture,and catheter tip culture a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withβ-hCG IVF posi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llicular fluid culture Vaginal swab culture catheter tip culture 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In-vitro fertilization outcome
下载PDF
腔内心电图定位新生儿脐静脉导管尖端效果的临床观察
2
作者 付马 付小伟 +1 位作者 高艳 金瑞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10期1180-1182,共3页
目的:观察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新生儿脐静脉导管尖端异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2月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采用传统方法计算置入脐静脉导管尖端位置的70例新生儿为对照组,以2020年1月—12月采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定... 目的:观察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新生儿脐静脉导管尖端异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2月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采用传统方法计算置入脐静脉导管尖端位置的70例新生儿为对照组,以2020年1月—12月采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定位脐静脉导管尖端位置的62例新生儿为观察组,两组患儿置入脐静脉导管术后通过床旁X线胸片定位了解导管尖端的位置,比较两组患儿置入后导管尖端异位(位置异位、尖端过深异位、尖端过浅异位)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儿8例导管尖端进入肝内静脉,观察组患儿1例肝内静脉异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P<0.05);对照组患儿1例误入脐动脉,观察组患儿1例误入脐动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P>0.05);观察组患儿1例位置过深,对照组患儿11例位置过深,观察组患儿位置过深明显较对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6,P<0.05);观察组患儿8例位置过浅,对照组患儿1例位置过浅,对照组位置过浅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P<0.05)。结论:采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置入过程中可提前发现尖端异位,能在置入过程中降低脐静脉导管尖端异位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脐静脉置管术 腔内心电图 导管尖端异位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动态针尖定位法在桡动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
3
作者 姬魁权 陈绿绿 +2 位作者 张永国 何锴 龙明波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10期44-49,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动态针尖定位法(DNTP)在桡动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10月在黔南布依族苖族自治州人民医院麻醉科行择期手术需行桡动脉穿刺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标准的患者分为超声...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动态针尖定位法(DNTP)在桡动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10月在黔南布依族苖族自治州人民医院麻醉科行择期手术需行桡动脉穿刺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标准的患者分为超声引导直入法(UGDN)组(n=40)和DNTP组(n=40)。比较两组的桡动脉穿刺置管的无血肿首次置管成功例数、首次穿刺成功例数、穿刺次数、穿刺时间、动脉后壁损伤例数和血肿发生例数。结果DNTP组无血肿首次置管成功率高于UG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NTP组穿刺次数少于UG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NTP组穿刺时间长于UG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NTP组动脉后壁损伤例数、血肿发生率低于UG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首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DNTP应用于桡动脉穿刺置管中,虽然延长了穿刺时间,但是提高了置管成功率,减少了穿刺次数,降低了穿刺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动态针尖定位法 桡动脉 穿刺置管
下载PDF
Tip orientation under real-time point-of-care neck ultrasonic monitoring is advantageous in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rocedures: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4
作者 Shuiqing Liu Shaowei Jiang +2 位作者 Jing Ma Feng Qian Chengjin Gao 《Emergenc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23年第2期57-63,共7页
Background:We analyzed the success and catheter tip malposition rates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placement using ultrasonic monitoring.Methods:A total of 564 patients were recruited and assigned to... Background:We analyzed the success and catheter tip malposition rates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placement using ultrasonic monitoring.Methods:A total of 564 patients were recruited and assigned to either the intervention or control group.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282 patients underwent ultrasound-guided PICC insertion,which helped to identify the position and depth of the catheter tip.From a total of 9000 patients,282 were selectively chosen to receive the traditional method using body surface measurements(control group).The primary endpoint was the success rate;the secondary endpoint was the catheter tip malposition rate as detected by postprocedure chest radiography.Results: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a total of 94 catheters were in a suboptimal position;26 were too deep,68 were too shallow,and 1 was inserted into the subclavian vein,with success and malposition rates of 66.3%and 0.4%,respectively.In the control group,139 catheters were in a suboptimal position;88 were too deep,51 were too shallow,9 were inserted into the jugular vein,and 2 were inserted into the subclavian vein,with success and malposition rates of 46.8%(P<0.001)and 3.9%(P=0.004),respectively.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success and malposition rates between the 2 groups.Conclusion:Ultrasound-guided PICC procedures achieved higher success rates and lower malposition r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theter tip depth precision catheter tip malposition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Superior vena cava Ultrasound
原文传递
腔内心电定位应用于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刘雪竹 许洪伟 +2 位作者 陶誉鹭 冯秀娟 李艳秋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3年第2期16-19,共4页
目的:腔内心电定位(IC-ECG)应用于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中的Meta分析。方法:搜索考伦图书馆、医学数据库、科学引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关于IC-ECG在PICC中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一致性检验软件5.4统计分析结局指标。结... 目的:腔内心电定位(IC-ECG)应用于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中的Meta分析。方法:搜索考伦图书馆、医学数据库、科学引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关于IC-ECG在PICC中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一致性检验软件5.4统计分析结局指标。结果:最终纳入14篇文献,IC-ECG组和传统X线组PICC置管首次成功率分别为90.6%(n=2683),78.9%(n=1915),[OR=2.57,95%CI(2.16,3.06),P<0.001];精确度分别为78.6%(n=1008),68.6%(n=1015),[OR=2.7,95%CI(1.42,5.13),P=0.002];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2%(n=520),18.1%(n=518),[OR=0.18,95%CI(0.11,0.30),P<0.001],以上两组结局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C-ECG技术能提高PICC置管首次成功率及精确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心电定位(IC-ECG)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 导管尖端定位 META分析
下载PDF
超声引导联合腔内心电图技术在PICC置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
6
作者 谭俏红 凌健丹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第17期88-91,共4页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联合腔内心电图技术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术置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于茂名市中医院行PICC置管的7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联合腔内心电图技术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术置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于茂名市中医院行PICC置管的7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7)与观察组(n=38)。两组患者分别实施超声引导PICC置管、超声引导联合腔内心电图技术PICC置管,将两组的穿刺成功率(首次穿刺成功率、5 min内穿刺成功率)、穿刺用时、穿刺时疼痛程度、置管准确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尖端到位率)、患者满意度等指标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 (1)穿刺成功率:观察组初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 min内穿刺成功率超过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穿刺时间与疼痛感受:观察组患者穿刺时间较短,且感受到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置管精度:观察组患者一次成功置管的比例高于对照组,置管准确位置接近于顶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患者满意度: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使用超声引导与腔内心电图检查技术协同作用进行PICC置管顶尖精准定位时,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和置管精度,同时可缩短穿刺用时,缓解患者的疼痛感,且患者的整体满意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腔内心电图技术 PICC置管 尖端定位 穿刺成功 应用效果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术后管尖发生移位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2
7
作者 李敏许 张兰 杨勇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05-508,共4页
目的早产儿在行超声引导下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术(UVC)后可出现管夹位移而影响疗效。文中探讨影响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床旁超声引导下行UVC置管术的159例患儿,统计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并对置管... 目的早产儿在行超声引导下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术(UVC)后可出现管夹位移而影响疗效。文中探讨影响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床旁超声引导下行UVC置管术的159例患儿,统计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并对置管成功患儿进行监测。根据置管后7 d管尖是否移位分为移位组和未移位组,收集2组患儿可疑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UVC管尖移位危险因素。结果 159例患儿在超声引导下行UVC置管术,一次性置管成功106例(66.67%)。106例置管成功患儿于置管7 d后行超声和X线胸腹片检查,87例(82.07%)患儿导管管尖未发生移位,19例(17.93%)患儿导管管尖发生移位,其中管尖位置上升5例(4.72%)、管尖位置下降14例(13.21%)。2组间胎龄、体重、导管外固定方式、躁动、针对导管照护时间、脱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得出,胎龄(OR=-1.315,P=0.015)、体重(OR=-1.214,P=0.019)、导管外固定方式(OR=2.164,P=0.007)、躁动(OR=1.354,P=0.014)、针对导管照护时间(OR=1.458,P=0.012)、脱管(OR=2.016,P=0.010)为影响UVC置管术术后管尖移位发生危险因素。结论超声引导下UVC置管术后发生管尖移位影响因素众多,临床中根据相关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对降低管尖移位发生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术 管尖移位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两种方式经瓣膜式PICC引导腔内心电图稳定性与准确性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6
8
作者 谭莲 甘秀妮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66-471,共6页
目的观察自动泵入生理盐水和人工推注生理盐水对经瓣膜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引导腔内心电图稳定性和准确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5月恶性肿瘤拟行周期性输注化疗药物需置入瓣膜... 目的观察自动泵入生理盐水和人工推注生理盐水对经瓣膜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引导腔内心电图稳定性和准确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5月恶性肿瘤拟行周期性输注化疗药物需置入瓣膜式PICC患者(≥20周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观察组予自动泵入生理盐水法经瓣膜式PICC引导腔内心电图,对照组予人工推注生理盐水法。记录各组引导腔内心电图的稳定率、导管头端到位准确率、导管头端异位率、特征性P波出现率、盐水用量、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内穿刺点出血量、术后14 d内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及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引导腔内心电图的稳定率(92.22%)、导管到位准确率(94.44%)、特征性P波出现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4.44%、84.44%、80.00%,P<0.05),观察组导管头端异位率(5.56%)、盐水用量(7.24±1.69)m L及术中出血量(2.39±1.01)m L明显少于对照组[15.56%、(26.78±10.52)、(5.34±1.36),P<0.05],观察组术后穿刺点出血量(3.28±1.52)m L、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3.33%)、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11.11%)明显少于对照组[(10.42±2.57)m L、11.11%、26.67%,P<0.05]。结论自动泵入生理盐水经瓣膜式PICC引导腔内心电图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明显优于人工推注生理盐水,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人工推注生理盐水。自动泵入生理盐水法更适用于瓣膜式PICC导管头端的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心电图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头端位置
下载PDF
“动态针尖定位”桡动脉穿刺在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谭延哲 杜敏 +1 位作者 徐颖 涂真真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年第9期46-49,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动态针尖定位"行小儿桡动脉穿刺置管在麻醉规范化培训教学中的效果。方法选取麻醉专业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20人,随机分为超声组(A组)和传统教学组(B组),每组10人。A组采用超声引导桡动脉穿刺置管,B组采用传...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动态针尖定位"行小儿桡动脉穿刺置管在麻醉规范化培训教学中的效果。方法选取麻醉专业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20人,随机分为超声组(A组)和传统教学组(B组),每组10人。A组采用超声引导桡动脉穿刺置管,B组采用传统的盲穿法。结果 A组第一次穿刺成功率30.0%,B组第一次穿刺成功率12.0%(P=0.027);A组总成功率44.0%,B组总成功率24.0%(P=0.035)。A组100.0%的规培医生对学习超声引导穿刺有极高的学习兴趣,并认为超声技术是麻醉医生必不可少的技能。结论超声引导"动态针尖定位"行小儿桡动脉穿刺置管教学有利于提高初学者成功率,增强操作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动态针尖定位 传统桡动脉穿刺置管术 婴幼儿 规范化培训 住院医师 麻醉学专业
下载PDF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定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0
作者 苏效添 肖舒文 +2 位作者 周玲林 李华明 张晓霞 《海南医学》 CAS 2019年第12期1592-1595,共4页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位于正确位置,是确保导管功能和防治导管尖端相关性并发症的关键。从PICC应用于临床初始,医务人员就一直在通过科学研究、教育培训、设备改良以及技术革新等,致力于达到"正确放置中心静脉导管至...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位于正确位置,是确保导管功能和防治导管尖端相关性并发症的关键。从PICC应用于临床初始,医务人员就一直在通过科学研究、教育培训、设备改良以及技术革新等,致力于达到"正确放置中心静脉导管至合适位置"这一目标。本文对PICC尖端定位技术进行综述,重点探讨传统的X光胸片定位法、心电图引导下置管技术以及最近几年应用于临床的电导丝导航与定位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影像引导置管 导管尖端 X光摄片 心电图 电导丝导航与定位系统
下载PDF
改良腔内心电图定位法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余燕平 杨仙姬 +1 位作者 李龙凤 黎燕清 《全科护理》 2021年第21期2936-2938,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腔内心电图定位法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在医院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新生儿PICC置管患儿13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置管时间段分为对照组75例和观察组55例。... 目的:探讨改良腔内心电图定位法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在医院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新生儿PICC置管患儿13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置管时间段分为对照组75例和观察组5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PICC置管法,置管后行胸部X线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观察组采取改良腔内心电图定位法,以导丝为介质获取腔内心电图P波改变,以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置管后再行胸部X线检查确认导管尖端位置。比较两组患儿PICC导管尖端上腔静脉到位率、最佳位置(第5胸椎~第7胸椎)到位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静脉炎、血栓形成、穿刺部位血肿、导管堵塞、心律失常、血流感染)。结果:观察组患儿PICC导管尖端上腔静脉到位率、最佳位置到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腔内心电图定位法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应用,对于提高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最佳位置到位率及降低静脉炎发生率有明显效果,可减少二次置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PICC 改良PICC置管术 尖端定位
下载PDF
Sherlock 3CG尖端定位系统一体机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汪洋 李梦奇 +2 位作者 张静静 孙英明 宋慧 《护士进修杂志》 2022年第22期2098-2101,共4页
目的探讨国内Sherlock 3CG尖端定位系统(TCS)一体机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选取天津市某三甲医院拟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3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腔内心电图定位... 目的探讨国内Sherlock 3CG尖端定位系统(TCS)一体机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选取天津市某三甲医院拟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3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腔内心电图定位法进行置管,观察组采取Sherlock 3CG TCS一体机进行置管;比较2组患者导管一次性尖端到位率、置管耗时和护士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PICC置管一次性尖端到位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置管时间短于对照组(P<0.001),该操作的实用性、便捷性、总体评价及护士满意度总分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Sherlock 3CG TCS一体机可提高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一次性尖端到位率,缩短置管时间,提高护士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也为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推动我国静脉治疗学科的发展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erlock 3CG尖端定位系统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尖端定位 肿瘤护理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动态针尖定位法在初学者桡动脉穿刺置管中的效果评定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慧娜 郝玉民 +2 位作者 杨立峰 王莹 刘静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第15期44-49,共6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动态针尖定位法(DNTP)和传统盲探触摸法(BP)在初学者桡动脉穿刺置管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在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实习的64名初学者纳入研究,根据交叉设计方法分别使用DNTP法和BP法对128例患...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动态针尖定位法(DNTP)和传统盲探触摸法(BP)在初学者桡动脉穿刺置管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在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实习的64名初学者纳入研究,根据交叉设计方法分别使用DNTP法和BP法对128例患者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操作。所有初学者均提前接受理论教学和模型操作练习。主要结果是10 min成功率,次要结果是首次成功率、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操作次数、套管针使用数量和相关血管并发症等。结果DNTP法和BP法中10 min成功率分别为65.6%(42/64)和35.9%(2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时间中位数分别为258 s和600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成功率分别为89.3%(42/47)和45.1%(2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穿刺成功率和首次成功率,分别是73.4%(47/64)和79.7%(51/64),26.6%(17/64)和20.3%(13/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BP法相比,DNTP法明显提高了初学者桡动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学者 桡动脉穿刺置管 动态针尖定位法 传统盲探触摸法
下载PDF
生理盐水导引腔内心电图技术在新生儿脐静脉置管定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汪丽平 鲁琦 +1 位作者 张海玲 倪雨琴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生理盐水导引腔内心电图技术辅助脐静脉置管术导管尖端定位在新生儿脐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时间顺序,将84例脐静脉置管新生儿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置管后,行床旁胸腹部X线摄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干预组... 目的探讨生理盐水导引腔内心电图技术辅助脐静脉置管术导管尖端定位在新生儿脐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时间顺序,将84例脐静脉置管新生儿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置管后,行床旁胸腹部X线摄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干预组采用生理盐水导引腔内心电图技术辅助脐静脉置管术导管尖端定位,结合胸腹部X线摄片双重定位导管尖端位置。结果两组导管尖端位置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导管尖端位置精准率高于对照组,而尖端位置过深率低于对照组。结论采用生理盐水导引腔内心电图技术辅助脐静脉置管术导管尖端定位的精准率高,能够在置管过程中精准调节导管置入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脐静脉置管术 腔内心电图引导技术 导管尖端定位 P波 生理盐水
下载PDF
腔内心电图不同图谱对PICC定位的意义 被引量:6
15
作者 朱玉欣 刘富德 +1 位作者 张欣 李江花 《河北医药》 CAS 2020年第20期3098-3101,共4页
目的探讨心电引导定位技术在PICC置管过程中应用,腔内心电图不同图谱对PICC尖端定位的临床意义。方法在超声引导下置管过程中采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以体表测量导管长度为置入长度,记录直管前体表心电图和置管中腔内心电图P波、QRS波... 目的探讨心电引导定位技术在PICC置管过程中应用,腔内心电图不同图谱对PICC尖端定位的临床意义。方法在超声引导下置管过程中采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以体表测量导管长度为置入长度,记录直管前体表心电图和置管中腔内心电图P波、QRS波群波幅变化的各种图谱情况。对置管后行X线胸片检查的961例患者导管尖端胸片成像,并将腔内心电图图谱与X线胸片结果一致性进行自身对照研究。结果961例患者出现特征性P波804例占83.66%(804/961),其中图谱为50%≤P/R≤80%331例导管到位率为99.09%(329/331);图谱为80%<P/R≤100%425例导管到位率为99.29%(422/425);图谱为P/R>100%48例的导管到位率为100%(48/48)。非特异性P波118例占12.28%(118/961)与胸片自身对比导管到位率为79.66%,其中图谱为P/R<50%72例导管到位率为100%(72/72);图谱P波无变化46例导管到位率为47.83%(22/46);特殊病例34例占3.54%(34/961)与胸片自身对比导管到位率为55.88%;干扰波5例占0.25%(5/961),与胸片自身对比导管到位率为80%。结论腔内心电图特征性图谱在指导PICC尖端定位的精确性比非特征性P波高,对定位PICC尖端最佳位置临床意义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置管 腔内心电图 不同图谱 尖端定位 X线胸片
下载PDF
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行床旁临时起搏62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云乡 赖长春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2年第4期355-356,370,共3页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行床旁心脏临时起搏的方法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行床旁临时起搏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行床旁临时起搏的方法。结果62例均床旁成功完成带囊临时起搏电极...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行床旁心脏临时起搏的方法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行床旁临时起搏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行床旁临时起搏的方法。结果62例均床旁成功完成带囊临时起搏电极右心室起搏,从穿刺到起搏的时间为10~20 min,中位时间15 min,除外1例出现起搏导线打结外,所有患者均无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局部血肿、气胸、栓塞、心脏穿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静脉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进行床旁右心室临时起搏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心脏起搏 人工 心动过缓 球囊漂浮电极导管
下载PDF
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预防肿瘤患儿PICC异位的临床意义
17
作者 张聪聪 朱玉欣 +2 位作者 赵伟娟 贾存秀 陈琳 《河北医药》 CAS 2022年第14期2150-2153,2157,共5页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预防婴幼儿肿瘤患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20年4月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需行PICC置管的患儿为研究对象。置管过程中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预防婴幼儿肿瘤患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20年4月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需行PICC置管的患儿为研究对象。置管过程中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以腔内心电图P波波幅增高≥0.5 mV为特征性P波,说明导管尖端到位;P波波幅<0.5 mV为非特征性P波和出现负向波为导管过深,说明导管异位;导管尖端位置位于5~6后肋水平为正常。将心电图定位结果与置管后胸片定位结果比较,计算心电图定位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62例中出现特征性P波56例(90.32%);56例胸片结果显示,导管尖端位置合适33例(位于T5~T6水平,58.93%),导管尖端过深(≥T7水平)22例(39.29%),导管位于非上腔静脉处1例(位于对侧锁骨下静脉1/56,1.79%);未出现特征性P波6例。胸片结果示,导管过深在T8水平1例,过浅在T4水平1例,在非上腔静脉处4例(对侧颈内静脉1例,对侧头臂静脉2例,对侧锁骨下静脉1例)。婴幼儿患儿腔内心电图与胸片一致性对比的敏感度98.21%(55/56),特异度83.33%(5/6)。P波波幅负向波表现,导管位置合适和过深共56例,其中出现负向波24例,导管位置合适的33例中出现负向波2例;导管过深23例中出现负向波22例。结论婴幼儿置管辅助腔内心电图定位与成人、新生儿一样可行和准确,其经济、便捷、避免辐射危害更有利于婴幼儿安全置管,可有效避免导管最终的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腔内心电图 胸片 导管尖端定位
下载PDF
超声引导动态针尖定位技术应用于小儿桡动脉置管术的效果评价
18
作者 李田田 文晓芳 于美洋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2年第6期846-849,共4页
目的探讨实施小儿桡动脉穿刺置管术时应用超声引导下动态针尖定位技术对患儿穿刺置管质量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109例拟行小儿桡动脉穿刺置管术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 目的探讨实施小儿桡动脉穿刺置管术时应用超声引导下动态针尖定位技术对患儿穿刺置管质量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109例拟行小儿桡动脉穿刺置管术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54例[男30例,女24例,年龄(2.51±0.48)岁]给予触摸定位法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术;观察组患者55例[男32例,女23例,年龄(2.53±0.44)岁]给予超声引导下动态针尖定位技术进行穿刺置管。对比两组患儿相关指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观察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85.45%(47/55)]、总成功率[96.36%(53/55)]高于对照组首次穿刺成功率[48.15%(26/54)]、总成功率[64.81%(35/54)](均P<0.05);观察组患者穿刺耗时(4.12±0.99)min、穿刺次数(1.02±0.31)次小于对照组穿刺耗时(8.23±1.26)min、穿刺次数(2.18±0.46)次(均P<0.05);观察组患者穿刺后桡动脉血肿、痉挛的总发生率[3.64%(2/55)]小于对照组[16.67%(9/54)](P<0.05)。结论触摸定位法与超声引导下动态针尖定位技术均可应用于小儿桡动脉穿刺置管术,但后者的穿刺成功率更高,置管操作质控指标更好,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动态针尖定位技术 桡动脉穿刺置管术 穿刺置管质量
下载PDF
体表标志定位法在颈内静脉入路完全置入式静脉输液港置入中的应用
19
作者 张开通 关山 +3 位作者 张冰 王宇 岳朝森 程苒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23年第2期97-102,F0004,共7页
目的探讨经颈内静脉入路完全置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置入手术中,应用体表标志定位法确定导管尖端正确位置(上腔静脉下1/3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220... 目的探讨经颈内静脉入路完全置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置入手术中,应用体表标志定位法确定导管尖端正确位置(上腔静脉下1/3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220例TIVAP置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8例采用经颈内静脉入路,根据术中确定中心静脉导管(CVC)长度的方法分为两组:采用体表标志定位法的136例为研究组;采用术中X线定位法的3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置入后即刻的CVC尖端定位优良率以及置入手术时间的差异等,并对右侧与左侧颈内静脉置管患者的身高、年龄、导管尖端距气管隆突距离因素与CVC留置长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的统计分布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TIVAP导管留置长度为因变量,身高为自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并通过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理想导管留置长度与患者身高的关系方程。结果CVC尖端位于第2肋间、第3胸肋关节、第3肋间时,分别有34.8%、83.3%、95.0%的机率位于正确位置。CVC尖端在第3胸肋关节或第3肋间的正确定位机率高于第2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VC尖端位于第3胸肋关节与位于第3肋间时的正确定位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9)。研究组较对照组(未调整导管位置前)可明显提高导管位置优良率(94.1%比4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99,P<0.001);显著缩短手术时间[(33.04±6.69)min比(42.50±5.54)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VC留置长度与身高呈线性相关,右侧颈内静脉入路导管留置长度(cm)=0.159×身高(cm)-1.284(r=0.597,r^(2)=0.356,P<0.001);左侧入路导管留置长度(cm)=0.097×身高(cm)+12.139(r=0.322,r^(2)=0.104,P=0.020)。结论经颈内静脉TIVAP置入手术中,采用体表标志定位法,导管尖端对应的体表标志为第3胸肋关节或第3肋间。体表标志定位法较术中X线定位法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且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在确定导管长度、导管尖端位置方面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输液港 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 解剖标志 导管尖端定位
原文传递
不同尖端位置早产儿脐静脉置管留置时程及其并发症的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子馨 王鸿雁 +4 位作者 郑旭 陈璐 杜娟 易彬 黑明燕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3-48,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尖端位置新生儿脐静脉置管(UVC)的留置时程及其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 研究对象为 2019年10月至2021年8月在中国44家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并接受UVC的3 020例早产儿。收集早产儿的人口学... 目的探讨不同尖端位置新生儿脐静脉置管(UVC)的留置时程及其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 研究对象为 2019年10月至2021年8月在中国44家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并接受UVC的3 020例早产儿。收集早产儿的人口学资料、临床一般基线数据、UVC留置时程及拔除原因、并发症类型及发生时间, 根据导管尖端位置分为低位组(置入深度3~5 cm)和高位组(处于靠近右心房入口、第8~9胸椎水平)。采用Mann-WhitneyU 检验比较组间UVC留置时程和并发症发生率(例次/导管日表示), 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比较组间特征, Cox回归分析并发症发生风险, 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置管时程的最佳截断值。结果 3 020例早产儿中男1 624例(53.8%), 出生胎龄29.9(28.4, 31.6)周, 出生体重(1 264±301)g, 高位组2 172例(71.9%)。高位组与低位组早产儿的性别、出生胎龄及出生体重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母亲不良孕产史、胎膜早破时间>18 h、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和母产前抗菌药物使用率和经UVC抗菌药物使用率比较, 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位组UVC的留置时程长于低位组[7(6, 10)比4(3, 7)d, U=23.42, P<0.001]。高位及低位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0.0及70.8例次/1 000导管日, 高位组主要并发症为堵管、导管尖端移位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9.3、3.5、3.0例次/1 000导管日), 低位组的主要并发症为堵管、中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和导管尖端移位(45.8、6.3、5.4例次/1 000导管日)。ROC曲线结果显示, 高位组及低位组UVC留置时程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6.5及4.5 d;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 高位及低位组均随着UVC留置时程的延长, 堵管、导管尖端移位、中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比例升高, 其中高位与低位组的堵管发生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18, P=0.024), 导管尖端移位和中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NICU住院早产儿的UVC并发症以堵管为主;低位UVC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不建议低位UVC的留置时程超过4.5 d。留置UVC过程中需严密监测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早产 脐静脉置管 位置 并发症 留置时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