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相悬浮法合成超高分子量AM/AA/AMPS及盐的共聚物 被引量:7
1
作者 杨凤艳 刘昆元 韩淑珍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2期5-9,共5页
以丙烯酰胺 (AM)、丙烯酸 (AA)和 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 (AMPS)为单体 ,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了超高分子量的AM/AA/AMPS及盐的共聚物。本实验固定丙烯酰胺的加入量 ,研究了中和度、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和丙烯酸用量 ,引... 以丙烯酰胺 (AM)、丙烯酸 (AA)和 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 (AMPS)为单体 ,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了超高分子量的AM/AA/AMPS及盐的共聚物。本实验固定丙烯酰胺的加入量 ,研究了中和度、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和丙烯酸用量 ,引发剂浓度、抗交联剂及其他助剂对合成共聚物分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本实验的中和度为 70 %比较适宜。在此中和度下 ,AMPS的适宜用量范围为AM的 7 5 %~ 16 2 5 % ;AA的适宜用量范围 4 4 %~5 5 % ;(NH4) 2 S2 O8的适宜用量范围为AM/AA/AMPS总量的 0 0 7%~ 0 12 % ;分子量随CO(NH2 ) 2 的增加而明显升高 ;甲基丙烯酸N ,N 二甲氨基乙酯 (DMAEMA)的适宜用量范围为 0 0 6 %~ 0 10 % ;使用抗交联剂可以解决产品交联造成的难溶问题 ,但加入量不宜过多 ,否则分子量会下降 ;分子量调节剂醋酸钠的用量在 1 2 4 %~ 1 5 4 %范围内可以使产品的分子量达最佳值。本实验可以得到分子量达 1 9× 10 7的AM/AA/AMPS及盐的共聚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悬浮法 合成 超高分子量 共聚物 聚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 丙烯酸钠 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
下载PDF
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酸钠 被引量:5
2
作者 赵春凤 刘昆元 韩淑珍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1期51-55,共5页
以丙烯酸钠和丙烯酰胺为单体 ,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了超高分子量的聚丙烯酸钠 (NaPA)。研究了引发剂浓度、抗交联剂及其他助剂对合成产物聚丙烯酸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NH4 ) 2 S2 O8的最佳用量是 0 15 %(质量分数 ) ;随着CO(NH... 以丙烯酸钠和丙烯酰胺为单体 ,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了超高分子量的聚丙烯酸钠 (NaPA)。研究了引发剂浓度、抗交联剂及其他助剂对合成产物聚丙烯酸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NH4 ) 2 S2 O8的最佳用量是 0 15 %(质量分数 ) ;随着CO(NH2 ) 2 用量的增加分子量提高明显 ;在聚合体系中加入甲基丙烯酸N ,N -二甲氨基乙酯(DMAEMA)可提高分子量但用量应控制在 9 4× 10 -4 %~ 15 6× 10 -4 %之间。同时用抗交联剂防止交联反应 ,结合使用醋酸钠和异丙醇这两种分子量调节剂不仅能提高分子量而且溶解性也得到改善。最终得到了分子量高达3 0× 10 7的产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酸钠 反相悬浮聚合 丙烯酸钠 超高分子量 水处理剂 合成 高分子絮凝剂
下载PDF
阳离子共聚物的反相悬浮聚合 被引量:2
3
作者 白永峰 尹家贵 顾强 《煤矿环境保护》 1999年第4期21-23,共3页
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方法合成颗粒状的阳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选用丙烯酰胺(Am)和氯化[N,N,N-三甲基乙醇丙烯酸酯]盐(AQ)两种单体,研究反应体系的特征及影响分子量的基本因素,诸如温度、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分散剂浓度、水相和油相的体... 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方法合成颗粒状的阳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选用丙烯酰胺(Am)和氯化[N,N,N-三甲基乙醇丙烯酸酯]盐(AQ)两种单体,研究反应体系的特征及影响分子量的基本因素,诸如温度、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分散剂浓度、水相和油相的体积比(Vw/Vo)对分子量的影响。为了选择出最佳原料比,本文对两种单体的原料比进行了研究。实验中还发现亚硫酸钠是一种优良的缩短反应诱导期、加速反应进程的试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型 反相悬浮聚合 丙烯酰胺 絮凝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