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榆林窟第32窟维摩诘经变探究
1
作者 祁峰 宁强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1-72,共12页
榆林窟第32窟开凿于曹氏归义军节度使曹延禄时期,该窟主室左壁绘制维摩诘经变。该经变独特之处是维摩与文殊间增加了“阿修罗护卫须弥山”和《佛国品》的组合图式。这一特征体现出对《佛国品》的强调,释迦的至尊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或... 榆林窟第32窟开凿于曹氏归义军节度使曹延禄时期,该窟主室左壁绘制维摩诘经变。该经变独特之处是维摩与文殊间增加了“阿修罗护卫须弥山”和《佛国品》的组合图式。这一特征体现出对《佛国品》的强调,释迦的至尊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或与《佛国品》净土信仰有关,意在引导教化信众修习净土之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窟第32 维摩诘经变 组合图式
下载PDF
榆林窟第2窟正壁文殊图像解析——西夏石窟考古与艺术研究之三 被引量:12
2
作者 赵晓星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6-25,共10页
榆林窟第2窟正壁中间绘文殊变,其上方为涅槃图,两侧为救八难图。关于这些图像的组合关系,一直没有合理的解释。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图像的细节进行了一一解读,认为这些图像应是以五台山文殊为中心,将《文殊师利般涅槃经》和《文... 榆林窟第2窟正壁中间绘文殊变,其上方为涅槃图,两侧为救八难图。关于这些图像的组合关系,一直没有合理的解释。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图像的细节进行了一一解读,认为这些图像应是以五台山文殊为中心,将《文殊师利般涅槃经》和《文殊真实名经》的相关内容组合到一起,反映出当时文殊信仰与社会现实密切结合的历史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窟第2 文殊 西夏
下载PDF
榆林窟第29窟赵麻玉服饰探究
3
作者 张秋池 刘卫 《服装设计师》 2020年第2期121-127,共7页
本文首先对榆林窟第29窟赵氏男供养人赵麻玉身份进行了判断,然后列表分析了学者对榆林窟第29窟赵氏男供养人赵麻玉所着服饰观点的异同之处,最后运用文献分析法、图像学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确定了赵麻玉所着武职公服的具体品类、样式、颜... 本文首先对榆林窟第29窟赵氏男供养人赵麻玉身份进行了判断,然后列表分析了学者对榆林窟第29窟赵氏男供养人赵麻玉所着服饰观点的异同之处,最后运用文献分析法、图像学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确定了赵麻玉所着武职公服的具体品类、样式、颜色和材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榆林窟第29窟 赵麻玉 服饰
下载PDF
榆林窟第35窟营建年代与功德主辨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陈菊霞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6-51,共6页
依据榆林窟第35窟后甬道南壁曹延禄、曹延瑞的供养人题记和后甬道北壁于阗公主和阴氏夫人的排列次序,可将第35窟的重修年代推定在端拱元年(988)至咸平五年(1002)之间。榆林窟第35窟由悬泉镇的武氏家族重修,但为了敬重和奉承当权者,武氏... 依据榆林窟第35窟后甬道南壁曹延禄、曹延瑞的供养人题记和后甬道北壁于阗公主和阴氏夫人的排列次序,可将第35窟的重修年代推定在端拱元年(988)至咸平五年(1002)之间。榆林窟第35窟由悬泉镇的武氏家族重修,但为了敬重和奉承当权者,武氏家族还将归义军节度使曹延禄与夫人、节度副使瓜州团练使曹延瑞与夫人以及悬泉镇长官宋清儿等人画在窟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窟第35窟 重修年代 功德主 武氏家
下载PDF
榆林窟“阿育王寺释门赐紫僧惠聪住持窟记”重录新识——基于光谱成像技术下的调查研究
5
作者 李国 柴勃隆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8,共8页
榆林窟第15、16两窟遗存的西夏国庆五年“阿育王寺释门赐紫僧惠聪”住持修窟汉文发愿文功德题记,是研究西夏在榆林窟重修洞窟的重要考古文献资料。前贤虽有抄录和校记,但遗漏讹误颇多。通过采用非介入或无损多光谱技术在文物保护与科技... 榆林窟第15、16两窟遗存的西夏国庆五年“阿育王寺释门赐紫僧惠聪”住持修窟汉文发愿文功德题记,是研究西夏在榆林窟重修洞窟的重要考古文献资料。前贤虽有抄录和校记,但遗漏讹误颇多。通过采用非介入或无损多光谱技术在文物保护与科技考古领域应用的调查方法核校后即可辩证;原文所记国庆五年无误,阿育王寺也应该在瓜州境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窟 汉文发愿文 西夏国庆五年 瓜州阿育王寺 惠聪住持窟记
下载PDF
以黑白图景载历史记忆——大型图录《观象敦煌》在美出版
6
作者 张韵涵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2-154,共3页
《观象敦煌:罗氏档案中的莫高窟与榆林窟》集结了罗寄梅1943—1944年在敦煌拍摄的大约三千张黑白照片,由普林斯顿大学唐氏东亚艺术研究中心首次全套整理出版,用定制的图文编辑和相关的研究成果,呈现出罗氏照片的综合面貌,是一套研究敦... 《观象敦煌:罗氏档案中的莫高窟与榆林窟》集结了罗寄梅1943—1944年在敦煌拍摄的大约三千张黑白照片,由普林斯顿大学唐氏东亚艺术研究中心首次全套整理出版,用定制的图文编辑和相关的研究成果,呈现出罗氏照片的综合面貌,是一套研究敦煌石窟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档案 莫高窟 榆林窟 历史摄影
下载PDF
榆林窟壁画艺术研究70年成果述要
7
作者 宋若谷 《吐鲁番学研究》 2019年第2期137-145,155,共10页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榆林窟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已经走过了70年的历程,各项工作逐步深化,均有显著突破,尤其70年来国内学者对榆林窟壁画艺术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不仅出版了大量学术论文,更有多部著作出版。在壁画艺术研究方面,对《唐僧...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榆林窟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已经走过了70年的历程,各项工作逐步深化,均有显著突破,尤其70年来国内学者对榆林窟壁画艺术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不仅出版了大量学术论文,更有多部著作出版。在壁画艺术研究方面,对《唐僧取经图》、经变画、音乐舞蹈类壁画、壁画临摹及艺术风格方面成果显著,展示了70年来我国在榆林窟艺术研究方面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窟 石窟艺术 学术成就
下载PDF
榆林悬空寺万佛洞明代壁画观音十八罗汉慈航普度考察
8
作者 齐庆媛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3-51,151,共10页
榆林悬空寺万佛洞明代壁画,系陕北石窟壁画的代表性作品。其中西柱内侧面观音十八罗汉慈航普度,将救济、传法、护法、净土等多种宗教意涵的图像,组合成主次分明、逻辑严谨的统一画面,反映了观音乘慈航入生死海、运般若之智普度此岸现世... 榆林悬空寺万佛洞明代壁画,系陕北石窟壁画的代表性作品。其中西柱内侧面观音十八罗汉慈航普度,将救济、传法、护法、净土等多种宗教意涵的图像,组合成主次分明、逻辑严谨的统一画面,反映了观音乘慈航入生死海、运般若之智普度此岸现世众生及至彼岸弥勒佛净土世界的思想。人物组合及造型体现出一定的创新性,布袋和尚与寒山、拾得组合尤其具有时代精神,手摇转经筒的罗汉为探究藏传佛教在内地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悬空寺万佛洞 明代壁画 观音十八罗汉慈航普度 彼岸
原文传递
敦煌石窟尊胜佛母曼荼罗图像解说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永增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9-45,159,共17页
敦煌石窟中的尊胜佛母图像出现在西夏时代,是根据宋代法天译《佛说一切如来乌瑟腻沙最胜总持经》绘制的。与之相似的经典有《成就法鬘》第191、211、212号,从表面上看两经中记述的尊胜佛母成就法大体一致,但在思想信仰上却有着本质的区... 敦煌石窟中的尊胜佛母图像出现在西夏时代,是根据宋代法天译《佛说一切如来乌瑟腻沙最胜总持经》绘制的。与之相似的经典有《成就法鬘》第191、211、212号,从表面上看两经中记述的尊胜佛母成就法大体一致,但在思想信仰上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无量寿(光)佛信仰的产物,而后者则是在追崇毗卢遮那。研究结果表明,敦煌石窟西夏洞窟中出现的尊胜佛母像,为印度后期密教中流行的新样式,它的传入当与宋代天息灾、法天等印度僧在中国的弘法传教相关。本文主要对敦煌石窟中尊胜佛母曼荼罗中的诸尊像进行图像学上的解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尊胜佛母 成就法鬘 榆林窟第 3 东千佛洞 法天
原文传递
瓜州东千佛洞的图像源流与历史价值——兼谈东千佛洞的初创年代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永增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1-81,161,共11页
本文根据新发现的东千佛洞老照片,通过和东崖、西崖之间的对比,认为东千佛洞的开创年代始自北魏时代。同时,作者基于长期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对东千佛洞的图像源流和历史价值进行了深入分析。作者认为,东千佛洞第7窟的八大菩萨曼荼罗根据... 本文根据新发现的东千佛洞老照片,通过和东崖、西崖之间的对比,认为东千佛洞的开创年代始自北魏时代。同时,作者基于长期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对东千佛洞的图像源流和历史价值进行了深入分析。作者认为,东千佛洞第7窟的八大菩萨曼荼罗根据不空译《八大菩萨曼荼罗经》绘制,属不空系密教影响下的产物;东千佛洞第2窟的《文殊五尊曼荼罗》、《尊胜佛母曼荼罗》、《多罗菩萨救济八难曼荼罗》等壁画都与今译传世梵文文献《成就法鬘》有着密切的关联,与之相反,第5窟的《名等诵文殊曼荼罗》、《不空羂索五尊曼荼罗》等壁画,则与尼泊尔流行的藏传密教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千佛洞 老照片 西夏 榆林窟
原文传递
敦煌石窟首例《大般若经变》——榆林窟第19窟前甬道南壁图像新解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菊霞 汪悦进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21,共16页
榆林窟第19窟前甬道南壁图像一直被看作是"六道轮回图"或"生死轮回图"。但笔者在核查该壁的榜书题记时发现,这铺壁画应是依据玄奘翻译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而绘制,表现的主要内容有三十七菩提分、有为空、五眼、... 榆林窟第19窟前甬道南壁图像一直被看作是"六道轮回图"或"生死轮回图"。但笔者在核查该壁的榜书题记时发现,这铺壁画应是依据玄奘翻译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而绘制,表现的主要内容有三十七菩提分、有为空、五眼、六神通、六波罗蜜多等。壁画中部的"三界轮回图"应是根据《大般若经》之《初分转生品》的内容而绘制,重点表现四惑、六道、十二缘和生死轮转等内容。榆林窟第19窟前甬道南壁的图像是敦煌石窟迄今发现的唯一一铺《大般若经变》,其珍贵价值不言而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窟 第19窟前甬道南壁 大般若经变
原文传递
榆林窟第43窟:敦煌石窟唯一的儒家窟
12
作者 邢耀龙 《石窟寺研究》 2022年第1期158-169,共12页
从宗教美术的角度而言,敦煌石窟是佛教艺术圣地,仅在清代出现了一些道教主题的洞窟,可见敦煌石窟的题材仅限于佛教和道教。但我们从榆林窟43窟仅存的塑像来看,其内容属于“三皇五帝”、三代君王及孔子,表现的是儒家的先祖信仰和圣贤信... 从宗教美术的角度而言,敦煌石窟是佛教艺术圣地,仅在清代出现了一些道教主题的洞窟,可见敦煌石窟的题材仅限于佛教和道教。但我们从榆林窟43窟仅存的塑像来看,其内容属于“三皇五帝”、三代君王及孔子,表现的是儒家的先祖信仰和圣贤信仰。这些塑像体现了儒家思想主导下的古史系统的构建过程,也是清代河西地区典型的一个先贤祭祀洞窟,这一点,在洞窟墙壁上的游人题记里也有明确的体现。所以,榆林窟43窟是敦煌石窟目前发现的唯一的一个儒家题材洞窟,对清代河西地区民间儒家信仰的研究和敦煌石窟内容的重新诠释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窟 儒家窟 先祖 圣贤信仰 石窟空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