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西魏第249窟龙凤驾车图像论敦煌艺术的模仿性 被引量:3
1
作者 胡同庆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3-29,共7页
本文通过对莫高窟西魏第249窟龙凤驾车图像的研究,认为不仅龙凤驾车图像之间存在着模仿性,同时敦煌艺术中也普遍存在着模仿性。本文分析了这种模仿性的理论依据和实用性,认为大量的模仿不仅有利于佛教的宣传和弘扬,还为敦煌艺术的保存... 本文通过对莫高窟西魏第249窟龙凤驾车图像的研究,认为不仅龙凤驾车图像之间存在着模仿性,同时敦煌艺术中也普遍存在着模仿性。本文分析了这种模仿性的理论依据和实用性,认为大量的模仿不仅有利于佛教的宣传和弘扬,还为敦煌艺术的保存提供了条件,而模仿过程中的差异性也为艺术创新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49 龙凤驾车 敦煌艺术 模仿性
下载PDF
比较视野中的莫高窟第249窟窟顶壁画造型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岳锋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47-49,共3页
本文以莫高窟第249窟窟顶西坡壁画为中心,在图像志描述的基础上对其造型方式进行了个案研究。笔者认为它与西方古典主义绘画相比分属不同的造型体系,与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相比又有着某些共同之处。
关键词 敦煌壁画 249 造型
下载PDF
莫高窟第249窟窟顶壁画图像学研究
3
作者 岳锋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97-101,共5页
围绕莫高窟第249窟窟顶壁画的主要图像,中外学者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不同的结论。目前,学术界对这些图像尚不能形成统一的定论,但是基于欧文.帕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研究三个阶段的基本理论,综合前人的... 围绕莫高窟第249窟窟顶壁画的主要图像,中外学者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不同的结论。目前,学术界对这些图像尚不能形成统一的定论,但是基于欧文.帕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研究三个阶段的基本理论,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宏观上把握这些图像的组合原则,可以初步形成一个图像学的解释:不同文化渊源图像的"混用"汇聚成一个整体,共同表达了一个隐藏在图像背后的意义,即一个融合了外来佛教思想和本土道教思想的古代敦煌人心中的宇宙幻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壁画 249 图像学 宇宙幻象
下载PDF
从“说法图”到“经变画”——敦煌早期壁画中一个关于图式转变的案例
4
作者 李方芳 李康敏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7-132,I0012,共7页
“说法图”在西魏第249窟中以“对称”式绘出,成为敦煌壁画题材“经变画”图式的雏形。这一早期类型的“经变画”是经北凉、北魏、西魏时期的“说法图”和“故事画”融合,以“左右对称”类型单幅“说法”式在第249窟最早呈现。本文从十... “说法图”在西魏第249窟中以“对称”式绘出,成为敦煌壁画题材“经变画”图式的雏形。这一早期类型的“经变画”是经北凉、北魏、西魏时期的“说法图”和“故事画”融合,以“左右对称”类型单幅“说法”式在第249窟最早呈现。本文从十六国北朝至隋的综合考察,得出敦煌“经变画”最早出现是在西魏而非隋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49 第420窟 “说法图” “经变画” 图式转变
下载PDF
西魏黄帝信仰及其形象——莫高窟西魏第249窟西披图像新解 被引量:2
5
作者 赵燕林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 2020年第1期394-406,484,共14页
莫高窟第249窟是西魏时期典型的覆斗顶殿堂式洞窟。1该窟窟顶由藻井和东、南、西、北四个披面构成,藻井延续了北凉以来斗四藻井的建筑形式,井心图案依然以传统"三圆三方"宇宙模型的形式呈现,以此传达出"天圆地方"... 莫高窟第249窟是西魏时期典型的覆斗顶殿堂式洞窟。1该窟窟顶由藻井和东、南、西、北四个披面构成,藻井延续了北凉以来斗四藻井的建筑形式,井心图案依然以传统"三圆三方"宇宙模型的形式呈现,以此传达出"天圆地方"的传统思想。2最为独特的是该窟四披壁画,内容和风格都异于开凿于此前的北凉、北魏洞窟。从内容及形式方面观察,该窟的中心为西壁和西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斗顶 天圆地方 西魏 宇宙模型 莫高窟 北魏 藻井 北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