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初始pH调控对MEC脱硫性能的影响及其微生物作用机制
1
作者 郭萌 郭美欣 +2 位作者 魏思佳 赵玉娇 贾璇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19-2225,共7页
采用微生物电解池(MEC)工艺,在阳极电活性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实现硫化物的脱除,是沼气脱硫新工艺和研究热点。针对长期运行的脱硫MEC工艺,由于非特异性阳离子竞争使阳极产生的质子向阴极转移受阻,造成MEC脱硫效率低、稳定运行难,本研究... 采用微生物电解池(MEC)工艺,在阳极电活性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实现硫化物的脱除,是沼气脱硫新工艺和研究热点。针对长期运行的脱硫MEC工艺,由于非特异性阳离子竞争使阳极产生的质子向阴极转移受阻,造成MEC脱硫效率低、稳定运行难,本研究采用不同初始pH调控脱硫MEC的质子平衡,通过脱硫性能、电化学性能和微生物动力学解析,阐明pH调控对MEC脱硫性能的影响和微生物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初始pH在7~9时均可形成稳定且具有高效脱硫功能的阳极生物膜,最大电流密度相近,脱硫效率均达95%以上,COD去除率80%以上。与初始pH为8、9相比,初始pH为7时,脱硫过程pH波动最小,MEC运行稳定,S^(2-)去除最高达100%;阳极生物膜的氧化还原峰最显著,质子与电子转移速率加快;优势微生物Thiomonas与Desulfovibrio丰度更高,主要参与硫化物的氧化脱除。可见,通过脱硫MEC阳极室初始pH的调控,可有效提高MEC脱硫工艺性能和运行稳定性,为沼气微生物电化学脱硫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电解池 脱硫 初始pH 传质 生物膜
下载PDF
独一味乙醇提取物诱导人黏液表皮样癌MEC-1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马成华 周海静 +6 位作者 施文 王志强 杨兰 陈萍 郑雪莉 马瑞 马丽娟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7年第3期253-259,共7页
目的:探索独一味乙醇提取物(ethanol extract of lamiophlomis rotate,EELR)促进人黏液表皮样癌MEC-1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磺酰罗丹明B(sulforhodamine B,SRB)比色法测定细胞活力、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率、Hoechs... 目的:探索独一味乙醇提取物(ethanol extract of lamiophlomis rotate,EELR)促进人黏液表皮样癌MEC-1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磺酰罗丹明B(sulforhodamine B,SRB)比色法测定细胞活力、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率、Hoechst33258/PI荧光染色以及流式细胞术检测EELR对MEC-1细胞凋亡率的影响,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EELR在一定浓度范围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抑制MEC-1细胞增殖,且不同剂量EELR作用于MEC-1细胞48 h后细胞凋亡率有明显差异,Western blot检测表明随EELR作用浓度增加,MEC-1细胞Bcl-2蛋白表达下调,Bax、Casepase-3蛋白表达量升高。结论:EELR可能通过调节人黏液表皮样癌MEC-1细胞的Bcl-2、Bax、Casepase-3蛋白表达水平进而诱导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一味 人黏液表皮样癌mec-1细胞株 细胞凋亡
下载PDF
三氧化二砷对MEC-1细胞抑制作用的初步观察
3
作者 张斌 朴松林 +3 位作者 曲志博 关呈超 孙瑶 李吉辰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43-145,156,共4页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对人粘液表皮样癌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不同浓度的三氧化二砷作用于人粘液表皮样癌细胞后,观察人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的存活、形态学改变,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观察其对人粘液表皮样...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对人粘液表皮样癌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不同浓度的三氧化二砷作用于人粘液表皮样癌细胞后,观察人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的存活、形态学改变,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观察其对人粘液表皮样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并通过TUNEL检测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三氧化二砷能显著地抑制人粘液表皮样细胞系MEC-1的生长,并且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发生作用后,细胞生长有明显的凋亡特征性改变:细胞膜完整、染色质固缩、核碎裂、凋亡小体形成。结论:三氧化二砷可明显抑制人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的生长,其机制主要是诱导人粘液表皮样癌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粘液表皮样癌细胞 细胞凋亡 三氧化二砷
下载PDF
MDC和MEC及其耦合系统在水处理应用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李广 周铁 +1 位作者 余运湧 李星雨 《煤炭与化工》 CAS 2023年第1期152-155,共4页
为了处理废水,介绍了微生物脱盐燃料电池和微生物电解电池的起源、原理并结合国内外研究对其各自在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提出了一种无需外加电源辅助的新工艺—MDC-MEC耦合系统,结合以上二者的原理为此耦合系统运行提供一定理论基础,此... 为了处理废水,介绍了微生物脱盐燃料电池和微生物电解电池的起源、原理并结合国内外研究对其各自在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提出了一种无需外加电源辅助的新工艺—MDC-MEC耦合系统,结合以上二者的原理为此耦合系统运行提供一定理论基础,此系统能够结合微生物脱盐电池特性,利用MDC进行产电、脱氨及氨回收,并将MDC作为微生物电解电池的外加电源辅助制氢,也对其在国内外在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最后对MDC-MEC耦合系统的性能优化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脱盐燃料电池 微生物电解电池 MDC-mec耦合系统 废水处理 制氢 性能优化
下载PDF
流场对MEC生物阴极CO_(2)还原性能与产物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徐沛 贾璇 +3 位作者 王勇 亓雪娇 赵玉娇 李鸣晓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816-3823,共8页
针对微生物电解池(microbial electrolysiscell,MEC)CO_(2)还原过程阴极CO_(2)还原速率低的问题,本文通过改变阴极室的流场环境,探究流场对生物阴极启动、运行、产物及功能微生物的影响,阐明MEC生物阴极CO_(2)还原性能、产物转化、微生... 针对微生物电解池(microbial electrolysiscell,MEC)CO_(2)还原过程阴极CO_(2)还原速率低的问题,本文通过改变阴极室的流场环境,探究流场对生物阴极启动、运行、产物及功能微生物的影响,阐明MEC生物阴极CO_(2)还原性能、产物转化、微生物群落对流场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流场不仅增强了生物阴极还原CO_(2)能力(电子消耗量提高了10%,其中CO_(2)产乙酸途径消耗电子量提高了30%),还使生物阴极的CO_(2)还原途径由启动阶段的CO_(2)还原产甲烷转变为运行阶段产乙酸。高通量分析表明,流场改变了生物阴极和阴极液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使阴极生物膜的嗜氢型产甲烷菌(Methanobacterium)向嗜乙酸型产甲烷菌(Methanosaeta)主导的群落演变。产乙酸菌群落(Petrimonas、Candidatus_Caldatribacterium)丰度较对照组提高了3.8%,在CO_(2)产乙酸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可为MEC还原CO_(2)产乙酸的定向调控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电解池 生物阴极 CO_(2)还原 流场 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温度对MEC阳极膜形成及胞外聚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孙和临 邵琼丽 +3 位作者 李建昌 郑金柱 许坤德 龙宪钢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809-3815,共7页
温度是影响微生物活性和优势菌种以及反应器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实验采用单池微生物电解池(MECs),以厌氧活性污泥为接种物,葡萄糖为碳源,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运行微生物电解池阳极生物膜。实验结果表明:在25℃、30℃、35℃和45℃的培... 温度是影响微生物活性和优势菌种以及反应器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实验采用单池微生物电解池(MECs),以厌氧活性污泥为接种物,葡萄糖为碳源,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运行微生物电解池阳极生物膜。实验结果表明:在25℃、30℃、35℃和45℃的培养温度下最大电流密度分别达到2.04A/m^2、7.75A/m^2、12.27A/m^2和2.5A/m^2。阳极生物膜电化学活性和氢气产率变化趋势与MECs电流密度相类似,均表现出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升高温度有利于阳极膜电化学活性与阳极膜氢气产率。进一步分析阳极膜生物量与胞外聚合物(EPS)成分结果表明:一定温度范围内升高温度有利于阳极膜生物量的提高,大量的阳极附着细菌可以产生更高的电流密度与EPS含量,阳极膜EPS中蛋白质成分明显高于多糖,并且蛋白质含量随产电密度增高而增大。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证实了生物膜EPS中存在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电解池 阳极生物膜 温度 制氢 胞外聚合物
下载PDF
接种量对MEC阳极膜形成及胞外聚合物的影响
7
作者 郑金柱 李建昌 +4 位作者 许坤德 龙宪钢 孙和临 杨思霞 李洪斌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85-992,共8页
本文采用单池微生物电解池(MEC)反应器,以活性污泥为接种物,葡萄糖为底物,研究了不同接种量对MEC阳极膜形成及胞外聚合物的影响。实验研究显示:10%、20%、30%和40%接种量下最大电流密度为0.315A·m^-2、5.94A·m^-2、12.28A... 本文采用单池微生物电解池(MEC)反应器,以活性污泥为接种物,葡萄糖为底物,研究了不同接种量对MEC阳极膜形成及胞外聚合物的影响。实验研究显示:10%、20%、30%和40%接种量下最大电流密度为0.315A·m^-2、5.94A·m^-2、12.28A·m^-2和0.64A·m^-2。表明,一定范围内增加接种量能提高阳极膜产电能力,接种量过多(达到40%)阳极膜产电能力反而下降。阳极生物膜电化学活性和氢气产率与MEC电流密度变化趋同,一定范围内增加接种量有利于提高阳极生物膜电化学活性和阳极膜氢气产率。进一步分析阳极膜生物量与胞外聚合物(EPS)成分结果表明:增加接种量有利于阳极膜生物量提高,大量的阳极附着细菌可以产生更高的电流密度和EPS含量,阳极膜EPS中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多糖,且随着蛋白质含量增加,产电密度也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电解池(mec) 接种量 阳极生物膜 制氢 胞外聚合物(EPS)
下载PDF
艰难梭菌A毒素诱导人黏液表皮样癌MEC-1细胞DNA双链损伤研究
8
作者 尤培蒙 王丽丽 +3 位作者 杨宇琴 王晨曦 赵晋 郭忠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6期462-469,共8页
研究了艰难梭菌A毒素(Clostridium difficile toxin A,TcdA)诱导人黏液表皮样癌细胞(MEC-1)DNA双链损伤的机制。采用MTT法、中性彗星电泳法与免疫荧光法三联实验,分别检测TcdA对MEC-1细胞增殖抑制的影响、TcdA对MEC-1细胞造成DNA双链损... 研究了艰难梭菌A毒素(Clostridium difficile toxin A,TcdA)诱导人黏液表皮样癌细胞(MEC-1)DNA双链损伤的机制。采用MTT法、中性彗星电泳法与免疫荧光法三联实验,分别检测TcdA对MEC-1细胞增殖抑制的影响、TcdA对MEC-1细胞造成DNA双链损伤程度以及TcdA引起MEC-1细胞DNA双链断裂相关蛋白γH_(2)AX、pATM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TcdA(50~800μmol·L^(-1))抑制了MEC-1细胞的生长且存在时间和浓度依赖特点;TcdA作用MEC-1细胞24 h、100~400μmol·L^(-1)浓度曲线组和TcdA浓度为800μmol·L^(-1)、作用MEC-1细胞3~24 h时间曲线组,MEC-1彗星细胞的尾长、尾部DNA、尾矩和Olive尾矩呈增加趋势,头部DNA百分比减少,800μmol·L^(-1) TcdA作用MEC-1细胞24 h,上述参数均有统计学意义;100~800μmol·L^(-1) TcdA作用MEC-1细胞24 h浓度曲线组和TcdA浓度为800μmol·L^(-1)、作用MEC-1细胞3~48 h时间曲线组、γH_(2)AX、pATM阳性细胞率基本呈增加趋势。艰难梭菌A毒素杀伤肿瘤细胞的机制是诱导肿瘤细胞的DNA双链断裂损伤,其可能与抑制MEC-1细胞增殖,影响细胞γH_(2)AX、pATM的表达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艰难梭菌A毒素 人黏液表皮样癌细胞(mec-1) DNA双链损伤 γH_(2)AX pATM
下载PDF
Enhanced straw fermentation process based on 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 coupled anaerobic digestion
9
作者 Xinyu Yan Bobo Wang +6 位作者 Hongxia Liang Jie Yang Jie Zhao Fabrice Ndayisenga Hongxun Zhang Zhisheng Yu Zhi Qian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4期239-245,共7页
The low quality and yield of methane severely hinder the industrial application of straw biogas fermentation, and no effective solution has been found so far. In this study, a novel method was developed when a microbi... The low quality and yield of methane severely hinder the industrial application of straw biogas fermentation, and no effective solution has been found so far. In this study, a novel method was developed when a 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MEC) was coupled with normal anaerobic fermentation to enhance methane yield and purity. The fermentation process achieved a methane purity of more than 85%, which is considerably higher than that of previously published reports. With microbial stimulation and an electric current, the degradation of fibers has been greatly enhanced. The MEC system substantially improved the yield and purity of biogas, bringing a new path to the synthesis of methane by carbon dioxide and hydrogen ions in solution under electron irradiation. Electrochemical index analysis showed extra methane synthesis, due to the external circuit electron transfer. The results of the gas chromatography and solid degradation rate showed that the carbon source of extra methane was CO_(2) produced during normal fermentation and additional volatile solid degradation.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C considerably enhanced the quality and yield of methane in the straw fermentation process, providing insights into normal anaerobic fermen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mec) METHANE STRAW FERMENTATION BIOENERGY
下载PDF
Study on Biological Pathway of Carbon Dioxide Methanation Based on 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
10
作者 Guanwen Ding Qifen Li +2 位作者 Liting Zhang Yuanbo Hou Xiaoxiao Yan 《Journal of Renewable Materials》 SCIE EI 2023年第1期197-207,共11页
Realization of CO_(2) resource utilization is the main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O_(2) reduction.The CO_(2) methan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MEC)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mbient temperatu... Realization of CO_(2) resource utilization is the main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O_(2) reduction.The CO_(2) methan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MEC)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green and low-carbon,which meets the need of low-carbon energy transition.However,the lack of the system such as the change of applied voltage and the reactor amplification will affect the methane production efficiency.In this research,the efficiency of methane production with different applied voltage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reactors was carried out.The results were concluded that the maximum methane production rate of the H-type two-chamber 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s(MECs)at an applied voltage of 0.8 V was obtained to be 1.15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0.5 V;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of inoculated sludge,the reactor was amplified 2.5 times and the cumulative amount of methane production was 1.04 times higher than the original.This research can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technical reference for the early industrial application of CO_(2) methan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ME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methanation 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mec) microbial electrolytic cell enlargement external voltage
下载PDF
雷帕霉素对γδT细胞体外增殖和细胞毒活性的影响
11
作者 曾雪娇 张瑞 +1 位作者 谢仁古丽·阿力木 曲建华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与Torin2对人γδT细胞体外培养增殖和细胞毒活性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选择10例健康志愿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68.0岁(标准差4.7岁)。选择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肿瘤细胞株MEC-1。从志愿者外周静脉血...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与Torin2对人γδT细胞体外培养增殖和细胞毒活性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选择10例健康志愿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68.0岁(标准差4.7岁)。选择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肿瘤细胞株MEC-1。从志愿者外周静脉血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处理获得γδT细胞。体外增殖培养的人γδT细胞在第10天观察细胞形态特征,流式细胞术检测人γδT细胞百分率。γδT细胞分别用100 nmol/L雷帕霉素(雷帕霉素组)和Troin2处理(Troin2组),同时用RPMI 1640培养液作为空白对照(对照组),分别培养24、48 h,计算活细胞数。采用不同效靶比(1∶1、3∶1、9∶1、18∶1、36∶1),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人γδT细胞对MEC-1细胞的杀伤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白细胞介素(IL)-17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丝苏氨酸激酶(AKT)、磷酸化AKT(p-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磷酸化mTOR(p-mTOR)、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1(4EBP-1)的表达。结果扩增前人γδT细胞百分含量为4.70%±1.17%,经10 d扩增且纯化后γδT细胞百分含量为94.20%±2.18%。雷帕霉素组24 h扩增倍数为1.45±0.20,48 h扩增倍数为2.71±0.06,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orin2组24 h扩增倍数为1.14±0.05,48 h扩增倍数为2.09±0.06,均显著低于雷帕霉素组及对照组(P<0.05)。雷帕霉素组γδT细胞的杀伤活性分别为0.05%±0.01%(1∶1)、10.84%±0.88%(3∶1)、23.02%±0.65%(9∶1)、50.74%±2.96%(18∶1)、77.75%±0.55%(36∶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orin2组γδT细胞的杀伤活性分别为0.06%±0.01%(1∶1)、4.06%±0.84%(3∶1)、10.72%±2.97%(9∶1)、18.20%±2.83%(18∶1)、36.18%±2.19%(36∶1),均低于雷帕霉素组及对照组(P<0.05)。雷帕霉素组IL-17表达为(32.7±1.7)%,Troin2组IL-17表达为(12.2±1.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73.1±2.7)%(均P<0.05)。且Troin2组抑制γδT分泌IL-17程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雷帕霉素组、Troin2组mTOR表达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_(雷帕霉素组)=14.23,P<0.05;t_(Troin2组)=11.67,P<0.05);雷帕霉素组、Troin2组p-mTOR表达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_(雷帕霉素组)=16.78,P<0.05;t_(Troin2组)=25.31,P<0.05);雷帕霉素组PI3K表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7,P<0.05);AKT表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1,P<0.05);pAKT表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33,P<0.05);4EBP-1表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37,P<0.05)。结论雷帕霉素能在不影响体外人γδT细胞增殖的基础上,增强人γδT细胞对MEC-1细胞的肿瘤杀伤活性并抑制其IL-17的水平,其机制可能与mTOR C1/C2位点之间的负反馈机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帕霉素 ΓΔT细胞 mec-1 MTOR 白细胞介素(IL)-17 细胞增殖 细胞活性 细胞毒活性
下载PDF
微生物电解池催化CO_(2)电转化为甲烷:影响因素、电子传递和展望
12
作者 王佳懿 陆雪琴 甄广印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3-404,共12页
化石燃料作为能源供应的主要来源,燃烧导致大量CO_(2)的释放和温室效应,CO_(2)的捕获和再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微生物电解池(MEC)作为一种新的CO_(2)再利用技术,可通过将电活性微生物与电化学刺激相结合,将CO_(2)通过生物电化学作... 化石燃料作为能源供应的主要来源,燃烧导致大量CO_(2)的释放和温室效应,CO_(2)的捕获和再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微生物电解池(MEC)作为一种新的CO_(2)再利用技术,可通过将电活性微生物与电化学刺激相结合,将CO_(2)通过生物电化学作用回收为低碳燃料(如CH_(4)),从而实现CO_(2)固定和能量回收.尽管近年来MEC领域有较多研究,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该技术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本文梳理了CO_(2)电化学产甲烷的工作原理、性能影响的关键因素、生物阴极电活性功能微生物及其胞外电子传递机制、电催化耦合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MEC辅助CO_(2)电甲烷化技术的未来研究需求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电解池(mec) CO_(2)电甲烷化 阴极材料 电活性功能菌 胞外电子传递机制
下载PDF
利用微生物电解池法增强冷水鱼循环水养殖系统水质处理能力
13
作者 李月 苗世玉 +4 位作者 白鹏 李茹 周睿思 童嘉琪 刘扬 《青海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10-18,共9页
为了解决传统曝气生物滤池对养殖废污水中氨氮和硝酸盐去除效率较低的问题,本文利用微生物电解池(MEC)法研究低温条件下不同碳源种类、电压强度对MEC系统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_(3)-N)、硝氮(NO_(3)^(-)-N)、总氮(TN)和总磷(TP)的脱... 为了解决传统曝气生物滤池对养殖废污水中氨氮和硝酸盐去除效率较低的问题,本文利用微生物电解池(MEC)法研究低温条件下不同碳源种类、电压强度对MEC系统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_(3)-N)、硝氮(NO_(3)^(-)-N)、总氮(TN)和总磷(TP)的脱除效率,了解最优碳源和电压强度条件下微生物电解池强化淡水冷水鱼养殖系统的水处理能力并探讨其去除机理。结果表明:乙酸钠为碳源时,COD、NH_(3)-N、NO_(3)^(-)-N和TP去除率分别达到82.10%、87.56%、98.64%和73.64%;电压强度为0.30 V时,COD、NH_(3)-N、NO_(3)^(-)-N和TP去除率分别达到81.01%、73.15%、76.74%和83.97%。宏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在最佳碳源和电压强度条件下,属水平下的链霉菌属、假单胞菌属和伯克霍尔德菌属为微生物群落中主要的优势菌属;氮代谢通路涉及到的关键功能基因amoCAB、nxrAB、nirBD、nrfA和nifDHK等表明,MEC系统主要通过同步硝化反硝化路径进行氮去除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水鱼养殖 微生物电解池 碳源 外加电压 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去蜂窝大规模MIMO辅助的移动边缘计算系统计算任务卸载与分配策略
14
作者 李世维 谭方青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21-1526,共6页
面向B5G和6G的新兴网络架构和技术服务需求,将去蜂窝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cell-free massive MIMO,CF-mMIMO)赋能于移动边缘计算(mobile edge computing,MEC),有助于处理分布式物联网中的计算密集型和延迟敏感型任务。针对CF-mMIMO辅助的... 面向B5G和6G的新兴网络架构和技术服务需求,将去蜂窝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cell-free massive MIMO,CF-mMIMO)赋能于移动边缘计算(mobile edge computing,MEC),有助于处理分布式物联网中的计算密集型和延迟敏感型任务。针对CF-mMIMO辅助的MEC系统,在能量限制下意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完成不同任务类型的计算任务的延迟。为完成以上目标,设计了一种基于本地设备(user equipment,UE)、多接入点(access point,AP)和中心处理器的云-边-端协作的任务卸载策略。具体地,首先根据每个UE和AP服务的不同数据类型,利用凸优化和图匹配方法交替迭代,进行卸载关联和任务比例的优化;然后在回传链路的限制下,提出一种改进的二进制鲸鱼优化算法,将未分配终端和关联接入点任务进一步卸载至处理高效的云端。所提算法相较于蚁群优化算法、混合灰狼优化算法等其他的元启发式效果更优,在离散的卸载优化问题上表现较好,可以为分布式网络提供良好的卸载优化策略并大幅度降低整体网络的平均时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蜂窝大规模MIMO 时延 移动边缘计算 图匹配 鲸鱼优化算法
下载PDF
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_A不同配比对肿瘤坏死因子α损伤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25
15
作者 张萌 张伯礼 +2 位作者 高秀梅 郭利平 杜嵘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3-65,共3页
目的 观察不同配比的丹酚酸 B(Sal B)、丹参酮 A(Tan A)对体外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损伤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 (CMEC)的影响。方法 采用 CMEC体外培养技术 ,建立 TNF-α损伤模型 ,以细胞活力 ,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 (L DH)... 目的 观察不同配比的丹酚酸 B(Sal B)、丹参酮 A(Tan A)对体外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损伤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 (CMEC)的影响。方法 采用 CMEC体外培养技术 ,建立 TNF-α损伤模型 ,以细胞活力 ,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 (L DH)释放、一氧化氮 (NO)合成、内皮素 (ET)分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及丙二醛 (MDA)含量的变化为评价指标 ,观察 Sal B和 Tan A不同配比 (10∶ 0 ,8∶ 2 ,5∶ 5 ,2∶ 8,0∶ 10 )对 TNF-α损伤 CMEC的保护作用。结果  Sal B和 Tan A(5∶ 5 )组明显提高细胞活力 ,Sal B和 Tan A(8∶ 2 )组显著降低L DH释放水平 ,Tan A促进 NO合成、降低 ET分泌以及抗氧化的作用最好。结论  Sal B和 Tan A的各配比组均能明显改善细胞的损伤 ,最佳配比根据检测指标的不同而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酚酸B 丹参酮ⅡA 肿瘤坏死因子Α 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
下载PDF
废水同步生物处理与微生物电解池产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利勇 叶晔捷 +2 位作者 陈英文 祝社民 沈树宝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31-35,共5页
微生物电解池(MEC)制氢技术可以将有机废水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最清洁的氢能,同时又能处理污水,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较详细介绍了MEC的原理和组成,综述了MEC制氢的关键材料和核心技术,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 生物制氢 微生物电解池 废水处理
下载PDF
微生物电解池处理PTA废水及同步产氢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源 王利勇 +3 位作者 蒋阳月 陈英文 祝社民 沈树宝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16-720,共5页
将微生物电解池应用于PTA废水的处理,系统研究PTA降解程度及同步产氢情况,并通过伏安曲线对电子传递机制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电解池可实现PTA废水的同步处理及产氢,当底物COD浓度为1000mg/L时,在外加电压0.900V的条件下,微生... 将微生物电解池应用于PTA废水的处理,系统研究PTA降解程度及同步产氢情况,并通过伏安曲线对电子传递机制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电解池可实现PTA废水的同步处理及产氢,当底物COD浓度为1000mg/L时,在外加电压0.900V的条件下,微生物电解池运行43h后,TA降解率和COD去除率分别为92.0%和80.3%,氢气产率为0.04m3/(m3·d),库仑效率为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电解池 PTA废水 生物反应器 生物制氢
下载PDF
电沉积Ni-W-P合金电极在微生物电解池产氢技术中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源 王利勇 +3 位作者 叶晔捷 陈英文 祝社民 沈树宝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58-263,共6页
通过电沉积方法制备了Ni-W-P合金,系统研究了硫酸镍浓度、钨酸钠浓度、次亚磷酸钠浓度、热处理温度等条件对Ni-W-P合金电极析氢活性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技术对样品的表面形貌和组成等物理性质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 通过电沉积方法制备了Ni-W-P合金,系统研究了硫酸镍浓度、钨酸钠浓度、次亚磷酸钠浓度、热处理温度等条件对Ni-W-P合金电极析氢活性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技术对样品的表面形貌和组成等物理性质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Ni-W-P合金电极是微生物电解池产氢技术的优良阴极材料,在外加电源0.9V条件下,其最大氢气产率为1.09m3/(m3.d),相应的电流密度和COD去除率分别为131A/m3与9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制氢 微生物电解池 废水处理 Ni—W—P合金
下载PDF
微生物电解池在氢气制备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薄涛 翟洪艳 季民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50-54,共5页
对生物电化学系统进行了简单介绍,并从电极、催化剂、外加电压和电解液体系4个方面对MEC产氢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展望了利用MEC产氢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 生物电化学 微生物燃料电池 微生物电解池 生物氢气
下载PDF
微生物电解池阴极催化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代红艳 宋秀丽 +1 位作者 梁镇海 赵煜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0-44,共5页
综述了近年来微生物电解池阴极催化剂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贵金属Pt、不锈钢、镍合金、纳米粒子修饰阴极、二硫化钼、生物阴极的析氢催化活性,其中不锈钢和镍合金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性能,且价格低廉,有望成为替代Pt的微生物电解池阴极... 综述了近年来微生物电解池阴极催化剂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贵金属Pt、不锈钢、镍合金、纳米粒子修饰阴极、二硫化钼、生物阴极的析氢催化活性,其中不锈钢和镍合金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性能,且价格低廉,有望成为替代Pt的微生物电解池阴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电解池 阴极催化剂 不锈钢 镍合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