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velopment of a miniature silicon wafer fuel cell using L-ascorbic acid as fuel 被引量:1
1
作者 Jian WU Zhi-yong XIAO +1 位作者 Yi-bin YING Philip C.H. CHA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7期955-960,共6页
In the current studies a miniature silicon wafer fuel cell(FC) using L-ascorbic acid as fuel was developed. The cell employs L-ascorbic acid and air as reactants and a thin polymer electrolyte as a separator. Inductiv... In the current studies a miniature silicon wafer fuel cell(FC) using L-ascorbic acid as fuel was developed. The cell employs L-ascorbic acid and air as reactants and a thin polymer electrolyte as a separator.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ICP) silicon etching was employed to fabricate high aspect-ratio columns on the silicon substrate to increase the surface area. A thin platinum layer deposited directly on the silicon surface by the sputtering was used as the catalyst layer for L-ascorbic acid electro-oxidation. Cyclic voltammetry shows that the oxidation of L-ascorbic acid on the sputtered platinum layer is irreversible and that the onset potentials for the oxidation of L-ascorbic acid are from 0.27 V to 0.35 V versus an Ag/AgCl reference electrode. It is found that at the room temperature,with 1 mol/L L-ascorbic acid/PBS(phosphate buffered solution) solution pumped to the anode at 1 ml/min flow rate and air spontaneously diffusing to the cathode as the oxidant,the maximum output power density of the cell was 1.95 mW/cm2 at a current density of 10 mA/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片燃料电池 L-抗坏血酸 发展 电解液
下载PDF
Detailed Micro Raman Spectroscopy Analysis of Doped Silicon Thin Film Layers and Its Feasibility for Heterojunction Silicon Wafer Solar Cells
2
作者 Z. P. Ling J. Ge +2 位作者 R. Stangl A. G. Aberle T. Mueller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2013年第5期1-14,共14页
Hydrogenated doped silicon thin films deposited using RF (13.56 MHz) PECVD were studied in detail using micro Raman spectroscopy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doping gas flow, film thickness, and substrate type on the ... Hydrogenated doped silicon thin films deposited using RF (13.56 MHz) PECVD were studied in detail using micro Raman spectroscopy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doping gas flow, film thickness, and substrate type on the film characteristics. In particular, by deconvoluting the micro Raman spectra into amorphous and crystalline component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such as bond angle disorder, bond length, film stress, and film crystallinity can be determined. By selecting the optimum doped silicon thin film deposition conditions, and combining our p-doped and n-doped silicon thin films in different heterojunction structures, we demonstrate both (i) an efficient field effect passivation and (ii) further improvement to c-Si/a-Si:H(i) interface defect density with observed improvement in implied open-circuit voltage VOC and minority carrier lifetimes across all injections levels of interest. In particular, the heterojunction structure (a-Si:H(p)/a-Si:H(i)/c-Si(n)/a-Si:H(i)/a-Si:H(p)) demonstrates a minority carrier lifetime of 2.4 ms at an injection level of 1015 cm-3, and a high implied open-circuit voltage of 725 mV. Simulation studies reveal a strong dependence of the interface defect density Dit on the heterojunction silicon wafer solar cell performance, affected by the deposition conditions of the overlying doped silicon thin film layers. Using our films, and a fitted Dit of 5 × 1010 cm-2·eV-1, we demonstrate that a solar cell efficiency of ~22.5% can be potentially achiev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MAN Spectroscopy HETEROJUNCTION silicon wafer Solar cells Doped silicon Simulation PASSIVATION
下载PDF
Culture of neural cells on silicon wafer with nano-topography
3
《Chinese 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English Edition)》 2001年第4期184-,共1页
关键词 Culture of neural cells on silicon wafer with nano-topography
下载PDF
管式PECVD工艺对“SE+PERC”晶体硅太阳电池镀膜均匀性的影响及改善研究
4
作者 张福庆 张若凡 +2 位作者 王贵梅 胡明强 张鹏程 《太阳能》 2024年第6期41-50,共10页
针对在“SE+PERC”晶体硅太阳电池制备过程中,采用管式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工艺沉积正面钝化介质膜后,硅片正面会出现角部发红色差,即镀膜均匀性异常的问题,通过实验,对硅片厚度、工器具状态、背面膜层结构、正面钝化介质... 针对在“SE+PERC”晶体硅太阳电池制备过程中,采用管式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工艺沉积正面钝化介质膜后,硅片正面会出现角部发红色差,即镀膜均匀性异常的问题,通过实验,对硅片厚度、工器具状态、背面膜层结构、正面钝化介质膜沉积工艺等影响因素对硅片正面角部发红色差的影响分别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研究结果表明:硅片正面角部发红色差的产生与硅片自身厚度、工器具状态、背面膜层结构、正面钝化介质膜沉积工艺均存在一定关系。通过采用最具优势的管式PECVD工艺条件,即优化自动化装片技术、控制石墨舟形变量、采用合适的背面膜层结构,以及正面钝化介质膜沉积工艺采用高射频功率叠加高腔体压力,可将正面角部发红色差硅片的占比降低至0%,从而可有效提升“SE+PERC”晶体硅太阳电池的成品率,提升生产线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式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 “SE+PERC”太阳电池 硅片 沉积工艺 薄膜应力 石墨舟 射频功率 色差
下载PDF
一种基于多目机器视觉技术的硅片搬运机构研究
5
作者 邓乐 樊坤 《太阳能》 2024年第1期83-88,共6页
在太阳电池生产过程中,传统的硅片搬运机构存在搬运效率低、容易产生硅片搭边不良、吸盘印不良的问题,且无法在线检测硅片搭边不良。研究了一种基于多目机器视觉技术的硅片搬运机构,在对传统硅片搬运机构的机械结构和动作流程分析的基础... 在太阳电池生产过程中,传统的硅片搬运机构存在搬运效率低、容易产生硅片搭边不良、吸盘印不良的问题,且无法在线检测硅片搭边不良。研究了一种基于多目机器视觉技术的硅片搬运机构,在对传统硅片搬运机构的机械结构和动作流程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基于多目机器视觉技术的硅片搬运机构的动作流程、机械结构及特性,并重点分析了其使用多目机器视觉技术实现硅片位置检测及硅片搭边不良在线检测的原理,提出了该机构与传统的硅片搬运机构相比所具有的优势,其创新性在于引入了多目机器视觉技术和独特的动作流程,从而解决了硅片搬运过程中会产生吸盘印、划伤、隐裂等缺陷的问题。研究结果为多目机器视觉技术在光伏自动化设备中的应用开拓了思路,该新型硅片搬运机构在物理气相沉积(PVD)自动化设备的实际应用中,生产效率与良率均达到了全球领先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目机器视觉技术 光伏行业 太阳电池 硅片搬运 硅片搭边不良 自动化设备 物理气相沉积
下载PDF
太阳能级硅片清洗液原料配比研究
6
作者 王成信 《太阳能》 2023年第6期31-35,共5页
太阳能级硅片在金刚线切割和打磨过程中会受到严重污染,需要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去除其表面的污染物,以满足硅片制绒前对洁净度和表面状态的要求。为了减少对硅片的过度腐蚀并保持清洗液的持久性,通过正交试验法进行实验,确定硅片清洗液... 太阳能级硅片在金刚线切割和打磨过程中会受到严重污染,需要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去除其表面的污染物,以满足硅片制绒前对洁净度和表面状态的要求。为了减少对硅片的过度腐蚀并保持清洗液的持久性,通过正交试验法进行实验,确定硅片清洗液中表面活性剂成分的最佳配比。结果显示:1)表面活性剂最佳配比为环氧丙烷(PO)嵌段的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FMEE):无磷乙二胺二邻苯基乙酸钠(EDDHA-Na):FMEE的磺酸盐(FMES):伯烷基磺酸钠(PAS):烷基糖苷(APG)=7:8:3:5:4;2)按照最佳配比配置的硅片清洗液无磷、环保,且清洗性能持续时间久,应用于实际的硅片清洗工艺后硅片的不良率小于0.5%,符合工厂实际生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片 太阳电池 清洗液 表面活性剂 环保 耐久性
下载PDF
太阳电池用硅片表面钝化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杜永超 陈伟平 +1 位作者 刘汉英 王景霄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641-643,共3页
硅太阳电池表面钝化是提高其光电转换效率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介绍了采用氧化表面钝化、发射结钝化、发射结氧化钝化的试验方法钝化太阳电池用硅片表面,通过对钝化后硅片少数载流子寿命的测试结果,发现发射结氧化钝化取得最佳的钝化... 硅太阳电池表面钝化是提高其光电转换效率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介绍了采用氧化表面钝化、发射结钝化、发射结氧化钝化的试验方法钝化太阳电池用硅片表面,通过对钝化后硅片少数载流子寿命的测试结果,发现发射结氧化钝化取得最佳的钝化效果,而硅片的湿氧氧化非但不能起钝化作用,而且降低硅片的有效寿命。在漂移场的作用下,通过饱和硅片表面的悬挂键,可以降低少数载流子在表面的复合,从而得到较好的表面钝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电池 硅片 表面钝化 有效寿命
下载PDF
制绒添加剂在单晶硅制绒的作用 被引量:7
8
作者 李宁 吴闯 +2 位作者 康士贤 谷书辉 任丙彦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865-1869,共5页
新型无醇添加剂碱溶液制绒可使硅表面形成1~3μm的金字塔结构;通过对制绒过程研究,硅表面损伤层在250~500s被腐蚀掉,同时金字塔结构铺满硅表面,从500 s延长至到1000s时,金字塔尺寸由1μm增至2μm以上,1250s后金字塔尺寸达到平衡。不... 新型无醇添加剂碱溶液制绒可使硅表面形成1~3μm的金字塔结构;通过对制绒过程研究,硅表面损伤层在250~500s被腐蚀掉,同时金字塔结构铺满硅表面,从500 s延长至到1000s时,金字塔尺寸由1μm增至2μm以上,1250s后金字塔尺寸达到平衡。不同添加剂配方可影响单晶硅表面的金字塔尺寸和均匀性,但对表面反射率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绒 硅太阳电池 硅片 制绒添加剂
下载PDF
绒面ZnO:Al(ZAO)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 被引量:8
9
作者 付恩刚 方玲 +1 位作者 庄大明 张弓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72-676,共5页
利用中频交流磁控溅射方法,采用氧化锌铝(98wt%ZnO+2wt%Al2O3)陶瓷靶材制备了绒面ZAO(ZnO∶Al)薄膜,考察了所制备的绒面ZAO薄膜与绒面SnO2∶F薄膜在绒度、粗糙度、表面形貌以及电学性质的差异,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薄膜表面形貌进行了分... 利用中频交流磁控溅射方法,采用氧化锌铝(98wt%ZnO+2wt%Al2O3)陶瓷靶材制备了绒面ZAO(ZnO∶Al)薄膜,考察了所制备的绒面ZAO薄膜与绒面SnO2∶F薄膜在绒度、粗糙度、表面形貌以及电学性质的差异,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薄膜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并计算出薄膜表面粗糙度,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电阻测试仪测量了薄膜的光学、电学特性。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绒面ZAO薄膜具有与绒面SnO2∶F薄膜相比拟的各种性能,在非晶硅太阳电池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控溅射 ZAO薄膜 SnO2:F薄膜 导电薄膜 绒面透明导电氧化物 陷光结构 掺铝氧化锌 非晶硅太阳电池
下载PDF
铝背场对单晶硅太阳电池输出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周继承 李斐 +1 位作者 陈勇民 赵保星 《半导体光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38-841,共4页
利用PC1D软件模拟了n+/p-p+结构的单晶硅太阳电池铝背场与硅片厚度对其输出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铝背场时太阳电池获得明显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以及光电转换效率的增益;硅片厚度越小,铝背场对其输出特性的影响越大;在有铝背场情况下... 利用PC1D软件模拟了n+/p-p+结构的单晶硅太阳电池铝背场与硅片厚度对其输出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铝背场时太阳电池获得明显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以及光电转换效率的增益;硅片厚度越小,铝背场对其输出特性的影响越大;在有铝背场情况下,硅片厚度为120μm时,可获得最大的光电转换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晶硅太阳电池 铝背场 硅片厚度 输出特性
下载PDF
基于半残次硅片的太阳电池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丽 王晓忠 +2 位作者 陈阿青 梅建滨 邹禧武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23-126,共4页
选取了在硅片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线痕片、厚片、薄片、崩片和TTV片共5种类型的半残次硅片,制备了太阳能电池,并在中山大学太阳能系统研究所进行了太阳电池片的实验研究,分析了这些残次片电池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填充因子、转换效率,研... 选取了在硅片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线痕片、厚片、薄片、崩片和TTV片共5种类型的半残次硅片,制备了太阳能电池,并在中山大学太阳能系统研究所进行了太阳电池片的实验研究,分析了这些残次片电池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填充因子、转换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半残次硅片所制备的太阳电池性能良好:这些电池片的平均转换效率都达到了15.80%以上,填充因子可达73.98%,短路电流在5.10~5.28A之间,开路电压在0.62V以上,对于降低太阳电池成本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残次片 太阳电池 转换效率 开路电压 短路电流 填充因子
下载PDF
高效超薄多晶硅片生产中的若干关键技术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波 王伟杨 +3 位作者 许磊 金浩 陈伟 肖贵云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42-48,共7页
高效超薄多晶硅片是生产优质多晶硅太阳电池的基础。结合晶科能源有限公司的生产实际,探讨了高效超薄多晶硅片生产中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对相关企业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太阳电池 多晶硅片 关键技术
下载PDF
离心铸造太阳电池硅片液态成形机制的研究
13
作者 张军 毛协民 傅恒志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82-286,共5页
为了将离心铸造技术成功地移植到低成本超薄多晶太阳电池硅片的成形工艺上,提出了ELCC技术的硅片液态成形方法,即将铸模型腔预热至硅熔点以上温度,过热的硅液被浇注到型腔后,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始终保持液态充型。这种成形机制易... 为了将离心铸造技术成功地移植到低成本超薄多晶太阳电池硅片的成形工艺上,提出了ELCC技术的硅片液态成形方法,即将铸模型腔预热至硅熔点以上温度,过热的硅液被浇注到型腔后,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始终保持液态充型。这种成形机制易于实现厚度小于1mm的硅片的完整成形,而且对模具转速、硅液过热度等要求较低。采用该方法,硅片的成形与结晶不会同时发生,可以在硅片液态成形后,采用定向凝固的方法获得粗大的定向柱晶组织,提高硅片的光伏性能。采用理论分析、计算机模拟与工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ELCC技术硅片液态成形机制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对硅片凝固过程组织控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电池 硅片 离心铸造 液态成形
下载PDF
纳秒级强激光对多晶硅片光吸收性能的影响
14
作者 许德富 尹少全 +3 位作者 邓迟 肖志刚 肖啸 李育德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79-982,共4页
采用兆瓦级TEA CO2激光器输出的纳秒级强红外激光脉冲照射太阳能多晶硅片,用红外光谱仪测试了硅片的吸收谱,发现经激光脉冲照射后的太阳能多晶硅片对光的吸收能力大为增强,并对实验结果做出了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 红外激光脉冲 太阳能多晶硅片 吸收性能 实验研究
下载PDF
碱腐蚀减薄硅片过程中少子寿命性质研究
15
作者 陆晓东 张鹏 +2 位作者 周涛 赵洋 王泽来 《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4期349-353,共5页
通过高频光电导法研究了超薄晶硅片少数载流子寿命的变化规律,分析了碱液腐蚀速率、表面缺陷态的变化对少子寿命的影响,得到:在现有的切片工艺条件下,腐蚀10分钟即可将表面损伤层完全去除,使超薄晶片显示出体内和表面寿命共同决定的较... 通过高频光电导法研究了超薄晶硅片少数载流子寿命的变化规律,分析了碱液腐蚀速率、表面缺陷态的变化对少子寿命的影响,得到:在现有的切片工艺条件下,腐蚀10分钟即可将表面损伤层完全去除,使超薄晶片显示出体内和表面寿命共同决定的较大少子寿命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电池 超薄晶硅片 少数载流子寿命
下载PDF
颗粒在震荡分离过程中的动力学研究
16
作者 张建文 王海东 +3 位作者 张胜广 刘洋 梁汉 陶斯尧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1-64,共4页
在对颗粒物理化学性质研究和受力分析基础上,研究了片状硅片和多面体玻璃混合颗粒在震荡分离过程中的动力学规律。开展颗粒震荡分离过程动力学研究对退役光伏组件回收中优化硅玻分离设备结构和工艺参数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退役光伏组件 硅片 光伏玻璃 晶硅电池 震荡分离 受力分析 动力学
下载PDF
光伏发电平价上网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袁小武 江瑜 周红卫 《东方电气评论》 2014年第3期56-60,共5页
分析了目前光伏产业现状,并对与火电发电成本相当的光伏发电价格进行了分析。当贷款70%的情况下,光伏电站的装机成本为7009元/kW时,可以实现0.5元/kWh的平价上网。分析了硅烷流化床、全单晶、薄片技术、高效电池技术的特点及优点。
关键词 发电成本 硅烷流化床 全单晶 薄片 高效电池
下载PDF
单晶硅片表面微纳复合结构制备及光特性研究
18
作者 刘勇武 杜俊霖 +1 位作者 吴卓鹏 孟凡英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4,共4页
采用金属辅助化学刻蚀方法(MACE),在常规碱溶液制备的金字塔表面制备表面形貌良好、反射率低的硅纳米线微结构。详细探究Ag辅助刻蚀的反应过程和反应机理,基于FDTD Solutions仿真软件模拟分析,微米金字塔-纳米线复合结构在减少宽波段和... 采用金属辅助化学刻蚀方法(MACE),在常规碱溶液制备的金字塔表面制备表面形貌良好、反射率低的硅纳米线微结构。详细探究Ag辅助刻蚀的反应过程和反应机理,基于FDTD Solutions仿真软件模拟分析,微米金字塔-纳米线复合结构在减少宽波段和广角度范围的反射率方面比金字塔结构更具有优异性,并在实验上进行相关验证分析,此外对纳米线的刻蚀速率和生长方向也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电池 单晶硅片 湿法刻蚀 纳米线 金属催化刻蚀 反射率
下载PDF
废弃多晶硅太阳电池回收高纯硅片工艺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雷 吴翠姑 +1 位作者 陈志军 刘莹 《半导体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26-630,共5页
论述分析了国内外晶体硅太阳电池回收技术现状,研究了太阳电池的结构及制备工艺,提出了废弃多晶硅太阳电池回收高纯硅片的工艺。依次去除铝背场/铝硅合金层/背银、氮化硅减反膜/正银、磷扩散层及金属杂质,得到高纯硅片。硅原料的回收率... 论述分析了国内外晶体硅太阳电池回收技术现状,研究了太阳电池的结构及制备工艺,提出了废弃多晶硅太阳电池回收高纯硅片的工艺。依次去除铝背场/铝硅合金层/背银、氮化硅减反膜/正银、磷扩散层及金属杂质,得到高纯硅片。硅原料的回收率高达76.4%,回收的高纯硅片经检验检测,其电阻率、间隙氧浓度、代位碳含量和少子寿命均符合GB/T 29055—2012中规定的性能参数。该回收工艺路线简单,回收率高,成本低,适于产业化推广。废弃太阳电池的回收再利用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硅原料短缺的问题,还可以减少废弃的太阳电池给环境造成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电池 晶体硅 回收 废弃电池 硅片
下载PDF
太阳电池用晶体硅片及其技术标准发展现状 被引量:3
20
作者 郑璐 何凤琴 +1 位作者 钱俊 邓薇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24-926,共3页
介绍了目前太阳电池用晶体硅片及其技术标准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单多晶硅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别介绍了单晶硅片向N型硅片、薄片化及大尺寸发展,以及多晶硅片向高效多晶方向迈进的趋势;梳理了单多晶硅片技术标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了... 介绍了目前太阳电池用晶体硅片及其技术标准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单多晶硅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别介绍了单晶硅片向N型硅片、薄片化及大尺寸发展,以及多晶硅片向高效多晶方向迈进的趋势;梳理了单多晶硅片技术标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了单多晶硅片技术标准中存在的技术要求落后、参数设定包容性差,适用性偏低等诸多问题,对了解太阳能用单多晶硅片业内情况及单多晶硅片相应标准的制定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电池 晶体硅片 技术标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