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西走廊中部地区三维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董治平 张元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70-276,共7页
利用天然地震记录资料,对河西走廊中部地区三维速度结构与震源参数进行了反演,获得了该区的三维速度图像.分层速度结果反映出研究区深部结构的一些重要信息.①浅部沉积层的速度为5.00~6.15 km/s,垂直速度梯度接近0.15 km/s;结晶基底埋... 利用天然地震记录资料,对河西走廊中部地区三维速度结构与震源参数进行了反演,获得了该区的三维速度图像.分层速度结果反映出研究区深部结构的一些重要信息.①浅部沉积层的速度为5.00~6.15 km/s,垂直速度梯度接近0.15 km/s;结晶基底埋深约7 km,速度为6.15 km/s.②上地壳深达18 km,速度约为6.33 km/s;民乐盆地速度略高于祁连山和龙首山,阿拉善地块存在明显的向河西走廊下插的现象.③中地壳底部深约30 km,速度为6.58 km/s;较显著的速度变化区正位于北祁连与河西走廊过渡带.④下地壳厚度显示祁连山偏厚,莫霍面埋深为54 km;河西走廊稍薄,莫霍面深约为52 km;阿拉善地块莫霍面深53.5~53.0 km,介于祁连山与河西走廊之间.在34~42 km深度存在明显的低速层,速度约为6.5 km/s.研究认为,龙首山断裂带可能是逆冲性质的上地壳断层,昌马-俄博断裂可能是一条近直立的中地壳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中部地区 三维速度结构 反演 低速层
下载PDF
1957—2006年河西走廊中部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刘洪兰 白虎志 +1 位作者 张俊国 许爱琴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3-188,共6页
利用河西走廊中部1957—2006年6个气象站的气候资料,对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以及由此引起的水资源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整体以0.40℃.(10a)-1的速率上升,气温偏高主要是在冬季,春、夏季变化幅度不大.降水量的变化以2.... 利用河西走廊中部1957—2006年6个气象站的气候资料,对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以及由此引起的水资源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整体以0.40℃.(10a)-1的速率上升,气温偏高主要是在冬季,春、夏季变化幅度不大.降水量的变化以2.81mm.(10a)-1的速度在递增,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前期降水量出现下降,1990年代后期又开始缓慢增加.气温升高、降水量的增加、蒸发量的减少,意味着该地区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变.水资源总量、河川径流量呈缓慢上升趋势,与降水量的变化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中部 气候变化 水资源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中部≥10℃界限温度演变特征及其对玉米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殷雪莲 何金梅 郭萍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36-243,共8页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河西走廊中部六县(区)1961-2009年逐日实测气温资料进行分析,分析≥10℃界限温度分布特征、年际和年代际演变规律及其异常变化特点,并分析≥10℃界限温度的演变对当地主导作物玉米的种植结构、生长性状及产量等...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河西走廊中部六县(区)1961-2009年逐日实测气温资料进行分析,分析≥10℃界限温度分布特征、年际和年代际演变规律及其异常变化特点,并分析≥10℃界限温度的演变对当地主导作物玉米的种植结构、生长性状及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 a河西走廊中部≥1O℃界限温度表现为初日提早、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延长、积温增加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前期各地≥1O℃积温偏少,持续日数较短,90年代以来,积温增加趋势明显,尤其2001-2009年增加幅度为近50 a最大,热量资源充足;70年代、80~90年代初均出现积温异常偏少、持续日数异常偏短的年份,2000-2009年,河西走廊中部≥10℃积温异常偏多的年份占近50 a来异常偏多年份的83%;生长季≥10℃热量资源显著增加,利于扩大河西走廊中部主导作物玉米的种植面积和区域,提高了玉米单产及总产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积温 空间分布 年代际变化 玉米生产 河西走廊中部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中部光能资源变化对玉米制种业的影响
4
作者 褚超 殷雪莲 +2 位作者 万巧锐 狄增文 雷俊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期220-223,共4页
基于河西走廊中部1981—2020年玉米生长季逐日日照时数以及同期玉米发育期、播种面积和产量资料,采用回归、Mann-Kendall检验和距平法分析玉米生长季光能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制种玉米生长发育和制种规模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981—2020... 基于河西走廊中部1981—2020年玉米生长季逐日日照时数以及同期玉米发育期、播种面积和产量资料,采用回归、Mann-Kendall检验和距平法分析玉米生长季光能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制种玉米生长发育和制种规模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981—2020年河西走廊中部春玉米生长季内光能资源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均在前20年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后20年呈下降趋势。20世纪80年代年太阳总辐射为负距平,90年代为正距平,21世纪以来波动较大,但多以负距平为主。生长季4—6月日照时数呈上升趋势,7—9月呈下降趋势。春玉米播种期略有提前,成熟期推后速率为1.49 d/10 a,全生育期延长。玉米全生育期生长日数与同期日照时数均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2.87 d/10 a和9.61 h/10 a,两者存在显著正相关。近40年河西走廊中部玉米制种面积和规模明显增加,种植面积递增率为0.23×10^(4) hm^(2)/a,近10年年平均播种面积为8.93×10^(4) hm^(2),现有规范化玉米制种企业近70家,杂交品种900多个。光能资源等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导致河西中部玉米生长发育的变化,从而对制种生产的管理措施和农事活动产生一定影响,在玉米制种过程中尤其要关注气候变化,做到趋利避害,促进河西玉米制种业健康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能资源 春玉米 生长发育 制种 河西走廊中部
下载PDF
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电采暖可行性分析
5
作者 张玉东 《能源与节能》 2021年第1期41-42,共2页
介绍了电采暖的特点及形式,结合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丰富的电力资源和不完善的供热实情,提出在该地区采用电锅炉供暖的集中供热方式或发热电缆、电热膜供暖的分散供热方式,并对电采暖在河西地区天祝藏族自治县供热工程的经济性进行分析,明... 介绍了电采暖的特点及形式,结合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丰富的电力资源和不完善的供热实情,提出在该地区采用电锅炉供暖的集中供热方式或发热电缆、电热膜供暖的分散供热方式,并对电采暖在河西地区天祝藏族自治县供热工程的经济性进行分析,明确电采暖系统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应用具有很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采暖 电锅炉 集中供热 甘肃河西走廊地区
下载PDF
丝绸之路上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基于历史上的凉州六谷部与中原王朝之间关系的分析
6
作者 拉勒达 杨世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藏文版)》 2021年第3期28-37,共10页
张义潮领导的归义军驱赶驻扎于凉州的吐蕃统治者后的近半个世纪之际,形成凉州六谷部组织势力。自公元10世纪初至11世纪初,凉州六谷部在中原王朝的认可和扶持下经营凉州,此后被西夏所灭。现存的古藏文文献中,关于凉州六谷部的记载几乎没... 张义潮领导的归义军驱赶驻扎于凉州的吐蕃统治者后的近半个世纪之际,形成凉州六谷部组织势力。自公元10世纪初至11世纪初,凉州六谷部在中原王朝的认可和扶持下经营凉州,此后被西夏所灭。现存的古藏文文献中,关于凉州六谷部的记载几乎没有,与此有关的藏文类学术成果也几乎是空白。文章依据《新唐书》、《旧唐书》《宋史》《资治通鉴》等可靠资料,借鉴其他语种的研究成果,阐述凉州六谷部与中原王朝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其与丝绸之路上其他政权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认为凉州六谷部的兴衰可作为丝绸之路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一个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凉州 六谷部 中原王朝
下载PDF
1960—2012年河西走廊中部沙尘暴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 被引量:26
7
作者 刘洪兰 张强 +2 位作者 张俊国 郭俊琴 王胜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02-1108,共7页
利用6个常规气象站1960—2012年的沙尘暴观测资料,分析了河西走廊中部近53年沙尘暴日数的年代际、年际、季节、各月变化和空间分布,并用Mann-Kendall检验法检验河西走廊中部沙尘暴序列是否存在突变现象;在分析沙尘暴变化规律的基础上,... 利用6个常规气象站1960—2012年的沙尘暴观测资料,分析了河西走廊中部近53年沙尘暴日数的年代际、年际、季节、各月变化和空间分布,并用Mann-Kendall检验法检验河西走廊中部沙尘暴序列是否存在突变现象;在分析沙尘暴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河西走廊中部沙尘暴日数的均生函数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该地区1960—2012年的沙尘暴日数以11.75d/10a的倾向率递减;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为沙尘暴多发期,进入80年代末沙尘暴日数开始明显下降;20世纪70年代最多,60年代次之,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逐渐递减,从1997年开始到2004年又处于逐渐上升的趋势,突出年份是2001年,此年共21d发生了沙尘暴天气;20世纪80年代河西走廊中部沙尘暴日数有一明显减少的突变,具体时间是1983年。与沙尘暴日数相关性最强的是年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其次是春季平均气温、冬季蒸发量和春季蒸发量,有5个站点的沙尘暴日数与春季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与冬季蒸发量和春季蒸发量呈显著正相关,有3个站点的沙尘暴日数与冬季平均气温和冬季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据预测,2013—2032年河西走廊中部沙尘暴日数将呈继续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时空分布 突变 预测模型 河西走廊中部
原文传递
环境考古视角下的丝绸之路早期城址:从河西走廊到中亚 被引量:1
8
作者 安成邦 郑力源 +7 位作者 刘露雨 卢超 张东菊 张永 尚玉平 朱永明 张彦臻 张文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02-310,共9页
根据年代和考古遗址的空间分布,对河西走廊东部民勤三角城、金昌三角城,新疆的奎玉克协海尔古城,以及中亚的Kyzyl tepa古城的年代、形状、筑造方式等做了对比,并分析了不同时期的古城址和同区域的考古文化遗址之间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 根据年代和考古遗址的空间分布,对河西走廊东部民勤三角城、金昌三角城,新疆的奎玉克协海尔古城,以及中亚的Kyzyl tepa古城的年代、形状、筑造方式等做了对比,并分析了不同时期的古城址和同区域的考古文化遗址之间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这3个地区的古城址大致形成于相近的时代,且都是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原始的地势而筑城。城墙的筑造方式表现出鲜明的区域差异,民勤三角城、金昌三角城、奎玉克协海尔古城都是垒筑而成,Kyzyl tepa是中亚特色的塔-墙相结合方式,城墙有内外双层。在古城址形成的早期,三地的文化遗址的分布主要受河流的影响。而到了跨绿洲的道路网形成、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交通和贸易成为影响文化遗址空间分布的最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新疆 中亚 古城址 环境考古 阿契美尼德时期 汉代
原文传递
历史上新疆、西藏两地区域互动与中原王朝的西部边疆经营 被引量:4
9
作者 张云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0,M0004,共11页
新疆与西藏相互毗邻,历史上曾发生过较为密切的联系。本文主要从宏观角度梳理两地相互交往的内容与形式,包括民族迁徙、经济交往、宗教文化交流、军事互动关系,并试图总结其中一些主要特点,特别是两地交流均与内地的交流存在内在联系,... 新疆与西藏相互毗邻,历史上曾发生过较为密切的联系。本文主要从宏观角度梳理两地相互交往的内容与形式,包括民族迁徙、经济交往、宗教文化交流、军事互动关系,并试图总结其中一些主要特点,特别是两地交流均与内地的交流存在内在联系,中原王朝对两地的经营,以及河西走廊在其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展现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西藏 中原王朝 边疆治理 河西走廊
原文传递
张掖盆地壳内电性结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优 安志国 董艳辉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77-1486,共10页
张掖盆地处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探究该区域的构造活动对于研究青藏高原向东北方向碰撞挤压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此次布设3条北东向宽频大地电磁剖面,基于实测数据,通过Bahr分解、相位张量分析和共轭阻抗变换的方法进行了偏离度分析和电性主... 张掖盆地处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探究该区域的构造活动对于研究青藏高原向东北方向碰撞挤压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此次布设3条北东向宽频大地电磁剖面,基于实测数据,通过Bahr分解、相位张量分析和共轭阻抗变换的方法进行了偏离度分析和电性主轴分析;通过NLCG二维反演,获得了沿剖面的电性结构模型.结合研究区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电性结构模型在横向上呈现出分块特点,榆木山和龙首山隆起区对应高阻,走廊过渡带整体表现为低阻;走廊过渡带中存在一壳内低阻层,表现为壳内滑脱;祁连地块中上地壳整体表现为高阻,下地壳电阻率相对较低,以推覆拓展样式延伸至河西走廊地区;阿拉善地块呈"低阻舌状体"俯冲于河西走廊下部,整体形态呈南浅北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中部地区 大地电磁 电性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