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Externality of Rural Labor Force Flow i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 and Benefit Compensa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Xin LI Haijing HU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3年第9期64-67,共4页
According to the theories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xternality of rural labor force flowing from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nd into eastern regions of China were... According to the theories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xternality of rural labor force flowing from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nd into eastern regions of China were analyzed,and then it was proposed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positive externality,rather than take"household regis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simp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 LABOR force FLOW EXTERNALITY central and wes
下载PDF
Eurasia Continental Bridge——An Important Link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a's Eastern,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2
作者 Zhao Ming Li Zhukun 《China's Foreign Trade》 1996年第10期42-42,共1页
The new Eurasia Continental Bridgeruns from East China to Central andWest China, crossing 11 provincesand regions, namely Jiangsu, Shandong,Hubei, Anhui, Shaanxi, Gansu, Shanxi,Sichuan, Qinghai, Xinjiang and Ningxia.T... The new Eurasia Continental Bridgeruns from East China to Central andWest China, crossing 11 provincesand regions, namely Jiangsu, Shandong,Hubei, Anhui, Shaanxi, Gansu, Shanxi,Sichuan, Qinghai, Xinjiang and Ningxia.The total area is 3.6 million sq km and thepopulation is about 300 million, accountingfor a third and a quarter of the whole countryrespectively. The area is very rich in naturalresources, so it is called an "Economic goldbelt" and "Gold corridor". Aerial remote-control survey indicates that along thecontinental bridge from Lianyungang to theAla Mountains within China’s bound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ea In An Important Link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a’s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Eurasia Continental Bridge
下载PDF
中西部地区混凝土拌合站规模与费用测定研究
3
作者 李登 杨柳 刘竹君 《铁路工程技术与经济》 2024年第3期21-26,共6页
混凝土拌合站是铁路项目重要的大型临时工程设施,混凝土拌合站费用的精准确定对保障铁路建设投资合理性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突破以往混凝土集中拌合站设计只采用统一指标计列工程费用的模式,综合考虑整体规模以及场地地形等因素引起混凝... 混凝土拌合站是铁路项目重要的大型临时工程设施,混凝土拌合站费用的精准确定对保障铁路建设投资合理性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突破以往混凝土集中拌合站设计只采用统一指标计列工程费用的模式,综合考虑整体规模以及场地地形等因素引起混凝土拌合站主要工程数量的变化,对中西部地区混凝土拌合站的设计补充制定相应原则,并对其主要工程数量及概算指标进行测定分析,以提高费用计列的精度及准确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将为今后中西部地区混凝土拌合站的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也为不同类型的混凝土拌合站费用的计列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部地区 混凝土拌合站 整体规模 场地地形 概算指标 铁路工程
下载PDF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政策效应评估
4
作者 马浚锋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96,共13页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等政策旨在解决制约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然而,目前多数相关研究仍然集中于政策文本的质性分析。研究采用双重差分法(DID)构建计量模型评估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其一...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等政策旨在解决制约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然而,目前多数相关研究仍然集中于政策文本的质性分析。研究采用双重差分法(DID)构建计量模型评估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其一,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的省属地方高校的科研课题立项数提高了13.40%,科研成果产出提高了14.80%,科研成果获奖提高了28%。其二,随着“中西部省域高水平大学建设”政策的相继实施,中西部省域高等教育的专利授权转让数提高了22.1%,并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参与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中西部省域高职称教师规模增量获得了5.50%的纯政策效应,充实了师资队伍的骨干力量,但青年教师却没有得到有效补充。展望未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重心应放在政策的可持续性和省域自足能力的培育上,并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部省域 区域高等教育 政策效应 政策评估 双重差分法
下载PDF
湛江建成粤西和北部湾区域海洋中心城市的路径选择
5
作者 朱坚真 周俊杰 《科技和产业》 2023年第10期44-48,共5页
通过系统梳理国内海洋中心城市相关研究成果,综合分析湛江建成粤西和北部湾区域海洋中心城市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湛江作为粤西和北部湾区域海洋中心城市的整体思路与区域协调政策建议。
关键词 湛江 粤西和北部湾区域 海洋中心城市
下载PDF
“中心—外围”视角下东北地区市域经济韧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赵远飞 关皓明 +2 位作者 王士君 杨志鹏 李卓伟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35-843,共9页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东北地区再陷发展困境,区域经济韧性面临严峻挑战。针对中国市辖县体制的地域型城市,通过比较“中心—外围”的经济韧性关系,更有助于认知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本文以东北地区市域中心市区和外围县市作...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东北地区再陷发展困境,区域经济韧性面临严峻挑战。针对中国市辖县体制的地域型城市,通过比较“中心—外围”的经济韧性关系,更有助于认知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本文以东北地区市域中心市区和外围县市作为研究对象,分析2007—2019年东北地区市域中心市区和外围县市的经济韧性水平、类型的时空演变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探究中心市区和外围县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东北地区中心市区和外围县市经济韧性水平均变差,且外围县市变化更大。市域经济韧性类型变多且变得更差。②东北地区中心市区和外围县市经济韧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具有相似性,产业结构、政府管控对经济韧性具有重要影响,劳动力市场和金融环境的影响程度偏弱。③部分影响因素在中心市区和外围县市的作用方向不同,产业结构多样化水平和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有助于提升中心市区经济韧性,但对外围县市经济韧性表现为负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韧性 中心市区 外围县市 影响因素 东北地区
下载PDF
中西部地区非省会城市高校高质量发展论略 被引量:1
7
作者 曾繁荣 陈松柏 《教育文化论坛》 2023年第3期57-68,共12页
中西部地区非省会城市高校既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薄弱环节。这些高校存在整体分布不均衡、省内布局较分散、发展水平偏低等现实困境,同时面临省会城市的“排斥力”、非省会城市的“吸收力”、新时代的“推动力”等方面的... 中西部地区非省会城市高校既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薄弱环节。这些高校存在整体分布不均衡、省内布局较分散、发展水平偏低等现实困境,同时面临省会城市的“排斥力”、非省会城市的“吸收力”、新时代的“推动力”等方面的机遇。中西部地区非省会城市高校应搭建教师可持续发展通道,构建“两群融合”发展机制,建立跨区域协同发展平台,实现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部地区 非省会城市 高校 高质量发展 两群融合
下载PDF
新发展格局下宜春打造赣西区域中心城市研究
8
作者 阮值华 《科技创业月刊》 2023年第5期61-64,共4页
宜春市自2019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明确为“赣西区域中心城市”以来,着力建设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基地,规划建设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和教体新区;全力打造“省内领先、全国知名”的大数据产业强市,打造5个千亿产业集群... 宜春市自2019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明确为“赣西区域中心城市”以来,着力建设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基地,规划建设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和教体新区;全力打造“省内领先、全国知名”的大数据产业强市,打造5个千亿产业集群。在对宜春市现状和优劣势分析基础上,提出通过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经济辐射能力;整合特色资源,增强产业支撑力;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要素集聚力;聚集高端要素,促进产业链式发展,改革创新添动力等举措把宜春建成赣西区域中心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赣西区域中心城市 经济辐射力
下载PDF
我国中西部高等教育的特征及主要问题——基于商业模式画布理论的分析
9
作者 谭焱卿 李慧勤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23年第5期32-45,I0002,共15页
随着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在时代浪潮中砥砺奋进。但中西部高等教育与东部相比,总体水平仍有很大差距。深入审视该行业的商业模式对推动党中央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相关意见精神落实落地,具有重要现实意... 随着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在时代浪潮中砥砺奋进。但中西部高等教育与东部相比,总体水平仍有很大差距。深入审视该行业的商业模式对推动党中央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相关意见精神落实落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分析中西部高等教育商业模式画布中的客户细分、价值主张、渠道通路、客户关系、核心资源、关键任务、合作伙伴、收入来源和成本等九个要素发现,其商业模式有优化的空间。需注重客户需求,提升高等教育供给与劳动力市场的匹配度,增加低收入人群收入以提高教育付费能力,帮助学生拓宽就业渠道,采取特殊激励措施聚集卓越教师队伍,加强开放合作实现共赢发展,发挥商业模式中的优势,消弭阻碍发展的劣势,激发其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部高等教育 竞争力 商业模式画布
下载PDF
沈阳的郊区化——兼论中西方郊区化的比较 被引量:109
10
作者 周一星 孟延春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89-299,共11页
在我国80年代才开始郊区化过程,研究刚刚起步。亟待城市学界对我国郊区化的特点、机制、发展规律以及与西方的异同进行深入研究,发掘它对城市发展有利的一面,避免它可能产生消极影响的一面。本文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研究了沈阳的... 在我国80年代才开始郊区化过程,研究刚刚起步。亟待城市学界对我国郊区化的特点、机制、发展规律以及与西方的异同进行深入研究,发掘它对城市发展有利的一面,避免它可能产生消极影响的一面。本文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研究了沈阳的郊区化,内容包括地域划分、80年代是否开始、大体的强度、90年代的状况、机制分析和调控建议。初步比较了中西方郊区化机制的小同和大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郊区化 城市中心区 沈阳 中西方对比 城市发展
下载PDF
我国西部地区市域经济的时空差异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茹乐峰 张改素 +1 位作者 丁志伟 赵威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4-59,134,共7页
以市域为基本研究单元,以2000—2012年人均GDP为特征量,对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差异进行时空分析。研究发现,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实力逐年增强,产业结构逐步向高层次结构迈进;市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少数市域人均GDP处于极端高水平,而65%左... 以市域为基本研究单元,以2000—2012年人均GDP为特征量,对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差异进行时空分析。研究发现,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实力逐年增强,产业结构逐步向高层次结构迈进;市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少数市域人均GDP处于极端高水平,而65%左右的市域处于西部平均水平以下;整体市域经济格局呈现"弱者不进,强者进缓,中间颠倒"的发展状况;市域人均GDP的绝对差异在增大的同时,相对差异先增大后波动减小;人均GDP空间自相关显著,局部地区经济空间差异明显存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区域在空间上出现集聚分布。最后,从自然环境条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基础、产业结构、政策效应以及路径依赖等方面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差异 空间分析 ESDA-GIS分析 市域 西部地区
下载PDF
我国主要粮食品种区域比较优势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张华 王道龙 +1 位作者 屈宝香 周旭英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4年第2期13-17,共5页
针对我国加入WTO和新世纪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 ,对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的粮食 (小麦、稻谷、玉米 )采用多因素比较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计算的方法 。
关键词 粮食 品种 区域 比较优势 中国 小麦 水稻 玉米
下载PDF
基于地理区位的区域发展分析——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10
13
作者 彭建 赵鹏军 +1 位作者 刘忠伟 陈忠晓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2002年第2期27-31,共5页
文章在对比分析区位与地理区位的基础上 ,提出了区域地理区位分析的双层次模式 ,认为区域发展所需分析的地理区位可分为一级、二级地理区位两个层次 ,对区域地理区位的总体认识可以通过对二级地理区位的具体分析来实现。其中 ,自然地理... 文章在对比分析区位与地理区位的基础上 ,提出了区域地理区位分析的双层次模式 ,认为区域发展所需分析的地理区位可分为一级、二级地理区位两个层次 ,对区域地理区位的总体认识可以通过对二级地理区位的具体分析来实现。其中 ,自然地理区位、人文地理区位和经济地理区位构成一级地理区位 ,农业、工业、商贸、交通通信、工程、资源、环境、旅游、城市和政治等地理区位共同构成二级地理区位。同时 ,以该双层次模式对重庆市的地理区位进行个案研究 ,具体分析了重庆市二级地理区位的优劣势 ,并据此提出重庆市在“西部大开发”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区位 区域发展 西部大开发 重庆
下载PDF
中部地区典型煤炭城市接续产业响应模式分析及比较 被引量:12
14
作者 刘耀彬 宋文君 万力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6-59,共4页
在煤炭城市转型的基础上采取适宜的转型路径和适当的响应模式,是煤炭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须条件。本文基于产业生命周期发展理论,在确定中部地区典型煤炭城市接续产业的前提下,利用SOFM模型,将中部地区典型煤炭城市发展接续产业响应... 在煤炭城市转型的基础上采取适宜的转型路径和适当的响应模式,是煤炭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须条件。本文基于产业生命周期发展理论,在确定中部地区典型煤炭城市接续产业的前提下,利用SOFM模型,将中部地区典型煤炭城市发展接续产业响应模式进行了系统分类,并确定了具体的四类响应模式及相应阶段的特征,最后针对城市煤炭城市接续产业响应模式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城市 接续产业 响应模式 SofM模型 中部地区
下载PDF
中国西部省会城市中心性分析 被引量:26
15
作者 张志斌 靳美娟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18,共5页
中心性是反映城市为其以外地区提供服务能力大小的指标,也是衡量城市中心地位高低的重要依据。文章在借鉴国内城市中心性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统计资料提供的数据,分别计算出1984年、1995年和2001年西部省会城市的中心性指数;然后... 中心性是反映城市为其以外地区提供服务能力大小的指标,也是衡量城市中心地位高低的重要依据。文章在借鉴国内城市中心性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统计资料提供的数据,分别计算出1984年、1995年和2001年西部省会城市的中心性指数;然后,根据不同时期中心性指数的变化,分析其中心地位的消长涨落;根据2001年中心性指数的大小,划分其中心地位的等级体系,并据此对西部省会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组织格局做出初步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会城市 中心性指数 等级体系 西部地区
下载PDF
中部地区省域中心城市竞争力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22
16
作者 朱俊成 杨益明 黄继发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2-57,共6页
中心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区域内生产和交换集中的地方,承担组织和协调区域经济活动的作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心城市竞争力进行定量化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中部省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潜力与条件、竞争力差异... 中心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区域内生产和交换集中的地方,承担组织和协调区域经济活动的作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心城市竞争力进行定量化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中部省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潜力与条件、竞争力差异等进行了研究,认为中部地区多中心竞争是限制竞争力、协调与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合作与互动是中部地区整合优势与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结合"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从区域经济、产业、要素流等方面提出了通过加强自主创新、促进区域合作、发展现代服务经济等培育竞争力与协调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域中心城市 区域差异与协调发展 城市竞争力 主成分分析 多中心 中部地区
下载PDF
中国东、西部小城镇比较研究——以甘肃与江苏为例 被引量:15
17
作者 王跃 史守正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91-395,共5页
以江苏、甘肃两省 5 6个中心小城镇的调查统计数据为基础 ,定量揭示了我国东、西部小城镇的一些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差异 ,探讨了造成差异的原因。指出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要缩小城、乡差异和东、西部差异以及要顺利实现西部大开发的战... 以江苏、甘肃两省 5 6个中心小城镇的调查统计数据为基础 ,定量揭示了我国东、西部小城镇的一些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差异 ,探讨了造成差异的原因。指出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要缩小城、乡差异和东、西部差异以及要顺利实现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 ,西部小城镇的加速发展是必要条件。西部有大量相对贫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待转移 ,只靠大中城市是无法吸纳他们的。由于多种条件所限 ,西部不可能发展建设东部那样许多大中城市 ,城市的规模应该小一些。西部目前迫切需要的是更多、更有活力的小城镇。西部小城镇发展虽然在地理环境和区位条件上不如东部 ,但只要在小城镇建设中注重地方特色、规划管理以及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就有可能逐步缩小与东部小城镇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中心镇 西部大开发 小城镇
下载PDF
中原城市群发展特征及空间焦点 被引量:17
18
作者 张占仓 杨延哲 杨迅周 《河南科学》 2005年第1期133-137,共5页
从城市群的概念入手,论述了中原城市群的五个特征,提出城市格局不均衡与一体化程度低是中原城市群所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需要河南省的全面发展。在全省的总体发展布局上,适当加强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对增强全... 从城市群的概念入手,论述了中原城市群的五个特征,提出城市格局不均衡与一体化程度低是中原城市群所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需要河南省的全面发展。在全省的总体发展布局上,适当加强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对增强全省的综合实力意义重大。而在中原城市群建设过程中,宜优先发展龙头城市郑州。郑州是中原城市群发展的空间焦点,其成功构建与发展对中原城市群内部其它城市,尤其是复合型大城市的形成具有示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城市群 区域发展 空间结构 城市
下载PDF
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定位及其路径选择 被引量:14
19
作者 朱有志 童中贤 周海燕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1-5,共5页
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需要建立城市群带动机制。长株潭城市群不但是中部崛起战略中实施城市群发展战略的重点地区,也是国家对我国生产力空间布局进行调整的重点开发区域,这一"双重点"的区域定位,决定了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不能... 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需要建立城市群带动机制。长株潭城市群不但是中部崛起战略中实施城市群发展战略的重点地区,也是国家对我国生产力空间布局进行调整的重点开发区域,这一"双重点"的区域定位,决定了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省域内,而应着眼于更大的区域范围来定位,使之成为我国内陆腹地中西结合部南端的新兴增长极,其中心城市成为一个组团式的生态型国际化大都市。长株潭城市群目前处于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过渡阶段,整体竞争力不高。提升长株潭城市群的竞争力,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以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增强中心城市竞争力。(2)以强化点轴圈战略促进城镇体系的完善。(3)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升级和城市振兴。(4)以新农村建设加快乡村地区现代化步伐。(5)以加强资源节约与环境综合治理促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崛起 城市群 长株潭城市群 区域经济
下载PDF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评价 被引量:7
20
作者 赵沁娜 姚尚丽 范利军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26-33,共8页
环境友好型城市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文章在对环境友好型城市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环境对人友好、人对环境友好两个维度构建了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熵... 环境友好型城市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文章在对环境友好型城市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环境对人友好、人对环境友好两个维度构建了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熵权TOPSIS法的环境友好型城市评价模型,并对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的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情况进行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友好型城市 熵权法 TOPSIS法 中部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