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NITED INTERNATIONAL CENTRAL CITY: A NEW SPATIAL ORGANIZATION MODEL IN TUMEN RIVER ECONOMY DEVELOPMENT ZONE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平宇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1998年第4期83-89,共0页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new conceptual idea on constructing an international central city in the Tumen River Economy Development Zone (TREDZ)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the superiorities and problems in develop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new conceptual idea on constructing an international central city in the Tumen River Economy Development Zone (TREDZ)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the superiorities and problems in developing city, and from the view point of present social, economic and natural conditions in this area and the background of Northeast Asia. The united international central city is the best distribution model not only in its polycentric spatial structure but also in organizing form. Its feasibility and practicability are thoroughly proved from various aspects including urban planning principles, comparison of port cities,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cooperation in TREDZ, and natural, social, cultural factors e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ITED international central city SPATIAL structure SPATIAL ORGANIZATION Tumen River ECONOMY Development zone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中部断陷带下白垩统南屯组致密储层特征及有利区预测
2
作者 田亚 李军辉 +4 位作者 陈方举 李跃 刘华晔 邹越 张晓扬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6-146,共11页
综合运用岩心分析、铸体薄片、高压压汞等资料,对海拉尔盆地中部断陷带下白垩统南屯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开展了详细研究,并对有利区进行了定量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海拉尔盆地中部断陷带南屯组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和长石岩... 综合运用岩心分析、铸体薄片、高压压汞等资料,对海拉尔盆地中部断陷带下白垩统南屯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开展了详细研究,并对有利区进行了定量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海拉尔盆地中部断陷带南屯组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储层孔隙度小于12%的样品数占总样品数的70.2%,渗透率小于1 mD的样品数占总样品数的66.3%,属于致密砂岩储层,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少量原生孔隙和大量次生溶蚀孔隙。(2)沉积相控制了研究区储层物性在空间上的总体分布规律,南屯组最有利的沉积相带是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压实作用对储层具有减孔效应,溶蚀作用普遍发育,形成了大量粒间和粒内溶孔,对储集性具有一定改善作用。(3)盆地中部断陷带发育缓坡断阶构造带、陡坡断阶构造带和洼槽带3种构造带,其中缓坡断阶构造带和陡坡断阶构造带为主要的油气聚集区带,其断裂的大量发育均早于或同期于烃源岩大量排烃阶段,为油气运移提供了通道。(4)将“沉积相-孔隙度-储层厚度-砂地比-埋藏深度”五要素进行叠合,定量评价有利储层发育区,其中Ⅰ类、Ⅱ类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盆地中部断陷带的缓坡断阶构造带和陡坡断阶构造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 扇三角洲前缘 缓坡断阶构造带 陡坡断阶构造带 南屯组 下白垩统 中部断陷带 海拉尔盆地
下载PDF
基于预选屈服机制的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
3
作者 王晓斌 杨冬升 +2 位作者 赵振华 王红瑛 李维维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128-133,共6页
以1栋9层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为背景,采用YJK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弹塑性分析,对塑性铰分布、可能出现的塑性耗能区和拟设定的塑性耗能区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塑性铰的开展机制和预设吻合较好。设计时构件的实际性能系数满足最... 以1栋9层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为背景,采用YJK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弹塑性分析,对塑性铰分布、可能出现的塑性耗能区和拟设定的塑性耗能区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塑性铰的开展机制和预设吻合较好。设计时构件的实际性能系数满足最小性能系数,能够满足塑性耗能区应具有的延性。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体系整体在高烈度区滞回曲线不饱满,底层支撑破坏后,刚度退化较大,导致底层柱的损伤累计效应较大,破坏较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 抗震性能化设计 塑性耗能区 塑性铰开展机制
下载PDF
四轴陀螺稳定平台分区离散变结构控制策略及优化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魏宗康 高荣荣 《飞控与探测》 2023年第4期1-9,共9页
为了有效提高四轴陀螺稳定平台伺服系统全姿态控制精度,针对变结构分区控制过程中台体大角度晃动问题,提出一种优化的四轴陀螺稳定平台控制回路分区离散变结构控制策略。在分析四轴平台框架系统运动学方程的基础上,给出了随动式分区离... 为了有效提高四轴陀螺稳定平台伺服系统全姿态控制精度,针对变结构分区控制过程中台体大角度晃动问题,提出一种优化的四轴陀螺稳定平台控制回路分区离散变结构控制策略。在分析四轴平台框架系统运动学方程的基础上,给出了随动式分区离散变结构控制策略,通过分析执行机构与被控角速度之间的相关程度,对随动式分区离散变结构控制策略进行优化。为了进一步减小变换区域时的切换扰动,在随动式分区离散变结构控制基础上提出一种稳定式分区离散变结构控制方法,对变结构区域进行了整合和优化,有效避免了运动状态在不同区域之间切换造成的台体晃动。仿真结果表明,随动式分区离散变结构控制策略优化前后相比,X方向台体晃动角速度减小63.5%,Y方向台体晃动角速度减小84.5%;稳定式分区离散变结构控制策略优化前后相比,X方向台体晃动角速度减小29.0%,Y方向台体晃动角速度减小57.3%,有效减小了平台台体在变结构控制切换过程中的晃动,提高了控制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轴陀螺稳定平台 伺服回路解耦 变结构控制 分区控制 区域优化
下载PDF
Kinematic Evolution of the Nyakong-Manyi Shear Zone(Adamawa,Cameroon): Constraints from Field Observations and Microstructures,and Implication for Metamorphic P-T-t Estimation
5
作者 Belmien Robinson Sobze Yemdji Jules Tcheumenak Kouémo +5 位作者 Eric Martial Fozing Ludovic Achu Megnemo Julios Efon Awoum Agnes Blandine Kamgang Tchuifong Brice Rostant Tepi Yemele Maurice Kwékam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5期1465-1487,共23页
The Nyakong-Manyi Shear Zone(NMSZ) is a NE-SW elongated corridor found to the northwest of the Foumban-Bankim Shear Zone(FBSZ) along the Central Cameroon Shear Zone. Controversial chronology models has been proposed f... The Nyakong-Manyi Shear Zone(NMSZ) is a NE-SW elongated corridor found to the northwest of the Foumban-Bankim Shear Zone(FBSZ) along the Central Cameroon Shear Zone. Controversial chronology models has been proposed for the kinematic evolution of the sinistral and dextral shear phases in the Tikar Plain, thus in the FBSZ;early dextral and late sinistral shear phases for some authors and early sinistral and late dextral shear for others. Moreover, the NMSZ kinematic evolution implication on the mylonitization P-T-t path in the area seem to be problematic and the present paper aim is to clear enough those problems;since this shear zone is the main mylonitic corridor that registered the left and right lateral movement in this area. The NMSZ comprises amphibolites, protomylonites, strict sensus mylonites(garnet-kyanite-sillimanite mylonite and garnet-pyroxene mylonite), ultramylonites kyanite-sillimanite and garnet-kyanite-sillimanite gneiss. Field structures testify that the investigated area recorded three deformation phases:(i) the D1deformation phase which is marked by NW-SE to N-S trending S1metamorphic foliation with low to moderate dips(15°–45°) that was transposed during the D2phase, is responsible for a regional metamorphism whose mineral paragenesis is garnet-kyanite-sillimanite;(ii) the early sinistral NNE-SSW to NE-SW shear phase D2marked by S2metamorphic and mylonitic foliations;responsible for, L2stretching mineral lineation, F2fold axes and B2boudins structures;(iii) the late dextral NE-SW shear phase D3, characterized by F3folds, B3boudins and ductile dextral C3shear planes. Mineral paragenesis garnet + kyanite + sillimanite and microstructures within gneiss testify that this rock underwent high grade regional metamorphism whose peak conditions are estimated at 11.5–13.5 kbar/850–900 ℃. After the peak of metamorphism gneiss was overprinted by high grade pressure mylonitization during the early sinistral and late dextral shear deformations. Microstructural data here indicate a high-grade mylonitization whose P-T conditions are estimated at least at around 10 kbar/750 ℃ attained during the D2. Shear markers, indicates that the studied area underwent an intense mylonitization at deep crustal deformation level, probably at the ductile-brittle boundary structural level during a major dextral shear de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uctural and microstructural features pressure-temperature estimation Nyakong-Manyi Shear zone Foumban-Bankim Shear zone central Cameroon Shearzone TECTONICS PETROLOGY
原文传递
中国大陆中轴构造带及其两侧的现今地壳垂直运动 被引量:15
6
作者 马青 黄立人 +1 位作者 马宗晋 张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5-43,T002,共10页
利用中心年代分别为1964、1979及1993的3期精密水准复测资料研究中轴(构造)带及其两侧(东经90.5°至113.5°,北纬21.5°至42.0°)的现代地壳垂直运动。结果表明中轴带及其两侧近30多年的运动趋势与最近十几年运动趋势... 利用中心年代分别为1964、1979及1993的3期精密水准复测资料研究中轴(构造)带及其两侧(东经90.5°至113.5°,北纬21.5°至42.0°)的现代地壳垂直运动。结果表明中轴带及其两侧近30多年的运动趋势与最近十几年运动趋势十分一致。而且与该地区的地势地貌有良好的相关性,几个垂直形变的高梯度带均分布在本区两个大盆地(四川盆地与柴达木盆地)周边。整个形变态势表现出明显的继承性运动特征。但在70年代,该区的垂直运动经历了一次明显的变化或反向。联系到同一时期中轴带南部的一系列7级以上强震的发生,提示大区域的垂直形变的趋势变化可能是强震活跃的一种指示。文中还利用得到的地壳垂直形变图研究了区内南—北、东—西向穿切几个主要构造单元的9条剖面的地壳垂直运动特征和它们的时空演化,结果进一步证明1969~1979年间,我国中西部比较强烈的地壳垂直运动与我国地震活动高潮期一致。纬向剖面的运动特征清楚地显示出东经100~105度的经向带内,整个研究区可分为地壳垂直运动速率西高东低的东、西两区;而经向剖面又可将这东、西两区分出以某些纬向高变化窄带为界的纬向区块。文中还详细讨论了这些区块所对应的构造单元的现今运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轴构造带 地壳垂直运动 水准测量 地震带 地震活动 中国大陆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中轴构造带地壳最新构造变动样式及其动力学内涵 被引量:39
7
作者 徐锡伟 于贵华 +2 位作者 马文涛 陈文彬 闻学泽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U08期160-167,共8页
文中通过对已有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探测成果的系统分析与综合 ,给出了中轴构造带地表活动构造的分段特征 ,特别是近地表显示地壳缩短变形的挤压构造特征 ;初步论证了中轴构造带中南段为岩石圈深度范围阻挡青藏高原物质东向或南东向滑移... 文中通过对已有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探测成果的系统分析与综合 ,给出了中轴构造带地表活动构造的分段特征 ,特别是近地表显示地壳缩短变形的挤压构造特征 ;初步论证了中轴构造带中南段为岩石圈深度范围阻挡青藏高原物质东向或南东向滑移的阻挡构造边界 ,且具有上、下呼应的深浅构造关系 ;指出中轴构造带内部活动挤压构造具有把青藏高原北西向左旋走滑控制的块体东向或南东向滑移转换成为隆升运动的构造转换作用 ;对其中南段整体的综合研究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大陆最新构造变动和地震时空迁移的动力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轴构造带 构造转换 活动构造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东昆仑东段东昆中构造带韧性剪切作用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5
8
作者 李小兵 裴先治 +5 位作者 刘成军 陈有炘 李瑞保 李佐臣 陈国超 魏刚锋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19-436,共18页
东昆仑东段东昆中构造带经历了多期(次)构造事件,现今保留了复杂多样的构造样式.哈图沟、清水泉-塔妥和沟里等地区构造变形十分强烈,且发育有呈NWW-SEE展布的韧性剪切带.通过野外调研及显微构造研究,对东昆中构造带几何学、运动学及... 东昆仑东段东昆中构造带经历了多期(次)构造事件,现今保留了复杂多样的构造样式.哈图沟、清水泉-塔妥和沟里等地区构造变形十分强烈,且发育有呈NWW-SEE展布的韧性剪切带.通过野外调研及显微构造研究,对东昆中构造带几何学、运动学及动力学等进行了分析,并通过费氏台和EBSD技术对其进行石英C轴组构分析后认为该剪切带为一压-扭性构造界面,且早期为左旋逆冲,晚期为右旋走滑,变形温度为400~550℃.对剪切带内的石英亚颗粒及动态重结晶粒度测量计算出研究区内韧性剪切带古应力值约为153.791 MPa.哈图沟牦牛山组变形砾岩(4个测点)有限应变测量结果显示,越靠近东昆中断裂带砾石Flinn指数、应变程度、罗德系数(绝对值)越大,且Flinn指数均大于1,属拉伸变形.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东昆仑东段东昆中韧性剪切带形成于晚海西-印支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剪切带 石英C轴岩组 有限应变测量 Flinn指数 东昆中构造带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中段地貌发育差异性及其与西秦岭构造带关系初探 被引量:35
9
作者 张会平 张培震 +2 位作者 袁道阳 郑文俊 郑德文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03-811,共9页
南北地震带中段地区发育一系列与西秦岭构造带走向近似平行的断裂系统,历史上沿上述断裂系统曾发生过多次强震甚至大地震,预示着断裂系统的最新活动特征,同时也表征了南北地震带中段地区断裂活动的差异性。文章选取南北地震带中段西秦... 南北地震带中段地区发育一系列与西秦岭构造带走向近似平行的断裂系统,历史上沿上述断裂系统曾发生过多次强震甚至大地震,预示着断裂系统的最新活动特征,同时也表征了南北地震带中段地区断裂活动的差异性。文章选取南北地震带中段西秦岭构造带交接区长江水系嘉陵江一级支流白龙江和西汉水,黄河水系一级支流洮河以及渭河等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以宏观地貌发育、水系平面展布和河流纵剖面陡峭程度等特征为基础数据,初步分析了南北地震带中段地貌发育总体特征及其与西秦岭构造带的关系。研究发现,地貌特征指示南北地震带中段明显存在构造活动性差异特征:南侧白龙江流域表现为地形起伏大、坡度陡、河流陡峭指数高等特征,主要受控于迭部-白龙江断裂带的持续活动;北侧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发育部位,武山以西断裂迹象明显,渭河流域上游与洮河岷县-临洮南段等地区的地貌参数也指示了该段断裂较强的活动性。渭河及嘉陵江上游西汉水地区水系分布不对称特征指示了晚新生代以来西秦岭造山带与渭河地堑系活动的共同控制。白龙江水系主要支流所表现出的平行展布的线性水系特征表明迭部-白龙江断裂带等一系列平行断裂带对水系发育的控制作用。结合以往研究成果、历史强震和大震以及微震分布资料,我们进一步分析发现,南北地震带中段存在一条地震密集带,该带沿岷山-龙门山构造带向北,至舟曲-迭部附近跨过白龙江,向北沿礼县、宕昌及岷县至天水-甘谷-武山一带再向北经通渭、西吉等地区与六盘山构造带相接。这一认识支持南北向构造特征晚于东西向构造体系,并且很大程度上是深部地幔动力学和岩石圈圈层关系调整变动的产物的认识,同时也揭示了南北地震带与西秦岭构造带复杂的叠加复合构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中段 地貌发育 西秦岭 构造关系
下载PDF
基于多Agent的广域保护系统体系研究 被引量:22
10
作者 李振兴 尹项根 +1 位作者 张哲 王育学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1-75,共5页
以提高广域继电保护自治性和适应性为目的,引入多Agent技术设计了广域保护系统的体系结构,并给出了广域保护Agent的设计思路。基于分区域分布集中式系统结构,讨论了广域保护子Agent的数据采集、系统通信、故障识别、知识库、结果执行、... 以提高广域继电保护自治性和适应性为目的,引入多Agent技术设计了广域保护系统的体系结构,并给出了广域保护Agent的设计思路。基于分区域分布集中式系统结构,讨论了广域保护子Agent的数据采集、系统通信、故障识别、知识库、结果执行、学习能力等多任务功能描述。利用多Agent系统并行工作与协作机制,构建了广域保护多代理的体系结构和工作机制,并给出了保护功能分解的多代理分层模型。同时结合广域保护功能,阐述了故障识别、结果执行、通信网络性能监视等几种典型子Agent的详细设计特点、结构、模型及其决策过程。通过多Agent在广域保护中的运用,可以有效实现大规模电网系统在不同运行工况下自适应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域保护 分区域 分布集中式结构 多AGENT 体系结构
下载PDF
横过青藏高原羌塘地体中央隆起区的深反射地震试验剖面 被引量:27
11
作者 卢占武 高锐 +7 位作者 李秋生 贺日政 匡朝阳 侯贺晟 熊小松 管烨 王海燕 Klemperer.L.S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008-2014,共7页
跨越中央隆起区的深反射地震探测试验剖面,初步揭露出青藏高原羌塘地体中央隆起区的地壳结构.探测剖面表明,羌塘地体可能具有古老的结晶基底;中央隆起区上地壳变形主要以逆冲、褶皱为主,下地壳出现北倾与南倾"对冲"的反射,揭... 跨越中央隆起区的深反射地震探测试验剖面,初步揭露出青藏高原羌塘地体中央隆起区的地壳结构.探测剖面表明,羌塘地体可能具有古老的结晶基底;中央隆起区上地壳变形主要以逆冲、褶皱为主,下地壳出现北倾与南倾"对冲"的反射,揭示出印度和欧亚两大板块前缘汇聚的深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地体 中央隆起区 地壳结构 深反射地震试验剖面 深部汇聚过程
下载PDF
中亚热带几种典型森林土壤养分含量分析及综合评价 被引量:23
12
作者 曹小玉 赵文菲 +4 位作者 李际平 闫文德 庞一凡 孙亚萍 谢政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525-3535,共11页
分析及综合评价不同森林植被对土壤养分因子的影响,对揭示森林植被与土壤养分的相互关系,全面衡量森林土壤养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中亚热带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纯林、木荷(Schima superb)纯林、木荷+楠木(Phoebe ahenre)... 分析及综合评价不同森林植被对土壤养分因子的影响,对揭示森林植被与土壤养分的相互关系,全面衡量森林土壤养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中亚热带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纯林、木荷(Schima superb)纯林、木荷+楠木(Phoebe ahenre)混交林、木荷+杉木混交林、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天然次生林、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6种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养分特征状况差异的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确定土壤养分因子权重,对其土壤养分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6种森林类型0—6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的含量分别为8.24—28.17 g/kg、0.67—1.31 g/kg、44.88—89.31 mg/kg和1.24—6.50mg/kg,其含量最高的都是青冈栎天然次生林,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最低的是毛竹林,土壤全氮和有效磷的含量最低的分别为杉木纯林和木荷纯林,0—60 cm土壤全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分别为0.15—0.21 g/kg和35.54—54.32mg/kg,其含量最高的都是木荷+楠木混交林,含量最低的分别为木荷纯林和毛竹林;(2)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有效磷的含量在6种森林类型中都一致表现出随土层加深而逐渐减小的规律,而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在土壤垂直剖面的变化却因森林类型而异,没呈现出具体的变化规律;(3)栎类天然次生林的土壤养分等级综合评分值为3.47,评价等级属于中上水平,杉木纯林、木荷纯林、木荷+楠木混交林、木荷+杉木混交林的土壤养分等级综合评分值分别为2.45、2.76、2.83、2.68,评价等级均属于中下水平,而毛竹林的土壤养分等级综合评分值仅为1.95,评价等级属于土壤养分缺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热带 土壤养分指标 权重 结构方程模型
下载PDF
西湖凹陷中央构造带中南部油气成藏条件、特征及富集规律 被引量:14
13
作者 苏奥 陈红汉 +5 位作者 胡飞 马玉华 刘洪平 王萍 李培军 陈兴龙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3-129,共7页
基于大量钻测资料、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和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从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圈闭等成藏要素及其时空匹配等对西湖凹陷中央构造带中南部纵向地层油气成藏条件、特征及富集规律进行了研究。源岩方面,平湖组煤系源岩为主要烃源岩... 基于大量钻测资料、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和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从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圈闭等成藏要素及其时空匹配等对西湖凹陷中央构造带中南部纵向地层油气成藏条件、特征及富集规律进行了研究。源岩方面,平湖组煤系源岩为主要烃源岩,还原-弱还原和水动力较弱的沉积环境使源岩有机质得到很好保存;储集层方面,常规油气藏储层物性好,主要孔隙类型为原生孔和次生孔,下部低渗近致密-致密砂岩气藏物性较差,局部发育的"甜点"是有利储集体;盖层方面,花上段发育的区域盖层对花港组油气起到了较好的封闭,花下段和平湖组近致密-致密砂岩气除了常规泥岩盖层封闭外,还有致密砂岩物性封闭、气毛细管封闭和超压增压封闭;圈闭方面,花上段油气聚集在挤压反转型背斜圈闭中,而花下段、平湖组油气则聚集在非常规岩性圈闭或与构造叠加的复合圈闭中;成藏要素匹配方面,两者油气充注期与生储盖等成藏条件及其时空上都表现出有利匹配。两类油气藏的富集规律存在差异,断裂输导体系、圈闭条件和保存条件控制着花上段常规油气富集,源岩有机质丰度和物性控制平湖组近致密-致密砂岩油气富集,构造反转和断裂可能也对致密气也存在一定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条件 富集规律 致密砂岩 中央构造带 西湖凹陷
下载PDF
川中—川南过渡带雷口坡组台内滩组合特征 被引量:33
14
作者 丁熊 陈景山 +3 位作者 谭秀成 罗冰 吴家杰 杜本强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44-451,共8页
以四川盆地川中—川南过渡带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主力产层雷11亚段海相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钻井、录井、测井及岩心等大量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台内滩结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研究区雷11亚段台内滩岩石类型主要包括亮晶鲕粒... 以四川盆地川中—川南过渡带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主力产层雷11亚段海相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钻井、录井、测井及岩心等大量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台内滩结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研究区雷11亚段台内滩岩石类型主要包括亮晶鲕粒灰岩、残余鲕粒云岩,亮晶砂屑灰岩、残余砂屑云岩和亮晶砂屑云岩,亮晶生屑灰岩、残余生屑云岩及其过渡类型等,它们分别是构成鲕滩、砂屑滩、生屑滩的主要岩石类型。台内滩垂向上以发育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为特征,包括滩基、滩核和滩盖3个沉积单元;横向上具有明显的3分性,可分为滩核、滩缘、灰质滩间海3个微相。海平面升降变化引起的海水深度和水动力条件变化控制滩体的发育特征与叠置样式;隆坳分异的古地貌决定台内滩体的差异分布和横向组合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内滩 结构特征 主控因素 雷口坡组 川中—川南过渡带
下载PDF
中祁连东段晋宁期碰撞型花岗岩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3
15
作者 郭进京 赵凤清 李怀坤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0-15,共6页
对中祁连地块东段西宁西部近S-N向展布的元古宙花岗岩带地质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表明:它侵位于元古宙基底中浅变质岩系湟源群中,具有同碰撞S型花岗岩的性质;(917±12)Ma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记录了其侵位的时... 对中祁连地块东段西宁西部近S-N向展布的元古宙花岗岩带地质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表明:它侵位于元古宙基底中浅变质岩系湟源群中,具有同碰撞S型花岗岩的性质;(917±12)Ma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记录了其侵位的时代为新元古宙晋宁期,这一新元古宙晋宁期碰撞型花岗岩带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祁连地块 新元古宙 碰撞型 花岗岩 地质意义
下载PDF
基于点-轴理论的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55
16
作者 程晓丽 祝亚雯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82-1088,共7页
合理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点-轴系统理论作为区域开发的基础性理论之一,对区域旅游空间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在分析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资源分布、旅游交通空间结构和旅... 合理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点-轴系统理论作为区域开发的基础性理论之一,对区域旅游空间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在分析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资源分布、旅游交通空间结构和旅游市场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点-轴系统理论分析测算了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重要旅游节点、旅游发展轴线以及旅游区,构建了"两个中心、两条发展主轴、三大旅游区"的旅游空间结构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轴理论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 旅游空间结构
下载PDF
赣中变质岩带的组成及构造变质变形特征 被引量:104
17
作者 胡恭任 刘丛强 +1 位作者 章邦桐 于瑞莲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2000年第4期375-382,450,共8页
赣中变质岩带不是简单的一套震旦纪地层 ,而是由结晶基底中元古界中深变质岩系 (斜长角闪岩的Sm Nd全岩等时线年龄为 1113± 4 9Ma)和褶皱基底变质较浅的震旦系组成。两者之间以具热流体参与的混合岩化、韧性剪切带和递进变质三位... 赣中变质岩带不是简单的一套震旦纪地层 ,而是由结晶基底中元古界中深变质岩系 (斜长角闪岩的Sm Nd全岩等时线年龄为 1113± 4 9Ma)和褶皱基底变质较浅的震旦系组成。两者之间以具热流体参与的混合岩化、韧性剪切带和递进变质三位一体组成的动热变质带接触。结晶基底经历了4期构造变质变形的叠加改造 ,每期构造变形都在变质岩石构造单元内留下各种变形形迹 ,变质作用表现为时间上的递进和空间上的叠加演化系列 ,是一套以众多的不平衡结构和多相共生混存的矿物组合 ,热变质带为一套动热变质塑性变形带 ,空间上依次形成绢云母—绿泥石带、黑云母带、石榴石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基底 动热变质带 构造变质变形 变质岩带
下载PDF
沾化凹陷五号桩洼陷油气藏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王朝安 张伟涛 +2 位作者 冯斌 王离迟 杨邦伟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1年第1期23-26,共4页
从五号桩洼陷的构造演化及特征分析入手 ,将洼陷内主要储集层分为浊流、扇三角洲、水下冲积扇、滩坝和三角洲等五种沉积类型。该洼陷油气藏类型较多 ,可划分为岩性、构造、地层、复合等四种 ,并针对其特点进行详细的论述 ;最后 ,分析了... 从五号桩洼陷的构造演化及特征分析入手 ,将洼陷内主要储集层分为浊流、扇三角洲、水下冲积扇、滩坝和三角洲等五种沉积类型。该洼陷油气藏类型较多 ,可划分为岩性、构造、地层、复合等四种 ,并针对其特点进行详细的论述 ;最后 ,分析了洼陷内三类次级构造单元包括深洼带、斜坡带和中央低突起的油气成藏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沾化凹陷 五号桩洼陷 构造特征 洼陷带 斜坡带 油气成藏规律
下载PDF
中非穆格莱德盆地福拉凹陷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12
19
作者 汪望泉 窦立荣 +2 位作者 樊太亮 李志 张占敏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87-390,共4页
穆格莱德盆地福拉凹陷是在中非剪切带剪切应力场背景下形成的以中生代沉积为主的裂谷凹陷,裂陷活动可分为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和古近纪3个阶段,主要形成南北和北西-南东走向两组断裂。福拉凹陷构造格局受南北向断裂控制,凹陷内二级构造... 穆格莱德盆地福拉凹陷是在中非剪切带剪切应力场背景下形成的以中生代沉积为主的裂谷凹陷,裂陷活动可分为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和古近纪3个阶段,主要形成南北和北西-南东走向两组断裂。福拉凹陷构造格局受南北向断裂控制,凹陷内二级构造带的发育主要受北西-南东向断裂控制。福拉凹陷构造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构造转换带是油气富集带,多旋回构造沉降形成有利的储盖组合,构造斜坡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丹 穆格莱德盆地 中非剪切带 福拉凹陷 构造特征 油气聚集 构造转换带
下载PDF
西菲律宾海中央断裂带地貌学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林美华 李乃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9-44,共6页
西菲律宾海中央断裂带位于西菲律宾海中部,为一NWW—SEE向伸展的长条形狭窄地带,东南面可延伸至帛琉海岭。因受强烈的构造断裂切割,海底地形崎岖,山顶至谷底之差达几百至1000m以上,长条形相间平行排列的海脊、海岭、高... 西菲律宾海中央断裂带位于西菲律宾海中部,为一NWW—SEE向伸展的长条形狭窄地带,东南面可延伸至帛琉海岭。因受强烈的构造断裂切割,海底地形崎岖,山顶至谷底之差达几百至1000m以上,长条形相间平行排列的海脊、海岭、高地和裂谷、洼地呈NWW—SEE向。其中的中央裂谷(也称海渊)位于断裂带的东南段,横断面呈“V”型,裂谷可被5500m的等深线圈闭,最大水深大于7000m,其相对深度达1000~3000m。平行中央裂谷两侧的两条海脊是两条狭窄的高热流条带。中央断裂带的裂谷和海脊地貌是由于西北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改变、受NNE—SSW向的张力作用所致,中央裂谷为一古扩张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断裂带 地貌 西菲律宾海 构造地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