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exploration direction of large and medium gas reservoirs in the Junggar Basin, NW 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HU Suyun WANG Xiaojun +3 位作者 CAO Zhenglin LI Jianzhong GONG Deyu XU Ya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0年第2期266-279,共14页
The Junggar Basin is rich in oil but lacks natural gas, which is inconsistent with its geological background of natural ga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ain source kitchens, and the evaluation of geological setting and ... The Junggar Basin is rich in oil but lacks natural gas, which is inconsistent with its geological background of natural ga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ain source kitchens, and the evaluation of geological setting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gas accumulation, it is proposed that three significant fields for gas exploration should be emphasized. The first field is the Carboniferous volcanic rocks. The Carboniferous residual sags and large-scale reservoirs were developed in three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s, i.e., the southeastern, northeastern and northwestern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s. Gas accumulation is controlled by the favorable reservoir-caprock combinations composed of volcanic rocks and their superimposed lacustrine mudstones in the Upper Wuerhe Formation. Dinan, Eastern and Zhongguai uplifts are three favorable directions for natural gas exploration. The second field is the Lower combinations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Junggar Basin. Rows of structural traps were developed in this area with ideal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and space-time configuration for trap-source combinations. Sets of clastic reservoirs and overpressured mudstones formed perfect reservoir-caprock combinations which are the main exploration direction for Jurassic coal-type gas reservoirs in this area. The seven large structural traps in the middle-east section are recently the most significant targets. The last field is the Central Depression. Large hydrocarbon generating centers, i.e., Mahu, Fukang and Shawan sags, were developed in this area, their source rocks were deeply buried and at highly-mature stage. Thus the Central Depression is a favorable exploration direction for Permian high-over mature gas fields(reservoirs). Great attentions should be paid to two types of targets, the deeply–buried structures and structural-lithologic traps. Based on three main gas systems, gas exploration is suggested be strengthened within three fields and on three lev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unggar basin natural gas exploration Carboniferous volcanic rocks southern margin Lower combination central depression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北部地压型地热资源成因机制及有利区预测
2
作者 李潇 马麦宁 +3 位作者 朱传庆 付秀丽 唐博宁 苏杨鑫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4-181,共18页
地压型地热资源以其丰富的地热能量储备展现出巨大的开发和利用潜力,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北部具备形成地压型地热资源的地热地质条件,值得重点关注.本文基于实测岩石物性、试油温度、实测压力和流体地球化学等数据,分析了松辽盆地中央坳... 地压型地热资源以其丰富的地热能量储备展现出巨大的开发和利用潜力,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北部具备形成地压型地热资源的地热地质条件,值得重点关注.本文基于实测岩石物性、试油温度、实测压力和流体地球化学等数据,分析了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北部现今温度场和压力场特征,讨论了研究区地热资源的赋存特征,建立了地压型地热资源的成因模式,并预测了地压型地热资源有利区.中央坳陷区北部地压型地热资源成因机制为:深部热源热量向上传递,促进了有机质的生烃作用,烃类物质通过运移进入侏罗系-登娄库组、泉头组三四段和青山口组二三段-姚家组三套储层,随着埋深增加储层孔隙体积趋向于减小,但分别受上覆封闭能力较强的登娄库组二段-泉头组一二段,青山口组一段和嫩江组一二段三套泥页岩限制,地热流体排出受阻,从而形成了以高温高压和富集CH4为特征的地压型地热资源.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北部地压型地热资源勘探和开发的优选靶区为:齐家古龙凹陷南部的侏罗系-登娄库组、泉头组三四段和青山口组二三段-姚家组;大庆长垣南部的侏罗系-登娄库组和泉头组三四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压型地热资源 异常高压 成因机制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北部白垩纪主要油层沉积特征研究进展
3
作者 张景军 郝婉琳 苏学龙 《甘肃科学学报》 2024年第6期64-71,共8页
松辽盆地是我国一个重要的陆相含油气盆地,其中央坳陷区北部孕育了世界级特大油田——大庆油田。随着勘探开发力度的加强,对盆地储层沉积学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通过梳理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主要油层沉积学方面的研究,从岩石特征、沉积... 松辽盆地是我国一个重要的陆相含油气盆地,其中央坳陷区北部孕育了世界级特大油田——大庆油田。随着勘探开发力度的加强,对盆地储层沉积学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通过梳理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主要油层沉积学方面的研究,从岩石特征、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物源、沉积体系与沉积模式4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明确了主要储层的岩相类型和岩性特征,以及主要储层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环境因素对沉积相的控制作用,并讨论了研究区三角洲沉积相的特征;对中央坳陷区的主要物源及目前物源研究的主要方法和不足、中央坳陷区沉积体系的类型和盆地沉积模式演化过程有了进一步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储层沉积学 中央坳陷区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及邻区三维地热地质建模与地热资源靶区优选
4
作者 李文靖 肖红平 +4 位作者 饶松 施亦做 张翘然 黄顺德 胡光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5-248,共14页
三维地热地质建模能够直观反映地质体温度场分布格局,有助于圈定地热资源有利靶区。本文利用地球物理及钻孔资料、岩石热物性数据对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进行三维地质建模及温度场模拟,通过钻孔测温和实测大地热流数据,验证了地热地质模... 三维地热地质建模能够直观反映地质体温度场分布格局,有助于圈定地热资源有利靶区。本文利用地球物理及钻孔资料、岩石热物性数据对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进行三维地质建模及温度场模拟,通过钻孔测温和实测大地热流数据,验证了地热地质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中央坳陷在1.0~4.0 km深度的温度分别为30.3℃~62.8℃、68.2℃~120.2℃、110.5℃~166.7℃、158.4℃~214.2℃。4.0 km深度内地温梯度介于36.9℃/km~57.4℃/km之间,平均地温梯度为48.4℃/km。嫩江组、姚家组二段—三段、青山口组二段—三段和泉三段—四段4套主力热储底板温度分别介于15.8℃~71.4℃、23.6℃~88.6℃、31.8℃~107.4℃和48.9℃~133.4℃,其中华字井阶地、大庆长垣、宾县王府凹陷为热储温度高值区。研究区现今地温场主要受基底起伏的控制,基底和沉积层热导率的差异引起的热流“折射”效应促进了浅部热量的再分配,形成了凹凸相间的地温场分布格局;此外,断裂构造对地温场高异常区的分布也有显著影响。结合热源、通道和储盖组合特征,圈定大庆长垣中部地区泉头组三段—四段为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地热资源开发有利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热地质建模 地热资源靶区 热储温度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坳陷期层序地层研究 被引量:36
5
作者 孙钰 钟建华 +3 位作者 姜在兴 于雯泉 操应长 饶孟余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7,共7页
在综合分析钻井、测井、地震等各种资料的基础上,对松辽盆地南部坳陷期的层序地层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此地区坳陷期的层序地层可划分为2个超层序,9个三级层序,其中三级层序的内部结构具有三分(低水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 在综合分析钻井、测井、地震等各种资料的基础上,对松辽盆地南部坳陷期的层序地层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此地区坳陷期的层序地层可划分为2个超层序,9个三级层序,其中三级层序的内部结构具有三分(低水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和二分(湖侵体系域、湖退体系域)两种。在层序的划分过程中建立了浅水区域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即暴露剥蚀面、河道冲刷面、地层叠加型式转换面及泥岩颜色突变面。将ΔlgR法和锰、铁元素法用于深水区域层序界面的识别,层序界面对应ΔlgR和w(Mn)/w(Fe)的低值,最大湖泛面对应ΔlgR和w(Mn)/w(Fe)的峰值。详细研究了二分层序和三分层序的层序特征,并阐述了其与油气的分布关系,即二分层序以下生上储型油藏组合为主,三分层序以上生下储型油藏组合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南部 坳陷期 层序地层 层序识别 层序特征 油气预测
下载PDF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盆地断陷期构造转换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36
6
作者 陈娟 张庆龙 +4 位作者 王良书 解国爱 徐士银 毕素萍 葛荣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27-1035,共9页
本文以平衡剖面理论为指导,对松辽盆地长岭断陷3条近东西走向的剖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岭断陷盆地在火石岭期初始张裂,沙河子期、营城期断陷强烈扩张,伸展速率均在沙河子期最大,分别为907.50m/Ma、1373.90m/Ma和1100.00m/Ma,两次... 本文以平衡剖面理论为指导,对松辽盆地长岭断陷3条近东西走向的剖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岭断陷盆地在火石岭期初始张裂,沙河子期、营城期断陷强烈扩张,伸展速率均在沙河子期最大,分别为907.50m/Ma、1373.90m/Ma和1100.00m/Ma,两次扩张末期都伴有构造反转。沙河子末期最大缩短量达2.11km,缩短率2.89%;营城末期最大缩短量达2.26km,缩短率3.21%。登娄库期断陷开始向坳陷转化,泉头期—嫩江期为断陷期后热冷却沉降,表现为弱伸展作用,随后进入嫩江末期以挤压作用为主的反转构造发育期。沙河子组、营城组既是主力源岩,又是优质盖层和储层,构成了近烃源自生自储式成藏组合。在沙河子末期、营城末期构造运动形成的大范围的低幅褶皱构造是成藏有利区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南部 长岭断陷 平衡剖面 构造转换 反转构造 油气成藏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南部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沉积相 被引量:36
7
作者 张庆国 鲍志东 +2 位作者 那未红 周新茂 孙继武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67-276,共10页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南部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沉积时期,松辽盆地地形平缓,基底沉降缓慢,在湖平面整体扩张及浅水背景下河流入湖形成三角洲沉积。通过岩心观察、相标志与测井相研究,该区储层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识别出三角洲...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南部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沉积时期,松辽盆地地形平缓,基底沉降缓慢,在湖平面整体扩张及浅水背景下河流入湖形成三角洲沉积。通过岩心观察、相标志与测井相研究,该区储层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识别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3种亚相,以及分支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分支河道间湾、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决口扇、河口坝、远沙坝、水下分支河道间湾9种微相。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广泛发育,前三角洲不发育。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通过填积和频繁的分叉改道,向湖盆中心方向长距离推进,在三角洲前缘的浅水区域发育了大量水下分支河道,分支河道与水下分支河道砂体相互切割、叠加,形成了平均宽度200~600m、平均厚度3~8m的河道单砂体,(水下)分支河道砂体构成了油气富集的主要储集体。该区沉积相的精细研究,为进一步调整开发井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中央坳陷 下白垩统 泉头组 沉积微相 (水下)分支河道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西部斜坡区晚白垩世坳陷盆地坡折带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杜江峰 刘招君 +1 位作者 董清水 何玉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0-176,共7页
通过对晚白垩世松辽盆地南部西部斜坡区的综合研究,从基底构造、古地理位置、地层产状和厚度、钻井和地震资料特征及构造发育情况等方面表明,该区在青山口组-嫩江组坳陷期发育侵蚀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和构造坡折带。由于多种类型坡折带... 通过对晚白垩世松辽盆地南部西部斜坡区的综合研究,从基底构造、古地理位置、地层产状和厚度、钻井和地震资料特征及构造发育情况等方面表明,该区在青山口组-嫩江组坳陷期发育侵蚀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和构造坡折带。由于多种类型坡折带的存在,制约着盆地充填可容空间的变化,控制了区内的层序发育、沉积体系展布和非构造圈闭类型。松辽盆地南部西部斜坡区湖盆坡折带附近是非构造油气藏发育的有利部位,可以应用坡折带理论指导本区的隐蔽油气藏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折带 松辽盆地南部 西部斜坡 坳陷盆地 隐蔽油气藏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系天然气成藏规律 被引量:55
9
作者 张玉明 李明 李瑞磊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41-848,共8页
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系发育了既相互分割又有成因联系的断陷群,多具有生烃能力。以十屋、长岭断陷为例对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系断陷群的天然气成藏规律进行分析,认为天然气成藏受控于烃源岩的分布与演化、大型构造带与沉积相带的配置关系及保... 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系发育了既相互分割又有成因联系的断陷群,多具有生烃能力。以十屋、长岭断陷为例对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系断陷群的天然气成藏规律进行分析,认为天然气成藏受控于烃源岩的分布与演化、大型构造带与沉积相带的配置关系及保存条件。深层系天然气的两期成藏,分别是登娄库期和嫩江期,晚期成藏是关键。中-高生烃强度区内的大型构造带对油气聚集成藏至关重要。大型构造带内的有利储集体和断裂控制了油气的局部富集;但由于缺乏邻近烃源岩的区域性盖层,保存条件不甚理想。烃源、构造、沉积、保存因素的互相配合可形成多种类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带。十屋断陷中央构造、东部秦家屯走滑构造、北部超覆尖灭复式油气聚集带及长岭断陷东部斜坡区东岭复式油气聚集带、中部低隆起复式油气聚集带是勘探的重点目标,长岭断陷西部陡坡区大型水下冲积扇是潜在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 深部层系 天然气 成藏规律 松辽盆地南部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区域成岩规律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6
10
作者 孟元林 高煜婷 +5 位作者 吴河勇 王成 修洪文 张安达 李亚光 姜文亚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7-106,共10页
为了研究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的区域成岩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将该区划分为9个成岩区,分别研究了各成岩区的成岩特征。应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镜质组反射率、孢粉颜色指数、色谱—质谱分析、热解分析、有机酸测定、X衍射、普通薄片镜下鉴... 为了研究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的区域成岩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将该区划分为9个成岩区,分别研究了各成岩区的成岩特征。应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镜质组反射率、孢粉颜色指数、色谱—质谱分析、热解分析、有机酸测定、X衍射、普通薄片镜下鉴定、扫描电镜、电子探针、铸体薄片鉴定等资料分别划分了它们的成岩阶段。研究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的成岩作用具有"东强西弱,古强新弱"的成岩规律;盆地东部的抬升剥蚀幅度大,地温梯度高,成岩作用强;盆地西部的抬升剥蚀幅度小,地温梯度低,成岩作用弱;白垩系泉头组三、四段的地层时代相对较老,在埋深相同的情况下,成岩时间较长,成岩作用相对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北部 中央坳陷 西部斜坡 东南隆起 大庆长垣 储集层 成岩作用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大中型气田(藏)形成条件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47
11
作者 胡素云 王小军 +3 位作者 曹正林 李建忠 龚德瑜 徐洋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7-259,共13页
准噶尔盆地现有勘探结果呈现出'油多气少'的特点,与天然气地质条件不匹配。基于主力气源灶分析、天然气地质条件与控藏要素评价,认为准噶尔盆地具备大中型气田(藏)形成基本条件,未来天然气勘探应关注3大重点领域与勘探方向:①... 准噶尔盆地现有勘探结果呈现出'油多气少'的特点,与天然气地质条件不匹配。基于主力气源灶分析、天然气地质条件与控藏要素评价,认为准噶尔盆地具备大中型气田(藏)形成基本条件,未来天然气勘探应关注3大重点领域与勘探方向:①石炭系火山岩,东北、东南和西北3大活动陆缘均发育石炭系残余生烃凹陷和规模火山岩储集层,火山岩储集层与上乌尔禾组湖泛泥岩配置形成优质储盖组合,控制天然气聚集,存在滴南凸起带、东部隆起带和中拐凸起带3大有利勘探方向;②南缘下组合发育成排成带的构造圈闭,保存完整,圈源时空配置好,多套有效碎屑岩储集层与超压泥岩盖层配置形成有利储盖组合,是侏罗系大中型煤型气田(藏)勘探有利方向,南缘中东段7大构造圈闭是近期探索的重点目标;③中央坳陷带发育玛湖、沙湾和阜康等大型生烃凹陷,烃源岩埋深大,热演化程度高,是寻找二叠系高—过成熟天然气田(藏)的有利方向,存在深大构造和大型构造-岩性两类勘探目标。建议立足3大含气系统,围绕3大重点领域,按3个层次加快盆地天然气勘探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天然气勘探 石炭系火山岩 南缘下组合 中央坳陷带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断陷层碎屑岩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以长岭断陷龙凤山次凹为例 被引量:26
12
作者 秦都 黄桂雄 +3 位作者 李瑞磊 朱建峰 陈杏霞 徐文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2-61,共10页
以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龙凤山次凹为例,通过对烃源岩、储层、盖层及成藏输导匹配等成藏条件进行分析,认为长岭断陷具备良好的生、储、盖等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发育断裂—砂体的垂向和侧向双重输导体系,深层构造定型时间早于主成藏期,有... 以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龙凤山次凹为例,通过对烃源岩、储层、盖层及成藏输导匹配等成藏条件进行分析,认为长岭断陷具备良好的生、储、盖等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发育断裂—砂体的垂向和侧向双重输导体系,深层构造定型时间早于主成藏期,有利于油气运移聚集成藏。长岭断陷营城组碎屑岩天然气成藏主要有4个基本控制因素:深洼区沙河子组及营城组烃源岩质量及热演化程度控制了油气源条件;优势沉积微相控制有利砂体分布,储层物性决定了油气富集程度,次生孔隙发育对含气性贡献较大;营城组上部稳定的泥岩盖层与晚期断裂的组合控制保存条件,决定了油气主要富集层系;成藏期构造背景下断裂—砂体输导体系有效性控制了油气运移方向。研究认为,长岭断陷层碎屑岩领域具有"洼陷区供烃、断裂—砂体双重输导、构造—盖层控制聚集"的天然气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南部 长岭断陷 龙凤山次凹 碎屑岩 天然气 成藏条件 主控因素
下载PDF
深大断裂对松辽断陷盆地群南部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4
13
作者 郝福江 杜继宇 +2 位作者 王璞珺 程日辉 卢忠琼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10年第4期553-560,共8页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及对各断陷典型地震剖面和构造发育史剖面的综合研究,系统探讨了研究区深大断裂对断陷盆地群的控制作用。以西拉木伦河-长春-延吉板块拼接带、赤峰-开原超岩石圈断裂为边界,将研究区自南向北分为辽西盆地区、辽北盆地...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及对各断陷典型地震剖面和构造发育史剖面的综合研究,系统探讨了研究区深大断裂对断陷盆地群的控制作用。以西拉木伦河-长春-延吉板块拼接带、赤峰-开原超岩石圈断裂为边界,将研究区自南向北分为辽西盆地区、辽北盆地区和吉西盆地区等3个一级构造分区;根据控盆断裂及其断陷盆地群的时空分布、断陷构造样式、不同时期伸展量等特征将辽北盆地区分为西部、中西部、中东部等3个二级断陷区。西拉木伦河断裂控制了西部区断陷的形成和分布;嫩江—八里罕断裂和孙吴—大庆—阜新断裂对中西部断陷区的控盆效应大体相近;孙吴—大庆—阜新断裂与佳木斯—伊通断裂共同对中东部断陷区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昌图断陷主要受佳木斯—伊通断裂所控制。辽北盆地区主要表现为双断式地堑,断陷群的形成和分布不仅受北北东向断裂控制,也受到近东西向的西拉木伦河断裂和赤峰—开原断裂重新活动的控制。中西部断陷区伸展率具有从九佛堂组沉积期—沙海组沉积期—阜新组沉积期依次减小的变化规律。中东部断陷区与中西部断陷区存在明显差异,NNE向与近EW向深大断裂对两区构造分区控制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断陷盆地群南部 深大断裂 构造分区 断陷 伸展率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带异常压力条件下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岩响应 被引量:7
14
作者 雷振宇 解习农 +6 位作者 孟元林 黄卫 杜学斌 肖丽华 孟凡晋 焦金鹤 魏巍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86,共6页
在对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带压力系统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大量地层水资料,通过对比,研究地层水离子组合特征及其对异常压力条件下成岩作用的响应。研究表明,异常压力环境对地质流体及成岩作用有明显影响。超压和低压均能使地层... 在对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带压力系统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大量地层水资料,通过对比,研究地层水离子组合特征及其对异常压力条件下成岩作用的响应。研究表明,异常压力环境对地质流体及成岩作用有明显影响。超压和低压均能使地层水矿化度升高,但是影响机制不同。不同压力体系水型不一样,主要发生的成岩作用也不同。超压和常压体系主要为NaHCO3型和NaCl型水,成岩作用以矿物的溶解作用为主。而低压体系主要为CaCl2型水,成岩作用以钙长石的钠长石化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压力 地层水 成岩作用 中央坳陷带 松辽盆地
下载PDF
基于孔喉结构建立致密砂岩储层评价方案——以松南中央坳陷泉四段为例 被引量:10
15
作者 蔡来星 卢双舫 +3 位作者 张训华 肖国林 吴志强 黄文彪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54-1667,共14页
致密砂岩储层评价方案是识别储层"甜点"的基础,也是致密油勘探的重点和难点,但目前国内对此尚无统一认识。为此,以松南中央坳陷区泉四段致密砂岩为例,综合常规压汞、恒速压汞、高压压汞等多种资料对致密储层微观孔喉结构进行... 致密砂岩储层评价方案是识别储层"甜点"的基础,也是致密油勘探的重点和难点,但目前国内对此尚无统一认识。为此,以松南中央坳陷区泉四段致密砂岩为例,综合常规压汞、恒速压汞、高压压汞等多种资料对致密储层微观孔喉结构进行了精细表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致密砂岩储层评价方案。结果表明:研究区致密砂岩孔喉小、物性差,储集空间以次生溶孔为主;储层渗透性主要由占小部分体积的最大孔喉半径所控制,喉道半径越大、大喉道所占比例越高,致密储层的渗透率(K)就越高、品质就越好。在此基础上,由孔喉结构的差异性出发,将松南中央坳陷区泉四段致密砂岩储层分类4类,其中,石油能够充注至Ⅰ—Ⅲ类致密储层,且Ⅰ类致密储层(K为(0.1~1.0)×10^(-3)μm^2)品质最高,可视为储层"甜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喉结构 评价方案 致密砂岩储层 泉四段 松南中央坳陷
下载PDF
松南长岭地区坳陷层油气富集规律 被引量:6
16
作者 沈武显 樊太亮 +3 位作者 王宏语 宫雪 侯伟 王进财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15-721,共7页
以构造、层序和沉积研究为基础,从'层序控砂'和'微相控储'的角度预测有利储层分布;结合油气成藏条件分析,探讨松南长岭地区坳陷层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层序旋回控制油气富集部位,重点含油层位靠近成熟烃源岩;沉... 以构造、层序和沉积研究为基础,从'层序控砂'和'微相控储'的角度预测有利储层分布;结合油气成藏条件分析,探讨松南长岭地区坳陷层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层序旋回控制油气富集部位,重点含油层位靠近成熟烃源岩;沉积相控制有利储层发育区带,主要含油区呈环带状分布于三角洲前缘与滨浅湖的交互区域,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中的油气显示较多,且含油气性较好,为有利储集相带;基底断裂带和有利油气聚集区紧密相联,含油气带主要受继承性发育的基底断裂控制与影响;油气富集与地层展布形态、圈闭类型密切相关,中部平缓区为低幅度构造圈闭发育带,东部构造反转区为反转上倾尖灭的岩性和构造-岩性复合型圈闭发育带,而西部斜坡区于西掉断层上升盘,可形成低幅度构造和构造-岩性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南长岭地区 坳陷层 有利储层 成藏条件 油气富集规律
下载PDF
松南长春岭背斜带油源对比与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宋立忠 陈践发 +3 位作者 刘灵童 窦旭明 唐敏 沈霞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12年第1期127-133,共7页
长春岭背斜带位于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南邻双城、北邻三肇两个生烃凹陷。为明确其油源和成藏控制因素,利用萜烷、伽马蜡烷和藿烷等生物标志物进行原油类型和油-油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长春岭背斜带和朝阳沟阶地扶余油层原油为I类,双城凹... 长春岭背斜带位于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南邻双城、北邻三肇两个生烃凹陷。为明确其油源和成藏控制因素,利用萜烷、伽马蜡烷和藿烷等生物标志物进行原油类型和油-油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长春岭背斜带和朝阳沟阶地扶余油层原油为I类,双城凹陷原油类型为II类。通过三环萜/五环萜与Tm/Ts比值对比可知,长春岭背斜带与朝阳沟阶地扶余油层原油相似,与双城凹陷的原油存在明显区别。结合烃源岩成熟度、生排烃能力和平面分布可知,长春岭背斜带的石油来自其北部的三肇凹陷青山口组一段烃源岩的可能行较大,为上生下储组合。南部双城凹陷供油少的原因是烃源岩成熟度低、排烃能力差。用泥岩压实法恢复的古构造结果表明,位于现今高部位的勘探失利井实际上处于古构造的低部位,不是主成藏期油气运聚的有利方位,因而无油气显示。生烃中心的分布、成藏期的古构造背景、近南北向展布的砂体及断层是控制本区油气富集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 运移 生烃凹陷 古构造 长春岭背斜带 松辽盆地南部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深层碎屑岩天然气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李晶秋 苗宏伟 +1 位作者 李立立 王立鹏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9年第4期34-39,共6页
在总结现有勘探成果的基础上,从烃源岩条件、储层条件、盖层条件、输导条件及成藏期次5个方面,对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登娄库组碎屑岩的天然气成藏条件进行探讨。认为深层碎屑岩领域具有生、储、盖条件优越、输导路径畅通、成藏期相对较晚... 在总结现有勘探成果的基础上,从烃源岩条件、储层条件、盖层条件、输导条件及成藏期次5个方面,对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登娄库组碎屑岩的天然气成藏条件进行探讨。认为深层碎屑岩领域具有生、储、盖条件优越、输导路径畅通、成藏期相对较晚等有利于天然气成藏的条件,勘探前景广阔。同时指出该区天然气运移和聚集受到沙河子组烃源岩的展布、深大断裂分布、储层物性和有利沉积微相以及成藏条件与供烃时限的有效配置等多种因素的控制。最终归纳出"多灶供烃、复合输导、物性控藏","单灶供烃、垂向输导、构造控藏"和"单灶供烃、侧向输导、不整合控藏"3种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 碎屑岩 成藏条件 主控因素 松辽盆地南部 长岭断陷 登娄库组
下载PDF
烃源岩生烃时效性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以松辽盆地南部东南隆起区梨树断陷为例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君 黄志龙 王海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4-16,共3页
盆地或断陷内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往往受控于生烃中心,但某些特殊地质背景的断陷或盆地因为不同构造位置烃源岩生烃时效性的差异控制油气分布而另具特点。通过对东南隆起区梨树断陷源岩演化史、油源对比的研究,认为深凹带源岩具有2期生... 盆地或断陷内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往往受控于生烃中心,但某些特殊地质背景的断陷或盆地因为不同构造位置烃源岩生烃时效性的差异控制油气分布而另具特点。通过对东南隆起区梨树断陷源岩演化史、油源对比的研究,认为深凹带源岩具有2期生烃作用,第一期生烃对现今油气藏没有贡献;第二期生成高成熟天然气为主,在深凹带的储层内成藏;而斜坡带源岩为一期生烃作用,生烃时期晚于深凹带源岩的第二期,以原油为主,主要聚集在斜坡带的储层内。因此不同构造位置的烃源岩生烃时效性不同,并且控制着油气的生成与运聚,进而控制着油气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烃时效性 油气分布 梨树断陷 东南隆起区 松辽盆地南部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正反转构造特征及演化机制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莉 杜旭东 +1 位作者 陆克政 漆家福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8年第6期21-25,共5页
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已发现了10多个油田及上百个油气藏,该区伴有大量的“下正上逆”的反转断层,且上盘发育有反转背斜。在分析大量地震资料的基础之上,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点,对中央坳陷区的正反转构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已发现了10多个油田及上百个油气藏,该区伴有大量的“下正上逆”的反转断层,且上盘发育有反转背斜。在分析大量地震资料的基础之上,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点,对中央坳陷区的正反转构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的正反转构造平面分布及延伸具有方向性及成带的特点。构造类型发育有穿透断展型、简单断展型、上盘褶皱型、下盘褶皱型和滑脱褶皱型,变型程度依次变弱。反转构造变形程度与油气藏有密切关系,反转构造变形越弱及构造类型越简单,油气保存条件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中央坳陷区 正反转构造 构造演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