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 of central Gansu Province from regional seismic waveform inversion using firework algorithm 被引量:3
1
作者 Yanyang Chen Yanbin Wang Yuansheng Zhang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7年第2期81-89,共9页
The firework algorithm(FWA) is a novel swarm intelligence-based method recently proposed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multi-parameter, nonlinear functions. Numerical waveform inversion experiments using a synthetic model... The firework algorithm(FWA) is a novel swarm intelligence-based method recently proposed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multi-parameter, nonlinear functions. Numerical waveform inversion experiments using a synthetic model show that the FWA performs well in both solution quality and efficiency. We apply the FWA in this study to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 inversion using regional seismic waveform data of central Gansu on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Seismograms recorded from the moment magnitude(MW) 5.4 Minxian earthquake enable obtaining an average crustal velocity model for this region. We initially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FWA robustness tests in regional waveform inversion at the same earthquake and station positions across the study region,inverting two velocity structure models, with and without a low-velocity crustal layer; the accuracy of our average inversion results and their standard deviations reveal the advantages of the FWA for the inversion of regional seismic waveforms. We applied the FWA across our study area using three component waveform data recorded by nine broadband permanent seismic stations with epicentral distances ranging between 146 and 437 km. These invers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thickness of the crust in this region is 46.75 km, while thicknesses of the sedimentary layer, and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crust are 3.15,15.69, 13.08, and 14.83 km, respectively.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P-wave velocities of these layers and the upper mantle are 4.47, 6.07, 6.12, 6.87, and 8.18 km/s,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waveform inversion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 central gansu Province Firework algorithm
下载PDF
甘肃中部旱台田地10个饲用玉米品种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研究
2
作者 马学军 王国栋 +2 位作者 刘立山 张力 边琳鹤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42-146,共5页
试验为选出甘肃中部旱台田地适应性强的饲用玉米品种,2022年在甘肃中部旱台田地代表的榆中县引进了10个饲用玉米品种进行筛选试验。试验以主栽品种陇单4号为对照(CK),对引进的9个饲用玉米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对饲用玉米农艺性状、草产... 试验为选出甘肃中部旱台田地适应性强的饲用玉米品种,2022年在甘肃中部旱台田地代表的榆中县引进了10个饲用玉米品种进行筛选试验。试验以主栽品种陇单4号为对照(CK),对引进的9个饲用玉米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对饲用玉米农艺性状、草产量和营养物质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显示,10个饲用玉米品种在甘中部旱台田地春播,均能够适期收获。2022年浩育2号和陇单4号(CK)全年折合鲜草产量较高,分别为40305.36和36638.33 kg/hm^(2),折合干草产量分别为13432.48和11652.11 kg/hm^(2)。10个饲用玉米供试品种中,先玉1483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达到了国家一级青贮玉米标准,但产量过低。研究表明,浩育2号在甘中部旱台田地适应能力最强,产量最高,营养品质较好,达到国家二级青贮玉米标准,是具有推广潜力的饲用玉米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用玉米 田间筛选 甘中部高寒区 生产性能 营养品质
下载PDF
陇中黄土丘陵区“耕—园”转换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以甘肃省秦安县为例
3
作者 郭晓东 李欢 +2 位作者 谢心雨 穆镁锐 马利邦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6-184,共9页
揭示“耕—园”转换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对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甘肃省秦安县为例,基于1998、2008和2019年3期国土调查数据,综合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地理探测... 揭示“耕—园”转换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对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甘肃省秦安县为例,基于1998、2008和2019年3期国土调查数据,综合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地理探测器及Arc GIS等手段和方法,系统分析了近20余年来秦安县“耕—园”转换演变过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1998—2019年,秦安县耕地面积减少和园地面积增长均极为显著,“耕—园”转换面积较大并呈现出明显的此消彼长的演变趋势。(2)研究期间全县“耕—园”持续快速转换,并由河谷地带向周边丘陵山区持续扩展。其中,二、三级海拔梯度[1400 m,1800 m)及斜坡[5°,15°)“耕—园”转换面积最大,坡向对“耕—园”转换的影响较小。(3)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园”转换均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年均气温和高程对“耕—园”转换影响尤为显著。各因子之间交互作用显著,主要表现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2种交互类型,其中非线性增强更为普遍。自然条件、城镇化、比较经济效益及政策制度是“耕—园”转换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园”转换 功能转型 驱动机制 比较经济效益 种植决策 陇中黄土丘陵区
原文传递
陇中黄土高原区8个花椒品种光合荧光特性比较
4
作者 张晓娟 赵通 +6 位作者 张广忠 谢新平 魏佳英 武蕾 王芳 刘雅宏 李智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4年第6期43-48,共6页
探明陇中黄土高原8个花椒品种的光合荧光特性,为陇中黄土高原区花椒良种筛选和适应性研究提供参考。以8个花椒品种2年生苗为研究对象,使用光合分析仪测定花椒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等光合参数,使用荧光仪测定初始荧光、光化学猝灭系数... 探明陇中黄土高原8个花椒品种的光合荧光特性,为陇中黄土高原区花椒良种筛选和适应性研究提供参考。以8个花椒品种2年生苗为研究对象,使用光合分析仪测定花椒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等光合参数,使用荧光仪测定初始荧光、光化学猝灭系数等叶绿素荧光参数,比较分析了不同花椒品种间的叶片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结果表明:光合特性表现为不同花椒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随时间变化呈逐渐下降趋势,秦安大红袍和无刺梅花椒的Gs随时间变化呈逐渐下降趋势,南强1号、枸椒和狮子头呈先升后降趋势,其他品种无明显变化趋势,7月份无刺梅花椒的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最高;除黄盖和枸椒CO_(2)浓度(Ci)呈先降后升趋势外,其他花椒品种的胞间CO_(2)浓度(Ci)呈逐渐上升趋势。荧光特性表现为除秦安大红袍和枸椒的F0随时间变化呈先升后降趋势外,其他品种的初始荧光(F0)随时间变化呈逐渐下降趋势,不同时期秦安大红袍和秦安1号的最大荧光(Fm)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各花椒品种的PSⅡ最大原初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在整个生长期内并无明显变化,基本维持在0.6~0.8;9月份无刺梅花椒光化学途径转化能量(ψPSⅡ)和电子传递速率(ETR)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各花椒品种的光化学猝灭系数(qP)随时间变化呈不同变化趋势,但秦安大红袍在整个生长期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中黄土高原区 花椒品种 光合特性 荧光特性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典型丘陵沟壑区的滑坡灾损土地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5
作者 朱牛 刘桦 +4 位作者 王金牛 宿星 石凝 罗栋梁 盖艾鸿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06-1323,共18页
我国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滑坡是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之一。陇中黄土丘陵区地处黄土高原西段的黄河流域上游,一直以来是滑坡事件的高发区,因其突发性造成的次生灾害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较大隐患。近年来随着社会防治力度与投... 我国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滑坡是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之一。陇中黄土丘陵区地处黄土高原西段的黄河流域上游,一直以来是滑坡事件的高发区,因其突发性造成的次生灾害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较大隐患。近年来随着社会防治力度与投入加大,该区域有关滑坡的理论研究和技术修复手段有了较为全面的提升,特别在生态修复研究与实践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该区域现有的针对性研究方法与灾损土地的修复手段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不足。因此,本文就陇中黄土丘陵区滑坡的影响因素和现有修复模式进行综述,首先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手段图示研究区域的环境概况,进而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系统概括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内容,并就目前滑坡灾损土地修复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关解决办法,以期能够全面阐述滑坡灾损治理的必要性,为未来滑坡治理梳理潜在的研究方向,促进滑坡治理更好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中地区 黄土丘陵 地质灾害 修复模式 人类活动 文献计量分析
下载PDF
陇中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抗蚀性研究
6
作者 王利文 齐鹏 +3 位作者 张连科 马慧霞 马娟娟 李志强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4年第3期40-45,共6页
以陇中黄土高原地区黄绵土(LS)、灰钙土(CS)、红黏土(RC)和灌淤土(SS)四种典型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土壤类型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抗侵蚀能力。本研究采用干筛-湿筛法得到不同粒级团聚体比例,来计算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 以陇中黄土高原地区黄绵土(LS)、灰钙土(CS)、红黏土(RC)和灌淤土(SS)四种典型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土壤类型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抗侵蚀能力。本研究采用干筛-湿筛法得到不同粒级团聚体比例,来计算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颗粒分形维数(D)、团聚体破坏率(PAD)、>0.25 mm占比[M_((w>0.25))]和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结果表明,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红黏土和灌淤土显著性大于黄绵土和灰钙土,几何平均直径红黏土>灌淤土>黄绵土>灰钙土,分别为0.41、0.30、0.23和0.21 mm,各土壤类型间差异性显著;颗粒分形维数灰钙土最大,红黏土最小,分别为2.97和2.90;湿筛对土壤团聚体的破坏率红黏土和灌淤土显著小于黄绵土,黄绵土最大;>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占比最大的是红黏土,为45.87%,灌淤土次之,黄绵土最小,为23.5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各指标间的相关性良好,其中MWD与GMD、M_((w>0.25))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D、K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PAD呈显著负相关(p<0.05);GMD与其他土壤团聚体各项指标均表现出极显著相关性(p<0.01);土壤有机质与土壤稳定性各指标之间也呈现出极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表明,土壤抗蚀性红黏土灌淤土较好,黄绵土居中,灰钙土最差。研究结果可为陇中黄土高原地区不同土壤类型农田土壤抗侵蚀能力提供参考,对黄土高原土壤水土保持功能的提升及水土保持效应的持续稳定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中黄土高原 农田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土壤抗蚀性
下载PDF
施氮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麦田N_(2)O和CO_(2)排放的影响
7
作者 何锦煜 袁建钰 +4 位作者 闫丽娟 杜梦寅 庞晔 成思潮 李广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89,共9页
【目的】探究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旱作麦田土壤N_(2)O和CO_(2)排放对不同施氮量的响应,阐明旱作麦田N_(2)O和CO_(2)排放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该地区旱作麦田温室气体减排和氮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陇中黄土高原旱作麦田为... 【目的】探究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旱作麦田土壤N_(2)O和CO_(2)排放对不同施氮量的响应,阐明旱作麦田N_(2)O和CO_(2)排放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该地区旱作麦田温室气体减排和氮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陇中黄土高原旱作麦田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定位试验和室内指标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布设CK(不施肥)、LN(低量氮肥)、MN(中量氮肥)和HN(高量氮肥)共4个施氮梯度,分析不同施氮量对旱作麦田土壤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有机碳(SOC)、土壤温度、含水量及土壤N_(2)O和CO_(2)排放的影响。【结果】0~10 cm土层土壤中,HN、MN、LN较CK处理,NO_(3)^(-)-N平均含量增幅为21.55%、26.06%和34.11%;NH_(4)^(+)-N平均含量增幅为21.77%、31.42%和39.20%;SOC平均含量增幅为20.43%、25.80%和35.9%。HN、MN、LN较CK处理,N_(2)O累计排放量增幅为78.63%、130.47%、217.51%;CO_(2)累计排放量增幅为5.73%、10.63%、21.75%。皮尔逊相关关系表明,不同施氮处理中,麦田0~10 cm土层土壤中NO_(3)^(-)-N、NH_(4)^(+)-N和SOC平均含量与N_(2)O、CO_(2)累计排放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土壤温度与N_(2)O和CO_(2)累计排放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含水量与N_(2)O累计排放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与CO_(2)累计排放量相关关系不显著。【结论】施氮可以增加黄土高原旱作麦田表层土壤中NO_(3)^(-)-N、NH_(4)^(+)-N和SOC含量,进而增加了N_(2)O和CO_(2)累计排放量,是该地区麦田N_(2)O和CO_(2)排放的主要驱动因子,表层土温和土壤含水量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N_(2)O和CO_(2)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麦田 施氮量 N_(2)O CO_(2) 排放通量 陇中黄土高原
下载PDF
中共中央西北局(1941—1954)的历史贡献
8
作者 任晓伟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26-36,共11页
1941年5月成立的中共中央西北局,作为统一领导党在西北地区工作的中央派出机构,在中共中央领导下不懈地进行了13年的艰苦奋斗,一直到1954年12月宣告撤销。在这13年中,西北局走过了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从新... 1941年5月成立的中共中央西北局,作为统一领导党在西北地区工作的中央派出机构,在中共中央领导下不懈地进行了13年的艰苦奋斗,一直到1954年12月宣告撤销。在这13年中,西北局走过了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期的峥嵘岁月,在贯彻执行了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完成不同时期党中央赋予的历史任务,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在西北地区的胜利产生了重要历史作用;为党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提供了具有普遍性的地方实践经验,出色地履行了党中央决策的参谋助手作用;为党中央的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理论认识提供了试验地和阐发地;创造性开展一系列新的制度探索,成为当代中国许多重要制度的历史先河;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设事业输送大量干部,发挥了重要组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中央西北局 陕甘宁边区 毛泽东 历史贡献
下载PDF
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共中央西北局在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中的领导作用
9
作者 魏德平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7-46,共10页
全民族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在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不但在执行中共中央政策中承担试验、推广、完善政策任务,更是中共践行“局部执政”最为重要的地区。中共中央西北局成立后,加强陕甘宁边区政治工作是面对的首要任... 全民族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在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不但在执行中共中央政策中承担试验、推广、完善政策任务,更是中共践行“局部执政”最为重要的地区。中共中央西北局成立后,加强陕甘宁边区政治工作是面对的首要任务,也决定着西北局其他方面工作的成效。西北局通过贯彻落实《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在“三三制”原则指导下推进边区政权建设、推行边区精兵简政和组织开展边区防奸锄奸工作等重大举措,把边区的政治建设推向新的阶段,使边区成为当时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模范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民族抗战时期 中共中央西北局 陕甘宁边区 政权建设
下载PDF
不同品种(系)小黑麦在陇中半干旱区的产量与品质分析比较 被引量:4
10
作者 魏玉明 杨发荣 +5 位作者 黄杰 刘文瑜 王国栋 杨芳萍 杜文华 张燕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3-138,共6页
试验旨在研究10个小黑麦品种(系)生长特性及全株营养品质。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小黑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个小黑麦品种(系)均完成了生育周期,生育期在118~148 d。小黑麦鲜、干草产量分别为20.00~27.55 t/hm^(2)、11.14~16.55 t/... 试验旨在研究10个小黑麦品种(系)生长特性及全株营养品质。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小黑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个小黑麦品种(系)均完成了生育周期,生育期在118~148 d。小黑麦鲜、干草产量分别为20.00~27.55 t/hm^(2)、11.14~16.55 t/hm^(2)。T-138鲜、干草产量最高,T-133蛋白质产量最高。小黑麦的干、鲜草产量与植株分蘖数和枝条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全株蛋白质产量与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与鲜干比呈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表明,T-133和T-138小黑麦品系综合性状较优,在试验区适应性表现较好,可作为陇中半干旱区优质饲草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中半干旱区 小黑麦 生产性能 营养品质
下载PDF
甘肃省中部地区马铃薯品种演变与良种推广
11
作者 刘彩琴 连中学 《中国马铃薯》 2023年第2期173-178,共6页
马铃薯生产是甘肃省中部地区经济支柱产业,良种推广则是产业发展的首选措施。通过对建国以来甘肃省中部地区“家家种田,户户留种”时期、“四自一辅”时期、“四化一供”时期、种子产业化时期和现代种业发展时期5个阶段马铃薯品种演变... 马铃薯生产是甘肃省中部地区经济支柱产业,良种推广则是产业发展的首选措施。通过对建国以来甘肃省中部地区“家家种田,户户留种”时期、“四自一辅”时期、“四化一供”时期、种子产业化时期和现代种业发展时期5个阶段马铃薯品种演变和良种推广历程的回顾,分析了影响马铃薯良种推广的因素、当前马铃薯良种推广中存在问题,对今后该地区马铃薯良种推广前景做了4点展望,以期为当地马铃薯良种推广提供参考,促进当地马铃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品种演变 良种推广 甘肃中部
下载PDF
铁锌肥对陇中旱农区马铃薯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惠领领 谢军红 +4 位作者 李玲玲 周永杰 王进斌 谢丽华 赵潇潇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2期68-76,共9页
【目的】通过大田试验,研究铁、锌肥施用量对马铃薯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黄土高原马铃薯产量的提升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方法】选用当地主栽品种新大坪为供试材料,处理包括3个施铁量Fe_(0)(0 kg/hm^(2))、... 【目的】通过大田试验,研究铁、锌肥施用量对马铃薯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黄土高原马铃薯产量的提升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方法】选用当地主栽品种新大坪为供试材料,处理包括3个施铁量Fe_(0)(0 kg/hm^(2))、Fe_(1)(10 kg/hm^(2))、Fe_(2)(20 kg/hm^(2))和3个施锌量Zn_(0)(0 kg/hm^(2))、Zn_(1)(20 kg/hm^(2))和Zn_(2)(40 kg/hm^(2))。【结果】马铃薯叶面积指数在Fe_(0)Zn_(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较不施肥提高26.7%;Fe_(2)Zn_(2)马铃薯叶片SPAD值较不施肥提高21.0%;基施铁、锌肥可改善马铃薯光合特性,Fe_(0)Zn_(2)、Fe_(2)Zn_(0)和Fe_(2)Zn_(2)净光合速率较不施肥分别提高54.8%、54.8%、53.0%,产量较不施肥分别提高19.5%、15.0%、21.5%;Fe_(2)Zn_(2)处理马铃薯块茎铁、锌含量达到最大,较不施肥分别增加17.2%、13.8%。【结论】陇中旱农区马铃薯铁、锌肥单施适宜施量分别为20 kg/hm^(2)和40 kg/hm^(2),配施适宜施量分别为铁肥20 kg/hm^(2)、锌肥4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中旱农区 马铃薯 铁肥 锌肥 光合特性 产量
下载PDF
陇中旱作区玉米全膜宽窄行种植对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育斌 张丽娜 王军德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17,共9页
为探究全膜宽窄行种植模式对陇中旱作区玉米土壤水分与产量的影响,明晰全生育期宽窄行冠层差异对土壤贮水和耗水的影响规律,进一步揭示全膜双垄沟播模式下宽窄行的增产机理,2017-2019年通过开展大田试验,研究2种宽窄行种植方式(35 cm+65... 为探究全膜宽窄行种植模式对陇中旱作区玉米土壤水分与产量的影响,明晰全生育期宽窄行冠层差异对土壤贮水和耗水的影响规律,进一步揭示全膜双垄沟播模式下宽窄行的增产机理,2017-2019年通过开展大田试验,研究2种宽窄行种植方式(35 cm+65 cm、40 cm+60 cm)及等行距种植方式(50 cm+50 cm)对土壤贮水量、蒸散耗水量、产量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平水年宽窄行种植在玉米苗期至大喇叭口期阶段,相较等行距种植土壤具有较高的贮水量,主要表现在40~80 cm深度,且35 cm+65 cm宽窄行种植土壤贮水量更高,在大喇叭口期至成熟期,宽窄行土壤贮水量波动幅度较大;各试验年宽窄行种植在大喇叭口期至抽雄吐丝期耗水量均显著高于等行距,且35 cm+65 cm宽窄行种植蒸散耗水更为强烈;同时,宽窄行40 cm+60 cm、35 cm+65 cm的产量比常规等行距种植分别提升了12.9%和16.9%,宽窄行40 cm+60 cm处理WUE提升幅度为6.4%~13.2%,宽窄行35 cm+65 cm处理WUE提升幅度为11.1%~21.9%。总体来看,陇中旱作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采用宽窄行种植能够促进玉米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以35 cm+65 cm宽窄行种植表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中 旱作 玉米 宽窄行 土壤水分 全膜 覆膜
下载PDF
陇中旱区农田土壤微量元素特征及其对绿肥休耕的响应 被引量:3
14
作者 宋淑钧 崔小茹 +2 位作者 陈其鲜 陈雄 杨荣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68-275,共8页
研究土壤微量元素对绿肥休耕的响应,为大面积区域农田土壤养分管理和农业生产提供参考。基于陇中旱区3年多点位监测数据,选择土壤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钼和有效硼等6项指标,对比分析休耕种植绿肥前后土壤微量元素差异... 研究土壤微量元素对绿肥休耕的响应,为大面积区域农田土壤养分管理和农业生产提供参考。基于陇中旱区3年多点位监测数据,选择土壤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钼和有效硼等6项指标,对比分析休耕种植绿肥前后土壤微量元素差异。结果表明:(1)与基础土壤相比,休耕3年后土壤有效锰、有效铜和有效锌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8.8%,22.5%,14.3%(p<0.05);有效铁和有效硼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有效钼无显著变化。(2)回归分析表明,有效铁、有效锰和有效铜的变化幅度与休耕前微量元素基础含量均呈负线性关系,而有效锌和有效钼均呈负对数关系(p<0.05),且对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和有效钼的基础含量分别小于8.0,0.9,0.3,0.06 mg/kg的农田土壤有显著提高效果;有效铁、有效锰和有效铜变化幅度与休耕前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基础养分含量之间均呈显著负线性关系(p<0.05);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和有效锌变化幅度与休耕前土壤pH之间均呈显著正线性关系(p<0.05)。(3)进一步对休耕后土壤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相关分析表明,休耕后有效铁、有效锰和有效锌均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除有效钼,其他5种微量元素与土壤pH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休耕种植绿肥可不同程度地提高陇中旱农区土壤有效锰、有效铜和有效锌含量,尤其可显著改善土壤缺锰状况,且该模式对土壤养分基础含量较低和偏碱性土壤提高微量元素含量效果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耕 农田土壤 微量元素 陇中旱农区
下载PDF
休耕对陇中旱农区农田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宋淑钧 崔小茹 +3 位作者 陈雄 陈其鲜 杨荣 尤艳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3-150,159,共9页
[目的]评估休耕对农田土壤养分的影响,阐明休耕模式的适宜性,为区域制定合理的土地管理措施和提高农田土壤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陇中旱农区农田为研究对象,基于2017—2019年连续3 a的休耕试验数据,选择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 [目的]评估休耕对农田土壤养分的影响,阐明休耕模式的适宜性,为区域制定合理的土地管理措施和提高农田土壤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陇中旱农区农田为研究对象,基于2017—2019年连续3 a的休耕试验数据,选择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有效磷(AP)、速效钾(AK)、pH值和交换性钙、镁7个土壤养分指标,对比绿肥种植休耕模式实施前后土壤养分的变化情况以及休耕与非休耕对照(马铃薯—玉米—马铃薯轮作)土壤养分的差异。[结果](1)与休耕前的基础养分相比,休耕3 a后,SOM,TN和AK含量均有增加趋势,增幅依次为19.5%,23.0%,9.2%,其中除AK外,SOM和TN含量休耕前后均有显著差异(p<0.05);AP,pH值和交换性钙、镁均显著降低(p<0.05),降幅依次为21.8%,1.0%,36.5%,39.6%。(2)与非休耕对照相比,SOM,TN和AK含量分别明显高于对照区3.5%,11.0%,8.5%,AP和交换性钙含量均比对照区低,其中仅TN和交换性钙的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3)AP变化率与其基础含量呈显著对数关系(p<0.001),SOM,TN,AK,pH值等指标变化率与其基础含量之间均呈显著的负相关线性函数关系(p<0.01),即随着土壤基础养分的增加休耕对其养分变化的影响降低,而交换性钙镁的这种关系不显著。(4)休耕3 a后SOM,TN,AK和AP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38,p<0.05);pH值除与交换性镁的相关性不显著,与其他土壤养分指标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且休耕区上述土壤养分指标的相关性均比对照区高。[结论]采用种植绿肥的休耕模式,可使陇中旱农区耕地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并且对基础养分较低的土壤效果更佳。但3 a的休耕相较于马铃薯—玉米—马铃薯轮作种植地力提升幅度较小,表明在较短的时间尺度内休耕对土壤的改良作用仍十分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耕 农田土壤 土壤养分 耕地质量 陇中旱农区
下载PDF
陇中旱作区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筛选试验初报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鸿雁 席旭东 +1 位作者 梁平 孛娟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5期432-436,共5页
陇中旱作区马铃薯种植历史悠久,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为筛选出陇中旱作区优质抗旱的淀粉加工型和全粉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以陇薯3号为对照品种,在陇中旱作区对引进适宜不同生态区域种植的8个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进行筛选比... 陇中旱作区马铃薯种植历史悠久,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为筛选出陇中旱作区优质抗旱的淀粉加工型和全粉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以陇薯3号为对照品种,在陇中旱作区对引进适宜不同生态区域种植的8个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进行筛选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陇薯16号、陇薯17号、甘农薯9号这3个品种生育期长(120~125 d),为晚熟或中晚熟品种;出苗率高,植株生长旺盛,主茎数多,大中薯率均高于80%;薯形为圆形或长卵圆形、薯皮光滑、芽眼浅、食味优(蒸煮食味综合评分分别为7.00、7.50、6.63分);干物质含量高,分别为253.0、243.2、249.0 g/kg,分别较对照品种陇薯3号增加6.0、-3.8、2.0 g/kg;还原糖含量分别为2.70、1.40、1.10 g/kg;折合产量分别为29670、30855、31055 kg/hm^(2),分别较对照品种陇薯3号增产5.62%、9.84%、10.56%,可作为陇中旱作区全粉加工型品种推广种植。由于陇薯16号淀粉含量高达232.0 g/kg,也可作为陇中旱作区优质的高淀粉加工型品种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区 加工型马铃薯 新品种 品种筛选 陇中
下载PDF
陇中旱作区胡麻膜侧宽幅匀播技术土壤水温效应研究
17
作者 彭莉洁 马彦 +4 位作者 许德蓉 刘广才 顿小明 于涛 李松 《土壤与作物》 2023年第3期343-352,共10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陇中旱作区胡麻膜侧宽幅匀播栽培技术的土壤水温效应。结果表明:膜侧宽幅匀播技术能显著提高胡麻土壤水分含量、降水利用率、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温度。从出苗期到成熟期,膜侧宽幅匀播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较膜...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陇中旱作区胡麻膜侧宽幅匀播栽培技术的土壤水温效应。结果表明:膜侧宽幅匀播技术能显著提高胡麻土壤水分含量、降水利用率、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温度。从出苗期到成熟期,膜侧宽幅匀播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较膜侧沟播提高0.2~2.4个百分点,较传统条播提高0.6~4.6个百分点。膜侧宽幅匀播胡麻农田降水利用率为70.1%,较膜侧沟播提高3.2个百分点,较传统条播显著提高9.4个百分点。膜侧宽幅匀播胡麻水分利用效率为4.43 kg·hm^(−2)·mm^(−1),分别较膜侧沟播和传统条播显著提高19.1%和34.7%(P<0.05)。从出苗到成熟期,膜侧宽幅匀播0~25 cm土壤温度较膜侧沟播提高0~1.1℃;较传统条播提高0.1℃~2.2℃。膜侧宽幅匀播技术胡麻籽粒产量为1740 kg·hm^(−2),较膜侧沟播技术和传统条播技术分别显著增产24.5%和55.4%(P<0.05)。研究表明,胡麻膜侧宽幅匀播技术与其它两种栽培模式相比,增产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麻 膜侧宽幅匀播 土壤水分效应 土壤温度效应 陇中旱作区
下载PDF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与探索——基于中央苏区和陕甘宁边区史料的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曦晨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96-101,共6页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已经孕育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基因。党在中央苏区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出“山-林-水-田”是相互影响的共同体的理念,提出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森林培育是农业的基本要素的论断,带领根据地军民兴修水利...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已经孕育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基因。党在中央苏区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出“山-林-水-田”是相互影响的共同体的理念,提出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森林培育是农业的基本要素的论断,带领根据地军民兴修水利、广植树木。陕甘宁边区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化了对森林生态效益的认识,提出森林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并形成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知,认为人类改造自然只能遵循必然的规律。党的早期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基因对其在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经济、环境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苏区 陕甘宁边区 环境保护
下载PDF
2012年至2021年甘肃省医疗机构降压药利用研究
19
作者 冯虎 曹文萱 +2 位作者 马永恒 赵德芳 胡晓斌 《中国药业》 CAS 2023年第20期34-38,共5页
目的为优化降压药的用药模式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2年至2021年甘肃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平台中的降压药相关数据,以限定日剂量(DDD)、用药频度(DDDs)、每千人每天用药消耗量(DID)、限定日费用(DDC)、使用金额排序/药品DI... 目的为优化降压药的用药模式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2年至2021年甘肃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平台中的降压药相关数据,以限定日剂量(DDD)、用药频度(DDDs)、每千人每天用药消耗量(DID)、限定日费用(DDC)、使用金额排序/药品DID排序(B/A)和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描述甘肃省降压药的利用模式。结果共覆盖省内一级医疗机构1356家,二级238家,三级68家。2012年至2019年甘肃省医疗机构降压药的DID和DDC均逐年增加,并在2019年达峰值,2019年至2021年均逐年下降;累积DID占比最高的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类降压药(39%),其次是钙离子通道阻断剂(31%)。2012年至2021年,各级医疗机构降压药的DID均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一级医疗机构降压药的DID占比最高但总体呈下降趋势,二级、三级医疗机构DID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甘肃省2021年DID累积占比前90%的降压药共9种,其中,缬沙坦DID占比最高(29.34%);RAS类降压药品种最多(6种);B/A为0.8~1.2的降压药有3种,分别为依那普利、替米沙坦和非洛地平。结论2012年至2021年甘肃省各级医疗机构降压药的用药结构和DDC基本合理,但消耗量未明显呈现向基层医疗机构下沉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压药 甘肃省 医疗机构 药物利用 集中采购
下载PDF
陕甘宁边区的医院管理制度——以延安中央医院为中心的考察
20
作者 刘曦月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40-44,64,共6页
延安中央医院是抗战时期一所由中共中央领导的综合医院,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边区卫生状况做出了巨大贡献,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医院逐步建立的管理制度特点鲜明,在物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管理方面分别... 延安中央医院是抗战时期一所由中共中央领导的综合医院,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边区卫生状况做出了巨大贡献,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医院逐步建立的管理制度特点鲜明,在物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管理方面分别呈现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人为本、思想引领和科学导向、规范化特征的独特意蕴,在陕甘宁边区具有代表性,折射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医疗服务体系在抗战时期恶劣复杂的环境下坚持发展并努力走向专业化、科学化、现代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延安中央医院 医院管理制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