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of early Paleozoic granitoids in East Kunlun belt: Evidences from geochronology, geochemistry and isotopes 被引量:12
1
作者 Guochen Dong Mingfei Luo +7 位作者 Xuanxue Mo Zhidan Zhao Liangqiong Dong Xuehui Yu Xin Wang Xiaowei Li Xiongfei Huang Yanbin Liu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5期1383-1397,共15页
The East Kunlun Orogenic Belt(EKOB) provides an important link to reconstruct the evolution of the Proto-Tethys and Paleo-Tethys realm. The EKOB is marked by widespread Early Paleozoic magmatism.Here we report the pet... The East Kunlun Orogenic Belt(EKOB) provides an important link to reconstruct the evolution of the Proto-Tethys and Paleo-Tethys realm. The EKOB is marked by widespread Early Paleozoic magmatism.Here we report the petrology, bulk geochemistry, zircon Ue Pb dating and, Lue Hf and SreN d isotopic data of the Early Paleozoic granitic rocks in Zhiyu area of the southern EKOB. Based on the zircon U-Pb dating, these granitoids, consisting of diorite, granodiorite and monzogranite, were formed during 450 -430 Ma the Late Ordovician to Middle Silurian. The diorite and granodiorite are high Sr/Y ratio as adakitic affinities, and the monzogranite belongs to highly fractionated I-type. Their(^(87)Sr/^(86)Sr)ivalues range from 0.7059 to 0.7085, εNd(t) values from -1.6 to -6.0 and the zircon εHf(t) values show large variations from +9.1 to -8.6 with Hf model ages(T_(DM2)) about 848 Ma and 1970 Ma. The large variations of whole-rock Nd and zircon Hf isotopes demonstrate strong isotopic heterogeneity of the source regions which probably resulted from multi-phase underplating of mantle-derived magmas. Geochemical and isotopic studies proved that the diorite and granodiorite had been deriv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heterogeneous crustal source with variable contributions from ancient continental crust and juvenile components, and the monzogranites were representing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and crustal contamination for arc magma. The Early Paleozoic adakitic rocks and high-K calc-alkaline granitoids in the southern EKOB were likely emplaced in a continental marginal arc setting possibly linked to the southwards subduction of the Paleo Kunlun Ocean and the magma generation is linked to partial melting of thickened continental crust induced by underplating of mantle-derived magm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CHEMISTRY Zircon GEOCHRONOLOGY and LU-HF isotopes Early Paleozoic magmatism tectonics east kunlun OROGENIC belt
下载PDF
Late Caledonian Ductile Thrusting Deformation in the Central East Kunlun Belt, Qinghai, China and Its Significance: Evidence from Geochronology 被引量:18
2
作者 WANG Guocan, CHEN Nengsong, ZHU Yunhai and ZHANG Kexin Faculty of Earth 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Hubei 430074 E-mail: wgcan@cug.edu.cn Ren Xifei, Liu Ruixun and Xie Guangli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11-319,共9页
A high-angle ductile thrusting deformation with top-to-the-north movement penetratively developed in the Proterozoic-Early Paleozoic metamorphic rocks along the Central East Kunlun belt. The deformed rocks suffered ep... A high-angle ductile thrusting deformation with top-to-the-north movement penetratively developed in the Proterozoic-Early Paleozoic metamorphic rocks along the Central East Kunlun belt. The deformed rocks suffered epidote-amphibolite facies metamorphism. On the basis of our previous study, we present more data in this paper to further support that the ducdle thrust deformation occurred in the later Caledonian and 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deformation. A zircon U-Pb concordant age of 446±2.2 Ma of a deformed granodiorite in the ductile thrust zone was obtained and can be interpreted as the lower limit of the deformation. A syntectonically crystallized and also strongly deformed hornblende Ar/ Ar dating gives an Ar/Ar plateau age of 426.5±3.8 Ma, which represents the deformation age. A strongly orientated muscovite gives an Ar/Ar plateau age of 408±1.6Ma, representing the cooling age after the peak temperature, constraining the upper limit of the ductile thrust deformation. This ductile thrust deformation can be interpreted as the result of the closing of the Central East Kunlun archipelago ocean. To the north, Ar/Ar plateau ages of 382.9±0.2 Ma and 386.8±0.8 Ma of muscovite in the deformed Xiaomiao Group represent the uplift cooling ages of deeper rocks after the thrusting movement. The original thrusting foliation has a low angle. A rotation model was put forward to expla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liation from the original low-angle to present high-angle dipp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ctile thrust deformation GEOCHRONOLOGY central east kunlun belt QINGHAI China
下载PDF
东昆仑东段原特提斯洋的俯冲时限:来自瓦勒尕花岗质岩石锆石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的约束
3
作者 郭香敏 丁枫 +4 位作者 凡韬 孙瑶 黄仕宗 蔺吉庆 霍艳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2-246,共25页
为探讨东昆仑东段早泥盆世原特提斯洋构造演化,本文对沟里地区瓦勒尕花岗质岩石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研究区花岗质岩石主要为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414.2±2.3 Ma,花岗... 为探讨东昆仑东段早泥盆世原特提斯洋构造演化,本文对沟里地区瓦勒尕花岗质岩石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研究区花岗质岩石主要为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414.2±2.3 Ma,花岗闪长岩的锆石U-Pb年龄为416.9±5.3 Ma。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具富硅、富碱、富铝和弱过铝质特征,二者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普遍具弱负铕异常,成因类型为I型花岗岩。研究认为,瓦勒尕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为下地壳基性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综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二者形成于原特提斯洋俯冲消减阶段,东昆仑地区原特提斯洋在414 Ma时尚未完全关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造山带 原特提斯洋 花岗质岩石 岩石成因 构造背景
下载PDF
东天山印支期矿床地质特征、成因类型及成矿规律 被引量:2
4
作者 邓小华 吴昌志 +4 位作者 吴艳爽 陈西 张静 石煜 陈衍景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90-621,共32页
东天山成矿带是我国重要成矿带之一,以古生代大规模成矿为特色。近年来,东天山成矿带陆续报道了一批印支期的成矿年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此,初步总结了东天山印支期矿床的地质特征、成因类型及成矿规律。结果表明:东天山印支... 东天山成矿带是我国重要成矿带之一,以古生代大规模成矿为特色。近年来,东天山成矿带陆续报道了一批印支期的成矿年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此,初步总结了东天山印支期矿床的地质特征、成因类型及成矿规律。结果表明:东天山印支期矿床的成矿元素丰富,金、钼、钨、铼、铷等均达到大型—超大型规模,还蕴含了锂、铍、铌、钽、钒、钛、铁等金属矿床,显示出东天山印支期成矿的重要性。印支期矿床的成因类型多样,既发育了岩浆型钒钛磁铁矿床、花岗岩型铷矿床、伟晶岩型锂铍铌钽矿床等岩浆矿床,又发育斑岩型钼铼矿床、矽卡岩型钨钼铷矿床、石英脉型钨矿床、造山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等热液矿床。在空间分布上,印支期矿床集中分布于康古尔韧性剪切带和中天山地块及其东南缘,而其他构造单元成矿信息较少。虽然印支期矿床的分布具有时空相似性,但关键控矿要素明显不同,矽卡岩型钨矿床明显受中天山前寒武纪基底控制,钒钛磁铁矿床、花岗岩型铷矿床、伟晶岩型锂铍铌钽矿床和斑岩型钼矿床受不同性质的侵入岩控制,而造山型金矿床明显受韧性剪切带和断裂构造控制。因此,东天山印支期造山作用的资源潜力已初步显现,未来应加强东天山甚至新疆地区的印支期成矿作用研究和找矿勘查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特征 矿床类型 控矿因素 成矿规律 印支期 构造背景 东天山 中亚造山带
下载PDF
东昆仑西段原特提斯洋洋盆闭合时间——来自新疆木孜塔格地区同碰撞花岗岩的证据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坤 蔡志超 +5 位作者 王玺 王艳慧 李鑫浩 曾水石 李腾鑫 韩亦菲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56-1570,共15页
通过对东昆仑造山带西段木孜塔格地区二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数据研究,探讨其成因及构造环境,为东昆仑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提供新信息。对木孜塔格地区出露的中粗粒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二长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 通过对东昆仑造山带西段木孜塔格地区二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数据研究,探讨其成因及构造环境,为东昆仑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提供新信息。对木孜塔格地区出露的中粗粒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二长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其206 Pb/238 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415±4 Ma(MSWD=2.9)和419±6 Ma(MSWD=4.3),表明该花岗岩形成于早泥盆世。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木孜塔格地区中粗粒和中细粒二长花岗岩均具有高硅、低镁和低钛特征,铝饱和指数大于1.0,主体为钙碱性弱过铝质花岗岩系列。稀土元素配分图和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2类花岗岩富集轻稀土元素和Rb等元素,而亏损Nb、Ta、Yb、Y等高场强元素,结合CaO/Na_(2)O和Al_(2)O_(3)/TiO_(2)值及区域地质资料,推测木孜塔格地区花岗岩应形成于同碰撞构造环境,且岩浆源区为贫粘土沉积物的陆壳。综合造山带已有研究成果,提出东昆仑造山带原特提斯洋的闭合在时空上表现出差异性,整体呈现出纵向上北部和中部早于南部,横向上东段早于西段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造山带 同碰撞构造环境 早泥盆世 原特提斯洋 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的地质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50
6
作者 刘战庆 裴先治 +8 位作者 李瑞保 李佐臣 陈有炘 高景民 刘成军 王学良 魏方辉 张刚 杨忠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182-1195,共14页
在1∶50000地质填图的基础上,运用详细的野外剖面测制、岩石组合分析、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等研究手段,将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划分为基质和构造混杂岩块。构造混杂岩块包括变质基底岩块、洋壳型岩块和岛弧型岩块。其中,... 在1∶50000地质填图的基础上,运用详细的野外剖面测制、岩石组合分析、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等研究手段,将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划分为基质和构造混杂岩块。构造混杂岩块包括变质基底岩块、洋壳型岩块和岛弧型岩块。其中,洋壳型混杂岩块又细分为早古生代蛇绿岩(516.4Ma±6.3Ma)、晚古生代蛇绿岩(332.8Ma±3.1Ma)和海山/洋岛玄武岩;岛弧型混杂岩块细分为加里东期中酸性侵入岩岩块(441.1Ma±6.3Ma)和火山熔岩岩块。建立了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2套典型的古洋盆扩张、俯冲消减的物质组合,分别代表东原特提斯洋和东古特提斯洋的形成与演化,从而为研究东特提斯洋演化的进程提供了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南缘 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 东特提斯洋 构造演化
下载PDF
大地构造相在东昆仑造山带地质填图中的应用 被引量:32
7
作者 张克信 朱云海 +3 位作者 殷鸿福 王国灿 陈能松 侯光久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61-666,共6页
不同的造山带是由不同的大地构造相单元组合而成 ,大地构造相的划分揭示了造山带的基本框架和形成演化的规律 .在对东昆仑造山带 1∶2 5万冬给措纳湖幅地质填图中 ,以时间演化和大地构造背景为主线 ,根据不同演化阶段、不同部位出现的... 不同的造山带是由不同的大地构造相单元组合而成 ,大地构造相的划分揭示了造山带的基本框架和形成演化的规律 .在对东昆仑造山带 1∶2 5万冬给措纳湖幅地质填图中 ,以时间演化和大地构造背景为主线 ,根据不同演化阶段、不同部位出现的构造古地理单元、盆地类型和物质建造类型 ,对填图区大地构造相进行了较精细深入划分 ,共划分出七大相类、2 1种相 ,如扩张洋脊相、分支 (扩张 )海槽相、碳酸盐岩海山相、碳酸盐岩台地相、深海平原相、大陆碎块相、前陆盆地相和磨拉石盆地相等 ,编制了 1∶2 5万冬给措纳湖幅大地构造相图和造山作用过程与大地构造相演变图 .大地构造相在地质填图中的应用进一步深化了造山带填图中的地层单元空间配置关系和盆地沉积充填序列的研究 ,较全面细致地揭示了东昆仑造山带东段造山带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相 造山带 东昆仑 地质填图
下载PDF
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早古生代白日切特中酸性岩浆活动:来自锆石U-Pb测年及岩石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52
8
作者 刘战庆 裴先治 +8 位作者 李瑞保 李佐臣 陈国超 陈有炘 高景民 刘成军 魏方辉 王学良 张刚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50-1167,共18页
在1∶50000地质填图基础上,运用剖面测制、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LA-ICP-MS锆石U-Pb法测年等方法,对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内的白日切特中酸性岩浆岩岩块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白日切特剖面中酸性岩浆岩岩块主要由花岗闪长岩... 在1∶50000地质填图基础上,运用剖面测制、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LA-ICP-MS锆石U-Pb法测年等方法,对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内的白日切特中酸性岩浆岩岩块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白日切特剖面中酸性岩浆岩岩块主要由花岗闪长岩岩块和中酸性火山岩岩块组成,其中花岗闪长岩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41±6)Ma(MSWD=0.76),流纹斑岩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38±3)Ma(MSWD=2.0)。花岗闪长岩为高硅,富铝、钠,准铝质,钠质钙碱性系列;中酸性火山岩为硅饱和,铝质,钙碱性系列。二者稀土元素总量(∑REE)较低,LREE相对富集,HREE相对亏损,REE配分曲线呈LREE分馏明显,HREE分馏不明显右倾特征,花岗闪长岩基本上无铕异常,而中酸性火山岩具有弱的负铕异常,均与岛弧钙碱性系列的特征相似,与洋壳的俯冲消减作用有关,代表了在早志留世东原特提斯洋壳俯冲消减而形成的火山弧产物,为研究东特提斯洋演化进程提供了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南缘 白日切特 构造混杂岩 中酸性火山岩 花岗闪长岩 LA-ICP-MS锆石U-PB测年 岩石地球化学
下载PDF
东昆仑东段纳赤台岩群变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7
9
作者 陈有炘 裴先治 +4 位作者 李瑞保 李佐臣 裴磊 刘成军 杨杰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89-500,共12页
东昆仑东段出露的下古生界纳赤台岩群为一套变沉积-火山岩系,是该地区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的重要物质记录。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纳赤台岩群变沉积岩主要岩石类型有绢云石英片岩、二云石英片岩、长石石英片岩和绿泥绢云片岩,局部... 东昆仑东段出露的下古生界纳赤台岩群为一套变沉积-火山岩系,是该地区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的重要物质记录。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纳赤台岩群变沉积岩主要岩石类型有绢云石英片岩、二云石英片岩、长石石英片岩和绿泥绢云片岩,局部夹有少量大理岩、片麻岩和石英岩,其原岩主要为砂岩、杂砂岩及少量泥质岩。岩石具较高的SiO2(平均为69.82%)、Sr(平均为559.60×10^-6)、Ba(平均为194.68×10^-6)含量,微量元素含量与大陆上地壳丰度很相近,轻重稀土分异明显、轻稀土富集而重稀土亏损、有明显的负Eu异常,反映出源区的物质成分主要为长英质,来源于上地壳,很少有地幔物质的加入。化学蚀变指数为49.70-75.95、成分变异指数为1.32-2.01,表明物源区风化程度较低,处于寒冷、半干旱的气候区,是活动构造带的首次沉积。变沉积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大陆岛弧环境,与共生的变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所指示的构造环境一致,共同记录了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向北俯冲导致东昆仑地区拉张形成弧后小洋盆的地质过程,进一步证实东昆南构造带的早古生代板块体制应该属于活动大陆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 东昆南构造带 纳赤台岩群 变沉积岩 地球化学 构造意义
下载PDF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清水泉高级变质岩片的变质岩石学研究 被引量:23
10
作者 陈能松 朱杰 +4 位作者 王国灿 侯光久 张克信 朱云海 拜永山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6-120,共5页
清水泉高级变质岩片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昆中多旋回俯冲碰撞构造混杂岩带内,由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的麻粒岩、斜长角闪岩、片麻岩、变粒岩和大理岩组成,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一套形成于后太古宙以来的火山-沉积岩系.顶峰期典型... 清水泉高级变质岩片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昆中多旋回俯冲碰撞构造混杂岩带内,由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的麻粒岩、斜长角闪岩、片麻岩、变粒岩和大理岩组成,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一套形成于后太古宙以来的火山-沉积岩系.顶峰期典型矿物共生组合为石榴石+蓝晶石+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石英+金红石和石榴石+紫苏辉石+斜长石+石英,属中压相系,变质温度压力条件为(850±50)℃和高于1.0GPa.石榴石中x(Sps)成分剖面平坦,近边缘略为上升,x(Alm),x(Pyr)和x(Grs)仍保留了较好的生长环带特点.p-t轨迹为顺时针型,记录了古-中元古代之交或晋宁运动期间强烈的碰撞构造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变质岩片 岩相学 变质作用 变质岩 造山带
下载PDF
东昆仑东段纳赤台岩群变火山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43
11
作者 陈有炘 裴先治 +6 位作者 李瑞保 李佐臣 裴磊 陈国超 刘成军 李小兵 杨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40-254,共15页
纳赤台岩群主要为一套变质火山-沉积岩系,是东昆仑东段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的重要物质记录。变火山岩的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具有较宽的年龄谱(459~2 729Ma),可划分为2 559Ma、1 341~1 472Ma、918~1 142Ma、557~595Ma、459~49... 纳赤台岩群主要为一套变质火山-沉积岩系,是东昆仑东段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的重要物质记录。变火山岩的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具有较宽的年龄谱(459~2 729Ma),可划分为2 559Ma、1 341~1 472Ma、918~1 142Ma、557~595Ma、459~497Ma 5个年龄段,前4组为继承锆石年龄,反映研究区早期构造-岩浆事件,459~497Ma年龄谱段的锆石具有较好的生长韵律环带,为典型的岩浆成因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74±7.9)Ma(MSWD=0.59,n=11),代表纳赤台岩群变火山岩形成时代,即形成于奥陶纪。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纳赤台岩群变火山岩原岩均为玄武岩,可以划分为两个岩石系列,斜长角闪片岩和角闪片岩为亚碱性拉斑玄武岩。Mg#介于43.09~46.44,反映岩浆经历了一定程度的结晶分异演化;绿帘绿泥钠长片岩属于碱性玄武岩;Mg#介于57.20~76.00,相对接近原始岩浆成分。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前者具有岛弧火山岩特征,而后者具有E-MORB和OIB特征,其岩浆源区更富集。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纳赤台岩群火山岩形成于早古生代弧后盆地,是原特提斯洋洋壳向北俯冲导致东昆仑地区拉张成弧后小洋盆的物质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LA-ICP-MS U-PB定年 地球化学 构造环境 变火山岩 纳赤台岩群 东昆仑造山带
下载PDF
东昆仑中带金矿成矿特征及成矿模式 被引量:37
12
作者 钱壮志 胡正国 +2 位作者 李厚民 刘继庆 冯本智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15-321,共7页
东昆仑是我国地质矿产研究相对薄弱而又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成矿带。初步研究结果 ,东昆仑中带金矿主要表现蚀变构造岩和隐爆角砾岩型两种矿化 ,局部有夕卡岩型和石英脉型矿化出现。成矿具深源、浅成特征 ,金的矿化主要发生在中温阶段。... 东昆仑是我国地质矿产研究相对薄弱而又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成矿带。初步研究结果 ,东昆仑中带金矿主要表现蚀变构造岩和隐爆角砾岩型两种矿化 ,局部有夕卡岩型和石英脉型矿化出现。成矿具深源、浅成特征 ,金的矿化主要发生在中温阶段。金矿成矿主要受北西向剪切带及脆性复合断裂构造和印支期闪长玢岩为主的浅成 -超浅成中性岩两种因素控制 ,其总体区域地质背景受制于古特提斯北侧活动陆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成矿特征 成矿模式 同位素 隐爆角砾岩
下载PDF
中国大陆“十字构造”形成演化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22
13
作者 董云鹏 张国伟 +13 位作者 孙圣思 张菲菲 何登峰 孙娇鹏 柳小明 杨钊 程斌 惠博 岳远刚 周波 程超 杨子强 史小辉 龙晓平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5期769-797,共29页
东亚大陆是由许多分别亲劳亚或亲冈瓦纳的中小陆块经过复杂拼合而成的最为复杂的大陆,而中国大陆地处东亚的核心位置,是研究东亚大陆形成演化的关键。控制中国大陆形成演化的最主要的构造格架是“十字构造”,即东西向的中央造山系和南... 东亚大陆是由许多分别亲劳亚或亲冈瓦纳的中小陆块经过复杂拼合而成的最为复杂的大陆,而中国大陆地处东亚的核心位置,是研究东亚大陆形成演化的关键。控制中国大陆形成演化的最主要的构造格架是“十字构造”,即东西向的中央造山系和南北向的贺兰—川滇南北构造带。前者自东而西包括秦岭造山带、祁连造山带和昆仑造山带,是南方和北方陆块群历经古生代—印支期拼合形成中国大陆主体的构造结合带,并遭受中新生代陆内造山改造,构成了中国大陆地质地理、生态环境、人文经济等南北分野;后者不同区段继承了前寒武纪板块构造记录,逐步转化为古亚洲洋或古特提斯构造域大陆边缘,尤其是新特提斯构造运动,形成青藏高原隆升—扩展变形的东部边界,控制了晚中生代—新生代中国大陆东西反转演化。以“十字构造”为坐标系,中国大陆四个象限的地质、地球物理结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文经济等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十字构造” 中央造山系 南北构造带 秦岭造山带 祁连造山带 昆仑造山带
下载PDF
阿拉克湖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被引量:20
14
作者 王国灿 贾春兴 +5 位作者 朱云海 向树元 林启祥 王青海 安守文 朱耀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49-554,共6页
将东昆仑造山带划分为东昆北古老基底单元、东昆中早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东昆南早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马尔争-布青山晚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和巴颜喀拉山三叠纪浊积盆地5个次级构造单元,重新厘定了东昆仑不同构造混杂岩带的组成、结构... 将东昆仑造山带划分为东昆北古老基底单元、东昆中早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东昆南早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马尔争-布青山晚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和巴颜喀拉山三叠纪浊积盆地5个次级构造单元,重新厘定了东昆仑不同构造混杂岩带的组成、结构、性质和时代,恢复了古海盆的演化历史。通过成分分析和颗粒裂变径迹年龄分析,确定了测区巴颜喀拉山群物源来自北部,基底性质可与马尔争-布青山带相对比,恢复了巴颜喀拉山群经历的构造热历史。运用构造年代学分析方法限定了测区经历的几次重大地质历史转折事件。确定了测区浆混花岗岩的存在。通过构造地貌和第四纪沉积分析,揭示了测区第四纪成山作用过程、水系变迁过程和古环境古气候演变过程。新发现一中型砂岩型铜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山 马尔争-布青山 构造混杂岩 角度不整合 华力西造山 巴颜喀拉山群 区域构造与演化 高原隆升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
下载PDF
东昆仑南缘哥日卓托地区马尔争组沉积物源分析: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6
15
作者 裴磊 李瑞保 +8 位作者 裴先治 刘俊来 李佐臣 刘成军 陈有炘 刘战庆 陈国超 胡楠 高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26-1344,共19页
为研究东昆仑南缘中下二叠统马尔争组沉积物源及沉积构造背景,对东昆仑南缘哥日卓托地区中下二叠统马尔争组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地层划分、沉积环境及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尔争组为一套形成于大陆斜坡半深海-深海环... 为研究东昆仑南缘中下二叠统马尔争组沉积物源及沉积构造背景,对东昆仑南缘哥日卓托地区中下二叠统马尔争组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地层划分、沉积环境及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尔争组为一套形成于大陆斜坡半深海-深海环境的浊积岩系。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可明显划分为早古生代和新元古代两个主年龄谱及古、中元古代两个次级年龄谱。主年龄谱分别为396~573Ma和727~947Ma,峰值年龄分别为421 Ma和862Ma。次级年龄谱分别为1117~1993Ma和2319~3063Ma,峰值年龄不明显。本文认为东昆仑南缘哥日卓托地区马尔争组物质来源较为复杂,显示早古生代、新元古代、中元古代和古元古代多个时代物源共同供给的特征。东昆仑造山带早古生代岩浆岩和新元古代岩浆岩为其提供了约60~65%的沉积物源,而古老的变质基底为其提供了仅约30~35%的沉积碎屑。综合区域资料认为马尔争组形成于相对稳定的被动大陆边缘沉积构造背景,该期阿尼玛卿古特提斯洋还未开始向北俯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 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 马尔争组 碎屑锆石 沉积物源
下载PDF
东天山重要成矿区带、成矿系统与成矿规律 被引量:16
16
作者 张连昌 董志国 +5 位作者 陈博 张新 张帮禄 朱明田 计文化 冯京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35,共24页
成矿区带一般指具有矿产资源潜力的成矿地质单元,而成矿系统主要从成矿要素、成矿作用过程角度研究成矿的总体特征,包括矿床组合、成矿系列及其联系,是划分成矿区带及总结成矿规律的重要依据。东天山造山带位于吐哈盆地与塔里木地块之间... 成矿区带一般指具有矿产资源潜力的成矿地质单元,而成矿系统主要从成矿要素、成矿作用过程角度研究成矿的总体特征,包括矿床组合、成矿系列及其联系,是划分成矿区带及总结成矿规律的重要依据。东天山造山带位于吐哈盆地与塔里木地块之间,可划分为大南湖—头苏泉铜金多金属成矿带、康古尔塔格—黄山金铜镍成矿带、阿齐山—雅满苏铁铜多金属成矿带及彩霞山—吉源铅锌银多金属成矿带。东天山构造演化与成矿具有明显的多阶段性,并形成多个成矿系统:①中—晚元古代古陆缘伸展环境形成铅锌银沉积矿床成矿系统;②奥陶纪—石炭纪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形成VMS型铜锌矿床和斑岩型铜矿床成矿系统;③石炭纪岛弧环境形成火山岩型铁铜矿床成矿系统;④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后碰撞造山及地幔柱叠加阶段,形成岩浆型铜镍矿床成矿系统和与剪切活动有关的金矿床成矿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区带 成矿系统 成矿规律 构造演化 斑岩型铜矿床 古生代 东天山 中亚造山带
下载PDF
东昆仑造山带纳赤台群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探讨 被引量:27
17
作者 倪晋宇 胡道功 周春景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0年第1期11-20,共10页
纳赤台群是东昆仑造山带重要的岩石地层单位,对恢复早古生代地质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但对其形成构造环境分歧较大。在野外详细地质填图的基础上,对东昆仑造山带奥陶—志留系纳赤台群碎屑岩进行地球化学分析,以探讨东昆仑早古生代构造... 纳赤台群是东昆仑造山带重要的岩石地层单位,对恢复早古生代地质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但对其形成构造环境分歧较大。在野外详细地质填图的基础上,对东昆仑造山带奥陶—志留系纳赤台群碎屑岩进行地球化学分析,以探讨东昆仑早古生代构造环境,为东昆仑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研究提供地球化学证据。研究结果表明,纳赤台群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而非活动大陆边缘的弧前盆地沉积,该结果与前人根据地质分析得出的结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地球化学 构造环境 纳赤台群 东昆仑造山带
下载PDF
中国大陆“十字构造带”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董云鹏 赖绍聪 +14 位作者 第五春荣 杨钊 孙圣思 陈丹玲 龙晓平 朱韧之 李玮 何登峰 孙娇鹏 苟龙龙 程斌 史小辉 张菲菲 柳小明 惠博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35-950,共16页
控制中国大陆形成演化的最主要构造格架是“十字构造带”,即东西向的中央造山系和南北向的贺兰—川滇构造带。中央造山系自东而西包括秦岭造山带、祁连造山带和昆仑造山带,是南方和北方陆块群历经古生代—早中生代拼合形成中国大陆主体... 控制中国大陆形成演化的最主要构造格架是“十字构造带”,即东西向的中央造山系和南北向的贺兰—川滇构造带。中央造山系自东而西包括秦岭造山带、祁连造山带和昆仑造山带,是南方和北方陆块群历经古生代—早中生代拼合形成中国大陆主体的构造结合带,并遭受中新生代陆内造山改造;贺兰—川滇南北构造带不同区段继承了前寒武纪板块构造记录,逐步转化为古亚洲洋或古特提斯构造域大陆边缘,尤其是新特提斯构造运动,形成青藏高原隆升扩展变形的东部边界,控制了晚中生代—新生代中国大陆东西反转演化。该文介绍了近年来对“十字构造带”的主要研究进展:①建立了“十字构造带”中央造山系东段秦岭造山带的精细演化过程;②确定了“十字构造带”中央造山系西段昆仑—祁连—阿尔金的构造关系;③厘定了“十字构造带”南北构造带北段贺兰山形成演化过程及其构造属性;④重建了扬子板块西缘汉南—龙门山—川滇构造带新元古代板块俯冲消减过程以及古生代—中生代深部动力学;⑤揭示了“十字构造带”交接区的深部结构-动力学-浅表构造地貌的联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造山系 南北构造带 十字构造带 东亚大陆 陆内构造
下载PDF
哈图正长花岗岩年代学和成因及对东昆仑东段稀土元素成矿地质背景的约束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国超 陈孝珍 +8 位作者 裴先治 魏均启 张勇 李瑞保 李佐臣 陈有炘 刘成军 季宪军 吴树宽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71-990,共20页
东昆仑东段哈图地区稀土元素富集与正长花岗岩关系密切。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哈图正长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251.6±1.3 Ma。哈图正长花岗岩富硅(SiO_(2)=74.78%-75.78%)和碱(Na_(2)O+K_(2)O=7.68%-8.11%),低铝(Al_(2)... 东昆仑东段哈图地区稀土元素富集与正长花岗岩关系密切。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哈图正长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251.6±1.3 Ma。哈图正长花岗岩富硅(SiO_(2)=74.78%-75.78%)和碱(Na_(2)O+K_(2)O=7.68%-8.11%),低铝(Al_(2)O_(3)=12.58%-13.06%),铝饱和指数A/CNK介于0.96-1.03之间,主体为准铝—弱过铝质中钾钙碱性系列。哈图正长花岗岩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具较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67-0.91);微量元素富集Rb、Th、Ba、Cs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具有较低的Nb/Ta比值和较高的Mg^(#)值。以上显示,哈图正长花岗岩具壳源特征,为镁铁质岩浆底侵下地壳,使其部分熔融形成的原生岩浆再经过分异形成。哈图正长花岗岩具弧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结合东昆仑造山带岩浆岩分布以及沉积地层特征显示,早三叠世东昆仑地区处于布青山-阿尼玛卿洋的俯冲阶段,大规模的岩浆事件引起东昆仑造山带东段稀土元素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岩石地球化学 稀土元素 构造环境 东昆仑东段 哈图
下载PDF
东准噶尔蛇绿混杂岩带填图等级体制划分意见讨论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克卓 李嵩龄 +1 位作者 李文铅 冯新昌 《新疆地质》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37-343,共7页
当洋盆闭合洋壳残片构造侵位于陆壳之上时 ,共同组成蛇绿混杂岩带。由于构造破坏 ,蛇绿岩及伴生的深海沉积物 (放射虫硅质岩、粘土等 )往往呈构造包体形式赋存在古大陆边缘沉积的陆源碎屑物基质中 ,基质是混杂岩带的主体。它们属构造无... 当洋盆闭合洋壳残片构造侵位于陆壳之上时 ,共同组成蛇绿混杂岩带。由于构造破坏 ,蛇绿岩及伴生的深海沉积物 (放射虫硅质岩、粘土等 )往往呈构造包体形式赋存在古大陆边缘沉积的陆源碎屑物基质中 ,基质是混杂岩带的主体。它们属构造无序岩层 ,不服从层序律。在造山带 1∶ 2 5万区域填图中 ,首先考虑蛇绿混杂岩的产出特点 ,划分出构造包体和基质两大类 ,分别建立“岩群”;其次根据填图精度的要求 ,按照它们各自组成的地质单元分别建立“岩组”、“岩段”,对于基质中不同时代的地层单元能够恢复原始层序的可以建立“组”、“段”。为达到蛇绿混杂岩带的研究目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准噶尔 蛇绿混杂岩带 构造包体 基质 等级体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