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orm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Hydrocarbons in the Central Uplift,Dongying Depression 被引量:3
1
作者 Li Sumei Qiu Guiqiang +1 位作者 Gao Yongjin Jiang Zhenxue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2-22,共11页
A large number of crude oil and rock samples from various oil pools of the Central Uplift in Dongying Depression were investigated to reveal the origin and accumulation of hydrocarb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 A large number of crude oil and rock samples from various oil pools of the Central Uplift in Dongying Depression were investigated to reveal the origin and accumulation of hydrocarb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position and areal distribution of hydrocarbons vary with the location of the oil pools. An increasing trend of gammacerane/C30-hopane and steranes/hopanes but a decreasing trend of prystane/phytane (Pr/Ph) and 18(H)-/17(H)- trisnorhopane (Ts/Tm) ratios were observed from southwest to northeast. This indicates a variation of source rocks and hydrocarbon properties. An increasing trend of water salinity with much more input of algae-rich microorganisms in the deposition environment of the source rock was observed from southwest to northeast. However, the thermal maturity of the source rocks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in the same direction. Oil-to-oil and oil-to-source rock correlations showed that most oils were sourced from Es3 and Es4 members with a burial depth of more than 3,000-3,150 m and 2,700 m respectively. The oils in the Shinan and Ying 11 sand bodies, which were generally mixed with the Es4 sourced oils, came mostly from Es3 mudstones. It is quite significant that the Es4 derived oils migrated vertically for hundreds of meters and accumulated in an overlying lithologic pool of the Es3^m, i.e., Ying 11 synclinal lithologic pool,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mechanisms of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for subtle oil pools in the Dongying Depression are more complex than that of the previously expec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ngying depression central uplift source rock oil-gas genesis subtle oil pool
下载PDF
Tectonics and Mechanisms of Uplift in the Central Uplift Belt of the Huimin Depression 被引量:4
2
作者 倪金龙 郭颖 +3 位作者 王智敏 刘俊来 林玉祥 李月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3期299-315,共17页
The Huimin(惠民) depression is a third-level tectonic element of the Bohai(渤海) Bay basin in eastern China.The central uplift belt is the most important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zone in the depression,but the lac... The Huimin(惠民) depression is a third-level tectonic element of the Bohai(渤海) Bay basin in eastern China.The central uplift belt is the most important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zone in the depression,but the lack of adequate geological studies in the area has greatly hindered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In this article,using seismic data,fracture mechanics,and a combination of data on fault growth indices and fault throws,we present an analysis of tectonic activity in the central uplift belt and adjacent regions.The amount of extension is calculated along balanced N-S cross-sections,along with the thickness of strata eroded from the fourth,third,and second members of the Shahejie(沙河街) Formation(Es4-Es2) in the uplift belt,by analyzing porosity and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s.In addition,uplift features are described,and their timing and processes of formation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trike-slip and extensional tectonic movements coexisted,with the effects of the latter most obvious.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nature of the extensional move-ments is varied:fault activity during the period Ek-Es4 was the strongest on the northern Ningnan(宁南) fault,and activity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area was stronger than that in the east,which in turn was stronger than that in the central region;during Es3-Es2,the strongest fault movements were along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middle Linyi(临邑) fault,and activity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area was rela-tively weak,whereas in the mid-west it was the strongest.The extensional movements were a response to the activity of the faults.The sediments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fourth member of the Shahejie For-mation(Es4x) show that Es4 was the time when the central belt first began to be uplifted strongly.Uplift was uneven during the Paleogene:the western part of the area was uplifted continuously,while the mid-eastern area underwent alternating periods of uplift and subsidence.During the Paleogene,a number of different tectonic features developed in the central uplift belt at different times and are manifested as follows:during the period Ek-Es4,a gentle slope was formed as part of the Zizhen(滋镇) sag;during Es3-Es2,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central uplift belt continued to display a gentle slope as part of the Zizhen sag,but the southern region developed an steep slope as part of the Linnan(临南) sag.There are clos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uplift,strike-slip,and extension within the central uplift belt of the Huimin depression,as is manifest by the areas of strongest extension being uplifted most rapidly,and also eroded the mo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imin depression central uplift belt PALEOGENE tectonic features uplift mechanisms Bohai Bay basin.
原文传递
东营凹陷盐底辟作用与中央隆起带断裂构造成因 被引量:52
3
作者 于建国 李三忠 +2 位作者 王金铎 王新红 路慎强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5-68,共14页
华北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的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同生断层非常发育,断层数量较多。主干正断层的下降盘上形成“逆牵引”构造,组成“负花状”地堑断裂系。这些断裂系将中央隆起带分割为一系列小断块。本文将这些断裂系和相关的小断块划分为... 华北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的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同生断层非常发育,断层数量较多。主干正断层的下降盘上形成“逆牵引”构造,组成“负花状”地堑断裂系。这些断裂系将中央隆起带分割为一系列小断块。本文将这些断裂系和相关的小断块划分为3个构造,分别称为辛镇、东营和郝家—现河庄(简称郝—现)构造。研究证明,复杂断裂与断块组合构造主要为盐底辟作用的结果,伴生的逆牵引作用形成“包心状”的复杂断裂构造形态,总体上,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构造成因是区域北北西—南南东向伸展作用下局部底辟作用和逆牵引作用共同形成的,而不是走滑成因。据强度,底辟构造可分为低幅度隆起和隐刺穿构造。其形成时期主要为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期开始持续到馆陶组沉积前。底辟物质由盐岩为主的塑性层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构造 断块 东营凹陷 伸展作用 伴生 走滑 正断层 中央隆起带 沙河街组 馆陶组
下载PDF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油-源特征分析 被引量:32
4
作者 刘华 蒋有录 +1 位作者 杨万琴 王宁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9-43,共5页
东营凹陷的沙河街组三段的烃源岩具有姥鲛烷占优势 ,姥植烷比为 0 .5~ 1.0 ,微弱的伽马蜡烷等特征 ;沙河街组四段烃源岩具有较强的植烷优势 ,姥植烷比小于 0 .5 ,丰富的伽马蜡烷等特征。根据这一显著差异 ,将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上各油... 东营凹陷的沙河街组三段的烃源岩具有姥鲛烷占优势 ,姥植烷比为 0 .5~ 1.0 ,微弱的伽马蜡烷等特征 ;沙河街组四段烃源岩具有较强的植烷优势 ,姥植烷比小于 0 .5 ,丰富的伽马蜡烷等特征。根据这一显著差异 ,将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上各油田的油源类型划分为沙三型、沙四型以及混合型 ,其中以沙三型和混合类型为主。不同地区和不同层系原油的来源存在较大差异 ,通过对构造特征与地化特征的平面分布规律研究 ,认为石油遵循就近运移聚集的规律 ,各洼陷中心即为油源中心 ;西部地区的油源主要以利津洼陷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为主 ;少量东南部的原油由牛庄洼陷沙河街组四段烃源岩供应 ;而东北部的则由民丰洼陷烃源岩供给。断裂发育处混源石油较为普遍 ,说明了断裂对混源的作用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对比 断裂 中央隆起带 东营凹陷
下载PDF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断裂构造及油气运移 被引量:35
5
作者 马丽娟 郑和荣 解习农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6-251,共6页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的形成是在区域和局部构造应力场的控制下,由陈南断裂的伸展断弯褶皱和盐-泥塑性层拱张共同作用的结果。受盐-泥层分布、断层活动时的沉积特征、盆地区域构造应力场等因素的差异作用,中央隆起带构造的发育程度及组合...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的形成是在区域和局部构造应力场的控制下,由陈南断裂的伸展断弯褶皱和盐-泥塑性层拱张共同作用的结果。受盐-泥层分布、断层活动时的沉积特征、盆地区域构造应力场等因素的差异作用,中央隆起带构造的发育程度及组合特征在空间上有较显著的差异,可划分为辛镇、东营及梁家楼-现河庄3个构造带。中央隆起带上,油气分布与断裂活动关系密切:①断层活动强度由弱变强,油气主要分布于浅层,形成次生油藏;②断层的活动强度由强变弱,油气主要分布于下部,多为原生油藏;③断层的活动强度由弱变强又变弱,油气在上下层位均有分布,形成具多套含油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中央隆起带 断裂系统 开启或封闭
下载PDF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西段“帚状生长断层系”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6
6
作者 许淑梅 马云 +3 位作者 王金铎 于建国 高平 季建清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5-83,共9页
通过对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西段帚状生长断层系中"帚状分散系"和"主干断层"生长指数的计算,分析了研究区"帚状生长断层"中不同组系断层的发育特征,认为帚状生长断层中"主干断层"和"帚状分... 通过对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西段帚状生长断层系中"帚状分散系"和"主干断层"生长指数的计算,分析了研究区"帚状生长断层"中不同组系断层的发育特征,认为帚状生长断层中"主干断层"和"帚状分散系"具有"非等时性"特点,"帚状分散系"在中始新统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期生长指数最大,"主干断层"在上始新统沙河街组二段沉积期生长指数最大。研究区"帚状生长断层"系内不发育断角砂体,沉积中心不稳定,中始新世沙河街三段沉积期沉积中心位于"帚状分散系"的上盘,晚始新世沙河街二段沉积期则迁移至"主干断层"的上盘。这些特征表证明其并非真正帚状生长断层,本文称之为"似帚状生长断层"。论文讨论了"似帚状生长断层"活动对沉积的控制作用,并结合区域构造特征探讨了"似帚状生长断层"的形成机制。根据前述"似帚状生长断层"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结合区域构造特征,论文注重探讨了"似帚状生长断层"的形成机制。中始新世Es3中+Es3下亚段沉积期以近SN向张应力为主,形成近EW向生长断层,至晚始新世Es3上亚段+Es2段沉积期以NW向张应力为主,形成NE向生长断层。中始新世近EW向生长断层发育,晚始新世NE向生长断层发育且走滑构造活动作用加强,使得不同时期的生长断层在空间上组合形成"似帚状生长断层"。"似帚状生长断层"对沉积的控制作用明显不同于真正意义上的帚状生长断层,这一点在对高勘探程度渤海湾盆地的研究过程中应引起充分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似帚状生长断层” 生长系数 成因机制 中央隆起带 东营凹陷
下载PDF
山东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古近系沙河街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杨剑萍 许正豪 +2 位作者 姜在兴 操应长 陈发亮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70-674,共5页
结合山东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古近系层序地层学研究 ,依据层序中湖平面变化特点和相应的沉积物特征 ,提出了构造运动和气候是本区层序地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中央隆起带古近系沙河街组二、三、四亚段可划分为 3种层序类型 ,即断陷初期... 结合山东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古近系层序地层学研究 ,依据层序中湖平面变化特点和相应的沉积物特征 ,提出了构造运动和气候是本区层序地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中央隆起带古近系沙河街组二、三、四亚段可划分为 3种层序类型 ,即断陷初期型、强断陷期型和断陷后期型层序。由于构造运动导致湖岸线向盆地方向退缩 ,产生下降体系域 ,本次研究采用了体系域的四分法 ,即一个完整层序由低位、湖侵、高位和下降四个体系域组成 ,并且层序界面位于湖平面最大下降的位置 ,介于下降域和低位域之间。断陷初期红色地层层序 ,受气候因素控制明显 ,既不同于冲积地层层序 ,也不同于正常湖相地层层序 ,在层序演化上有其独特的特点。受构造作用和沉积物补给条件的影响 ,研究区发育三种沉积密集段 ,不同类型的沉积密集段在层序中所处位置不同 ,控制着不同的烃源岩厚度和油气资源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近系 沙河街组 层序地层 控制因素 中央隆起带
下载PDF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烃类流体活动在成岩作用上的响应 被引量:3
8
作者 郭佳 曾溅辉 +3 位作者 宋国奇 张永旺 王学军 孟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23-1133,共11页
为探讨成岩作用对烃类流体活动的响应,利用显微观察、包裹体测温、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研究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沙三段自生矿物形成与烃类流体活动的相关性。研究表明:研究区沙三段储层的成岩序列为:第一期石英次生加... 为探讨成岩作用对烃类流体活动的响应,利用显微观察、包裹体测温、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研究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沙三段自生矿物形成与烃类流体活动的相关性。研究表明:研究区沙三段储层的成岩序列为:第一期石英次生加大边→第一期碳酸盐胶结物(黄铁矿)→绿泥石薄膜→第二期碳酸盐胶结物→第二期石英次生加大边(第一期高岭石)→第三期碳酸盐胶结物→第三期石英次生加大边(第二期高岭石)→第四期含铁碳酸盐胶结物(黄铁矿)。第一期油气充注发生于第二期碳酸盐胶结物形成的后期,第二、三期油气充注发生于第三期碳酸盐胶结物形成的中后期,第四期碳酸盐胶结物的形成标志大规模油气充注时期的结束。烃类流体活动对研究区的自生高岭石、含铁碳酸盐矿物(第四期碳酸盐胶结物)、黄铁矿等3类自生矿物的形成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砂岩储层中,第二、三期碳酸盐胶结物的港湾状溶蚀现象、高岭石大量发育、第四期碳酸盐胶结物和黄铁矿的共生组合等成岩现象可作为微观上识别烃类流体活动的标志。含油性较好的层段,烃类流体活动可导致碳酸盐胶结物产生大规模的溶蚀作用,并促使长石溶蚀产生大量高岭石,砂泥岩界面处可见黄铁矿与含铁碳酸盐胶结物共生;而含油性差及不含油的层段,由于缺少烃类流体提供的大量有机酸,高岭石发育较少,早期碳酸盐胶结物保存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烃类流体 沙三段 中央隆起带 东营凹陷
下载PDF
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沙四上亚段滩坝与风暴岩组合沉积 被引量:16
9
作者 张鑫 张金亮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6-253,共8页
惠民凹陷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期,盆地边缘发育三角洲和扇三角洲沉积,受波浪和沿岸流的影响,在中央隆起带滨浅湖区形成了与岸线走向平行或斜交的滩坝砂体和风暴沉积。滩坝沉积成熟度较高,泥质含量少,岩性以中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也有少量砾... 惠民凹陷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期,盆地边缘发育三角洲和扇三角洲沉积,受波浪和沿岸流的影响,在中央隆起带滨浅湖区形成了与岸线走向平行或斜交的滩坝砂体和风暴沉积。滩坝沉积成熟度较高,泥质含量少,岩性以中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也有少量砾石,砂岩中常见含双壳类化石、生物碎屑和炭屑。滩坝沉积可分为砂坝、砂滩和滩坝间微相,平面上该区滩坝砂体可分为近岸砂滩、近岸砂坝、坝间砂滩、远岸砂坝、远岸砂滩、水下隆起处砂坝和水下隆起处砂滩。此外,受风暴浪的影响,在浪基面和风暴浪基面之间的地带形成风暴沉积,主要由块状层理段、递变层理段、丘状交错层理段、平行层理段和块状泥岩段构成。该组合沉积体系的形成主要受古地形、物源性质、湖平面变化等方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民凹陷 中央隆起带 滩坝 风暴岩 沉积模式
下载PDF
胜利油田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断层封闭模式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徐守余 李学艳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5年第1期19-24,59,共7页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断裂系统复杂,断层封闭性直接控制油气藏形盛分布及油气藏规模,封闭性强的断层附近可形成大规模油气藏,封闭性差的断层附近油气藏规模小,甚至无油气藏形成。以岩性配置封闭模式、主应力封闭模式和泥岩沾污带封闭模式...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断裂系统复杂,断层封闭性直接控制油气藏形盛分布及油气藏规模,封闭性强的断层附近可形成大规模油气藏,封闭性差的断层附近油气藏规模小,甚至无油气藏形成。以岩性配置封闭模式、主应力封闭模式和泥岩沾污带封闭模式3种最主要的封闭模式为例建立了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断层封闭模式。定量分析评价了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断层封闭性,认为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封闭性断层的最佳断面正应力为40~50MPa,封闭性断层的泥岩沾污因子常小于2 6。针对某一具体断层判断其是否具有封闭性需多方面综合分析,不可简单地进行单因素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隆起带 东营凹陷 模式研究 胜利油田 封闭模式 断层封闭性 油气藏形成 单因素分析 断裂系统 直接控制 岩性配置 分析评价 最佳断面 综合分析 规模 主应力 正应力 沾污 泥岩
下载PDF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构造特征、沙箱模拟与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云金表 赵利华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3年第2期113-121,共9页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是渤海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中油气最富集的区域。该构造带走向近东西,为北陡南缓两翼不对称的隆起带,上部发育"塌陷式"地堑断裂系统。由于构造受北缘断层控制,具有同沉积与逆牵引(reversedrag)特点,故勘...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是渤海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中油气最富集的区域。该构造带走向近东西,为北陡南缓两翼不对称的隆起带,上部发育"塌陷式"地堑断裂系统。由于构造受北缘断层控制,具有同沉积与逆牵引(reversedrag)特点,故勘探早期将其认为滚动背斜。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钻井揭露与地球物理勘探资料的增多,研究者普遍认为是盐泥底辟构造。本次工作,是在进行详细的地震、地质解释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与假设,运用沙箱实验证实方法探讨了构造带成因。通过实验与地质、地球物理的综合研究认为,东营凹陷中央隆起构造带是区域张扭力与重力联合导致的伸展—底辟作用的产物;盐泥底辟物质的形态、底辟与伸展作用的强度控制了局部构造的形态与断裂构造的发育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构造带 底辟 伸展 沙箱模拟实验
下载PDF
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构造变动与油气分布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贾志斌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70-178,202,共10页
东濮凹陷是渤海湾盆地内富含油气的凹陷,凹陷内的中央隆起带是主要的油气聚集带。该带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块断抬斜、重力滑动、反拖牵引、盐岩拱升等多种形式的构造变动。决断抬斜的结果产生了右行雁列的卫城、文留、桥马抬斜亚带及低... 东濮凹陷是渤海湾盆地内富含油气的凹陷,凹陷内的中央隆起带是主要的油气聚集带。该带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块断抬斜、重力滑动、反拖牵引、盐岩拱升等多种形式的构造变动。决断抬斜的结果产生了右行雁列的卫城、文留、桥马抬斜亚带及低抬隆带和高抬隆带;重力滑动形成了广泛分布的重力滑动断层和数量众多的顺向断鼻构造和逆牵引背斜;反拖牵引造成了断阶背景下的断鼻构造;而盐岩拱升则促成该带下垒上堑的“镜像结构”,并在深层形成盐背斜和反向断块以及构造──岩性圈闭,浅层形成对倾的阶梯式断层和一系列反向断块构造。多种构造变动不仅控制着各类构造的形成,而且制约着油气的聚集和分布。文中提供的实例表明,采用构造变动与油气公布相关分析法,是提高该带油气勘探效率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动 油气分布 断层
下载PDF
歧口凹陷中央隆起带构造样式及形成演化特征
13
作者 史双双 祁鹏 艾能平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30,40,共5页
重新划分了歧口凹陷二级构造单元,解析了盆地中央隆起带,并指出中央隆起带是一个复合的构造系统,阐明了其变形机制。在此基础上,运用沉降史分析方法确定了歧口凹陷中央隆起带新生代形成演化过程。指出歧口凹陷中央隆起带的发育经历了多... 重新划分了歧口凹陷二级构造单元,解析了盆地中央隆起带,并指出中央隆起带是一个复合的构造系统,阐明了其变形机制。在此基础上,运用沉降史分析方法确定了歧口凹陷中央隆起带新生代形成演化过程。指出歧口凹陷中央隆起带的发育经历了多期、多幕的演化过程,自渐新世开始,隆起带的演化自西向东迁移,各个时期也具有自西向东沉降速率加快的趋势。古近纪沙河街组三段至二段(沙三至沙二)沉积时期,盆地主要受伸展作用控制,中央隆起带西段形成翘倾旋转断块;古近系沙一沉积时期,受深断裂走滑作用影响,中段形成地层平坦的地垒构造;古近纪东营组沉积时期,东段白东区形成大型复合滚动背斜,叠加新近纪走滑作用产生的正型负花状褶皱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口凹陷 中央隆起带 构造样式 形成演化
下载PDF
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史 被引量:5
14
作者 蔡娜 韩作振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2期26-29,56,共5页
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的隆升与主要断裂的走滑和伸展运动有着密切联系。通过研究孔店—东营期主要断层的活动速率,总结了中央隆起带古近纪以来的构造活动史:孔店—沙四期,经历强烈的伸展活动,断层活动强烈,中央隆起带开始形成;沙三—沙二... 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的隆升与主要断裂的走滑和伸展运动有着密切联系。通过研究孔店—东营期主要断层的活动速率,总结了中央隆起带古近纪以来的构造活动史:孔店—沙四期,经历强烈的伸展活动,断层活动强烈,中央隆起带开始形成;沙三—沙二下沉积期,断裂活动进入高峰期,中央背斜带发育;之后,主断裂上盘遭受沉积间断或剥蚀,至东营期,基本确定了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的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民凹陷 中央隆起带 古近纪 构造特征 演化史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构造特征 被引量:13
15
作者 马丽娟 郑和荣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3-108,共6页
断裂发育是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的主要特征。运用盆地分析技术和调节带理论研究认为,中央隆起带的构造特征是二级断层控制隆起带的形成,三级、四级断层控制局部构造的形成并对局部构造起复杂化作用,断裂组合样式制约油气富集... 断裂发育是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的主要特征。运用盆地分析技术和调节带理论研究认为,中央隆起带的构造特征是二级断层控制隆起带的形成,三级、四级断层控制局部构造的形成并对局部构造起复杂化作用,断裂组合样式制约油气富集程度。综合应用地震、钻井资料,采用相干和小波变化等技术,精细解释复杂断块构造,建立了复杂断块油藏研究、描述、表征与预测的方法和配套技术,经勘探开发证实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分析 小波变换 调节带 中央隆起带 东营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平衡剖面分析及差异隆升过程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凯 孙潇 +2 位作者 杨常伟 魏云召 黄伟 《山东国土资源》 2018年第8期19-27,共9页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是胜利油田油气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前人对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进行了诸多方面的研究,但对中央隆起带不同区域的差异隆升过程及构造形态缺少对比。该文通过平衡剖面的绘制,重塑了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不同区域的差异构造...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是胜利油田油气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前人对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进行了诸多方面的研究,但对中央隆起带不同区域的差异隆升过程及构造形态缺少对比。该文通过平衡剖面的绘制,重塑了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不同区域的差异构造形态及演化过程。结果表明,中央隆起带东段辛镇构造带断裂活动从沙三开始,沙二沉积期构造雏形基本显现;东营组沉积期构造格局基本定型;馆陶组沉积期断裂数量、构造幅度进一步增大;到明化镇组沉积期,构造形态发展为现今状态。中央隆起带西段梁家楼-现河断裂带自沙四沉积期开始发育,沙三末期构造雏形基本显现;沙二沉积阶段构造幅度加大,构造形态基本定型;东营组沉积阶段构造形态进一步扩大,到明化镇组沉积阶段,发展为如今构造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中央隆起带 平衡剖面 差异隆升过程 差异构造形态
下载PDF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沙河街组碳酸盐胶结物发育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27
17
作者 郭佳 曾溅辉 +3 位作者 宋国奇 张永旺 王学军 孟伟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65-576,共12页
碳酸盐胶结物是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砂岩储层中重要的自生矿物,但其形成机制目前尚无深入研究.首先在岩相观察下针对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沙河街组的碳酸盐胶结物进行期次划分并归纳其发育特征,再依据各期碳酸盐胶结物的共生矿物、碳氧同... 碳酸盐胶结物是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砂岩储层中重要的自生矿物,但其形成机制目前尚无深入研究.首先在岩相观察下针对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沙河街组的碳酸盐胶结物进行期次划分并归纳其发育特征,再依据各期碳酸盐胶结物的共生矿物、碳氧同位素组成、流体包裹体温度、元素化学成分等信息对其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碳酸盐胶结物的碳不仅受到有机质成熟过程中排放的有机酸的影响,还受到沙四段沉积的湖相碳酸盐岩溶解的影响.研究区沙河街组主要发育四期碳酸盐胶结物:第一期碳酸盐胶结物以白云石为主,其形成过程与甲烷细菌对有机质的分解作用有关;第二期碳酸盐胶结物以方解石为主,与第一期碳酸盐胶结物之间夹有一层绿泥石薄膜,胶结物的形成与孔隙流体的浓缩导致的Ca、HCO3-过饱和现象相关;第三期碳酸盐胶结物主要为方解石、白云石和铁白云石,以充填长石溶孔和原生孔隙为特征,其物质来源于长石的溶蚀及泥岩的脱水作用;第四期碳酸盐胶结物多为铁方解石和铁白云石,以充填早期碳酸盐溶蚀后形成的次生孔隙为特征,物质来源于粘土矿物的转化,多与黄铁矿颗粒共生,其形成过程受到烃类流体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 胶结物 发育特征 形成机制 沙河街组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
原文传递
东营凹陷中央背斜带沙三段砂岩石英次生加大边发育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3
18
作者 赵文 何生 +3 位作者 郭小文 王永诗 郝雪峰 熊伟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487-3501,共15页
石英次生加大是砂岩储层中常见且重要的成岩现象.本文通过对东营凹陷中央背斜带沙三段不同含油级别砂岩样品铸体薄片镜下观察、石英次生加大边宽度和含量的定量统计以及流体包裹体测温,分析了不同含油级别砂岩中石英次生加大边发育特征... 石英次生加大是砂岩储层中常见且重要的成岩现象.本文通过对东营凹陷中央背斜带沙三段不同含油级别砂岩样品铸体薄片镜下观察、石英次生加大边宽度和含量的定量统计以及流体包裹体测温,分析了不同含油级别砂岩中石英次生加大边发育特征、期次和石英次生加大所需硅质的可能来源.砂岩样品中石英次生加大边最大宽度和加大边面积分布范围变化大,分别分布在4~90μm和2.50~39 927.80μm^2之间.砂岩中与油气充注有关的石英次生加大主要有两期,结合埋藏-温度史图,该两期石英次生加大边发育时间分别为距今15~6 Ma和4~0 Ma.钾长石溶蚀和沙三段砂泥岩层中黏土矿物的转化是研究区不同含油级别砂岩石英次生加大边发育的主要硅质来源.东营凹陷中央背斜带沙三段不同含油级别砂岩石英次生加大边发育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两种特征:(1)不同含油级别砂岩中石英次生加大边最大宽度和单颗粒石英次生加大边面积整体统计分布特征具有相似性;(2)石英次生加大边宽度和单颗粒石英加大边面积普遍存在差异性.砂岩孔渗性、含烃流体充注造成的酸性水介质环境和油水分布特征是造成沙三段不同含油级别砂岩石英次生加大边发育相似性和差异性的主要原因,该区砂岩中石英次生加大可作为含烃流体充注的成岩示踪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中央背斜带 沙三段 含油饱和度 石英次生加大边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