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8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inical analysi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in patients in the emergency ICU 被引量:6
1
作者 Min Chen Ri-jin Zhu +2 位作者 Feng Chen Xiao-pin Wang Jun Ke 《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CAS 2013年第3期196-200,共5页
BACKGROUND: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CRI)of the central vein is a common caus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investigate the pathogen culturing and risk factors of CRI in emergency intensive ca... BACKGROUND: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CRI)of the central vein is a common caus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investigate the pathogen culturing and risk factors of CRI in 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eneficial reference.METHODS:From January 2008 to December 2010,a total of 1 363 patients were subjected to catheterization.In these patients,the peak CRI rate of the patients was determined by bacterial cultivation and blood bacterial cultivation.RESULTS:CRI happened in 147 of the 1 363 patients using the central venous catheter.The peak rate of CRI was 10.79%,with an incidence of 3.05 episodes per 1 000 catheter days.Of the147 patients,46.94%had gram-negative bacilli,40.14%had gram-positive cocci,and 12.92%had fungi.Un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uggests that multiple catheterization,femoral vein catheterization,the application of multicavity catheter,and the duration of catheterization wer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CRI.CONCLUSION:The risk factors fo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should be controlled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al venous Cather related infection Femoral vein catheter Multiple lumen catheter Long-term indwelling catheter Long-term use of antibiotics 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 Nosocomial infection
下载PDF
Study progress on relevant infection in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led by parenteral nutrition of patients with tumor 被引量:1
2
作者 Dan Wang 《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 CAS 2017年第4期101-105,共5页
With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parental nutrition(PN) an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 to tumor patients, the relative infection led by CVC has become a common and troublesome hospital infection in clinics. During infus... With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parental nutrition(PN) an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 to tumor patients, the relative infection led by CVC has become a common and troublesome hospital infection in clinics. During infusion, PN fluid forms a high-sugar and high-fat micro-environment around CVC, facilitating the adhesion, growth, and diffusion of pathogenic bacteria. This condition forms a bacterial biofilm(BF) consisting of one or several kinds of pathogenic bacteria. Upon formation of the film, pathogens in the BF can resist anti-bacterial drugs and immune cells, causing repeated infections of bacteria or fungi and endangering the lives of patients.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 the applications of PN, characteristics of CVC infection in tumor patients, mixed BF, and related research method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tudies of mixed BF infection of CV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MOR PARENTERAL nutrition relative INFECTION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BIOFILM
下载PDF
Focus on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被引量:54
3
作者 Paolo Cotogni Mauro Pittiruti 《World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14年第4期80-94,共15页
Venous access devices are of pivotal importance for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a variety of disease states and in a variety of clinical settings(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surgery) and for diff... Venous access devices are of pivotal importance for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a variety of disease states and in a variety of clinical settings(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surgery) and for different purposes(fluids or drugs infusions, parenteral nutrition, antibiotic therapy, hemodynamic monitoring, procedures of dialysis/apheresis). Howeve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are commonly worried about the possible consequences that may result using a central venous access device(CVAD)(mainly, bloodstream infections and thrombosis), both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s) and cent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CICCs). This review aims to discuss indications, insertion techniques, and care of PICC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PICCs have many advantages over standard CICCs. First of all, their insertion is easy and safe-due to their placement into peripheral veins of the armand the advantage of a central location of catheter tip suitable for all osmolarity and p H solutions. Using the ultrasound-guidance for the PICC insertion, the risk of hemothorax and pneumothorax can be avoided, as wellas the possibility of primary malposition is very low. PICC placement is also appropriate to avoid post-procedural hemorrhage in patients with an abnormal coagulative state who need a CVAD. Some limits previously ascribed to PICCs(i.e., low flow rates, difficult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monitoring, lack of safety for radio-diagnostic procedures, single-lumen) have delayed their start up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s as common practice. Though,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power-injectable PICCs overcomes these technical limitations and PICCs have started to spread in critical care settings. Two important take-home messages may be drawn from this review. First,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varies depending on venous accesses and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should be aware of the different clinical performance as well as of the different risks associated with each type of CVAD(CICCs or PICCs). Second, an inappropriate CVAD choice and, particularly, an inadequate insertion technique are relevant-and often not recognized-potential risk factors for complication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e strongly believe that all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involved in the choice, insertion or management of CVAD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should know all potential risk factors of complications. This knowledge may minimize complications and guarantee longevity to the CVAD optimizing the risk/benefit ratio of CVAD insertion and use. Proper management of CVADs in critical care saves lines and lives. Much evidence from the medical literature and from the clinical practice supports our belief that, compared to CICCs, the so-called power-injectable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are a good alternative choice in critical ca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venous access devices Ultrasound guidance Guidelines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blood stream infections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Critical CARE medicine PEDIATRICS
下载PDF
Analysis of Use and Outcomes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Line) in Hemato-Oncological Patients
4
作者 Sulav Sapkota Radheshyam Naik 《Journal of Cancer Therapy》 2018年第1期35-41,共7页
Aims: To audit the use and outcomes of using PICC lines in hemato-oncological patients. Objectives: To study the demographics of patients: ?studying the use of PICC line in hemato-oncological patients;studying the rat... Aims: To audit the use and outcomes of using PICC lines in hemato-oncological patients. Objectives: To study the demographics of patients: ?studying the use of PICC line in hemato-oncological patients;studying the rate of complications in PICC line;studying the cause of early removal of PICC line. Methods: All PICCs inserted in adult hemato-oncological patients in Hematology and Medical Oncology Department of Health Care Global (HCG) Hospital were studied prospectively, as per the proforma, till PICCs were removed or patient expired and the pattern of complications were noted. Results: Eighty-four PICCs were inserted over a period of initial nine months and followed for a total of 1 year with three months post insertion duration for a total of 10,868 catheter-days (mean of 129 days i.e. 4.3 months, range: 1 to 288 days). The most common indication for PICC was chemotherapy (100%). Among them 19 (22%) PICCs had complications and 12 were removed at the rate of 1.1/1000 PICC-days. Complications with haematologic malignancies were more as compared to those with solid tissue malignancies. Conclusions: Despite significant complication rates, PICCs are a relatively safe and cost effective mode of establishing central venous ac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 Vascular Access Device (VAD)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BSI) 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Performance Status (ECOG PS)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VC)
下载PDF
陕西省血液净化从业护士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知信行水平调查
5
作者 刘小敏 刘彩飞 +3 位作者 龙卓 高菊林 辛霞 代雯晴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24年第10期60-66,共7页
目的调查陕西省血液净化从业护士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知信行现状,分析影响因素,为相关防控工作开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3年12月-2024年1月对陕西省二、三级医院血液净化从业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利用逐步多元... 目的调查陕西省血液净化从业护士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知信行现状,分析影响因素,为相关防控工作开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3年12月-2024年1月对陕西省二、三级医院血液净化从业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利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832份。血液净化从业护士知信行总分、知识维度、信念维度、行为维度得分分别为(104.59±12.99)分、(15.47±1.97)分、(45.52±5.78)分、(43.61±10.23)分。医院等级是知识维度、信念维度和知信行总体的影响因素(P<0.05),所在科室、是否参加过相关防控培训是行为维度的影响因素(P<0.05),是否参加过相关防控培训、医院相关部门是否定期督导和检查是知信行总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陕西省血液净化从业护士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的态度和行为积极,但知识水平有待提升。医院应加强培训,尤其是二级医院和IC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净化 中心静脉导管 血流感染 知信行 护理质量
下载PDF
基于循证构建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早期识别及护理流程管理方案
6
作者 刘兰霞 张娟 +4 位作者 刘嘉欣 肖长长 陈少英 罗丹 李桂兰 《循证护理》 2024年第3期421-426,共6页
目的:基于循证构建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早期识别及护理流程管理方案,以期提高临床护理质量,降低血液透析病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方法:基于循证护理的方法,检索、评价、汇总国内外关于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护理管... 目的:基于循证构建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早期识别及护理流程管理方案,以期提高临床护理质量,降低血液透析病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方法:基于循证护理的方法,检索、评价、汇总国内外关于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护理管理的最佳证据,构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早期识别及护理流程管理方案基本框架,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17名专家开展两轮函询,确定方案各级条目,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条目权重。结果:两轮函询专家权威系数依次为0.862,0.860;Kendall′s W值分别为0.546(χ^(2)=76.804,P<0.001)、0.614(χ^(2)=93.371,P=0.005),最终筛选并确定包括2个一级条目、10个二级条目、35个三级条目的早期识别及护理流程管理方案。结论:基于循证构建的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早期识别及护理流程管理方案科学、可靠,能够为血液透析病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早期识别和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 血液透析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早期识别 管理方案 循证护理 证据汇总
下载PDF
实现重症医学科导管相关血流零感染不是梦
7
作者 王滨 柴文昭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8-505,共8页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 CRBSI)是重症医学科的常见并发症,可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甚至发生脓毒症致使死亡率增加。CRBSI的感染控制已成为重症医学科乃至医院管理的重点及质量控制...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 CRBSI)是重症医学科的常见并发症,可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甚至发生脓毒症致使死亡率增加。CRBSI的感染控制已成为重症医学科乃至医院管理的重点及质量控制的核心。目前,重症医学科的CRBSI预防方案已基本完善,并建立了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和维护的国家标准,这些规范的建立和实施可有效降低CRBSI的发生率。重症医学科的CRBSI问题广泛存在且后果严重,表明临床中心静脉置管及使用过程中的无菌操作存在缺陷,针对其操作流程进行改进,从理论、管理、教育、规范、监督等多个层面努力,完善和落实各项感染控制要求,可有效避免和减少CRBSI的发生,甚至实现零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医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感染控制 零感染
下载PDF
血液净化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彩飞 刘小敏 +6 位作者 龙卓 辛霞 高菊林 王莉莹 代雯晴 陈思婕 杨聪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24年第3期45-50,共6页
目的检索、评价并汇总血液净化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管理的证据,为血液透析护理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根据“6S”证据模型,系统检索数据库及网站中血液净化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临床实践指南、专家共识、系统评价、... 目的检索、评价并汇总血液净化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管理的证据,为血液透析护理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根据“6S”证据模型,系统检索数据库及网站中血液净化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临床实践指南、专家共识、系统评价、证据总结、最佳临床实践等。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7月25日。由两名研究人员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证据提取、分析与整合。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其中指南8篇、专家共识5篇、系统评价3篇。最终形成包括危险因素、制度管理、无菌屏障、导管留置、导管评估、导管维护、冲封管7个类别共41条的最佳证据。结论医护人员在证据转化过程中应根据导管留置时间和患者个体差异应用证据,并及时更新相关证据,以降低血液净化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净化 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证据总结 循证护理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PICC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
9
作者 胡娟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6期10-13,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8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PICC,根据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将其分为发生组和未...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8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PICC,根据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将其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分析急性白血病PICC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89例急性白血病PICC患者,共发生22例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为24.72%(22/89);两组年龄、合并糖尿病、化疗次数、穿刺次数、置管时间、导管滑脱、糖皮质激素使用史、免疫功能、换药间隔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体质量指数、合并高血压、疾病类型、穿刺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化疗次数≥6次、穿刺次数≥3次、置管时间≥2个月、发生导管滑脱、有糖皮质激素使用史、免疫功能低下、换药间隔时间≥8 d均为急性白血病PICC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化疗次数≥6次、穿刺次数≥3次、置管时间≥2个月、发生导管滑脱、有糖皮质激素使用史、免疫功能低下、换药间隔时间≥8 d均为急性白血病PICC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导管相关性感染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风险预警分级管理在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梁钱钱 徐璐 周海燕 《临床护理杂志》 2024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探讨风险预警分级管理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8月我院ICU行中心静脉置管治疗的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行常... 目的探讨风险预警分级管理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8月我院ICU行中心静脉置管治疗的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行常规管理,观察组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行风险预警分级管理。比较两组CLABSI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ICU住院时间及ICU护理人员感染控制能力。结果观察组CLABSI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导管留置时间、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管理后护理人员感染控制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风险预警分级管理在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应用可降低CLABSI发生率,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及ICU住院时间,提高护理人员感染控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预警 重症监护病房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下载PDF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系统评价
11
作者 赵顺莹 沈斌 +1 位作者 邢韦韦 高艳秋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39-1245,共7页
目的:系统检索并评价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以期为临床选择及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关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有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 目的:系统检索并评价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以期为临床选择及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关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有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2月11日。2名研究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使用预测模型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偏倚风险和适用性评价。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涉及15个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15个模型的AUC或C指数为0.67~0.930;5个模型进行了内部验证,8个模型进行了外部验证。16篇文献质量评价结果均为高偏倚风险、低适用性风险。出现频次较高的预测因子包括:肠外营养、糖尿病、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重症监护室患者或住院史、管腔数、使用抗生素、股静脉置入、恶性肿瘤。结论:现有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性能较好,预测因子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偏倚风险高,未来应对模型进行进一步验证,为制订有效的预防策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预测模型 系统评价
下载PDF
郑州市某医院CVCRI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分析
12
作者 刘娜 王兆睿 +3 位作者 任益慧 文佩佩 王萍 宋银森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4年第5期623-627,共5页
目的分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VCRI)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实行中心静脉置管术且置管时间>48 h的122例CVCRI患者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和耐药特... 目的分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VCRI)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实行中心静脉置管术且置管时间>48 h的122例CVCRI患者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和耐药特征,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Vitek-2全自动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依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2022标准判断药敏结果。结果122例CVCRI患者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4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8株(55.71%)、革兰阳性菌52株(37.14%)、真菌10株(7.14%)。CVCRI病原菌检出率排名前3位的科室分别为重症医学科(50.00%)、普外科(15.71%)、肾内科(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阴性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对米诺环素较为敏感,耐药率为10.71%,对其余药物均显示中高度耐药;革兰阳性菌中,表皮葡萄球菌和屎肠球菌均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表现出100.00%的敏感度。多药耐药菌共检出53株(37.86%),以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和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为主,其构成比分别为33.96%和22.64%。结论郑州人民医院CVCRI患者主要病原菌耐药率普遍较高,多药耐药菌以MRSE和CRKP为主,耐药问题严重,需加强用药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抗菌药物 分布情况
下载PDF
人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降钙素原、白介素-6对危重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
13
作者 高菲 赵敏敏 +2 位作者 李长秀 韩笑 刘蓓蓓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23期22-27,共6页
目的探讨人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HNL)、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对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危重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89... 目的探讨人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HNL)、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对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危重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89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发生CRBSI分为CRBSI组(n=63)和非CRBSI组(n=126)。收集患者临床特征资料及留取血培养当天的HNL、PCT、IL-6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HNL、PCT和IL-6的联合检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项指标对危重患者发生CRBSI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CRBSI组HNL、PCT、IL-6水平均高于非CRBS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HNL、PCT、IL-6及联合检测模型诊断CRBS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50、0.901、0.828、0.9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NL、PCT、IL-6诊断CRBSI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48.51 ng/ml、0.62 ng/ml、32.68 pg/ml,灵敏度分别为81.0%、79.4%、84.1%,特异度分别为99.2%、86.4%、69.6%。一致性检测结果显示,联合检测模型结果与预测诊断CRBSI存在较好的一致性(Kappa=0.810,P<0.05),HNL≥248.51 ng/ml与预测诊断CRBSI存在较好的一致性(Kappa=0.804,P<0.05)。结论相比于PCT、IL-6,HNL对危重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有较好的早期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 降钙素原 白介素-6 血流感染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下载PDF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培训对新生儿护士PICC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影响
14
作者 母小兰 邱云 +2 位作者 刘星 侯怡 魏丽蓉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4年第8期162-167,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培训对新生儿护士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血流感染防控行为的影响。方法采取随机抽样法,选取绵阳市某医院42名新生儿护士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基于行为转... 目的探讨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培训对新生儿护士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血流感染防控行为的影响。方法采取随机抽样法,选取绵阳市某医院42名新生儿护士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PICC相关血流感染防控培训,培训前、培训后分别采用PICC相关血流感染防控行为阶段调查表与PICC相关血流感染防控实践现状调查表对新生儿护士的PICC相关血流感染防控行为、感染防控认知与操作水平、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进行评价。结果培训后,新生儿护士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行为阶段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培训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认知与操作技能评分均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培训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1.06‰(2/1887)较培训前6.42‰(14/2180)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培训有助于提升新生儿护士实施PICC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措施的依从性,促进其防控行为发生正向转变,有助于PICC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从而降低PICC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护士 培训 行为转变理论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PICC
下载PDF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构建
15
作者 王素娟 海云婷 +2 位作者 陆雪耕 王雪 曲琳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12期1982-1987,共6页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并验证。方法收集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4月30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ICU住院期间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EPV法建立建模组(...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并验证。方法收集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4月30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ICU住院期间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EPV法建立建模组(660例)和验证组(179例)。建模组男408例,女252例,年龄66.5(54.0,76.0)岁,导管留置天数10(5,17)d,住ICU天数12(6,22)d;验证组男114例,女65例,年龄66.0(55.0,75.0)岁,导管留置天数10(5,16)d,住ICU天数10(5,22)d。对建模组ICU患者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发生CRBSI的危险因素,采用R4.3.0软件绘制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Calibration校准曲线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和拟合程度。采用非参数Wilcoxon检验、χ^(2)检验。结果糖尿病、低蛋白血症、插管次数≥2次、导管留置天数与抗菌药物使用天数均是ICU患者发生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建模组(χ^(2)=3.466,P=0.902)和验证组(χ^(2)=1.723,P=0.988)中该列线图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校准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列线图模型预测建模组与验证组的CRBSI发生率与实际发生率基本吻合;ROC分析结果显示,该列线图模型预测建模组与验证组发生CRBSI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2[95%CI(0.824~0.920)]、0.937[95%CI(0.890~0.984)]。结论建立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和应用价值,可有效识别ICU患者中发生CRBSI的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危险因素 风险预测
下载PDF
ICU信息化平台支持下基于FMEA护理管理预防CLABSI的实证研究
16
作者 冯灿 丁根 +1 位作者 杨咏梅 梅俊杰 《循证护理》 2024年第11期2039-2042,共4页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信息化平台支持下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护理管理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7月1日—2021年6月1日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住院的219例行中心静脉置管(CVC)...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信息化平台支持下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护理管理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7月1日—2021年6月1日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住院的219例行中心静脉置管(CVC)的病人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选取2021年7月1日—2022年6月1日我院EICU住院的209例行CVC的病人为观察组,采用ICU信息化平台下基于FMEA护理管理,观察两组护士CVC知识掌握情况、CVC相关情况以及环境、物体表面样本监测合格率。结果:观察组护士知识、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置管使用总日数少于对照组,CLABSI发生率低于对照组,CLABSI发生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导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环境、物体表面样本监测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ICU信息化平台支持下实施基于FMEA护理管理效果明显,其用于CVC管理中可提高护士CVC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提高环境、物体表面样本监测合格率,有效预防病人CLABSI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U信息化平台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环境监测
下载PDF
早产儿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刘玥 李丹 《妇儿健康导刊》 2024年第11期21-24,29,共5页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具有重要的支持与治疗作用,能够改善早产儿长期静脉营养的耐受性以及外周静脉治疗的局限性。但早产儿胎龄较小,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极易发生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本文对早产儿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的...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具有重要的支持与治疗作用,能够改善早产儿长期静脉营养的耐受性以及外周静脉治疗的局限性。但早产儿胎龄较小,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极易发生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本文对早产儿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帮助医护人员规范临床操作技能、增强治疗安全意识,降低早产儿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为提高早产儿PICC的护理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下载PDF
70%乙醇封管在血液透析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8
作者 刘宏 孙晓萌 +3 位作者 张留平 高民 魏青 刘必成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9-334,共6页
目的探讨70%乙醇封管对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带隧道带涤纶套(Cuff)导管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自身交叉对照方法。选择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肾脏科... 目的探讨70%乙醇封管对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带隧道带涤纶套(Cuff)导管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自身交叉对照方法。选择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肾脏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2例,首先将患者随机分为乙醇封管组(每周采用3.3mL 70%乙醇封管1次,再采用3.3mL标准肝素封管2次)和肝素封管组(每周采用3.3mL标准肝素封管3次),每组16例,22周后进行交叉互换。比较两组患者CRBSI、导管功能障碍和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2例患者退出试验,2例死亡,共28例患者完成试验,每组各14例。乙醇封管组患者CRBSI的发生率为0.45/1 000导管日,低于肝素封管组患者(0.92/1 000导管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醇封管组患者导管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0.90/1 000导管日,低于肝素封管组(2.06/1 000导管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乙醇封管组患者均未发生恶心、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结论乙醇封管组维持性血液透析带隧道带Cuff导管患者的CRBSI发生率呈下降趋势,但与肝素封管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带隧道带Cuff导管 乙醇封管 肝素封管 血液透析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8
19
作者 敬雪明 李铃 +3 位作者 古雪 敬雨佳 李芸 梅小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9-123,共5页
目的调查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月-2015年1月间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75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调查CRBSI发生的相关性、病原菌分布、... 目的调查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月-2015年1月间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75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调查CRBSI发生的相关性、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及危险因素。结果 CRBSI发病率为8.0‰;股静脉置管感染率最高(38.4%);股动脉与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及股静脉置管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静脉与股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率比较及锁骨下静脉与股静脉置管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离病原体6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5株(55.6%),革兰阴性菌26株(41.3%);革兰阳性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但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均敏感,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氨曲南及亚胺培南耐药性较低;患者年龄、是否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导管留置时间、置管部位、合并糖尿病与否及APACHEⅡ评分等因素与恶性血液病CRBSI发生存在相关性,其相对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CRBSI感染率较高,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应结合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理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同时给予CRBSI危险因素评估后能更有效地预防CRBSI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静脉留置部位导管相关菌血症的病原学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张雪青 王赛芳 +2 位作者 刘欢乐 周铁丽 刘庆中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4期367-368,共2页
目的调查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学特点。方法回顾性调查杭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3年1月至2005年9月静脉留置治疗患者感染的发生情况,并对其病原菌及耐药特点进行分析。结果165例患者共送检留置导管标本184份,140份标本检有... 目的调查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学特点。方法回顾性调查杭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3年1月至2005年9月静脉留置治疗患者感染的发生情况,并对其病原菌及耐药特点进行分析。结果165例患者共送检留置导管标本184份,140份标本检有病原菌,检出率为76.1%(140/184)。在165例患者中有150例进行了血液培养,发生血流感染的有103例,感染率为68.7%(103/150)。从140份静脉留置导管标本中共分离出171株病原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等。有44例患者静脉留置导管和血液培养出同一种病原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导管留置后到第一次血液培养出现阳性的时间大约为4~8d。同时从静脉留置导管和血液分离的21株表皮葡萄球菌全部对呋喃妥因和万古霉素敏感,除对利福平的耐药率较低外,对其它抗生素的耐药率都超过50%。结论静脉留置导管较易引起血流感染,引起血流感染病原菌主要以表皮葡萄菌为主,且耐药性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 血流感染 病原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