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48篇文章
< 1 2 10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of Water Quality of Centralized Drinking Water Sources in Kaixian County during the " Twelfth Five-year Plan " Period 被引量:3
1
作者 Li Zhang'an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5年第10期23-25,29,共4页
Based on the monitoring data of water quality of more than 40 centralized drinking water sources in 40 towns (townships or streets) of Kaixian County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half of each year during the "Twelfth Fi... Based on the monitoring data of water quality of more than 40 centralized drinking water sources in 40 towns (townships or streets) of Kaixian County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half of each year during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period, the changing rules of the water quality were studied to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drinking water safety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and drinking water quality. The re- sults show that the water quality of centralized drinking water sources in Kaixian County improved year by year during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period, and most monitoring sites with water quality exceeding the standard are distributed in reservoirs. Total phosphorus, total nitrogen, chemical oxygen demand, and permanganate index exceeded the standard obviously. Main pollution sources are domestic pollution and non-point source pol- lution caused by excessive discharge of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organic pollutants. To improve drinking water quality, it is suggested that some towns can get drinking water from other reservoirs, surface water or underground water with better quality instead of previous reservoirs with water quality exceeding the standard, and the control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should be enhanc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elfth Five-year Plan" period centralized drinking water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Assessment Kaixian County
下载PDF
Catalytic Hydrothermal Liquefaction of Water Hyacinth Using Fe3O4/NiO Nanocomposite: Optimization of Reaction Conditions by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2
作者 Godwin Aturagaba Dan Egesa +1 位作者 Edward Mubiru Emmanuel Tebandeke 《Journal of Sustainable Bioenergy Systems》 2023年第3期73-98,共26页
This research aimed at optimizing the reaction conditions for the catalytic hydrothermal liquefaction (HTL) of water hyacinth using iron oxide/nickel oxide nanocomposite as catalysts. The iron oxide/nickel oxide nanoc... This research aimed at optimizing the reaction conditions for the catalytic hydrothermal liquefaction (HTL) of water hyacinth using iron oxide/nickel oxide nanocomposite as catalysts. The iron oxide/nickel oxide nanocomposite was synthesized by the co-precipitation method and used in the hydrothermal liquefaction of water hyacinth. The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al morphology of the synthesized catalysts were determined using X-ray diffraction (XR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AAS).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of the catalyst nanoparticles was determined by the Image J software. Three reaction parameters were optimized using th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RSM). These were: temperature, residence time, and catalyst dosage. A maximum bio-oil yield of 59.4 wt% was obtained using iron oxide/nickel oxide nanocomposite compared to 50.7 wt% obtained in absence of the catalyst. The maximum bio-oil yield was obtained at a temperature of 320°C, 1.5 g of catalyst dosage, and 60 min of residence time. The composition of bio-oil was analyzed using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scopy (GC-MS) and elemental analysis. The GC-MS results showed an increase of hydrocarbons from 58.3% for uncatalyzed hydrothermal liquefaction to 88.66% using iron oxide/nickel oxide nanocomposite. Elemental analysis results revealed an increase in the hydrogen and carbon content and a reduction in the Nitrogen, Oxygen, and Sulphur content of the bio-oil during catalytic HTL compared to HTL in absence of catalyst nanoparticles. The high heating value increased from 33.5 MJ/Kg for uncatalyzed hydrothermal liquefaction to 38.6 MJ/Kg during the catalytic HTL. The catalyst nanoparticles were recovered from the solid residue by sonication and magnetic separation and recycled. The recycled catalyst nanoparticles were still efficient as hydrothermal liquefaction (HTL) catalysts and were recycled four times. The application of iron oxide/ nickel oxide nanocomposites in the HTL of water hyacinth increases the yield of bio-oil and improves its quality by reducing hetero atoms thus increasing its energy performance as fuel. Iron oxide/nickel oxide nanocomposites used in this study are widely available and can be easily recovered magnetically and recycled. This will potentially lead to an economical,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sustainable way of converting biomass into biofu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talytic Hydrothermal Liquefaction water Hyacinth BIO-OIL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OPTIMIZATION
下载PDF
滇中地区主要森林凋落物有效截留量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平 李璐杉 +1 位作者 丁智强 李玉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3-221,229,共10页
[目的]研究滇中地区主要森林类型凋落物有效截留量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该地未来植被恢复和森林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利用样方调查法、烘干法和浸泡法分析了昆明市双河—磨南德水源林自然保护区内的地带性次生常绿阔叶林(SF)、针阔... [目的]研究滇中地区主要森林类型凋落物有效截留量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该地未来植被恢复和森林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利用样方调查法、烘干法和浸泡法分析了昆明市双河—磨南德水源林自然保护区内的地带性次生常绿阔叶林(SF)、针阔混交林(TF)、旱冬瓜林(ACF)、华山松林(PA)、成熟云南松林(OPY)、幼龄云南松林(YPY)、银荆林(AD)7种主要森林类型凋落物未分解层(OL)和半分解层(OF)的有效截留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 7种森林类型凋落物厚度为2.06~7.57 cm,其中OL层1.10~4.30 cm, OF层0.83~3.93 cm,凋落物层厚度排序为TF>ACF>PA>OPY>SF>AD>YPY,凋落物蓄积量为4.75~17.45 t/hm^(2),其中OL层占比为32.02%~62.48%,OF层占比为37.52%~67.98%,凋落物层蓄积量排序为TF>PA>SF>OPY>ACF>AD>YPY。(2)凋落物最大持水率为115.3%~170.7%,初始吸水速率为3.65~5.62 g/(g·h),凋落物持水率和浸水时间的关系可用对数函数y=aln(x)+b表示,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可用幂函数y=kt~n表示。(3)凋落物最大持水量为7.05~32.19 t/hm^(2),排序为PA>TF>SF>OPY>ACF>AD>YPY,有效截留量为5.45~25.34 t/hm^(2),以TF最高(25.34t/hm^(2)),PA(24.99 t/hm^(2))和SF(24.62 t/hm^(2))次之,YPY最低(5.45t/hm^(2)),影响有效截留量的场地特征主要为蓄积量、自然含水率、分解强度以及厚度,影响有效截留量的水动力过程主要是最大失水量、前6.0 h平均吸水速率和前2.0 h平均吸水速率。[结论]滇中地区未来植树造林应以针阔混交林为主,注重对地带性次生常绿阔叶林的保育,采取辅助自然更新的措施促进人工纯林向混交林演化,同时减少踩踏、收集凋落物等人类活动的干扰,从而增加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的水源涵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 主要森林类型 持水特性 有效截留量 滇中地区
下载PDF
岩溶隧洞突涌水灾害风险评价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江新 陈婧 +3 位作者 赵力 张腾飞 邱国坤 李骏骁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9-177,共9页
受复杂地质条件的影响,岩溶隧洞在施工过程中极易发生突涌水灾害。为准确评估岩溶隧洞突涌水风险等级,将结构方程模型(SEM)与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法(FCEM)相结合,构建岩溶隧洞突涌水风险评价模型。从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层因素、地质... 受复杂地质条件的影响,岩溶隧洞在施工过程中极易发生突涌水灾害。为准确评估岩溶隧洞突涌水风险等级,将结构方程模型(SEM)与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法(FCEM)相结合,构建岩溶隧洞突涌水风险评价模型。从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层因素、地质构造、岩溶水文地质、施工因素6个方面深入研究;利用SEM确定各指标标准化路径系数并求得其权重,运用改进FCEM法对岩溶隧洞突涌水风险等级进行评价;以滇中引水工程昆呈隧洞为应用实例,利用Crystal Ball软件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昆呈隧洞有90%的几率处于52~73分值区间范围内(Ⅲ级风险),与现场实际情况一致,表明基于SEM-改进FCEM法构建的岩溶隧洞突涌水风险评价模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其中岩溶水文地质、地质构造、气象水文是该隧洞的主要影响因素,施工中应加强对这几方面的监控和量测,避免发生突涌水灾害。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岩溶隧洞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隧洞 突涌水 结构方程模型(SEM) 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法(FCEM) 蒙特卡洛模拟 昆呈隧洞 滇中引水工程
下载PDF
鲁中南典型地热区地热水氟分布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5
作者 李曼 张薇 +3 位作者 廖煜钟 刘峰 魏帅超 何雨江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47,共12页
山东省鲁中南典型地热区主要包括沂沭断裂带地热区和鲁中隆起地热区,为了探明研究区地热水氟分布特征及其富集规律,综合运用水化学图解、地球化学模拟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沂沭断裂带地热区和鲁中隆起地热区地热水水化学数据。结果表... 山东省鲁中南典型地热区主要包括沂沭断裂带地热区和鲁中隆起地热区,为了探明研究区地热水氟分布特征及其富集规律,综合运用水化学图解、地球化学模拟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沂沭断裂带地热区和鲁中隆起地热区地热水水化学数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地热水以Na-Ca-Cl型、Na-Ca-SO_(4)-Cl型和Na-Cl^(-)SO 4型为主,基本为弱碱性水,优势阳离子为Na^(+),氟质量浓度在0.38~4.5 mg/L之间,富钠弱碱性环境有利于地热水中氟的富集。地热水中F-质量浓度与Na^(+)、Cl^(-)和总溶解固体(TDS)质量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而沂沭断裂带地热水样中F-质量浓度还与K^(+)、SO_(4)^(2-)质量浓度呈显著正相关,与Mg^(2+)和HCO_(3)质量浓度呈显著负相关;鲁中隆起地热区地热水中阳离子交换作用较沂沭断裂带地热区更为强烈,Na^(+)反应强度明显强于Mg^(2+)。鲁中隆起地热区和沂沭断裂带地热区均为裂隙型热储,热储岩性分别为石灰岩、灰岩热蚀变带和安山岩破碎带,水岩作用强烈。研究区地热水中氟离子的物质来源主要为萤石等含氟矿物的溶解沉淀,受控于阳离子交换等水岩相互作用影响,最终形成高氟地热水,其中高温和富钠对研究区地热水中氟离子富集影响较大。研究成果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中隆起地热区 沂沭断裂带地热区 地热水 水岩作用 驱动机制 裂隙型热储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受水区全要素水资源绿色效率及节水减排潜力
6
作者 薛宝琪 范红艳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8-144,共7页
采用非径向、非角度SBM-DEA模型测算2015—2021年南水北调中线受水区20个城市全要素水资源绿色效率,探究其时空演变规律,并分析各市节水减排潜力。结果表明:受水区全要素水资源绿色效率总体呈现以京津冀、郑州两大都市圈为核心向外围逐... 采用非径向、非角度SBM-DEA模型测算2015—2021年南水北调中线受水区20个城市全要素水资源绿色效率,探究其时空演变规律,并分析各市节水减排潜力。结果表明:受水区全要素水资源绿色效率总体呈现以京津冀、郑州两大都市圈为核心向外围逐渐递减的“核心-外围”空间结构模式以及全要素水资源绿色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京津、河南、河北的空间分异规律;2015—2021年受水区全要素水资源绿色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仅实现了最优效率的70%~85%;不同城市节水减排潜力差异显著,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M-DEA模型 全要素水资源绿色效率 节水潜力 减排潜力 南水北调中线
下载PDF
排浦中心渔港换水通道布置对水交换的影响
7
作者 李醒 丁磊 +2 位作者 曾起召 熊玉章 王刚 《水运工程》 2024年第5期82-88,共7页
以排浦中心渔港建设项目为例,利用平面二维水动力和水交换数学模型,通过2种基本换水通道的不同组合,探究换水通道平面布置形式对水交换的影响。结果表明,仅布置通道1有利于加快1 000 t渔船泊位前的水交换,但会迟滞其左侧泊位前沿特别是... 以排浦中心渔港建设项目为例,利用平面二维水动力和水交换数学模型,通过2种基本换水通道的不同组合,探究换水通道平面布置形式对水交换的影响。结果表明,仅布置通道1有利于加快1 000 t渔船泊位前的水交换,但会迟滞其左侧泊位前沿特别是防波堤堤根附近水体的半交换周期;仅布置通道2有利于提高防波堤堤根附近的水交换效率;2种换水通道同时布置有利于增强中型渔船停泊区及各泊位前沿整体的水交换能力,同时提高防波堤堤根附近水交换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水通道 水交换 半交换周期 数值模拟 排浦中心渔港
下载PDF
基于集控中心的沙溪流域梯级水电站水调自动化系统建设研究
8
作者 刘启够 邹文河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45-49,共5页
闽江主流沙溪流域集控中心建成后,必须构建基于集控中心的流域水调自动化系统,以集合全流域水情信息,从而加快流域梯级水电站水库调度的决策与响应速度,提高沙溪流域水电集群的综合效益。基于集控中心的沙溪流域梯级电站水调自动化系统... 闽江主流沙溪流域集控中心建成后,必须构建基于集控中心的流域水调自动化系统,以集合全流域水情信息,从而加快流域梯级水电站水库调度的决策与响应速度,提高沙溪流域水电集群的综合效益。基于集控中心的沙溪流域梯级电站水调自动化系统建设包括架构“集控中心”、水调自动化系统建设模式、业务节点互联、水情测报系统站点布设、通信组网设计、洪水预报对象规划等,该方案可对水调系统全要素和水调全过程进行数字化映射、智慧化模拟,实现与水电站、设备、气象的同步仿真运行、虚实交互、迭代优化,支撑精准化决策,助力流域梯级水电站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控中心 流域 梯级水电站 水调自动化系统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突发水污染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钢 李睿萌 +1 位作者 段睿睿 牛富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108,共8页
突发水污染已成为制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持续调水的重大安全隐患,亟须解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突发水污染的生态补偿机制设计问题。针对应由中线局承担责任的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突发水污染场景,从多利益相关者合作视角出发,明确了中线局向... 突发水污染已成为制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持续调水的重大安全隐患,亟须解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突发水污染的生态补偿机制设计问题。针对应由中线局承担责任的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突发水污染场景,从多利益相关者合作视角出发,明确了中线局向纳污地政府提供生态补水的突发水污染生态补偿机制,基于合作博弈理论,构建了中线局与纳污地政府合作联盟的纳什议价模型,并以河南省邓州市为例开展研究,主要研究结果表明:①生态补水天数与纳污总损失呈现出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且伴随纳污总损失逐步增大,中线局议价能力对补水天数的影响能力呈现出边际递减特征。②中线局生态补水成本与生态补水天数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随着中线局议价能力的增强,生态补水成本的规模效益呈现一定的弱化趋势。③在一定的生态补水规模范围内,中线局与纳污地政府能够达成有效的合作联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突发水污染 纳什议价博弈 生态补偿机制
下载PDF
臭氧协同过氧乙酸消毒在医院集中式纯水供应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10
作者 曹雄晶 范允舟 +4 位作者 高芳 吴艳艳 朱明 双梦婕 熊莉娟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12-1015,共4页
目的探讨臭氧协同过氧乙酸(PAA)消毒法降低集中式纯水供应系统使用点末端纯水中需氧菌总数的效果。方法开展两阶段对照研究,对某医院集中式纯水供应系统的末端纯水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第一阶段使用PAA消毒法,第二阶段为臭氧强化消毒阶... 目的探讨臭氧协同过氧乙酸(PAA)消毒法降低集中式纯水供应系统使用点末端纯水中需氧菌总数的效果。方法开展两阶段对照研究,对某医院集中式纯水供应系统的末端纯水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第一阶段使用PAA消毒法,第二阶段为臭氧强化消毒阶段,使用PAA协同臭氧的消毒方式。比较不同阶段的消毒效果。结果试验期间共采集211份水标本,PAA消毒组101份,臭氧强化消毒组110份,用水点末端纯水菌落合格率臭氧强化消毒组(85.45%)高于PAA消毒组(7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臭氧强化消毒组的需氧菌菌落数的中位数(2 CFU/mL)低于PAA消毒组(20 CFU/mL)。随着消毒后时间延长,PAA消毒组的水标本中需氧菌数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第1天VS第92天:9 CFU/mL VS 1062 CFU/mL),臭氧强化消毒组纯水需氧菌数量则波动较小(第1天VS第92天:8 CFU/mL VS 58 CFU/mL)。结论臭氧协同PAA消毒法可降低集中式纯水供应系统的末端出水的需氧菌总数,且维持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过氧乙酸 医院 集中式纯水供应系统 消毒
下载PDF
物元可拓法在引水隧洞围岩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书豪 艾亚鹏 +2 位作者 陈健 靳春玲 姬照泰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8,共9页
为预防和控制引水隧洞中围岩失稳事故的发生,将物元可拓法应用于围岩稳定性评价中。以滇中引水工程为背景,选取滇中引水工程某隧洞段,构建引水隧洞围岩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划分围岩等级,选用灰色关联分析法(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G... 为预防和控制引水隧洞中围岩失稳事故的发生,将物元可拓法应用于围岩稳定性评价中。以滇中引水工程为背景,选取滇中引水工程某隧洞段,构建引水隧洞围岩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划分围岩等级,选用灰色关联分析法(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GRA)和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 FA)组合确定权重,基于物元可拓模型进行引水隧洞围岩稳定性评价,以期减少目前评价方法中一些不相容现象及其他问题所带来的影响,从而提升长距离特大输水工程围岩稳定性等级评价的精度。结果表明,GRA-FA-物元可拓模型围岩稳定性评价结果与实际等级基本相符,与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 TOPSIS)相比,预测评价精度从62.5%提升到87.5%,准确性提升了约25百分点。因此,GRA-FA-物元可拓模型相较以往的评价模型可以更全面和客观地进行引水隧洞围岩稳定性评价,可为其他长距离特大引水工程施工风险评价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滇中引水工程 围岩稳定性 灰色关联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 物元可拓模型
下载PDF
深水中大型气田滚动勘探技术体系与成效——以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A边际气田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奎 胡德胜 +4 位作者 宋瑞有 龚宇 肖大志 黄安敏 朱玉双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为了促进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深水A边际气田开发,引入目标搜索研究、目标评价研究、目标钻探研究等完整气田滚动勘探技术体系。A边际气田目标搜索除利用传统的区带油气潜力目标搜索技术外,提出评价过程目标搜索技术,共搜索了5个油气潜力... 为了促进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深水A边际气田开发,引入目标搜索研究、目标评价研究、目标钻探研究等完整气田滚动勘探技术体系。A边际气田目标搜索除利用传统的区带油气潜力目标搜索技术外,提出评价过程目标搜索技术,共搜索了5个油气潜力区块,并优选A4构造进行油气目标评价。从圈闭解释与落实、圈闭烃类检测两方面对A4构造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开展研究。A4构造中部预测优势含气区具有强振幅属性、低密度、低速度、低纵波阻抗、低纵横波速度比等有利含气信息特征,总体为Ⅲ类AVO异常,且能够升级HL_0气组控制天然气地质储量,部署滚动探井A4-1井实施钻探,在黄流组钻遇气层超20 m,莺歌海组二段钻遇可疑气层近10 m,获得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近30亿立方米,钻探效果好。滚动勘探研究在深水A边际气田的应用,不仅有效地促进了A边际气田后续滚动勘探活动,而且证实了滚动勘探同样适用于深水油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滚动勘探 勘探成熟区 深水区 中央峡谷 琼东南盆地 南海北部
下载PDF
黑龙滩水库消落带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13
作者 白芹菲 王艳琪 +3 位作者 鲍玉海 贺秀斌 罗鹏 韦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8-176,共9页
[目的]为阐明水库消落带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以川中丘陵区黑龙滩水库消落带人工恢复与自然恢复植被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湿筛法测定分析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特征及其稳定性指标。[结果... [目的]为阐明水库消落带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以川中丘陵区黑龙滩水库消落带人工恢复与自然恢复植被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湿筛法测定分析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特征及其稳定性指标。[结果]消落带土壤>0.25 mm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与未淹水对照相比降低4.21%,其中,自然恢复植被下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较对照下降12.27%,人工恢复植被下大团聚体含量较对照增加3.84%;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差异显著(p<0.05),人工恢复植被下土壤大团聚体含量(69.48%)显著高于自然恢复模式(43.20%);消落带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随水位高程增加而升高,团聚体稳定性指标>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R_(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人工恢复模式下均大于自然恢复模式,团聚体分形维数(D)、土壤可蚀性因子(K)与团聚体破坏率(PAD)人工恢复模式小于自然恢复模式,表明人工恢复模式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土壤抗蚀性高于自然恢复模式。[结论]黑龙滩水库消落带在淹水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下降,但人工恢复模式能有效改善土壤团粒结构,研究结果可为黑龙滩水库消落带土壤结构稳定性评价及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水库消落带 植被恢复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 团聚体稳定性
下载PDF
海上机械控水完井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作者 莘怡成 汪华珍 +2 位作者 高彦才 袁征 张斌斌 《石油矿场机械》 CAS 2024年第3期76-81,共6页
海上油田主要以水平井开发为主,如何有效控制含水上升速度是各油田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海上油田应用的机械控水完井技术包括中心管控水、变密度筛管控水、ICD/AICD分段控水、充填调流控水、C-AICD控水、找控水一体化等。总结了各方法... 海上油田主要以水平井开发为主,如何有效控制含水上升速度是各油田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海上油田应用的机械控水完井技术包括中心管控水、变密度筛管控水、ICD/AICD分段控水、充填调流控水、C-AICD控水、找控水一体化等。总结了各方法的技术原理、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其中充填调流控水和ICD分段控水是海上油田主要应用的两种机械控技术,前者利用轻质覆膜颗粒作为轴向封隔材料,适用于地层非均质性强、水平段长的油井控水,广泛应用于渤海和南海东部油田;而ICD分段控水技术需要准确设计封隔器坐封位置,因此适用于地层情况认识清楚、非均质性不强的油井控水,主要应用于南海东部油田。基于技术现状,展望了机械控水完井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结果可为海上油田控水完井方式的选择和后续技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水完井 中心管 ICD AICD 充填控水 控水稳油
下载PDF
滇中引水工程水源区水沙关系及悬移质含沙量预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晶 张天力 顾世祥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78,共5页
滇中引水工程水源状况对供水至关重要,为全面了解工程水源区的水量和悬移质含沙量特性,分析悬移质含沙量未来情势,依据水源区石鼓水文站资料系列,基于水文随机分析、小波分析、Copula函数等方法研究石鼓站水与沙的变化趋势及周期规律、... 滇中引水工程水源状况对供水至关重要,为全面了解工程水源区的水量和悬移质含沙量特性,分析悬移质含沙量未来情势,依据水源区石鼓水文站资料系列,基于水文随机分析、小波分析、Copula函数等方法研究石鼓站水与沙的变化趋势及周期规律、联合分布及相依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悬移质含沙量模拟及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石鼓站流量和悬移质含沙量的年际、年内分配不均匀;水沙组合的同现重现期最大、联合重现期次之、条件重现期最小,同步遭遇概率远大于异步遭遇概率;未来丰、平、枯水情景下的多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分别为0.639、0.597、0.562 kg/m^(3),较1955~2019年实测的0.586 kg/m^(3)分别增长了9.0%、1.9%、-4.1%,3种情景下悬移质含沙量均呈上升发展趋势。研究成果从水沙分析角度为滇中引水工程供水调度、含沙量预估等提供了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中引水工程 水沙关系 COPULA函数 模拟 预测
下载PDF
滇中地区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 被引量:1
16
作者 何桂琳 张代青 +2 位作者 程乖梅 耿艺巧 李皓坤 《人民珠江》 2024年第4期87-97,共11页
探讨滇中地区社会、生态与水资源三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对滇中地区及云南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能值分析与二元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区域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能值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2006—2020年滇中地区... 探讨滇中地区社会、生态与水资源三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对滇中地区及云南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能值分析与二元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区域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能值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2006—2020年滇中地区系统发展指数及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近15 a来,滇中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快,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发展相对较慢,复合系统耦合度高于协调度,且耦合协调度呈整体正向发展态势,多数地区为IV级以上。2006年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呈北高南低趋势,北边六州市、南边红河分别处于初级、勉强耦合协调发展阶段;2015年呈西高东低走势,均达到初级协调发展阶段及以上,丽江变化较大,为中级耦合协调发展阶段;2020年呈四周高中间低分布,丽江仍处于中级耦合协调发展阶段领先位置,其余州市均处于初级耦合协调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 耦合协调模型 能值分析 滇中地区
下载PDF
跨活断层隧洞抗错断技术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曹俊 崔臻 +1 位作者 颜天佑 李建贺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0-207,共8页
长大隧洞工程不可避免地要跨越活动断裂带及其影响区域,为减少因断层错动而导致的隧洞结构破坏,抗错断设计是隧洞设计的重要内容。以滇中引水工程香炉山隧洞为背景,对包括铰接设计、扩挖-缓冲层设计以及铰接-扩挖-缓冲层在内的3种抗错... 长大隧洞工程不可避免地要跨越活动断裂带及其影响区域,为减少因断层错动而导致的隧洞结构破坏,抗错断设计是隧洞设计的重要内容。以滇中引水工程香炉山隧洞为背景,对包括铰接设计、扩挖-缓冲层设计以及铰接-扩挖-缓冲层在内的3种抗错断措施进行模型试验研究;从衬砌内部破坏、隧洞整体破坏、衬砌应变方面,对上述3种抗错断措施抗断效果进行了验证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从隧洞衬砌结构内部破坏特征来看,铰接设计与扩挖-缓冲层设计都可以对衬砌起到保护作用。(2)从隧洞整体变形和裂纹分布来看,使用铰接设计增大了隧洞在断层带区域的变形程度,但减小了衬砌本身的破坏;使用扩挖-缓冲层设计不仅减小了隧洞在断层带区域的变形,同时也相对减小了对衬砌本身的破坏,经铰接-扩挖-缓冲层设计的隧洞变形几乎只出现在铰接处,衬砌破坏更小。(3)从隧洞纵向应变分布规律来看,扩挖设计和铰接设计都减小了衬砌的应变,其中铰接设计对衬砌应变的减弱最为突出。相关研究成果可为跨活断裂隧洞实际工程中抗错断方案的选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洞工程 活动断裂带 抗错段技术 铰接设计 扩挖设计 香炉山隧洞 滇中引水工程
下载PDF
2020—2022年我国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水质风险因素分析
18
作者 陶雅楠 熊传龙 夏云婷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4年第3期254-257,263,共5页
目的 分析影响我国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水质的主要风险因素,为进一步提升农村饮用水水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20—2022年对我国494座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进行基础信息和卫生学调查,对工程的基本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 目的 分析影响我国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水质的主要风险因素,为进一步提升农村饮用水水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20—2022年对我国494座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进行基础信息和卫生学调查,对工程的基本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水质的因素,发现工程存在的卫生学风险。结果 共计494座被调查工程末梢水的达标率为85.4%。2020、2021和2022年末梢水达标率分别为75.8%、90.0%和91.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水源类型、是否有定期巡查和事故反应机制、是否按指标和频率要求进行出厂水水质检验等是末梢水达标的影响因素。结论 我国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水质需进一步提升,水源和卫生管理是影响末梢水达标的主要因素,建议加强对水源的保护以及优化管理措施,从而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集中式供水 生活饮用水 风险因素
下载PDF
昆仑山北坡“6·14”极端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分析
19
作者 李晓萌 杨莲梅 +1 位作者 李建刚 刘晶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00-1712,共13页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昆仑山北坡极端暴雨频发且影响巨大,由于对其的观测和研究相对匮乏,使得该区域暴雨监测和预报难度大。理解其发生机理和关键影响系统是提高其监测预报的有效途径,对该区域防灾减灾意义重大。利用高时空分辨率的气象...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昆仑山北坡极端暴雨频发且影响巨大,由于对其的观测和研究相对匮乏,使得该区域暴雨监测和预报难度大。理解其发生机理和关键影响系统是提高其监测预报的有效途径,对该区域防灾减灾意义重大。利用高时空分辨率的气象观测资料、GPS/Met大气可降水量(PWV)资料、风云卫星资料(FY-2H)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6月14—17日昆仑山北坡一次极端暴雨过程进行大尺度环流背景场和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过程,暴雨站数多、累积降水量大、局地性强并且极端性强,在和田地区出现3个极端暴雨中心,分别发生了短时强降水和连续性降水。其中短时强降水过程持续时间短,最大小时雨强达29.4 mm;连续性降水持续时间达3 d,小时雨强小于5 mm。本次极端暴雨发生的有利环流背景是双体型南亚高压在对流层高层维持,中亚低涡形成发展。在高低空急流共同作用下,高层强辐散、低层辐合促进大气垂直运动发展,500 hPa偏南气流、700 hPa切变线以及850 hPa偏东气流相互配合为暴雨提供有利动力配置。(2)对流层中层以西南路径和西南+南方路径水汽输送为主,低层主要以低空偏东急流携带水汽输送为主,中低层水汽输送路径形成耦合,促进本次极端暴雨的发展加强。极端暴雨发生前持续的水汽输送和强的水汽通量辐合中心,使得暴雨区大气可降水量(PWV)在降水前出现显著增湿聚集过程,PWV达30 mm。(3)列车效应型+合并加强型中尺度对流云团不断在暴雨站点上空生成发展并移过,是触发短时强降水的直接影响系统,站点位于对流云团黑体亮温(TBB)梯度最大处。中-β和中-α尺度对流云团发展维持以及涡旋状中尺度对流云带的持续覆盖,是导致暴雨站点发生连续性降水的关键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中亚低涡 水汽输送 中尺度对流系统 昆仑山北坡
下载PDF
济南市泉水直饮工艺与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应用
20
作者 高洪波 徐双成 +3 位作者 蔡淑垚 朱学武 周伟伟 武道吉 《净水技术》 CAS 2024年第9期1-5,43,共6页
济南市地下岩溶泉水丰富,富含钾、钠、钙、镁、锶以及偏硅酸盐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元素,但水体总硬度超标,不符合现有高品质饮用水标准的要求。为满足济南市民对高品质饮用水的诉求,从泉水直饮实施的工艺路线层面,通过采用绿色无药剂“... 济南市地下岩溶泉水丰富,富含钾、钠、钙、镁、锶以及偏硅酸盐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元素,但水体总硬度超标,不符合现有高品质饮用水标准的要求。为满足济南市民对高品质饮用水的诉求,从泉水直饮实施的工艺路线层面,通过采用绿色无药剂“多介质过滤、精密过滤、超滤、纳滤和臭氧+紫外线双重消杀”技术处理后,出水经304不锈钢管线循环排布至用户,保证饮水安全同时充分保留泉水水质特色。从泉水直饮实施的建设模式层面,充分结合新建小区、既有小区等需求特点,制定了管线入户式和集中式的供水模式,最后指出泉水直饮是济南城市的特色,更是普惠的民生福祉,将按照济南市市民泉水直饮规划要求因地制宜分阶段分步骤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饮水 净水工艺 泉水直饮 管道直饮 集中式供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