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1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decompression joint Governor Vessel electro-acupuncture on rats with acute upper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被引量:8
1
作者 Yan-Lei Wang Ying-Na Qi +5 位作者 Wei Wang Chun-Ke Dong Ping Yi Feng Yang Xiang-Sheng Tang Ming-Sheng Ta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7期1241-1246,共6页
Decompression is the major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acute spinal cord injury,but there is some debate about the time window for decompression following spinal cord injury.An important goal and challenge in the treatme... Decompression is the major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acute spinal cord injury,but there is some debate about the time window for decompression following spinal cord injury.An important goal and challenge in the treatment of spinal cord injury is inhibiting or reversing secondary injury.Governor Vessel electroacupuncture can improve symptoms of spinal cord injury by inhibiting cell apoptosis and improving the microenvironment of the injured spinal cord.In this study,Governor Vessel electro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decompression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was used to treat acute spinal cord injury.The rat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by inserting a balloon catheter into the atlanto-occipital space.The upper cervical spinal cord was compressed for 12 or 48 hours prior to decompression.Electroacupuncture was conducted at the acupoints Dazhui(GV14) and Baihui(GV 20)(2 Hz,15 minutes) once a day for 14 consecutive days.Compared with decompression alone,hind limb motor function recovery was superior after decompression for 12 and 48 hours combined with electroacupuncture.However,the recovery of motor function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14 days after treatment in rats receiving decompression for 12 hours.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 levels and caspase-9 protein expression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rats receiving electroacupuncture compared with decompression alone.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compared with decompression alone,Governor Vessel electro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delayed decompression(48 hours) is more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upper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Governor Vessel electro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early decompression(12 hours) can accelerate the recovery of nerve movement in rats with upper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Nevertheless,further studies are necessary to confirm whether it is possible to obtain additional benefit compared with early decompression al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acute spinal cord injury decompression Governor vessel electroacupuncture 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 apoptosis methylprednisolone caspase family upper cervical spine animal model Basso Beattie and Bresnahan locomotor scale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free vein skin flap on the anterior aspect of wrist in the case of finger injury with vessel and skin defect
2
作者 张惠茹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03年第2期89-89,共1页
Objective To introduce an effective reconstruction method for the finger injured with vessel and skin defect. Methods Free skin flap with skin vein was transplanted on the site of tissue defect, connecting by anastomo... Objective To introduce an effective reconstruction method for the finger injured with vessel and skin defect. Methods Free skin flap with skin vein was transplanted on the site of tissue defect, connecting by anastomosis the vein with artery or vein of the finger. Results Seven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this method,among which 5 cases have sikin defect on the palm aspect of fingers, the rest have skin defect on the dorsal aspect skin of finger. All fingers survived with good shape and function. Conclusion This is a simple and effective method of finger reconstruction for the patients with defect of vessels and skin. 6 ref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f Application of free vein skin flap on the anterior aspect of wrist in the case of finger injury with vessel and skin defect
下载PDF
Electroacupuncture at Dazhui(GV14) and Mingmen(GV4) protects against spinal cord injury:the role of the Wnt/β-catenin signaling pathway 被引量:15
3
作者 Xin Wang Su-hua Shi +7 位作者 Hai-jiang Yao Quan-kai Jing Yu-ping Mo Wei Lv Liang-yu Song Xiao-chen Yuan Zhi-gang Li Li-na Qi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2004-2011,共8页
Electroacupuncture at Dazhui(GV14) and Mingmen(GV4) on the Governor Vessel has been shown to exhibit curative effects on spinal cord injury; however,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In this stu... Electroacupuncture at Dazhui(GV14) and Mingmen(GV4) on the Governor Vessel has been shown to exhibit curative effects on spinal cord injury; however,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In this study, we established rat models of spinal cord injury using a modified Allen's weight-drop method. Ninety-nine male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equal groups: sham(only laminectomy), SCI(induction of spinal cord injury at T10), and EA(induction of spinal cord injury at T10 and electroacupuncture intervention at GV14 and GV4 for 20 minutes once a day). Rats in the SCI and EA groups were further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subgroups: 1-day(n = 11), 7-day(n = 11), and 14-day(n = 11). At 1, 7, and 14 days after 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 the Basso, Beattie and Bresnahan locomotor rating scale showed obvious improvement in rat hind limb locomotor function, 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showed that the histological change of injured spinal cord tissue was obviously alleviated,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western blot analysis showed that Wnt1, Wnt3 a, β-catenin immunoreactivity and protein expression in the injured spinal cord tissue were greatly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sham and SCI group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electroacupuncture at GV14 and GV4 upregulates Wnt1, Wnt3 a, and β-catenin expression in the Wnt/β-catenin signaling pathway, exhibiting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against spinal cord inj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spinal cord injury electroacupuncture Governor vessel Dazhui(GV14) acupoint Mingmen(GV4) acupoint Wnt/β-cateninsignaling pathway neuroprotection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人造血管和自体血管移植在创伤救治中的应用效果对比研究
4
作者 袁凯平 杨业辉 +4 位作者 谢广中 梅林军 陈绵 刘淦良 萧艳珊 《中外医疗》 2024年第21期9-12,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人造血管、自体血管移植用于创伤救治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9月东莞市厚街医院收治的80急性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应用血管移植材料的不同分组,分成人造血管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给予健... 目的对比分析人造血管、自体血管移植用于创伤救治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9月东莞市厚街医院收治的80急性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应用血管移植材料的不同分组,分成人造血管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给予健侧大隐静脉或其他静脉显微吻合,人造血管组给予人工血管显微吻合。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3个月移植物通畅率。结果人造血管组移植吻合时间与缺血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输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人造血管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0%(1/40)低于对照组的15.00%(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3,P<0.05)。随访3个月人造血管组移植物通畅率为100.00%(40/40)高于对照组的87.50%(3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3,P<0.05)。结论在创伤引起的血管损伤救治中,应用人造血管移植方式手术时间短、输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及移植物通畅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救治 血管损伤 血管移植 人造血管 自体血管 移植物通畅
下载PDF
替格瑞洛在急性心肌梗死多支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效果
5
作者 李小霞 刘浩 姚超然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4年第9期782-788,共7页
目的 探讨替格瑞洛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多支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于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AMI多支病变患者1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78例、研究组78例。常规组... 目的 探讨替格瑞洛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多支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于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AMI多支病变患者1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78例、研究组78例。常规组PCI术前给予氯吡格雷,研究组PCI术前给予替格瑞洛。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心肌微循环指标[右冠状动脉帧数(RCA CTFC)、左前降支帧数(LAD CTFC)、左回旋支帧数(LCX CTFC)]、心肌损伤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血小板聚集率、Wnt/β-连环蛋白(Wnt/β-catenin)通路相关基因(Wnt mRNA、β-catenin mRNA)、炎症指标及术后6个月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术后30 d的LVEDVI、LVESVI低于常规组[(55.34±5.24)ml/m^(2)比(65.79±6.32)ml/m^(2)、(32.63±2.74)ml/m^(2)比(36.22±3.38)ml/m^(2)]LVEF高于常规组[(57.32±4.25)%比(52.65±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研究组RCA CTFC、LAD CTFC、LCX CTFC均低于常规组[(19.11±3.03)帧比(24.35±3.56)帧、(18.75±2.14)帧比(22.74±3.03)帧、(16.52±2.06)帧比(21.14±3.18)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24 h CK-MB、CTn-I水平均低于常规组[(32.16±4.17)U/L比(45.23±5.39)U/L、(5.13±1.08)ng/ml比(7.68±1.23)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24 h、30 d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术后30 d Wnt、β-catenin、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于常规组[(1.03±0.30)比(1.59±0.35)、(2.06±0.37)比(1.12±0.33)、(124.36±18.63)ng/ml比(164.79±24.78)ng/ml、(20.28±3.32)ng/ml比(37.26±4.27)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MACE发生率低于常规组(2.56%比11.54%,P<0.05)。结论 相较于氯吡格雷,AMI多支病变患者PCI术前给予替格瑞洛治疗的血小板抑制效果更为显著,可改善心功能、心肌微循环,减轻心肌损伤,抑制炎症反应,减少PCI术后MACE发生,其机制可能与抑制Wnt/β-catenin通路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多支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替格瑞洛 氯吡格雷 心肌损伤 心功能
下载PDF
基于督脉理论探讨“通督益髓”针法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吴明莉 冯晓东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第14期72-75,共4页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属于中医“痿证”“体惰”范畴,“督脉受损、肾阳不足”是脊髓损伤的主要病因病机,从督脉论治脊髓损伤是中医治疗的关键。文章基于督脉理论,介绍了中医学对脊髓损伤的认识以及“通督益髓”法理论的形...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属于中医“痿证”“体惰”范畴,“督脉受损、肾阳不足”是脊髓损伤的主要病因病机,从督脉论治脊髓损伤是中医治疗的关键。文章基于督脉理论,介绍了中医学对脊髓损伤的认识以及“通督益髓”法理论的形成,简述了“通督益髓”法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以期为脊髓损伤的中医理论及临床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督益髓” 督脉 电针 脊髓损伤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生长分化因子11对股动脉介入损伤术后小鼠血管的修复作用
7
作者 李涛 侯义江 +1 位作者 程杨阳 张佳佳 《联勤军事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95-98,共4页
目的 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1(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1,GDF11)对股动脉介入损伤术后小鼠血管的修复作用。方法 利用导丝损伤的方法构建C57BL/6小鼠股动脉损伤模型,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重组人GDF11蛋白处理组(GDF11... 目的 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1(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1,GDF11)对股动脉介入损伤术后小鼠血管的修复作用。方法 利用导丝损伤的方法构建C57BL/6小鼠股动脉损伤模型,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重组人GDF11蛋白处理组(GDF11组),每组10只。干预14天时,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检测各组小鼠股动脉内膜增生情况,同时采用免疫荧光检测各组小鼠损伤段血管CD31表达水平,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derived factor-1,SDF-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含量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股动脉损伤小鼠外周血中促血管修复因子VEGF、SDF-1、bFGF、EGF的含量明显升高(P均<0.01);损伤血管增生内膜与中膜面积比显著升高(P<0.01);模型组小鼠CD31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GDF11组小鼠促血管修复因子VEGF、SDF-1、bFGF、EGF的含量明显升高(P均<0.01);损伤段血管增生内膜与中膜面积比下降(P<0.01);CD31表达明显增多(P<0.01)。结论 GDF11能够抑制股动脉损伤小鼠损伤血管的新生内膜过度增生,促进再内皮化,从而对损伤血管发挥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分化因子11 介入损伤 血管 再狭窄 再内皮化
下载PDF
颅内淋巴系统及其与创伤性脑损伤的关系研究进展
8
作者 陈琨 侯立军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22-1029,共8页
脑由于缺少常规的淋巴结构,一直被认为与外周淋巴系统完全隔绝。但是随着血管周围间隙、胶质淋巴系统及脑膜淋巴管的相继发现,人们开始认识到脑也有其独特的淋巴引流途径,且与外周淋巴系统相通。创伤性脑损伤作为制约神经外科整体救治... 脑由于缺少常规的淋巴结构,一直被认为与外周淋巴系统完全隔绝。但是随着血管周围间隙、胶质淋巴系统及脑膜淋巴管的相继发现,人们开始认识到脑也有其独特的淋巴引流途径,且与外周淋巴系统相通。创伤性脑损伤作为制约神经外科整体救治水平的重要疾病之一,其伤后远期出现的记忆力下降、认知功能障碍等神经退行性表现一直未得到合理的解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创伤性脑损伤后血管周围间隙、胶质淋巴系统及脑膜淋巴管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伤,导致颅内淋巴系统功能下降,代谢产物在脑组织内大量堆积,从而影响神经功能导致出现神经退行性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淋巴系统 血管周围间隙 胶质淋巴系统 脑膜淋巴管 创伤性脑损伤 慢性创伤性脑病
下载PDF
三维重建结合人工血管应用于自体肾移植术治疗医源性输尿管损伤1例及文献复习
9
作者 余东阳 曹志强 《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1期83-86,共4页
报告利用三维重建结合人工血管应用于自体肾移植术治疗医源性输尿管损伤患者1例。患者女,62岁,右侧输尿管损伤4个月后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入院治疗。对该患者增强CT资料做三维影像数据处理,结果显示其右上输尿管完全撕脱且右肾... 报告利用三维重建结合人工血管应用于自体肾移植术治疗医源性输尿管损伤患者1例。患者女,62岁,右侧输尿管损伤4个月后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入院治疗。对该患者增强CT资料做三维影像数据处理,结果显示其右上输尿管完全撕脱且右肾静脉较短。后腹腔镜下见肾周严重粘连,取肾难度较大,遂转为开放手术,因其右肾静脉较短,故采用人工血管重建肾静脉,自体移植肾术顺利完成。术中热缺血时间3 min,冷缺血时间2 h 55 min,失血量约为400 ml。术后随访患者移植肾功能良好,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在有丰富肾移植术经验的中心,三维重建结合人工血管应用于自体肾移植术治疗医源性输尿管损伤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重建 人工血管 医源性输尿管损伤 自体肾移植术
下载PDF
四肢血管损伤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33
10
作者 韦正超 金文涛 张峻峰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91-192,共2页
目的 探讨四肢血管损伤修复手术对保存肢体的重要性及有效解除影响肢体存活的因素。方法 对1993年~ 2 0 0 0年收治 4 2例 5 8条四肢血管损伤分析其疗效及影响肢体存活因素。男 37例 ,女 5例。年龄 12~ 70岁。伤后手术时间 1小时~ ... 目的 探讨四肢血管损伤修复手术对保存肢体的重要性及有效解除影响肢体存活的因素。方法 对1993年~ 2 0 0 0年收治 4 2例 5 8条四肢血管损伤分析其疗效及影响肢体存活因素。男 37例 ,女 5例。年龄 12~ 70岁。伤后手术时间 1小时~ 4 5天。急诊手术 38例 ,择期手术 4例。血管完全断裂 2 2例 32条 ;部分断裂 (撕裂 ) 5例 6条 ;血管缺损 15例 2 0条 ,缺损长度 5~ 10 cm。手术行血管端端吻合 2 2例 ,端侧吻合 1例 ,修补 5例 ,血管移植 14例 ,其中人造血管1例 ,长度 5 cm。结果 急诊手术者 ,手术成功 35例 ,截肢 3例 ;术后发生血管危象 5例 ,血肿形成及假性动脉瘤各 1例。择期手术 4例均成功 ;术后发生血管危象 1例。术后随访 6个月~ 7年 ,除 3例截肢外 ,7例断肢再植术后肢体功能恢复差 ,余血管修复术后肢体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尽快修复受损血管 ,及时处理血管危象及解决影响肢体存活因素是保存肢体及恢复功能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手术 治疗 手术方法 四肢血管损伤
下载PDF
督脉电针治疗大鼠全横断性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5
11
作者 郭家松 曾园山 +4 位作者 陈玉玲 李海标 吴立志 丁英 陈穗君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51-354,共4页
目的 :探讨督脉电针对大鼠全横断性脊髓损伤的行为和结构修复的影响。方法 :用BBB评分法和爬网格试验检测全横断性脊髓损伤及督脉电针治疗后大鼠的运动功能 ,荧光金逆行标记法检测再生神经元 ,用生长相关蛋白 43 (GAP 43 )免疫组织化学... 目的 :探讨督脉电针对大鼠全横断性脊髓损伤的行为和结构修复的影响。方法 :用BBB评分法和爬网格试验检测全横断性脊髓损伤及督脉电针治疗后大鼠的运动功能 ,荧光金逆行标记法检测再生神经元 ,用生长相关蛋白 43 (GAP 43 )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脊髓损伤区周围神经元GAP 43的表达。结果 :督脉电针治疗后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有明显地恢复 ,损伤区脊髓组织退变减轻 ,躯体感觉运动区内锥体细胞层及红核内的神经元密度增大 ,脊髓组织内GAP 43阳性神经元增多 ,在脊髓横断头侧端灰质内、躯体运动感觉区及红核内有少量被标记细胞。结论 :督脉电针治疗可减轻脊髓损伤后的继发性损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督脉 电针治疗 大鼠 全横断性脊髓损伤 实验研究
下载PDF
桡骨头切除对肘关节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56
12
作者 赵友明 池永龙 +3 位作者 徐华梓 王向阳 洪汝康 王振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50-52,共3页
目的 :探讨桡骨头粉碎性骨折不同治疗方法对肘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将 10个尸体标本 ,分别测定在其它组织无损伤时 ,肘内侧副韧带切断时 ,肘内侧副韧带和前臂骨间膜均切断时的力—位移曲线 (纵向位移 )及肘外翻角。结果 :肘内侧副... 目的 :探讨桡骨头粉碎性骨折不同治疗方法对肘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将 10个尸体标本 ,分别测定在其它组织无损伤时 ,肘内侧副韧带切断时 ,肘内侧副韧带和前臂骨间膜均切断时的力—位移曲线 (纵向位移 )及肘外翻角。结果 :肘内侧副韧带切断时的纵向位移及肘外翻角均大于其它组织无损伤时 ;肘内侧副韧带和前臂骨间膜均切断时的纵向位移及肘外翻角均大于其它组织无损伤时和肘内侧副韧带切断时 ,两两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结论 :在其它组织无损伤时 ,单纯桡骨头切除是安全的 ;合并肘内侧副韧带损伤时 ,可在有效修补韧带的同时作单纯头切除 ,必要时行假体置换 ;合并肘内侧副韧带和前臂骨间膜均损伤时 ,最好作假体置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头切除 肘关节 稳定性 生物力学 研究
下载PDF
改形静脉移植修复两端口径悬殊的四肢血管损伤 被引量:18
13
作者 刘会仁 李瑞国 +5 位作者 黄晓明 高顺红 陈杰 张艳茂 项力源 曹磊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59-261,共3页
目的 探讨利用静脉分支成形和双股静脉成形扩大移植静脉吻合口技术,提供两端口径不等的自体静脉移植体,修复两端口径悬珠和大口径的四肢血管缺损。 方法 设计“漏斗样”、“雨披样”和“错位Y形”成形方法,以离体血管完成实验。临床... 目的 探讨利用静脉分支成形和双股静脉成形扩大移植静脉吻合口技术,提供两端口径不等的自体静脉移植体,修复两端口径悬珠和大口径的四肢血管缺损。 方法 设计“漏斗样”、“雨披样”和“错位Y形”成形方法,以离体血管完成实验。临床取带分支的自体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及前臂静脉成形移植,用于髂外静脉、股动静脉和动静脉损伤的修复和断指再植,以及口止母趾甲瓣移植,共36例。其中急诊手术35例,择期手术1例。移植血管长度1.0~15 .0 cm。 结果 “漏斗样”成形可使静脉吻合口口径扩大0 .5 0~1.2 5倍;“雨披样”成形可满足四肢各种口径血管的修复需要;“错位Y形”吻合口成形可提供粗大的静脉移植体。移植的36条静脉,通畅35条,肢体血供正常。 结论 利用静脉分支,采用“漏斗样”和“雨披样”成形及扩大移植静脉吻合口和双股静脉“错位Y形”成形,是修复两端口径悬殊的和大口径的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血管损伤 移植修复 四肢主要血管损伤 改形 自体大隐静脉 移植静脉 静脉成形 动静脉损伤 吻合口 自体静脉 血管缺损 方法设计 离体血管 小隐静脉 髂外静脉 断指再植 股动静脉 急诊手术 移植血管 择期手术 肢体血供
下载PDF
撕拉性离断血管损伤范围的实验观测 被引量:7
14
作者 尚剑 张信英 +2 位作者 毕郑刚 杨群 曹杨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35-138,共4页
目的 测定撕拉性离断血管损伤的程度和范围。方法 大白兔 2 0只 ,随机分为切割性离断组 (A组 )和撕拉性离断组 (B组 )。以肉眼、手术显微镜、光镜和电镜测定每组动物血管损伤的程度和范围。分别于再植后3及 10天探查 ,统计通畅率并比... 目的 测定撕拉性离断血管损伤的程度和范围。方法 大白兔 2 0只 ,随机分为切割性离断组 (A组 )和撕拉性离断组 (B组 )。以肉眼、手术显微镜、光镜和电镜测定每组动物血管损伤的程度和范围。分别于再植后3及 10天探查 ,统计通畅率并比较两组的愈合过程。结果  A组血管断端平齐 ,三层壁损伤范围一致 ,于断端 1mm范围以上管壁基本正常。 B组损伤重 ,内皮细胞缺失 ,内弹力层呈“跳跃样”破坏。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正常部位以外 2~ 3mm仍有损伤。结论 撕拉性离断的血管损伤不规则 ,范围广。清创时应在显微镜下观察正常的部位外再切除 2~ 3mm,以保证管壁的完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撕拉性离断 血管损伤 程度范围 断指血管损伤
下载PDF
多发伤患者的肢体主干血管损伤修复手术67例 被引量:9
15
作者 林立 叶淦湖 +3 位作者 裴国献 林昂如 顾立强 陈国奋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983-985,共3页
目的对67例伴有肢体主干血管损伤的多发伤患者的血管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根据患者肢体缺血时间长短、部位及多发伤伤情,分别采用端端吻合、血管移植、修补、结扎或分流术等手术91例次。结果除2例患者死亡外(分别死于术前脑疝、失... 目的对67例伴有肢体主干血管损伤的多发伤患者的血管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根据患者肢体缺血时间长短、部位及多发伤伤情,分别采用端端吻合、血管移植、修补、结扎或分流术等手术91例次。结果除2例患者死亡外(分别死于术前脑疝、失血性休克及术中甲亢危象),3例患者分别在术后6、7、12 h,出现血管危象(动脉痉挛危象2例,静脉危象1例),经对症治疗及手术探查解除危象,各有1例患者术后7、12 d出现肺炎及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后治愈。结论对伴有肢体主干血管损伤的多发伤患者,在急诊实施抢救性脏器手术的同时或先后,应尽快行肢体血运重建手术。应特别注意对多发伤患者伴有的闭合性主干血管损伤的诊断和修复、注意术中凝血象检测及术后抗凝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肢体 血管损伤 修复术 治疗
下载PDF
134μm Nd∶YAP激光照射后兔颈总动脉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肖志勇 陈明 +1 位作者 林振石 吴翊钦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 探讨 1 3 4μmNd∶YAP激光照射后兔颈总动脉的病理学改变及激光能量密度与血管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 普通级新西兰白兔 3 2只 ,2只为对照 ,不行激光照射 ,余 3 0只分为透射电镜A组 ,光镜B1、B2、B3、B4组 ,每组 6只 ;预置激光输... 目的 探讨 1 3 4μmNd∶YAP激光照射后兔颈总动脉的病理学改变及激光能量密度与血管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 普通级新西兰白兔 3 2只 ,2只为对照 ,不行激光照射 ,余 3 0只分为透射电镜A组 ,光镜B1、B2、B3、B4组 ,每组 6只 ;预置激光输出功率分别为 5、10、5、10和 5W ,照射距离分别为 5、10、5、5和 2 5min ,照射时间设定 2s,光纤发散角θ =17°,非接触式点状照射一侧兔颈总动脉。照射后即刻、1、3、7、14和 2 1d分别取照射靶区的血管组织 ,进行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激光照射后 1~ 3d ,血管组织损伤主要表现为程度不同的凝固性改变 ,损伤程度与激光能量密度呈正相关 ,出现附壁性血栓 ,管壁弹力纤维断裂挤压或碎裂成块状 ,排列无序 ;照射后 7d ,管壁增厚 ,纤维组织增生。结论  1 3 4μmNd∶YAP激光照射后 ,血管组织损伤主要表现为凝固性改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血管组织 损伤 修复
下载PDF
分析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Ⅱ、Ⅲ、Ⅳ级损害的相关因素 被引量:15
17
作者 王婧 张春霞 +3 位作者 雪梅 张丹 胡燕华 张小杉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871-874,880,共5页
目的:分析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KD)冠状动脉损害(CAL)临床Ⅱ、Ⅲ、Ⅳ级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我院近5年的KD患儿416例为研究对象。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Ⅱ、Ⅲ、Ⅳ级损害179例,为病例组,未损害的237例为对照组。对两组... 目的:分析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KD)冠状动脉损害(CAL)临床Ⅱ、Ⅲ、Ⅳ级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我院近5年的KD患儿416例为研究对象。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Ⅱ、Ⅲ、Ⅳ级损害179例,为病例组,未损害的237例为对照组。对两组的年龄、性别和血小板计数等44项可能为Ⅱ、Ⅲ、Ⅳ级损害的相关因素予以收集记录。资料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又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热程每增加1d、血小板计数每增加1×10^9L^-1、血沉每增加lmm/h、C反应蛋白每增加1μg/L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每增加1ng/L,促进Ⅱ、Ⅲ、Ⅳ级损害的危险分别是原来的1.254、2.813、1.073、3.845和1.083倍(均OR〉I,其95%可信区间内均不包含1,均P〈0.05),促进患病;男性Ⅱ、Ⅲ、Ⅳ级损害的危险是女性的12.276倍(OR〉1,其95%可信区间内不包含1,P〈0.05),亦促进患病;而应用丙种球蛋白(IVIG)及其应用初始时间为5~〈10d。促进Ⅱ、Ⅲ、Ⅳ级损害的危险分别是不应用IVIG和应用其初始时间为〈5d或≥10d的0.412及0.115倍(均OR〈1,其95%可信区间内均不包含1,均P〈0.05)。阻止患病。结论:增加热程、血小板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及男性为Ⅱ、Ⅲ、Ⅳ级损害的危险因素;而应用IVIG和应用初始时间5~9d为其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创伤和损伤 冠状动脉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下载PDF
人造血管移植治疗四肢血管损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杜全印 王爱民 +4 位作者 王子明 郭庆山 尹良军 吴思宇 唐颖 《创伤外科杂志》 2004年第3期189-191,共3页
目的 探讨采用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的方法与效果。方法 对 1 989~ 2 0 0 3年救治的 2 5 1例四肢主要血管损伤 ,采用人造血管移植修复 2 9例 ,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采用人造血管移植 2 9例全部保住肢体 ,其中 1例由于... 目的 探讨采用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的方法与效果。方法 对 1 989~ 2 0 0 3年救治的 2 5 1例四肢主要血管损伤 ,采用人造血管移植修复 2 9例 ,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采用人造血管移植 2 9例全部保住肢体 ,其中 1例由于肢体缺血时间较长 ,神经损害 ,后期出现足底溃疡。结论 四肢主要血管损伤救治原则是生命第一、肢体第二 ;快速诊断、快速救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损伤 四肢 人造血管 移植
下载PDF
督脉电针对不同时间段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及p75神经营养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3
19
作者 吕威 莫雨平 +7 位作者 李冰 姚海江 景泉凯 宋良玉 王鑫 毛颖秋 李志刚 时素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76-883,共8页
目的观察督脉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不同时间段运动功能及p75神经营养素受体(p75^(NTR))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清洁级Sprague-Dawley大鼠180只,随机分为术后1 d、3 d、7 d组,每个时间段组再随机分为空白组、空白电针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 目的观察督脉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不同时间段运动功能及p75神经营养素受体(p75^(NTR))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清洁级Sprague-Dawley大鼠180只,随机分为术后1 d、3 d、7 d组,每个时间段组再随机分为空白组、空白电针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督脉电针组,每组12只。采用改良Allen打击法复制脊髓损伤模型。空白电针组、督脉电针组选取大椎、命门进行电针干预。采用BBB评分法评估大鼠后肢运动神经功能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75^(NTR)的表达情况。结果 BBB评分结果显示,模型组、督脉电针组评分均低于其他三组;术后7 d,督脉电针组评分显著高于模型组(t=-4.510,P<0.001)。督脉电针组各时间点p75^(NTR)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脊髓损伤后受损脊髓组织中p75^(NTR)蛋白表达升高;督脉电针可以提高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下调受损脊髓组织中p75^(NTR)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督脉 电针 p75神经营养素受体 凋亡 大鼠
下载PDF
MESS评分在治疗下肢骨折伴血管损伤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20
作者 周飞亚 郭晓山 +3 位作者 高伟阳 陈星隆 李志杰 蒋良福 《中国骨伤》 CAS 2010年第6期445-447,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MESS评分在下肢骨折伴血管损伤的临床意义及可靠性。方法:用MESS评分表对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28例下肢骨折伴血管损伤患者进行评分,男17例,女11例;年龄23~53岁,平均38岁。其中胫腓骨上段骨折17例,股骨下端骨折7... 目的:回顾性分析MESS评分在下肢骨折伴血管损伤的临床意义及可靠性。方法:用MESS评分表对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28例下肢骨折伴血管损伤患者进行评分,男17例,女11例;年龄23~53岁,平均38岁。其中胫腓骨上段骨折17例,股骨下端骨折7例,膝关节脱位伤4例。18例MESS评分≥7.0分,其中13例Ⅰ期截肢,5例Ⅱ期截肢;10例MESS评分<7.0分,行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同时,取大隐静脉移植修复血管8例,直接行端端吻合术2例。结果:18例MESS评分≥7.0分的患者均Ⅰ期或Ⅱ期截肢,10例MESS评分<7.0分的患者Ⅰ期行保肢手术,术后肢体均成活,随访0.5~1年,术后患肢运动和感觉功能恢复良好。结论:MESS评分简单、准确,可帮助我们对下肢骨折伴血管损伤的处理制定更客观准确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骨折 修补手术 外科 血管 损伤严重度评分 截肢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