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ulture Media Options for Growth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ation of Cercospora coffeicola Affecting Coffee in Zimbabwe
1
作者 Mwatsiya.N Mahoya.C +2 位作者 Chidoko.P Kutywayo.D Makuvara Z 《NAS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23年第1期19-27,共9页
Cercospora leaf spot is fast turning into a critically important disease in Zimbabwe.The disease is caused by Cercospora coffeicola which significantly reduces productivity and quality of coffee.Disturbingly,optimum s... Cercospora leaf spot is fast turning into a critically important disease in Zimbabwe.The disease is caused by Cercospora coffeicola which significantly reduces productivity and quality of coffee.Disturbingly,optimum sporulation of Cercospora coffeicola in culture remains a limiting factor for microbial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studies of Cercospora leaf spot.Faced with this challenge,an in-vitro study was conducted at Coffee Research Institute,Manicaland,Zimbabwe to examine growth of Cercospora coffeicola in different nutrient media and to determine the best media for Cercospora coffeicola analysis.Six nutrient media were assessed(corn meal agar,oat meal agar,Czapek Dox agar,malt extract agar,yeast extract agar and potato dextrose agar)for the growth of Cercospora coffeicola.The laboratory-based experiment was duplicated,laid out in a Completely Randomized Design,replicated three times and based on Cercospora coffeicola nutrient inoculation.Data were collected on radial growth,colour and texture of mycelium at 3 and 6 days after inoculation.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in the growth of Cercospora coffeicola in media after 3 and 6 days.Malt extract agar had the greatest radial growth(34 mm and 32 mm)of Cercospora coffeicola for trials 1 and 2 respectively,whilst the least growth was in the oat meal agar(14.2 mm and 15.7 mm)for trials 1 and 2 respectively.There were variations in colour and texture of mycelium with malt extract agar,potato dextrose agar and oat meal agar associated with darker colours and rough texture while smooth white mycelia were found in corn meal agar.After considering all nutrient media,malt extract agar was found to be the best media for the growth of Cercospora coffeicola in-vitro.On the basis of our findings,the authors recommend the use of malt extract agar as the primary media for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Cercospora coffeico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ure media AGAR Inoculation MYCELIA cercospora leaf spot COFFEE
下载PDF
甘肃玉米灰斑病病原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2
作者 戴子淙 高建昊 +5 位作者 张小杰 洪流 王春明 周天旺 陈杰新 郭成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2-572,共11页
为掌握甘肃地区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分布、病原种类及遗传多样性,于2021-2022年调查了该病害在甘肃的分布范围,对采集的灰斑病样品进行分离与鉴定,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甘肃玉米灰斑病菌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在... 为掌握甘肃地区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分布、病原种类及遗传多样性,于2021-2022年调查了该病害在甘肃的分布范围,对采集的灰斑病样品进行分离与鉴定,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甘肃玉米灰斑病菌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在甘肃陇南和陇东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生,并已扩展至陇中地区;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甘肃地区玉米灰斑病病原菌为玉米尾孢(Cercospora zeina);16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74条条带,多态性条带73条,比例为98.65%。甘肃省陇南地区种群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且与陕西省的遗传距离最小(0.021 4)、遗传相似度最高(0.978 9),陇东地区次之。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3时,可以将所有菌株分为4个亚群,亚群1中有28个菌株,其中包括16株陇南地区菌株、5株陇东地区菌株和7株来自陕西地区的菌株;亚群2中只有1个陇南地区菌株;亚群3中有10个菌株,包括陇南地区4个、陇东地区1个和5个陕西菌株;亚群4有2个菌株,陇东地区和陕西菌株各1个,4大类群分别包含来自不同地域的菌株。以上结果说明,同陇东地区相比,陇南地区与陕西地区的菌株遗传相似度更高,且亚群内遗传多样性与地理来源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玉米灰斑病 分布 玉米尾孢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不同水曲柳褐斑病病级叶片的微生物多样性
3
作者 刘思远 申东晨 +3 位作者 刘峥 鲁丽颖 徐恒 董爱荣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为探究染褐斑病不同程度的水曲柳叶片微生物多样性和主要致病微生物,分析防治方法以维护水曲柳人工林生态安全、提升其经济效益,在帽儿山实验林场采集染褐斑病不同程度的叶片,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并分析水曲柳叶片微生物群落结构和... 为探究染褐斑病不同程度的水曲柳叶片微生物多样性和主要致病微生物,分析防治方法以维护水曲柳人工林生态安全、提升其经济效益,在帽儿山实验林场采集染褐斑病不同程度的叶片,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并分析水曲柳叶片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3组样品感病前后共得到1 026个真菌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UT)及322个细菌OUT。在细菌中,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为优势菌门;鞘氨醇单胞菌属、醋酸杆菌属、短根瘤菌属等为主要优势属。在真菌中,担子菌门和子囊菌门为优势菌门;维希尼克氏酵母属、壳针孢属、汉纳酵母属为优势菌属。3组样品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无明显差异,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差异性显著,初步推测尾孢菌属为病原菌,但其致病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曲柳 褐斑病 高通量测序 尾孢菌属 菌群结构
下载PDF
Epidemiology of the Groundnut (<i>Arachis hypogaea</i>L.) Leaf Spot Disease: Genetic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al Cycles 被引量:1
4
作者 L. Tshilenge-Lukanda K. K. C. Nkongolo +1 位作者 A. Kalonji-Mbuyi R. V. Kizungu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2年第5期582-588,共7页
Groundnut leaf spo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limiting groundnut productivity in Africa particularly in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DR Congo). Early and late leaf spot disease of groundnut caused by Cercos... Groundnut leaf spo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limiting groundnut productivity in Africa particularly in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DR Congo). Early and late leaf spot disease of groundnut caused by Cercospora arachidicola Hori and Cercosporidium personatum (Berk & Curt.) Deighton, respectively, can cause considerable yield losses without fungicide management. The main objectives of this research were to analyze plant and disease developmental cycl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among the groundnut varieties evaluated for resistance to the leaf spot disease. The results show that plant development cycl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developmental stages. A first stage characterized by a low production of leaves, a second stage with a significant leaf development and finally a third stage with a reduction of leaves. Interestingly, the leaf spot disease cycle was also divided in three stages. The disease stage characterized by the highest level of symptom expression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the plant phase with the highest emerged leaves. Disease symptoms reached the highest pick only after the phase of intense leaf development. The molecular analysis revealed that all the groundnut varieties analyzed were genetically closely related even though they showed different reactions to the leaf spot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NDNUT Leaf spot cercospora arachidicola Cercosporidium personatum DR CONGO Genetic Variation
下载PDF
抗褐斑病甜菜种质资源和生防菌株的初步筛选
5
作者 李可璇 王录红 +2 位作者 李王胜 兴旺 谭文勃 《中国糖料》 2023年第2期68-74,共7页
甜菜是我国重要的糖料作物,甜菜褐斑病的发生给甜菜产业带来巨大的危害。为研究防治褐斑病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对抗褐斑病甜菜种质资源和生物防治菌株进行筛选。通过分析接种甜菜尾孢菌后的发病开始时间和叶片比值发现,种质资源‘780041B/... 甜菜是我国重要的糖料作物,甜菜褐斑病的发生给甜菜产业带来巨大的危害。为研究防治褐斑病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对抗褐斑病甜菜种质资源和生物防治菌株进行筛选。通过分析接种甜菜尾孢菌后的发病开始时间和叶片比值发现,种质资源‘780041B/2丰’、‘780020A/优’、‘780016A优’和‘780016B/12优’对甜菜尾孢菌HL001抗性较强;种质资源‘780016A优’、‘780016B/12优’、‘7412丰’、‘Polanwice-p’、‘N98113’、‘H735A’和‘bopa0237丰’对NM001抗性较强;种质资源‘N98102’、‘7412丰’和‘780016A优’对XJ001抗性较强。‘780016A优’对3株甜菜尾孢菌均具有较强抗性。绿僵菌001对3株甜菜尾孢菌的抑菌半径为0.97~1.33 cm,抑菌率为20.27%~26.31%;绿僵菌002对3株甜菜尾孢菌的抑菌半径为1.37~1.63 cm,抑菌率为28.63%~32.60%。绿僵菌002对3株甜菜尾孢菌的拮抗效果优于绿僵菌001。本研究为甜菜抗褐斑病遗传育种和褐斑病生物防治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 褐斑病抗性 种质资源 生物防治 甜菜尾孢菌 绿僵菌
下载PDF
不同抗病诱导剂对猕猴桃褐斑病田间防效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6
作者 潘丽珊 任春光 +2 位作者 苏文文 韩振诚 李苇洁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4-164,共11页
【目的】了解不同抗病诱导剂对猕猴桃褐斑病田间防治效果、叶片养分含量及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情况,以筛选出防治猕猴桃褐斑病的最佳抗病诱导剂,为猕猴桃褐斑病的绿色防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红阳’猕猴桃为研究对象,单施与混... 【目的】了解不同抗病诱导剂对猕猴桃褐斑病田间防治效果、叶片养分含量及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情况,以筛选出防治猕猴桃褐斑病的最佳抗病诱导剂,为猕猴桃褐斑病的绿色防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红阳’猕猴桃为研究对象,单施与混施不同抗病诱导剂开展田间试验,药后调查测定田间褐斑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防治效果及叶片养分含量,并于果实成熟期对其果实的相关指标进行了测定与综合评价。【结果】不同抗病诱导剂对褐斑病防治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处理6(阿泰灵+禾一海之星)的防治效果最好,其在药后10、20、30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2.72%、78.39%、73.28%,其次是处理5(氨基寡糖素+禾一海之星)的防治效果。与CK(甲基托布津)相比,药后10 d抗病诱导剂各处理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叶片中氮(N)、钾(K)的含量。药后10、20、30 d叶片N含量的变化较大,其含量整体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处理6(阿泰灵+禾一海之星)的叶片N含量最高。药后10、20、30 d叶片K含量的整体变化幅度较小;药后10 d,处理5(氨基寡糖素+禾一海之星)的叶片K含量最高;药后20、30 d,处理6(阿泰灵+禾一海之星)的叶片K含量均最高。但是,诱导剂未能有效提高叶片磷(P)含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叶片N含量与褐斑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均呈显著负相关,表明抗病诱导剂主要通过诱导叶片N素的吸收来增强自身抗病能力。不同抗病诱导剂处理的猕猴桃其果实生长发育也不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处理5(氨基寡糖素+禾一海之星)对其果实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效果均最佳,其次为处理6的,CK的提升效果最差。【结论】处理5(氨基寡糖素+禾一海之星)的免疫诱导效果及提高果实产量和改善果实品质的效果均显著,氨基寡糖素+禾一海之星可以作为猕猴桃褐斑病绿色防控中的最佳抗病诱导剂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褐斑病 抗病诱导剂 田间防效 叶片矿质 营养品质 综合评价
下载PDF
油橄榄两种叶斑病研究进展
7
作者 徐红霞 李丹春 +1 位作者 张睿珂 曹秀文 《甘肃林业科技》 2023年第4期57-63,共7页
孔雀斑病和灰斑叶霉病是世界油橄榄栽培区普遍发生的两种叶部病害,严重发生时,致使叶片大量脱落,产量降低。因为这两种病害发生条件相似,为了鉴别和研究这两种病害,在查阅、整理国内外两种叶斑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两种叶斑病的症... 孔雀斑病和灰斑叶霉病是世界油橄榄栽培区普遍发生的两种叶部病害,严重发生时,致使叶片大量脱落,产量降低。因为这两种病害发生条件相似,为了鉴别和研究这两种病害,在查阅、整理国内外两种叶斑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两种叶斑病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和防治等方面综述了最新研究成果,并探讨了目前研究中的不足和以后可能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橄榄 孔雀斑病 灰斑叶霉病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几种杀菌剂防治甜菜褐斑病的效果 被引量:9
8
作者 宋柏权 范有君 +4 位作者 闫志山 李建英 刘娜 孙秀才 杨骥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7-139,共3页
为筛选出防治黑龙江省甜菜主产区甜菜褐斑病效果较好的杀菌剂,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使用杜邦福星、异菌脲、苯醚甲环唑、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阿米西达、凯润等7种杀菌剂,在3个时期对甜菜品种SD13829进行叶面喷施。通过对褐斑病发病... 为筛选出防治黑龙江省甜菜主产区甜菜褐斑病效果较好的杀菌剂,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使用杜邦福星、异菌脲、苯醚甲环唑、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阿米西达、凯润等7种杀菌剂,在3个时期对甜菜品种SD13829进行叶面喷施。通过对褐斑病发病情况调查及块根产量和含糖比较得出:喷施3次供试7种杀菌剂后最终防效达27.61%~68.26%,提高产量4.85%~15.28%,含糖率增加0.63%~7.73%,产糖量增加5.74%~24.20%。其中杜邦福星、苯醚甲环唑处理对甜菜褐斑病防治效果最好,防治效果分别为60.73%和68.26%,产量增加15.28%和13.14%,含糖率增加7.73%和5.99%,产糖量增加24.20%和19.91%,推荐其在生产中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菌剂 甜菜 褐斑病 防治效果
下载PDF
中国玉米灰斑病发生现状与未来扩散趋势分析 被引量:23
9
作者 赵立萍 王晓鸣 +7 位作者 段灿星 龙书生 李晓 李洪连 何月秋 晋齐鸣 武小菲 宋凤景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3612-3626,共15页
【目的】明确玉米灰斑病发生现状,预测病害未来的扩展区域,为有针对性开展灰斑病的早防早控工作、保护玉米生产提供信息。【方法】采用形态、培养及分子特征鉴定的方法明确新发生玉米灰斑病区域的病菌分离物种类;汇总2004—2014年各地... 【目的】明确玉米灰斑病发生现状,预测病害未来的扩展区域,为有针对性开展灰斑病的早防早控工作、保护玉米生产提供信息。【方法】采用形态、培养及分子特征鉴定的方法明确新发生玉米灰斑病区域的病菌分离物种类;汇总2004—2014年各地玉米灰斑病的调查信息,根据季风特点,推测具有重大破坏力的玉米尾孢灰斑病扩展路线,预测未来的病害发生区域。【结果】基于形态学、培养特征以及分子鉴定结果,明确了贵州西部、西北部以及四川北部的分离物为玉米尾孢(Cercospora zeina),河北承德地区致病菌为玉蜀黍尾孢(C.zeae-maydis),在陕西南部、西部以及河南西部鉴定出了玉米尾孢和玉蜀黍尾孢;初步明确了具有强致病力的玉米尾孢目前分布的北界。玉米灰斑病已经在中国15个省份发生,西南地区的玉米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在南海夏季风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作用下,玉米尾孢从云南西部进境后逐渐向北向东扩展,到达四川、陕西的西部,亦可能经种子携带途径进入湖北恩施,形成一个新的病害扩散源并传播至重庆、陕西安康和商洛以及河南西部山区。未来,在季风的作用下,源自西南的玉米尾孢灰斑病可能进入甘肃东南部、宁夏南部、陕西北部,并进而逐渐向北偏东方向扩展,对中国春玉米主产区构成重大威胁。【结论】确认玉米尾孢在贵州、四川、陕西、河南引起玉米灰斑病,河北的致病菌为玉蜀黍尾孢;由玉米尾孢引起的灰斑病已突破秦岭和巴山的阻隔,扩散至陕西西部、南部和河南西部,从西南玉米生产区进入了北方玉米生产区;夏季季风以及种子带菌是该种灰斑病快速传播的主要因素;未来玉米尾孢灰斑病将在季风作用下继续缓慢向北方玉米区扩散,在无灰斑病发生区域引发病害并可能在已有玉蜀黍尾孢灰斑病发生的区域形成新的重大病害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灰斑病 玉米尾孢 玉蜀黍尾孢 传播
下载PDF
西南地区玉米灰斑病病原种类分子鉴定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小飞 李晓 +2 位作者 崔丽娜 邹成佳 杨晓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79-1081,共3页
玉米灰斑病是由尾孢菌(Cercospora)侵染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本研究采用尾孢菌特异引物对采自西南地区经过单孢纯化的17个玉米灰斑病菌菌株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表明:采集自西南地区的玉米灰斑病样本分离得到的菌株都为Cercospora zei... 玉米灰斑病是由尾孢菌(Cercospora)侵染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本研究采用尾孢菌特异引物对采自西南地区经过单孢纯化的17个玉米灰斑病菌菌株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表明:采集自西南地区的玉米灰斑病样本分离得到的菌株都为Cercospora zeina;未检测到玉蜀黍尾孢菌Cercospora zeae-maydis。这就说明,引起西南地区的玉米灰斑病主要致病种为Cercospora ze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灰斑病 尾孢菌 分子鉴定 Gert'ospora zeina
下载PDF
辣椒褐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孙俊 刘志恒 +2 位作者 黄欣阳 杨红 王玉坤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9-113,共5页
本文对辣椒褐斑病病原菌Cercospora capsici HealdetWolf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营养、温度、pH等条件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显著影响。病菌菌丝的生长以PDA培养基为最适;适宜温度为20-25℃,最适温度为25℃;最适p... 本文对辣椒褐斑病病原菌Cercospora capsici HealdetWolf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营养、温度、pH等条件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显著影响。病菌菌丝的生长以PDA培养基为最适;适宜温度为20-25℃,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8.0~9.0,光照对菌丝生长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菌丝致死温度及时间为55℃10min。分生孢子萌发适宜碳源为1%的蔗糖溶液,适宜氮源为1%的甘氨酸溶液;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25℃;最适pH为5~6,光照对孢子萌发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分生孢子致死温度及时间为52℃10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褐斑病 辣椒尾孢菌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的SSR标记分析 被引量:22
12
作者 张文慧 陈庆山 +6 位作者 杨庆凯 李文滨 王文辉 刘春燕 陈立君 刘海燕 单继勋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69-173,共5页
针对中国大豆灰斑病 1号生理小种 ,以抗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系东农 4 0 5 6 6为母本 ,以感 1号生理小种的品种东农 4 10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 ,杂交得到F2 代后连续自交 3代得到F5代群体。该群体经人工接种灰斑病 1号生理小种后 ,利用BSA法对... 针对中国大豆灰斑病 1号生理小种 ,以抗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系东农 4 0 5 6 6为母本 ,以感 1号生理小种的品种东农 4 10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 ,杂交得到F2 代后连续自交 3代得到F5代群体。该群体经人工接种灰斑病 1号生理小种后 ,利用BSA法对 5 0 0个SSR标记进行筛选 ,其中 3个标记Satt5 6 5、SOYGPATR和Satt396在抗、感池间表现出稳定的多态性 ,并且在F2 代个体中表现出抗性与多态性协同分离的趋势。这 3个标记与抗性基因的连锁顺序为Satt5 6 5 -SOYGPATR-Hrcs1-Satt396 ,它们与抗性基因的连锁距离分别为 12 .7cM、6 .5cM、14 .7cM。推测抗大豆灰斑病 1号生理小种的基因可能位于C1连锁群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灰斑病 抗性基因 SSR标记 品系 杂交组合
下载PDF
伊犁地区甜菜褐斑病田间消长规律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8
13
作者 杨安沛 李迎春 +6 位作者 孙桂荣 曹禹 段永辉 冯慧芳 托尔洪 郭庆元 马俊义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79-684,共6页
[目的]摸清伊犁地区甜菜褐斑病田间消长规律、发生动态以及气象因子与该病的关系,为预测预报和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从甜菜褐斑病发病初期开始,采用定点定期系统调查方法.[结果]伊犁地区甜菜褐斑病发生时期为7月初至9月底.发生... [目的]摸清伊犁地区甜菜褐斑病田间消长规律、发生动态以及气象因子与该病的关系,为预测预报和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从甜菜褐斑病发病初期开始,采用定点定期系统调查方法.[结果]伊犁地区甜菜褐斑病发生时期为7月初至9月底.发生初期为7月上中旬,发生高峰期为8月下旬至9月上旬.病害整个发展过程包括三个时期,即从7上旬至7月底为病害发展平缓期,7月底至8月底为病害快速发展期,8月底以后为病害发展衰退期,病情逐渐下降.7月中下旬~8月上中旬的温湿度、降雨量、雨日天数与甜菜褐斑病病情增长率相关性密切.[结论]摸清了伊犁地区甜菜褐斑病田间消长规律,气温是影响该病的基本因素,平均气温在20~ 25℃,对病害发展有利,与病情增长率呈正相关,相对湿度、降雨量、雨日天数在病害快速扩展期相关性较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褐斑病 消长规律 气象因子
下载PDF
化学药剂对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比较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昌燕 仲建锋 +2 位作者 万正煌 李莉 陈宏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5期10307-10308,10312,共3页
[目的]筛选防治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的最佳药剂及方案。[方法]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测定了4种化学药剂对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43%戊唑醇悬浮剂800倍液喷雾、25%嘧菌酯悬浮剂800倍液喷雾、43%戊唑醇悬浮剂500倍液浸种2 h+43%戊唑... [目的]筛选防治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的最佳药剂及方案。[方法]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测定了4种化学药剂对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43%戊唑醇悬浮剂800倍液喷雾、25%嘧菌酯悬浮剂800倍液喷雾、43%戊唑醇悬浮剂500倍液浸种2 h+43%戊唑醇悬浮剂800倍液喷雾、25%嘧菌酯悬浮剂500倍液浸种2 h+25%嘧菌酯悬浮剂800倍液喷雾处理对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的防治效果明显,第3次施药后28 d的防治效果均达到80%以上,且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建议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结论]为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的化学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 尾孢菌叶斑病 化学药剂 田间防效
下载PDF
几种杀菌剂防治甜菜褐斑病效果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杨安沛 马俊义 +1 位作者 陈卫民 孙桂荣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60-362,共3页
【目的】筛选出防治甜菜褐斑病(Cercospora beticola Sacc.)效果较好的杀菌剂为该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5种杀菌剂,进行防治甜菜褐斑病的田间小区试验。【结果】筛选出防治效果较好的杀菌剂是福星5 000倍液和氟硅唑.... 【目的】筛选出防治甜菜褐斑病(Cercospora beticola Sacc.)效果较好的杀菌剂为该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5种杀菌剂,进行防治甜菜褐斑病的田间小区试验。【结果】筛选出防治效果较好的杀菌剂是福星5 000倍液和氟硅唑.多菌灵(12.5%.27.5%)悬浮剂,防效分别为60.80%和58.37%。与其他杀菌剂有显著性差异。5种杀菌剂防治时应连续喷药,间隔期7 d,连续施药2次。【结论】5种杀菌剂均对甜菜褐斑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防效最高的杀菌剂是福星、氟硅唑.多菌灵,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褐斑病 杀菌剂 防治效果
下载PDF
高效杀菌剂对甜菜褐斑病的防治效果及其评价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春杰 韩成贵 +1 位作者 朱向明 韩秉进 《土壤与作物》 CSCD 2012年第3期186-189,共4页
甜菜褐斑病是目前甜菜生产田中危害最严重的叶部病害。为了筛选高效杀菌剂,2011年在海伦地区开展了甜菜褐斑病田间防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四种杀菌剂对甜菜褐斑病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效,对甜菜产量和含糖量影响不大,稍有增产作用。其中,世... 甜菜褐斑病是目前甜菜生产田中危害最严重的叶部病害。为了筛选高效杀菌剂,2011年在海伦地区开展了甜菜褐斑病田间防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四种杀菌剂对甜菜褐斑病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效,对甜菜产量和含糖量影响不大,稍有增产作用。其中,世高(10%苯醚甲环唑)对甜菜褐斑病防治效果最好,达74.1%,使甜菜增产12.4%,提高块根糖锤度2°。生育期只需喷施2次世高,7月下旬田间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喷药,8月上旬第二次喷药。试验中田间未发现药害现象,甜菜叶片生长旺盛。所以在这4种杀菌剂中,世高为当地防治甜菜褐斑病的首选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褐斑病 杀菌剂 防治效果 产量 糖锤度
下载PDF
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的SSR标记 被引量:7
17
作者 陈立君 郭强 +4 位作者 刘迎雪 李祥羽 赵远玲 单大朋 陈庆山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3-46,共4页
针对中国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以抗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系东农40566为母本,以感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种东农410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杂交得到F2代后连续自交3代得到F5代群体。该群体经人工接种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后,利用BSA法对500个SSR标记进... 针对中国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以抗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系东农40566为母本,以感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种东农410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杂交得到F2代后连续自交3代得到F5代群体。该群体经人工接种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后,利用BSA法对500个SSR标记进行筛选,其中3个标记Satt565、SOYGPATR和Satt396在抗、感池间表现出稳定的多态性,并且在F2代个体中表现出抗性与多态性协同分离的趋势。3个标记与抗性基因的连锁顺序为Satt565—SOYGPATR—Hrcs1—Satt396,其与抗性基因的连锁距离分别为12.7、6.5、14.7cM。推测抗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的基因可能位于C1连锁群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G.Max) 灰斑病(cercospora sojina Hara) 抗性基因 SSR标记
下载PDF
绿豆叶斑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昌燕 肖炎农 +4 位作者 吴小微 李莉 陈宏伟 刘良军 万正煌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3-87,共5页
对绿豆叶斑病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特征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物在V8培养基上菌落近圆形,菌落边缘泛紫色,分生孢子无色;用通用引物18SF和28SR扩增6个分离物的rDNA-ITS部分序列和测序,并到GenBank(登录号:KM435076)数据库进行比对,6个分离物... 对绿豆叶斑病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特征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物在V8培养基上菌落近圆形,菌落边缘泛紫色,分生孢子无色;用通用引物18SF和28SR扩增6个分离物的rDNA-ITS部分序列和测序,并到GenBank(登录号:KM435076)数据库进行比对,6个分离物与变灰尾孢分离物序列相似性为99%,基于形态和分子特征将绿豆叶斑病病原菌鉴定为变灰尾孢。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6个分离物对绿豆‘中绿一号’叶片均致病且存在致病力差异。不同培养基、温度和pH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V8培养基最适宜该病菌生长,病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 叶斑病 变灰尾孢 鉴定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广西香蕉主要叶斑病菌拮抗微生物的分离筛选 被引量:6
19
作者 付岗 林善海 +3 位作者 黄思良 周双全 汪茜 岑贞陆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3期421-424,共4页
从不同作物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微生物菌株1223株。以香蕉叶斑病5种病原菌为靶标进行的拮抗菌筛选结果显示,香蕉尾孢的拮抗菌检出率(39.3%)最低。在以香蕉尾孢为指示菌的筛选中发现,放线菌中拮抗性菌株的出现率(33.3%)明显高于细菌(14.9... 从不同作物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微生物菌株1223株。以香蕉叶斑病5种病原菌为靶标进行的拮抗菌筛选结果显示,香蕉尾孢的拮抗菌检出率(39.3%)最低。在以香蕉尾孢为指示菌的筛选中发现,放线菌中拮抗性菌株的出现率(33.3%)明显高于细菌(14.9%),不同类别作物中以香蕉根围拮抗性菌株的出现率(23.3%)最高。筛选到的拮抗细菌B106菌株和拮抗放线菌St1607菌株连续移植6次,对香蕉尾孢的抑菌力均保持稳定。2株拮抗菌除对香蕉叶斑病菌具较高抑菌活性外,对其余11种植物病原菌均表现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叶斑病 香蕉尾孢 拮抗微生物 筛选
下载PDF
5种杀菌剂对甜菜褐斑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春杰 韩成贵 +1 位作者 朱向明 韩秉进 《中国糖料》 2013年第3期62-63,65,共3页
为了筛选防治甜菜褐斑病的高效杀菌剂,2012年在海伦地区采用大区对比试验进行了甜菜褐斑病田间防治研究。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对甜菜褐斑病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效,其中,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对甜菜褐斑病防治效果最好,达70%以上,并且可显... 为了筛选防治甜菜褐斑病的高效杀菌剂,2012年在海伦地区采用大区对比试验进行了甜菜褐斑病田间防治研究。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对甜菜褐斑病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效,其中,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对甜菜褐斑病防治效果最好,达70%以上,并且可显著增加产量,吡唑醚菌酯较对照区增产23.6%,苯醚甲环唑较对照增产11.8%。两种杀菌剂对块根含糖率影响不大,可提高含糖率约1度。这两种杀菌剂在甜菜生育期只需喷施2次,7月中下旬田间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喷药,间隔约10天进行第二次喷药。田间未发现药害现象,甜菜叶片生长旺盛。表明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为当地防治甜菜褐斑病的高效杀菌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褐斑病 杀菌剂 防治效果 产量 糖锤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