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脑齿状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
1
作者 孟凡刚 许天奇 +1 位作者 季玉陈 张树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07-509,共3页
脑卒中可以导致长期运动障碍,降低生活质量。尽管传统康复治疗取得的进展为患者带来曙光,仍有众多患者面临康复治疗效果有限的问题。神经调控技术即显示出突破性治疗潜力。本文旨在概述脑卒中后神经可塑性机制,探究小脑齿状核脑深部电... 脑卒中可以导致长期运动障碍,降低生活质量。尽管传统康复治疗取得的进展为患者带来曙光,仍有众多患者面临康复治疗效果有限的问题。神经调控技术即显示出突破性治疗潜力。本文旨在概述脑卒中后神经可塑性机制,探究小脑齿状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改善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作用机制、总结研究进展,以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及新的治疗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脑刺激法 小脑核 卒中 运动障碍
下载PDF
Signal intensity changes of dentate nucleus on plain MR T1WI in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patients after radiotherapy andmultiple injections of gadolinium-base contrast agent
2
作者 SUN Jiping ZHOU Jian +2 位作者 TAO Zhigang LIANG Jiafeng DING Zhongxiang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70-1173,共4页
Objective To observe changes of plain MR T1WI signal intensity of dentate nucleus i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patients after radiotherapy and multiple times of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gadolinium-based contrast agent(... Objective To observe changes of plain MR T1WI signal intensity of dentate nucleus i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patients after radiotherapy and multiple times of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gadolinium-based contrast agent(GBCA).Methods Fifty patients with pathologically confirmed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nd received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were retrospectively enrolled as the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group,and 50 patients with other malignant tumors and without history of brain radiotherapy were retrospectively enrolled as the control group.All patients received yearly GBCA enhanced MR examinations for the nasopharynx or the head.T1WI signal intensities of the dentate nucleus and the pons on same plane were measured based on images in the year of confirmed diagnosis(recorded as the first year)and in the second to the fifth years.T1WI signal intensity ratio of year i(ranging from 1 to 5)was calculated with values of dentate nucleus divided by values of the pons(ΔSI i),while the percentage of relative changes of year j(ranging from 2 to 5)was calculated withΔSI j compared toΔSI 1(Rchange j).The values of these two parameters were compared,and the correlation ofΔSI and GBCA injection year-time was evaluated within each group.Result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gender,age norΔSI 1 was found between groups(all P>0.05).The second to the fifth yearΔSI and Rchange i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group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all P<0.05).Within both groups,ΔSI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GBCA injection year-time(both P<0.05).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who underwent radiotherapy and multiple times of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GBCA tended to be found with gradually worsening GBCA deposition in dentate nucleus,for which radiotherapy might be a risk fac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sopharyngeal neoplasms RADIOTHERAPY contrast media cerebellar nuclei
下载PDF
Effect of extracranial electric stimulation at cerebellar fastigial nucleus on serum C-reactive protein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被引量:3
3
作者 XuanW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7期425-428,共4页
BACKGROUND: Some reports indicate that electric and/or chemical stimulation at various brain sites of experimental animals can raise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improve cerebral circulation; however, its mechani... BACKGROUND: Some reports indicate that electric and/or chemical stimulation at various brain sites of experimental animals can raise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improve cerebral circulation; however, its mechanism is still unclear.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electric stimulation at cerebellar fastigial nucleus on serum C-reactive protein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DESIGN: Non-randomized synchronized contrast study.SETTING: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Xinxiang City.PARTICIPANTS: A total of 54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selec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Xinxiang from December 2005 to December 2006. There were 31 males and 23 females, and their ages ranged from 56 to 80 years. All patients met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of the Fourth National Cerebrovascular Academic Meeting, were finally diagnosed by using CT examination,and provided the confirmed consent. Based on therapeutic demands,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electric stimulation group and routine treatment group with 27 cases in each group. In addition, 21 healthy subjects,including 11 males and 10 females and aging 53 - 78 years,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ll the subjects in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have any histories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nd severe body diseases.METHODS: Based on routine drug therapy, patients in the electric stimulation group were also treated by using CVFT-010M cerebral circulation function therapeutic device (made in Shanghai). Electrode was fixed at bilateral mastoid in the first group and at extensible sides of upper limbs in the second group. Electric stimulation was given twice a day and lasted for 30 minutes each time. Ten days were regarded as a course.Parameters of device: mode Ⅲ, frequency 198%, and intensity 90% - 110% (bionic current). Patients in the routin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the routine drug treatment. Content of serum C-reactive protein was measured in both electric stimulation group and routine treatment group before treatment and at 20 days after treatment, while in the control group on the exact day of health examination by using immunization.MAIN OUTCOME MEASURES: Level of serum C-reactive protein in the three groups.RESULTS: All 54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21 healthy subjects were involved in the final analysis. Level of serum C-reactive protein was higher in both electric stimulation group and routine treatment group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treatment (P 〈 0.01). While, level of serum C-reactive protein was lower in the electric stimulation group than that in the routine treatment group after electric stimulation at cerebellar fastigial nucleus (P 〈 0.01).CONCLUSION: Electric stimulation at cerebellar fastigial nucleus can decrease level of serum C-reactive protei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this may be one of the therapeutic mechanisms for curing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ic stimulation cerebellar nuclei brain infarction C-reactive protein
下载PDF
重复静脉注射钆类对比剂在大鼠脑内钆沉积的研究
4
作者 李玉爽 敖亚雯 +2 位作者 赵益林 程静云 查云飞 《联勤军事医学》 CAS 2023年第1期17-21,共5页
目的研究重复静脉注射不同分子类型含钆对比剂(gadolinium-based contrast agents,GBCAs)后大鼠脑内钆沉积情况。方法将24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钆双胺组、钆特酸葡甲胺组、生理盐水组,每组各8只,分别静脉注射钆双胺(1.2 mmol/kg)、钆特... 目的研究重复静脉注射不同分子类型含钆对比剂(gadolinium-based contrast agents,GBCAs)后大鼠脑内钆沉积情况。方法将24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钆双胺组、钆特酸葡甲胺组、生理盐水组,每组各8只,分别静脉注射钆双胺(1.2 mmol/kg)、钆特酸葡甲胺(1.2 mmol/kg)、等量生理盐水,1次/d,连续注射10天。在最后1次注射结束后的1周和8周时对大鼠进行脑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扫描,并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测量脑组织内钆含量。结果MRI结果显示,钆双胺组和钆特酸葡甲胺组大鼠脑部T1加权象(T1 weighted image,T1WI)图像上小脑深部核团(deep cerebellar nuclei,DCN)信号强度(signal intensity,SI)/脑干SI和DCN SI/小脑实质SI在注射结束后的1周时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P均<0.01);8周时,钆双胺组DCN SI/脑干SI仍高于生理盐水组(P均<0.05),而钆特酸葡甲胺组DCN SI/脑干SI与生理盐水组持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周、8周时,钆双胺组DCN SI/脑干SI、DCN SI/小脑实质SI均略高于钆特酸葡甲胺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P-MS结果显示,在两种GBCAs注射后1周和8周时大鼠脑内均发现有钆残留,且钆含量随着时间推移明显降低(P均<0.01),但两组间残留的钆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大鼠重复静脉注射GBCAs后,钆能够长期持续存在,MRI表现为T1WI图像上DCN信号明显增高,且随时间推移大鼠脑内钆含量显著降低。线型GBCAs钆双胺组钆含量残留略高于环型GBCAs钆特酸葡甲胺组,但无统计学差异。提示在决定使用GBCAs时,考虑残余钆的潜在未知风险,应选择合适的更加安全的对比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钆对比剂 钆沉积 小脑深部核团 钆双胺 钆特酸葡甲胺
下载PDF
小脑深部核团薄层横断面解剖与MRI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樊令仲 刘树伟 +4 位作者 汤煜春 孙博 林祥涛 李振平 亓恒涛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17-322,共6页
目的研究薄层断面上小脑深部核团的位置、分布和形态,为小脑功能影像学研究、电刺激核团疗法的功能相关性研究以及核团立体定向手术提供其中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3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以CT与1.5TMRI经前后连合间线扫描,排除器质性病变... 目的研究薄层断面上小脑深部核团的位置、分布和形态,为小脑功能影像学研究、电刺激核团疗法的功能相关性研究以及核团立体定向手术提供其中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3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以CT与1.5TMRI经前后连合间线扫描,排除器质性病变。选取其中1例成年尸体头部标本,经明胶包埋和深低温冷冻后,采用铣削精度为0.001mm的SKC500型数控铣床,同样经连合间线制成层厚为0.1mm的连续薄层横断面,对获取的图像进行解剖学观察并择取与齿状核相关的典型断面与相应的活体3.0TMRI图像对照。结果共获得与小脑相关的薄层断面图像620幅,其中齿状核、顶核、球状核以及栓状核出现的层面数分别为145、12、25、20幅。在连续横断面上观察到齿状核最大且最先出现,位于最外侧,形似一个向内侧开口的折叠口袋状结构;顶核最靠内侧,紧邻第四脑室顶的外侧和上蚓前部的内侧面,在中线两侧对称分布;栓状核位于齿状核内侧,不易与其区分,核团部分遮盖齿状核门;球状核由多个散在分布的灰质团块组成,呈前后向伸展,出现于栓状核与顶核之间。结论连续薄层横断面上能较好地显示小脑深部核团的位置、形态以及与周围小脑结构的毗邻关系,对小脑深部核团的功能影像学研究和临床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核团 断层解剖 数控冷冻铣切技术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陈松盛 何娅 袁平花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731-732,734,共3页
目的:研究电刺激小脑顶核(CFN)对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68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接受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 目的:研究电刺激小脑顶核(CFN)对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68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接受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日常生活能力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78.7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MSE评分、ADL评分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能显著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液流变学变化可能是其治疗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血管性 小脑核 电刺激疗法 血液流变学 认知
下载PDF
电刺激小脑顶核与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钙蛋白酶活性的关系(英文) 被引量:6
7
作者 邓志宽 董为伟 罗勇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16期2276-2277,共2页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FN)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钙蛋白酶活性的影响,以阐明电刺激FN在脑缺血再灌注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共120只,体质量250~300g。随机分入假手术组(PO)、FN电刺激假手术组(PO-FN)、缺血...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FN)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钙蛋白酶活性的影响,以阐明电刺激FN在脑缺血再灌注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共120只,体质量250~300g。随机分入假手术组(PO)、FN电刺激假手术组(PO-FN)、缺血/再灌注组(I/R)及缺血/再灌注-FN刺激组(I/R-FN),后两组又分为再灌注1,3,6,12及24h组,每组10只。建立大鼠小脑FN电刺激及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Western印迹半定量钙蛋白酶介导的150RU胞衬蛋白降解产物含量(可表示钙蛋白酶活性)及尼氏体染色进行神经元数量及形态分级评分,观察电刺激FN对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后,再灌注区钙蛋白酶活性及神经元损害程度的影响。结果再灌注1~3h,I/R组钙蛋白酶活性较I/R-FN组增高更显著犤分别由(6310±360),(4660±310)/μg总蛋白增高至(7060±290),(6240±310)/μg总蛋白,t=7.776,P=0.000及t=4.267,P=0.003〗。再灌注6~24h,I/R组钙蛋白酶活性不断增高,较FN-I/R组相应时点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意义(各组P=0.000)。I/R组从再灌注1h(2.1±0.2)开始,神经元形态数量评分迅速增加,并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评分不断增高,至再灌注24h(4.0±0.0)达最高。I/R-FN组再灌注1~3h,神经元形态数量评分轻度增加,其后趋于稳定。至再灌注24h,神经元皱缩加重,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刺激 小脑顶核 局灶性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钙蛋白酶活性 大鼠
下载PDF
基于Amira5.4对小脑核团重建和体积测量的研究及其意义 被引量:4
8
作者 张晓阳 王单单 +1 位作者 袁武 李云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66-670,共5页
目的构建小脑各核团(deep cerebellar nuclei,DCN)的三维空间可视化模型并对其体积进行测量,以明确各小脑核团体积的男女性别差异,为小脑各核团的定位、临床功能及性别差异性研究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利用Amira 5.4对12组小脑火棉胶切片... 目的构建小脑各核团(deep cerebellar nuclei,DCN)的三维空间可视化模型并对其体积进行测量,以明确各小脑核团体积的男女性别差异,为小脑各核团的定位、临床功能及性别差异性研究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利用Amira 5.4对12组小脑火棉胶切片图像数据进行小脑核团的三维重建,并对各核团体积进行测量,比较各核团左、右侧及男女性体积差异。结果三维模型显示小脑各核团结构清楚,形态分布及其与第四脑室(fourth ventricle,FV)的空间关系亦能够清晰的展示。在左、右侧体积对比,各核团均无显著差异(P>0.05);男、女性别对比,齿状核(dentate nucleus,DN)的体积男性远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另外3组核团的体积没有明显的男女性别差异(P>0.05)。结论对小脑核团的三维重建及体积测量可以明确各核团的形态、体积及其与第四脑室的空间关系,同时齿状核体积的男、女性别差异又为核团功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IRA 小脑核团 体积测量 火棉胶
下载PDF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持续局灶性脑缺血时钙蛋白酶活性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9
9
作者 邓志宽 董为伟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19期2660-2661,共2页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FN)对持续局灶性脑缺血钙蛋白酶活性的影响,以阐明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PO)、FN刺激假手术组(PO-FN)、持续缺血组(PI)及持续缺血-FN刺激组(PI-FN),后两组又分为缺血1,3...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FN)对持续局灶性脑缺血钙蛋白酶活性的影响,以阐明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PO)、FN刺激假手术组(PO-FN)、持续缺血组(PI)及持续缺血-FN刺激组(PI-FN),后两组又分为缺血1,3,6,12及24h组。建立大鼠电刺激FN及持续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应用Western印迹半定量各组缺血核心区Mr=150000FBDP含量(表示钙蛋白酶活性),并应用尼氏体染色对缺血核心区神经元数量及形态进行分级评分。结果PO组及PO-FN组钙蛋白酶活性相似(P>0.05),处于低水平。PI组钙蛋白酶活性从缺血1h犤(3670±600)A/μg总蛋白犦开始即显著增高(t=6.338,P<0.001),以后随着缺血时间延长,钙蛋白酶活性不断增高,直至缺血24h犤(9180±360)A/μg总蛋白犦仍有持续增高趋势(缺血12,24h,t=14.673,16.632,P<0.001)。PI-FN组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钙蛋白酶活性从缺血1h犤(2510±460)A/μg总蛋白犦也开始增高,以后随着缺血时间延长,钙蛋白酶活性不断增高,但各时点组与其相应PI组相比,其增高程度明显减低,差别具有显著意义(缺血1,24h,t=1.875,2.134,P<0.05)。PO组及PO-FN组神经元形态及数量正常,评分均为0分。PI组从缺血1h(0.8±0.3)开始,神经元形态、数量即出现轻度改变,其评分增高(z=2.443,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刺激 小脑顶核 持续局灶性脑缺血 钙蛋白酶活性 神经保护 大鼠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基于Amira4.1.1的大鼠小脑外形及深部核团的三维建模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慧 付维亮 +4 位作者 孙海涛 詹媛麟 吉晨 宋一志 李莉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81-784,共4页
目的:建立大鼠小脑外形和小脑深部核团三维可视化模型.方法:用冷冻切片机对小脑组织连续切片、照相,并依次编号,裱片后进行尼氏染色,再对染色后的切片进行拍照,从而获取两份相对应的原始图像数据库.应用Photoshop 9.0对数据库中的数... 目的:建立大鼠小脑外形和小脑深部核团三维可视化模型.方法:用冷冻切片机对小脑组织连续切片、照相,并依次编号,裱片后进行尼氏染色,再对染色后的切片进行拍照,从而获取两份相对应的原始图像数据库.应用Photoshop 9.0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半自动配准及人工分割,应用Amira 4.1.1软件对分割后的数据库进行三维重建.结果:获得大鼠小脑外形及小脑深部核团微细结构信息的数据库.运用Amira 4.1.1应用软件可分别对小脑外形及小脑核团进行三维显示,成功地定位了小脑深部核团在小脑中的空间位置形态以及与小脑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结论:采用数字人图像处理技术配合传统的染色技术,可以获取理想的三维图像信息,更为真实,层次感更强.此法适用于小脑外形及小脑深部核团等组织精细结构的三维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 小脑深部核团 三维建模 AMIRA 4.1.1
下载PDF
大鼠腰髓脊髓小脑束神经元向小脑中央核的投射—BDA顺行追踪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莉 高秀来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71-174,共4页
本实验采用 BDA顺行追踪法研究了大鼠腰髓脊髓小脑束向小脑中央核的投射。结果发现 :(1)大鼠腰髓脊髓小脑束神经元 (Clarke氏柱、第 层神经元和脊髓边缘细胞 )可向两侧小脑中央核投射 ,并以注射部位同侧的投射为主 ;(2 )大鼠腰髓脊髓... 本实验采用 BDA顺行追踪法研究了大鼠腰髓脊髓小脑束向小脑中央核的投射。结果发现 :(1)大鼠腰髓脊髓小脑束神经元 (Clarke氏柱、第 层神经元和脊髓边缘细胞 )可向两侧小脑中央核投射 ,并以注射部位同侧的投射为主 ;(2 )大鼠腰髓脊髓小脑束向小脑中央核的投射主要分布于内侧核及间位核 ,并存在一定的体部定位关系。同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DA顺行追踪法 小脑中央核 大鼠 投射 脊髓小脑束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6受体在大鼠小脑间位核中的表达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颂华 李冰 +1 位作者 邱一华 彭聿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45-648,共4页
我们以往的研究表明小脑皮层颗粒细胞表达白细胞介素-6受体(interleukin-6 receptor,IL-6R),该受体介导了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神经保护作用。然而,大鼠小脑核团是否也表达IL-6R目前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应用RT-PCR、Wes... 我们以往的研究表明小脑皮层颗粒细胞表达白细胞介素-6受体(interleukin-6 receptor,IL-6R),该受体介导了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神经保护作用。然而,大鼠小脑核团是否也表达IL-6R目前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应用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在基因、蛋白和细胞水平检测IL-6R在大鼠小脑间位核的表达。结果显示:(1)在小脑间位核PCR扩增产物的凝胶电泳图上,在365 bp位置可见一清晰的条带,与IL-6R mRNA预计扩增片断的长度一致;(2)在West-ern blot实验体系中,IL-6R免疫反应阳性条带出现在分子量为80 kD处;(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小脑间位核中出现大量IL-6R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以上结果表明:小脑间位核细胞在mRNA和蛋白水平均表达IL-6R,提示IL-6在小脑间位核内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6受体 小脑间位核 大鼠
下载PDF
基于火棉胶包埋技术对成人小脑核团三维重建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晓阳 王单单 +1 位作者 袁武 李云生 《解剖学研究》 CAS 2013年第5期383-386,F0003,共5页
目的对小脑核团进行观察定位、三维重建及体积测量,从而对小脑的功能研究及小脑核团相关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6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小脑标本,经火棉胶包埋,分别制成厚250μm的水平和冠状位火棉胶薄层切片,并对... 目的对小脑核团进行观察定位、三维重建及体积测量,从而对小脑的功能研究及小脑核团相关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6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小脑标本,经火棉胶包埋,分别制成厚250μm的水平和冠状位火棉胶薄层切片,并对其进行观察、图像采集,选取其中一例女性水平位切片应用Amira进行三维重建及体积测量。结果切片观察各核团形态结构清晰、边界明显。三维重建图像清晰的显示了各核团在小脑中的空间位置及毗邻关系,各核团体积测量结果分别为:齿状核左侧201.3 mm3、右侧212.2 mm3;栓状核左侧8.2 mm3、右侧5.7 mm3;球状核左侧2.7 mm3、右侧3.1 mm3;顶核左侧4.0 mm3、右侧3.5 mm3。结论小脑核团的精确定位及体积测量,为进一步研究小脑空间结构和功能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其方法学研究对其他微细组织器官结构的精确定位及测量亦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核团 三维重建 火棉胶 Amira软件
下载PDF
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小儿中枢性协调障碍的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艳红 赵晓冬 +2 位作者 洪菲 许铖 宋磊 《现代医药卫生》 2014年第11期1627-1628,共2页
目的探讨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在小儿中枢性协调障碍康复治疗中的优势。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84例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仅采用常规康复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脑顶核电刺... 目的探讨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在小儿中枢性协调障碍康复治疗中的优势。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84例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仅采用常规康复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脑顶核电刺激疗法,对两组患儿治疗后总有效率及Gesell发育量表动作能之发育商(DQ)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显效率(83.33%)高于对照组(57.14%),治疗后DQ评分观察组[(84.91±7.2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1.97±5.7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联合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小儿中枢性协调障碍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刺激疗法 小脑核 中枢性协调障碍 婴幼儿
下载PDF
家兔小脑中央核向脊髓直接投射的研究
15
作者 高秀来 徐群渊 +2 位作者 罗英瑾 陈亚亮 蔡青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33-36,共4页
本实验将WGA-HRP分別注入家兔脊髓一侧的颈、胸、腰等不同节段,逆行追踪小脑中央各核向脊髓的直接投射。结果表明,小脑中央核的标记神经元恒定地见于颈段(C_1~C_4)注入例动物,而未见于下颈段(C_6~C_8)和胸腰段注入例动物。标记神经元... 本实验将WGA-HRP分別注入家兔脊髓一侧的颈、胸、腰等不同节段,逆行追踪小脑中央各核向脊髓的直接投射。结果表明,小脑中央核的标记神经元恒定地见于颈段(C_1~C_4)注入例动物,而未见于下颈段(C_6~C_8)和胸腰段注入例动物。标记神经元仅出现于注入侧对侧的小脑顶核及间位核的尾侧部。研究结果提示,家兔小脑顶核及间位核的尾侧部,有向颈髓的直接越边投射。本结果为进一步探讨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提供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中央核 脊髓 家兔 WGA-HRP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6受体在大鼠小脑顶核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冰 马颂华 +1 位作者 邱一华 彭聿平 《交通医学》 2009年第6期599-601,共3页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6受体(interleukin-6 receptor,IL-6R)在大鼠小脑顶核上的表达。方法:使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及RT-PCR的方法,分别从细胞、蛋白和基因水平检测IL-6R在大鼠小脑顶核的表达。结果:(1)免疫组化结果提示,小脑顶核...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6受体(interleukin-6 receptor,IL-6R)在大鼠小脑顶核上的表达。方法:使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及RT-PCR的方法,分别从细胞、蛋白和基因水平检测IL-6R在大鼠小脑顶核的表达。结果:(1)免疫组化结果提示,小脑顶核上存在大量的IL-6R免疫反应阳性细胞;(2)Western blot显示在80kD处有一条清晰的条带;(3)RT-PCR显示,365bp位置可见一清晰条带。以上结果提示IL-6R在小脑顶核细胞上有表达。结论:IL-6可能在小脑顶核内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6受体 小脑顶核 大鼠
下载PDF
幼儿小脑齿状核及周围髓质微血管的形态学观察
17
作者 郭民 和荣丽 洛树东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6期660-662,共3页
目的观察幼儿小脑齿状核及周围髓质微血管的形态学特点。方法采用改良碱性磷酸酶染色法显示小脑齿状核及其周围髓质内微血管形态及其吻合。结果本实验成功地显示出微静脉,且观察到微动脉和微静脉间的吻合。小脑齿状核的微血管多为树根状... 目的观察幼儿小脑齿状核及周围髓质微血管的形态学特点。方法采用改良碱性磷酸酶染色法显示小脑齿状核及其周围髓质内微血管形态及其吻合。结果本实验成功地显示出微静脉,且观察到微动脉和微静脉间的吻合。小脑齿状核的微血管多为树根状,分支多以大锐角和弧形发出,且彼此吻合成网,其密度明显高于髓质区。髓质中的微血管走行多与纤维走行方向一致。结论小脑齿状核内微血管近似直角和弧形的弯曲可能是该区易发生出血的形态学基础。其密度较周围髓质高很多,与该部神经细胞需氧量较大,代谢较活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 小脑 小脑核 微血管 改良碱性磷酸酶呈色法
下载PDF
大白鼠三叉神经核至小脑核的纤维投射
18
作者 胡耀民 刘大庸 董敬朋 《解剖学报》 CAS 1986年第1期61-64,119,共5页
本实验用微电泳方法将HRP分别导入20只大白鼠的小脑核,研究三叉神经各核至小脑核的纤维投射。结果表明,三叉神经各核均向小脑核发出纤维投射。其中以三叉神经脊束核极间亚核和吻侧亚核最多,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和三叉神经感觉主核次... 本实验用微电泳方法将HRP分别导入20只大白鼠的小脑核,研究三叉神经各核至小脑核的纤维投射。结果表明,三叉神经各核均向小脑核发出纤维投射。其中以三叉神经脊束核极间亚核和吻侧亚核最多,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和三叉神经感觉主核次之,三叉神经中脑核和三叉神经运动核最少。此外,在三叉神经运动核的腹外侧和三叉神经根内也有向小脑核投射的起源细胞。来自中脑核的纤维多终于顶核和间位核前部,来自脊束核和感觉主核的纤维较多地终止于间位核后部和齿状核。运动核的纤维终止于顶核、间位核前部和齿状核。起源于三叉神经运动核腹外侧,三叉神经根内细胞群的纤维,在小脑核中有和三叉神经感觉核簇相似的终止。三叉—小脑核的纤维投射是双侧性的,但以同侧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核 小脑核 电泳 HRP法 大白鼠
下载PDF
刺激小脑顶核对C类纤维传入诱发大脑皮层电反应的影响及其机制
19
作者 王家萍 陈助华 +1 位作者 吴杰 陈培熹 《赣南医学院学报》 1993年第4期204-208,共5页
采用极化电流阻断技术、选择性引起猫隐神经C类纤维传入,在大脑皮层体感Ⅰ区记录平均诱发电位(C-CEP),作为慢痛反应的指标,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FN)对C-CEP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刺激小脑顶核可以明显抑制C-CEP;静脉注射赛庚啶或纳洛酮均... 采用极化电流阻断技术、选择性引起猫隐神经C类纤维传入,在大脑皮层体感Ⅰ区记录平均诱发电位(C-CEP),作为慢痛反应的指标,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FN)对C-CEP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刺激小脑顶核可以明显抑制C-CEP;静脉注射赛庚啶或纳洛酮均可以明显减弱FN对C-CEP的抑制作用,提示FN可以抑制大脑皮层慢痛反应;5-羟色胺和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可能参与FN抑制C-CEP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电反应 电刺激小脑顶核 核对 神经C类纤维 大脑皮层 吗啡样物质 5-羟色胺 CEP 阻断技术 诱发电位 体感Ⅰ区 抑制作用 静脉注射 痛反应 FN 纳洛酮 赛庚啶 内源性
下载PDF
家兔大脑、小脑和顶盖向脊髓直接投射的研究
20
作者 高秀来 许永照 +1 位作者 徐群渊 陈亚亮 《广东解剖学通报》 1993年第1期34-37,共4页
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分别注入家兔脊髓单侧的颈、胸和腰等不同节段,逆行追踪大脑、小脑和顶盖向脊髓的直接投射。结果表明,大脑皮质的HRP标记神经元仅见于C_(2-7)注入例动物;小脑中央核的标记神经元仅见于C_(2-4)注入例动物;顶盖上丘... 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分别注入家兔脊髓单侧的颈、胸和腰等不同节段,逆行追踪大脑、小脑和顶盖向脊髓的直接投射。结果表明,大脑皮质的HRP标记神经元仅见于C_(2-7)注入例动物;小脑中央核的标记神经元仅见于C_(2-4)注入例动物;顶盖上丘的标记神经元仅见于C_(2、3)注入例动物;而均未见于胸腰段注入例动物。标记神经元主要分布于注入侧的对侧。本研究确信,由大脑皮质发出的皮质脊髓束投射到脊髓C_(1-7)节段;由小脑中央核发出的小脑脊髓束投射到脊髓C_(1-4)节段,由顶盖发出的顶盖脊髓束投射到脊髓C_(1-3)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皮质 小脑核 顶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