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机制和治疗 被引量:9
1
作者 张元隆 康德智 王灯亮 《医学综述》 2011年第22期3423-3425,共3页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发病率和病死率都较高的疾病。迟发性脑缺血(DCI)是导致患者高病死率的主要原因。DCI的发病机制涉及脑血管痉挛、皮层扩散抑制、微血栓形成、微循环功能障碍等。治疗方法包括循环动力治疗、血管内治疗、尼...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发病率和病死率都较高的疾病。迟发性脑缺血(DCI)是导致患者高病死率的主要原因。DCI的发病机制涉及脑血管痉挛、皮层扩散抑制、微血栓形成、微循环功能障碍等。治疗方法包括循环动力治疗、血管内治疗、尼莫地平、他汀类药物、硫酸镁及其他药物治疗。现主要从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等方面对DCI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迟发性脑缺血 脑血管痉挛 皮层扩散抑制 微血栓形成
下载PDF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KCl诱导皮层扩散性抑制的体光学成像
2
作者 冯哲 陈尚宾 +2 位作者 李鹏程 曾绍群 骆清铭 《激光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99-303,共5页
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cerebralarteryocclusion,MCAO)模型,在额叶皮层用KCl诱导产生皮层扩散性抑制(corticalspreadingdepression,CSD)。MCAO4h后,利用550nm内源信号光学成像(opticalintrin-sicsignalimaging,OISI)... 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cerebralarteryocclusion,MCAO)模型,在额叶皮层用KCl诱导产生皮层扩散性抑制(corticalspreadingdepression,CSD)。MCAO4h后,利用550nm内源信号光学成像(opticalintrin-sicsignalimaging,OISI)监测局灶性脑缺血后大鼠顶-枕叶皮层内源光信号变化。成像1h内观测到一系列诱导CSD波(14±3次),CSD波局限于顶-枕叶皮层中央区域扩展,以光强的显著下降为特征;而旁侧区域光强无明显改变,不具备CSD波特征,表明CSD波未传播到该区域。随后TTC染色证明上述旁侧区域已经梗死。实验表明:MCAO后4h,皮层区域旁侧部分会梗死;CSD波的OIS变化可用来区分缺血梗死区和外周供血较为完整区域(未梗死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栓塞 局灶性脑缺血 内源信号光学成像 皮层扩散性抑制
下载PDF
电针“水沟”对大鼠急性脑梗死后远隔部位继发性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兰竹 莫燕丽 +3 位作者 陈书俞 潘嘉欣 徐林新 刘建浩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11期2607-2614,共8页
【目的】探讨电针水沟穴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组、MCAO+皮层扩散性抑制(CSD)组和电针组,每组再分为造模后6 h、24 h、72 h 3个亚组,每亚组5只。采用改良Zea L... 【目的】探讨电针水沟穴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组、MCAO+皮层扩散性抑制(CSD)组和电针组,每组再分为造模后6 h、24 h、72 h 3个亚组,每亚组5只。采用改良Zea Longa再灌注法制备大鼠MCAO模型,再采用机械针刺的方式诱导产生单波CSD构建MCAO伴随CSD模型。造模成功后,电针组电针水沟穴,每次30 min。干预结束后,采用Zea Longa评分对大鼠神经行为学进行评估,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染色法观察海马远隔CA1区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免疫荧光标记法观测海马远隔CA1区单羧酸转运体1(MCT1)/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共表达情况,定磷法检测海马远隔CA1区Na^(+)-K^(+)-ATP酶活性。【结果】(1)与MCAO+CSD组比较,电针组6、24、72 h时相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P<0.05)。(2)与假手术组比较,其余3组各时相海马远隔CA1区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与MCAO组比较,MCAO+CSD组各时相神经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升高(P<0.05);与MCAO+CSD组比较,电针组各时相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3)与假手术组比较,MCAO组、MCAO+CSD组各时相Na^(+)-K^(+)-ATP酶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与MCAO组比较,MCAO+CSD组6 h、24 h时相Na^(+)-K^(+)-ATP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与MCAO+CSD组比较,电针组6 h、24 h时相Na^(+)-K^(+)-ATP酶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4)与假手术组比较,MCAO+CSD组各时相MCT1/GFAP共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MCAO组、电针组在24 h时相显著升高(P<0.05);与MCAO组比较,MCAO+CSD组各个时相MCT1/GFAP共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电针组在24 h时相MCT1/GFAP共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MCAO+CSD组比较,电针组各个时相MCT1/GFAP共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电针水沟穴可有效改善大鼠急性脑梗死后远隔部位继发性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海马远隔区Na^(+)-K^(+)-ATP酶活性,抑制MCT1、GFAP星形胶质细胞内正向表达的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水沟穴 急性脑梗死 远隔功能障碍 皮层扩散性抑制 细胞凋亡 Na^(+)-K^(+)-ATP酶 单羧酸转运体1(MCT1)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 大鼠
下载PDF
皮层扩散性抑制对大鼠脑缺血后谷氨酸载体EAAC1 mRNA表达的影响
4
作者 张峰 周良辅 +2 位作者 黄峰平 刘艳红 费俭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0年第4期256-259,共4页
方法:用氯化钾诱发SD大鼠皮层扩散性抑制(CSD),改良 Longa法制作大鼠 MCAO模型,用地高辛标记的 cRNA探针,行原位杂交检测谷氨酸载体EAAC1 mRNA表达。结果:假手术组脑片上单位面积OD为(2 189&#... 方法:用氯化钾诱发SD大鼠皮层扩散性抑制(CSD),改良 Longa法制作大鼠 MCAO模型,用地高辛标记的 cRNA探针,行原位杂交检测谷氨酸载体EAAC1 mRNA表达。结果:假手术组脑片上单位面积OD为(2 189±263),阳性颗粒数为(43.2±4.7)个。缺血 30min时皮层EAAC1 ,mRNA表达明显上调,经CSD处理后再缺血时,与对照组比较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其中Li 30min时最高。结论:CSD的作用可能与诱导EAAC1合成,增加谷氨酸的摄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皮层扩散抑制 谷氨酸载体 MRNA
原文传递
皮质扩散性抑制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峰 周良辅 +1 位作者 黄峰平 孙凤艳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1年第3期243-245,248,共4页
目的:确定皮质扩散性抑制(CSD)对大鼠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时间窗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氯化钾诱发SD大鼠CSD,改良Longa法大鼠缺血模型,测定脑梗死体积和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经CSD预处理后1、3、5、... 目的:确定皮质扩散性抑制(CSD)对大鼠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时间窗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氯化钾诱发SD大鼠CSD,改良Longa法大鼠缺血模型,测定脑梗死体积和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经CSD预处理后1、3、5、7和10d再缺血时,皮质梗死体积均小于对照组,其中以3d最明显。主要分布在梗死灶边缘区内层的凋亡细胞,bcl-2和Bax表达有所下降(P<0.05);bcl-2/bax比率升高(P<0.05)。结论:CSD的保护作用时间窗为1-10d,经CSD处理后再缺血时,细胞凋亡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皮质扩散性抑制 细胞凋亡 大鼠 CS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