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死亡时间分布规律初探(附150例报告) 被引量:7
1
作者 赵性泉 杨中华 +1 位作者 王春雪 王拥军 《北京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3-37,共5页
目的 探讨脑血管病患者死亡时间的昼夜节律变化特点和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脑血管病死亡患者临床资料 ,重点分析死亡时间 ,利用圆形分布的统计方法 ,计算出死亡高峰时刻和 2 4h内 95 %的死亡时间集中时段。结果 脑血管病患者死亡高... 目的 探讨脑血管病患者死亡时间的昼夜节律变化特点和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脑血管病死亡患者临床资料 ,重点分析死亡时间 ,利用圆形分布的统计方法 ,计算出死亡高峰时刻和 2 4h内 95 %的死亡时间集中时段。结果 脑血管病患者死亡高峰时刻为清晨 5时 5 9分 ,2 4h内 95 %的死亡时间发生在前一日 2 0时 2 1分至当日 1 5时 37分 ;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死亡高峰时刻为 6∶2 0 ,95 %的死亡时间发生在 1时 4 0分至 1 1时 0 1分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死亡高峰时刻为清晨 5时 5 9分 ,2 4h内 95 %的死亡时间发生在凌晨 1时 0 4分至当日上午 1 0时5 4分。结论 脑血管病患者死亡时间有一定的昼夜节律分布特点 ,清晨通常为死亡的高峰时段 ,与机体血栓性病理状态恶化或血压的昼夜波动有关 ,但对于死亡时间的认识还要结合患者个体差异和治疗情况。工作中应注意加强夜间和凌晨患者的管理和监测 ,必要时改变投药时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血管病 死亡时间 昼夜节律 交感神经功能 去甲肾上腺素
下载PDF
急性脑血管病发病与死亡的年节律等变化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席宗翰 王延平 +1 位作者 刘秀芬 黄丽娜 《河南医学研究》 CAS 1995年第1期62-65,共4页
本文对5年间2747例住院病人中的1941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了统计。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病全年发病机会大致相等,仅在某些月份有小的波动,但P<0.05;出血性脑血管病则男性3~5月份、9~10月份、12月份为发病高峰(P... 本文对5年间2747例住院病人中的1941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了统计。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病全年发病机会大致相等,仅在某些月份有小的波动,但P<0.05;出血性脑血管病则男性3~5月份、9~10月份、12月份为发病高峰(P<0.05),而2、7月份最少;女性5、12月份发病较多(P<0.05),1、7、10月份最少。死亡人数在5月份最多(P<0.1);在一日24小时中,死亡最容易发生的时间为下午5~6时及夜间11时~2时;入院12小时内、尤其8小时内死亡最多;另一死亡高峰时间为入院后1~4天时(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病 死亡时间 年节律 脑血管疾病
下载PDF
2017-2018年闽近地面臭氧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林丽钦 黄艳艳 +8 位作者 钟文玲 蒋冬升 黄少芬 林修全 李玲玉 朱瑶 胡清华 陈婧瑜 吴明言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141-145,共5页
目的探讨闽近地面臭氧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2018年福建50个代表性监测点,运用泊松广义相加模型时间序列方法分析O3暴露对闽人群各死因的健康风险及置信区间95%CI。结果2017—2018年近地面O3浓度升高(lag2)10μg/m^3研... 目的探讨闽近地面臭氧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2018年福建50个代表性监测点,运用泊松广义相加模型时间序列方法分析O3暴露对闽人群各死因的健康风险及置信区间95%CI。结果2017—2018年近地面O3浓度升高(lag2)10μg/m^3研究区域人群非意外总死亡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分别增加0.57%[95%CI(0.40%,0.74%)]和0.55%[95%CI(0.28%,0.83%)],调整PM10共存污染物的影响后分别降至0.47%[95%CI(0.28%,0.66%)]和0.35%[95%CI(0.04%,0.66%)],仍有统计学意义;全省冬季风险最高,但区域之间存在效应异质性(P=0.043和P=0.008),体现在沿海的效应明显,分别为0.87%[95%CI(0.32%,1.42%)]和1.23%[95%CI(0.18%,2.27%)],而山区则无统计学意义;全省秋季和夏季效应都无统计学意义。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在调整PM10共存污染物的影响后都失去统计学意义。结论2017—2018年近地面O3暴露与福建人群非意外总死亡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密切相关,沿海冬季O3浓度升高滞后2天效应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面臭氧 时间序列分析 非意外死亡 心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下载PDF
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年时间节律的探讨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宗胜 程宜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9期55-58,共4页
目的 :揭示脑血管疾病发病及死亡的年时间节律 ,为临床及时防治提供时间依据。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资料 ,用x2 检验及圆形分布法来分析资料。结果 :发现 (1)各组患者发病均存在着向冬季明显集中的年时间节律 ,其中 2月份为... 目的 :揭示脑血管疾病发病及死亡的年时间节律 ,为临床及时防治提供时间依据。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资料 ,用x2 检验及圆形分布法来分析资料。结果 :发现 (1)各组患者发病均存在着向冬季明显集中的年时间节律 ,其中 2月份为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病的高峰月份。(2 )脑血管疾病患者死亡存在着向冬季明显集中的年时间节律。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南地区 脑血管疾病 发病 死亡 年时间节律
下载PDF
高血压并发急性脑血管病发病时间规律及应用培哚普利治疗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4
5
作者 凌佳 蔡振荣 +2 位作者 阚丽虹 庄晓华 金炜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22期2915-2917,共3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症病人发生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时间规律及应用培哚普利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上海市浦东医院心内科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高血压并发急性脑血管病病人6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高血压未并发急性脑血管疾病病人60例为对照... 目的探讨高血压症病人发生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时间规律及应用培哚普利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上海市浦东医院心内科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高血压并发急性脑血管病病人6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高血压未并发急性脑血管疾病病人60例为对照组,收集病人基础资料,并且24h动态血压检测。两组病人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培哚普利治疗,记录白天和夜间急性脑血管病发病时间及血压变化,比较两组治疗效果,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观察组病人神经功能。结果脑出血的好发时间为上午。其次为下午,脑梗死好发于早晨、上午,腔隙性脑梗死好发时间为上午,其次为早晨,总的急性脑血管病好发时间为上午;观察组治疗前NIHSS评分为(28.89±2.37)分,治疗后为(12.23±1.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白天和夜间收缩压(SSP)、舒张压(DS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白天相比,两组夜间SSP、DSP水平平均降低2mmHg,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性急性脑血管病发生与昼夜节律密切相关,好发时间为上午,可以通过血压检测预测脑血管病的发生,并且经过培哚普利治疗病人急性脑血管病临床症状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脑血管病 发病时间规律 培哚普利
下载PDF
重庆市日平均气温与居民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时间序列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继志 祝中华 刘仁英 《西南军医》 2021年第3期229-233,共5页
目的分析重庆市日平均气温与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时间序列。方法收集重庆市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病例,按照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种与类型,进行分层抽样,随机选取25065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广义相加模型和时间序列分析方... 目的分析重庆市日平均气温与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时间序列。方法收集重庆市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病例,按照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种与类型,进行分层抽样,随机选取25065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广义相加模型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分析日平均气温、年龄、性别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之间的关联。结果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较多发于1月、12月、11月,占比总病例数40.44%,较少发于8月、7月、6月,占比11.81%。冬季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因温度变化发病死亡的风险较高。不同年龄段患者中,年龄≥65岁患者因温度变化发病死亡的风险较高。女性患者因温度变化发病死亡的风险较男性患者高。全年模型拟合结果显示,时间趋势的自由度为6/年时,全年日平均气温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有关,全年日平均气温在滞后1 d、5 d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均气温降低1℃时,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增加0.07%和0.15%。春季时间趋势的自由度为6/年时,春季日平均气温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有关,春季日平均气温在滞后2 d、5 d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均气温降低1℃时,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增加0.04%和0.11%。夏季时间趋势的自由度为6/年时,夏季日平均气温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有关,夏季日平均气温在滞后1、5d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均气温升高1℃时,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增加0.01%和0.08%。秋季时间趋势的自由度为6/年时,秋季日平均气温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有关,秋季日平均气温在滞后1、5 d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均气温降低1℃时,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增加0.06%和0.17%。冬季时间趋势的自由度为6/年时,冬季日平均气温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有关,冬季日平均气温在滞后1、5 d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均气温降低1℃时,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增加0.19%和0.59%。结论日平均气温与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有着密切的关系,且存在滞后效应。应建立日平均气温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之间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于冬季提高风险意识。65岁以上女性患者应注意防控相关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市 日均气温 心脑血管疾病 死亡 时间序列 滞后效应
下载PDF
急性脑血管病发病时间分析及护理对策
7
作者 张建文 《实用护理杂志(下半月)》 2003年第09B期23-24,共2页
关键词 脑血管病 护理措施 治疗 卫生宣教
下载PDF
急性脑血管病早期死亡病例的血压变化类型的探讨
8
作者 张旋 臧丽丽 李蕊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0年第20期7-8,共2页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早期死亡病例的血压变化类型。43例早期死亡的急性脑血管病的血压变化类型有:血压降低型、血压先高后降型、血压持续升高型,对血压变化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 急性脑血管病 早期死亡病例 血压变化类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