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82
1
作者 王拥军 施杞 +3 位作者 沈培芝 徐宇 刘梅 陈锋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99-202,共4页
目的 :动态观察大鼠颈部动静力失去平衡后颈椎间盘退变的过程与程度。方法 :选择 8月龄清洁级SD大鼠 60只 ,随机分为 3月、5月、7月 3个对照组 ,3月、5月、7月 3个模型组 ,每组 10只。在建立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基础上 ... 目的 :动态观察大鼠颈部动静力失去平衡后颈椎间盘退变的过程与程度。方法 :选择 8月龄清洁级SD大鼠 60只 ,随机分为 3月、5月、7月 3个对照组 ,3月、5月、7月 3个模型组 ,每组 10只。在建立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基础上 (对照组为不作手术的正常大鼠 ) ,组织形态学评判颈椎间盘退变的程度 ;并检测前列腺素E2 (PGE2 )、6 酮 前列腺素F1α( 6 keto PGF1α)含量和胶原酶 (MMP 1)活性。结果 :( 1) 3月模型组可见颈椎间盘纤维环出现裂隙 ,排列轻度不规则 ,髓核出现皱缩或变小 ,少数椎间盘可见髓核轻度突出 ;5月模型组大鼠椎间盘髓核完全纤维化 ,7月模型组椎间盘突出或骨赘形成。 ( 2 )与同期对照组比较 ,5月和 7月模型组大鼠MMP 1活性明显升高 (P <0 0 5) ;PGE2 和 6 keto PGF1α含量均明显升高 (P<0 0 5或P <0 0 1)。 ( 3)模型组组间比较 ,5月和 7月组大鼠MMP 1活性比 3月组升高 (P <0 0 5) ;5月组 6 keto PGF1α较 3月组升高 (P <0 0 5)。结论 :颈椎间盘退变是一渐进性的过程 ,通过破坏大鼠颈部动静力平衡系统 ,可以加快颈椎间盘退变进程 ,从而进一步阐述了“动力失衡为先 ,静力失衡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盘退变 动物模型 生物力学平衡 动静力失衡
下载PDF
芪麝颈康丸对颈椎间盘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47
2
作者 谢林 施杞 +2 位作者 赵乔珍 沈培芝 程枫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03年第5期1-5,共5页
目的 :探讨芪麝颈康丸抑制颈椎间盘退变的细胞分子机制。方法 :将 48只大鼠分成四组 ,切除其中3 6只 (A、B、C三组 )颈后部浅、中层肌 ,造成颈椎间盘退变模型 ,D组为正常假手术组。分别给予芪麝颈康丸(A)、颈复康 (B)等药物治疗 ,C、D... 目的 :探讨芪麝颈康丸抑制颈椎间盘退变的细胞分子机制。方法 :将 48只大鼠分成四组 ,切除其中3 6只 (A、B、C三组 )颈后部浅、中层肌 ,造成颈椎间盘退变模型 ,D组为正常假手术组。分别给予芪麝颈康丸(A)、颈复康 (B)等药物治疗 ,C、D组不给药。 4月后将动物处死 ,采用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法观察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椎间盘组织中细胞凋亡的情况及芪麝颈康丸等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同时观察各组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变化。结果 :模型空白组 (C)椎间盘退变明显 ,与 A、D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意义 (P<0 .0 5 ,P<0 .0 1 )。正常组 D组椎间盘细胞凋亡指数低于其余各组 ,分别与 A、B、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0 .0 5 ) ;空白对照组 C组细胞凋亡指数偏高 ,A组、B组细胞凋亡指数低于 C组 ,但差异没有显著意义 (P<0 .0 5 )。结论 :动物颈椎间盘退变与椎间盘细胞凋亡有关。 A组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低于 C组 ,差异虽无显著意义 ,却预示芪麝颈康丸有抑制椎间盘细胞凋亡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盘退变 细胞凋亡 芪麝颈康丸 动物模型
下载PDF
芪麝颈康丸对颈椎间盘髓核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谢林 施杞 +3 位作者 沈培芝 徐宇 王拥军 赵乔珍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10-13,共4页
为探讨芪麝颈康丸抑制颈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理 ,将 48只 1 4月龄 SD大鼠分成四组 ,切除其中3 6只 ( A、B、C三组 )颈后部浅、中层肌 ,造成颈椎间盘退变模型 ,D组为正常假手术组。分别给予芪麝颈康丸( A)、颈复康 ( B)等药物治疗 ,C、D... 为探讨芪麝颈康丸抑制颈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理 ,将 48只 1 4月龄 SD大鼠分成四组 ,切除其中3 6只 ( A、B、C三组 )颈后部浅、中层肌 ,造成颈椎间盘退变模型 ,D组为正常假手术组。分别给予芪麝颈康丸( A)、颈复康 ( B)等药物治疗 ,C、D组不给药。四月后将动物处死 ,透射电镜下检查椎间盘髓核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并与正常假手术组 ( D组 )进行对比。结果显示 ,模型空白组 ( C)椎间盘退变明显 ,与 A、D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意义 ( P<0 .0 5 ,P<0 .0 1 )。各组髓核中细胞量少 ,细胞密度低 ,模型空白组 ( C) ,正常细胞少 ,退变细胞较多 ,A、B组退变细胞较少 ,与正常组较接近。凋亡细胞数 A、B、C三组较接近 ,D组较少 ,结果表明 ,芪麝颈康丸的疗效机理主要在于抑制椎间盘细胞的退变 ,改善髓核细胞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盘退变/中医药疗法 芪麝颈康九/治疗应用 椎间盘 髓核细胞 超微结构 实验研究
下载PDF
无创兔颈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建立及MRI观察 被引量:5
4
作者 熊勇 彭锐 邹季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8年第12期2686-2687,共2页
目的:设计一种新型用于颈椎间盘退变研究的动物模型。方法:3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只。实验组采用特制的固定套将兔颈部固定于屈曲60°位4h/天;对照组兔戴上布套,允许其颈椎自由活动。分别在造模开始后第4... 目的:设计一种新型用于颈椎间盘退变研究的动物模型。方法:3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只。实验组采用特制的固定套将兔颈部固定于屈曲60°位4h/天;对照组兔戴上布套,允许其颈椎自由活动。分别在造模开始后第4、6、8月,每组随机取5只大耳白兔处死后行MR I检查,比较各组间存在的差异性。结果:实验组出现颈椎间盘退变的典型征象:T2信号明显降低;对照组无特异性改变:仅有T2信号轻度改变。结论:本造模法符合人椎间盘退变的客观规律,操作简便易行,造模效果确切,而且对所观察椎间盘无直接干扰,有利于对椎间盘退变的防治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间盘 退变 动物模型
下载PDF
芪麝颈康丸对椎间盘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mRNA表达的影响
5
作者 施杞 谢林 +3 位作者 沈培芝 徐宇 王拥军 程枫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132-134,共3页
目的:探讨芪麝颈康丸抑制颈椎间盘退变的分子机制。方法:将48只大鼠分成4组,切除其中36只(A、B、C 3组)颈后部浅、中层肌,造成颈椎间盘退变模型,D 组为正常假手术组。分别给予芪麝颈康丸(A)及对照药颈复康(B)等药物治疗,C、D 组不给药。... 目的:探讨芪麝颈康丸抑制颈椎间盘退变的分子机制。方法:将48只大鼠分成4组,切除其中36只(A、B、C 3组)颈后部浅、中层肌,造成颈椎间盘退变模型,D 组为正常假手术组。分别给予芪麝颈康丸(A)及对照药颈复康(B)等药物治疗,C、D 组不给药。4个月后将动物处死,采用原位杂交方法观察分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mRNA 在大鼠颈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及芪麝颈康丸对两者表达的影响,同时观察各组椎问盘退变程度的变化。结果:模型空白(C)组椎间盘退变明显,与 A、D 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TNF-α mRNA 阳性信号各组均在椎间盘终板有较高表达,4组程度相似。除 C 组椎间盘髓核软骨样细胞中有明显表达外,其余各组髓核中未见 TNF-α mRNA 阳性信号表达。IL-6mRNA 阳性信号零散地见于各组椎间盘终板,且数量均很少。结论:TNF-α与颈椎间盘退变关系密切,而 IL-6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所起作用不大。芪麝颈康丸抑制髓核细胞 TNF-α mRNA 的表达可能是其疗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盘退变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芪麝颈康丸 动物模型 原位杂交
下载PDF
从筋骨力学失衡探讨颈椎间盘退变模型的构建及其在手法干预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查和萍 范志勇 +4 位作者 周长斗 王卫强 田宁 黄振 谢健周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3年第2期5-7,共3页
梳理筋与骨力学平衡的中医理论和现代理论,评述近年来从筋骨力学失衡角度探讨颈椎间盘退变模型构建的概况,并分析其在手法干预机制研究中的意义。
关键词 颈椎间盘退变 筋骨力学平衡 动物模型 手法
下载PDF
累积性轴向载荷及复合运动无创性构建犬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
7
作者 顾韬 阮狄克 +6 位作者 万趸 邓轩赓 石华刚 宋偲茂 侯伟 崔伟 孙育良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1450-1459,共10页
目的探讨应用自主研发的腰椎复合运动机对直立体位犬腰椎施加累积性轴向载荷和六位相复合运动构建犬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可行性。方法成年雌性草犬20只,体重(10.0±0.5)kg,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模型组:将实验动物以垂直坐位固定... 目的探讨应用自主研发的腰椎复合运动机对直立体位犬腰椎施加累积性轴向载荷和六位相复合运动构建犬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可行性。方法成年雌性草犬20只,体重(10.0±0.5)kg,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模型组:将实验动物以垂直坐位固定于运动机上,在持续轴向载荷下(245 N)进行一定周期的腰椎六位相(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各45°)复合运动;对照组:将实验动物以垂直坐位固定于运动机上,不予任何干预。模型组动物在进行复合运动前、运动2、5、10及15万次时行腰椎影像学检查,侧位X线片测定椎间盘高度指数(disc height index,DHI),MRI T2-mapping成像定量分析椎间盘退变程度,当MRI T2WI显示椎间盘出现明显退变(改良pfirrmann分级系统>V级)时停止复合运动。取两组动物腰椎各节段椎间盘标本,通过Micro-CT定量分析上、下终板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骨小梁结构,组织学染色(HE染色、番红"O"染色、天狼猩红染色)验证及评价椎间盘退变程度。结果模型组动物5万次复合运动后L_(6-7)、L_(7)S_(1)椎间盘MRI T2WI呈轻度退变,随着运动负荷累积其退变程度逐渐加重;至复合运动10万次时达到中度退变,表现为DHI开始降低,同时L_(5-6)椎间盘也出现轻度退变;当复合运动量15万次时,L_(5-6)、L_(6-7)、L_(7)S_(1)椎间盘高度进一步降低,椎间盘呈严重退变(改良pfirrmann分级系统Ⅳ~Ⅵ级),而上位L 4-5椎间盘也级联出现轻度退变。L_(5-6)椎间盘组织学评分为(8.2±0.8)分、L_(6-7)为(9.5±0.7)分、L_(7)S_(1)为(10.3±0.5)分。退变程度表现为L_(5-6)<L_(6-7)<L_(7)S_(1)。HE及番红"O"染色证实L_(5-6)、L_(6-7)、L_(7)S_(1)椎间盘高度塌陷,髓核组织严重皱缩,内部结构松散、紊乱,几乎未见空泡样髓核细胞;天狼猩红染色示椎间盘前后环纤维均存在明显褶皱、排列紊乱、明显多处断裂,椎间盘后环明显重于前环,且骨性终板厚度及骨小梁密度变得更为菲薄和稀疏。Micro-CT定量分析进一步证实模型组L_(5,6)、L_(6,7)、L_(7)S_(1)节段上、下终板BMD及骨小梁数目明显低于模型组其他节段和对照组,骨小梁分离度明显大于模型组其他节段和对照组。结论应用"腰椎复合运动机"可模拟人类腰椎间盘生物力学及运动学特点,对直立体位犬腰椎累积性施加轴向载荷和六位相复合运动能诱发犬腰椎椎间盘发生与运动负荷量相关的不同程度慢性退变,尤以L_(5-6)、L_(6-7)、L_(7)S_(1)椎间盘退变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行性变 生物力学现象 模型 动物 无创
原文传递
颈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陈舰舰 周临东 +1 位作者 谢林 唐田 《中医学报》 CAS 2013年第6期857-859,共3页
目的:通过对国内外颈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文献研究,构建相对符合人颈椎间盘退变的动物模型。方法:查阅国内外有关颈椎间盘退变的动物模型文献,综合比较分析各种造模方法的优缺点,寻找出能相对与人类长时间不同原因导致颈椎间盘退变相... 目的:通过对国内外颈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文献研究,构建相对符合人颈椎间盘退变的动物模型。方法:查阅国内外有关颈椎间盘退变的动物模型文献,综合比较分析各种造模方法的优缺点,寻找出能相对与人类长时间不同原因导致颈椎间盘退变相仿的的动物模型。结果:以实验诱导的颈椎间盘退变主要是通过不同应力作用、手术直接破坏椎间盘结构、化学物质作用等来引起退变。在实验研究过程中,目前的造模以小动物为主,以便于实际过程中的操作,大型哺乳动物虽然与人的生物力学接近,但应用相对较局限。对颈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生物力学、分子生物及基因水平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椎间盘源性颈痛发病病因、作用机制,为早期颈椎疾病的发生转归提供有效的实验载体,为延缓颈椎间盘退变提供重要的途径。结论:国内外对于颈椎间盘退变的动物模型较多,基本局限于小动物,不能完全模拟人颈椎间盘退变,但其在动物模型研究中得出的结果对颈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防治仍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盘退变 动物模型 盘源性颈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