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unctional evaluation using several evoked spinal cord potential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1
作者 Zhenglin Li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44-247,共4页
BACKGROUND : The recordings of evoked spinal cord potentials following epidural spinal cord stimulation are thought to be generated by volleys traversing the dorsal column pathway, and it may not directly reflect con... BACKGROUND : The recordings of evoked spinal cord potentials following epidural spinal cord stimulation are thought to be generated by volleys traversing the dorsal column pathway, and it may not directly reflect conduction defects in corticospinat tracts of cervical spinal cord. To our knowledge there has been few report using several evoked spinal cord potentials in function evaluation of the cervical spinal cord in eldedy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unction states of the cervical spinal cord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SM and explore its pathophysictogic mechanism. DESIGN: Case observation SETTING :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for the aged, Shenzhen Pingle Hospital of Orthopedics.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 Surgery, Yamaguchi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PARTICIPANTS : A total of 23 eldedy patients with CSM who received treatment in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 Surgery, Yamaguchi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of Japan from January 2003 to February 2004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Inclusive criteria: ① Multiple intervertebral levels of cervical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confirmed by MRI, e.g. 3 or more than 3 levels of compressin. ② Age ≥ 70 years old. ③ Numbness and sensory disturbance in the upper limbs and showed hyperreflexia in the lower limbs. Exclusive criteria: Patients with abnormal motor and 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ies in both upper and lower limbs were excluded. METHODS: Evoked spinal cord potentials (ESCPs) following transcranial electric stimulation (TCE-ESCPs), epidural 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pinaI-ESCPs) and median nerve stimulation (MN-ESCPs) were recorded in 23 patients from posterior epidural space intreoperatively. The abnormalities of TCE-ESCPs were defined as attenuation of amplitude of the D wave. The most cranial intervertebral level showing abnormal TCE-ESCPs with a marked reduction in size of the negative peak (reduction of over 50%) was considered as the upper level of the spinal cord lesion with respect to the corticospinal tract in white matter. The abnormalities of SpinaI-ESCPs were defined as marked reduction in the size of negative peak (reduction of over 50%). The most caudal intervertebral level showing abnormal SpinaI-ESCPs was considered as the lower level of the spinal cord lesion with respect to the dorsal column pathway in white matter. The abnormalities of MN-ESCPs were defined as attenuation of the N13 amplitude,which was considered as the lesion level of the spinal cord with respect to the dorsal horn in gray matter. Radiological investigation: Lateral view of plain X-ray films was obtained in flex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cervical spine. Instability of the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level was determined as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the vertebral body of over 3 mm. MAIN OUTCOME MEASURES : The results of examination of TCE-ESCPs, SpinaI-ESCPs and MN-ESCPs in el- dedy patients with CSM. RESULTS: The 23 eldedy patients with CSM were participated in the result analysis. ①TCE-ESCPs: The impairment of the corticospinal tract in white matter at single intervertebral level was revealed in 18 of 23 patients by recordings of TCE-ESCPs (sensitivity 78%). In the 18 patients, the lesion level was shown at the up- per cervical segment in 14 patients (C3-4n=10 and C4-5n=4), and at the lower cervical segment in 4 patients (C5-6n=4). ②Spinal-ESCPs: The impairment of the dorsal column pathway of white matter at single intervertebral level was revealed in 17 of 23 patients, by recordings of Spinal-ESCPs (sensitivity 74%). In the 17 patients, the lesion level was presented at the upper cervical segment in 14 patients (C3-4n=10 and C4-5n=4), and at the lower cervical segment in 3 patients (C5-6 n=3). ③MN-ESCPs: All patients revealed abnormal MN-ESCPs at one or more intervertebral levels (sensitivity 100%). The impairment at single intervertebral level was demonstrated in 17 patients, and the impairment at multiple intervertebral levels was shown in 4 patients (3 patients at the C3-4, C4-4, and C5-4~6, and one patient at the C4-5, C5-6, and C6-7). ④Radiological findings: The Instability of the intervertebral level at the C3-4 or C4-5 motion segment was seen in 15 patients, with a total of 20 levels, and where 10 were at the C3-4 intervertebral level and 5 were at the C3-4, C4-5 intervertebral level. CONCLUSION :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 most elderly patients with CSM who have multiple intervertebral level compressions of the cervical spinal cord on MRI, white matter is impaired at the single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level, and not only the dorsal column pathway, but also the corticospinal tract can be affected. Combined the findings of radiography, the excessive motion and instability of the C3-4 or C4-5 intervertebral leve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nducing the long tract les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nctional evaluation using several evoked spinal cord potential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 TCE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被引量:3
2
作者 Chuan Zhang Sushant K Das +1 位作者 Dong-Jun Yang Han-Feng Yang 《World Journal of Radiology》 CAS 2014年第10期826-832,共7页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 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spinal cord dysfunction and is caused by static or dynamic repeated compression of the spinal cord resulting from degenerative arthritis of the cervica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 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spinal cord dysfunction and is caused by static or dynamic repeated compression of the spinal cord resulting from degenerative arthritis of the cervical spine and some biological injuries to the cervical spine. The T2 signal change on conven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is most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neurological deficits.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and MR spectroscopy show altered microstructure and biochemistry that reflect patient-specific pathogenesis and can be used to predict neurological outcome and response to intervention. Functional MRI can help to assess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decompression surgery for C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下载PDF
时效性激励护理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3
作者 李丽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2期131-134,139,共5页
目的:综合分析时效性激励护理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65例脊髓型颈椎病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实施常规护理方法加时效性激励护理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脊髓... 目的:综合分析时效性激励护理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65例脊髓型颈椎病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实施常规护理方法加时效性激励护理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护理依从性、护理前后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颈椎功能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结果: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4%,依从性为95.38%。护理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均低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颈椎功能评分均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护理加时效性激励护理方法用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可加速其术后康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和颈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时效性激励护理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治疗依从性 生活质量 颈椎功能
下载PDF
5A护理模式联合赋能健康教育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
4
作者 徐琦 刘华之 +1 位作者 陈睿云 兰晓玲 《当代医学》 2024年第17期183-186,共4页
目的探讨5A护理模式联合赋能健康教育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 目的探讨5A护理模式联合赋能健康教育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5A护理模式联合赋能健康教育干预。比较两组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颈椎功能[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生命质量[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74,GQOL-74)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两组ADL、JOA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A护理模式结合赋能健康教育在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良好,能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颈椎活动功能、生命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赋能健康教育 5A护理模式 自理能力 颈椎活动功能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效果
5
作者 赵东升 张伟超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3期80-82,86,共4页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80例CS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颈前路椎间盘...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80例CS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颈前路椎间盘摘除融合术治疗,研究组给予ACDF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手术前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腰椎功能[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融合节段Cobb角、椎间高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JOA评分均高于术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融合节段Cobb角、椎间高度均高于术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DF治疗CSM患者可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VAS评分,提高腰椎功能评分、融合节段Cobb角和椎间高度,其效果优于颈前路椎间盘摘除融合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 颈前路椎间盘摘除融合术 疼痛程度 腰椎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不同影像学方法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及临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6
作者 张辰尧 余博臣 +1 位作者 鲁强 杨巧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2期407-410,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影像学方法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及临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的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的103例健康人群作为研究对象的对照组,两组人群... 目的:探讨不同影像学方法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及临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的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的103例健康人群作为研究对象的对照组,两组人群均进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扫描检查以及颈椎日本骨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比较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和健康人群的CT量化参数(骨性椎管容积、纤维性椎管容积以及椎管容积占有率)及DTI参数[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spersion coefficient,ADC值)、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手术前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CT量化参数和DTI参数。随后根据临床疗效将12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有效组(n=97),无效组(n=23)。比较两组CT量化及DTI参数,并分析影像学参数与JOA评分的关系。结果:观察组骨性椎管容积、纤维性椎管容积、椎管容积占有率以及FA值均低于对照组,ADC值高于对照组(P<0.05)。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椎间盘切除骨融合术或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后,骨性椎管容积,纤维性椎管容积、椎管容积占有率以及FA值均高于术前,ADC值则低于术前(P<0.05)。有效组患者术后的纤维性椎管容积、椎管容积占有率以及FA值均高于无效组,ADC值低于无效组(P<0.05),两组患者的骨性椎管容积相近(P>0.05)。术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纤维性椎管容积、椎管容积占有率及FA值与JOA评分呈正相关(r=0.422、0.403、0.539,P<0.05),ADC值则与JOA评分呈负相关(r=-0.598,P<0.05)。结论:CT和DTI均能够有效反映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功能与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颈椎功能 疗效
下载PDF
甲基强的松龙在脊髓型颈椎病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3
7
作者 刘郑生 王俊生 +4 位作者 王征 肖嵩华 刘保卫 张永刚 路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271-274,共4页
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MP)的不同剂量和用法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减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7例,根据MP不同剂量和用法分为4组,A组:小剂量术后组,22例;B组:大剂量术中组,25例;C组:大剂量术后组,24例;D组:未... 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MP)的不同剂量和用法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减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7例,根据MP不同剂量和用法分为4组,A组:小剂量术后组,22例;B组:大剂量术中组,25例;C组:大剂量术后组,24例;D组:未用MP组,16例。术后近期(1周)、远期(半年)按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计算4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率,统计并发症。远期神经功能评分增加按ODOM分级评分。结果:A、D组分别和B、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与D组、B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组均未发生创口和肺部感染,B组发生1例胃大部切除吻合口溃疡,C组1例出现黑便。各组远期随访未发现骨质疏松、骨坏死等并发症,植骨融合良好。结论:大剂量MP连续应用能明显提高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率;MP的上述用法是安全的,但对消化道并发症应给予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强的松龙 脊髓型颈椎病 神经功能
下载PDF
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对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近期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6
8
作者 李锋 娄玉健 +3 位作者 李光辉 熊伟 林杭 陈安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B07期23-26,共4页
目的:探讨术中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对严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减压术后近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2001年6月至2004年12月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的中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24例,影像图片证实脊髓横断受压面积≥25%。根据术中... 目的:探讨术中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对严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减压术后近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2001年6月至2004年12月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的中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24例,影像图片证实脊髓横断受压面积≥25%。根据术中是否使用MP分为两组:MP组60例,术中脊髓减压前30min左右给予MP20mg/kg快速静滴,术后20%甘露醇250ml静滴,连续维持3d;对照组64例,术中脊髓减压前30min左右给予地塞米松20mg快速静滴,术后给予20%甘露醇250ml+地塞米松10mg静滴,每日1次,维持3d。观察患者术后1周内脊髓功能恢复情况,按JOA脊髓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神经功能恢复率,并统计其并发症。结果:术后第1天和第3天MP组神经功能恢复率稍好,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7天,MP组和对照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率分别为75.50%±6.18%和61.02%±6.30%,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与糖皮质激素相关的并发症无差异。结论:对严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中脊髓减压前应用大剂量MP冲击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术后近期神经功能恢复率,且不增加与糖皮质激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强的松龙 脊髓型颈椎病 神经功能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行走功能 被引量:5
9
作者 曹师锋 贾连顺 +3 位作者 陈雄生 周许辉 钱列 邵将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50-152,共3页
目的:研究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的行走功能及术后近期改善情况。方法:对103例CSM患者进行行走试验,并对病程、起病症状、脊髓功能评分进行分析,观察手术前、后的行走功能改变。结果:病程大于6个月、脊髓功能评分低的患者下肢行走功能差... 目的:研究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的行走功能及术后近期改善情况。方法:对103例CSM患者进行行走试验,并对病程、起病症状、脊髓功能评分进行分析,观察手术前、后的行走功能改变。结果:病程大于6个月、脊髓功能评分低的患者下肢行走功能差,手术后改善程度较小。起病时无下肢乏力的患者也存在下肢行走功能障碍。结论:下肢行走功能障碍是CSM患者的早期临床表现,手术后近期可获改善。下肢行走功能可作为CSM严重程度的早期评价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行走功能 外科手术 脊髓功能评分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的神经学评价和疗效影响因素 被引量:7
10
作者 胡玉华 王长峰 李家顺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3期975-976,i0003,共3页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神经学评价标准和疗效影响因素。[方法]对21例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术前和术后实施Nurick分级法、JOA评分以及我国的40分评估法,并评价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对影响神经学功能恢复的可能因素加以分析。[结果]平均随访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神经学评价标准和疗效影响因素。[方法]对21例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术前和术后实施Nurick分级法、JOA评分以及我国的40分评估法,并评价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对影响神经学功能恢复的可能因素加以分析。[结果]平均随访11个月,术后Nurick颈椎病脊髓功能分型提高2~3级。JOA评分提高1~6分;我国的40分法提高7~12分。影响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技术因素有:椎体后缘骨赘切除不全、颈椎生理弧度恢复不良、椎体高度撑开不足或术后的过度丢失。[结论]Nurick分类允许更严格的比较,对某些脊髓病并不适合;JOA评分方法简便、有效,能较为全面地反映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功能的改变;40分评定方法评价较为客观,但较为繁琐。椎体后缘骨赘切除不全和椎体高度撑开不足与手术疗效关系最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神经学 评分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中医综合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俊杰 赵宝力 +5 位作者 白罡 王红东 蔡军 刘克新 叶向宇 卢克俭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32期77-82,共6页
目的:评价中药、手法、电针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电力教学医院住院明确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颈椎旋提手法... 目的:评价中药、手法、电针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电力教学医院住院明确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颈椎旋提手法联合中药及电针灸综合疗法。对照组采用颈椎枕颌吊带牵引,口服腺苷钴胺片及维生素B1片,理疗综合疗法。分别于治疗前、连续治疗3周后、治疗后第3个月采用“北医三院颈椎脊髓功能状态评定法”对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效果评定。分别于治疗前、连续治疗3周后行影像学及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对颈椎的曲度、角度位移、水平位移、椎管失状径、突出物失状径及椎管失状径/突出物失状径比值进行前后对比。结果两组连续治疗3周后脊髓功能状态评定评分[治疗组:(50.20±8.28)分,对照组:(44.06±9.15)分]与治疗前[治疗组:(21.06±9.48)分,对照组:(24.70±8.05)分]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治疗后第3个月随访脊髓功能状态评定评分[治疗组:(51.13±8.38)分,对照组:(43.20±11.65)分]与连续治疗3周后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连续治疗3周后及治疗后第3个月随访组间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组有效率(93.3%)和对照组有效率(83.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影像学观测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中医综合治疗效果肯定,影像学及体感诱发电位指标评估中医综合疗法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中医治疗 效果评价
下载PDF
甲基强的松龙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的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曹凯 舒勇 +3 位作者 韩智敏 稂明业 黄山虎 高志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0期765-768,共4页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甲基强的松龙(MP)对发育性颈椎管狭窄(DCS)合并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脊髓减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2例DCS合并CSM患者,根据围手术期是否应用MP分为2组,MP组:32例,术中脊髓减压前30min以MP 30mg/k...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甲基强的松龙(MP)对发育性颈椎管狭窄(DCS)合并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脊髓减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2例DCS合并CSM患者,根据围手术期是否应用MP分为2组,MP组:32例,术中脊髓减压前30min以MP 30mg/kg静滴(15min内滴完),45min后继以5.4mg/kg/h维持用药23h;对照组:30例,术中脊髓减压前给予地塞米松15mg静脉点滴,术后地塞米松10mg静滴×3d。术后3d、7d、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按JOA评分标准评定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率[(术后JOA评分-术前JOA评分)/(17-术前JOA评分)×100%],观察统计并发症。结果:术后3d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7d时MP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68.43±9.89)%、(49.67±11.45)%,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个月时分别为(77.32±11.24)%、(61.65±10.42)%(P<0.05),术后6个月时分别为(81.12±10.42)%、(70.45±9.22)%(P<0.05),术后12个月时分别为(83.15±8.57)%、(81.77±11.61)%(P>0.05)。术后对照组有4例出现肩痛,MP组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DCS合并CSM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MP能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术后近期神经功能改善率,未增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强的松龙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脊髓型颈椎病 神经功能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脊髓MRI形态特征与手术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梦泽 欧阳汉强 +3 位作者 姜亮 刘晓光 郎宁 袁慧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19-925,共7页
目的:提出改良脊髓压迫率(modified compression ratio,mCR)和脊髓旋转角(spinal cord rotation angle,SCRA)的概念,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术前脊髓形态特征与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的关系。方法:... 目的:提出改良脊髓压迫率(modified compression ratio,mCR)和脊髓旋转角(spinal cord rotation angle,SCRA)的概念,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术前脊髓形态特征与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7年6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98例CSM患者,其中男性62例,女性37例,年龄38~73岁(53.8±10.7岁)。在患者术前轴位T2*MRI图像上测量脊髓在受压最严重层面(maximally compressed level,MCL)的脊髓压迫率(compression ratio,CR),以椭圆拟合受压脊髓,脊髓在该椭圆短轴上的距离与椭圆长轴之比为mCR,该椭圆长轴与水平位置所成夹角为SCRA。以C2/3层面的相应形态指标为内参对MCL层面的CR、mCR和SCRA进行矫正。统计患者术前及术后3年的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odified 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mJOA)评分,并计算脊髓功能恢复率(recovery rate,RR)。以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及多因素分析形态指标(矫正CR、矫正mCR与矫正SCRA等)及临床参数(年龄、症状持续时间、术前mJOA评分等)与预后指标(术后3年mJOA评分与脊髓功能RR)的关系。结果:矫正CR为(58.31±16.71)%,矫正mCR为(49.11±16.17)%,矫正SCRA为5.09°(2.29°,10.61°)。症状持续时间12.0(4.3,36.0)个月,术前mJOA评分为13.46±1.69分,术后3年mJOA评分为16.00(14.50,16.50)分,脊髓功能RR为62.50%(33.33%,90.40%)。多因素分析显示,矫正SCRA为术后3年mJOA评分的独立预测因子[标准化系数(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td.coef)=0.25,P=0.015],矫正mCR为脊髓功能RR的独立预测因子(std.coef=0.21,P=0.038)。矫正CR与术后3年mJOA评分及脊髓功能RR无显著相关性(P>0.05)。临床参数并非术后3年mJOA评分或脊髓功能RR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结论:矫正mCR、矫正SCRA可用于预测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矫正SCRA与术后3年mJOA评分、矫正mCR与脊髓功能RR呈正相关。矫正CR与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无显著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改良脊髓压迫率 脊髓旋转角 脊髓功能
下载PDF
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东风 刘法敬 +3 位作者 胡成栋 霍喜卫 陈怀志 周玉军 《广西医学》 CAS 2016年第11期1502-1504,共3页
目的 探讨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3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接受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治疗。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 目的 探讨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3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接受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治疗。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损害评分表评估手术疗效,计算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术后3个月观察轴性症状发生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X线测量颈椎曲度指数(CCI)。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脊髓及神经损伤情况。随访时间为13~46个月,随访过程中无内固定物松动、折断及“再关门”出现。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分别为(8.2±2.5)分、(13.0±3.3)分和(13.9±3.6)分,JOA评分随观察时间延长而升高(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为(64.8±18.5)%。术前CCI为(16.2±4.5)%,末次随访时减小为(14.7±4.7)%,CCI较术前减少(1.5±0.4)%。13.9%(5/36)的患者术后出现轴性症状。结论 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能有效促进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在维持颈椎曲度的同时,可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椎管成形术 微型钛板 韧带复合体 轴性症状 颈椎曲度指数 神经功能
下载PDF
脊髓病手的分级对早期诊断脊髓型颈椎病的价值 被引量:2
15
作者 徐广辉 徐立萍 +3 位作者 李振环 凌仕勇 满毅 贾连顺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5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的通过颈椎病脊髓病手早期特征性临床表现的分级研究,评价其对早期诊断脊髓型颈椎病的价值。方法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长征医院及闸北分院骨科收治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05例,诊断脊髓病手并进行分级;分析脊髓病手"手指逃离征"... 目的通过颈椎病脊髓病手早期特征性临床表现的分级研究,评价其对早期诊断脊髓型颈椎病的价值。方法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长征医院及闸北分院骨科收治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05例,诊断脊髓病手并进行分级;分析脊髓病手"手指逃离征"的肌电图表现,分析分级程度对应肌电图尺神经传导速度及F反应相互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统计分析10 s握拳-伸指试验次数与肌电图尺神经传导速度的相关性;采用二样本无数比较的t检验对比分析脊髓病手早期诊断组和进展期诊断组JOA评分差异。结果当"手指逃离征"为0级时肌电图表现未见明显异常,随着分级增高,肌电图异常表现逐步增多。10 s握拳-伸指次数越高时,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也越快,两者Pearson相关系数为0.46~0.58,呈正相关。脊髓病手早期诊断组和进展期诊断组JOA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指逃离征"可能较肌电图更具早期诊断意义,脊髓病手的分级研究有利于早期诊断脊髓型颈椎病,提高临床诊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病手 脊髓型颈椎病 手功能
下载PDF
可变角度零切迹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0个月随访 被引量:8
16
作者 姚晓玲 彭建城 +2 位作者 许岳荣 杨志东 张顺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377-1382,共6页
背景:目前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是手术治疗颈椎病的“金标准”,其中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逐渐在临床中推广并应用,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目的:评价可变角度零切迹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在颈椎前路手术中治疗脊髓型颈椎... 背景:目前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是手术治疗颈椎病的“金标准”,其中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逐渐在临床中推广并应用,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目的:评价可变角度零切迹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在颈椎前路手术中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1例,其中42例采用可变角度零切迹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治疗(试验组),39例采用传统钛板-cage系统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治疗(对照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目测类比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Cobb-C角、颈椎Cobb-S角、椎间融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试验方案已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件号:NO.JY2020199)。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术后的目测类比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术后的目测类比评分与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两组术后3 d、30个月时的Cobb-S角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术后3 d的Cobb-C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术后3 d、30个月的Cobb-C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③试验组椎间完全融合率为98%,对照组椎间完全融合率为100%;④试验组融合器下沉率高于对照组(24%,3%,P<0.05),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38%,P<0.05),相邻椎间盘退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18%,P<0.05);⑤结果表明,可变角度零切迹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有效改善症状、减少术后并发症,但融合器下沉发生率较高,颈椎整体曲度的改变需更长期的观察与随访,该术式中期疗效总体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间盘切除融合 可变角度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 脊髓型颈椎病 中期疗效 影像学评估 并发症 颈椎曲度 骨组织工程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术前及术后脑皮质重构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畅 董福龙 申才良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36-1240,共5页
目的研究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术前和术后脑皮质功能性激活的情况,探讨手术对功能恢复中脑皮质重构的影响。方法依据诊疗常规对试验组19例患者行颈椎管减压手术。于术前和术后12个月对试验组进行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 JOA)评分评估,并同... 目的研究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术前和术后脑皮质功能性激活的情况,探讨手术对功能恢复中脑皮质重构的影响。方法依据诊疗常规对试验组19例患者行颈椎管减压手术。于术前和术后12个月对试验组进行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 JOA)评分评估,并同时行脑功能和常规磁共振扫描。19例对照组也进行相同范式的脑功能和常规磁共振。所有对象的脑功能磁共振动作任务为右手敲指运动。试验组的数据和图像按照采集时间分为术前组和术后组,并进行脑功能数据分析。结果术后组m JOA评分均显著提高(P<0.001)。术前组激活体积(VO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组VOA降低,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组仅在左侧中央前回可探及激活信号,术后组在左侧中央后回、前运动和辅助运动区可探及激活信号,右侧部分皮质也可探及少量激活信号。术后组m JOA上肢运动和感觉评分的提高程度与左侧运动和感觉皮质VOA的降低程度呈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 CSM患者发生脑皮质重构,引起感觉和运动功能激活区域的扩大和移位。颈椎管减压术后的脑皮质重构变化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关。手术治疗可能促进了产生代偿性作用的皮质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功能磁共振 椎管减压术 皮质重构
下载PDF
术中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对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袁亮 李靖年 张彦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4期372-373,共2页
目的探讨术中应用甲基强的松龙(MP)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减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14例行颈椎前路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MP组和对照组,每组57例。MP组于脊髓减压前30min给予MP20mg/kg体重快速静滴;对照组仅行前路减... 目的探讨术中应用甲基强的松龙(MP)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减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14例行颈椎前路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MP组和对照组,每组57例。MP组于脊髓减压前30min给予MP20mg/kg体重快速静滴;对照组仅行前路减压手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术前及术后1d、2周、6个月分别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标准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结果MP组在术后1d、2周和6个月时的脊髓功能康复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患者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术中应用MP能促进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减压术后神经功能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强的松龙 脊髓型颈椎病 神经功能
下载PDF
脊髓病手功能评测系统的开发及软件实现 被引量:2
19
作者 侯藏龙 张伟忠 +5 位作者 唐沂星 陈智 张帆 王琨 宋庆鑫 沈洪兴 《中国医疗设备》 2015年第5期24-27,共4页
目的基于数据手套(Date-glove)技术结合计算机编程软件,开发脊髓病手功能评测系统(MFS)。方法分别选取确诊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及健康成年人各20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Wise Glove数据手套获取10 s手屈伸测试(GRT)掌指关节的活动动态信号... 目的基于数据手套(Date-glove)技术结合计算机编程软件,开发脊髓病手功能评测系统(MFS)。方法分别选取确诊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及健康成年人各20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Wise Glove数据手套获取10 s手屈伸测试(GRT)掌指关节的活动动态信号,以Visual C++为编程工具编写计算机软件模拟掌指关节的角度变化。结果 CSM组左手10 s GRT平均15.20次/10 s,右手平均15.45次/10 s,健康对照组左手平均23.42次/10 s,右手平均23.63次/10 s,两组同侧10 s GRT测试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M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手部功能下降。结论 MFS具有集成度高、无创、定量、可靠、操作简便等特点,并首次采用Date-glove技术对脊髓病手功能进行量化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手功能障碍 数据手套 功能评价 量化评估 手指屈伸试验
下载PDF
自锁式颈前路减压融合术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颈椎生理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谭志宏 董杰 +1 位作者 董达胜 杨济源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年第7期1436-1440,共5页
目的探讨自锁式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结合中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对颈椎生理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惠州市中医医院收治... 目的探讨自锁式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结合中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对颈椎生理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惠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6例CSM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单纯自锁式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治疗组自锁式颈前路减压融合术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 d、3个月、6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颈髓功能(Japanese orthopedics a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生理功能恢复情况(融合节段Cobb角、椎间隙高度、颈椎整体曲度)、综合疗效(Odom评级法)、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SF-36健康调查量表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VAS评分较术后3 d减少,JOA评分较术后3 d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VAS评分较对照组减少,JOA评分较对照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VAS评分较术后3个月减少,JOA评分较术后3个月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VAS评分较对照组减少,JOA评分较对照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融合节段Cobb角、椎间隙高度、颈椎整体曲度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3 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融合节段Cobb角、椎间隙高度、颈椎整体曲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治疗组总优良率95.83(46/48)高于对照组81.25(39/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SF-36量表生理、心理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上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锁式ACDF结合中药治疗CSM效果良好,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颈椎生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前路减压融合术 补阳还五汤 视觉模拟疼痛量表 日本骨科学会颈髓功能评分量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