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孕妇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剖宫产分娩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的孕妇246例,根据子宫肌瘤类型不同分为浆膜下子宫肌瘤组(135例)和肌壁间子宫肌瘤组(111例),分析其临床特...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孕妇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剖宫产分娩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的孕妇246例,根据子宫肌瘤类型不同分为浆膜下子宫肌瘤组(135例)和肌壁间子宫肌瘤组(111例),分析其临床特征和结局。结果①肌壁间子宫肌瘤组中,孕妇年龄、子宫肌瘤≥5 cm的比例和多发子宫肌瘤的比例均明显高于浆膜下子宫肌瘤组(37岁vs 34岁,χ^(2)=-3.640,P=0.000;50.5%vs 25.9%,χ^(2)=15.719,P=0.000;55.0%vs 23.0%,χ^(2)=26.630,P=0.000)。②肌壁间子宫肌瘤组的手术时间以及常规应用缩宫素20 U的基础上额外应用缩宫素的比例明显高于浆膜下子宫肌瘤组(50 min vs 45 min,Z=-3.349,P=0.001;49.5%vs 29.6%,χ^(2)=10.197,P=0.001),产后出血≥500 mL的比例和出血量也明显增加(47.7%vs 33.3%,χ^(2)=5.281,P=0.022;530 mL vs 400 mL,Z=-3.247,P=0.001)。结论剖宫产术中行肌壁间子宫肌瘤剔除额外应用缩宫素的比例和出血量均明显增加,但不增加严重产后出血风险。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经子宫内膜入路切除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于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剖宫产术中同时切除子宫肌瘤的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其所行手术类型,其中102例经子宫内膜入路切除子宫...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经子宫内膜入路切除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于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剖宫产术中同时切除子宫肌瘤的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其所行手术类型,其中102例经子宫内膜入路切除子宫肌瘤(EM)为EM组,98例经子宫浆膜切除子宫肌瘤(SM)为SM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切除肌瘤时间、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改变值、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等)以评估新术式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孕次、产次,剖宫产指征,肌瘤特征(大小,数目,分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M组切除肌瘤时间小于SM组(12.80±3.95 min vs 15.55±3.75 min),术中出血量少于SM组(440.20±135.29 ml vs 510.82±183.44 ml)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改变值小于SM组(14.63±3.85 g/Lvs 18.31±4.26 g/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小于SM组(19.33±0.577小时vs 22.80±1.643小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中应用经子宫内膜入路切除子宫肌瘤安全,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等优势,可作为剖宫产同期行子宫肌瘤切除的常规方法之一进行推广应用。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孕妇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剖宫产分娩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的孕妇246例,根据子宫肌瘤类型不同分为浆膜下子宫肌瘤组(135例)和肌壁间子宫肌瘤组(111例),分析其临床特征和结局。结果①肌壁间子宫肌瘤组中,孕妇年龄、子宫肌瘤≥5 cm的比例和多发子宫肌瘤的比例均明显高于浆膜下子宫肌瘤组(37岁vs 34岁,χ^(2)=-3.640,P=0.000;50.5%vs 25.9%,χ^(2)=15.719,P=0.000;55.0%vs 23.0%,χ^(2)=26.630,P=0.000)。②肌壁间子宫肌瘤组的手术时间以及常规应用缩宫素20 U的基础上额外应用缩宫素的比例明显高于浆膜下子宫肌瘤组(50 min vs 45 min,Z=-3.349,P=0.001;49.5%vs 29.6%,χ^(2)=10.197,P=0.001),产后出血≥500 mL的比例和出血量也明显增加(47.7%vs 33.3%,χ^(2)=5.281,P=0.022;530 mL vs 400 mL,Z=-3.247,P=0.001)。结论剖宫产术中行肌壁间子宫肌瘤剔除额外应用缩宫素的比例和出血量均明显增加,但不增加严重产后出血风险。
文摘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经子宫内膜入路切除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于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剖宫产术中同时切除子宫肌瘤的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其所行手术类型,其中102例经子宫内膜入路切除子宫肌瘤(EM)为EM组,98例经子宫浆膜切除子宫肌瘤(SM)为SM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切除肌瘤时间、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改变值、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等)以评估新术式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孕次、产次,剖宫产指征,肌瘤特征(大小,数目,分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M组切除肌瘤时间小于SM组(12.80±3.95 min vs 15.55±3.75 min),术中出血量少于SM组(440.20±135.29 ml vs 510.82±183.44 ml)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改变值小于SM组(14.63±3.85 g/Lvs 18.31±4.26 g/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小于SM组(19.33±0.577小时vs 22.80±1.643小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中应用经子宫内膜入路切除子宫肌瘤安全,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等优势,可作为剖宫产同期行子宫肌瘤切除的常规方法之一进行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