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of lacustrine turbidite of Chang-7 Member of Yanchang Formation in northern Shaanxi 被引量:2
1
作者 PANG Jungang LI Wenhou XIAO Li 《Global Geology》 2009年第4期183-188,共6页
Lacustrine turbidite of Chang-7 Member in the studied area consists of sihstone and fine sandstone with respect to grain size, which is feldspathic lithie sandstone, syrosem arkose and arkose with respect to mineral c... Lacustrine turbidite of Chang-7 Member in the studied area consists of sihstone and fine sandstone with respect to grain size, which is feldspathic lithie sandstone, syrosem arkose and arkose with respect to mineral constitution affected by provenance. There are such apparent signatures as lithology, sedimentary structure, sedimentary sequence and well logs, to recognize turbidite. During the paleogeographic evolution of Chang-7 Member, lake basin and deep lake are both at their maximum extent during Chang-73 stage, resulting in the deposition of Zhangjiatan shale with widespread extent and of turbidite with fragmental-like. Deep lake line is gradually moving toward lake center and turbidite sand bodies are gradually turning better with better lateral continuity, connectivity and more thickness, from stages of Chang-73, Chang-72 and Chang-7t, which can be favorable reservoir in deep-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ng-7 member TURBIDITE paleogeographic evolution northern Shaanxi yanchang formation
下载PDF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reservoir accumulation of Triassic Chang 6 Member in Jiyuan-Wuqi area,Ordos Basin,NW China
2
作者 CHEN Shijia LEI Junjie +5 位作者 LIU Chun YAO Jingli LI Yong LI Shixiang SU Kaiming XIAO Zhenglu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2期253-264,共12页
In the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Jiyuan-Wuqi area, Ordos Basin, the Chang 6 reservoir is contacted to the Chang 7 high-quality source rock, but the oil pools are unevenly distributed, and complex in oil and water d... In the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Jiyuan-Wuqi area, Ordos Basin, the Chang 6 reservoir is contacted to the Chang 7 high-quality source rock, but the oil pools are unevenly distributed, and complex in oil and water distribution. Through cores observation and fracture statistics, combined with comprehensive analyses of physical property, mercury injection, logging and geochemical data, and comparisons of the sandbodies scales,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 argillaceous laminae and fractures between source and reservoir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oil-bearing areas and in the central water producing area, it is found that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patterns are different in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area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carbon migr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provenance were sorted out. 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the crude oil in the eastern area has different Pr/Ph and sterane distribution from that in the western area. The oil and gas primarily migrated vertically. The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and favorable source-reservoir-cap combinations lay the foundation for large-scale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s. Vertically, the oil and gas enrichment is controlled by the scale of sandbody and the difference of physical properties, while on the plane, it is controlled by the connectivity of sandbodies, the argillaceous laminae between source rock and reservoir, the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y and the fractures. The sandbodies of oil-rich zones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areas have large thickness, low shale content, good physical properties, weak heterogeneity, few argillaceous laminae and abundant fractures, all of which are favorable for the vertical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oil and gas. In contrast, in the middle area with converging provenances, the reservoirs, composed of thin sandbodies, features rapid variation in lithology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strong heterogeneity, poor continuity of sandbodies, abundant argillaceous laminae between source rock and reservoir, and few fractures, makes it difficult for the oil and gas to migrate vertically, and results in low oil enrichment degree ultimately. For the exploration of continental multiple-provenance tight reservoirs, not only the good-property source rocks and reservoirs, but more importantly the source-reservoir contact relationship and the effect of fractures on the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nchang formation Chang 6 member oil RESERVOIR distributi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difference Jiyuan-Wuqi area ORDOS Basin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6段致密砂岩孔喉结构及演化
3
作者 严敏 赵靖舟 +3 位作者 黄延昭 杨振亚 方越 吴和源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74-682,共9页
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全岩与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高压压汞、CT扫描等分析测试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6段非均质致密砂岩储集层的成岩-孔隙动态演化开展研究,在此基础上,讨论不同储集空间的成岩-孔喉演化特征。研究区长6段储集... 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全岩与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高压压汞、CT扫描等分析测试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6段非均质致密砂岩储集层的成岩-孔隙动态演化开展研究,在此基础上,讨论不同储集空间的成岩-孔喉演化特征。研究区长6段储集层的储集空间分为残余原生粒间孔主导型、溶蚀孔主导型和混合孔型3种;矿物成分和结构成熟度制约储集层的初始孔喉结构;胶结作用及其强度影响储集层的致密程度;溶蚀作用产生的孔喉影响储集性能。若储集层主要受压实作用和绿泥石胶结作用影响,则残余原生粒间孔占主导,孔隙孤立,多表现为中孔-疏网状喉道型储集空间,孔隙度较高,但连通性较差;若受浊沸石胶结和强溶蚀作用影响,则浊沸石溶蚀孔占主导,连通性好,多表现为中孔-类树状喉道型储集空间,为最佳储集空间;储集层经历绿泥石胶结、浊沸石胶结—弱溶蚀作用后,受浊沸石溶蚀孔与残余原生粒间孔共同影响,连通性较好,多表现为微孔、中孔-密网状喉道型储集空间,储集性能介于前两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6 致密砂岩储集层 储集空间 微观孔喉结构 高压压汞 CT扫描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中部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及其含油性研究 被引量:27
4
作者 马强 屈红军 +2 位作者 严耀祖 胡春花 白国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43-451,共9页
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中部,延长组长6油层是研究区主要目的油层,因此了解其沉积相类型及平面展布,探讨沉积微相与油气分布的关系,对勘探开发有指导意义。以岩芯及野外剖面观察为基础,通过岩石相、测井相、粒度和薄片鉴定资料... 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中部,延长组长6油层是研究区主要目的油层,因此了解其沉积相类型及平面展布,探讨沉积微相与油气分布的关系,对勘探开发有指导意义。以岩芯及野外剖面观察为基础,通过岩石相、测井相、粒度和薄片鉴定资料的综合分析,揭示出研究区长6油层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并可以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水下分流间湾、席状砂、水下决口扇和水下天然堤6个沉积微相,分析了各小层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规律;在此基础上,首次将定量统计学方法应用于含油砂体沉积微相的分析,研究表明,长6油层的油气主要赋存在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及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组合砂体中,在层位上又以长61为主,是下一步主要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陕斜坡中部 延长组 6油层 沉积微相 含油砂体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长6油层组成岩作用及其对物性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苟迎春 李建齐 +1 位作者 郑红军 彭军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7年第3期360-364,共5页
为了认清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段有利储层的分布规律,通过大量的岩石薄片和铸体薄片的镜下鉴定,并结合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衍射等测试结果,研究了该区长6油层组主要成岩作用及其对物性的影响,指出主要成岩作用类型有... 为了认清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段有利储层的分布规律,通过大量的岩石薄片和铸体薄片的镜下鉴定,并结合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衍射等测试结果,研究了该区长6油层组主要成岩作用及其对物性的影响,指出主要成岩作用类型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由于压实作用损失的孔隙度为18.78%,由胶结作用损失的孔隙度为9.16%,由于沥青充填损失的孔隙度为5.12%,而各种溶蚀作用却使孔隙度增加了5.12%,造成现今平均孔隙度为9.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县探区 6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成岩作用
下载PDF
大路沟二区延长组长6段沉积相与沉积模式 被引量:6
6
作者 杨锋 范俊强 +2 位作者 淡卫东 隋成 陈鹏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52-555,共4页
对鄂尔多斯盆地靖安油田大路沟二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段岩石类型、砂岩岩石结构、沉积构造、古生物及测井相进行了详细研究,具体分析了其沉积相类型与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长6沉积时期发育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亚相类型为三角洲前缘,... 对鄂尔多斯盆地靖安油田大路沟二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段岩石类型、砂岩岩石结构、沉积构造、古生物及测井相进行了详细研究,具体分析了其沉积相类型与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长6沉积时期发育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亚相类型为三角洲前缘,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侧翼、河口砂坝、席状砂、分流河道间、分流间湾6种微相。根据研究区沉积体系和平面展布特征,建立了长6段沉积体系的沉积模式,分别为枝状砂体沉积模式和朵状砂体沉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沉积模式 6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子长地区延长组长6段基准面旋回层序识别 被引量:3
7
作者 王起琮 杨瑞涛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93-797,共5页
目的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段基准面旋回层序的识别方法、结构特征、变化规律及成因机理。方法根据岩心、露头、测井资料识别界面,应用旋回层序测井响应模式划分层序,采用等时对比方法横向追踪对比旋回层序。结果... 目的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段基准面旋回层序的识别方法、结构特征、变化规律及成因机理。方法根据岩心、露头、测井资料识别界面,应用旋回层序测井响应模式划分层序,采用等时对比方法横向追踪对比旋回层序。结果研究区长6段可划分为1个长期、7个中期、31个短期旋回层序,建立了研究区以长期旋回层序为框架、以中期旋回层序为对比单元的等时地层格架。结论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超长期基准面下降之初的三角洲建设时期,研究区沉积了以长6段为主体的C1型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其长、中期旋回层序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为进一步开展短期、超短期旋回层序划分与对比、小层砂体追踪及流动单元识别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准面旋回层序 延长组长6 子长地区
下载PDF
致密砂岩含油非均质性储层的野外实例三维数字模型和精细解剖——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安沟油砂露头为例
8
作者 张小银 詹容若 +2 位作者 段亮 罗晓容 魏荣浩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9-621,共13页
由于缺少典型油砂露头,客观认识砂体内部受控于构型界面的储层含油非均质性受到制约,有效素材的缺乏一直阻碍着表征砂体内部含油非均质性及其与构型界面具体关系的认识。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的安沟露头中致密砂岩含油非均质性表现明... 由于缺少典型油砂露头,客观认识砂体内部受控于构型界面的储层含油非均质性受到制约,有效素材的缺乏一直阻碍着表征砂体内部含油非均质性及其与构型界面具体关系的认识。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的安沟露头中致密砂岩含油非均质性表现明显,是储层含油非均质性和表征其与不同构型界面具体关系的有效素材。利用无人机多点位航拍对安沟油砂露头进行了三维数字露头建模,并对其三维数字模型进行了沉积-层序-成岩解剖,结果发现露头中原油充注仅分布于单层砂体内部,而砂体顶、底部并不含油。对实测剖面进行沉积相及层序地层分析,结果表明含油致密砂岩的沉积环境为曲流河水道,底面对应延长组7(长7)油层组和延长组6(长6)油层组界限的三级层序界面。砂体内含油非均质性与水道叠置、砂坝垂向加积和底形(交错层)构型界面关系密切。手持切割机对长7和长6油层组露头进行连续取样和岩石薄片镜下观察,研究发现单砂层顶、底和内部截然不同的结构、物性和成岩特征是造成安沟露头差异化含油的根本原因。安沟油砂露头的发现为客观认识砂体内部受控于构型界面的储层含油非均质性提供了难得的野外实例。该露头的详细解剖为致密砂岩储层含油非均质性明显受控于沉积作用和差异化的成岩作用提供了直接的地质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储层 含油非均质性 延长组6油层组 三维数字露头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麻黄山西区延长组长4+5至长6储层成岩作用及成岩演化史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顺利 李胜利 +1 位作者 于兴河 杜伟维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9年第4期374-384,共11页
麻黄山西区长4+5至长6储层为一套三角洲前缘亚相的细砂岩,研究证明砂岩目前处于中成岩A期。机械压实与胶结作用是孔隙减少的主要作用,也是本区原生孔隙少、储集物性差的直接原因;而大气淡水的淋滤作用及有机酸溶蚀作用,尤其是有机酸溶... 麻黄山西区长4+5至长6储层为一套三角洲前缘亚相的细砂岩,研究证明砂岩目前处于中成岩A期。机械压实与胶结作用是孔隙减少的主要作用,也是本区原生孔隙少、储集物性差的直接原因;而大气淡水的淋滤作用及有机酸溶蚀作用,尤其是有机酸溶蚀作用,是产生次生孔隙的主要作用,使局部储层物性有所改善,因此次生孔隙是本区油气的主要储集空间,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应注重对有利次生孔隙空间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黄山西区 长4+5至长6 成岩作用 成岩演化史
下载PDF
靖边油田乔家洼汕区延长组长6段油藏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鹏 《中国西部科技》 2008年第34期9-10,36,共3页
本文通过对靖边油田乔家洼油区延长组长6段油藏的地质特征、成藏机理及沉积相与油气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延长组长6油藏为特低孔-特低渗-微细喉-低饱和-层状-岩性油藏,指出储层特征、沉积相带与油气富集程度密切相关,分流河... 本文通过对靖边油田乔家洼油区延长组长6段油藏的地质特征、成藏机理及沉积相与油气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延长组长6油藏为特低孔-特低渗-微细喉-低饱和-层状-岩性油藏,指出储层特征、沉积相带与油气富集程度密切相关,分流河道砂岩主体带是油藏形成的有利场所。成藏规律研究认为,该区东西方向成藏条件差,南北方向储层物性好,为近期勘探开发的有利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系延长组长6 成藏机理 沉积相 成藏规律 靖边油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6段油藏差异成藏因素 被引量:11
11
作者 时保宏 秦馨雨 +5 位作者 张才利 刘文 刘刚 史婵媛 张雷 勇子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12-1123,共12页
延长组6段(长6段)是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石油勘探的重要目的层。其油层埋深大、油-水关系复杂,油藏在垂向和平面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利用大量岩心观察、铸体薄片和试油等资料,结合包裹体和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地化资料,对姬塬地... 延长组6段(长6段)是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石油勘探的重要目的层。其油层埋深大、油-水关系复杂,油藏在垂向和平面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利用大量岩心观察、铸体薄片和试油等资料,结合包裹体和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地化资料,对姬塬地区长6段油藏地质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油藏的差异富集因素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油源条件、砂体类型和储层物性是控制长6段油藏差异富集的关键因素。优质烃源岩、优势砂体和相对高渗区3个有利因素的叠加效应,形成了长6段油藏的富集区。受沉积环境影响,垂向上,姬塬地区长6段的3个亚段中长61亚段砂体厚度大,砂体类型以Ⅰ类为主,横向分布稳定,延伸较远,储层喉道半径较大,物性较好,油气富集程度最高;平面上,东、西部砂体具有厚度大、类型好、泥质夹层少和物性好的特征,加之区内烃源岩厚度大,供烃能力强,是源-储配置有利的成藏区带。姬塬地区中部砂体厚度虽大,但单层砂体薄且层数多,泥质夹层多,储层非均质性强,区内烃源岩厚度较薄。因此,中部储层物性虽较好,但区内储层含油性较差,以产水井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因素 差异富集 油藏分布 6 延长组 姬塬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吴起地区三叠系延长组6段成藏控制因素 被引量:13
12
作者 陈世加 雷俊杰 +5 位作者 刘春 姚泾利 李勇 李士祥 苏恺明 肖正录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41-253,共13页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吴起地区三叠系延长组6段紧邻长7段优质烃源岩,但油藏分布不均匀、油水分布复杂。通过大量岩心观察和裂缝统计,结合储集层物性、压汞数据、测井资料以及地球化学参数等综合分析,通过东西部含油区和中部出水区砂体发...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吴起地区三叠系延长组6段紧邻长7段优质烃源岩,但油藏分布不均匀、油水分布复杂。通过大量岩心观察和裂缝统计,结合储集层物性、压汞数据、测井资料以及地球化学参数等综合分析,通过东西部含油区和中部出水区砂体发育规模、储集层物性、源储间泥质纹层和裂缝发育对比分析,明确研究区东、中和西部不同区块成藏差异,总结双物源沉积背景下的油气运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姬塬—吴起地区东、西部区块原油姥植比和甾烷存在差异,油气主要以垂向运移为主。优质的烃源岩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为研究区油藏大面积发育奠定了基础。垂向上,砂体发育规模与储集层物性差异控制了延长组6段不同亚段的油气富集程度;平面上,油气富集程度主要受砂体连通性、源储间泥质纹层、储集层物性以及裂缝等因素的控制。东、西部富含油区单砂体厚度大、泥质含量低、储集层物性好、非均质性弱、泥质纹层少且裂缝发育,有利于油气垂向运聚与成藏。中部物源沉积交汇区单砂体薄而多,岩性、物性变化快,储集层非均质性强,砂体连续性差,源储间泥质纹层发育,裂缝不发育,阻碍了油气垂向运移,导致油气富集程度低。对于陆相多物源复杂致密储集层而言,不应只考虑优质烃源岩和储集层,更应重点考虑源储接触关系以及裂缝对油气运移富集的影响。该认识对研究区以及类似地区油气富集带及甜点预测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组6 油藏分布 成藏差异 姬塬—吴起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黄陵地区延长组长6段深水砂岩储层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莎莎 黄旭日 +2 位作者 贾继生 武志学 李伟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3-65,共13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黄陵地区延长组长;段为研究对象,基于区内丰富的钻井取芯、测录井及分析化验资料,对长;段深水砂岩特征及不同砂体类型储层之间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根据砂体形成机制及其构造特征的不同,研究区砂体类型可划分为... 以鄂尔多斯盆地黄陵地区延长组长;段为研究对象,基于区内丰富的钻井取芯、测录井及分析化验资料,对长;段深水砂岩特征及不同砂体类型储层之间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根据砂体形成机制及其构造特征的不同,研究区砂体类型可划分为砂质碎屑流砂体、砂质滑塌砂体及浊流砂体3大类。其中,砂质碎屑流砂体的石英、长石含量及结构成熟度相对较高,储集空间以长石溶孔和残余粒间孔为主,储层物性也明显优于其他两类砂体。进一步分析发现,由于结构成熟度和矿物含量的差异,砂质碎屑流砂体成岩早期抗压实压溶作用更强,中晚期易溶矿物溶蚀增孔、构造破裂增缝等建设性成岩作用也较为强烈,从而决定了砂质碎屑流砂体是研究区最有利的储集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组长 深水沉积 砂质碎屑流砂体 储层特征 储层差异性分析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油田长6段储层沉积相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12
14
作者 宋和平 王桂成 +2 位作者 安小平 张风博 耿传林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4期89-96,共8页
通过对下寺湾油田长6段已知油藏沉积相、沉积微相的研究分析,认识到低孔、低渗油田有利储层分布主要受沉积相带的控制,本地区三角洲前缘亚相的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是主要的储集层,同时油气富集也受局部微幅度构造的影响。本区生、储、... 通过对下寺湾油田长6段已知油藏沉积相、沉积微相的研究分析,认识到低孔、低渗油田有利储层分布主要受沉积相带的控制,本地区三角洲前缘亚相的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是主要的储集层,同时油气富集也受局部微幅度构造的影响。本区生、储、盖组合关系良好,具备形成大规模油藏的条件,在勘探方向上以已知油藏为中心,向东、西两侧进行勘探,将会有更大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富集因素分析 延长组长6 下寺湾油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深部流体示踪:三叠系延长组高自然伽马砂岩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刘行军 柳益群 +3 位作者 周鼎武 李红 程新虎 南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9-165,共17页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三叠系延长组长6段是石油勘探开发的重要层位,该段普遍发育高自然伽马砂岩,但对其相关研究却很薄弱。一般认为,该区长6段砂岩自然伽马异常高是与长石、黑云母、粘土含量及火山凝灰岩有关。文中通过对高伽马砂岩及邻近...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三叠系延长组长6段是石油勘探开发的重要层位,该段普遍发育高自然伽马砂岩,但对其相关研究却很薄弱。一般认为,该区长6段砂岩自然伽马异常高是与长石、黑云母、粘土含量及火山凝灰岩有关。文中通过对高伽马砂岩及邻近常规砂岩的显微镜薄片观察、X光衍射及粘土矿物分析、电子探针及质谱仪化学元素分析以及沉积与分布特征分析,认为与常规砂岩相比,高伽马砂岩具有以下特点:钾长石、绿泥石、铁泥质粘土杂基含量明显上升,石英含量明显减少,长石高岭石化强烈,岩屑含量较高,且岩屑假杂基化较为普遍。Th、U、K放射性元素含量较高,其中Th元素含量上升最为显著,主要存在于独居石、金红石、铁泥质粘土、钾长石及部分锆石、磷灰石、黑云母、岩屑中;U元素主要存在于大多数的锆石、部分磷灰石、黑云母及含镁方解石中;K元素主要存在于钾长石、黑云母、金红石、铁泥质粘土、部分钠长石及岩屑中。高伽马砂岩不受沉积相的控制,火山凝灰岩与高伽马砂岩的形成无必然联系,高伽马砂岩与来自于盆地东北方向的物源有一定的亲缘性。综合分析认为,深部热液活动可能导致了高伽马砂岩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长6 高伽马砂岩 放射性元素 热液活动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黄陵地区深水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特征、成因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桂珍 时晓章 赵永刚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5-86,共12页
碳酸盐胶结物是影响致密砂岩储层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为预测储层“甜点区”的分布,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效率,利用岩心、常规测井、微观岩石薄片等资料,分析黄陵地区长6段致密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特征、成因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碳酸盐胶结... 碳酸盐胶结物是影响致密砂岩储层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为预测储层“甜点区”的分布,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效率,利用岩心、常规测井、微观岩石薄片等资料,分析黄陵地区长6段致密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特征、成因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碳酸盐胶结主要有早期方解石和白云石胶结,中期铁方解石胶结,晚期铁白云石胶结,其中早期方解石占主要含量,分析成因主要为内源成因,中、晚期碳酸盐胶结为内源和外源综合作用的结果。碳酸盐胶结物的分布样式主要有:砂体顶部、底部和中部3种形式,其中砂体底部和顶部延伸较远,中部延伸距离短,规模小。顶部钙质层主要分布在浊流成因砂体中,中部和底部钙质层主要为砂质碎屑流成因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分布明显受沉积和成岩作用的控制因素,钙质层在基准面下降半旋回中较上升半旋回发育,与深湖相泥岩相接触的砂岩更易于钙质层分布;差异成岩演化影响着钙质层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胶结物 深水砂岩 6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