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mechanisms of land use/land cover(LULC)changes in the Jinghe River Basin,China
1
作者 WANG Yinping JIANG Rengui +4 位作者 YANG Mingxiang XIE Jiancang ZHAO Yong LI Fawen LU Xixi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4年第1期91-109,共19页
Understanding the trajectories and driving mechanisms behind land use/land cover(LULC)changes is essential for effective watershed planning and management.This study quantified the net change,exchange,total change,and... Understanding the trajectories and driving mechanisms behind land use/land cover(LULC)changes is essential for effective watershed planning and management.This study quantified the net change,exchange,total change,and transfer rate of LULC in the Jinghe River Basin(JRB),China using LULC data from 2000 to 2020.Through trajectory analysis,knowledge maps,chord diagrams,and standard deviation ellipse method,we examined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LULC changes.We further established an index system encompassing natural factors(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slope,aspect,and curvature),socio-economic factors(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and population),and accessibility factors(distance from railways,distance from highways,distance from water,and distance from residents)to investigate the driving mechanisms of LULC changes using factor detector and interaction detector in the geographical detector(Geodetector).The key findings indicate that from 2000 to 2020,the JRB experienced significant LULC changes,particularly for farmland,forest,and grassland.During the study period,LULC change trajectories were categorized into stable,early-stage,late-stage,repeated,and continuous change types.Besides the stable change type,the late-stage change type predominated the LULC change trajectories,comprising 83.31% of the total change area.The period 2010-2020 witnessed more active LULC changes compared to the period 2000-2010.The LULC changes exhibited a discrete spatial expansion trend during 2000-2020,predominantly extending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 of the JRB.Influential driving factors on LULC changes included slope,GDP,and distance from highways.The interaction detection results imply either bilinear or nonlinear enhancement for any two driving factors impacting the LULC changes from 2000 to 2020.This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mechanisms of LULC changes offers valuable insights for the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LULC in the JR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land cover(LULC)changes driving mechanisms trajectory analysis geographical detector(Geodetector)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Jinghe River Basin
下载PDF
China’s Potential of Grain Production Due to Changes in Agricultural Land Utilization in Recent Years 被引量:19
2
作者 XIN Liangjie LI Xiubin +1 位作者 ZHU Huiyi TAN Mingho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9年第2期97-103,共7页
The changes in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have gradually grown into one of the major factors impacting grain output in China.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various component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China from t... The changes in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have gradually grown into one of the major factors impacting grain output in China.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various component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China from the land utilization perspective, involving changes in grain production per unit area, multi-cropping index, and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Compared with the record values, different research methodologies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po- tential of above three component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grain production potential of 65.68×109kg was unexploited in 2006, in which 45.8×109kg came from the restructuring in agriculture. So we can infer that the reduction of grain production in China could be primarily attributed to agricultural restructuring in recent years. So the productive poten- tial can be fully restored by increasing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or recovering agricultural structure in favorable condi- tions. So we can say that China’s current condition of food security is go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in production potential of grain production agricultural land utilization changes multi-cropping index reduction of grain product food security
下载PDF
Cultivated-land change in Mu Us Sandy Land of China before and after the first-stage grain-for-green policy
3
作者 Na Li ChangZhen Yan +1 位作者 JiaLi Xie JianXia Ma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8年第4期347-353,共7页
Mu Us Sandy Land(MUSL) of China, as a typical eco-fragile and farming-pastoral transitional region, shows great vulnerability to disturbances from cultivation activity. In this region, the conflict between cultivation... Mu Us Sandy Land(MUSL) of China, as a typical eco-fragile and farming-pastoral transitional region, shows great vulnerability to disturbances from cultivation activity. In this region, the conflict between cultivation activi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not attracted great importance until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Grain-for-Green Policy(CGGP) since2000. Here, using Landsat5 TM/Landsat7 ETM+ images from 1990, 2000, and 2010, we monitor the cultivation activity and land-use/cover changes(LUCC) resulting from cultivation activity in the MUSL region. Based on the data from images, we developed a series of databases of cultivated activity-induced LUCC and use them to discuss comparatively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trends of cultivation activity before and after CGGP implementation. These results provide evidence for managers to evaluate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of governmental policy and the influence of cultivation activity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MUSL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 Us SANDY land China's grain-for-green POLICY CULTIVATED land land-use/cover change landsat
下载PDF
Changes in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and Grain Potential in China's Mainland between 1996 and 2007
4
作者 GUO Lina ZHANG Di ZHANG Jinke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4年第2期4-10,共7页
Analysis of recent changes in the amount and nature of cultivated land and grain potential, and the impacts of these changes on grain security in China's Mainland provides vital information for revising and develo... Analysis of recent changes in the amount and nature of cultivated land and grain potential, and the impacts of these changes on grain security in China's Mainland provides vital information for revising and developing strategies regarding prot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and national grain security. This study examined changes in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and in grain potential in agro-ecological zones using the "change rate" method. Agro-ecological subzones were used as the basic units and agro-ecological zones as the research units. We then studied changes for all of China's Mainland using the "gravity centre model" and analyzed the structural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s in each agro-ecological zon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in detail.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cultivated land and grain potential in China's Mainland decreased from 1996 to 2007. The structural and quantitative changes in each zone have caused the shift of the gravity centres of cultivated land and grain potential in China's Mainland to the northeast. Unfortunately, it is unlikely that natural and economic resources can keep up with this change. Although a large gap remains between the grain potential and the actual grain yield, the rapid loss of grain potential and the direction of change pose great threats to grain security. To ensure comprehensive grain security in China, it is vital to rethink the regional patterns of grain production according to natural conditions without jeopardising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d consider the dir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use and re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local natural conditions, water and soil resources, and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n work steadily to improve the grain potent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ivated land grain potential CHANGE China's Mainland
下载PDF
基于GlobeLand30数据的中国耕地与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36
5
作者 王佳月 辛良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1-8,共8页
21世纪初期,中国耕地与粮食产量变化区域差异明显,为了解21世纪初期中国耕地与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及粮食生产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响应,该文利用2000年和2010年两期30 m分辨率的全球地表覆盖数据(Globe Land30),借助统计分析手段对2000-201... 21世纪初期,中国耕地与粮食产量变化区域差异明显,为了解21世纪初期中国耕地与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及粮食生产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响应,该文利用2000年和2010年两期30 m分辨率的全球地表覆盖数据(Globe Land30),借助统计分析手段对2000-2010年中国耕地和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和粮食生产对耕地面积的依赖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研究时段内,耕地与林地、草地和人工表面之间的转换最多,耕地变化的特点是"西增东减,总量减少",面积净减少了104.03万hm2,年均减少10.4万hm2。2)中国的粮食生产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南方地区。粮食产量变化的特点是"北增南减,总量增加"。3)中国耕地分布的集中程度会影响粮食生产的集中程度,且粮食生产分布的集中程度普遍高于耕地。中国耕地分布重心和粮食生产分布重心的移动方向相反,耕地面积的分布表现出了"南退西移"的趋势,粮食生产的重心则是"北上东移",中国的粮食生产格局已转变为"北粮南调"。4)全国有32.24%县(市)的粮食生产都表现出了对耕地数量的依赖,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部、长城沿线、西南和东南沿海地区。中国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和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粮食生产对耕地变化敏感性高的地区,应该加强对耕地数量、质量的保护和农户种粮积极性的提高,更要重视不敏感地区耕地地力的保护和单产水平的提高,以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遥感 粮食安全 Globeland30数据集 耕地变化 粮食生产 时空变化
下载PDF
基于耕地资源质量分类监测的土壤条件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以河南省兰考县为例
6
作者 樊鹏 王自威 +3 位作者 邵红旗 杨青伟 王磊 杨喜会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0期83-88,共6页
为突出土壤条件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采用趋势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以兰考县耕地资源质量分类监测工作为例,分析土壤监测样点不同年份的土壤条件变化对当地粮食产量造成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和土壤pH在合理范围内的增... 为突出土壤条件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采用趋势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以兰考县耕地资源质量分类监测工作为例,分析土壤监测样点不同年份的土壤条件变化对当地粮食产量造成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和土壤pH在合理范围内的增加都能够提升粮食产量。建议以测土配方施肥为基础,增加有机肥的使用量,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并针对当地土壤的实际情况和主要作物类型,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良土壤pH的措施,以提升粮食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资源质量分类 监测 土壤条件 变化 粮食产量 影响
下载PDF
咸阳市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
7
作者 许晓婷 郭晓彤 +1 位作者 郭玲霞 白萌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42-47,共6页
为掌握咸阳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规律,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咸阳市土地利用变化,并对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分析,结果显示:(1)土地利用占比由大到小依次为:耕地>水域>林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为掌握咸阳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规律,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咸阳市土地利用变化,并对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分析,结果显示:(1)土地利用占比由大到小依次为:耕地>水域>林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2)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程度在逐渐加深,林地和建设用地的利用程度均呈上升趋势;(3)咸阳市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耕地向建设用地转移以及耕地与林地的互相转移;(4)2003—2021年咸阳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3.2301亿元,整体呈先增长后减少的趋势;(5)除供给服务价值呈持续减少趋势外,调节服务价值、支持服务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均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研究结果可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协调土地管理与生态环境关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时空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咸阳市
下载PDF
中国退耕还草的土壤碳固持效应及影响因素
8
作者 何奕成 胡振华 +4 位作者 向仰州 张金鑫 钱永强 王迎新 许丰伟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2-270,共9页
基于检索1950-2016年发表在中国知网、Google Scholar、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的文章,筛选出关于我国退耕还草工程与土壤有机碳的文献123篇(126个研究地点)。基于筛选文献,提取了农田和恢复草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有效养分含量、... 基于检索1950-2016年发表在中国知网、Google Scholar、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的文章,筛选出关于我国退耕还草工程与土壤有机碳的文献123篇(126个研究地点)。基于筛选文献,提取了农田和恢复草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恢复时间和气候等数据735条,旨在探究我国退耕还草工程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及其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农田恢复为草地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时间拐点约为第6年),整体上退耕还草工程使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了19.8%。2)土壤有机碳的正响应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弱,且深度超过1 m时其正响应不明显。3)土壤有效氮是影响土壤有机碳恢复的主要因素,而土壤有效磷和植物功能群对其影响不大。4)沿着增加的水分梯度,土壤有机碳的恢复效果由负变正,转变阈值为25.15 (干旱指数)。总体而言,我国退耕还草工程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为正效应,此效应受环境梯度和恢复时间的共同影响。本研究能够为我国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土壤碳库管理的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草工程 土壤有机碳 土壤有效氮 土壤有效磷 水分梯度 土地利用变化 恢复效应
下载PDF
中晚全新世科尔沁沙地气候变化及沙地演化研究
9
作者 廖婉约 介冬梅 +1 位作者 高桂在 王江永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76-1886,共11页
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明确沙地演化规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未来沙地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以科尔沁沙地东北缘一处风沙古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利用粒度、烧失量、植硅体指标系统重建了科尔沁沙... 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明确沙地演化规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未来沙地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以科尔沁沙地东北缘一处风沙古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利用粒度、烧失量、植硅体指标系统重建了科尔沁沙地中晚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和沙地演化。结果表明:5700~2400 cal a BP期间,科尔沁沙地经历了2次固定期和2次扩张期。第一次固定期为5700~4800 cal a BP,东亚夏季风强烈,气候温暖湿润,沙地大部分为固定沙丘;第一次扩张期为4800~3900 cal a BP,此时夏季风不断衰退,气候开始变得冷干,导致沙地逐渐扩张;第二次固定期为3900~3300 cal a BP,气候转暖湿,土壤发育,沙地面积减少;第二次扩张期为3300~2400 cal a BP,气候转冷干,沙地再次扩张,古土壤层普遍被风沙覆盖。总之,东亚夏季风驱动的气候变化驱动了科尔沁沙地中晚全新世沙地演化,沙地管理政策的制定需要特别关注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气候变化 沙地演化 植硅体分析 粒度分析
下载PDF
“粮改饲”产能及其产肉效率研究
10
作者 周道玮 黄迎新 +3 位作者 钟荣珍 孙海霞 王菲 王雨琼 《土壤与作物》 2023年第1期61-68,共8页
“粮改饲养殖”发展草食牲畜畜牧业具有保护生态意义。本文研究了其产肉潜力、保障粮食安全及增收富民作用。结果表明,专用青贮玉米在长春地区的干物质产量为37.9 t·hm^(−2),本地籽食用玉米产量平均为12.5 t·hm^(−2),秸秆和... “粮改饲养殖”发展草食牲畜畜牧业具有保护生态意义。本文研究了其产肉潜力、保障粮食安全及增收富民作用。结果表明,专用青贮玉米在长春地区的干物质产量为37.9 t·hm^(−2),本地籽食用玉米产量平均为12.5 t·hm^(−2),秸秆和叶及鞘的平均产量为12.8 t·hm^(−2);生产青贮总热能产量高,对牛的消化能比生产籽粒对猪及其剩余秸秆和鞘叶对牛的消化能高74%,籽食用玉米适宜青贮期收获做青贮的消化能比其收获籽粒和秸秆及鞘叶所产消化能高33%。全生长过程,生产玉米籽粒养猪比改种青贮玉米生产青贮养牛,其单位面积产肉多50%,青贮产量∶籽粒产量=6∶1时,二者胴体肉产量持平。现行价格体系下,生产青贮养牛比生产籽粒养猪收益高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改饲 青贮 籽粒 草地畜牧
下载PDF
我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变化的粮食与生态效应研究
11
作者 罗海平 潘柳欣 +1 位作者 胡学英 刘祖光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6-237,共12页
综合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变化图谱模型、动态修正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模型等方法,测度2000—2018年我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变化下的粮食产量变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益,进而探清制约粮食增产和生态服务能力提升的主要耕地利... 综合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变化图谱模型、动态修正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模型等方法,测度2000—2018年我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变化下的粮食产量变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益,进而探清制约粮食增产和生态服务能力提升的主要耕地利用变化类型,并形成针对性的优化路径。研究发现:我国粮食主产区的耕地面积整体呈现“北增南减”的空间分异特征和“减大于增”的数量变化特征。2000—2018年间,耕地净转出205.98万hm^(2),建设用地是耕地转出的主要地类。根据耕地利用变化的产出效应,划分4种类型——生态增值-粮食增产型(Ⅰ型)、生态减值-粮食减产型(Ⅱ型)、生态增值-粮食减产型(Ⅲ型)和生态减值-粮食增产型(Ⅳ型),在省级层面上,我国粮食主产区Ⅰ~Ⅳ型面积的占比依次为18.30%、13.36%、33.19%和35.05%,共计造成4.171×10^(10)元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和9.253×10^(6)t的粮食减产。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未利用地补充耕地分别是最有损、最有益粮食与生态安全的耕地利用变化类型。建议要严控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加强对未利用地的生态改良,积极发展林下经济、草原经济等复合型经济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变化 粮食安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粮食主产区
下载PDF
基于MODIS和CLCD数据的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检测及其对植被碳吸收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吴巧丽 张鑫阳 蒋捷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0-38,共9页
该文选取MODIS LULC产品(MCD12Q1)和精度较高的CLCD LULC产品分析2001—2019年黄土高原LUCC的时空变化格局,并进一步利用陆面生态过程模型(FGM)模拟分析黄土高原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变化以及MCD12Q1时序产品分类误差对GPP模... 该文选取MODIS LULC产品(MCD12Q1)和精度较高的CLCD LULC产品分析2001—2019年黄土高原LUCC的时空变化格局,并进一步利用陆面生态过程模型(FGM)模拟分析黄土高原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变化以及MCD12Q1时序产品分类误差对GPP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MCD12Q1数据错误显示2001—2019年黄土高原地区呈“耕地增加、草地减少”的LUCC格局,主要由MCD12Q1数据对耕地和草地分类混淆导致,而CLCD LULC数据则正确捕捉到黄土高原地区“耕地减少、草地和林地增加”的LUCC变化规律;基于CLCD LULC产品驱动的FGM模拟结果显示,黄土高原陆地生态系统GPP年总量约为5210.2 Tg C a^(-1),退耕还林还草实施20年来其植被碳吸收能力显著增强(变化趋势为6.4 Tg C a^(-2),P<0.001);若采用长时序MCD12Q1数据驱动FGM模型,会造成GPP年总量高估约9.6%、GPP年际变化趋势高估22.7%。研究结果对于科学认识黄土高原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策略制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土地利用变化 黄土高原 总初级生产力
下载PDF
基于时序过程的沿黄粮食主产区土地利用分异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崇科 马泉来 +2 位作者 周浩 万小强 曹艳杰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71-179,共9页
探查粮食主产区土地利用变化规律,能够发现土地利用行为异常、实现粮食生产优化配置,但相关研究在时空过程解析上重格局轻过程、重模拟轻度量,定量分析仍显不足。本文基于多期土地利用序列数据等,从时序过程视角构建累积动态度模型,并... 探查粮食主产区土地利用变化规律,能够发现土地利用行为异常、实现粮食生产优化配置,但相关研究在时空过程解析上重格局轻过程、重模拟轻度量,定量分析仍显不足。本文基于多期土地利用序列数据等,从时序过程视角构建累积动态度模型,并采用时空栅格建模、空间点模式分析等方法,定量揭示1980年以来河南省沿黄粮食主产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特征,深化土地利用变化内在规律挖掘和多维表达研究。结果表明:1980—2020年,河南省沿黄的原阳县、封丘县等6县以耕地利用为主且面积占比均超过79%,城镇建设用地剧烈扩张而农村居民点面积增长平缓,城乡二元化发展显著,水域、林地受国家政策调控影响较大,面积波动变化。变化时序过程受距离线性要素(黄河和主干道路)远近的影响较大,但影响类型和范围存在差异。距离较近范围的累积变化类型Ⅰ、Ⅱ、Ⅲ均处于聚集状态,且随着缓冲区扩大,类型Ⅰ的聚集程度先增后减,类型Ⅱ、Ⅲ则持续减弱。变化时序过程的空间尺度性效应显著。累积变化强烈的地区受空间尺度影响较小,空间尺度1 km下各类型均处于离散状态,但随着空间尺度增加,聚集性逐渐提高,并至9 km处达到极值。土地利用累积动态度能较好揭示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性规律,为加强对当地土地利用变化认知、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遥感 累积动态度 时序过程 粮食生产
下载PDF
Combined analysis of land cover change and NDVI trends in the Northern Eurasian grain belt 被引量:9
14
作者 Christopher K. WRIGHT Kirsten M. de BEURS Geoffrey M. HENEBRY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期177-187,共11页
We present an approach to regional environ- mental monitoring in the Northern Eurasian grain belt combining time series analysis of MODIS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data over the period 2001-2008 ... We present an approach to regional environ- mental monitoring in the Northern Eurasian grain belt combining time series analysis of MODIS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data over the period 2001-2008 and land cover change (LCC) analysis of the 2001 and 2008 MODIS Global Land Cover product (MCD 12Q 1). NDVI trends were overwhelmingly negative across the grain belt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positive trends covering only 1% of the land surface. LCC was dominated by transitions between three classes; cropland, grassland, and a mixed cropland/natural vegeta- tion mosaic. Combining our analyses of NDVI trends and LCC, we found a pattern of agricultural abandonment (cropland to grassland) in the southern range of the grain belt coinciding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negative NDVI trends and likely driven by regional drought. In the northern range of the grain belt we found an opposite tendency toward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in this case, represented by LCC from cropland mosaic to pure cropland, and also associated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negative NDVI trends. Relatively small clusters of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positive NDVI trends corresponding with both localized land abandonment and localized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show that land use decision making is not uniform across the region. Land surface change in the Northern Eurasian grain belt is part of a larger pattern of land cover land use change (LCLUC) in Eastern Europe, Russia, and former territories of the Soviet Union following realignment of socialist land tenure and agricultural markets. Here, we show that a combined analysis of LCC and NDVI trends provides a more complete picture of the complex- ities of LCLUC in the Northern Eurasian grain belt,involving both broader climatic forcing, and narrower anthropogenic impacts, than might be obtained from either analysis al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cover change MODIS NDVI NorthernEurasian grain belt Kazakhstan RUSSIA time seriesanalysis Ukraine
原文传递
东北地区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 被引量:86
15
作者 石淑芹 陈佑启 +2 位作者 姚艳敏 李志斌 何英彬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74-586,共13页
分析研究当前区域性耕地资源数量与质量的变化格局和态势,研究其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东北地区为例,利用"3S"技术,着重应用GIS空间分析优势,首先分层次开展耕地自然质量评价、耕地... 分析研究当前区域性耕地资源数量与质量的变化格局和态势,研究其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东北地区为例,利用"3S"技术,着重应用GIS空间分析优势,首先分层次开展耕地自然质量评价、耕地利用质量评价与耕地综合质量评价,分析耕地自然质量、耕地利用质量与粮食单产的关系,研究区域耕地数量变化引起的耕地综合质量空间分布变化;然后从耕地数量、耕地质量、作物种植制度等方面,探讨东北地区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为本地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粮食生产发展规划提供借鉴,为其他地区开展类似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变化 耕地质量 粮食生产能力 GIS 中国东北地区
下载PDF
1996-2004年中国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变化研究 被引量:54
16
作者 张凤荣 张晋科 +2 位作者 张迪 吴初国 徐艳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14,共7页
研究目的:核算1996-2004年中国耕地资源的粮食总生产能力及其变化,为国家实施耕地保护战略和确保粮食安全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以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为基础,在确定充分发挥气候资源潜力的种植制度基础上,计算了各类耕地... 研究目的:核算1996-2004年中国耕地资源的粮食总生产能力及其变化,为国家实施耕地保护战略和确保粮食安全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以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为基础,在确定充分发挥气候资源潜力的种植制度基础上,计算了各类耕地的粮食单产,乘以全国各县1996年和2004年各类耕地的面积,得到1996年和2004年各县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汇总出各农业生态区以及全国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研究结果:2004年全国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为9.20亿t,比1996年的10.81亿t减少1.61亿t。研究结论:虽然与现实产量相比,中国的粮食生产依然有较大的增产潜力,目前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程度较高,但耕地面积大量减少所造成的生产能力损失不容忽视。中国未来粮食安全除了严格耕地保护外,更主要的是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单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粮食 生产能力 变化 中国
下载PDF
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以吉林中西部地区为例 被引量:27
17
作者 石淑芹 陈佑启 +2 位作者 姚艳敏 李志斌 何英彬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43-149,共7页
在目前我国粮食供需相对紧张,部分耕地非农化利用的趋势日渐明显,政府粮食安全目标与农户利益之间的矛盾尚未真正解决,农产品市场日趋国际化以及国内粮食生产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分析粮食主产区耕地资源变化格局与态势,研究其耕地... 在目前我国粮食供需相对紧张,部分耕地非农化利用的趋势日渐明显,政府粮食安全目标与农户利益之间的矛盾尚未真正解决,农产品市场日趋国际化以及国内粮食生产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分析粮食主产区耕地资源变化格局与态势,研究其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着重从空间分布角度,通过研究两个不同时期区域耕地数量变化及引起的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变化,探讨区域耕地数量与质量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综合影响,并以吉林省中西部地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吉林中西部地区耕地数量净增加了0.82×104hm2;②减少的耕地中,三等地减少数量最多,一等地减少量最少;增加的耕地中,五等地增加数量最多,一等地增加数量最少;③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粮食总产净增加了0.52×104t。其中耕地减少使本地区粮食总产减少了39.09×104t,二等地和三等地的减少对粮食总产有较为突出的影响,分别占粮食总产减少总量的28.36%和44.82%。同时增加的耕地中,二等地的增加对粮食总产增加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占本区粮食总产增加量的44.53%;④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必须保证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双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变化 耕地质量评价 粮食生产能力 GIS 空间分析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分类及验证 被引量:22
18
作者 宋富强 康慕谊 +3 位作者 郑壮丽 王令超 王国强 冯德显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6-324,I0009,I0010,共11页
陕北地区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区域土地覆被发生巨大变化,退耕后土地利用/覆被分类有利于实现退耕前后土地利用/覆被动态监测,评价退耕还林工程进展程度。该文在前人分类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不同土地覆被类型分布特征的实地调... 陕北地区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区域土地覆被发生巨大变化,退耕后土地利用/覆被分类有利于实现退耕前后土地利用/覆被动态监测,评价退耕还林工程进展程度。该文在前人分类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不同土地覆被类型分布特征的实地调查,首先构建了适合陕北地区的土地覆被分类系统;其次依照上述分类系统,以MODIS/NDVI数据、DEM数据和陆面温度数据为依据,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对2008年陕北地区土地覆被进行分类;最后采用野外调查数据和Google Earth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利用误差矩阵的方法对分类结果的整体精度和典型区域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区分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上述方法的土地覆被分类不仅反映了土地覆被分布的整体情况,而且不同的土地覆被类型之间也得到较好的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分类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陕北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 MODIS/NDVI
下载PDF
中国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时空动态 被引量:164
19
作者 刘彦随 王介勇 郭丽英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4269-4274,共6页
【目的】揭示1990-2005年中国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时空动态特征,以及粮食生产对于耕地变化的敏感性。【方法】构建重心拟合模型和敏感度分析模型,对比分析耕地面积重心和粮食产量重心动态关系。【结果】中国粮食生产重心和耕地分布重... 【目的】揭示1990-2005年中国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时空动态特征,以及粮食生产对于耕地变化的敏感性。【方法】构建重心拟合模型和敏感度分析模型,对比分析耕地面积重心和粮食产量重心动态关系。【结果】中国粮食生产重心和耕地分布重心在空间上均表现为"北进中移"的态势,在移动方位上大致具有同向性。耕地重心沿着"西北—西南—东北"的轨迹共移动了17.3km,粮食产量重心沿着"东北—西南—东北"的轨迹移动了223.3km,两个重心之间的距离和粮食产量大致呈反向变化。当两者距离拉近时,粮食产量减少,当两者距离增大时,粮食产量增长。【结论】区域粮食产量增长受粮食单产、粮食播种面积等非耕地总量因素的影响日益明显;粮食产量变化对耕地变化的敏感性呈增强趋势。化肥、农药等物质投入的报酬递减趋势日益明显,粮食增产对耕地资源的依赖性也日益增强。保障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亟需创新机制和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耕地变化 重心模型 敏感度模型 时空动态 中国
下载PDF
未来10年我国耕地数量质量变化对区域粮食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魏洪斌 吴克宁 +1 位作者 赵华甫 辛亮亮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213-219,F0003,共8页
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产量具有直接影响,分析预测粮食产能的变化对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政策制定具有指导意义。基于耕地数量质量的变化,通过定量分析与对比分析,预测未来10年我国耕地资源变化对区域粮食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域... 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产量具有直接影响,分析预测粮食产能的变化对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政策制定具有指导意义。基于耕地数量质量的变化,通过定量分析与对比分析,预测未来10年我国耕地资源变化对区域粮食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域耕地质量存在差异,耕地面积仍将呈进一步减少趋势,集中分布于耕地质量等别与产能水平较高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将耕地统计面积按照国家最高等别1等与最低等别15等折算为标准面积后,耕地减少与增加的比例为0.25∶1,标准粮产量减少与增加的比例为3.07∶1,与占用低等别耕地相比,占用高等别耕地对粮食产能损失影响更大,因此各省应加大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力度,避免占用优质耕地。揭示全国及各省域耕地的变化趋势及对粮食产能的影响,有助于确定不同区域耕地资源变化格局与态势及预测粮食产能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变化 粮食产能 利用等别 中国耕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