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EMICAL WEATHERING PROCESSES AND ATMOSPHERIC CO_2 CONSUMPTION OF HUANGHE RIVER AND CHANGJIANG RIVER BASINS 被引量:15
1
作者 LIJing-ying ZHANGJi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5年第1期16-21,共6页
Rock weather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tudying the long-term carbon cycles and global climatic change.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analysis, the Huanghe (Yellow) River water chemistry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eva... Rock weather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tudying the long-term carbon cycles and global climatic change.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analysis, the Huanghe (Yellow) River water chemistry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evaporite and carbonate weathering, which were responsible for over 90% of total dissolved ions. As compared with the Huanghe River basin, dissolved load of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was mainly originated from the carbonate dissolution. The chemical weathering rates were estimated to be 39.29t/(km(2).a) and 61.58t/(km(2).a) by deducting the HCO3- derived from atmosphere in the Huanghe River and Changjiang River watersheds, respectively. The CO2 consumption rates by rock weathering were calculated to be 120.84 x 10(3)mol/km(2) and 452.46 x 10(3)mol/km(2) annually in the two basins, respectively. The total CO2 consumption of the two basins amounted to 918.51 x 10(9)mol/a, accounting for 3.83% of the world gross. In contrast to other world watersheds, the stronger evaporite reaction and infirm silicate weathering can explain such feature that CO2 consumption rates were lower than a global average, suggesting that the sequential weathering may be go on in the two Chinese drainage bas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anghe River basin changjiang River basin chemical weathering rate CO2 consumption
下载PDF
Economic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nd Land Use Change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Basin 被引量:3
2
作者 WU Yingmei SU Yufang ZHANG Lei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6年第4期289-293,共5页
Land, as a key factor of production, is an appropriate indicator of national and regional economic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Land use in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Basin (CRB) since the 1950s has experienced t... Land, as a key factor of production, is an appropriate indicator of national and regional economic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Land use in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Basin (CRB) since the 1950s has experienced these changes. Industrialization has been the most powerful force of the change i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CRB. Virtually all regional resources were put into this effort to modernize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 and urban construction systems of the CRB whos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has been a success story, with impressive structural change in both production and land use. These changes are evident ih modem urban areas, but even more in traditionally rural areas.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CRB over an extended period shows that the dominant factor in regional land use change is widespread industrialization in rural areas rather than the expansion of urban area. Thus, urbanization has had a limited influence on land use change in the CRB. A major task in realizing more sustainable land use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RB is to relocate industrial activities from rural to urban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nomic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land use change changjiang River basin
下载PDF
The Relation between Atmospheric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and Summer Severe Flood and Drought in the Changjiang-Huaihe River Basin 被引量:25
3
作者 杨辉 李崇银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4期540-553,共14页
The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SO) is studied during the severe flood and drought years of the Changjiang-Huaihe River Basin with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and the precipitation data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 The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SO) is studied during the severe flood and drought years of the Changjiang-Huaihe River Basin with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and the precipitation data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pper-level (200 hPa) ISO pattern for severe flood (drought) is characterized by an anticyclonic (cyclonic) circulation over the southern Tibetan Plateau and a cyclonic (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over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The lower-level (850 hPa) ISO pattern is characterized by an anticyclonic (cyclonic) circulation over the area south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Western Pacific, and a cyclonic (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from the area north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to Japan. These low-level ISO circulation patterns are the first modes of the ISO wind field according to the vector EOF expansion with stronger amplitude of the EOF1 time coefficient in severe flood years than in severe drought years. The analyses also reveal that at 500 hPa and 200 hPa, the atmospheric ISO activity over the Changjiang-Huaihe River basin, North China, and the middle-high latitudes north of China is stronger for severe flood than for severe drought. The ISO meridional wind over the middle-high latitude regions can propagate southwards and meet with the northward propagating ISO meridional wind from lower latitude regions over the Changjiang-Huaihe River Basin during severe flood years, but not during severe drought y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mmer severe flood and drought in the changjiang-Huaihe River basin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SO circulation pattern
下载PDF
AN ANALYSIS OF THREE ELEMENTS OF WATER BALANCE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BASIN 被引量:1
4
作者 杨远东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1991年第3期3-17,共15页
The general trend of three elements (precipitation, runoff and evaporation) of the water balance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Basin is discussed from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the mean annual values of view, i.e. isogra... The general trend of three elements (precipitation, runoff and evaporation) of the water balance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Basin is discussed from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the mean annual values of view, i.e. isogram. The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is non-uniform. The distribution of runoff mainly supplied from precipitation is more uniform than that of precipita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evaporation from land is much more uniform than that of precipitation and runoff. Time distribution of these three elements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aratively distinct yearly variation and few variation between yea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cipitation and runoff, and between precipitation and evaporation in the humid region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is analyzed. The slopes of their straight line correlation are nearly equal.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able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otherwise, a pseudo correlation may be resulted in. The paper provides the method of quantita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cipitation RUNOFF EVAPORATION the changjiang River basin water BALANCE
下载PDF
数字孪生驱动的长江流域干旱防御平台设计与开发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喆 向大享 +1 位作者 陈喆 崔长露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0-188,共9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长江流域发生了多次严重的高温干旱灾害,流域抗旱管理面临着旱情监测告警效率较低、旱灾预报预警精度不高、抗旱预案推演能力不足等瓶颈,迫切需要开展数字化转型。从长江流域抗旱减灾业务管理和“四预”应用需...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长江流域发生了多次严重的高温干旱灾害,流域抗旱管理面临着旱情监测告警效率较低、旱灾预报预警精度不高、抗旱预案推演能力不足等瓶颈,迫切需要开展数字化转型。从长江流域抗旱减灾业务管理和“四预”应用需求出发,基于智慧水利和数字孪生建设的总体要求,综合运用WebGL、GIS等技术,建立了干旱防御数字孪生平台,研发了遥感干旱监测评估、干旱专业模型动态加载、旱警水位超限预警、抗旱预案可视化等关键技术,初步实现了“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全链条贯通业务应用,切实提升了长江流域抗旱管理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为流域干旱防灾减灾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干旱防御信息平台 数字孪生 四预
下载PDF
海温异常对长江流域夏季典型旱涝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灵 熊开国 +1 位作者 郭广芬 张俊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8-124,共7页
为研究长江流域夏季旱涝特征及其与海温异常之间的关联性,基于中国326个气象站降水量、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采用合成分析、EOF分解等方法,分析了长江流域夏季典型旱涝年的降水分布、同期大气环流及前期海温特征,并以2018年为例,初步... 为研究长江流域夏季旱涝特征及其与海温异常之间的关联性,基于中国326个气象站降水量、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采用合成分析、EOF分解等方法,分析了长江流域夏季典型旱涝年的降水分布、同期大气环流及前期海温特征,并以2018年为例,初步揭示了2018年前期海温异常对大气环流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①长江流域夏季典型旱年,仅嘉陵江和岷沱江会表现出局部偏涝,全国为典型的Ⅰ类雨型,多雨区位于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前期冬季赤道太平洋表现出类拉尼娜的东冷西暖分布,同时黑潮区海温偏低,西风漂流区海温偏暖。受多海域协同作用,同期欧亚环流场上自西北向东南呈现出“+-+”三极型分布,东亚地区为自北向南“-+-”的EAP负位相。长江流域典型涝年,全国多为典型的Ⅱ类和Ⅲ类雨型,环流及海温呈现出相反特征。②2018年为典型的长江中下游偏旱年,仅在岷沱江降水偏多近3成,为历史第4多,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主模态正位相类似,解释方差达24%。③2018年前冬出现弱拉尼娜、春末夏初西风漂流区异常偏暖、NAT异常正位相,三者共同作用,使得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北,东亚沿岸出现EAP负位相,大陆热低压明显偏强,东亚夏季风为1961年以来最强,同时副高脊线最北,造成夏季降水主雨带北推至华北、西北地区,岷沱江、嘉陵江异常多,而长江中下游异常少,为典型的Ⅰ类雨型。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流域旱涝预测、水资源调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典型旱涝 海温异常 Ⅰ类雨型 拉尼娜 西风漂流区 长江流域
下载PDF
长江流域青海区域水生生物完整性评价
7
作者 王贺崐元 刘思嘉 +3 位作者 田菲 李柯懋 次成普措 赵凯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3-58,共6页
依据《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办法(试行)》的要求和指标,通过梳理历史记录和文献,厘清了长江流域青海区域水生生物完整性评价的基准值;于2022年开展全面系统地野外调查,并对研究区域的水生生物完整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长... 依据《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办法(试行)》的要求和指标,通过梳理历史记录和文献,厘清了长江流域青海区域水生生物完整性评价的基准值;于2022年开展全面系统地野外调查,并对研究区域的水生生物完整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长江流域青海区域鱼类种类基准值为20种,鱼类种类现状值为19种;长江在青海省境内的长江源河段、大渡河源河段,以及长江流域青海区域整体的水生生物完整性得分分别为88.22,82.67分和81.56分,完整性等级均为“良”。其中,长江源河段历史有记录以来的15种鱼类在此次调查中均被发现,反映长江源流域水生生物群落受人类干扰较少,重点保护物种完整。研究区域鱼类栖息地生境良好,但主要制约完整性的因素是水电站对河流的阻隔、外来物种入侵和关键物种川陕哲罗鲑的缺失。研究结果可为全面评估长江水生态完整性提供青海区域的基础数据,还可为科学评估长江十年禁捕成效、针对性开展水域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生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完整性 珍稀濒危物种保护 水生态 青海省 长江流域
下载PDF
新时期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与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8
作者 许继军 刘建峰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21,共6页
流域生态补偿是协调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的重要手段。当前,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实践中仍面临着整体性和系统性不足、补偿标准依据缺乏、市场体系不健全、责权利不清晰等问题。根据新时代长江保护与发展的战略需求,新... 流域生态补偿是协调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的重要手段。当前,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实践中仍面临着整体性和系统性不足、补偿标准依据缺乏、市场体系不健全、责权利不清晰等问题。根据新时代长江保护与发展的战略需求,新时期长江流域生态补偿需要具备更为丰富的内涵,亟需针对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资产保护的多维互馈关系及良性协同机制、流域生态资产的定量核算方法与生态服务空间流转特征、多元化流域生态补偿格局与长效运行机制、区域试点示范引领与全流域统筹协调推进之间的关系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系统研究,并从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技术体系、强化立法保障、培育市场主体等方面为探索制定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总体框架提供科技支撑和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补偿标准 市场体系 生态环境保护 长江流域
下载PDF
典型河湖治理经验及对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启示 被引量:6
9
作者 周雨 王殿常 +2 位作者 余甜雪 叶盛 冉启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0,59,共7页
为做好长江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工作,选取欧洲莱茵河、英国泰晤士河、韩国清溪川和美国奥基乔比湖4个具有典型特征的河湖作为案例,整理和归纳了这4个河湖的污染治理过程与对应的政治、经济、金融、法律相关的治理措施。针对长江流域生态治... 为做好长江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工作,选取欧洲莱茵河、英国泰晤士河、韩国清溪川和美国奥基乔比湖4个具有典型特征的河湖作为案例,整理和归纳了这4个河湖的污染治理过程与对应的政治、经济、金融、法律相关的治理措施。针对长江流域生态治理中存在的同类问题,总结了这4个河湖在跨区域协同治理、跨部门统筹管理、健全法律体系、加强公众参与和商业运营等方面的经验,提出建立跨区域共同协商的流域水污染管理体制、强化不同部门之间的统筹管理机制、完善流域统一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公共参与等措施和建议。研究成果可为协同长江的保护与发展、进一步提升长江流域的水生态环境质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湖治理 水生态修复 莱茵河 泰晤士河 清溪川 奥基乔比湖 长江流域
下载PDF
长江流域取水许可知识图谱问答系统 被引量:1
10
作者 曾德晶 张军 +3 位作者 曹卫华 管党根 许婧 黎育朋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4-239,共6页
随着水资源取水许可领域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水资源取水许可信息管理系统难以满足复杂的信息检索需求,制约了水资源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升。为了打破系统间信息孤岛,提升取水许可信息检索效率,建立了长江流域取水许可知识图谱,基于... 随着水资源取水许可领域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水资源取水许可信息管理系统难以满足复杂的信息检索需求,制约了水资源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升。为了打破系统间信息孤岛,提升取水许可信息检索效率,建立了长江流域取水许可知识图谱,基于大规模预训练语言模型提出了包含实体提及识别、实体链接、关系匹配等功能的知识图谱问答流水线方法,结合取水许可领域数据特点采用BM25算法进行候选实体排序,构建了长江流域取水许可知识图谱问答系统,并基于BS架构开发了Web客户端。实验表明:该系统在测试集上达到了90.37%的准确率,可支撑长江流域取水许可领域检索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水许可 知识图谱 预训练语言模型 问答系统 水资源 长江流域
下载PDF
昌江流域土地利用冲突时空演变及关键影响因子探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理庭 蔡海生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5-67,共13页
科学认知土地利用冲突的时空演变规律,揭示其关键影响因子的作用,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水土资源矛盾明显的昌江流域为研究区,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构建土地利用冲突量化模型,以反映流域内2000—2020年土地利用冲突空间位置及强... 科学认知土地利用冲突的时空演变规律,揭示其关键影响因子的作用,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水土资源矛盾明显的昌江流域为研究区,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构建土地利用冲突量化模型,以反映流域内2000—2020年土地利用冲突空间位置及强度变化,应用随机森林模型评判重要影响因子,以偏依赖关系图刻画影响因子对土地利用冲突强度变化的边际响应。结果显示:(1)2000—2020年昌江流域土地利用冲突总体处于基本可控状态,且高冲突值呈环绕城区、沿河流水系两侧分布的特点,城乡交错带成为冲突发生的主要空间单元,流域内对水资源的竞争矛盾突出,整体冲突强度大小表现为中游>下游>上游。(2)在影响因子中,距主要道路距离、人口密度等社会人为干扰及年均降水量、距主要水系距离等水资源条件对土地利用冲突强度变化起关键作用。(3)各影响因子与土地利用冲突强度之间呈非线性响应关系,人口的集聚效应、自然本底的约束性等是造成非线性响应的重要原因。昌江流域需要合理制定水资源配置方案,同时严格控制社会经济发展过快带来的城乡用地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冲突 时空演变 随机森林模型 驱动因子 昌江流域
下载PDF
基于LSTM模型的时序InSAR地表形变预测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媛媛 赵秉琨 +2 位作者 王慧 郑加柱 高业何敏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6-152,共7页
为了解长江沿江区域的地表形变状况及发展趋势,维护长江防洪安全和河势稳定,利用2017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覆盖长江南京段沿江区域的61景Sentinel-1A影像,基于SBAS-InSAR技术获取了地面沉降监测结果,并基于LSTM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 为了解长江沿江区域的地表形变状况及发展趋势,维护长江防洪安全和河势稳定,利用2017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覆盖长江南京段沿江区域的61景Sentinel-1A影像,基于SBAS-InSAR技术获取了地面沉降监测结果,并基于LSTM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对特征点未来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①与水准监测结果相比,长江南京段沿江区域SBAS-InSAR监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研究区域地面年均形变速率在-31~19 mm/a,并形成4个沉降漏斗。②LSTM模型对研究区域的形变预测值与SBAS-InSAR监测的期望值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两者最大绝对误差为3.28 mm;采用该方法对研究区域特征点的沉降趋势进行预测发现,未来2 a特征点总体表现为缓慢下沉并趋于稳定的趋势。研究成果可为相关部门制定沿江地区保护及规划方案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地表形变预测 SBAS-InSAR LSTM 南京市 长江流域
下载PDF
长江流域建坝对河流破碎及径流扰动影响分析
13
作者 杨铭 吴剑平 +3 位作者 万宇 杜洪波 杨胜发 李文杰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1-118,共8页
长江流域建坝会影响流域内河流生态可持续性,评估大坝造成的河流生态压力的时空变化至关重要。基于河流破碎化指数(DOF)和径流扰动指数(DOR),量化分析大坝建设对河流纵向连通性和水文情势方面的生态压力,研究长江流域不同空间格局下大... 长江流域建坝会影响流域内河流生态可持续性,评估大坝造成的河流生态压力的时空变化至关重要。基于河流破碎化指数(DOF)和径流扰动指数(DOR),量化分析大坝建设对河流纵向连通性和水文情势方面的生态压力,研究长江流域不同空间格局下大坝对河流生态扰动的长时序变化。结果表明:(1)1990~2020年,长江流域建坝导致的河流破碎化和径流扰动分别影响了流域内70.1%和65.5%的河段。(2)长江流域河流破碎化指数、径流扰动指数均呈中游>下游>上游的分布特征;但在增长趋势上呈上游高、下游低的特点,不同子流域间DOF、DOR差异程度呈减小趋势。(3)长江干流及一级支流河段(Strahler法,河流等级≥5)比低级别支流河段(Strahler法,河流等级≤4)承受更大的破碎化和径流扰动影响,低级别河段更多是受到径流扰动影响。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流域河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坝 河流破碎化 径流扰动 河流网络 长江流域
下载PDF
基于建筑易损性分析的泥石流风险评价
14
作者 潘梦宇 雷雨 +3 位作者 顾海华 蒋虎 周文韬 周斌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3-140,共8页
泥石流对建筑物的破坏是导致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研究泥石流作用下建筑物的易损性是评价泥石流风险的关键环节。以长江流域卿家沟为研究区,采用FLO-2D软件模拟20,50,100 a一遇极端降雨场景下泥石流的动力过程,并基于泥石流强... 泥石流对建筑物的破坏是导致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研究泥石流作用下建筑物的易损性是评价泥石流风险的关键环节。以长江流域卿家沟为研究区,采用FLO-2D软件模拟20,50,100 a一遇极端降雨场景下泥石流的动力过程,并基于泥石流强度(hv)进行了危险性分区;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适用于长江流域砌体结构建筑的易损性评估曲线,提出了一套基于泥石流动力过程和建筑易损性分析的风险评价方法。结果表明:FLO-2D模拟精度达79%,易损性曲线的相关系数R^(2)为0.88,评估效果良好;随着降雨规模的增加,研究区风险区总面积由3.30万m^(2)增加到3.99万m^(2),增长了20.8%;高和极高风险区面积显著增大,由0.68万m^(2)增加到0.86万m^(2),增长了27.1%;位于低风险区以上的房屋数量由7栋增加至11栋,原本位于低风险区的建筑可能面临更高的风险。最后,提出了生态防治和工程防治协同治理的措施,可为长江流域泥石流防灾减灾及治江工作提供合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风险评价 易损性分析 FLO-2D软件 卿家沟泥石流 长江流域
下载PDF
基于补偿水头差的沿江口门引排流量计算方法研究
15
作者 张芮 李寿千 +2 位作者 王志力 朱明成 陆彦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7-192,209,共7页
长江支流口门多建有节制闸,利用涨落潮过程自行引排水,而引排水流态的复杂性使得引排流量过程难以精准确定。以太湖流域杨林塘口门为例,通过分析引排水调度方式及流态特征,发现涨潮时开启中孔闸门引水,内河侧流态复杂且附近水位差别大,... 长江支流口门多建有节制闸,利用涨落潮过程自行引排水,而引排水流态的复杂性使得引排流量过程难以精准确定。以太湖流域杨林塘口门为例,通过分析引排水调度方式及流态特征,发现涨潮时开启中孔闸门引水,内河侧流态复杂且附近水位差别大,而落潮时开启全部闸门排水,外江侧流态复杂且附近水位有所差别。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补偿水头差的沿江口门引排流量计算方法。该方法通过设置系列补偿水头差修正堰流公式中的水位,统计了计算流量与实测流量偏差值,进而建立了流量偏差值与补偿水头差的相关关系,最终确定适宜的补偿水头差,从而建立适宜沿江口门引排流量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预测的引水流量误差减小40%~50%,排水流量误差减小3%~6%。相关经验可供工程设计人员及闸管单位运行管理人员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排水 补偿水头差 流量过程 涨落潮 太湖流域 长江
下载PDF
水工程调度系统拓扑设计方法研究
16
作者 李琪 黄瑶 +2 位作者 周超 罗斌 唐海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4-80,共7页
当前已建的水工程调度系统大多都依托所面向的流域进行开发,而对于不同类型流域缺乏兼容性良好的一致性设计。为此,研究了一种采用图数据库的水工程调度系统拓扑设计方法来对各种类型流域进行一致性描述。该方法通过CQL语言定义了以“节... 当前已建的水工程调度系统大多都依托所面向的流域进行开发,而对于不同类型流域缺乏兼容性良好的一致性设计。为此,研究了一种采用图数据库的水工程调度系统拓扑设计方法来对各种类型流域进行一致性描述。该方法通过CQL语言定义了以“节点-属性-边”为核心的拓扑描述,并和基础树结构拓扑定义方法进行了对比,阐述了其特点和优势;在该拓扑设计方法的前提下,进一步设计了拓扑驱动引擎,通过数据处理、任务调度、并行计算等主要核心技术要点进行了实践;以此研究为基础,形成了一套可适应各种类型流域拓扑形式的水利专业决策平台,为水工程调度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模式;最后针对不同流域水系水工程调度的不同特点,在长江流域、沂沭泗流域进行了系统应用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提高水工程调度系统在不同流域中的适应性,进一步支撑数字孪生流域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工程调度 系统架构 拓扑结构 数字孪生流域 长江流域 沂沭泗流域
下载PDF
基于N-CMIP6的长江流域气温和降水未来预估
17
作者 温姗姗 王智晨 +2 位作者 翟建青 蒋富霜 周彪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9-78,共10页
为探究具有更高可信度的长江流域未来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1961~2020年中国格点化逐日气象观测数据,采用2022年最新发布的NASA高分辨率降尺度数据集(N-CMIP6)中的35个气候模式对长江流域气温和降水模拟能力进行了评估,进而预... 为探究具有更高可信度的长江流域未来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1961~2020年中国格点化逐日气象观测数据,采用2022年最新发布的NASA高分辨率降尺度数据集(N-CMIP6)中的35个气候模式对长江流域气温和降水模拟能力进行了评估,进而预估了不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情景下(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长江流域在21世纪近期(2021~2040年)、中期(2041~2060年)和末期(2081~2100年)气温和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21~2100年,长江流域年均气温和降水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尤其是上游地区增温最为明显;到21世纪末期(2081~2100年),相较于基准期(1995~2014年),长江流域平均气温预计将升高1.61~5.18℃,平均降水量将增加7.6%~12.8%;秋季温度升高最为显著,其次是夏季,冬季降水增幅最大,秋季次之。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化对区域气候变化的科学理解,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有效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进而促进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 N-CMIP6 SSPs 长江流域
下载PDF
CMIP6模式碳中和时期长江流域降水变化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乐英 邢雯慧 +1 位作者 侯书秀 齐道日娜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128,135,共8页
为揭示碳中和时期长江流域降水特征,利用CMIP6模式确定了碳中和时间并对比基准期研究了碳中和时期长江流域平均降水和极端降水变化,最后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分析了其可能原因。结果表明:①SSP-2.6情景达到碳中和时间为2062年,与中国碳中和... 为揭示碳中和时期长江流域降水特征,利用CMIP6模式确定了碳中和时间并对比基准期研究了碳中和时期长江流域平均降水和极端降水变化,最后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分析了其可能原因。结果表明:①SSP-2.6情景达到碳中和时间为2062年,与中国碳中和政策时间基本一致。②通过空间降尺度和偏差订正后,CMIP6模式可以很好地模拟基准期长江流域年平均降水。③与基准期相比,碳中和时期长江流域平均降水整体偏多,降水增幅北部>南侧,上游>下游和中游,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其中岷沱江和嘉陵江关键区是降水变化大值区,需重点防控。长江流域中游持续干旱日数偏少,北部极端大雨日数显著增多2.4~4.0 d,上游和下游极端大雨强度显著偏强。④环流分析发现,冬、春和秋季渤海异常反气旋南侧的东风异常和西北侧的东南风异常从中西太平洋带来的暖湿气流,以及夏季西南风异常从孟加拉湾带来的暖湿气流,使得长江流域降水增多。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流域相关部门制定未来碳中和时期气候变化应对策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变化 碳中和 CMIP6 SSP-2.6 长江流域
下载PDF
长江1870年特大洪水防御推演与对策研究
19
作者 徐兴亚 徐照明 +3 位作者 要威 李安强 徐学军 任玉峰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23,共9页
1870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枝城站洪峰流量重现期超1000 a一遇,造成极为严重的洪灾损失。为强化特大洪水风险防范,有效提升极端洪水灾害的应对能力,在分析1870年特大洪水雨水灾情特征、流域水文地理演变和防洪体系建设情况的基础上,... 1870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枝城站洪峰流量重现期超1000 a一遇,造成极为严重的洪灾损失。为强化特大洪水风险防范,有效提升极端洪水灾害的应对能力,在分析1870年特大洪水雨水灾情特征、流域水文地理演变和防洪体系建设情况的基础上,对1870年特大洪水在现状防洪体系调度运用条件下的发生、发展、演进过程进行了推演模拟。结果表明:当前再遇1870年特大洪水,长江流域防洪体系可妥善应对并大幅减少洪灾损失,按调度规程发挥以三峡水库为主的水库群洪水拦蓄作用,并运用荆江分洪区等13处蓄滞洪区分洪、200多处洲滩民垸行洪后,长江防洪重点区域防洪安全总体可控,但洪水防御仍面临堤防长时间高水位运行存在安全隐患、蓄滞洪区与洲滩民垸行蓄洪运用困难、大量人员转移安置压力大等突出问题。根据1870年洪水推演成果,结合近年来长江流域防汛实践,从加强特大洪水风险机理研究、加快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强化风险研判和优化调度、做好应急转移和救灾安置等方面提出了提升特大洪水防御能力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70年洪水 防洪减灾 联合调度 蓄滞洪区 长江流域
下载PDF
河库及蓄滞洪区洪水预报调度一体化技术研究
20
作者 曾明 张晓皓 +2 位作者 纪国良 许银山 张涛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8-54,共7页
针对河库及蓄滞洪区洪水预报调度一体化技术薄弱,尤其面临大洪水调度决策难以实时联动模拟的问题,从空间拓扑概化、通用化模型库构建及方案数字化、调度规则库构建和智能应用3个方面介绍了预报调度一体化体统构建的流程和要点,并基于大... 针对河库及蓄滞洪区洪水预报调度一体化技术薄弱,尤其面临大洪水调度决策难以实时联动模拟的问题,从空间拓扑概化、通用化模型库构建及方案数字化、调度规则库构建和智能应用3个方面介绍了预报调度一体化体统构建的流程和要点,并基于大湖演算模型和水力学模型提出了可考虑蓄滞洪区的通用性预报模型,以及水库库区水面线预报模拟模型方法,通过空间拓扑概化和调度策略设置可实现河、库、蓄滞洪区的上下游联动模拟计算。以长江流域三峡水库、中下游河湖及蓄滞洪区为研究区域,重点阐述了改进模型构建、预报调度一体化体系构建、模拟调度技术应用等环节,形成了长江中下游水工程联合调度的体系方案,并通过设置预演洪水场景,分析了模拟的效果和合理性。研究成果可为涉及多类复杂水工程联合调度的区域提供技术参考,为长江流域水工程实时预报调度和场景推演提供计算工具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预报 预报调度一体化体系 大湖演算模型 水力学模型 水库群联合调度 蓄滞洪区 长江流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