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4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Unsteady MHD Blood Flow through Parallel Plate Channel with Heat Source 被引量:1
1
作者 Islam M. Eldesoky 《World Journal of Mechanics》 2012年第3期131-137,共7页
In the present study,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unsteady blood flow through parallel plate channel under the action of an applied constant transverse magnetic field is proposed. The model is subjected to heat source. An... In the present study,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unsteady blood flow through parallel plate channel under the action of an applied constant transverse magnetic field is proposed. The model is subjected to heat source. Analytical expressions are obtained by choosing the axial velocity;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and the normal velocity of the blood depend on y and t only to convert the system of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into system of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under the conditions defined in our model. The model has been analyzed to find the effects of various parameters such as, Hartmann number, heat source parameter and Prandtl number on the axial velocity,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and the normal velocity. The numerical solutions of axial velocity,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and normal velocity are shown graphically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blem. Hence, the present mathematical model gives a simple form of axial velocity,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and normal velocity of the blood flow so that it will help not only people working in the field of Physiological fluid dynamics but also to the medical practition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OOD Flow Parallel plate channel BOUNDARY Layer Heat Source Magnetic Field
下载PDF
Run-Up Flow of a Maxwell Fluid through a Parallel Plate Channel 被引量:1
2
作者 Syed Yedulla Qadri M. Veera Krishna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2013年第4期297-303,共7页
We consider the flow of an incompressible viscous Maxwell fluid between two parallel plates, initially induced by a constant pressure gradient. The pressure gradient is withdrawn and the upper plate moves with a unifo... We consider the flow of an incompressible viscous Maxwell fluid between two parallel plates, initially induced by a constant pressure gradient. The pressure gradient is withdrawn and the upper plate moves with a uniform velocity while the lower plate continues to be at rest. The arising flow is referred to as run-up flow. The unsteady governing equations are solved as initial value problem using Laplace transform technique. The expression for velocity, shear stresses on both plates and discharge are obtained. The behavior of the velocity, shear stresses and mass flux has been discussed in detail with respect to variations in different governing flow parameters and is presented through grap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N-UP FLOW Maxwell’s Fluid LAPLACE Transforms REYNOLDS Number and Parallel plate channelS
下载PDF
Hall Current Effects on Unsteady MHD Flow in a Rotating Parallel Plate Channel Bound-ed by Porous Bed on the Lower Half—Darcy Lapwood Model
3
作者 M. Veera Krishna Jagdish Prakash 《Open Journal of Fluid Dynamics》 2015年第4期275-294,共20页
We discussed the unsteady flow of an incompressible viscous fluid in a rotating parallel plate channel bounded on one side by a porous b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 uniform transverse magnetic field taking hall current... We discussed the unsteady flow of an incompressible viscous fluid in a rotating parallel plate channel bounded on one side by a porous b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 uniform transverse magnetic field taking hall current into account. The perturbations are created by a constant pressure gradient along the plates in addition to the non-torsional oscillations of the upper plate. The flow in the clean fluid region is governed by Navier-Stoke’s equations while in the porous bed the equations are based on Darcy-Lapwood model. The exact solutions of velocity in the clean fluid and the porous medium consist of steady state and transient state. The time required for the transient state to decay is evaluated in detail and ultimate quasi-steady state solution has been derived analytically and also its behaviour is computationally discussed with reference to different flow parameters. The shear stresses on the boundaries and the mass flux are also obtained analytically and their behaviour is computationally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RCY Lapwood Model Hall Effects MHD FLOWS POROUS BED UNSTEADY FLOWS and ROTATING Parallel plate channels
下载PDF
Hall Effects on Unsteady MHD Three Dimensional Flow through a Porous Medium in a Rotating Parallel Plate Channel with Effect of Inclined Magnetic Field
4
作者 P. Sulochana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2014年第5期396-405,共10页
In this paper, we make an initial value investigation of the unsteady flow of incompressible viscous fluid between two rigid non-conducting rotating parallel plates bounded by a porous mediu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 ... In this paper, we make an initial value investigation of the unsteady flow of incompressible viscous fluid between two rigid non-conducting rotating parallel plates bounded by a porous mediu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 uniform magnetic field of strength H0 inclined at an angle of inclination α with normal to the boundaries taking hall current into account. The perturbations are created by a constant pressure gradient along the plates in addition to the non-torsional oscillations of the upper plate while the lower plate is at rest. The flow in the porous medium is governed by the Brinkman’s equations. The exact solution of the velocity in the porous medium consists of steady state and transient state. The time required for the transient state to decay is evaluated in detail and the ultimate quasi-steady state solution has been derived analytically. Its behaviour is computationally discuss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various governing parameters. The shear stresses on the boundaries are also obtained analytically and their behaviour is computationally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LL Effects UNSTEADY ROTATING FLOWS Three-Dimensional FLOWS Parallel plate channels INCOMPRESSIBLE VISCOUS Fluids Brinkman’s Model
下载PDF
宽板连轧锥形工作辊轴向窜动调控及工业应用
5
作者 罗志华 刘圣勇 张丽强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33-236,共4页
为了提高连轧锥形工作辊轴向窜动控制精度,对材料加工时发生横向流动的过程建立有限元模型,并构建了机架轧后屈服模型,并将模型置于现场环境中开展验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受到轧后屈服作用时,处于边降区(15~115)mm之间的断面误差可以... 为了提高连轧锥形工作辊轴向窜动控制精度,对材料加工时发生横向流动的过程建立有限元模型,并构建了机架轧后屈服模型,并将模型置于现场环境中开展验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受到轧后屈服作用时,处于边降区(15~115)mm之间的断面误差可以控制到3μm范围内,与带钢边部的最大偏差在(0~15)mm之间。在机架间和轧制区内都出现了横向流动的情况,导致锥形辊发生了边降调控性能下降。随着窜辊量增大后,第一、二机架都出现功效下降的结果,第三机架则持续增大至最高功效。下游机架窜辊位都位于上游机架控制特征点范围内。这里调控方式形成了显著边部效果,可以观察到内部偏差。该研究对保证板材的轧制质量具有很好的实际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带轧制 轴向窜动 连轧 工作辊 屈服模型 应用
下载PDF
航空锂电池焊缝的多通道多频涡流检测
6
作者 张晓丹 白石 +3 位作者 刘志尧 林禹熙 黄平 郑福印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5-94,共10页
为了实现航空锂电池极耳极板激光焊缝的高效准确检测,设计制作了带有层析成像功能的多通道多频涡流检测系统.采用该系统及5通道防干扰差分结构涡流传感器对极耳极板焊缝中的局部断焊、整体漏焊、焊缝变形内凹、微小缺陷等典型缺陷进行检... 为了实现航空锂电池极耳极板激光焊缝的高效准确检测,设计制作了带有层析成像功能的多通道多频涡流检测系统.采用该系统及5通道防干扰差分结构涡流传感器对极耳极板焊缝中的局部断焊、整体漏焊、焊缝变形内凹、微小缺陷等典型缺陷进行检测,并基于趋肤效应原理,采用层析成像技术对焊瘤缺陷进行扫查成像.结果表明,研发的带有层析成像功能的多通道多频涡流检测系统可有效检测出锂电池极耳极板焊缝中的多种典型缺陷,最小可检测1 mm的缺陷,层析成像技术可实现不同深度下缺陷的形貌观测.通过对大量检测结果的对比分析,总结了缺陷种类、位置及长度的判别方法,提出了一套缺陷判别流程与评定准则,为实现锂电池极耳极板焊缝检测的工程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电池极耳极板焊缝 多通道多频涡流 层析成像 微小缺陷检测
下载PDF
基于图像处理的微通道流道板表面缺陷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郭江龙 蒋庆 +1 位作者 曹松晓 宋涛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48,共9页
针对工业自动化生产中微通道流道板复杂结构表面缺陷自动检测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处理的流道板表面缺陷检测方法。该方法针对流道板CV孔和膨胀阀孔中常见的凹坑缺陷和破损缺陷,首先通过霍夫圆检测提取ROI区域剔除背景区域干扰,利... 针对工业自动化生产中微通道流道板复杂结构表面缺陷自动检测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处理的流道板表面缺陷检测方法。该方法针对流道板CV孔和膨胀阀孔中常见的凹坑缺陷和破损缺陷,首先通过霍夫圆检测提取ROI区域剔除背景区域干扰,利用高斯滤波对ROI图像进行滤波处理,并使用二值化和形态学腐蚀运算对干扰噪点进行过滤从而凸显缺陷特征,之后使用Two-Pass算法和种子填充法计算连通域实现凹坑缺陷的检测;使用圆查找找到孔端面内外圆进行圆环展开并采用Canny边缘检测算子查找缺陷轮廓,筛选轮廓面积实现破损缺陷的检测。通过对比实验,验证了本文方法相较于传统表面缺陷检测方法,在流道板缺陷样本的检测中有更高的检出率。本文方法经验证,对流道板表面缺陷检出率稳定在92%以上,且算法处理速度快、鲁棒性强,实现了快速、非接触式的高精度检测,满足了工业自动化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陷检测 流道板 图像处理 感兴趣区域
下载PDF
双层蛇形通道冷板动力电池热管理数值模拟
8
作者 张荃 张春化 张子叶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70,共9页
针对电动汽车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为改善热管理以确保其安全性,对某型镍钴锰酸锂电池模组提出了一种底部布置的双层蛇形通道冷板;通过数值模拟确定了冷却液的最佳流动方案为方案一和通道的最佳宽度为10 mm,依次分析了冷却液质量流量、... 针对电动汽车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为改善热管理以确保其安全性,对某型镍钴锰酸锂电池模组提出了一种底部布置的双层蛇形通道冷板;通过数值模拟确定了冷却液的最佳流动方案为方案一和通道的最佳宽度为10 mm,依次分析了冷却液质量流量、电池放电倍率和环境温度对电池模组最高温度、温差和冷却液压力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放电倍率和环境温度的增加,电池模组的最高温度和温差均会增加,增加冷却液的流量可以更好地控制电池的最高温度,但会导致压力损失的增加;放电倍率小于0.7 C时,不需要启动液冷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形锂离子电池 蛇形通道 冷板 FLUENT
下载PDF
全钒液流电池双极板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戴纹硕 郭骞远 +2 位作者 陈向南 张华民 马相坤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10-1325,共16页
全钒液流电池是目前技术成熟度最高的一种液流电池,作为大规模长时储能的首选技术之一,可以实现可再生能源平滑输出,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应用提供保障。其中,双极板是全钒液流电池的关键部件之一。本文从三种全钒液流电池双极板材料... 全钒液流电池是目前技术成熟度最高的一种液流电池,作为大规模长时储能的首选技术之一,可以实现可再生能源平滑输出,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应用提供保障。其中,双极板是全钒液流电池的关键部件之一。本文从三种全钒液流电池双极板材料耐腐蚀性、导电性、力学性能及电池特性等角度,首先综述了金属、石墨以及碳塑复合双极板材料的优缺点及其最新研究进展,并根据加工工艺和制造成本两方面,展望了三种双极板材料在全钒液流电池领域的应用前景。然后,结合新型液流电池双极板的结构优化研究,从双极板平板结构扩展到双极板流道和电极-双极板一体化结构,分析介绍了不同新型双极板流道结构设计在不同试验条件下的适用性,并从制备工艺和电池性能等方面分析了电极-双极板一体化结构在全钒液流电池领域中的应用前景。最后,针对全钒液流电池双极板的研究现状,总结展望了相应双极板材料及新型双极板结构设计的技术突破要点,为全钒液流电池双极板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钒液流电池 双极板 碳塑复合双极板 双极板流道结构
下载PDF
列管式反应器管束间流体流动与沸腾传热研究
10
作者 叶格廷 叶光华 +1 位作者 束忠明 周兴贵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09-1315,共7页
采用RPI壁面沸腾模型与PBM模型对列管式反应器管束间流动沸腾现象进行模拟计算,引入场协同理论分析分布板的强化传热机理,研究开孔大小与开孔形状对棒束通道流动与传热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分布板对棒束通道内沸腾过程起到强化传... 采用RPI壁面沸腾模型与PBM模型对列管式反应器管束间流动沸腾现象进行模拟计算,引入场协同理论分析分布板的强化传热机理,研究开孔大小与开孔形状对棒束通道流动与传热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分布板对棒束通道内沸腾过程起到强化传热的作用,同时具有破碎气泡的能力,然而气相会在板上积聚形成气膜,出现传热恶化的现象;减小环隙宽度可强化分布板破碎气泡的能力,提高棒束通道内的温度与速度的场协同性;环隙与圆孔的组合开孔方式虽然会弱化分布板强化传热的能力,但能缓解板前传热恶化与板后气相死区等问题,降低分布板的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棒束通道 流动沸腾 分布板
下载PDF
基于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动力电池仿生冷板结构优化设计
11
作者 张荃 张春化 康渝佳 《汽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56,共10页
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冷却效果,提出一种高度对称的仿生网状流道冷板。首先,利用单因子分析法分析了冷板结构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然后,以冷板的平均温度、温度标准差和冷却液压力损失为性能指标,采用多目标粒子群优化(MOPSO)算法对冷板... 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冷却效果,提出一种高度对称的仿生网状流道冷板。首先,利用单因子分析法分析了冷板结构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然后,以冷板的平均温度、温度标准差和冷却液压力损失为性能指标,采用多目标粒子群优化(MOPSO)算法对冷板的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得到性能最优时的流道宽度、流道深度和冷板壁厚分别为9.0 mm、1.5 mm和1.4 mm,对应的平均温度、温度标准差和压力损失分别为33.20℃、1.33℃和65.63 Pa,相比于初始结构参数,优化后的平均温度和温度标准差分别下降1.92℃和0.02℃,但压力损失增大27.10 Pa。最后,在电池模组层面验证了优化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状流道冷板 单因素分析 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 最优拉丁超立方抽样 熵权法
下载PDF
多结构形式小通道液冷板散热性能对比研究
12
作者 张晟 金大元 +1 位作者 江雄 万云 《电子机械工程》 2024年第2期30-33,38,共5页
小通道冷板作为一种有效的热控装置,已被广泛应用于高热流密度电子器件的热管理领域。文中以通道特征尺寸为2 mm的串行、并行以及射流冲击/小通道混合液冷板为研究对象,旨在获取这3种结构形式冷板的极限散热能力和流动阻力损失的差异。... 小通道冷板作为一种有效的热控装置,已被广泛应用于高热流密度电子器件的热管理领域。文中以通道特征尺寸为2 mm的串行、并行以及射流冲击/小通道混合液冷板为研究对象,旨在获取这3种结构形式冷板的极限散热能力和流动阻力损失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冷却工质流量条件下,3种冷板的散热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串行通道、射流冲击/小通道混合液冷板、并行通道;串行通道冷板的板内阻力损失明显大于其余两者;在综合考虑压力损失和散热性能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热源热流密度条件选择合适的冷板结构,有望满足特定应用的需求。该研究可供小通道液冷板的设计和优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通道 液冷板 热设计 射流冲击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微小通道冷板流动传热仿真校核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项立银 刘永超 +1 位作者 张德俊 周晓明 《计算机仿真》 2024年第2期354-358,共5页
针对现有冷板流动传热仿真往往基于经验开展、缺乏对仿真模型严谨校核的问题,面向冷板流动传热仿真模型的两个重要方面,即离散网格与流动模型开展校核方法研究,一方面应用Richardson外推法对离散网格进行校核,另一方面通过将层流模型、S... 针对现有冷板流动传热仿真往往基于经验开展、缺乏对仿真模型严谨校核的问题,面向冷板流动传热仿真模型的两个重要方面,即离散网格与流动模型开展校核方法研究,一方面应用Richardson外推法对离散网格进行校核,另一方面通过将层流模型、SST k-ω、Transition k-ω以及RNG k-ε湍流模型与理论或经验关联式对比进行流动模型校核。结果表明,Richardson外推法的可获得量化的离散误差评估,有助于冷板流动传热仿真的网格优化;应用关联式能较简单地评估不同流动模型在不同条件下的适用性,同时发现Transition SST或SST k-ω在总体适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板 微小通道 仿真模型 校核
下载PDF
气隙对燃料板矩形通道鼓泡工况流动传热行为的影响研究
14
作者 刘传栋 许巍 +1 位作者 何辉 刘晓晶 《核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3-170,共8页
利用Fluent软件针对核反应堆板状燃料组件出现的鼓泡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动网格技术模拟气体和固体鼓泡的换热流动特性,并对比了裂变气体鼓泡和以往研究中固体鼓泡的区别。研究发现:气体鼓泡会导致局部温度升高,并且相较于固体... 利用Fluent软件针对核反应堆板状燃料组件出现的鼓泡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动网格技术模拟气体和固体鼓泡的换热流动特性,并对比了裂变气体鼓泡和以往研究中固体鼓泡的区别。研究发现:气体鼓泡会导致局部温度升高,并且相较于固体鼓泡,会显著提高局部热通量密度,其中鼓泡周围热通量密度提高3倍,但燃料板整体热通量变化较小;鼓泡的形成会使局部换热能力提高约10%,鼓泡侧热通量提高约4%;在高流速条件下,鼓泡的存在会导致燃料板两侧流体产生较大的压力差,使得燃料板发生变形,甚至堵塞流道。这些发现为核燃料板的设计和安全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状燃料 气隙鼓泡 流动传热特性 矩形通道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混合动力机车电池组液冷板流道结构选型研究
15
作者 唐怀宇 邓纪辰 +1 位作者 韩亮 崔洪江 《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 2024年第3期38-44,共7页
为了选出混合动力机车电池组液冷板的最优流道结构,文章结合电池组液冷原理提出了4种流道结构模型,并在环境温度35℃、冷却液进口速度2 L/min和进口温度25℃的条件下,进行热仿真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随着并行流道数量的增加,电池组... 为了选出混合动力机车电池组液冷板的最优流道结构,文章结合电池组液冷原理提出了4种流道结构模型,并在环境温度35℃、冷却液进口速度2 L/min和进口温度25℃的条件下,进行热仿真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随着并行流道数量的增加,电池组的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大温差均呈上升趋势,冷却液的进出口压差均呈下降趋势。综合评价指标及冷却液流速情况,两并行流道被确定为该电池组最适配的液冷板流道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冷板 流道结构 混合动力机车 电池组 仿真分析
下载PDF
钢厂冲渣水余热回收供南方城市集中供暖方案论证
16
作者 黄朔 陈曦 +1 位作者 袁华龙 杨洋 《工程技术研究》 2024年第6期186-188,共3页
文章以汉中市勉县作为南方非集中供暖区域典型县市,利用陕钢高炉冲渣水的余热作为集中供暖热源,通过对比分析两种不同的余热回收方式,论证了冲渣水余热作为南方城市集中供暖基础热源的技术可行性与经济性。结果表明,直热机余热回收方式... 文章以汉中市勉县作为南方非集中供暖区域典型县市,利用陕钢高炉冲渣水的余热作为集中供暖热源,通过对比分析两种不同的余热回收方式,论证了冲渣水余热作为南方城市集中供暖基础热源的技术可行性与经济性。结果表明,直热机余热回收方式虽然能保证供热的稳定性与持续性,但显著增加了换热首站的建设成本和供暖期间的运营成本;宽流道板换便于安装,设备占地面积小,通过进行定期清理与设备保养,能够做到供暖期间稳定运行。因此,针对技改项目、建设用地受限等情况,建议采用宽流道板换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渣水 余热回收 集中供暖 宽流道板换 直热机
下载PDF
标准化装配式盖板涵洞通道设计
17
作者 刘丽静 《科技资讯》 2024年第14期148-150,共3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路桥施工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与进步。涵洞作为道路工程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设计使用的可靠性对道路工程运营具有重要影响,而装配式施工技术使盖板式涵洞通道设计产生一定变化。基于此,结合实际案例,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路桥施工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与进步。涵洞作为道路工程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设计使用的可靠性对道路工程运营具有重要影响,而装配式施工技术使盖板式涵洞通道设计产生一定变化。基于此,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总结标准化装配式盖板涵洞通道设计思路,以此为其他同类工程的开展提供必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 装配式 盖板涵洞通道 通道设计
下载PDF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流道结构及制造工艺
18
作者 王瑞川 张杰 王继 《新能源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90,共9页
金属双极板因具有强度高、导电性和传热能力好、能量损失小、密封性好等优势,且加工方便、加工成本低、可制造超薄厚度及高体积比功率等特性,逐渐成为双极板材料的首选,而流道结构设计和制造工艺是影响金属双极板成形质量和工作性能的... 金属双极板因具有强度高、导电性和传热能力好、能量损失小、密封性好等优势,且加工方便、加工成本低、可制造超薄厚度及高体积比功率等特性,逐渐成为双极板材料的首选,而流道结构设计和制造工艺是影响金属双极板成形质量和工作性能的关键。对比了金属双极板常用传统流道结构与新型流道结构,分析了结构变化对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梳理了金属双极板的冲压成形、液压成形、软膜成形、辊轧成形、电磁成形、特种成形等塑性成形工艺技术及成形装备;最后对金属双极板的流道结构设计与制造工艺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电池 金属双极板 流道结构 制造工艺 成形质量
下载PDF
汽车动力电池液冷板流道设计与散热研究
19
作者 肖立辉 李湘怡 +3 位作者 管雨豪 黎志勇 庞小兰 曾梓喆 《内燃机与配件》 2024年第20期12-14,共3页
本文针对某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模组液冷板流道结构,设计了纵/横弓型两种流道结构,运用有限元软件对液冷板进行散热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横弓型流道较纵弓型流道的拐角减少,流场更加均匀,液冷循环更有效地带走电池模组热量,横弓型电池模... 本文针对某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模组液冷板流道结构,设计了纵/横弓型两种流道结构,运用有限元软件对液冷板进行散热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横弓型流道较纵弓型流道的拐角减少,流场更加均匀,液冷循环更有效地带走电池模组热量,横弓型电池模组比纵弓型电池模组整体温度下降了2.59℃,散热效果良好。研究结果为液冷板流道设计、动力电池散热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冷板 流道设计 热量交换 动力电池
下载PDF
融合双层注意力网络的端到端老挝车牌照识别方法
20
作者 黄彬煌 毛存礼 +3 位作者 陈蕊 余正涛 黄于欣 王振晗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62-870,共9页
在中老道路互通大背景下,老挝车牌照识别研究对中国跨境车辆管理十分重要,但现有的单行车牌照识别方法无法直接应用于老挝双行车牌照识别任务中.针对老挝车牌照上行省份字符排列紧密、难以分割和下行辅音字符相似度高、难以识别的问题,... 在中老道路互通大背景下,老挝车牌照识别研究对中国跨境车辆管理十分重要,但现有的单行车牌照识别方法无法直接应用于老挝双行车牌照识别任务中.针对老挝车牌照上行省份字符排列紧密、难以分割和下行辅音字符相似度高、难以识别的问题,结合分割的思想提出一种融合双层注意力网络的端到端老挝车牌照识别方法.通过通道及空间注意力提取并加强上行省份特征和下行字符特征表示;将分类思想应用于省份信息获取,有效地处理因字符粘连而无法做单字符识别的问题;使用序列标注的方法缓解相似字符识别困难,提高字符识别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提出方法相比基线模型,准确率提升了0.8个百分点,达到9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老挝双行车牌照识别 双层注意力网络 通道及空间注意力 端到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