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颗粒无烟煤焦在CFB锅炉燃烧室内的燃尽特性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何宏舟 骆仲泱 岑可法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9期97-102,共6页
建立细颗粒无烟煤焦在CFB燃烧室的燃烧模型。模型考虑颗粒与烟气的能量交换、炉内的流体动力特性、炉膛中氧气浓度分布、分离器的分离特性和颗粒在炉内停留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能较好描述细无烟煤焦的燃烧行为,反映出CFB锅炉飞灰碳在50μ... 建立细颗粒无烟煤焦在CFB燃烧室的燃烧模型。模型考虑颗粒与烟气的能量交换、炉内的流体动力特性、炉膛中氧气浓度分布、分离器的分离特性和颗粒在炉内停留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能较好描述细无烟煤焦的燃烧行为,反映出CFB锅炉飞灰碳在50μm粒径档附近处出现峰值分布的特征,与工业实际运行结果吻合良好。模型求解结果表明:提高燃烧温度对于福建无烟煤细颗粒的燃尽有利,但当温度高于1000℃时,进一步提高燃烧温度对降低飞灰含碳意义不大。另外,提高过量空气系数、降低炉膛烟气流速、提高锅炉分离器分离效率等有利于细无烟煤焦的燃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能动力工程 循环流化床 细无烟煤焦 燃尽 燃烧模型
下载PDF
基于反应位点的焦炭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
2
作者 袁野 高洪培 +3 位作者 时正海 孙献斌 肖平 李水清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672-2678,共7页
针对焦炭燃烧过程,提出了一种基于反应位点的焦炭反应动力学模型。焦炭燃烧过程中,反应位点失活、比表面积覆盖以及无机组分的催化作用会导致整体反应速率下降。模型利用表面反应位点数目的变化来表征焦炭燃烧后期反应活性的衰减。研究... 针对焦炭燃烧过程,提出了一种基于反应位点的焦炭反应动力学模型。焦炭燃烧过程中,反应位点失活、比表面积覆盖以及无机组分的催化作用会导致整体反应速率下降。模型利用表面反应位点数目的变化来表征焦炭燃烧后期反应活性的衰减。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焦炭燃烧过程中颗粒温度,焦炭燃尽时间以及其对应的燃烧模式的变化规律。比较了反应位点衰减抑制模型的加入,对焦炭燃尽时间和物性参数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1500和1800K这3种环境温度下焦炭颗粒最终稳定的温度分别为1600、2100和2300K;1200K和1800K下焦炭颗粒燃烧过程分别由化学反应和扩散控制,而1500K下,燃烧模式介于两者之间。抑制模型的加入,延长了焦炭燃尽时间,并且减缓了粒径(Dp)、表观密度(ρp)及比表面积(Sp)的变化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炭燃尽 反应位点 动力学模型 燃尽时间 物性参数变化规律
下载PDF
330MW机组燃用贫煤锅炉配煤掺烧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小龙 张飞龙 +2 位作者 王里 刘兴 谭厚章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2-116,共5页
建立了贫煤锅炉配煤掺烧数值模型,对330 MW机组锅炉不同配煤掺烧方案进行计算,分析低氮燃烧模式下焦炭燃尽率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掺烧位置对燃尽率有显著影响,送入4层烟煤和2层贫煤时,随着贫煤送入高度上移,炉膛出口焦炭燃尽率由9... 建立了贫煤锅炉配煤掺烧数值模型,对330 MW机组锅炉不同配煤掺烧方案进行计算,分析低氮燃烧模式下焦炭燃尽率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掺烧位置对燃尽率有显著影响,送入4层烟煤和2层贫煤时,随着贫煤送入高度上移,炉膛出口焦炭燃尽率由98.9%降低至98.2%;随着送入贫煤层数由1层增加至5层时,焦炭燃尽率由99.1%降低至97.2%,焦炭燃尽率随着贫煤掺烧比例增加而降低;送入小粒径贫煤层数由0层增加至5层时,焦炭燃尽率由97.6%增加至99.2%,而仅通过顶部2层一次风喷口送入小粒径贫煤,炉膛出口焦炭燃尽率即可达到98.9%。配煤掺烧数值模型能够模拟炉内配煤掺烧过程,获得煤粉锅炉炉内温度分布及飞灰含碳量的定量数据,为确定最优配煤掺烧方案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煤 低氮燃烧 配煤掺烧 焦炭燃尽率 粒径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预热燃烧模式下热态焦炭NO排放和燃尽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吕钊敏 秦大川 +3 位作者 谭厚章 刘兴 王学斌 李鹏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75-82,共8页
随着煤粉预热燃烧技术的不断发展,焦炭氮在最终氮氧化物生成的贡献中占据主导地位。为研究预热燃烧模式下入炉热态焦炭(区别于常规冷态焦炭)的NO排放和燃烧特性,自行搭建了两段沉降炉系统,着重考察了煤粉热解温度、燃烧温度及过量空气... 随着煤粉预热燃烧技术的不断发展,焦炭氮在最终氮氧化物生成的贡献中占据主导地位。为研究预热燃烧模式下入炉热态焦炭(区别于常规冷态焦炭)的NO排放和燃烧特性,自行搭建了两段沉降炉系统,着重考察了煤粉热解温度、燃烧温度及过量空气系数对高温焦炭燃烧生成NO及燃尽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区别于冷态焦炭实验结果,提高煤粉热解温度有利于热态焦炭燃烧降低NO排放,过量空气系数(α)为1.0时,最大降氮效率为21.1%;燃烧温度对热态焦炭NO排放的影响主要依赖于燃烧区域α,当炉内呈现较强还原性气氛时,随燃烧温度升高,NO排放量降低,当炉内呈现氧化性气氛时规律则相反;提高煤粉预热温度及燃烧区域温度均有利于降低飞灰含碳量,α为1.0时,飞灰含碳量最大降幅2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热燃烧 热态焦炭 NO排放 燃尽特性 热解温度 燃烧温度 过量空气系数
下载PDF
低温热解提质对褐煤半焦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凤池 白胜杰 +1 位作者 王学斌 谭厚章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12,共6页
为研究低温热解提质对褐煤半焦的影响,选取一种锡林郭勒褐煤利用固定床反应器在250 ℃、350 ℃、450 ℃、550 ℃ 4个温度下进行热解提质处理,对不同提质温度下制得的半焦从煤质参数、表观形貌、粒径分布、官能团、着火燃尽特性等方面进... 为研究低温热解提质对褐煤半焦的影响,选取一种锡林郭勒褐煤利用固定床反应器在250 ℃、350 ℃、450 ℃、550 ℃ 4个温度下进行热解提质处理,对不同提质温度下制得的半焦从煤质参数、表观形貌、粒径分布、官能团、着火燃尽特性等方面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热解提质显著降低半焦中挥发分含量,提高煤阶;在提质温度为350 ℃时,煤焦颗粒开始发生明显破碎;醇、酚、醚类、羧酸等含氧官能团在350 ℃下开始脱除。热重分析表明,随提质温度升高,半焦着火点先降低再升高,在350 ℃时达到最低;在提质温度低于350 ℃时,煤焦破碎对于着火温度的影响起主要作用;而提质温度高于350 ℃时,挥发分含量对于着火温度的影响占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解提质 褐煤 半焦 挥发分 着火燃尽
下载PDF
掺混比对半焦与烟煤混合燃烧及NOx排放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彭政康 闫永宏 +2 位作者 孙刘涛 朱文堃 孙锐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56-364,共9页
在350kW中试煤粉锅炉上研究了热解半焦掺混比对神华烟煤与神木半焦混合燃烧时着火特性、燃尽特性以及NOx排放特性的影响,测量了不同轴向位置处炉膛温度以及O2体积分数、CO体积分数和NOx质量浓度等参数。结果表明:随着掺混比的增大,着火... 在350kW中试煤粉锅炉上研究了热解半焦掺混比对神华烟煤与神木半焦混合燃烧时着火特性、燃尽特性以及NOx排放特性的影响,测量了不同轴向位置处炉膛温度以及O2体积分数、CO体积分数和NOx质量浓度等参数。结果表明:随着掺混比的增大,着火性能变差,着火距离增加且着火温度升高,主燃烧区出口NOx质量浓度逐渐增大;采用EGA气体释放法分析燃料着火点时,CO释放法对掺混比为60%和100%的燃料适合,NOx释放法在分析高挥发分烟煤的着火时效果更好;纯半焦燃烧时燃尽率最低,掺混高挥发分烟煤对整体燃尽有较大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煤 热解半焦 掺混比 着火特性 NOX排放 燃尽率
下载PDF
玉米秸炭低温燃烧热效应及燃尽时间实验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湘杰 闫升太 +3 位作者 李成宇 BEHRENDT Frank 蔡均猛 何芳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2期30-35,41,共7页
秸秆炭低温燃烧可抑制灰中的钾、钠、氯等的逸出,减少结渣、沾污和气相颗粒物的排放。为明确低温下炭氧化过程主要特性,采用同步热分析仪对玉米秸炭进行了实验。根据热流及失重速率曲线,确定了玉米秸炭低温燃烧温度范围,分析了燃烧温度... 秸秆炭低温燃烧可抑制灰中的钾、钠、氯等的逸出,减少结渣、沾污和气相颗粒物的排放。为明确低温下炭氧化过程主要特性,采用同步热分析仪对玉米秸炭进行了实验。根据热流及失重速率曲线,确定了玉米秸炭低温燃烧温度范围,分析了燃烧温度、空气流量、堆积尺寸对CO/CO_(2)值的影响,计算了动力学参数、堆积燃烧速率(燃尽时间)。结果表明:玉米秸炭低温燃烧可采用500~680℃;CO/CO_(2)值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小,增大空气流量、减小堆积尺寸均会降低CO/CO_(2)值;秸秆炭动力燃烧时,在500、550、600、650℃下转化90%时所需时间分别为6.8、2.2、0.8、0.3 min。堆积燃烧时,500~680℃内,200 mL/min空气流量下,3、5、8 mg炭燃尽时间分别为15、18、25 min。以上结论可为玉米秸炭低温燃烧设备的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炭 低温燃烧温度 CO/CO_(2)值 燃尽时间
下载PDF
Effects of pyrolyzed semi-char blend ratio on coal combustion and pollution emission in a 0.35 MW pulverized coal-fired furnace 被引量:1
8
作者 Yonghong YAN Liutao SUN +3 位作者 Zhengkang PENG Hongliang QI Li LIU Rui SUN 《Frontiers in Energy》 SCIE CSCD 2021年第1期78-90,共13页
The effects of blend ratio on combustion and pollution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for co-combustion of Shenmu pyrolyzed semi-char (SC), i.e., residuals of the coal pyrolysis chemical processing, and Shenhua bituminous c... The effects of blend ratio on combustion and pollution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for co-combustion of Shenmu pyrolyzed semi-char (SC), i.e., residuals of the coal pyrolysis chemical processing, and Shenhua bituminous coal (SB) were investigated in a 0.35 MW pilot-scale pulverized coal-fired furnace. The gas temperature and concentrations of gaseous species (O2, CO, CO_(2), NO_(x) and HCN) were measured in the primary combustion zone at different blend ratios. It is found that the standoff distance of ignition changes monotonically from 132 to 384 mm with the increase in pyrolyzed semi-char blend ratio. The effects on the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may be neglected when the blend ratio is less than 30%. Above the 30% blend ratio, the increase in blend ratio postpones ignition in the primary stage and lowers the burnout rate. With the blend ratio increasing, NO_(x) emission at the furnace exit is smallest for the 30% blend ratio and highest for the 100% SC. The NO_(x) concentration was 425 mg/m^(3) at 6% O_(2) and char burnout was 76.23% for the 45% blend ratio. The abov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hange of standoff distance and NO_(x) emission were not obvious when the blend ratio of semi-char is less than 45%, and carbon burnout changed a little at all blend ratios. The goal of this study is to achieve blending combustion with a large proportion of semi-char without great changes in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So, an SC blend ratio of no more than 45% can be suitable for the burning of semi-ch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lverized-coal combustion pyrolyzed semichar ignition characteristics pollution emission char burnout blend ratio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