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Comprehensive Observational Analysis for the Effects of Gas Cannons on Clouds and Precipita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WU Bin WANG Dan-dan +3 位作者 LI Yan-fang YIN Hao DU Shuang LI Peng-hong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22年第2期237-251,共15页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gas cannons on clouds and precipitation,multisource observational data,including those from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reanalysis,Hangzhou and Huzhou new-generation we...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gas cannons on clouds and precipitation,multisource observational data,including those from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reanalysis,Hangzhou and Huzhou new-generation weather radars,laser disdrometer,ground-based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wind profiler radar,and Lin'an C-band dualpolarization radar,were adopted in this study.Based on the variational dual-Doppler wind retrieval method and the polarimetric variables obtained by the dual-polarization radar,we analyzed the microphysical processes and the variations in the macro-and microphysical quantities in clou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ynoptic background before precipitation enhancement,the polarization echo characteristics before,during and after enhancement,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fine three-dimensional kinematic structure and the microphysical structur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cipitation enhancement operation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radar echoes and prolonged their duration,and both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wind speeds increased.The dual-polarization radar echo showed that the diameter of the precipitation particles increased,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raindrops increased after precipitation enhancement.The raindrops were lifted to a height corresponding to 0 to-20℃due to vertical updrafts.Based on the disdrometer data during precipitation enhancement,the concentration of small raindrops(lgN_(w))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and the mass-weighted diameter D_(m)value decreased,indicating that the precipitation enhancement operation played a certain“lubricating”effect.After the precipitation enhancement,the concentration of raindrops did not change much compared with that during the enhancement process,while the Dm increased,corresponding to an increase in rain intensity.The results suggest the positive effect of gas cannons on precipitation enhanc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 cannon multisource observational data radar echo characteristics kinematic structure and microphysical structure disdrometer parameters cloud precipitation effect
下载PDF
基于多源资料的中天山降水云宏微观特征分析
2
作者 王智敏 冯婉悦 +1 位作者 魏旭辉 朱思华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4年第4期22-25,共4页
文章基于C波段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Ka波段云雷达、微雨雷达和地基微波辐射计等观测资料对中天山地区夏季一次地形云降水的宏微观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此次降水过程受西风气流影响产生地形云降水;该降水过程的0℃层高度在4 km附... 文章基于C波段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Ka波段云雷达、微雨雷达和地基微波辐射计等观测资料对中天山地区夏季一次地形云降水的宏微观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此次降水过程受西风气流影响产生地形云降水;该降水过程的0℃层高度在4 km附近,大气层结表现为干层-湿层-干层分布;雷达反射率因子主要分布在15~30 dBZ,云体厚度6 km左右,云内粒子在强湍流作用下迅速增大;在3.5 km高度上雨滴谱存在明显增宽,小粒子数浓度不断减小,大粒子则迅速增多,结合0℃层高度信息得出在3.5 km以上多为冰相粒子,3.5 km以下则主要为液相粒子;多种不同波长的雷达分别适用于测量不同尺度的粒子,可以对降水云的发生演变进行整体全面的观测。研究有助于从地形云宏微观物理特征的视角科学评估中天山白杨沟地区地形云降水人工增雨播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天山 地形云降水 宏微观特征
下载PDF
2023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活动概述
3
作者 聂高臻 钱奇峰 +1 位作者 贾莉 宋晚郊 《海洋气象学报》 2024年第4期101-111,共11页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热带气旋业务定位报文、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等,对2023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活动的主要特征和影响我国台风的路径、强度及风雨影响进行分析和回顾。结果表明:2023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17个热带风暴级及以上强度的热带...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热带气旋业务定位报文、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等,对2023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活动的主要特征和影响我国台风的路径、强度及风雨影响进行分析和回顾。结果表明:2023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17个热带风暴级及以上强度的热带气旋(以下统称“台风”),较多年平均和气候平均值分别偏少9.9个和8.1个;秋季仅有4个台风生成,数量仅占历史同期平均值的40%。台风总体强度偏强,生成源地偏东。登陆台风为6个,分别较多年和气候平均偏少1.0和1.2个,但强度偏强,极端降水事件多发,灾害严重。其中台风“杜苏芮”引发的风雨影响广泛,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台风“苏拉”和“海葵”对华南地区的影响也十分严重,引发大范围强降雨,导致广泛的内涝、滑坡等灾害,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台风活跃期不明显,盛夏登陆台风偏少,秋季登陆台风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登陆台风 活动特征 台风源地 台风残余环流 极端降水
下载PDF
基于探空数据探讨河套地区层云、层积云降水的物理量特征
4
作者 于水燕 苏立娟 +1 位作者 蔡敏 张峰 《内蒙古气象》 2024年第1期45-48,共4页
基于2019年内蒙古河套地区雷达、卫星探测资料,将降水过程分为层云降水和层积云降水,并基于L波段探空秒数据反演云的垂直结构。得到如下结论:(1)层云降水和层积云降水大多为1~2层云。降水云为1层云时,层云降水和层积云降水的云底均在2.0... 基于2019年内蒙古河套地区雷达、卫星探测资料,将降水过程分为层云降水和层积云降水,并基于L波段探空秒数据反演云的垂直结构。得到如下结论:(1)层云降水和层积云降水大多为1~2层云。降水云为1层云时,层云降水和层积云降水的云底均在2.0 km左右;但是,层积云降水的云厚明显大于层云降水。降水云为2层云时,层云降水和层积云降水的云底也均在2.0 km左右;但是,层积云降水的下层云厚度大于层云降水,总厚度也明显大于层云降水,夹层更薄。(2)降水云为层云时,云系的整层可降水量为26.2 mm,总指数为41.91℃,K指数为28.32℃,抬升凝结温度为10.00℃,对流有效位能为59.39 J·kg^(-1),云系稳定。降水云为层积云时,云系的整层可降水量为32.1 mm,总指数为42.03℃,K指数为32.29℃,抬升凝结温度为12.61℃,对流有效位能为103.09 J·kg^(-1),云系比较稳定。比较而言,降水云系为层积云时更多,且整层可降水量更多,更适宜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空数据 云垂直结构 层云降水 层积云降水 物理量特征
下载PDF
基于MODIS和CloudSat的京津冀降水冰云季节分布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郑倩 郑有飞 +1 位作者 王立稳 高雅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46-1455,共10页
利用2008年9月~2016年8月Aqua MODIS和CloudSat卫星数据,筛选出京津冀地区的降水冰云,同时将其分为4个区域讨论,得到关于该地区降水冰云4个季节的分布特征,为该地区的人工影响天气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京津冀整个地区的降水冰云在夏季的... 利用2008年9月~2016年8月Aqua MODIS和CloudSat卫星数据,筛选出京津冀地区的降水冰云,同时将其分为4个区域讨论,得到关于该地区降水冰云4个季节的分布特征,为该地区的人工影响天气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京津冀整个地区的降水冰云在夏季的发生率都较高,且发生率有上升的趋势。从整个地区看来,京津冀地区的降水冰云的云顶高度在冬季最低、夏季最高,云顶温度的最小值在冬季最高、夏季最低;京津冀地区的降水冰云在春夏秋3季均以单层云为主,而在冬季则以双层云为主;京津冀地区的降水冰云的类型按春夏秋冬分别为7种、7种、6种和5种,且在夏季该地区的降水冰云以深对流云为主(占48.3%),而其他季节以雨层云为主;京津冀地区降水冰云微物理量(包括冰水含量、粒子数浓度、粒子有效半径)主要分布高度分别为0~13.5 km(春季)、3.5~17.0 km(夏季)、1.0~14.0 km(秋季)、0~11.0 km(冬季)。冰水含量、粒子有效半径和粒子数浓度的分布高度和最大值均在夏季最高,但粒子有效半径在秋季最低,冰水含量和粒子数浓度在冬季最低。这3种微物理量随高度的分布特征夏季在京津冀各分区较为一致,都呈单峰结构,在其他季节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降水 冰云 季节特征 cloudSAT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STUDY OF CLOUD INTERACTIO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HEAVY RAIN IN MIXED CONVECTIVE-STRATIFORM CLOUD 被引量:6
6
作者 洪延超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1998年第1期112-128,共17页
Using the numerical model of mixed convective-stratiform clouds(MCS)in the paper(Hong 1997)and the averaged stratification of torrential rain processes,the evolution processes, interaction of the two kinds of clouds,s... Using the numerical model of mixed convective-stratiform clouds(MCS)in the paper(Hong 1997)and the averaged stratification of torrential rain processes,the evolution processes, interaction of the two kinds of clouds,structure and the precipitation features in the MCS to produce heavy rain are simulated and studied,and the physical reasons of producing torrential rain are analyse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tratiform cloud surrounding the convective cloud becomes weakened and dissipates in the developing and enhancing of the convective cloud,and the rainfall rate and water content in the stratiform cloud increase as the distance from the convective cloud becomes larger.The numerical experiments find out that the stratiform cloud provides a benificial developing environment for the convective cloud,i.e.,the saturated environment and the convergence field in the stratiform cloud help to lengthen the life cycle of the convective cloud, produce sustained rainfall with high intensity and intermittent precipitation with ultra-high intensity.These and the ice phase microphysical processes are the main factors for the torrential rain formation and the MCS is a very effective precipitation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 interaction precipitation features mechanism of heavy rain formation
原文传递
基于CloudSat-CALIPSO资料的北极云宏观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周茹 李昀英 陆春松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30-642,共13页
基于CloudSat-CALIPSO(CloudSat-Cloud Aerosol Lidar and Infrared Pathfinder Satellite Observations)卫星反演资料以及ERA5(ECMWF Reanalysis v5)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北极地区总云量及其出现频率最高的层积云(Sc)的时空分布特征... 基于CloudSat-CALIPSO(CloudSat-Cloud Aerosol Lidar and Infrared Pathfinder Satellite Observations)卫星反演资料以及ERA5(ECMWF Reanalysis v5)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北极地区总云量及其出现频率最高的层积云(Sc)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且探讨了层积云形成的可能原因。分析结果表明:秋季是北极地区全年总云量最多的季节,且喀拉海—楚科奇海区域云量增加幅度较为明显,其中海气温差较大、表面潜热通量致使边界层上升运动较强且相对湿度大是该区域云形成和维持的主要因素。另外,北极地区分布着大量Sc,主要位于常年几乎无海冰覆盖的挪威海—巴伦支海区域。此区域的低层稳定度与Sc云量呈负相关,即低层稳定度越大,Sc云量越少,此现象与热带以及中纬度等地区不同。开阔的海洋表面通过地表—大气耦合、热量和湿度的湍流表面通量降低了低层稳定度,促进了层积云的形成,增加了层积云的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地区 分布特征 形成机制
下载PDF
A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Microphysical Properties of Clouds and Precipitation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in Summer 2014 被引量:1
8
作者 Jie TANG Xueliang GUO Yi CHANG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9年第3期463-477,共15页
In order 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microphysical properties of clouds and precipitation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TP), six cloud and precipitation processes with different intensities during the Third Tibetan Pl... In order 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microphysical properties of clouds and precipitation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TP), six cloud and precipitation processes with different intensities during the Third Tibetan Plateau Atmospheric Science Experiment (TIPEX-Ⅲ) from 3 July to 25 July 2014 in Naqu region of the TP a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high-resolution mesoscal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WRF) model. The results show unique properties of summertime clouds and precipitation processes over the TP. The initiation process of clouds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strong solar radiative heating in the daytime, and summertime clouds and precipitation show an obvious diurnal variation. Generally, convective clouds would transform into stratiform clouds with an obvious bright band and often produce strong rainfall in midnight. The maximum cloud top can reach more than 15 km above sea level and the velocity of updraft ranges from 10 to 40 m s-1. The simulations show high amount of supercooled water content primarily located between 0 and -20℃ layer in all the six cases. Ice crystals mainly form above the level of -20℃ and even appear above the level of -40℃ within strong convective clouds. Rainwater mostly appears below the melting layer, indicating that its formation mainly depends on the melting process of precipitable ice particles. Snow and graupel particle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content and deep vertical distribution, showing that the ice phase process is very activ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louds and precipitation. The conversion and formation of hydrometeors and precipitation over the plateau exhibit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Surface precipitation is mainly formed by the melting of graupel particles. Although the warm cloud microphysical process has less direct contribution to the formation of surface precipitation, it is important for the formation of supercooled raindrops, which are essential for the formation of graupel embryos through heterogeneous freezing process. The growth of graupel particles mainly relies on the riming process with supercooled cloud water and aggregation of snow parti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numerical simulation cloud MICROPHYSICS precipitation formation
原文传递
大理不同云系降水中GPS可降水量的变化特征
9
作者 李育 徐安伦 董保举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3年第1期90-94,共5页
通过对比中日合作JICA项目2010~2014年大理地基GPS反演的大气可降水量资料与同期降水数据,选取积状云、层状云和层积混合云产生的降水三类样本,分析了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在三类典型降水过程中的变化特征。结果... 通过对比中日合作JICA项目2010~2014年大理地基GPS反演的大气可降水量资料与同期降水数据,选取积状云、层状云和层积混合云产生的降水三类样本,分析了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在三类典型降水过程中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PWV在层状云降水前有持续大幅度增长,降水趋于结束阶段,出现持续下降。PWV在积状云降雨时有快速大幅跃升,强降水时段与PWV峰值出现时间基本一致。PWV在层积混合降水中,兼具层状云和积状云时的特征,且持续处于高位运行。PWV在上述三类性质降水中表现出的异常特征可为降水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可降水量 不同云系 变化特征 大理
下载PDF
四川盆地冬季一次层状云消散期云微物理特征的飞机探测分析
10
作者 张元 范思睿 +3 位作者 刘晓璐 王维佳 王钦 耿蔚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589-594,共6页
为研究四川盆地层状云系结构及微物理特征,利用2019年12月18日机载DMT探测系统获取的云微物理资料,结合高空、地面、卫星等气象数据,通过时空序列分析方法,对四川省一次层状云降水消散期微物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探测云系为云顶温... 为研究四川盆地层状云系结构及微物理特征,利用2019年12月18日机载DMT探测系统获取的云微物理资料,结合高空、地面、卫星等气象数据,通过时空序列分析方法,对四川省一次层状云降水消散期微物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探测云系为云顶温度较低的稳定性层状云,云顶以小云滴为主,对应地面降水较小。空中云垂直和水平结构分布不均匀,云粒子探头(CDP)、二维冰晶粒子探头(CIP)、二维降水粒子探头(PIP)探测粒子浓度范围分别为0.035~338.318个/cm^(3)、4.17×10^(-5)~18.203个/cm^(3)、3.28×10^(-6)~0.408个/cm^(3),粒子直径范围分别为2.50~49μm、25.32~1547.18μm、104.23~5525.68μm,随着高度增加,粒子浓度及粒子直径范围均变大。根据二维云粒子图像显示,2700~3000 m以过冷水滴及小冰晶粒子为主,4500~4800 m高层为枝状冰晶和宽枝冰晶粒子。云粒子谱均呈多峰分布,总体上云粒子越大,其浓度越小。本次探测过程中云中存在有利于人工增雨的“可播区”,云中“可播区”呈不连续分布,本次飞行的可播区在-10℃~-15℃,对应高度在4500~484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MT 云降水 微物理特征 可播性
下载PDF
X波段相控阵偏振雷达观测墨脱地区云降水宏观特征的统计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蔚然 刘黎平 吴翀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0-85,共16页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在墨脱布设了一部X波段相控阵偏振雷达(X-PAR),实现了首次对河谷地区云降水的雷达连续观测。为了揭示高原东南河谷地区云降水的宏观特征,本文利用墨脱X-PAR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的观测数据定量分...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在墨脱布设了一部X波段相控阵偏振雷达(X-PAR),实现了首次对河谷地区云降水的雷达连续观测。为了揭示高原东南河谷地区云降水的宏观特征,本文利用墨脱X-PAR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的观测数据定量分析了墨脱地区云降水回波强度、回波顶高等参数的月变化、日变化和高度变化,并与那曲地区夏季季风时期多普勒雷达观测数据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1)墨脱地区回波顶高、面积、强回波所占比例以及回波分布范围在4~10月大于11~3月,4~10月降水频次高、对流性降水多,其中以6月最为显著。而进入4月后弱回波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导致了4~10月回波强度小于11~3月。降水回波月变化特征结合高原季风指数,将一年分为旱季(11~3月)与雨季(4~10月)。(2)雨季降水回波频次、顶高、面积均大于旱季,说明雨季降水频次更高、对流性活动更旺盛。降水回波频次、顶高、面积的日变化表明,旱季日降水主要发生在下午与上半夜,雨季主要发生在下半夜。(3)墨脱降水回波强度大部分小于30 dBZ,旱季在海拔高度3 km以上回波发生频次高,雨季在3 km以下高。(4)夏季季风期间墨脱回波顶高低于那曲,其顶高、面积日变化趋势与那曲不同。夏季季风期间那曲日降水主要集中在下午与上半夜,而墨脱则集中在下半夜。墨脱旱季云降水特征与那曲夏季季风时期特征较为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脱 相控阵双偏振雷达 云降水特征
下载PDF
北京夏季两种降水云系粒子微物理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龙斌 姜涛 +6 位作者 倪文亮 郝亚明 沈鹿鸣 洪林峰 赵森 姬艳 左雨欣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3年第3期51-54,共4页
文章选取反射率、径向速度、退偏振比、速度谱宽、粒子含水量、相态识别和粒子有效半径等多种雷达产品,对2021-05-22/05-23以层状云为主的降水过程进行分析,从而获取积云降水云系及层状云降水云系粒子的微物理特征。该研究方法和结果可... 文章选取反射率、径向速度、退偏振比、速度谱宽、粒子含水量、相态识别和粒子有效半径等多种雷达产品,对2021-05-22/05-23以层状云为主的降水过程进行分析,从而获取积云降水云系及层状云降水云系粒子的微物理特征。该研究方法和结果可以为人工影响天气中增雨增雪工作提供更直接的指导产品,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条件效果分析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云降水 降水粒子 微物理特征 人工影响天气
下载PDF
中国天山西部区域云降水物理野外观测科学试验研究若干进展
13
作者 杨涛 杨莲梅 +1 位作者 李建刚 仝泽鹏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02-1611,共10页
天山西部区域是中亚地区降水量最多的区域,其向西开口独特河谷地形与西风环流构成了中亚区域独有的云降水物理过程,降水形成积雪、冰川和径流对中亚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形成重要影响。随着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推进,对中亚水资... 天山西部区域是中亚地区降水量最多的区域,其向西开口独特河谷地形与西风环流构成了中亚区域独有的云降水物理过程,降水形成积雪、冰川和径流对中亚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形成重要影响。随着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推进,对中亚水资源、气象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严峻的科技挑战,而该区域云降水物理过程的观测和研究是科技基础,仍处于起步阶段,不能满足国家战略和中国气象事业发展需求,为此于2019年建设了天山西部区域云降水物理野外观测科学试验基地,并对云宏微物理、层状云/对流云雨滴谱、中/西天山雨滴谱特征异同、冷锋暴雪微物理等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前沿成果,本文对此进行提炼总结,以期推动中亚地区云降水物理学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外观测试验 云降水 宏微物理特征 研究进展 中国天山西部区域
下载PDF
宁夏中部夏季层状云特征参数与降水相关性研究
14
作者 孙艳桥 舒志亮 +3 位作者 李化泉 滕微 米勇平 曹宁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4期420-428,共9页
以宁夏中部2016年、2017年夏季8次层状云降水过程为例,基于FY-2G卫星反演的云特征参数和6个国家气象站的降水观测资料,根据云特征参数和降水强度分级方法,统计并分析层状云的结构特征参数与降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降水背景下,平均云... 以宁夏中部2016年、2017年夏季8次层状云降水过程为例,基于FY-2G卫星反演的云特征参数和6个国家气象站的降水观测资料,根据云特征参数和降水强度分级方法,统计并分析层状云的结构特征参数与降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降水背景下,平均云顶高度为4.0~5.3 km、云顶温度为-19.0~-12.0℃、过冷层厚度为2.0~2.8 km、云光学厚度为11.0~18.0、云粒子有效半径为8.2~11.8μm、云中液态水的质量含量为100~170 g/m^(2)、云黑体亮度温度为-18.0~-5.0℃;云特征参数的空间分布与累计降水量分布趋势相反,其分级自东南向西北递增;云顶高度、云顶温度、云光学厚度和云黑体亮度温度等对降水的响应较好;云特征参数在有降水情况下的频数分布较无降水情况下的更趋于向高等级集中;云特征参数分级较高的云系发生强降水的概率较大、发生弱降水的概率较小,云特征参数分级较低的云系发生强降水的概率较小、发生弱降水的概率较大.研究结果可为分析云降水的发展演变规律、识别人工影响天气的播云条件和效果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层状云 FY-2G卫星 云特征参数 降水量
下载PDF
Cloud and precipitation interference by strong low-frequency sound wave 被引量:1
15
作者 JiaHua WEI Jun QIU +5 位作者 TieJian LI YueFei HUANG Zhen QIAO JionWei CAO DeYu ZHONG GuangQian WANG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2期261-272,共12页
Acoustic interference of atmosphere has been an attractive research area because of its potential effect on environment,water resources,ecology,agriculture,and other areas.However,it is also a controversial topic beca... Acoustic interference of atmosphere has been an attractive research area because of its potential effect on environment,water resources,ecology,agriculture,and other areas.However,it is also a controversial topic because of the difficulty of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and high operating costs.In this study,a novel acoustic interference technology is proposed that uses strong lowfrequency sound waves.There is no chemical pollution or dependence on airborne vehicles,and it can be remotely controlled at low cost.A complete equipment system for acoustic atmospheric interference technology is established,based on which a series of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cloud and precipitation response under acoustic action are performed,mainly including the radar echo intensity,cloud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round rainfall intensity.The trigger and periodic effect of the acoustic waves on the cloud are proposed to be the key responses of acoustic atmospheric interference.This study is important to further research on atmosphere interference technology based on low frequency strong sound wa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oustic interference of atmosphere low-frequency sound waves air water resources exploration cloud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原文传递
基于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的降水特征分析——以成都近30年降水数据为例
16
作者 刘俊宏 卢会国 韩梦 《科学与信息化》 2023年第13期104-107,111,共5页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效益成为关键。本文是基于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简称“天擎”)所共享的数据、接口,结合成都地区的地理位置,选取15个气象台站,对其近30年降水数据进行整合处理,利用一元线性回...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效益成为关键。本文是基于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简称“天擎”)所共享的数据、接口,结合成都地区的地理位置,选取15个气象台站,对其近30年降水数据进行整合处理,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拟合得到降水折线趋势图,并用M-K检验法对其进行纠正,从而得到成都地区近30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及分布特征,可为成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精准参考及有效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云平台 降水量 特征分析 变化趋势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广东龙门地区雨滴谱特征研究
17
作者 王莹珏 彭思越 +3 位作者 张浩然 郑佳锋 曾正茂 唐顺仙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548-555,共8页
为更好了解华南龙门地区的降水微物理特征,利用2019年4-9月的激光雨滴谱观测资料,研究了该地区不同雨强和不同类型降水的雨滴谱特征和差异,提出本地的雷达反射率因子与降水强度(Z-R)关系和Gamma斜率参数与形状参数(Λ-μ)关系,并与国内... 为更好了解华南龙门地区的降水微物理特征,利用2019年4-9月的激光雨滴谱观测资料,研究了该地区不同雨强和不同类型降水的雨滴谱特征和差异,提出本地的雷达反射率因子与降水强度(Z-R)关系和Gamma斜率参数与形状参数(Λ-μ)关系,并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随雨强增大,龙门地区的雨滴谱逐渐变宽、倾斜度逐渐变低。龙门地区以层云降水为主,但累积降水量则主要由对流降水贡献。龙门地区的Z-R关系与传统关系较为吻合,雨滴谱的Λ和μ参数很好符合二项式关系,且与美国佛罗里达观测的结果接近。与北京、那曲和江淮地区相比,龙门层云降水的平均广义截距参数Nw最低,但平均直径Dm最大;对流降水的平均Nw大于那曲地区,但小于华北地区和江淮地区,平均Dm小于那曲地区,但大于江淮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云降水物理 广东龙门 雨滴谱特征 层状云和对流云降水
下载PDF
青海一次短时强降水中FY-4A云型特征分析
18
作者 谢天蓉 祁彩虹 张宁瑾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10期235-237,共3页
利用逐时雨量资料、常规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及FY-4A卫星云图资料,对青海省2019年6月30日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配置和卫星云图演变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发生在500 hPa高原切变线附近,定义为高原低涡... 利用逐时雨量资料、常规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及FY-4A卫星云图资料,对青海省2019年6月30日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配置和卫星云图演变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发生在500 hPa高原切变线附近,定义为高原低涡切变线型,带来短时强降水的云型特征为多个对流云团排列而成的东北—西南走向带状云团,与高原切变线位置重合,随着高原切变线的发展移动而发生变化;组成带状云团的对流云团外形有的近似圆形,有的近似椭圆,面积相差较大,在1~4个平方纬距;云系后部为下沉的西北气流对应的无云区,前部为槽前西南气流,带状云团前侧为强正涡度平流区,对应强的上升运动,云系稠密;云顶亮温较低,持续时间较短,但由于其列车效应明显,不断有新的对流云团生成发展,最终形成具有东北—西南走向长轴的椭圆云团,面积最大可达12个平方纬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高原低涡切变型 云型特征 带状云团
下载PDF
云特征参数与降水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52
19
作者 周毓荃 蔡淼 +2 位作者 欧建军 蔡兆鑫 石爱丽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41-652,共12页
利用FY2C卫星和探空反演得到的云结构特征参数,结合地面降水,研究了云顶高度、光学厚度、云粒子有效半径和云厚度等云结构参数与降水的关系,并分类研究了层状云和对流云在不同降水强度情况下,云参数的频数分布规律及其与降水的关系。结... 利用FY2C卫星和探空反演得到的云结构特征参数,结合地面降水,研究了云顶高度、光学厚度、云粒子有效半径和云厚度等云结构参数与降水的关系,并分类研究了层状云和对流云在不同降水强度情况下,云参数的频数分布规律及其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通常云厚大于5km、云底较低、云粒子有效半径较大时,地面易出现降水,若云顶高于10km、云光学厚度大于20且云中无夹层或夹层稀薄时,地面雨强多大于1mm/h;对于层状云降水,当云光学厚度大于17时,地面出现降水的概率较大,随光学厚度值增加,地面雨强呈增大趋势;对于对流云降水,云顶高度和光学厚度相关性较好,云光学厚度大于17且云顶高于7km时,地面出现降水的概率较大,当光学厚度大于20时,地面雨强明显增大;层状云和对流云的降水概率均随云顶高度和光学厚度的增加而增大,降水概率与云光学厚度的相关性更为密切,光学厚度小于10的云很难产生降水,而云光学厚度大于20时,层状云和对流云的降水概率都会显著增加;综合云体的高度、厚度和云光学厚度等云参量的组合特征,对分析判断地面降水落区和降水强度更加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特征参数 降水 相关性
下载PDF
华北层状冷云降水微物理特征及人工增雨可播性研究 被引量:27
20
作者 孙鸿娉 李培仁 +3 位作者 闫世明 孙国德 晋立军 封秋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252-1261,共10页
利用DMT探测平台对2009年3月11日山西云降水观测外场试验区的一次云降水过程实施了综合探测,综合分析了此次云降水过程的宏微观物理特征。计算了云中过冷水含量距0℃层高度(1500m)的垂直分布:云中过冷水含量最大值出现在0℃层高度以上40... 利用DMT探测平台对2009年3月11日山西云降水观测外场试验区的一次云降水过程实施了综合探测,综合分析了此次云降水过程的宏微观物理特征。计算了云中过冷水含量距0℃层高度(1500m)的垂直分布:云中过冷水含量最大值出现在0℃层高度以上400 m处,其最大值为0.416 g·m^(-3),之后随着距0℃层高度的增加,云中过冷水含量迅速减小,到0℃层高度以上600 m处基本为最低,之后直到云顶,云中过冷水含量维持低值。CDP探头探测的云中粒子浓度以及CIP探头探测的云中大粒子浓度应作为判别云中可播度的两项主要指标,CDP探测的粒子浓度不小于30个·cm^(-3)的云区才具有一定的可播度,其中CIP探测的大粒子浓度小于10个·cm^(-3)时,可确定为强可播区。云滴浓度随高度变化呈多峰分布,云中粒子谱型主要为双峰或多峰型。此探测过程中典型区域的粒子谱中均出现第二峰值的区段,分析表明只有当云粒子浓度不小于30个·cm^(-3)时,相应云区才具有一定的可播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冷云降水 微物理特征 人工增雨 可播性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