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ansport of Heavy Metals between Soil and Rice in the Jiulong River River Basin
1
作者 Jianwei HUANG Chengqi LIN +1 位作者 Yanyun WANG Huabin HUANG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2024年第4期87-91,共5页
Diet is one of the main pathways for heavy metals to enter the human body,so studying the content of heavy metal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evaluating the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When farmland soil is contaminate... Diet is one of the main pathways for heavy metals to enter the human body,so studying the content of heavy metal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evaluating the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When farmland soil is contaminated with heavy metals,the heavy metals accumulated in the soil will be absorbed by the roots of rice plants growing on it,and will migrate and transform between different tissues and organs of rice plants.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soil and the content of heavy metals in rice.The migration and enrichment of heavy metals in the agricultural soil rice system is a complex process that is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such as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soil,the content and occurrence forms of heavy metals in the soil,and the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ice plants.In actual field environments,these influencing factors have significant spatial differences and are relatively complex.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practical analysis of the variou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actual field environments.Based on actual data analysis,studying the heavy metal content in ric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metal accumulation and migration in rice plan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food safety of r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richment and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Soil Rice System heavy metals
下载PDF
Distribution, Enrichment and Accumul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Soil and <i>Trigonella foenum-graecum</i>L. (Fenugreek) after Fertigation with Paper Mill Effluent 被引量:1
2
作者 Vinod Kumar Ashok Kumar Chopra 《Open Journal of Metal》 2013年第2期8-20,共13页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distribution, enrichment and accumul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soil and Trigonella foenum-graecum (var. Pusa Early Bunching) after fertigation with paper mill effluent. Doses of p...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distribution, enrichment and accumul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soil and Trigonella foenum-graecum (var. Pusa Early Bunching) after fertigation with paper mill effluent. Doses of paper mill effluent viz. 5%, 10%, 25%, 50%, 75% and 100% were used for fertigation of T. foenum-graecum along with bore well water (control).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paper mill effluent had significant (P +, K+, Ca2+, Mg2+, Fe2+, TKN, PO3-4, SO2-4, Cd, Cr, Cu, Mn and Zn of the soil in both seasons. Insignificant (P > 0.05) changes in WHC and bulk density of the soil were observed after irrigation with paper mill effluent. The agronomical performance of T. foenum-graecum was increased from 5% to 25% concentration and decreased from 50% to 100% concentration of paper mill effluent as compared to control in both seasons. The heavy metals concentration was increased in T. foenum-graecum from 5% to 100% concentrations of paper mill effluent in both seasons. Biochemical components like crude proteins, crude fiber and crude carbohydrates were found maximum with 25% paper mill effluent in both seasons. The enrichment factor (Ef) of various heavy metals was in order of Cd > Mn > Cr > Cu > Zn > Fe for soil and Mn > Cu > Cr > Cd > Zn > Fe for T. foenum-graecum plants after fertigation with paper mill effluent. Therefore, paper mill effluent can be used as a biofertigant after appropriate dilution to improve yield of T. foenum-graec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GONELLA foenum-graecum Agronomical characteristics enrichment Factor FERTIGATION heavy metals Paper Mill EFFLUENT
下载PDF
A Comparative Study on Pb Tolerance and Enrichment Characteristics among Different Species of Compositae 被引量:2
3
作者 Xuan Bin Wang Ji +4 位作者 Zhang Lingyun Cai Xiongfei Hu Fengqing Duan Zhibin Li Ding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9年第2期73-77,共5页
In order to find landscape plants purifying Pb pollution of soil,a pot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Pb resistance and enrichment characteristics of six species of Compositae plants( Aster ageratoides,Rudbeckia hi... In order to find landscape plants purifying Pb pollution of soil,a pot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Pb resistance and enrichment characteristics of six species of Compositae plants( Aster ageratoides,Rudbeckia hirta,Cosmos sulphureus,Gynura bicolor,Calendula officinalis,Bidens pilosa) in different soil Pb concentra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ry weight of aboveground part in the six plants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Pb concentration. The tolerance index( TI) of C. sulphureus,G. bicolor and C. officinalis was greater than 0. 5 in all concentrations,and the root tolerance index( RTI) was greater than 0. 9,which were better resistant to Pb stress. The maximum Pb content in aboveground part of R. hirta was 1 783 mg/kg,and the enrichment and transport coefficients were all greater than 1. When the soil Pb concentration was 500 mg/kg,the total Pb accumulation in the aboveground part of R. hirta was 2. 507 mg/plant. Finally based on the integrated observation of the enrichment coefficient,transport factor and repair potential index,it believed that R. hirta can be used to restore Pb contaminated soil at low concent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metal COMPOSITAE Pb TOLERANCE enrichment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Migration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heavy metal(loid)s at a lead smelting site 被引量:10
4
作者 Chuxuan Li Mu Li +4 位作者 Jiaqing Zeng Shanxin Yuan Xinghua Luo Chuan Wu Shengguo Xu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600-609,共10页
Heavy metal(loid)s contamination is a constant issue at smelting sites.It is essential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metal(loid)s in the soil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 Heavy metal(loid)s contamination is a constant issue at smelting sites.It is essential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metal(loid)s in the soil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remediation strategies of non-ferrous smelting sites.In this study,203 soil samples from 57 sites were collected in a typical lead smelting site.The findings demonstrat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Pb,Zn,Cd,and As contamination in soil samples.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eavy metal(loid)s showed strong spatial heterogeneity,the contaminated soil areas of Pb,As,Cd,and Zn were 99.5%,98.9%,85.3%,and 72.4%,respectively.Pb,Cd,and As contamination of the soil reached a depth of 5 m,which migrated from the surface to deep soil layers.The leaching contents of Zn,Pb,and As decreased obviously in 3-4 m soil layer,but the leaching content of Cd was still high,which indicated the high migration of Cd.With the increase of depth,the proportion of acid soluble fraction of heavy metal(loid)s decreased,and the residual fraction increased.The acid soluble fraction of Cd accounted for a higher proportion,and As mainly existed in reducible and residual fractions in soil.According to the calculation of the migration factor,the migration of heavy metal(loid)s in soils were ordered as Cd>Zn>Pb>As.The outcomes are advantageous for risk reduction and site remediation for non-ferrous metal smelting si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elting sites heavy metal(loid)s Spatial distribution Chemical speciation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原文传递
喀斯特地区尾矿库周边植物重金属富集特征及空间分布
5
作者 韦岩松 农韦杰 +1 位作者 郑华明 李秀玲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24年第4期133-141,共9页
目的:了解典型喀斯特地区尾矿库周边植物的重金属富集特性和空间分布特征,筛选优势植物品种。方法:计算富集系数来判断不同植物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能力;采用地理信息分析软件(GIS)通过普通克里金插值和半变异函数分析,建立植物重金属空... 目的:了解典型喀斯特地区尾矿库周边植物的重金属富集特性和空间分布特征,筛选优势植物品种。方法:计算富集系数来判断不同植物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能力;采用地理信息分析软件(GIS)通过普通克里金插值和半变异函数分析,建立植物重金属空间分布模型;计算皮尔逊相关系数,以分析植物体内各重金属之间及与土壤pH值的相关性。结果:该尾矿库周边28种植物中,茄科植物红丝线、菊科的野茼蒿和荨麻科的八角麻对Cd有较强富集能力,植物中Cd污染严重;乌毛蕨科的苏铁蕨、海金沙科的小叶海金沙和大戟科的禾串树对Pb有较强富集能力;各植物对Cu和Zn均无富集作用。重金属空间分布模型显示,Cd主要分布在尾矿库南面、西南面、东南面和西北面;Pb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坝下小溪及正南面;Cu主要分布在正南、西南和坝下小溪方向;Zn主要分布在西面、西南、西北和正北面。在半变异函数模型参数中,Cd和Zn以随机性因素误差为主,各点的空间相关性弱,Pb、Cu以结构性因素误差为主,空间相关性较强;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空间变异性和空间相关性排序为Zn<Cd<Cu<Pb。Cd与Cu存在中等程度正相关关系,Cd与Pb、Zn呈正弱相关关系;植物体内各重金属含量与土壤pH值相关性不强。结论:筛选出的部分优势植物可作为矿区土壤重金属富集转移和生物修复的备选品种,初步了解了该区域重金属在土壤和植物之间的迁移规律,为开展矿区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铅锌尾矿库 植物重金属富集 空间分布特征 富集系数
下载PDF
农田土壤—小麦系统重金属迁移特征和风险评估
6
作者 薛志伟 郜峰 +1 位作者 黄青青 杨春玲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30期48-54,共7页
冬小麦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豫北典型农田土壤和小麦籽粒中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及其潜在风险,为小麦种植及籽粒安全质量提供科学依据。采集了豫北典型农田的土壤和小麦籽粒样本,测定了其中的铁、锰、锌、铜、铬、镍等... 冬小麦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豫北典型农田土壤和小麦籽粒中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及其潜在风险,为小麦种植及籽粒安全质量提供科学依据。采集了豫北典型农田的土壤和小麦籽粒样本,测定了其中的铁、锰、锌、铜、铬、镍等元素的含量,并对重金属的污染及其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壤中重金属元素铁、锰、锌、铜、铬、镍平均含量分别为11397.33、287.83、23.33、7.41、31.41、8.56 mg/kg;元素之间多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铜、锌、铬、镍单项污染评价和综合污染评价均为清洁无污染。小麦籽粒中重金属元素铁、锰、锌、铜、铬、镍平均含量分别为30.42、61.75、23.17、1.52、0.28、0.16 mg/kg;少数元素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铁、锌、铜含量低于小麦可耐受最高含量,锰含量高于小麦可耐受最高含量;铬元素综合污染评价为轻度污染,镍元素污染评价为清洁无污染。土壤—小麦系统中重金属之间存在协同或拮抗作用,小麦籽粒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系数表现为锌>锰>铜>镍>铬>铁。可得出结论豫北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程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小麦 冬小麦 重金属 污染评价 富集特征 富集系数 风险评估 安全质量
下载PDF
腾冲火成岩分布地区流域重金属元素迁移富集规律 被引量:1
7
作者 赵忠强 夏顶洪 +5 位作者 张佳琳 李振阳 曾丽源 宋垠先 何洪鸣 陈忠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3-636,共14页
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一般与人类活动有关,但流域内自然来源的重金属影响也不容忽视。火成岩分布地区的地质高背景往往含有较高的过渡金属元素,其中以Cr、Ni、Cu含量较高,主要赋存在流域内的土壤和沉积物中,其对流域生态环境会造成持续性... 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一般与人类活动有关,但流域内自然来源的重金属影响也不容忽视。火成岩分布地区的地质高背景往往含有较高的过渡金属元素,其中以Cr、Ni、Cu含量较高,主要赋存在流域内的土壤和沉积物中,其对流域生态环境会造成持续性危害。为了解火成岩地区土壤和沉积物的重金属元素的迁移富集规律,为治理环境污染,保护人类生活环境提供一定意义的科学认识和参考依据。本研究以云南腾冲火成岩分布地区的龙川江和沙河两个流域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基岩、土壤和沉积物样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个流域内沉积物和土壤的矿物组成主要有石英、长石、黏土矿物及少量碳酸盐,风化过程中随长石的减少,黏土类矿物显著增加,重金属元素也随黏土矿物的增加而富集,Cr、Ni在土壤中富集,与总黏土矿物含量呈线性关系(Cr:R^(2)=0.3817;Ni:R^(2)=0.5797),沉积物中Cr、Ni、Zn、Pb含量与高岭石、云母和伊利石混层的含量呈线性关系(R^(2)=0.43~0.72)。重金属Cu、Zn、Pb在沉积物中富集,其传质系数在龙川江沉积物中与高岭石、云母和伊利石混层的含量呈线性关系(R^(2)=0.58~0.79)。黏土类矿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和迁移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腾冲 重金属迁移富集 土壤 沉积物
下载PDF
侵蚀—沉积对土壤重金属形态、浓度及富集影响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张峰 陈佳 +6 位作者 范萍萍 牛勇 方怒放 吴泽燕 谭廷俊 龙文涛 邰良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2-236,共15页
[目的]探讨侵蚀—沉积对土壤重金属形态、浓度和富集的作用规律,旨在明晰侵蚀—沉积对土壤重金属形态、浓度和富集的影响机制,为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国内外有关侵蚀—沉积对土壤重金属影响的相关文章,借助Ci... [目的]探讨侵蚀—沉积对土壤重金属形态、浓度和富集的作用规律,旨在明晰侵蚀—沉积对土壤重金属形态、浓度和富集的影响机制,为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国内外有关侵蚀—沉积对土壤重金属影响的相关文章,借助CiteSpace和VOSveiwer软件对侵蚀—沉积过程中影响土壤重金属的知识图谱进行研究,并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结果]①近30 a侵蚀—沉积与重金属的研究呈上升趋势。在2017—2023年迅猛上升,地球化学特征、生态风险评价、源解析、迁移转化等是侵蚀—沉积与重金属研究的热点。②侵蚀过程中降雨促使重金属由颗粒态向溶解态转化。径流导致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异,沉积环境中土壤团聚体和黏粒含量影响重金属分布和富集。③有机质对重金属具有双重作用。既能吸附游离态重金属离子,降低土壤重金属的交换态含量,又能与重金属发生络合作用,提高重金属的有机结合态含量。④pH值对重金属形态的转化具有显著影响。酸性条件下促进重金属离子间络合、沉淀等作用;而碱性条件下土壤颗粒表面正电荷增加与重金属离子所带正电荷相排斥,进而影响土壤颗粒表面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⑤土壤水分影响重金属的还原释放。土壤水分越高重金属的溶解度越大,但过量的水分会导致氧气不足,降低氧化还原电位(Eh),Eh的变化直接影响土壤铁锰氧化物和硫化物的稳定性,进而造成重金属浓度变化。[结论]侵蚀—沉积过程中土壤重金属赋存形态、浓度变化和富集特征受多种环境因子共同作用,呈现侵蚀区到沉积区显著的差异,未来研究应关注侵蚀—沉积过程中重金属动态演化监测的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开发;侵蚀—沉积过程对重金属的赋存形态、浓度变化和富集特征的内在联系机制的研究;不同因素在侵蚀—沉积过程中对重金属的交互影响,以期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控提供更加精准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侵蚀和沉积 赋存形态 浓度变化 富集特征
下载PDF
桂西北岩溶地质高背景和矿业活动叠加区土壤剖面镉分布特征及生物有效性
9
作者 王艺惠 文鑫 +3 位作者 钟聪 朱槟栾 苏丹妮 王成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95,共15页
桂西北岩溶地质高背景与矿业活动叠加,导致土壤污染风险增大,对粮食和生态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以广西河池地区典型岩溶地质高背景与矿业活动叠加区作为研究区域,采集了3条水稻田土壤剖面(0~100 cm)样品,分析镉(Cd)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生... 桂西北岩溶地质高背景与矿业活动叠加,导致土壤污染风险增大,对粮食和生态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以广西河池地区典型岩溶地质高背景与矿业活动叠加区作为研究区域,采集了3条水稻田土壤剖面(0~100 cm)样品,分析镉(Cd)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生物有效性,结合富集因子法、风险评价指数等对土壤剖面Cd污染状况与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3条剖面土壤Cd在表层(0~20 cm)均显著富集,表明在土壤表层有明显人为来源的重金属Cd积累。根据国家标准《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距离矿区较远的两条剖面土壤Cd含量有个别样品超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而靠近矿区的剖面则有90%的土壤样品超过农用地土壤风险管控值。研究区土壤剖面Cd含量主要受控于地质背景、农业耕作和矿业活动等多因素相互叠加,不同剖面含量差异主要取决于距离矿区的远近,同一剖面则与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有关。土壤剖面Cd主要以铁锰结合态、离子交换态和残渣态存在,其生物有效性主要受控于土壤Cd总含量、pH值、有机质含量以及铁锰氧化物的固定作用,表现出远离矿区的土壤剖面以及土壤表层的生物有效性相对较高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土壤剖面 富集特征 形态分布 生物有效性 岩溶地区 广西
下载PDF
不同水源灌溉对玉米田Pb、Ni、Cr迁移积累的影响
10
作者 耿国强 樊雅琼 +4 位作者 申丽霞 李国元 胡婧娟 王丹 阮文刚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8-76,共9页
再生水资源化是缓解区域水资源紧张和发展农业用水的良好解决方案。试验以河水(R0)、混合水(河水∶再生水=1∶1,R1)、再生水(R2)和井水(CK)为不同处理的灌溉水源,以大田玉米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水源灌溉对不同层次土壤(0~200 cm)和玉米... 再生水资源化是缓解区域水资源紧张和发展农业用水的良好解决方案。试验以河水(R0)、混合水(河水∶再生水=1∶1,R1)、再生水(R2)和井水(CK)为不同处理的灌溉水源,以大田玉米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水源灌溉对不同层次土壤(0~200 cm)和玉米植株各器官中Pb、Ni、Cr的迁移和累积规律以及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定额相同时,短时间内(>32 d)再生水灌溉导致了Pb向土壤深层(>70 cm)的迁移和Ni、Cr在土体0~200 cm范围内的累积,其中,Pb含量减少了9.8%~38.7%,Ni、Cr含量分别升高了2.5%~21.2%和5.5%~166.8%。但是,试验结束时各处理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均低于苗期。对于植物体,灌水前后,CK处理植株体内重金属相对累积量均高于R0、R1、R2处理,Pb分别高23.2%、3.5%和24.4%,Ni分别高12.7%、0.1%和1.1%,Cr分别高19.7%、1.6%和6.5%,玉米成熟期各处理籽粒中重金属含量无显著差异,但植株体内重金属总量均表现为R0>R2>CK、R1>CK。与井水相比,各处理均增加了玉米株高、叶面积和地上生物量,R0、R1、R2处理与CK相比,2022年分别增产1197.9 kg/hm^(2)、1296.6 kg/hm^(2)和447.4 kg/hm^(2),2023年分别增产472.1 kg/hm^(2)、638.4kg/hm^(2)和243.9 kg/hm^(2)。因此,混合水灌溉增产效应最大,但与井水灌溉相比,混合水也较易导致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富集,而采用再生水灌溉时,土壤中重金属的残留风险较大,探讨两者合理的掺灌比例尤为重要。研究为不同水资源优化配置利用提供了参考,对于非常规水灌溉利用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水 河水 混合水 植物中富集 重金属迁移积累
下载PDF
重庆城口地区黑色页岩风化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特征和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魏巍 凌斯祥 +1 位作者 李晓宁 巫锡勇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303-2312,共10页
通过对重庆城口地区黑色页岩风化土壤进行系统采样,分析风化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组成和化学形态,探讨风化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特征,基于元素含量和化学形态开展人类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黑色页岩风化土壤中多种重金属元素的... 通过对重庆城口地区黑色页岩风化土壤进行系统采样,分析风化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组成和化学形态,探讨风化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特征,基于元素含量和化学形态开展人类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黑色页岩风化土壤中多种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都超过中国土壤背景值,甚至超过农用地的风险管控值,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重金属元素富集特征,尤其是Mo、Cd、As和Tl.致癌风险评价模型结果表明,As对于儿童和成人的大部分TCR值都超过风险安全限,Cr对于儿童和成人的绝大部分TCR值介于风险筛选值和风险安全限之间,少部分TCR值超过风险安全限,Pb对于儿童和成人的TCR值都小于风险筛选值.致癌元素地球化学形态萃取结果显示,土壤中As(92.53%—99.51%)、Cr(89.22%—97.87%)和Pb(62.59%—89.74%)主要以残余态的形式存在,具有很低的生物利用度和可给性,表明土壤中As、Cr和Pb对人类产生的致癌风险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土壤中Cd主要以可交换态(13.04%—36.82%)、碳酸盐结合态(18.69%—30.11%)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17.79%—31.07%)的形式存在,表现出较高的生物可获得性.由于Cd的TCR值均超过风险筛选值,且部分TCR值接近甚至超过风险安全限值.因此,研究区黑色页岩风化土壤中Cd可能对人类产生潜在的致癌风险,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页岩土壤 重金属 富集特征 地球化学形态 致癌风险
下载PDF
废线路板利用过程重金属污染特征、迁移及风险评估
12
作者 王烨 刘桂建 +1 位作者 许经茹 刘严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325-2339,共15页
电子工业的发展和电器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加速使得废线路板产生量逐年增加.废线路板虽然资源回收价值高,但伴随其利用,重金属等污染物的释放会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研究废线路板利用过程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和迁移规律... 电子工业的发展和电器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加速使得废线路板产生量逐年增加.废线路板虽然资源回收价值高,但伴随其利用,重金属等污染物的释放会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研究废线路板利用过程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和迁移规律可为精准防控利用过程的重金属污染,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提供依据.本研究以采用机械分选工艺利用报废印刷线路板的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车间内外不同环境介质样品,运用富集因子法和地累积指数法评价了废线路板利用过程重金属的富集和污染特征,并结合Pearson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阐明利用过程重金属的迁移规律,使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RI)分析了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废线路板利用车间内灰尘和总悬浮颗粒物(TSP)中Cu浓度最高,Cd浓度最低;Sn、Cu、Pb、Cd、Zn在灰尘和TSP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富集;Sn、Cd、Pb在车间内主要分布于TSP中,但在车间外的富集程度和污染水平明显降低,表明其对车间外区域的影响范围有限.Cu、Pb、Sn、Cd等元素性质和在颗粒中的存在形态不同,其迁移特征也有所差异,但废线路板利用过程重金属的迁移规律总体可以总结为:破碎的小颗粒物料—车间内TSP—车间内灰尘/车间外—地表灰尘或土壤—扬尘—TSP.车间内灰尘和TSP的RI值分别为386、1706,Cu、Cd、Pb均是贡献最高的因子.因此,妥善处置定期清理的灰尘,保持车间相对密闭和微负压状态,并对收集的废气进行处理可有效控制废线路板利用过程重金属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线路板 重金属 污染特征 迁移规律 潜在生态风险
下载PDF
微塑料对稻田土壤-水界面重金属分布及迁移的影响
13
作者 朱晓艳 王琪琛 +5 位作者 姜懿真 武忠 柳钟惠 陈吉孝 王钰琳 袁宇翔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0,共11页
研究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对稻田土壤-水界面中重金属空间分布和迁移的影响机制,可为微界面环境中MPs和重金属交互作用及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2021年7月对采自东北地区稻田的土壤添加不同浓度不同粒径的MPs,借助... 研究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对稻田土壤-水界面中重金属空间分布和迁移的影响机制,可为微界面环境中MPs和重金属交互作用及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2021年7月对采自东北地区稻田的土壤添加不同浓度不同粒径的MPs,借助薄膜梯度扩散技术(DGT)在毫米尺度上获取稻田土壤-水微界面生物有效态重金属元素的原位高分辨信息,并根据Fick第一扩散定律评估不同MPs添加处理下重金属元素的迁移特征和释放通量。结果表明:(1)稻田土壤-水微界面生物有效态Mn、Co、Fe、Ni、Zn、Pb、Cu和Cd浓度在剖面上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2)MPs的添加显著降低了有效态Cu(-50.7%~8%,P<0.001)、Zn(-17.1%~-4.1%,P<0.001)和Cd(-16.7%~-2.2%,P<0.001)的浓度;(3)土壤MPs的添加改变了有效态Cu的迁移方向,使土壤由Cu源转化成Cu汇,说明MPs对Cu存在明显的吸附效应;(4)不同粒径MPs的添加对生物有效态Ni的影响差异较大,大粒径(80μm)MPs增加了其浓度,小粒径(10μm)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土壤-水微界面 重金属 原位高分辨率信息 迁移特征
下载PDF
北京市房山区土壤重金属元素分布、富集特征及来源解析
14
作者 韩冰 黄勇 +1 位作者 李欢 安永龙 《物探与化探》 CAS 2024年第3期820-833,共14页
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探究北京市房山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分布情况,在房山区采集了152件表层土壤样品和240件深层土壤样品。本文对As、Cd、Cr、Cu、Hg、Ni和Pb这7种重金属元素在研究区土壤中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富集系数(EF)进... 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探究北京市房山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分布情况,在房山区采集了152件表层土壤样品和240件深层土壤样品。本文对As、Cd、Cr、Cu、Hg、Ni和Pb这7种重金属元素在研究区土壤中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富集系数(EF)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利用主成因分析(PCA)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对元素相关性、来源及贡献率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As、Cd、Cu、Ni和Pb在研究区的十渡、史家营、霞云岭、蒲洼等地的表层土壤中含量较高,且Cr、Ni和As在周口店、南窖和河北镇等地也有高值点分布,Hg在窦店、阎村、长阳等东部平原区含量较高;土壤中Hg和Cd富集程度较强,As、Cr、Ni高度相关;土壤中As、Cr、Ni主要来源于自然源(土壤母质),贡献率为73.6%~78.6%,Cd多数来自于人为混合源,贡献率为83.3%,混合源包括工矿活动、农业活动和交通排放等,Cu、Pb的自然源和混合源占比相近,均为50%左右,Hg主要来源于大气干湿沉降,源贡献率为7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分布特征 富集程度 来源 贡献率
下载PDF
鱼体重金属残留研究进展
15
作者 胡新飒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1期139-145,共7页
采矿、化工、冶金、农业种植等行业排放含重金属污染物,进入江河湖海造成鱼类重金属残留污染。鱼体重金属残留具有富集性、生物毒性和持久性,且很难通过自身作用使其降解,不仅威胁渔业发展和水生态健康,而且威胁人类饮食安全。文章对鱼... 采矿、化工、冶金、农业种植等行业排放含重金属污染物,进入江河湖海造成鱼类重金属残留污染。鱼体重金属残留具有富集性、生物毒性和持久性,且很难通过自身作用使其降解,不仅威胁渔业发展和水生态健康,而且威胁人类饮食安全。文章对鱼体重金属残留研究的累积特征进行分类,综述了鱼体重金属残留的蓄积规律。此外,分析了鱼体重金属残留的来源、赋存和迁移转化规律。最后,针对当前监测工作,提出发展性建设意见,以期为鱼体重金属残留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富集 研究进展 累积特征 来源解析
下载PDF
复配重金属胁迫下对小麦的毒害效应
16
作者 李堆淑 《陕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21-24,51,共5页
为了研究复配重金属对小麦的毒害作用,采用水培养小麦,在水溶液中加入ZnSO_(4)·7H_(2)O、FeCl_(3)、CuSO_(4)·5H_(2)O和MnSO_(4),配制成三种不同浓度的混合溶液(低浓度G1、中浓度G_(2)和高浓度G_(3)),模拟重金属污染环境,研... 为了研究复配重金属对小麦的毒害作用,采用水培养小麦,在水溶液中加入ZnSO_(4)·7H_(2)O、FeCl_(3)、CuSO_(4)·5H_(2)O和MnSO_(4),配制成三种不同浓度的混合溶液(低浓度G1、中浓度G_(2)和高浓度G_(3)),模拟重金属污染环境,研究复配重金属胁迫下小麦幼苗的生长情况、重金属Zn、Fe、Cu、Mn元素在小麦幼苗中的富集及转运情况。结果表明,从小麦幼苗生长的形态特征观察发现,随着复配重金属浓度的增加,小麦幼苗叶和根变得比对照组更粗壮,且叶变得叶比对照组更绿。尤其在中浓度G_(2)培养的小麦幼苗叶和根生长得最粗壮,叶也最绿。之后,小麦幼苗的叶和根系生长均受到了抑制,且差异显著(P<0.05),甚至根系生长扭曲变形。还发现,随着复配重金属浓度的增加,小麦幼苗中的Zn含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增加到中浓度G_(2),小麦幼苗中的Zn含量最高。而小麦幼苗中的Fe、Cu、Mn含量变化不太规律,且Mn含量变化不显著。随着复配重金属浓度的增加,小麦幼苗对Zn、Fe的富集系数逐渐减小。小麦幼苗对Zn的生物富集系数和生物转运系数均显著高于Fe、Cu、Mn,且小麦幼苗对Zn具有很强的吸收富集能力,高浓度G_(3)培养的小麦幼苗中Zn迁移速度显著高于其它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小麦 富集 迁移
下载PDF
微生物协同植物修复土壤中重金属的研究
17
作者 李春晓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4年第6期114-115,118,共3页
重金属的土壤污染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无处不在,并且已被认为是最严重的环境挑战之一。有毒金属可以在农业土壤中不断积累并进入食物链,不仅对粮食安全产生影响,还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根据调查,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已占农业污染土壤中的大部... 重金属的土壤污染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无处不在,并且已被认为是最严重的环境挑战之一。有毒金属可以在农业土壤中不断积累并进入食物链,不仅对粮食安全产生影响,还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根据调查,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已占农业污染土壤中的大部分。常规的物理修复方法虽然见效快且便捷,但价格昂贵,对金属毒性低的地区无效。因此,生物修复技术在近年来应用更加广泛。生物修复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和植物固有的生物学机制根除有害污染物,对受重金属污染的环境进行修复的一种环保且有效的方法。本文讨论了重金属污染的毒性作用以及微生物和植物用于环境修复的机制,强调了微生物协同植物修复在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植物 重金属富集 迁移和转化
下载PDF
重金属在土壤-葡萄体系中的富集和迁移规律 被引量:23
18
作者 庞荣丽 王书言 +4 位作者 王瑞萍 党琪 郭琳琳 谢汉忠 方金豹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15-521,共7页
为探究重金属在园地土壤-葡萄体系中的富集及迁移特征,于果实成熟期采样,系统分析土壤以及葡萄根、茎、叶、果实中重金属元素Pb、Cd、Cr、Ni、Cu、Zn、Hg和As含量。结果表明:不同重金属在葡萄植株不同器官中分布各异,Pb、Cr、As、Ni含... 为探究重金属在园地土壤-葡萄体系中的富集及迁移特征,于果实成熟期采样,系统分析土壤以及葡萄根、茎、叶、果实中重金属元素Pb、Cd、Cr、Ni、Cu、Zn、Hg和As含量。结果表明:不同重金属在葡萄植株不同器官中分布各异,Pb、Cr、As、Ni含量分布由高到低为根>叶>茎>果实,Zn、Cu、Hg含量分布由高到低为叶>根/茎>果实,Cd含量分布由高到低为茎>根>叶>果实。葡萄植株平均富集系数Cd为1. 64,Zn接近1. 00,其余远小于1. 00。根据重金属富集能力大小可分为3类:第1类是Cd,富集能力较强;第2类是Zn,具有一定富集能力;第3类是Cr、Pb、Ni、Hg、As、Cu,无富集能力。不同重金属在土壤-葡萄体系中迁移特征各不相同,其中Zn在根-土、根-茎和茎-叶间迁移能力强,在茎-果间迁移能力弱;Cd在根-茎间的迁移能力很强,在茎-叶和茎-果间迁移能力弱;Cu在根-茎和茎-叶间迁移能力较强,在根-土和茎-果间迁移能力弱;Hg在茎-叶间迁移能力很强,Cr、Pb、As和Ni在茎-叶间也有一定的迁移能力,但在其他界面迁移均受到一定的阻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葡萄 重金属 富集 迁移
下载PDF
山东烟台环境介质中重金属元素富集特征及与酸化土壤的关系 被引量:17
19
作者 王存龙 郑伟军 +2 位作者 王红晋 曾宪东 季顺乐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61-369,共9页
利用山东省烟台市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及相关专题研究所取得的分析测试数据,通过高灵敏度的识别系统和多参数地球化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揭示了在重金属污染区内酸化的土壤环境中Cd、Hg、Pb、As等重金属元素活化迁移的地球化学机制、影响因素... 利用山东省烟台市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及相关专题研究所取得的分析测试数据,通过高灵敏度的识别系统和多参数地球化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揭示了在重金属污染区内酸化的土壤环境中Cd、Hg、Pb、As等重金属元素活化迁移的地球化学机制、影响因素,以及浅层地下水和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籽实中重金属超标的原因及生态危害。与全国土壤基准值和背景值对比,研究区内Cd、Cr、Ni、Pb等元素的基准值相对偏高,Cd、Cr、Pb、Cu、Ni元素的背景值相对较高。As、Cd、Cr、Ni、Hg、Pb等存在于Ⅲ级及Ⅲ类以上土壤,是主要致污因子。典型金矿污染区内浅层地下水和玉米籽实中均检出超标重金属元素,影响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的主要指标是Pb。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标准的采样点数占研究区总采样点数的3.47%;玉米中的Cd含量相对较高。表层酸性、弱酸性土壤占土壤总面积的55.29%,土壤酸化趋势明显。随着土壤酸化程度的加深和范围扩大,导致土壤耕作层可给性营养元素的损失及某些毒性元素(Cd、Pb等)的释出和活化,提高了土壤中主要污染因子Cd、Hg、Ni、Pb、As等重金属的活化迁移能力;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有利于对Cu、Zn、Pb、Cd的吸收,固重金属元素于土壤中,降低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环境风险水平。研究结果为土壤修复、降低土壤重金属毒性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酸化 重金属元素 富集特征 活化迁移 山东烟台
下载PDF
芜湖市三山区蔬菜中重金属富集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68
20
作者 方凤满 汪琳琳 +1 位作者 谢宏芳 王海东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471-1476,共6页
通过采集蔬菜和对应土壤样品进行室内分析测试,研究了芜湖市三山区蔬菜和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富集特征及其经食入途径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与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值相比较,蔬菜中As、Zn、Cu、Pb和Cr含量均未超标。不同品... 通过采集蔬菜和对应土壤样品进行室内分析测试,研究了芜湖市三山区蔬菜和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富集特征及其经食入途径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与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值相比较,蔬菜中As、Zn、Cu、Pb和Cr含量均未超标。不同品种蔬菜中重金属含量不同,花菜和青菜中As、Zn、Pb、Cr、Fe、Ni、Co和Mn的含量相对于其他蔬菜中的同种重金属含量要高。除Cu、Cr外,其他重金属在根茎类蔬菜中的含量最低,除Pb外,其他重金属在花果类中的含量最高。各元素平均富集系数大小为:Zn>Cu>Mn>Cr>Ni>Pb>As>Co>Fe。叶菜类对As、Pb的富集系数最大,花果类对其他重金属的富集明显。三山区蔬菜对重金属的富集系数总体偏低,主要是受土壤pH值偏高、周围良好的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三山区蔬菜中重金属所致的健康风险主要来自化学致癌物Cr,而花果类蔬菜中Cr含量最高,因此该区应加强土壤Cr的防治,居民应减少花果类蔬菜的种植和摄入,保障其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蔬菜 富集特征 健康风险评价 三山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