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时长超声波处理对鹰嘴豆分离蛋白乳化液稳定性的影响
1
作者 贾尚羲 张怡雪 +2 位作者 石盼盼 王昱 李可 《轻工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0-49,共10页
为了拓展鹰嘴豆分离蛋白(Chickpea Protein Isolate,CPI)的应用范围,改善低油乳化液体系的稳定性,以CPI为乳化剂,将其应用于水包油(O/W)型CPI乳化液中,研究不同时长(0 min、3 min、6 min、9 min和12 min)超声波处理(20 kHz,450 W)对CPI... 为了拓展鹰嘴豆分离蛋白(Chickpea Protein Isolate,CPI)的应用范围,改善低油乳化液体系的稳定性,以CPI为乳化剂,将其应用于水包油(O/W)型CPI乳化液中,研究不同时长(0 min、3 min、6 min、9 min和12 min)超声波处理(20 kHz,450 W)对CPI乳化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经超声波处理的CPI乳化液相比,超声波处理能显著改善CPI乳化液的稳定性,当超声波处理12 min时,CPI乳化液的乳化活性指数(EAI)和乳化稳定性指数(ESI)分别提升至(51.67±0.12)m^(2)/g和(99.32±0.13)min,平均粒径最小((3.52±0.25)μm),油滴变得更细小均匀,Zeta-电位绝对值最大((52.57±1.31)mV),Turbiscan稳定性指数(TSI)最低,贮藏稳定性、热稳定性和冻融稳定性均有所提高;经超声处理的CPI乳化液具有致密、规则的内部结构,且液滴及其之间的间距也更小。综上,一定时长的超声波处理能改善CPI乳化液的稳定性,超声处理12 min时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鹰嘴豆分离蛋白 水包油型乳化液 超声波处理 稳定性
下载PDF
GC-MS法分析鹰嘴豆油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 被引量:9
2
作者 高鹏 赵曙辉 邵志宇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6-77,共2页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了来自不同产地的鹰嘴豆中的油,经甲酯化处理利用GC-MS法对其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从鹰嘴豆油中鉴定出5种脂肪酸,分别是棕榈酸、亚油酸、(Z)-十八碳烯酸、(E)-十八碳烯酸、8,11-十八碳二烯酸,...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了来自不同产地的鹰嘴豆中的油,经甲酯化处理利用GC-MS法对其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从鹰嘴豆油中鉴定出5种脂肪酸,分别是棕榈酸、亚油酸、(Z)-十八碳烯酸、(E)-十八碳烯酸、8,11-十八碳二烯酸,来自不同产地的鹰嘴豆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达到80%以上。由此可知,鹰嘴豆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鹰嘴豆油 脂肪酸 GC—MS
下载PDF
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鹰嘴豆油提取工艺 被引量:1
3
作者 程坤 王威 +4 位作者 刘小红 姚慧丽 高琪 刘洋 高华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16年第2期82-88,共7页
针对鹰嘴豆油6#溶剂提取工艺,本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对鹰嘴豆油6#溶剂提取工艺进行研究。以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液料比为自变量,以提取量和过氧化值为响应值建立数学模型,并根据Box-Behnken设计原理,建立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预测模... 针对鹰嘴豆油6#溶剂提取工艺,本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对鹰嘴豆油6#溶剂提取工艺进行研究。以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液料比为自变量,以提取量和过氧化值为响应值建立数学模型,并根据Box-Behnken设计原理,建立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预测模型,以达到高度显著水平,而失拟项不显著;在提取量响应面分析中,一次项、交互项和二次项中的提取温度和液料比极为显著;在过氧化值响应面分析中,一次项和二次项中的提取时间极为显著。为检验响应面法预测的可靠性,在最佳平衡提取工艺条件,即在提取温度为62.1℃,提取时间为2.13h,料液比为6.9∶1,鹰嘴豆油提取量为3.477 6g/100g,过氧化值为1.54mmol/kg的条件下,进行三批放大工艺验证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鹰嘴豆油提取量分别为3.464 7,3.471 9,3.467 3g/100g,过氧化值分别为1.57,1.52,1.54mmol/kg,该结果与理论值基本吻合,说明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的鹰嘴豆油提取工艺可行。该研究为鹰嘴豆油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鹰嘴豆 BOX-BEHNKEN设计 响应面法 植物油 提取工艺
下载PDF
鹰嘴豆油及对力竭运动大鼠心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世军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5-119,共5页
采用响应面优化超声波辅助法提取鹰嘴豆油的工艺,并研究对力竭运动大鼠心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最佳工艺条件,液料比为13∶1(mL/g)、超声功率为160 W提取温度为41℃,在此工艺条件下做3次平行实验,得出鹰嘴豆油提取率为69.72%。与预测值相... 采用响应面优化超声波辅助法提取鹰嘴豆油的工艺,并研究对力竭运动大鼠心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最佳工艺条件,液料比为13∶1(mL/g)、超声功率为160 W提取温度为41℃,在此工艺条件下做3次平行实验,得出鹰嘴豆油提取率为69.72%。与预测值相近,表明该条件是可行的。同时大鼠力竭运动实验表明,大鼠灌胃鹰嘴豆油可以使得CAT、GSH-Px、SOD活性明显提高,MDA水平明显降低,说明鹰嘴豆油可以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清除大鼠体内产生大量的自由基,从而减少脂质过氧化产物对大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鹰嘴豆油 力竭运动 脂质过氧化 超声波辅助
下载PDF
鹰嘴豆肽、大豆肽功能性质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崔竹梅 王金梅 +2 位作者 郝小燕 张巨松 麻浩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27-31,共5页
研究对比了鹰嘴豆肽和大豆肽的水解度、抗氧化性、吸油性、吸湿及保湿性等功能特性的差异,以及蛋白酶种类对肽产物功能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酶Ⅱ(Protease from Bacillus sp.)制备的蛋白肽抗氧化性和吸油能力最好,且在低湿度下的吸... 研究对比了鹰嘴豆肽和大豆肽的水解度、抗氧化性、吸油性、吸湿及保湿性等功能特性的差异,以及蛋白酶种类对肽产物功能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酶Ⅱ(Protease from Bacillus sp.)制备的蛋白肽抗氧化性和吸油能力最好,且在低湿度下的吸湿性和高湿度下的保湿性也最好;酶Ⅲ(Papain from papaya latex)制备的蛋白肽水解度最高;酶Ⅰ(Protease fromAspergillus melleus)制备的蛋白肽在不同湿度条件下都有较好的吸湿性能。②大豆肽的水解度和抗氧化能力比鹰嘴豆肽好。③Desi肽吸油能力最强,在抗氧化性上仅次于大豆肽,高低湿度环境下都有很好的保湿能力,其中Desi肽Ⅱ这些特征最为明显。④Kabuli肽在不同湿度条件下的吸湿和保湿能力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鹰嘴豆肽 大豆肽 水解度 抗氧化 吸油性 吸湿性 保湿性
下载PDF
新疆迪西型鹰嘴豆中脂肪和蛋白质组分的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海力前木.卡地尔 艾拜都拉.阿布都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10241-10243,共3页
[目的]提取新疆产地的迪西型鹰嘴豆的油脂,测定脂肪酸含量及组分,并测定迪西型鹰嘴豆的分级蛋白和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方法]以新疆产地的迪西型鹰嘴豆为试验材料,提取其种仁油脂。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脂肪酸的含量及组分;采用微量定... [目的]提取新疆产地的迪西型鹰嘴豆的油脂,测定脂肪酸含量及组分,并测定迪西型鹰嘴豆的分级蛋白和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方法]以新疆产地的迪西型鹰嘴豆为试验材料,提取其种仁油脂。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脂肪酸的含量及组分;采用微量定氮法和分级提取法测定粗蛋白和分离蛋白,并对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鹰嘴豆中油脂含量高(18.2%),油脂以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为主要成分,占脂肪酸总量80%以上,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鹰嘴豆中粗蛋白质含量平均为23.71%,以球蛋白和清蛋白为主,占蛋白质总量的80%以上,而谷蛋白、醇溶蛋白含量较低。其蛋白质均含18种氨酸酸,属完全蛋白质。谷氨酸含量最高,占蛋白质的15.8%;天冬氨酸含量占10.7%;此外还有精氨酸(9.30%)、亮氨酸(7.56%)和赖氨酸(6.34%);其次为苯丙氨酸、丙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色氮酸、蛋氨酸和胱氨酸含量最少。鹰嘴豆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结论]新疆迪西型鹰嘴豆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氨基酸含量丰富的豆类作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鹰嘴豆 油脂 脂肪酸 蛋白质 氨基酸
下载PDF
鹰嘴豆及其工业下脚料油脂理化特性的比较
7
作者 李兴元 孙凤华 《粮油加工(电子版)》 2015年第7期32-34,共3页
以鹰嘴豆及其工业下脚料为对象,进行了二者油脂理化特性(皂化值、酸值、过氧化值、碘值、维生素E(VE)含量、脂肪酸组成、氧化稳定性和冷冻稳定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鹰嘴豆油及其工业下脚料油脂的皂化值分别为89.67和91.52mg/g,碘值... 以鹰嘴豆及其工业下脚料为对象,进行了二者油脂理化特性(皂化值、酸值、过氧化值、碘值、维生素E(VE)含量、脂肪酸组成、氧化稳定性和冷冻稳定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鹰嘴豆油及其工业下脚料油脂的皂化值分别为89.67和91.52mg/g,碘值分别为145.2和140.9g/100g,酸值分别为1.56和2.14(KOH)/(mg/g),过氧化值分别为0.56和0.72mmol/kg,VE含量分别为0.122%和0.097%。两种油脂的脂肪酸主要成分均为油酸和亚油酸,与鹰嘴豆相比,其工业下脚料油脂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较低。两种油脂氧化稳定性的诱导期分别为5.44和5.81h。冷冻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油脂的冷冻时间均符合国标要求。综合比较各个指标,鹰嘴豆工业下脚料可以作为一种新型油料来源进行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鹰嘴豆 下脚料 油脂 理化特性
下载PDF
不同品种鹰嘴豆油脂肪酸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董强 胡尔西丹·伊麻木 +3 位作者 高艳华 ISHIMOV U.J. BERDIEV N.Sh. 阿布力米提·伊力 《食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76-179,共4页
采用石油醚对不同品种的鹰嘴豆油进行提取,甲酯化后利用GC-MS分析其脂肪酸成分,并利用体外清除DPPH自由基和抑菌试验评价了鹰嘴豆油的生物活性。试验结果显示,不同品种的鹰嘴豆油中主要脂肪酸有4种,分别是棕榈酸(8.35%~11.1%)、亚油酸(... 采用石油醚对不同品种的鹰嘴豆油进行提取,甲酯化后利用GC-MS分析其脂肪酸成分,并利用体外清除DPPH自由基和抑菌试验评价了鹰嘴豆油的生物活性。试验结果显示,不同品种的鹰嘴豆油中主要脂肪酸有4种,分别是棕榈酸(8.35%~11.1%)、亚油酸(49.06%~65.52%)、油酸(22.93%~40.63%)和硬脂酸(1.05%~3.21%),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87.79%~90.56%。含量最高的亚油酸是一种必须脂肪酸,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抗氧化活性研究表明,鹰嘴豆油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差异不大,其IC50值均在3.3 mg/mL左右;抑菌活性研究表明,不同品种的鹰嘴豆油的脂肪酸提取物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试验分析确定了不同品种鹰嘴豆油的脂肪酸种类、含量以及生物活性,为鹰嘴豆油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鹰嘴豆油 脂肪酸 抗氧化 抑菌
原文传递
基于PB-nanoESI-MS对鹰嘴豆油中不饱和甘油三酯的分析鉴定 被引量:1
9
作者 罗威 李亚楠 黎攀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6-251,共6页
采用Paternò-Büchi光化学反应与敞开式纳升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PB-nanoESI-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鉴定了鹰嘴豆油中不饱和甘油三酯的结构。结果表明,鹰嘴豆油中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亚油酸(52.52%)和油酸(27.50%)... 采用Paternò-Büchi光化学反应与敞开式纳升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PB-nanoESI-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鉴定了鹰嘴豆油中不饱和甘油三酯的结构。结果表明,鹰嘴豆油中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亚油酸(52.52%)和油酸(27.50%),通过PB-nanoESI-MS,共鉴定出12种C57系列多不饱和甘油三酯,其中,鹰嘴豆油中鉴定的不饱和甘油三酯结构主要为TAG18:2(Δ9,12)_18:2(Δ9,12)_18:2(Δ9,12)、TAG18:1(Δ12)_18:2(Δ9,12)_18:2(Δ9,12)和TAG18:1(Δ9)_18:2(Δ9,12)_18:2(Δ9,12)。该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利用鹰嘴豆油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nanoESI-MS 鹰嘴豆油 不饱和甘油三酯 结构鉴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