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ora's Possible Way Out——To See It through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Nora and Kristine
1
作者 贺辉艳 张静婵 《海外英语》 2011年第10X期262-265,共4页
Ibsen's A Doll's House is regarded as a kind of "canon". As the play shares an open ending, many critics seem to try to find a way out for Nora. Nora is supposed as the first woman to pronounce the &... Ibsen's A Doll's House is regarded as a kind of "canon". As the play shares an open ending, many critics seem to try to find a way out for Nora. Nora is supposed as the first woman to pronounce the "Women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She has become the most courageous women for fighting an equal place in family. However, this paper focuses mainly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Nora and Kristine the relatively less popular character. Kristine plays a role of girlhood friend of Nora as well as the one who solves the debt problem and brings a new problem into Nora's family. She serves a model for Nora. Ibsen writes Nora as she is, but it is Kristine who leads Nora onto the road of finding herself. Through the image of Kristine we can conclude that Nora might have all kinds road to tread before her but each one leads to a home-her true ho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 Doll’s HOUsE IBsEN experience family LEAVING
下载PDF
Feminine Writings:Between Representations of Past and Present Femininity
2
作者 Priscila Kaufmann Correa 《Psychology Research》 2018年第7期322-334,共13页
The writers of this study are the Countess de Ségur,Louisa May Alcott and Maria Clarice Marinho Villac,from France,the United States and Brazil,respectively.It’s possible to identify a connection in their life t... The writers of this study are the Countess de Ségur,Louisa May Alcott and Maria Clarice Marinho Villac,from France,the United States and Brazil,respectively.It’s possible to identify a connection in their life trajectories―aristocratic and bourgeois families―and the ability to write their books.These publications address a specific audience,composed of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especially females.The representation of femininity in the narratives is related to the representation of family and religiosity,since it is up to the family to guide the girls in moral terms and this question is quite highlighted by religion.Analyzing the representation of femininity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main books of female writers bring female protagonists,who exhibit a rebellious and mischievous behavior,which is observed and guided by adults.The representations of femininity is still valued and legitimized.For this reason,the narratives continue to be published and adapted to other languages,bringing to light these representations that remain until the 21st century in new clothing and updated vocabulary.Some adaptations for the Portuguese will also be analyzed,trying to identify longevity the works of these writers and their meaning in some epoc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minine writings children’s literature representations of femininity childhood family education RELIGION
下载PDF
中学生抑郁情绪与童年经历、家庭和学校因素分析 被引量:55
3
作者 郭兰婷 张志群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458-461,共4页
目的 :探讨影响中学生抑郁情绪的童年经历、家庭和学校因素。方法 :随机抽取 13 82名中学生为对象 ,使用BDI、社会心理因素问卷和EMBU进行评定。结果 :BDI与严厉惩罚、过分干涉、拒绝和否认、过度保护因子相关 (P <0 0 5 )。BDI平... 目的 :探讨影响中学生抑郁情绪的童年经历、家庭和学校因素。方法 :随机抽取 13 82名中学生为对象 ,使用BDI、社会心理因素问卷和EMBU进行评定。结果 :BDI与严厉惩罚、过分干涉、拒绝和否认、过度保护因子相关 (P <0 0 5 )。BDI平均分高于对应组的因素有 :童年时他人抚养、父母关系不和睦、家庭成员有自杀和暴力行为、受虐待、生活不愉快 (P <0 0 5~ 0 0 0 0 1) ;中学时家庭结构不正常、亲子关系差、父母对孩子无期望 (P <0 0 5~ 0 0 0 3 ) ;毕业班、成绩差、留级、受欺负、欺负别人、没有好朋友、不爱好文体活动、未担任学生干部 (P =0 0 3 4~ 0 0 0 0 1)。结论 :这些不良因素容易导致中学生抑郁情绪 ,应避免并做相应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生 抑郁 童年经历 学校因素 家庭因素 心理卫生
下载PDF
“90后”农民工童年经历与社会资本积累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南方 李振刚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7-94,124,共9页
本研究将"90后"农民工社会资本的积累过程置于中国人口流动这一大背景之下加以考察,通过对在5省调查收集的500余份问卷数据的分析,刻画了"90后"农民工童年时代父母对其生活抚育和教育安排的主要策略类型。通过多元... 本研究将"90后"农民工社会资本的积累过程置于中国人口流动这一大背景之下加以考察,通过对在5省调查收集的500余份问卷数据的分析,刻画了"90后"农民工童年时代父母对其生活抚育和教育安排的主要策略类型。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了童年时代不同家庭策略对成年后社会资本的影响。研究发现,亲子团聚的家庭策略对于"90后"农民工社会资本的正向影响最大,其中又以童年曾有"城市流动双系抚育"经历的子女的社会资本存量最高;研究还发现,出生地会对"90后"农民工的社会资本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经历 家庭策略 社会资本 “90后”农民工
下载PDF
俞景茂治疗小儿变应性鼻炎经验撷英 被引量:9
5
作者 李岚 俞景茂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1年第9期15-16,共2页
总结俞景茂教授辨治小儿变应性鼻炎临床经验。俞教授认为本虚标实、寒热夹杂为其病机特点,宜以寒温并用、攻补兼施,结合疏风活血为法治疗。
关键词 小儿变应性鼻炎 中医药疗法 名医经验 俞景茂
下载PDF
关于3岁以下托幼公共服务理念的再思考——跨学界视野与跨学界对话 被引量:42
6
作者 和建花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10,共8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为重启新时期托幼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未来几年将带来一定规模婴幼儿人口的增长,由此导致家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为重启新时期托幼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未来几年将带来一定规模婴幼儿人口的增长,由此导致家庭对托幼服务的需求会呈刚性增长,这将给我国托幼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但相比现实需要,目前3岁以下托幼公共服务的发展还相对滞后,政府和社会包括学界对3岁以下托幼公共服务理念的理解和宣传普及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今后托幼公共服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本研究从社会学、学前教育学和人口学的综合视角出发,对3岁以下托幼公共服务理念进行再思考,认为应进一步在全社会树立3岁以下托幼服务是公共服务的理念,并要重新确立解除妇女后顾之忧和教育幼儿的双重目标;政府应继续承担发展托幼公共服务的主体责任,通过统筹规划与合理布局,适度扩大面向3岁以下婴幼儿的托幼公共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服务 托幼机构 家庭育儿负担 妇女就业 政府责任
下载PDF
新加坡家庭养老模式及其启示 被引量:31
7
作者 胡灿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3期35-38,共4页
文章指出新加坡政府通过政府引导 ,立法及经济援助等手段 ,大力推进家庭养老保障 ,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而家庭养老保障也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支柱之一 ,借鉴新加坡的经验 ,完善我国家庭养老制 。
关键词 新加坡 家庭养老 养老模式 养老保障 立法规制 老龄化 经验借鉴 社会保障
下载PDF
童年家庭经验与“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的小说创作 被引量:1
8
作者 宋雯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98-104,共7页
在儿童的生活里,家庭环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存在,因为这是儿童早期生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部分。联系"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的小说创作我们会发现,"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童年家庭经验中的"母亲意象""父亲意... 在儿童的生活里,家庭环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存在,因为这是儿童早期生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部分。联系"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的小说创作我们会发现,"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童年家庭经验中的"母亲意象""父亲意象""家庭氛围""家庭出身"等因素都深刻影响了他们个性、气质、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及先在意向结构的形成。他们的小说中的家庭伦理叙事、人物形象塑造、风格基调等因素也因此受到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家庭经验 “母亲意象冶 “父亲意象冶 家庭出身 “六十年代出生作家冶
下载PDF
郑小驴论 被引量:1
9
作者 乔宏智 张丽军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14-18,共5页
郑小驴是出生于1980年代的年轻作家,身为代际划分法中的"80后"新生代文坛力量,其与市场化的"青春写作"截然不同,给我们带来了接续文学传统的新希望。郑小驴的小说以80年代生人的人生经历和体验为创作资源,既有青少... 郑小驴是出生于1980年代的年轻作家,身为代际划分法中的"80后"新生代文坛力量,其与市场化的"青春写作"截然不同,给我们带来了接续文学传统的新希望。郑小驴的小说以80年代生人的人生经历和体验为创作资源,既有青少年期的成长与创伤,又有当下社会青年人的生存困境;既有以家族、历史为背景的历史化写作,又有充满隐喻的寓言故事。无论是何种题材,都共同表达了80后一代人独有的生命体验。郑小驴的小说在讲述同代人的故事背后,呈现了一代人的反思和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小驴 现实题材 家族历史 “80后” 生命体验
下载PDF
童年家暴经历对女性成年后家暴可能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梦晗 高伟杰 《人口与社会》 2023年第2期66-79,共14页
通过对2020年北京和成都已婚女性家庭状况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童年时期目睹过父母间暴力或遭受过亲子暴力,都会显著提高女性成年后成为家庭暴力实施者或受害者的可能性。家暴行为的代际传递存在着性别差异:童年时看见父亲打母亲的女性... 通过对2020年北京和成都已婚女性家庭状况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童年时期目睹过父母间暴力或遭受过亲子暴力,都会显著提高女性成年后成为家庭暴力实施者或受害者的可能性。家暴行为的代际传递存在着性别差异:童年时看见父亲打母亲的女性成为家庭暴力实施者或受害者的可能性更大;但就遭受亲子暴力而言,遭受父亲暴力与遭受母亲暴力对女性成年后家暴可能性的影响并没有显著差异。建议相关政策将存在家暴行为家庭中的儿童纳入保护范围,尽早地介入和干预,阻断家庭暴力的代际传递;父母应当增强法律意识,注意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暴力 亲子暴力 童年经历 代际传递 性别差异
下载PDF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者家属决策体验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罗丹 陈敬芳 +2 位作者 廖力 谢秋华 吴杰飞 《循证护理》 2021年第9期1209-1213,共5页
目的:探索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者家属决策过程中的心理体验,为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维护身心健康提供基础。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0例捐献者家属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应用Colaizzi现象学资料7步分析法进行资料的整理、分析。结果... 目的:探索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者家属决策过程中的心理体验,为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维护身心健康提供基础。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0例捐献者家属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应用Colaizzi现象学资料7步分析法进行资料的整理、分析。结果:归纳出5个主题,器官捐献动机;决策过程中的心理斗争;负性情绪;正性情绪;需求与建议。结论:器官捐献者家属在决策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心理体验,应关注器官捐献者家属决策过程的心理感受,并提供支持与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 家属 质性研究 决策体验 护理
下载PDF
论林语堂《唐人街》的怀旧意味
12
作者 赖勤芳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31-36,共6页
林语堂的英文长篇小说《唐人街》并不以艺术性见长,而重在彰显中国文化的优质品性。小说叙写了大都市纽约唐人街上冯氏一家的生活,但着力的是尽管生活艰辛,却洋溢温情、宽容与和谐的理想家庭形象建构,这个华人家庭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实质... 林语堂的英文长篇小说《唐人街》并不以艺术性见长,而重在彰显中国文化的优质品性。小说叙写了大都市纽约唐人街上冯氏一家的生活,但着力的是尽管生活艰辛,却洋溢温情、宽容与和谐的理想家庭形象建构,这个华人家庭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实质。小说还通过还原童年经验来演绎具有家庭精神的中国文化,这种自传式写作更加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而小说中多元文化景观的展示、皈依乡土的强烈意向和中国文化现代价值的全面张扬,具有全球化表征,中国文化成为"主题化的乡愁"。小说从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强化了怀旧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人街》 中国文化 理想家庭 童年经验 全球化表征 怀旧
下载PDF
童年期家庭不良经历与个体成年早期生活机会的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丹阳 李蕤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21,共9页
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以生命历程理论为视角,分析童年期家庭不良经历对个体成年早期生活机会的影响。研究发现童年期遭受忽视、父母精神异常等家庭不良经历对个体成年早期的生活机会具有显著影响,而遭受忽视强度以及父母精... 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以生命历程理论为视角,分析童年期家庭不良经历对个体成年早期生活机会的影响。研究发现童年期遭受忽视、父母精神异常等家庭不良经历对个体成年早期的生活机会具有显著影响,而遭受忽视强度以及父母精神异常的持续时间亦对成年早期的生活机会产生显著影响。相对于未发生忽视、父母精神异常等家庭不良经历的个体,经受家庭不良经历的个体,其生命事件发生时机出现延迟,且社会经济地位相对弱势,对成年早期的生活机会具有不利影响。上述发现揭示了童年期家庭不良经历对个体成年早期生活机会的微观作用机制,即童年期负向经历的存在和持续,通过作用与改变成年早期生命事件的发生时机、模式和机会结构,实现生命历程的累积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 家庭不良经历 成年早期 生活机会
下载PDF
儿童期家庭挨饿经历对中老年抑郁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杜纯静 毛倩 +1 位作者 吴昱宏 王素珍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0-335,共6页
目的:分析儿童期家庭挨饿经历与中老年抑郁状况之间的关系及影响路径,从生命历程的角度,为促进我国中老年人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2013、2014和2018年的CHARLS数据,运用χ^(2)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 目的:分析儿童期家庭挨饿经历与中老年抑郁状况之间的关系及影响路径,从生命历程的角度,为促进我国中老年人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2013、2014和2018年的CHARLS数据,运用χ^(2)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结果:中老年人抑郁发生率为30.9%;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婚姻、受教育程度、居住地、当前经济状况、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有无慢性病、生活自理能力、儿童期是否经历饥荒、是否经历逃荒、期间是否有亲人饿死与中老年抑郁状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693,124.838,44.615,122.531,59.352,79.291,22.890,94.988,99.982,45.096,15.151,7.906,38.033;P<0.05);回归结果显示,儿童期经历饥荒(OR=1.257,P<0.05)、饥荒期间有亲人饿死(OR=1.354,P<0.001)是中老年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模型拟合程度好(χ^(2)/df=39.893,GFI=0.956,AGFI=0.934,RMSEA=0.067),儿童期挨饿经历对中老年抑郁状况无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为0.137,生理健康与中老年社会经济地位为中介变量。结论:儿童期家庭挨饿经历会增加老年抑郁风险。老年人口健康政策的制度安排需以生命历程理论为视角,特别关注儿童家庭经济条件及其营养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期 家庭挨饿经历 中老年人 抑郁状况 生命历程
下载PDF
父母早期受虐与子女对立违抗症状的关系:亲子虐待和儿童愤怒管理的作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侯香凝 丁菀 +2 位作者 王海平 王莹 蔺秀云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34-743,共10页
本研究探讨了父母的早期受虐经历与子女的对立违抗症状的关系,通过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了亲子虐待的中介效应和儿童愤怒管理对该效应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法对359名来自北京市、山东省和云南省的14所小学一至五年级的儿童及... 本研究探讨了父母的早期受虐经历与子女的对立违抗症状的关系,通过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了亲子虐待的中介效应和儿童愤怒管理对该效应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法对359名来自北京市、山东省和云南省的14所小学一至五年级的儿童及其父母进行调查,研究工具包括儿童对立违抗症状评估表、童年期创伤问卷、儿童愤怒管理量表。结果发现:(1)男孩的ODD症状得分显著高于女孩;男孩受到的躯体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显著多于女孩(2)在控制了儿童性别后,父母在童年期的受虐经历仍可显著正向预测其成年期的家庭中子女的ODD症状;(3)亲子虐待在父母受虐和子女ODD症状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即父母受虐通过亲子虐待间接影响子女ODD症状;(4)父母受虐通过亲子虐待影响子女ODD症状的中介效应后半路径受到子女个体水平愤怒失调(AD)的调节,具体来说,当AD水平较高时,亲子虐待对ODD症状的影响更大;但愤怒应对(AC)和愤怒抑制(AI)对中介效应无显著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立违抗症状 父母受虐 子女受虐 儿童愤怒管理
下载PDF
家庭状况和创伤经历对中学生行为问题的预测效应 被引量:1
16
作者 易灵敏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1年第1期6-12,共7页
目的探讨家庭状况和儿童创伤经历对中学生行为问题的预测作用,为制定预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3月至5月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广州市某中学的1337名中学生,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CTQ)对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用自制的家庭状况问... 目的探讨家庭状况和儿童创伤经历对中学生行为问题的预测作用,为制定预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3月至5月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广州市某中学的1337名中学生,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CTQ)对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用自制的家庭状况问卷和父母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学生父母进行问卷调查,应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确定中学生行为问题的预测因子后,进行重复抽样内部验证评估总预测效应。结果在1337名中学生中,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3.84%(185人),其中内化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1.52%(154人),外化行为问题检出率为5.39%(72人)。行为问题预测因子为:中学生性别(女孩)(β=0.61)、学习差(β=1.40)、经常生病(β=0.95)、患有慢性病(β=0.74)、有创伤经历(β=0.38)、父母均饮酒(β=0.82)、亲子关系差(β=1.29)、父母关系差(β=0.87)、家庭月收入超过10000元(β=0.50)、家长曾心灵受伤(β=0.77),均P<0.05;内部验证显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76(95%CI:0.72~0.79),P<0.01。结论家庭状况和儿童创伤经历对广州市中学生行为问题具有良好的预测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问题 家庭状况 儿童创伤经历 预测效应
下载PDF
强迫症患者童年创伤及家庭环境因素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郑会蓉 傅锦华 李凌江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CSCD 2008年第11期1004-1006,共3页
目的探讨童年期创伤经历与成年后罹患强迫症的关系及强迫症患者家庭环境的特点。方法采用耶鲁-布朗强迫症状评定量表(Y-BOCS)量表、童年创伤与虐待量表(CAT)及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41例强迫症患者和36位正常人施测比较。... 目的探讨童年期创伤经历与成年后罹患强迫症的关系及强迫症患者家庭环境的特点。方法采用耶鲁-布朗强迫症状评定量表(Y-BOCS)量表、童年创伤与虐待量表(CAT)及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41例强迫症患者和36位正常人施测比较。在此基础上采用自编访谈提纲对2组半结构化访谈。结果①强迫症患者CAT总分及惩罚、负面环境两个分量表上的评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50.16±21.03)分、(12.03±4.24)分、(19.77±9.74)分,对照组为(35.35±14.78)分、(9.92±2.51)分、(12.54±8.14)分],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除惩罚P〈0.05外,余P〈0.01)。负面环境因子进入回归方程,可以解释强迫症结局的14.67%。②强迫症患者在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4个分量表上的评分[(5.13±2.28)分,(4.10±2.12)分,(2.71±1.87)分,(2.52±2.34)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矛盾性分量表的评分[(5.03±2.2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50±2.40)分],差异有显著性。家庭环境中娱乐性和亲密度两个因子进入回归方程(R^2=0.2078,R^2=0.2784),这两个因子对强迫症结局的贡献为27.84%,其中娱乐性能解释强迫症结局的20.78%。⑧访谈发现,强迫症组与对照组在父母个性、本人个性、童年经历及家庭环境方面有明显差异。结论童年创伤经历及其不良家庭环境在强迫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成年后人格的发展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症 童年虐待 家庭环境 创伤经历 人格
原文传递
童年期家庭不良经历与成人精神分裂症相关性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马全瑞 刘广天 +2 位作者 吕国良 徐卫国 王志忠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4期246-249,共4页
目的探讨童年期家庭不良经历与成人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为更好的理解精神分裂症发病的社会心理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272例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童年期经历进行调查。以年龄、民族、性别为匹配因子选取272... 目的探讨童年期家庭不良经历与成人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为更好的理解精神分裂症发病的社会心理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272例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童年期经历进行调查。以年龄、民族、性别为匹配因子选取272例社区正常居民作为对照组。结果本调查共有247例患者和对照完成全部调查并纳入分析,病例组中未婚、分居/离婚/丧偶者比例高于对照组(χ~2=165.35,P<0.01),低文化水平者的比例高于对照组(χ~2=25.89,P<0.01)。经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童年期遭受虐待(OR=5.35),忽视(OR=2.28),家庭暴力(OR=3.65),家庭结构不全(OR=11.68),父母有物质滥用史(OR=14.98),父母有精神异常(OR=2.40)等家庭不良经历与精神分裂症有相关性(P<0.01)。随着不良经历数目的增加,精神分裂症患病风险增加,1种不良经历者(OR=5.70),2种及以上经历者(OR=16.04)。结论童年期家庭不良经历可能增加成人期精神分裂症患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期 家庭不良经历 精神分裂症 病例对照研究 流行病学调查
原文传递
传统童年观念的社会学研究——基于乡村民众的底层立场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友缘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55-67,共13页
乡村民众的传统童年观念在现代理性二分的思维方式下沦为被改造与弃绝的非理性的童年观念,传统童年观念的多元面向隐匿。文章基于底层乡村民众的立场,以质性访谈法探究1930年代生人至1960年代生人的童年观念,尝试呈现哑然无声的底层童... 乡村民众的传统童年观念在现代理性二分的思维方式下沦为被改造与弃绝的非理性的童年观念,传统童年观念的多元面向隐匿。文章基于底层乡村民众的立场,以质性访谈法探究1930年代生人至1960年代生人的童年观念,尝试呈现哑然无声的底层童年观念。首先,以家为本位是乡村民众传统童年观念的主要特征。家,是人们看待童年的根本基点。童年以是否成家为边界,而产生如此边界的区隔机制即是以家为中心扩展开来的人情网络。童年的意义与价值局限于家族的框架内。其次超越理性是传统童年观念的内在精神,体现为对儿童超能与脆弱的认识以及乡村民众童年的绵延性体验。传统童年观念的内涵为反思现代童年观提供新的启示。乡村民众童年的绵延体验消解了由儿童及成人的理性划分,体现出某种生长的力量。儿童与成人的这一模糊划分挑战了现代童年观念的进化论取向。童年观念现代化的过程并非是弃绝自身的过程,而是需要一份基于本土根基的坚守与澄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民众 传统童年观念 社会学 以家为本位 童年的绵延体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