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眼视觉训练联合眼位矫正手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效果观察
1
作者 叶海力 杜素芬 +1 位作者 张婷 颜玉娥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29期83-86,共4页
目的探讨双眼视觉训练联合眼位矫正手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南昌普瑞眼科医院收治的56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8例。两组均进行眼位矫... 目的探讨双眼视觉训练联合眼位矫正手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南昌普瑞眼科医院收治的56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8例。两组均进行眼位矫正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行常规视觉训练,观察组术后予以双眼视觉训练。比较两组眼位情况、斜视度数、双眼视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术后正位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视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正常立体视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斜视度数、双眼视功能、儿童量表、家长评分量表(p-CIXTQ)、家长代理量表(pp-CIXT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儿童量表、pp-CIXTQ、p-CIXTQ评分均高于术前,斜视度数小于术前,且观察组儿童量表、pp-CIXTQ、p-CIXTQ均高于对照组,斜视度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眼位矫正手术后实施双眼视觉训练效果较好,利于减少斜视度,促进眼位恢复正常,重建双眼视功能,进而提升患儿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 双眼视觉训练 眼位矫正手术 视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角膜塑形镜联合三棱镜正位视训练在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2
作者 黄少帅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20期79-82,共4页
目的:观察角膜塑形镜联合三棱镜正位视训练在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该院收治的76例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两组均采... 目的:观察角膜塑形镜联合三棱镜正位视训练在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该院收治的76例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两组均采用三棱镜正位视训练治疗,对照组佩戴框架眼镜治疗,观察组佩戴角膜塑形镜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眼表指标(最佳矫正视力、裸眼视力、屈光度)水平、斜视度、外融合范围和生命质量[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最佳矫正视力、裸眼视力均低于对照组,屈光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33 cm、6 m斜视度均低于对照组,外融合范围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理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活力、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等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联合三棱镜正位视训练应用于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患儿可提高屈光度、外融合范围和生命质量评分,改善眼表指标水平,降低斜视度,效果优于框架眼镜联合三棱镜正位视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近视 儿童 三棱镜正位视训练 角膜塑形镜 生命质量 屈光度
下载PDF
水平肌加强减弱术与下斜肌减弱术联合治疗对儿童斜视的影响
3
作者 龚琦 陈雪娟 +1 位作者 邵庆 刘虎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8期1086-1089,共4页
目的:分析水平肌加强减弱术与下斜肌减弱术联合治疗对儿童斜视的影响。方法:选取104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儿分为水平肌组(n=53)和联合组(n=51)。水平肌组行水平肌加强减弱术治疗;联合组行水平肌加强减... 目的:分析水平肌加强减弱术与下斜肌减弱术联合治疗对儿童斜视的影响。方法:选取104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儿分为水平肌组(n=53)和联合组(n=51)。水平肌组行水平肌加强减弱术治疗;联合组行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斜肌减弱术治疗。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生存质量量表(IXTQ)]。结果:术后3 d及术后6个月,联合组正位率均高于水平肌组(P<0.05);术后6个月,联合组双眼融合功能及立体视锐度较术前改善情况均优于水平肌组(P<0.05),但两组欠矫率及过矫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近视、远视斜视度均降低(P<0.05),且联合组低于水平肌组(P<0.05);儿童及家长代理IXTQ评分升高(P<0.05),且联合组高于水平肌组(P<0.05)。结论:水平肌加强减弱术与下斜肌减弱术联合治疗儿童斜视效果较好,可提高患儿双眼单视功能,并促使患儿术后眼位正位,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患儿 水平肌加强减弱术 下斜肌减弱术
下载PDF
三棱镜联合双眼视感知觉训练治疗小儿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及对视觉不适症状的影响
4
作者 于秋菊 张佳琦 刘艳华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12期47-50,共4页
目的:分析三棱镜联合双眼视感知觉训练治疗小儿间歇性外斜视疗效及对视觉不适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8月笔者医院收治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97例194眼,按术后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n=48)和联合组(n=49),常规组患儿给予三棱镜... 目的:分析三棱镜联合双眼视感知觉训练治疗小儿间歇性外斜视疗效及对视觉不适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8月笔者医院收治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97例194眼,按术后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n=48)和联合组(n=49),常规组患儿给予三棱镜治疗,联合组患儿给予三棱镜联合双眼视感知觉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斜视度、眼部血流动力学[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Systolic peak velocity,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diastolic flow velocity,Vd)、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和治疗后远立体视、近立体视以及眼位的差异,并记录视觉不适症状。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患儿斜视度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儿Vs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Vd、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儿治疗后远立体视、近立体视以及眼位正检出率均高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患儿眼眶疼痛、眼胀以及久视模糊视觉不适症状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三棱镜联合双眼视感知觉训练治疗小儿间歇性外斜视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患儿斜视度,减轻视觉不适症状,改善双眼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棱镜 视感知觉训练 间歇性外斜视 儿童 斜视度
下载PDF
术后多媒体视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视功能重建及眼位调整的影响分析
5
作者 高娜 何芳 +2 位作者 杜玲芳 周丽丽 黎颖莉 《中外医药研究》 2023年第29期12-14,共3页
目的:分析术后多媒体视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视功能重建及眼位调整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8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两组均进行视功能检查,... 目的:分析术后多媒体视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视功能重建及眼位调整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8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两组均进行视功能检查,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干预,训练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后1周开展多媒体视功能训练。比较两组视功能检查结果及眼位变化。结果:入组时,两组知觉眼位水平偏移程度、垂直偏移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后,两组知觉眼位水平偏移程度、垂直偏移程度均小于入组时,且训练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时,两组中心凹立体视、黄斑立体视、周边立体视正常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后,两组中心凹立体视、黄斑立体视、周边立体视患儿正常占比均高于入组时,且训练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多媒体视功能训练应用于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可改善知觉眼位和近立体视功能,对视功能重建及眼位调整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媒体视功能训练 间歇性外斜视 视功能 眼位 儿童
下载PDF
云南省青少年儿童斜视手术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刘丽 郭立云 +6 位作者 胡竹林 董婧婧 杨扬 王莹婷 王双珠 刘梅 汤雯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78-883,共6页
目的:分析云南省青少年儿童斜视手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1/2021-12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行斜视手术的青少年儿童患者3 068例的病历资料,分析纳入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构成、斜视类型分布、合并其它眼部疾病等情况。结果:纳入患者中男... 目的:分析云南省青少年儿童斜视手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1/2021-12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行斜视手术的青少年儿童患者3 068例的病历资料,分析纳入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构成、斜视类型分布、合并其它眼部疾病等情况。结果:纳入患者中男性占52.12%,女性占47.88%;学龄前(1~6岁)患者占32.89%,小学生(7~12岁)占45.89%,中学生(13~18岁)占21.22%;外斜视占63.17%,其中以间歇性外斜视最常见,内斜视占19.69%,其中以共同性内斜视最常见,特殊类型斜视占17.14%,其中以A-V综合征和分离性垂直斜视(DVD)最常见;合并屈光不正者占61.02%,合并弱视者占10.89%,少数患者还合并其他眼部疾病。结论:云南省青少年儿童斜视类型以间歇性外斜视最普遍,部分患者合并其他眼部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视 间歇性外斜视 云南省 青少年儿童 特殊类型斜视 共同性内斜视
下载PDF
双眼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7
作者 郭燕 王平 +2 位作者 漆争艳 罗俊 张金梅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1338-1340,共3页
目的:观察双眼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疗效。方法:将2010-01/2011-10收治的11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后分为3组,第1组采用同视机进行双眼视觉训练,第2组采用视知觉学习训练软件进行双眼视觉训练,第3组为对照组... 目的:观察双眼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疗效。方法:将2010-01/2011-10收治的11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后分为3组,第1组采用同视机进行双眼视觉训练,第2组采用视知觉学习训练软件进行双眼视觉训练,第3组为对照组,未进行双眼视觉训练。对三组患儿术后视远、视近立体视锐度及术后1a眼位正位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组视觉训练患儿视远、视近立体视锐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在术后1a随访时,对照组眼位正位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后进行双眼视觉训练,可显著促进患儿双眼视功能的重建,降低眼位回退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眼视觉 间歇性外斜视 儿童
下载PDF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近立体视功能的观察 被引量:14
8
作者 郭雷 才娜 韩屹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1012-1014,共3页
目的:回顾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前及术后6mo时眼位正位者的近立体视情况。为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的合理时机选择提供判断依据。方法:回顾4~8岁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及术后6mo时眼位正位者78例,将其依据黄斑中心凹立体视、黄斑... 目的:回顾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前及术后6mo时眼位正位者的近立体视情况。为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的合理时机选择提供判断依据。方法:回顾4~8岁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及术后6mo时眼位正位者78例,将其依据黄斑中心凹立体视、黄斑立体视、周边立体视分为3组,分析其术前控制正位时以及术后6mo时眼位正位者的双眼近立体视情况。结果:术前控制正位时黄斑中心凹立体视组12例,平均立体视为55.28±15.43″,黄斑立体视组56例,平均立体视为197.55±20.72″,周边立体视组10例,平均立体视为612.29±75.48″。术后黄斑中心凹立体视组立体视锐度不变,平均立体视为41.94±11.56″;黄斑立体视组恢复黄斑中心凹立体视锐度者16例,其余有不同程度提高,平均立体视为170.04±16.47″;周边注视组恢复黄斑立体视者2例,其余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平均立体视为506.40±62·53″,没有恢复黄斑中心凹立体视者。结论: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眼位可控制正位时近立体视功能大多已受损,手术可恢复一定的近立体视功能,但是恢复黄斑中心凹立体视功能仍有一定困难,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早期手术对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间歇性外斜视 手术 立体视
下载PDF
儿童外斜视手术前后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 被引量:4
9
作者 殷小龙 熊伟伟 +3 位作者 邓燕 廖瑜俊 于春红 杨洋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47-651,共5页
目的研究儿童外斜视手术前后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ultifoc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m VEP)特征峰的变化。方法采用德国Roland多焦视觉电生理仪,对20例外斜视力正常组和60例外斜伴不同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弱视组患者进行m VEP的检测... 目的研究儿童外斜视手术前后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ultifoc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m VEP)特征峰的变化。方法采用德国Roland多焦视觉电生理仪,对20例外斜视力正常组和60例外斜伴不同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弱视组患者进行m VEP的检测,并进行视网膜不同区域的斜视矫正术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比较。结果外斜伴轻、中度弱视患者的m VEP特征峰振幅反应密度在第一、二、三环术后与术前相比均升高,术后3个月、6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外斜伴轻、中度弱视组上下半侧视网膜的m VEP特征峰的振幅反应密度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潜伏期缩短,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外斜伴中、重度弱视患者术后各组鼻侧视网膜m VEP特征峰的振幅反应密度与颞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外斜伴弱视患者鼻颞侧视网膜的视觉传导通路均有不同程度损害,且鼻侧视网膜的视觉传导通路损害均重于颞侧视网膜。外斜伴轻度弱视患者术后m VEP特征峰振幅反应密度可有不同程度提高,提高程度鼻侧视网膜要高于颞侧,鼻颞侧视网膜特征峰振幅反应密度达到平衡;外斜伴中、重度患者术后鼻侧与颞侧视网膜特征峰振幅反应密度提高程度相近,鼻颞侧视网膜特征峰振幅反应密度仍未达到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外斜视 弱视 多焦视觉诱发电位
下载PDF
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治疗59例 被引量:14
10
作者 包菁 陶永贤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483-485,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对59例平均随访17.7(3~64)mo的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术后患者,按年龄、双眼视觉、斜视类型、术式分组进行回顾性研究,经统计学处理,观察各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眼位:正位43例(73%);... 目的:探讨影响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对59例平均随访17.7(3~64)mo的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术后患者,按年龄、双眼视觉、斜视类型、术式分组进行回顾性研究,经统计学处理,观察各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眼位:正位43例(73%);内斜3例(5%);外斜13例(22%)。眼位正位率与手术年龄、斜视类型无相关性;与术前有无融合功能、斜视是否为间歇性、术式有关。学龄前手术组的立体视功能恢复率较高。结论:儿童共同性外斜视在斜视仍为间歇性、融合功能未丢失之前手术疗效较好。术式对术后眼位有较大影响。早期手术有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外斜视 手术
下载PDF
斜视手术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生存质量的短期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姜丽萍 杨先 +2 位作者 孔庆兰 王莉 于媛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1128-1131,共4页
目的:应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生存质量量表(intermittent exotropia questionnaire,IXTQ)研究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生存质量状态,评估斜视手术对其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5~17岁的4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作为... 目的:应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生存质量量表(intermittent exotropia questionnaire,IXTQ)研究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生存质量状态,评估斜视手术对其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5~17岁的4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作为病例组,另外选择非间歇性外斜视患儿42例为对照组,采用中文版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生存质量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分别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前1d与术后3mo以及对照组与病例组患儿术后3mo的Child IXTQ评分,分析生存质量差异以及手术对其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儿童Child IXTQ各维度评分及总评分都明显高于病例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了条目"小伙伴们因为我的眼睛取笑我"和"我因为眼睛觉得交朋友很难"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外(P〉0.05),各条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术后3mo各维度评分及总评分都明显高于术前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患儿Child IXTQ各维度评分及总评分仍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从视觉功能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影响患儿的生存质量,其中视觉功能影响相对较大,最显著的问题是畏光及调整眼位,而他人嘲笑、交朋友方面影响较小。斜视手术有助于改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患儿 生存质量 间歇性外斜视生存质量量表 斜视手术
下载PDF
儿童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娟 陈志钧 梅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79-982,共4页
目的 比较双眼外直肌后徙术与单眼一退一截术治疗儿童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1年8月至2014年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眼科被确诊为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并行手术治疗的患儿93例137眼,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 目的 比较双眼外直肌后徙术与单眼一退一截术治疗儿童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1年8月至2014年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眼科被确诊为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并行手术治疗的患儿93例137眼,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BLR-rec)44例88眼,行单眼一退一截术(unilateral recess-resection,R&R)术49例49眼。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量患儿经1 h诊断性遮盖前后注视6 m及33 cm调节性视标第一眼位的斜视度。检查患儿近立体视锐度。依据诊断性遮盖后测量的最大看远斜视度及双眼注视偏爱,行BLR-rec或R&R,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医师完成。术后1 d、1个月、6个月检查患儿的斜视度和近立体视功能。结果 术后1∽3 d及术后1个月,R&R组的整体疗效均优于BLR-rec组(χ2=6.324,P=0.042;χ2=6.747,P=0.034)。BLR-rec组欠矫率在术后1∽3 d及术后1个月均高于R&R组(χ2=5.959,P=0.015;χ2=6.461,P=0.011),正位率及过矫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远期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两组看远及看近斜视度的差异在各时间点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两组获得正常近立体视功能的患儿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5,P=0.784)。结论 治疗儿童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应首选R&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斜视 儿童 眼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下载PDF
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陶耘 张晓湄 +1 位作者 张永红 孙庭励 《临床眼科杂志》 2010年第4期365-367,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对63例平均随访12.3(6~35)个月的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术后患者,按年龄、双眼视觉、斜视类型分组进行回顾性研究,经统计学处理,观察各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术后眼位:正位48例(76.19%);... 目的探讨影响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对63例平均随访12.3(6~35)个月的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术后患者,按年龄、双眼视觉、斜视类型分组进行回顾性研究,经统计学处理,观察各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术后眼位:正位48例(76.19%);过矫3例(4.76%);欠矫12例(19.05%)。术后眼位正位率与手术年龄、斜视类型无相关性;与术前有无融合功能、斜视是否为间歇性有关。学龄前手术组的立体视功能恢复率较高。结论儿童共同性外斜视在斜视仍为间歇性、融合功能未丢失之前手术疗效较好。早期手术有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外斜视 手术
下载PDF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5
14
作者 刘彦芳 林萍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6年第8期1002-1004,共3页
目的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1日至2015年3月1日在西安市儿童医院就诊的80例斜视度在-30△至-40△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8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 目的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1日至2015年3月1日在西安市儿童医院就诊的80例斜视度在-30△至-40△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8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行单眼的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试验组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术后眼位正位率、欠矫率、过矫率,融合功能恢复情况和立体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眼位正位率、欠矫率和过矫率分别为85.0%、12.5%和2.5%,对照组术后眼位正位率、欠矫率和过矫率分别为70%、20.0%和10.0%,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507、5.103、4.875,均P<0.05)。手术前试验组有融合功能的患者和有立体视的患者分别占75.0%和35.0%,对照组有融合功能的患者和有立体视的患者分别占67.5%和32.5%,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55和0.06,均P>0.05)。手术后试验组有融合功能的患者和有立体视的患者分别占100.0%和95.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0%和6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21和11.25,均P<0.05)。结论对于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儿童实施双眼外直肌后徙术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视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 儿童 间歇性外斜视 基本型
下载PDF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治疗及治疗后立体视觉恢复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申颖 郭文奇 《临床眼科杂志》 2012年第6期530-532,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治疗效果,分析治疗后影响立体视觉恢复的因素。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间收治的70例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立体视锐度分成三组,比较术前术后立体视均值,分析术后立体视... 目的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治疗效果,分析治疗后影响立体视觉恢复的因素。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间收治的70例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立体视锐度分成三组,比较术前术后立体视均值,分析术后立体视觉恢复影响因素。结果 3组术后立体视均值比术前有所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斜视年龄、病程、能否控制正体、术后立体视觉训练等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斜视年龄、病程、术后立体视觉训练等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后患者立体视觉得到改善,同时根据恢复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治疗能够更为有效的提高立体视觉恢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间歇性外斜视 立体视觉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间歇性外斜视儿童AC/A比率142例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谭星平 李凤云 +1 位作者 杨昌全 周明敏 《眼视光学杂志》 2006年第4期263-264,共2页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儿童AC/A比率的特点。方法用英国CCAS公司生产的2001型同视机测量142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AC/A比率,根据屈光性质和平时有无戴镜分组。结果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近视眼裸眼AC/A比率低(1.43±2.16),从未戴镜者裸眼AC/...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儿童AC/A比率的特点。方法用英国CCAS公司生产的2001型同视机测量142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AC/A比率,根据屈光性质和平时有无戴镜分组。结果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近视眼裸眼AC/A比率低(1.43±2.16),从未戴镜者裸眼AC/A比率更低(0.93±1.49),戴矫正眼镜后AC/A比率(2.34±2.29)接近正常;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远视眼裸眼AC/A比率高(3.11±1.84),一直戴矫正眼镜者裸眼AC/A比率更高(3.28±1.09),戴镜后AC/A比率降低(2.54±1.53)接近正常。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近视眼AC/A比率低,与调节有关;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远视眼AC/A比率高,与调节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A比率 外斜视 儿童 近视 远视
下载PDF
Teach-back方法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后双眼视力功能恢复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吴小玲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835-838,共4页
目的:研究Teach-back方法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后双眼视力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12月海南省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72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的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视觉训练... 目的:研究Teach-back方法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后双眼视力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12月海南省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72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的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视觉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Teach-back方法进行训练;于训练前、后分别评估记录两组患儿参与训练次数、视觉训练自我评分及家庭视觉训练知识检测评分,并测定患儿训练前、后融合视觉、立体视觉及纽约斯尔控制分数(NCS)。结果:观察组的训练次数、视觉训练自我评分及家庭视觉训练知识检测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视觉训练后,两组患儿的融合值明显提高,立体视觉显著降低,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经过视觉训练后两组患儿NCS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NC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Teach-back方法结合视觉训练能够提高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儿的训练依从性及训练效果,提高患儿融合视觉和立体视觉的恢复,改善视力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ach-back 间歇性外斜视 儿童 视觉训练
下载PDF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与近视屈光度增长的关系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薇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8期43-44,共2页
目的:研究间歇性外斜视与儿童近视屈光度增长的相关性。方法:以53例6~12岁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的106眼为间歇性外斜视组,与同期53例无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的106眼为对照组,在睫状肌麻痹状态下散瞳检影,进行屈光检查,连续3年随诊,比较两组对象... 目的:研究间歇性外斜视与儿童近视屈光度增长的相关性。方法:以53例6~12岁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的106眼为间歇性外斜视组,与同期53例无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的106眼为对照组,在睫状肌麻痹状态下散瞳检影,进行屈光检查,连续3年随诊,比较两组对象近视屈光度(R)增长情况。结果:间歇性外斜视组儿童R增长值大于对照组(P<0.05);间歇性外斜视组中,集合不足型患儿近视年平均R增长值分别高于分开过强型和基本型(P<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可能促使儿童近视屈光度增加,而且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近视屈光度增加更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近视 儿童
下载PDF
围手术期同视机训练对恒定性外斜视患者术后视功能重建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桥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70-473,共4页
目的:分析围手术期同视机闪烁训练对恒定性外斜视患者术后视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01/2021-03于我院眼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8例136眼手术成功的恒定性外斜视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是否给予围手术期同视机闪烁训练,将其分为A组... 目的:分析围手术期同视机闪烁训练对恒定性外斜视患者术后视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01/2021-03于我院眼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8例136眼手术成功的恒定性外斜视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是否给予围手术期同视机闪烁训练,将其分为A组(同视机闪烁训练)35例70眼,B组(无同视机闪烁训练)33例66眼。A组患者年龄为13~62(平均29.34±12.72)岁,男19例38眼,女16例32眼;B组患者年龄为17~56(平均30.12±8.75)岁,男13例26眼,女20例40眼。术后1mo对患者进行同视机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同时视功能、融合功能以及立体视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远近斜视度比较均无差异(P>0.05)。术后1mo的同视机检查显示同时视功能、融合功能以及立体视三级功能恢复率,A组分别为54%、54%、43%,B组分别为27%、27%、15%,两组比较均有差异(χ^(2)=5.117、5.117、6.280,均P<0.05)。结论:对无双眼视功能的恒定性外斜视成人和大龄儿童(>12岁)患者进行围手术期同视机闪烁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双眼视功能,提升手术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手术期 同视机闪烁训练 恒定性外斜视 成人 大龄儿童 视功能
下载PDF
低度数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的选择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之南 李连英 《大连大学学报》 2003年第2期84-85,共2页
[目的]观察和分析低度数儿童间歇性外斜视与其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观察30例低度数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平均30个月自然经过,不用任何治疗.分析斜视度的变化及立体视觉的变化.[结果]发现其总体结果表明斜视度无明显恶化增大,立体视觉有... [目的]观察和分析低度数儿童间歇性外斜视与其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观察30例低度数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平均30个月自然经过,不用任何治疗.分析斜视度的变化及立体视觉的变化.[结果]发现其总体结果表明斜视度无明显恶化增大,立体视觉有所改善和提高.[结论]提出对于小于20△的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其手术时机的选择,可在密切观察双眼视功能不减退时,能推迟手术数年以上.年龄较大时实施局麻手术,保证术后眼位正位的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低度数间歇性外斜视 手术时机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