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reat perception predicts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outcomes in anxious children
1
作者 Katharina Manassis Kathryn M. Hum +2 位作者 Trevor Changgun Lee Gloria Zhang Marc D. Lewis 《Ope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3年第1期141-148,共8页
Objective: Anxiety disorders of childhood are prevalent, debilitating conditions that do not always respond to existing treatments. Attentional biases towards threatening stimuli have been reported in anxious children... Objective: Anxiety disorders of childhood are prevalent, debilitating conditions that do not always respond to existing treatments. Attentional biases towards threatening stimuli have been reported in anxious children and hypothesized to interfere with treatment response. Therefore, we examined such biases in children with anxiety disorders in relation to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 outcomes. Method: Thirty-eight children diagnosed with anxiety disorders in a specialized clinic (21 girls and 17 boys;age = 10.50 ± 1.11 years) and 36 unaffected community controls (19 girls and 17 boys;age = 10.20 ± 1.07 years) participated. Participants completed standardized questionnaire measures of anxiety and a probe position task (PPT) with facial cues. This task often reveals a response slowing effect related to threatening faces in vulnerable individuals. Children with anxiety disorders repeated these measures after completing CBT. Results: Groups did not differ in performance on the PPT, but angry/calm incongruent difference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self-reports of social anxiety and state anxiety. When controlling for pre-CBT anxiety levels, incongruent difference scores involving angry faces predicted post-CBT anxiety disorders index scores on the Multidimensional Anxiety Scale for Children. PPT scores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with CBT. Conclusions: Attentional bias towards threat on the PPT task may predict response to CBT and appears linked to social anxiety. Interventions to ameliorate this bias merit further study, as they might improve treatment outcomes for anxious, especially socially anxious, childr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XIETY DISORDER children THREAT Perception EMOTION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下载PDF
创伤聚焦的认知行为疗法在童年家庭功能障碍儿童和青少年中的应用
2
作者 侯心怡 万晶晶 +3 位作者 彭莲华 盛江明 龙楠楠 毛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5-152,共8页
童年家庭功能障碍(childhood household dysfunction,CHD)是一种常见的童年期不良经历,会对儿童和青少年造成严重的身心危害。创伤聚焦的认知行为疗法(trauma-focus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TF-CBT)是帮助经历童年创伤的儿童和... 童年家庭功能障碍(childhood household dysfunction,CHD)是一种常见的童年期不良经历,会对儿童和青少年造成严重的身心危害。创伤聚焦的认知行为疗法(trauma-focus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TF-CBT)是帮助经历童年创伤的儿童和青少年处理创伤记忆的循证心理治疗,旨在提高CHD儿童和青少年的应对能力,从而改善其创伤所致的负面影响,有效减轻其心理负担。TF-CBT能有效改善CHD儿童和青少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情绪和行为问题以及家庭功能。建议今后开展高质量的原始研究,制订基于潜在预测因素的有针对性的TF-CBT干预方案,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构建适应中国CHD人群的TF-CBT干预模式,以满足CHD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聚焦的认知行为疗法 童年家庭功能障碍 儿童 青少年
下载PDF
氟伏沙明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的疗效观察
3
作者 丽扎·满苏尔 罗晓 《临床研究》 2024年第6期72-75,共4页
目的分析氟伏沙明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的疗效。方法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患儿(100例)设置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单双数抽签法分组(抽到单数入对照组、抽到双数入研究组)... 目的分析氟伏沙明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的疗效。方法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患儿(100例)设置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单双数抽签法分组(抽到单数入对照组、抽到双数入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应用单一氟伏沙明治疗,研究组采取氟伏沙明+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评分、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评分、儿童大体评定量表(CGAS)评分及儿童青少年生活质量量表(QLSCA)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DSRSC、SCARED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DSRSC、SCARED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且研究组评估分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CG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GAS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且研究组评估分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QLSCA各维度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QLSCA各维度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且研究组评估分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采用氟伏沙明+认知行为治疗可取得较理想的抗焦虑、抗抑郁的治疗效果,同时可提升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伏沙明 认知行为治疗 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
下载PDF
认知行为治疗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情绪行为干预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许旭 田甜 胡幼芳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4年第9期94-98,共5页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常共患情绪行为问题,包括焦虑、强迫症、抑郁症、失眠等,这些情绪行为问题将加重ASD患儿的核心损害,严重影响其社交和身心健康。现有研究表明认知行为治疗(CBT)能通过改变负面认知、抑制不良情绪及减少负面行为...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常共患情绪行为问题,包括焦虑、强迫症、抑郁症、失眠等,这些情绪行为问题将加重ASD患儿的核心损害,严重影响其社交和身心健康。现有研究表明认知行为治疗(CBT)能通过改变负面认知、抑制不良情绪及减少负面行为进而改善ASD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本文针对国内外开展的CBT在改善ASD的情绪行为方面的治疗研究展开综述,旨在为ASD的综合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行为疗法 孤独症谱系障碍 情绪行为问题 儿童
下载PDF
认知行为疗法对重症患儿家属心理健康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桂华 林锦玲 +4 位作者 郑清香 廖金花 何迎霜 王烁 胡蓉芳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2023年第1期43-50,共8页
目的评价认知行为疗法对重症患儿家属心理健康状况的干预效果。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12月PubMed、PsychINFO、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CINAHL Complet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 目的评价认知行为疗法对重症患儿家属心理健康状况的干预效果。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12月PubMed、PsychINFO、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CINAHL Complet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有关认知行为疗法对重症患儿家属应用效果评价的临床对照研究,使用RevMan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认知行为疗法可缓解重症患儿家属创伤后应激状况[SMD=-0.34(95%CI:-0.59~-0.08),Z=2.59,P=0.01]和焦虑状况[SMD=-0.36(95%CI:-0.55~-0.18),Z=3.89,P<0.001],但对缓解抑郁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33(95%CI:-0.89~0.24),Z=1.12,P=0.26]。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可以缓解重症患儿家属创伤后应激和焦虑状况,但对改善其抑郁状况效果不明显。受限于目前纳入研究的方法、研究数量和研究质量的影响,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大样本和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进一步探索和评价其应用成效,增加证据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患儿 家属 认知行为疗法 心理健康 META分析
下载PDF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和失眠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儿童失眠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对比 被引量:1
6
作者 蒋硕 周勇 +1 位作者 游佳 王秀丽 《广西医学》 CAS 2023年第9期1022-1027,共6页
目的比较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和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治疗儿童失眠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68例失眠症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1(n=17)、研究组2(n=18)、研究组3(n=17)和对照组(n=16)。给予研究组1、研究组2、研究组3低频rTMS治... 目的比较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和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治疗儿童失眠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68例失眠症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1(n=17)、研究组2(n=18)、研究组3(n=17)和对照组(n=16)。给予研究组1、研究组2、研究组3低频rTMS治疗8周(刺激数目分别为1000次、1200次、1400次),给予对照组CBT-I治疗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第8周末,对4组患儿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评估其睡眠质量总体情况和睡眠习惯。记录4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治疗第8周末,4组患儿的实际睡眠总时间、睡眠潜伏期、觉醒时间、觉醒次数、睡眠效率及快速眼动睡眠潜伏期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研究组3患儿的实际睡眠总时间较研究组1及对照组增加,觉醒次数和快速眼动睡眠潜伏期均较其他3组减少或缩短(均P<0.05)。(2)治疗第8周末,4组患儿的非快速眼动睡眠1期、快速眼动睡眠期均较治疗前改善,研究组2和研究组3患儿的非快速眼动睡眠3期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研究组3患儿的非快速眼动睡眠1期较对照组缩短,非快速眼动睡眠3期较其他3组延长,快速眼动睡眠期较研究组1及对照组延长(均P<0.05)。(3)治疗第8周末,4组患儿的PSQI总分和CSHQ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3个研究组患儿的PSQI总分及研究组3患儿的CSHQ总分均较对照组降低(均P<0.05)。(4)4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rTMS可以缩短失眠症患儿的入睡时间,减少其觉醒次数,改善其睡眠质量和睡眠习惯,效果优于CBT-I,且不良反应少,患儿接受度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症 儿童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失眠认知行为疗法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基于互联网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在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中的应用现状
7
作者 周佳 张书懂 +3 位作者 张秋伏 张晓龙 肖乐 王刚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321-324,共4页
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越来越受到关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国内外精神疾病诊疗领域掀起基于互联网的心理治疗研究热潮。目前基于互联网的认知行为治疗在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治疗中逐渐被推广应用。为了更好的引进和应... 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越来越受到关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国内外精神疾病诊疗领域掀起基于互联网的心理治疗研究热潮。目前基于互联网的认知行为治疗在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治疗中逐渐被推广应用。为了更好的引进和应用这种干预技术,本文对其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青少年 精神心理疾病 认知行为治疗 互联网技术 应用现状
下载PDF
认知行为疗法对龋病患儿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8
作者 沈秋艳 《安徽医专学报》 2023年第6期114-116,共3页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龋病患儿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108例龋病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患儿增加认知行为疗法干预,评估两组患儿疼痛感受(Wong-Baker量表评估)、焦虑畏...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龋病患儿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108例龋病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患儿增加认知行为疗法干预,评估两组患儿疼痛感受(Wong-Baker量表评估)、焦虑畏惧情况(CFSS-DS量表评估)、合作情况(Venham量表评估)、治疗依从性、家长满意度。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Wong-Baker量表评分、CFSS-DS量表评分均下降,且研究组患儿评分更低(P<0.05);研究组患儿Venham量表分级、治疗依从度优于对照组(P<0.05),且其家长满意度显著更高(P<0.05)。结论:认知行为疗法能够有效缓解患儿疼痛感受,降低焦虑、畏惧等情绪,显著提高治疗依从性,患儿家长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行为疗法 龋病 儿童 治疗依从 疼痛 焦虑
下载PDF
幼儿攻击性行为装扮游戏矫正的多基线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李清 王晓辰 +1 位作者 程利国 郑日昌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75-178,共4页
目的:探讨幼儿装扮游戏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效果。方法:采用多基线设计(A、B、C、D四阶段共20天)对三名幼儿园大班具有明显攻击行为的研究对象进行装扮游戏矫正。设计8个融合移情训练和榜样学习的装扮游戏,分别于多基线设计的B、C、... 目的:探讨幼儿装扮游戏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效果。方法:采用多基线设计(A、B、C、D四阶段共20天)对三名幼儿园大班具有明显攻击行为的研究对象进行装扮游戏矫正。设计8个融合移情训练和榜样学习的装扮游戏,分别于多基线设计的B、C、D阶段干预研究对象一、二、三。结果:研究对象一在B、C、D阶段的攻击性行为次数较基线A均显著减少(5.4±1.1、3.4±1.3、1.8±0.8/9.8±2.5,F=23.97,P<0.001),研究对象二在C、D阶段的攻击性行为次数较基线A、B均显著减少(6.0±2.2、3.0±1.6/13.2±1.8、10.2±1.9,F=28.17,P<0.001),研究对象三在D阶段的攻击性行为次数较基线A、B、C均显著减少(2.8±0.8/12.4±1.5、10.0±1.2、11.0±1.6,F=52.37,P<0.001)。三个研究对象在矫正期D的攻击性行为次数没有显著差异(F=1.59,P=0.23)。结论:采用集体装扮游戏可以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 攻击性行为 游戏矫正 多基线设计 干预研究
下载PDF
深圳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调查和系统性家庭干预对其攻击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绍芳 龙隽 +1 位作者 龚健华 刘杰波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年第24期28-29,共2页
目的对深圳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探讨系统性家庭干预治疗对儿童攻击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选择2558名学龄儿童,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进行行为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编制的家庭调查问卷表进行家庭情况调查;将其... 目的对深圳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探讨系统性家庭干预治疗对儿童攻击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选择2558名学龄儿童,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进行行为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编制的家庭调查问卷表进行家庭情况调查;将其中60名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分为干预组27名和对照组33名,干预组进行系统性家庭治疗;对照组不予干预措施,比较2组效果。结果本组儿童2558名中,共检出有行为问题儿童459名,总检出率为17.9%,男、女行为问题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4位的行为问题:男童表现为攻击(7.8%)、忧郁(5.9%)、违纪(5.4%)、社交退缩(2.6%);女童为分裂样人格障碍(6.3%)、社交退缩(5.4%)、忧郁(4.8%)、攻击(3.5%)。男童攻击因子检出率高于女童,社交退缩因子检出率低于女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显著有效率为71.9%(23名)高于对照组的7.1%(2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龄儿童存在较多的行为问题,系统性家庭治疗可以降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儿童 行为问题 系统性家庭治疗 攻击性
下载PDF
儿童功能性躯体化症状研究述评 被引量:5
11
作者 汪新建 张斌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022-2032,共11页
功能性躯体化症状(Functional-somatic Symptoms,FSS)是指无法用医学知识解释,或经医学治疗后无改善的躯体不适症状,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群体,常伴随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共同发生。儿童FSS的发病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文化、年龄、... 功能性躯体化症状(Functional-somatic Symptoms,FSS)是指无法用医学知识解释,或经医学治疗后无改善的躯体不适症状,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群体,常伴随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共同发生。儿童FSS的发病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文化、年龄、性别、家庭环境、生理易感性等。各个心理学流派从不同视角提出了儿童FSS的心理理论模型。心理干预,尤其是认知行为疗法和放松-生物反馈疗法对治疗儿童FSS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功能性躯体化症状 躯体化 认知行为疗法
下载PDF
认知行为干预对颜面部血管瘤患儿父母心理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赵艳君 陈海燕 《护理管理杂志》 2013年第2期106-108,共3页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颜面部血管瘤患儿父母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对颜面部血管瘤患儿父母进行个性化心理疏导和认知干预,发放宣传资料,组织患儿家长交流会。并采用颜面部血管瘤的认知和态度问卷及症状自评量表,分别于干预前、后对80...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颜面部血管瘤患儿父母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对颜面部血管瘤患儿父母进行个性化心理疏导和认知干预,发放宣传资料,组织患儿家长交流会。并采用颜面部血管瘤的认知和态度问卷及症状自评量表,分别于干预前、后对80名患儿父母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认知干预后患儿父母对血管瘤的认知和态度改善(P<0.01)、症状自评量表得分降低(P<0.01或P<0.05)。结论医护人员应综合各相关因素,对颜面部血管瘤患儿父母的心理状态予以重视,在临床上给予个性化的护理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颜面部 患儿父母 认知行为干预
下载PDF
认知疗法在改善学龄期白血病患儿心理行为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智英 吕林华 黄燕梅 《现代临床护理》 2009年第10期13-15,共3页
目的探讨认知疗法在改善学龄期白血病患儿心理行为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儿童行为评定量表(Achenbach,s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对88例白血病患儿心理行为进行调查;并对行为异常的患儿实施认知疗法的干预,比较干预前后患... 目的探讨认知疗法在改善学龄期白血病患儿心理行为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儿童行为评定量表(Achenbach,s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对88例白血病患儿心理行为进行调查;并对行为异常的患儿实施认知疗法的干预,比较干预前后患儿CBCL测评结果。结果学龄期白血病男性患儿与女性患儿的心理行为得分超出正常值上限的分别为25.00%和22.92%,显著高于常模的12.93%(P<0.05)。干预前后男性患儿在活动能力、社交能力、学校能力、社会能力、分裂样、抑郁、社会不良、躯体诉述、攻击性行为因子及行为问题总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前后女性患儿在社会能力、抑郁、社会退缩、躯体诉述、分裂样、多动因子及行为问题总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可改善学龄期白血病患儿的心理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患儿 儿童行为评定量表 心理行为 认知疗法
下载PDF
认知行为治疗联合氟西汀干预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症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吴歆 黄玲 +2 位作者 石捷 赵玮琳 雷灵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2年第8期702-707,共6页
目的探讨治疗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症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开放式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方法将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年龄在12~18岁)的儿童及青少年患者12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认知行为治疗(CBT)+氟西汀治疗];单纯CBT治疗组43例和单纯氟西... 目的探讨治疗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症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开放式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方法将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年龄在12~18岁)的儿童及青少年患者12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认知行为治疗(CBT)+氟西汀治疗];单纯CBT治疗组43例和单纯氟西汀治疗组37例。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应用全面功能评估量表(GAF)、全面关系功能评估量表(GARF)、临床全面印象量表(CGI-S)进行评估;在治疗前和治疗第2、第4、第6、第8、第12周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抑郁情绪温度计(T-S)和暴躁情绪温度计(T-I)进行评估,以判断疗效。结果三组的HRSD、T-I、T-S评分随着治疗的时间增加逐步减分,治疗前后有明显的差异(P<0.01),而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前后的CGI、GARF、GAF评分均有明显的差异(P<0.01);而其中以CBT组的CGI、GARF、GAF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最为明显(P<0.01),与其他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国际上通用的CBT治疗指南适用于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CBT+氟西汀治疗、单纯CBT治疗、单纯氟西汀治疗三种方法都可以有效治疗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症,但以CBT单纯治疗的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症 认知行为治疗 氟西汀治疗
下载PDF
青少年抑制控制与攻击性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阿荣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83-86,共4页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系统性地研究青少年抑制控制与攻击性发展状况。其研究方法采用Simon范式与Go_nogo范式考察青少年在刺激水平冲突上抑制控制功能发展状况;采用攻击问卷与点探测实验,分别考察其外显攻击行为及其内隐攻击性。研究得出了...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系统性地研究青少年抑制控制与攻击性发展状况。其研究方法采用Simon范式与Go_nogo范式考察青少年在刺激水平冲突上抑制控制功能发展状况;采用攻击问卷与点探测实验,分别考察其外显攻击行为及其内隐攻击性。研究得出了两个结论:其一是抑制控制与内隐攻击行为有显著的负相关,与外显攻击攻击无显著相关。其二是不同的抑制控制范式在内隐攻击性上差异显著,与外显攻击行为无显著相关。由此可见研究表明青少年抑制控制显著影响其内隐攻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行为疗法 抑制控制 青少年 内隐攻击性 外显攻击行为
下载PDF
家庭认知治疗联合文拉法辛对重度抑郁症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及攻击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杜明君 《黑龙江医学》 2021年第5期462-463,466,共3页
目的:探讨家庭认知治疗联合文拉法辛对重度抑郁症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及攻击行为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10月河南省精神病医院收治的重度抑郁症患者120例,根据抽签法将其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文拉法辛治疗,观察组在对照... 目的:探讨家庭认知治疗联合文拉法辛对重度抑郁症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及攻击行为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10月河南省精神病医院收治的重度抑郁症患者120例,根据抽签法将其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文拉法辛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家庭认知疗法,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自主神经功能及攻击行为。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潜伏期均较治疗前下降,波幅较治疗前上升,且观察组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SAS、TAS、AX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认知治疗联合文拉法辛可改善重度抑郁症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有效控制其攻击性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抑郁症 家庭认知治疗 文拉法辛 自主神经功能 攻击行为
下载PDF
脑心同治针刺法联合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及认知功能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2
17
作者 李洁 李新纯 +3 位作者 李杰 刘畅 徐乐乐 杨萍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10期1244-1248,共5页
目的观察脑心同治针刺法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伴发攻击行为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对认知功能的改善。方法将117例伴发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针刺+利培酮组)59例和对照组(利培酮组)58例,治疗6周后,观察两组治... 目的观察脑心同治针刺法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伴发攻击行为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对认知功能的改善。方法将117例伴发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针刺+利培酮组)59例和对照组(利培酮组)58例,治疗6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阴性及阳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分、药物不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评分、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dified overt aggression scale,MOAS)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PANSS总分、MOAS总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TE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治疗前后MOCA评分,治疗后两组视空间与执行能力、命名、注意力、语言能力及定向力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观察组的注意力、语言能力及定向力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且可以提高延迟记忆能力(P<0.05)。结论脑心同治针刺法联合利培酮治疗能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不良反应少,且具有改善注意力、语言能力、记忆力、视空间及执行能力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攻击行为 脑心同治 针刺 利培酮 认知功能
下载PDF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非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8
作者 朱一可 王昕 +1 位作者 王琳 杨健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30期28-32,40,共6页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慢性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中国有4.2%~6.5%的儿童青少年受其影响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目前ADHD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非药物治疗作为药物治疗的补充和有药物禁忌证时的替...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慢性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中国有4.2%~6.5%的儿童青少年受其影响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目前ADHD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非药物治疗作为药物治疗的补充和有药物禁忌证时的替代治疗方案,简单可行且远期效果好,越来越受到重视。ADHD常用的非药物治疗方案包括心理社会治疗、神经反馈、认知训练、非侵入性脑刺激、感觉统合、中医疗法、饮食干预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儿童 非药物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
下载PDF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在留守儿童弱视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6
19
作者 朱佳 王新梅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5期153-156,共4页
目的探究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于提高留守儿童弱视患者治疗积极性及改善患者弱视情况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接受治疗的86例留守儿童弱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 目的探究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于提高留守儿童弱视患者治疗积极性及改善患者弱视情况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接受治疗的86例留守儿童弱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手段,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团队认知行为疗法进行护理。护理1个月后采用依从性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自我效能量表分别对两组患儿进行评定,比较两组患儿弱视恢复情况。结果护理1个月后,观察组患儿依从性量表得分、SAS得分、SDS得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我效能量表评分各项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弱视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团体认知行为疗法能够有效提高留守儿童弱视患者的治疗积极性,提高患儿自我效能,对于弱视恢复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 留守儿童 弱视 临床效果
下载PDF
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对留守学生弱视患者的干预效果 被引量:3
20
作者 石振薇 王新梅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7年第9期1397-1400,共4页
目的:探究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对于提高留守学生弱视患者治疗积极性及改善患者弱视情况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留守学生弱视患者(104眼)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每组各43例。两... 目的:探究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对于提高留守学生弱视患者治疗积极性及改善患者弱视情况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留守学生弱视患者(104眼)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每组各43例。两组患者均加以扩瞳检查、验光配镜等常规弱视治疗手段,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手段,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团队认知行为疗法进行护理。护理1个月后采用依从性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焦虑程度和抑郁程度进行评定;采用自我效能量表评定两组患者包括社交效能、饮食选择、保持活力信心、照顾效能等多项指标;对两组患者弱视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护理1个月后,两组患者在依从性、SAS、SDS得分上有显著差异(t=2.909,-8.14,-6.127;P<0.01)。两组在自我效能量表评分上具有统计学差异(t=7.112,5.817,4.187,9.91,3.851,4.193;P<0.01)。弱视恢复情况的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基本痊愈22眼(44.0%)、有效21眼(42.0%)、无效7眼(14.0%)、总体恢复率86.0%,对照组患者基本痊愈17眼(31.5%)、有效20眼(37.0%)、无效17眼(31.5%)、总体恢复率68.5%,两组数据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χ~2=4.685,P=0.096)。结论:认知行为团体辅导能够有效提高留守学生弱视患者的治疗积极性,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对于弱视恢复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体认知 行为疗法 留守学生 弱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