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Advances in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Caused by Epstein-Barr Virus
1
作者 Yuying Wang Peng Chen 《Open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24年第1期108-121,共14页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M), primarily caused by the Epstein-Barr virus (EBV), manifests as the classic triad of fever, pharyngitis, and cervical lymphadenopathy. Severe cases may involve organ damage, most commonly...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M), primarily caused by the Epstein-Barr virus (EBV), manifests as the classic triad of fever, pharyngitis, and cervical lymphadenopathy. Severe cases may involve organ damage, most commonly affecting the liver. Diagnosis relies on a combination of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laboratory parameters, with commonly used indicators including EBV-specific antibodies, EBV-DNA load, and the ratio of atypical lymphocytes. Treatment primarily involves symptomatic supportive care, with a cautious approach to the routine use of antiviral medications. In recent years, significant research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been conducted in China, showing promising advancements.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EBV-induced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offering insights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children
下载PDF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sease burden of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n hospitalized children in China:A nationwide retrospective study 被引量:19
2
作者 Mengjia Liu Xinyu Wang +4 位作者 Linlin Zhang Guoshuang Feng Yueping Zeng Ran Wang Zhengde Xie 《Vir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5期637-645,共9页
Epstein-Barr virus(EBV)is very common,with the infection rate in adults over 90%worldwide.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is caused by primary infection with EBV.Most IM patients are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have a favorab... Epstein-Barr virus(EBV)is very common,with the infection rate in adults over 90%worldwide.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is caused by primary infection with EBV.Most IM patients are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have a favorable prognosis,but a few patients will also develop complications.Children with severe symptoms will require hospitalization.However,the disease burden of children hospitalized with IM in China has been rarely described.In this study,we included the Face sheets of discharge medical records from 27 member children's hospitals of Futang Research Center of Pediatric Development from Jan 1st,2016 to Dec 31st,2020,and medical information such as gender,age,region,time of admission,length of stay and expenditure were extracted.There were 24,120 IM cases,which accounted for 0.42%(24,120/5,693,262)of all hospitalized cases during this period.The ratio of male to female was 1.48:1.Hospitalization for IM in the 4-6 years age group was the highest among inpatients of all age groups.Case number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between 2016 and 2020,and the monthly hospitalization was generally high from Jul to Sep but reduced from Jan to Feb per year.Bronchitis/pneumonia and hepatic dysfunction were two common complications in hospitalized IM patients.The median length of stay was 8 days,and the median cost of hospitalization was 970.59 US dollars.This study will help understand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sease burden of hospitalized children with IM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stein-Barr virus(EBV)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 children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isease burden
原文传递
Clinically Controlled Study on Children's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Treated by Chinese Medicine 被引量:7
3
作者 幺远 段红梅 +6 位作者 闫慧敏 甄小芳 潘宇琛 姚瑶 陈黎 靖学芳 陈海伦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SCIE CAS 2009年第5期347-352,共6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hinese drugs for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s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CIM). Methods: Sixty CIM patients were assigned into the treated group and the co...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hinese drugs for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s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CIM). Methods: Sixty CIM patients were assigned into the treated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in the treated group were administered with Chinese herbal decoction, and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intravenous dripping of ganciclovir 10 mg/kg per day, for a treatment course of 14 day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6.0% in the treated group and 97.1% in the control group, showing in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The efficacy in the treated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on the fever clearance time (3.0 ± 1.5 days vs 4.9 ± 3.9 days ) and the disappearance time of cervical lymph node swelling (0.8 ± 1.0 score vs 1.5 ± 1.2 score), showing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all P〈0.05). T-cell subsets were markedly improved in both groups after treatment. Adverse reaction occurred in four cases of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Using Chinese herbs for clearing heat, removing toxin,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dissolving stasis is effective and safe for the treatment of CIM. I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and shows a certain effect on immune reg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ldrens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Epstein-Barr virus Chinese medicinal therapy
原文传递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调节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17免疫失衡与治疗后Epstein-Barr病毒-DNA仍阳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周桂娟 贾月娥 +2 位作者 孙尤佳 李海侠 方雪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4年第3期45-50,共6页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Th)17免疫失衡与治疗后Epstein-Barr病毒(EBV)-DNA仍阳性的相关性,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标志物。方法以2...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Th)17免疫失衡与治疗后Epstein-Barr病毒(EBV)-DNA仍阳性的相关性,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标志物。方法以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就诊于秦皇岛市工人医院的8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接受基于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的标准化治疗并持续随访,根据治疗14d时患儿EBV-DNA载量是否仍为阳性分为EBV-DNA阴性组(n=70)和EBV-DNA阳性组(n=18)。对比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治疗相关特征、治疗前T细胞亚群、炎性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等指标的差异。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各差异性指标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治疗14d后EBV-DNA仍阳性的相关性和危险因素。结果EBV-DNA阳性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体温恢复时间、淋巴结肿大恢复时间均显著长于EBV-DNA阴性组患儿(P<0.05);EBV-DNA阳性组患儿平均CD4^(+)T淋巴细胞比例、CD4^(+)/CD8^(+)比值、Treg细胞比例、Treg/Th17比值、血清IL-4水平均显著低于EBV-DNA阴性组患儿,平均Th17细胞比例及血清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EBV-DNA阴性组患儿(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CD4^(+)T淋巴细胞比例及Treg细胞比例较低、Th17细胞比例较高及Treg/Th17比值较低均是规范治疗14d后EBV-DNA仍阳性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治疗前T细胞亚群比例特征、Treg/Th17免疫失衡严重程度、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及免疫球蛋白水平与治疗14d后EBV-DNA仍阳性具有显著相关性,密切监测并促进患儿免疫-炎症水平恢复平衡对于提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调节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17 EPsTEIN-BARR病毒 儿童
下载PDF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hs-CRP与肝转氨酶的变化 被引量:2
5
作者 林少珠 黄秀兰 张利滨 《临床医学工程》 2012年第8期1298-1299,共2页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肝转氨酶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的变化,分析hs-CRP与肝转氨酶的关系。方法 80例IM儿童患者分成0~3岁、~6岁、~12岁3组,进行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肝转氨酶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的变化,分析hs-CRP与肝转氨酶的关系。方法 80例IM儿童患者分成0~3岁、~6岁、~12岁3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0~3岁组hs-CRP明显增高,与~6岁、~12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转氨酶在~6岁、~12岁组升高明显,两组分别与0~3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6岁、~12岁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DH在各组均升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病情越重,LDH越高。结论儿童IM的肝功能异常程度与年龄有关,hs-CRP的增高程度与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hs—CRP 转氨酶
下载PDF
NLR、SAA和CD19^(+)水平检测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肝损害患儿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4
6
作者 苏丽丽 储开东 +2 位作者 崔蕾 贲国平 袁伯稳 《疑难病杂志》 CAS 2022年第8期804-808,821,共6页
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淀粉样蛋白A(SAA)和CD19^(+)水平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合并肝损害患儿病情程度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医院儿科收治IM患儿110例,根据丙氨酸氨基... 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淀粉样蛋白A(SAA)和CD19^(+)水平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合并肝损害患儿病情程度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医院儿科收治IM患儿110例,根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分成肝损害组58例和非肝损害组52例;肝损害组再根据ALT和AST水平分成轻、中、重度肝损害3个亚组,根据总胆红素(TBil)是否升高分成非黄疸和黄疸2个亚组;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儿童45例列入健康对照组。检测NLR、ALT、AST、TBil、SAA、腺苷脱氨酶(ADA)、CD19^(+)和EBV-DNA载量。比较3组受试者及肝损伤患儿不同亚组间的NLR、SAA和CD19^(+)水平;Pearson分析肝损害组NLR、SAA、CD19^(+)水平与肝功能异常时间、ADA和EBV-DNA载量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分析NLR、SAA、CD19^(+)水平及3项联合检测对IM合并肝损害的评估效能。结果NLR和CD19^(+)水平比较,肝损害组<非肝损害组<健康对照组;SAA水平比较,肝损害组>非肝损害组>健康对照组(F=18.539,32.681,56.427,P均<0.001)。肝损害组中NLR和CD19^(+)水平比较,重度亚组<中度亚组<轻度亚组;SAA水平比较,重度亚组>中度亚组>轻度亚组(F=13.376,17.648,19.274,P均<0.001);黄疸亚组NLR和CD19^(+)水平低于无黄疸亚组,SAA水平高于无黄疸亚组(t=6.985,7.562,7.318,P均<0.01)。Pearson分析显示,肝损害组NLR、CD19^(+)水平与肝功能异常时间、ADA和EBV-DNA载量呈负相关(NLR:r=-0.587,-0.549,-0.604;CD19^(+):r=-0.614,-0.651,-0.687,P均<0.001),SAA水平与肝功能异常时间、ADA和EBV-DNA载量呈正相关(r=0.634,0.718,0.693,P均<0.001)。ROC曲线显示,NLR、SAA、CD19^(+)水平单独及三者联合检测评估IM患儿肝损害的AUC分别为0.735、0.824、0.769和0.928,三者联合检测高于任一单项检测的效能(Z=7.253,7.809,6.975,P均<0.001)。结论NLR、SAA和CD19^(+)水平检测对IM合并肝损害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及疾病预后的评估价值较高,联合检测的效能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肝损害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 淀粉样蛋白A CD19^(%PLUs%) 评估价值 儿童
下载PDF
原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血清sHLA-G水平与EBV-DNA载量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幸红军 朱明路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1年第9期1193-1195,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血清可溶性白细胞抗原G(sHLA-G)水平与EB病毒-脱氧核糖核酸(EBV-DNA)载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该院接诊的60例原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该院健康体检... 目的探讨原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血清可溶性白细胞抗原G(sHLA-G)水平与EB病毒-脱氧核糖核酸(EBV-DNA)载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该院接诊的60例原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该院健康体检儿童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血清sHLA-G水平、EBV-DNA载量、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血清sHLA-G在原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中的意义。结果两组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sHLA-G水平和EBV-DNA载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淋巴细胞亚群方面,观察组CD3^(+)、CD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D4^(+)、CD4^(+)/CD8^(+)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sHLA-G水平与EBV-DNA载量之间呈正相关(r=0.483,P<0.05),与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均无相关性(r=0.029、-0.022、0.017、-0.084,P>0.05)。结论血清sHLA-G水平在原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中明显升高,且和EBV-DNA载量具有相关性,但血清sHLA-G水平的升高并不是造成患儿免疫功能降低的直接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儿童 可溶性白细胞抗原G EB病毒 T淋巴细胞亚群
下载PDF
EB病毒壳抗原抗体、异型淋巴细胞形态计数及SAA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余霞 许秋月 +1 位作者 王洋 张诗海 《医学综述》 CAS 2022年第18期3741-3744,F0003,共5页
目的分析EB病毒壳抗原(VCA)抗体、异型淋巴细胞形态计数及血清淀粉样蛋白(SAA)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在安徽省儿童医院就诊并经临床确诊的93例IM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从中选取66例同时检测V... 目的分析EB病毒壳抗原(VCA)抗体、异型淋巴细胞形态计数及血清淀粉样蛋白(SAA)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在安徽省儿童医院就诊并经临床确诊的93例IM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从中选取66例同时检测VCA-免疫球蛋白(Ig)G、VCA-IgM、VCA-IgA抗体、异形淋巴细胞计数和SAA,比较VCA-IgG、VCA-IgM、VCA-IgA抗体与EB病毒(EBV)-DNA检测能力的一致性,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和手工复检异型淋巴细胞计数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率,以及不同异型淋巴细胞数量的SAA水平变化。结果VCA-IgA、VCA-IgM、VCA-IgG抗体与EBV-DNA检测结果的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和总符合率及其95%置信区间(CI)分别为75.0%(24/32)(69.3%~85.6%)、71.8%(56/78)(59.4%~83.1%)、70.0%(7/10)(53.4%~84.1%),72.1%(44/61)(56.3%~83.6%)、20.0%(3/15)(10.0%~19.9%)、26.5%(22/83)(18.4%~36.5%),73.1%(68/93)(56.1%~87.7%)、63.4%(59/93)(48.3%~81.2%)、31.1%(29/93)(19.9%~46.6%)。VCA-IgA、VCA-IgM、VCA-IgG抗体与EBV-DNA检测结果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分别为0.387(95%CI 0.256~0.518)、-0.108(95%CI-0.219~0.009)、0.624(95%CI 0.513~0.735)。ELISA检测VCA-IgA和VCA-IgM抗体的阳性率高于手工复检异型淋巴细胞计数的阳性率[83.3%(55/66)比63.6%(42/66)](P<0.05)。异型淋巴细胞计数阳性组与阴性者的SA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CA-IgA、VCA-IgM和VCA-IgG抗体对IM具有诊断价值,其中,VCA-IgM抗体对IM的诊断价值最高,VCA-IgG抗体对IM晚期EBV感染的诊断价值较高。而SAA在区分IM感染损伤中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儿童 EB病毒壳抗原抗体 异型淋巴细胞 血清淀粉样蛋白
下载PDF
儿童EBV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细胞因子IL-6、γ-IFN、IL-10的改变
9
作者 靳丹丹 周卫芳 《右江医学》 2024年第7期607-612,共6页
目的探讨EB病毒(EBV)感染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IL-6、γ-IFN、IL-10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收治的EBV感染的IM患儿100例作为病例组。同期在苏州大... 目的探讨EB病毒(EBV)感染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IL-6、γ-IFN、IL-10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收治的EBV感染的IM患儿100例作为病例组。同期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体检的健康儿童6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IM患儿及对照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IL-6、IL-10、γ-IFN)水平。结果病例组细胞因子IL-6、IL-10、γ-IFN高于对照组(P<0.05或0.001)。病例组CD3^(+)、CD3^(+)CD8^(+)百分比高于对照组,而CD3^(+)CD4^(+)、CD19^(+)CD23^(+)、CD3^(-)CD(16+56)+、CD3^(-)CD19^(+)百分比、CD4^(+)/CD8^(+)比值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间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WBC、ALT、AST、LD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病例组IL-6与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WBC、血浆EBV-DNA病毒载量、ALT、LDH无相关性(P>0.05),与AST呈正相关(P<0.05)。病例组IL-10与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WBC、血浆EBV-DNA病毒载量、ALT、AST、LDH均无相关性(P>0.05)。病例组γ-IFN与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WBC、ALT、LDH无相关性(P>0.05),与血浆EBV-DNA病毒载量和AST呈正相关(P<0.05)。病例组IL-6与CD3^(+)、CD3^(+)CD8^(+)百分比呈负相关(P<0.05或0.001),与CD3^(+)CD4^(+)、CD3^(-)CD19^(+)百分比、CD4^(+)/CD8^(+)呈正相关(P<0.05或0.001),与CD19^(+)CD23^(+)、CD3^(-)CD(16+56)^(+)百分比无相关性(P>0.05)。病例组IL-10与CD19^(+)CD23^(+)、CD3^(-)CD19^(+)百分比呈正相关(P<0.05),与CD3^(+)呈负相关(P<0.05),与CD3^(+)CD4^(+)、CD3^(+)CD8^(+)、CD3^(-)CD(16+56)^(+)百分比、CD4^(+)/CD8^(+)无相关性(P>0.05)。病例组γ-IFN与CD3^(+)、CD3^(+)CD8^(+)百分比呈负相关(P<0.05),与CD19^(+)CD23^(+)、CD3^(+)CD4^(+)、CD3^(-)CD(16+56)^(+)、CD3^(-)CD19^(+)百分比、CD4^(+)/CD8^(+)无相关性(P>0.05)。结论EBV感染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免疫改变和炎症反应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IL-6、IL-10、γ-IFN参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免疫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EB病毒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淋巴细胞亚群 细胞因子
下载PDF
EB病毒载量、CD4^(+)T淋巴细胞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预后不良的诊断价值
10
作者 牛文泽 杨文燕 张红强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4年第5期47-52,共6页
目的探究EB病毒(Epstein Barr virus,EBV)DNA载量与CD4^(+)T淋巴细胞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预后不良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决策提供有力支持。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收治... 目的探究EB病毒(Epstein Barr virus,EBV)DNA载量与CD4^(+)T淋巴细胞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预后不良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决策提供有力支持。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120例IM患儿作为IM组,同时期选取100例EBV感染但未发展为IM的患儿作为非IM组,以及9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收集三组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EBV DNA载量等指标。根据治疗14d后EBV DNA转阴情况,将IM组患儿进一步分为预后良好组(93例)和预后不良组(27例),统计分析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评估各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与非IM组相比,IM组患儿治疗前EBV DNA载量较高(P<0.05),CD4^(+)T淋巴细胞水平较低(P<0.05)。治疗14d后,IM组中有77.5%的患儿EBV DNA转阴。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患儿治疗前的EBV DNA载量较高(P<0.05),CD4^(+)T淋巴细胞水平较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指出,EBV DNA载量、白细胞、淋巴细胞、异常淋巴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CD4^(+)T淋巴细胞、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均为IM患儿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EBV DNA载量与CD4^(+)T淋巴细胞联合预测预后的诊断效能优于单一指标。结论EBV DNA载量与CD4^(+)T淋巴细胞水平是预测儿童IM预后的重要指标,且二者联合检测能够显著提高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DNA载量 CD4^(%PLUs%)T淋巴细胞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预后不良 诊断价值
下载PDF
血常规参数在鉴别诊断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中的价值
11
作者 陈静 史利欢 +2 位作者 谢昕 范朋凯 许哲 《临床研究》 2024年第4期127-129,共3页
目的探究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AST)使用血常规参数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38例IM患儿作为实验组研究对象,另外选取38例AST患儿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21年1月至2022年1... 目的探究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AST)使用血常规参数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38例IM患儿作为实验组研究对象,另外选取38例AST患儿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对比两组血常规参数,主要包括炎性血清因子指标[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血清淋巴细胞参数[淋巴细胞复杂程度(L-X)、淋巴细胞荧光强度(L-Y)、淋巴细胞大小(LZ)]与血清中性粒细胞参数[中性粒细胞复杂程度(N-X)、中性粒细胞荧光强度(N-Y)、中性粒细胞大小(N-Z)]。结果两组WBC检测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NLR、MLR、PLR检测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X检测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检测L-Y、LZ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Z检测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检测N-X、N-Y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可通过血常规参数NLR、MLR、PLR、L-Y、LZ、N-X、N-Y给予IM、AST辅助鉴别诊断,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常规参数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鉴别诊断
下载PDF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合并肝功能损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利 刘梅 毛国顺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1-175,共5页
目的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合并肝功能损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48例IM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病程中是否发生肝功能损伤,分为肝功能损伤组和肝功能正常组。收集并比较... 目的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合并肝功能损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48例IM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病程中是否发生肝功能损伤,分为肝功能损伤组和肝功能正常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儿一般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90 d随访的预后情况。结果148例IM患儿中发生肝功能损伤71例,发生率为48.0%。在一般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指标中,肝功能损伤组患儿年龄、淋巴细胞百分比和表现出肝肿大、脾大、眼睑浮肿和皮疹的患者比例高于肝功能正常组,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CD8+细胞和CD4+/CD8+细胞比值低于肝功能正常组(P<0.05);随访结果表明,肝功能损伤组患儿发热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淋巴结肿大持续时间、淋巴细胞比例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及血清EBV DNA转阴时间较肝功能正常组延长,且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肝功能正常组(P<0.05)。结论相较于肝功能正常的IM患儿,肝功能损伤患儿病情更为严重,预后恢复相对较慢,且并发症发生风险更高,其主要原因可能与该类患儿免疫应答反应强烈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儿童 肝功能损伤 临床特征 预后
下载PDF
补体C3、C4及免疫球蛋白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EBV-DNA载量关系及联合诊断效能 被引量:1
13
作者 何婧 肖长水 舒立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1期76-82,共7页
目的探讨补体C3、C4及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A、IgG、IgM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患儿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DNA载量的关系及联合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76例IM... 目的探讨补体C3、C4及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A、IgG、IgM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患儿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DNA载量的关系及联合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76例IM患儿作为研究组,另按照1:1原则选择76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不同性别、年龄、病程、系统损伤个数、EBV-DNA载量患儿血清补体C3、C4及IgA、IgG、IgM水平,采用Spearman分析IM患儿病程、系统损伤个数、EBV-DNA载量与血清补体C3、C4及IgA、IgG、IgM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单一及联合诊断IM的效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血清补体C3.C4及IgA、IgG、IgM水平较高(P<0.01);研究组血清补体C3、C4及IgA、IgG、IgM水平比较:急性期>恢复期,1个系统损伤<多于1个系统损伤,EBV-DNA高载量>中等载量低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M患儿病程与血清补体C3、C4及IgA、IgG、IgM呈负相关,系统损伤个数、EBV-DNA载量与血清补体C3、C4及IgA、IgG、IgM呈正相关(P<0.01);血清IgA、IgG、IgM联合补体C3和(或)C4及五者联合诊断IM的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优于各指标单一诊断的AUC,其中IgA+IgG+IgM+补体C4+补体C3联合为最佳组合,敏感度为0.908、特异度为0.842。结论IM患儿血清补体C3、C4及IgA、IgG、IgM水平异常升高,且与患儿病程、系统损伤个数、EBV-DNA载量密切相关;血清补体C3、C4及IgA、IgG、IgM联合诊断IM具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儿童 补体C3 补体C4 免疫球蛋白 病程 病毒载量 相关性 诊断效能
下载PDF
血清淀粉样蛋白A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中的水平及意义
14
作者 刘颖业 李军 +4 位作者 闫江泓 王晓娟 赵梦川 王乐 郭巍巍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8期2694-2697,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中的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附属河北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131例IM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检查结果,...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中的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附属河北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131例IM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检查结果,将IM患儿分为肝功能正常组(ALT≤50 U/L)和肝功能异常组(ALT>50 U/L)。比较两组年龄、性别及血清SA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和载脂蛋白B(ApoB)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IM患儿血清ALT水平与各项检验指标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肝功能正常组和肝功能异常组患儿分别有51例、80例。两组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异常组SAA、ALT水平高于肝功能正常组,HDL-C、ApoA1水平低于肝功能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IM患儿血清ALT水平与SAA水平呈正相关(r_(s)=0.295,P<0.05),与HDL-C、LDL-C水平呈负相关(r_(s)=-1.800、-0.173,P<0.05)。结论IM患儿SAA水平与并发肝功能异常有关,对于出现急性炎症反应的患儿,临床医生需引起足够的重视以便早期干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淀粉样蛋白A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载脂蛋白A1 儿童
下载PDF
儿童EBV和CMV不同模式感染相关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夏欢 洪云 +1 位作者 赵庆珠 范维丽 《西部医学》 2024年第6期885-888,894,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感染EB病毒(EBV)或(和)巨细胞病毒(CMV)后所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1月入本院治疗的109例IM患儿资料,根据感染病原体的不同分为EBV感染组(38例)、CMV... 目的探讨儿童感染EB病毒(EBV)或(和)巨细胞病毒(CMV)后所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1月入本院治疗的109例IM患儿资料,根据感染病原体的不同分为EBV感染组(38例)、CMV感染组(25例)、混合感染组(46例)。分析不同感染组IM患儿的一般特点、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共计收集109例IM患儿,男61例,女48例,男女比例为1.27∶1,平均年龄为(4.66±2.68)岁,2~6岁儿童发病较多,约占73.4%。IM患儿一年四季均有患病,其中冬春季患病人数相对较多,占总人数的58.7%。患儿临床表现多样,其中以发热(86.2%)、淋巴结肿大(78.0%)、咽峡炎(75.2%)、肝脏肿大(48.6%)、咳嗽(47.7%)最常见。其中CMV感染组淋巴结肿大、咽峡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混合感染组WBC计数、LY%、AL%异常率高于其他两组,LDH、ALT、AST结果异常的发生率在混合感染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IM儿童CMV和EBV混合感染较为常见,其临床表现更像EBV感染,而实验室检查结果则比单一感染EBV、CMV更为严重,需更加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EB病毒 巨细胞病毒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下载PDF
rhIFN-α1b与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效果及对患儿细胞、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16
作者 白晓莉 桂林艳 《临床研究》 2024年第6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1b(rhIFN-α1b)与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疗效及对患儿细胞、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在太康县人民医院确诊的100例IM患儿,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将患儿分为rhIFN-α1b... 目的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1b(rhIFN-α1b)与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疗效及对患儿细胞、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在太康县人民医院确诊的100例IM患儿,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将患儿分为rhIFN-α1b组和更昔洛韦组,每组各50例。更昔洛韦组患儿给予5 mg/kg更昔洛韦静滴治疗,3次/d,每次间隔8 h静滴治疗;rhIFN-α1b组给予2μg/kg的rhIFN-α1b雾化吸入治疗,2次/d,两组均持续治疗7 d。比较rhIFN-α1b组与更昔洛韦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指标(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4^(+)/CD8^(+)T淋巴细胞)、体液免疫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记录rhIFN-α1b组与更昔洛韦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rhIFN-α1b组患儿退热、肝脾回缩、淋巴结缩小、肌酶恢复至正常时间均短于更昔洛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两组患儿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4^(+)/CD8^(+)T淋巴细胞均高于治疗前,CD8^(+)T淋巴细胞低于治疗前,且治疗7 d后rhIFN-α1b组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4^(+)/CD8^(+)T淋巴细胞均高于更昔洛韦组,CD8^(+)T淋巴细胞低于更昔洛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两组患儿血清IgA、IgG水平高于治疗前,且治疗7 d后rhIFN-α1b组的IgA、IgG水平高于更昔洛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两组患儿IL-6、TNF-α水平低于治疗前,且治疗7 d后rhIFN-α1b组的IL-6、TNF-α水平低于更昔洛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IFN-α1b治疗IM效果优于更昔洛韦,能调节患儿的细胞、体液免疫功能,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干扰素Α1B 更昔洛韦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细胞免疫功能 体液免疫功能
下载PDF
淋巴细胞亚群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意义
17
作者 樊书 冯同保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S02期15-20,共6页
目的研究淋巴细胞亚群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11月该院确诊的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96例作为IM组,另外收集在此期间体检的75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病例进行血常规、异... 目的研究淋巴细胞亚群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11月该院确诊的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96例作为IM组,另外收集在此期间体检的75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病例进行血常规、异型淋巴细胞计数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对两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M组患者的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绝对值、单核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百分率、异型淋巴细胞百分率、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和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单核细胞百分率、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19^(+)B淋巴细胞百分比、CD16^(+)CD56^(+)自然杀伤细胞百分比和CD4^(+)/CD8^(+)比值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与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和CD4^(+)/CD8^(+)比值呈负相关(r=-0.46、-0.49,P<0.05);与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r=0.66,P<0.05);CD4^(+)CD8^(+)T淋巴细胞(DPT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IM患者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均出现明显异常,并且异型淋巴细胞百分率与CD3^(+)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均有明显相关性,因此淋巴细胞亚群检测为辅助临床诊断IM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亚群 儿童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B病毒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误诊为急性扁桃体炎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五例分析
18
作者 郑辉乾 郑玉坤 +2 位作者 赖宇涛 杨艺真 林茂增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7期8-11,共4页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误诊为急性扁桃体炎的原因及减少误诊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4年1月收治5例被误诊为急性扁桃体炎的IM患儿资料。结果3例因咽喉肿痛、发热2~4 d收治入院,2例因咽喉肿痛3~5 d...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误诊为急性扁桃体炎的原因及减少误诊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4年1月收治5例被误诊为急性扁桃体炎的IM患儿资料。结果3例因咽喉肿痛、发热2~4 d收治入院,2例因咽喉肿痛3~5 d、颈部肿胀疼痛2 d入院。5例均被误诊为急性扁桃体炎,误诊时间1~4 d。5例给予急性扁桃体炎对症支持治疗后未见好转,复查血常规,并行咽拭子培养和EBV抗体检测,最终确诊为IM。确诊后给予阿昔洛韦抗病毒等对症支持治疗后,患儿痊愈出院。结论IM的临床症状与急性扁桃体炎非常相似,容易被误诊。提高医师的临床思维能力及对IM的认知度,熟练掌握该病与急性扁桃体炎的鉴别诊断要点,并完善相关检查,有利于降低误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误诊 急性扁桃体炎 儿童 咽拭子培养 EBV抗体检测 鉴别诊断
下载PDF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肝损害的风险预测评分模型构建研究
19
作者 李会改 李晓婷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10期1648-1651,1643,共5页
目的:构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肝损害的风险预测评分模型。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381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2∶1比例将患儿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寻IM患儿肝损害的危险... 目的:构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肝损害的风险预测评分模型。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381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2∶1比例将患儿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寻IM患儿肝损害的危险因素,并应用R 3.62软件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评分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决策曲线验证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以及临床有效性。结果:训练集和验证集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岁、肝肿大、热程>7d、CD8^(+)升高、全血EBV DNA≥3.38 lg copies/mL均是IM患儿肝损害的危险因素(P<0.05),CD4^(+)/CD8^(+)升高是IM患儿肝损害的保护因素(P<0.05);基于以上6个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评分模型,ROC曲线显示,该模型在训练集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5.25%、89.39%、0.857(0.772~0.943),在验证集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0.00%、87.10%、0.837(0.756~0.919);训练集和验证集中校准前后预测曲线走向一致且贴近;决策曲线显示,在训练集阈概率9%~90%范围内、验证集阈概率2%~99%范围内该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结论:基于年龄、肝肿大、热程、CD8^(+)、CD4^(+)/CD8^(+)和全血EBV DNA构建IM患儿肝损害风险的列线图预测评分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校准度以及临床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儿童 肝损害 列线图
下载PDF
干扰素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效果
20
作者 张金美 《妇儿健康导刊》 2024年第17期77-80,共4页
目的 探讨干扰素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8月泰安市中医二院收治的8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更昔... 目的 探讨干扰素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8月泰安市中医二院收治的8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更昔洛韦,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组生化指标、临床症状改善时间、EB病毒DNA载量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谷丙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超敏C反应蛋白、淋巴细胞比例、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及白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体温正常时间、咽部炎症消退时间、肝脾肿大消退时间及颈部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EB病毒DNA载量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干扰素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有效降低机体炎症反应与EB病毒DNA载量,维持肝功能稳定,促进淋巴细胞水平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 更昔洛韦 儿童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