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代汉语处所名词“处”的语法化 被引量:1
1
作者 焦浩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2期137-142,共6页
近代汉语处所名词“处”以处所义为起点,在“时间”和“虚化处所”两条路径上发生语法化。时间路径上,“处”的语法化有两个分支,分别发生从时间名词到假设助词、话题标记和从时间名词到赘余成分的语法化。虚化处所路径上,“处”的语法... 近代汉语处所名词“处”以处所义为起点,在“时间”和“虚化处所”两条路径上发生语法化。时间路径上,“处”的语法化有两个分支,分别发生从时间名词到假设助词、话题标记和从时间名词到赘余成分的语法化。虚化处所路径上,“处”的语法化也有两个分支,分别发生从虚化处所到事情所达到的程度、地步和从虚化处所到结构助词的语法化“。处”的语法化显示出语法化路径的多重性与多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化 多重路径 假设助词 话题标记 结构助词
下载PDF
“处可寒”语源考
2
作者 储泰松 张爱云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2-47,共6页
鲜卑语"处可寒/汗"一词中"处",与汉语"尔""唯"同义,表示应诺,但其语源不甚了了。通过梳理中古以前汉语应诺词系统,探讨"唯"类应诺词的流变,发现自南朝开始,"唯"逐渐被&qu... 鲜卑语"处可寒/汗"一词中"处",与汉语"尔""唯"同义,表示应诺,但其语源不甚了了。通过梳理中古以前汉语应诺词系统,探讨"唯"类应诺词的流变,发现自南朝开始,"唯"逐渐被"尔"取代,但北方汉语由于长期与阿尔泰语系语言接触,得以保持着早期用法,故而形成北方用"唯"、南方用"尔"的格局。通过文献对比可以发现,鲜卑语"处"与汉语的"唯"类应诺词存在语音对应关系,阿尔泰语系各语言的应诺词是中古鲜卑语"处"的直接后裔或者是借自汉语"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诺词 语源 鲜卑语 《魏书》
下载PDF
“四处”的语法特征与词类归属探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蔡亚玲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第6期72-75,106,共5页
"四处"在不同著作中的词类归属并不一致,有的将其看作副词,有的将其看作名词,而分歧的根源在于侧重于定性还是定量。如果侧重于定性,那么它可以做主宾语,可以用"哪儿"提问,就可以证明它是名词;而如果侧重于定量,那... "四处"在不同著作中的词类归属并不一致,有的将其看作副词,有的将其看作名词,而分歧的根源在于侧重于定性还是定量。如果侧重于定性,那么它可以做主宾语,可以用"哪儿"提问,就可以证明它是名词;而如果侧重于定量,那么它92.6%的用法都是用作状语,则可以证明它是副词。两种不同的观点并无本质性的矛盾,只是选取的处理策略不同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特征 词类归属
下载PDF
闽语中早于中古音的音韵特点及其历时含义 被引量:4
4
作者 秋谷裕幸 《辞书研究》 2020年第5期71-86,126,共17页
文章对闽语中早于中古音的音韵特点做了进一步的研究。首先分析闽语中六个早于中古音的音韵特点,即:(1)中古昔韵和药韵的表现;(2)中古先屑韵的表现;(3)中古麻韵二等的表现;(4)上古唇化元音的残余;(5)中古书母的表现;(6)中古来母的音值... 文章对闽语中早于中古音的音韵特点做了进一步的研究。首先分析闽语中六个早于中古音的音韵特点,即:(1)中古昔韵和药韵的表现;(2)中古先屑韵的表现;(3)中古麻韵二等的表现;(4)上古唇化元音的残余;(5)中古书母的表现;(6)中古来母的音值。文章还探讨了这些音韵特点的历时含义。内容包括:(1)“闽语除外假说”和闽语的定义;(2)闽语和吴语处衢片之间的谱系关系;(3)闽语在上古音构拟上所起到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语 上古音 谱系树 闽语除外假说 吴语衢片
下载PDF
长沙出土东汉三国简牍札记二则
5
作者 刘玥 《中国文字研究》 2022年第2期85-90,共6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沙五一广场地区陆续出土东汉至三国时期简牍,包括走马楼、东牌楼、尚德街和五一广场等多宗,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本文通过跨文献综合研究,主要对以上简牍之中共现的“处”“创”“刑”等相关词语进行考辩,认为“处”... 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沙五一广场地区陆续出土东汉至三国时期简牍,包括走马楼、东牌楼、尚德街和五一广场等多宗,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本文通过跨文献综合研究,主要对以上简牍之中共现的“处”“创”“刑”等相关词语进行考辩,认为“处”表示“定”,五一广场东汉简牍中“创”指创伤,走马楼三国吴简之“刑”表示手足伤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沙简牍 汇证
下载PDF
“孔颜乐处”与中国哲学主体性的建构--以李泽厚“中国哲学登场”二论为线索
6
作者 王江涛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2年第2期121-128,161,共9页
围绕“中国哲学”主体性的问题,通常有三种建构方案:第一种是以“哲学”反思“中国”的道路;第二种提倡在反思“中国”之前先行反思“哲学”;第三种则倾向于从哲学自身的发展逻辑反过来看中国思想的贡献。李泽厚是第三种方案的代表,他... 围绕“中国哲学”主体性的问题,通常有三种建构方案:第一种是以“哲学”反思“中国”的道路;第二种提倡在反思“中国”之前先行反思“哲学”;第三种则倾向于从哲学自身的发展逻辑反过来看中国思想的贡献。李泽厚是第三种方案的代表,他在后海德格尔时代看到了中国哲学登场的契机,提出了以乐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情本体理论,以解决海德格尔哲学所造成的虚无主义危机。乐感文化深入分析了“孔颜乐处”的源初经验,指出了宋儒诠释“孔颜乐处”的偏狭,丰富了“孔颜乐处”命题的内涵。然而,由于他未能彻底摆脱海德格尔的影响,最终错失了更公允地探本中国哲学出发点的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孔颜乐 李泽厚 乐感文化 情本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